当肘关节受伤以后,不要来回屈伸,而是保持屈曲状态。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人利用双休日集中健身,以弥补平日锻炼的不足。这种“暴食暴饮”的锻炼方式往往忽略了准备活动、伸展活动、运动、放松活动的四部曲,不可避免地很容易引起运动损伤,其中以膝关节和肘关节损伤居多。更有不少年轻人运动受伤后都存在不要紧、没什么、出不了大事的错误观念,甚至损伤后继续活动,以致最终导致损伤的不可逆转。
膝关节是运动中特别容易受伤的关节,受伤后很多人选择来回屈伸的方式缓解伤势,其实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膝关节由股、胫、髌、腓骨构成,其主要功能为屈伸运动,在半屈或屈90轻微的旋转运动。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和肌腱,内、外侧副韧带,前、后十字韧带以及内、外侧半月板,共同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膝关节不同结构的损伤原因及原理是不同的,比如:膝关节屈曲状态下小腿突然外展外旋,或足及小腿固定,大腿突然内收内旋,都可使内侧副韧带损伤;膝关节屈曲状态下小腿突然内收内旋,或大腿突然外展外旋,可发生外侧副韧带损伤;膝关节半屈曲位突然完成旋转及内收、外展动作下容易造成十字韧带损伤等等。
当膝关节受伤以后,也会有僵直的现象,此时我们不建议选择来回屈曲来缓解伤势,而是选择伸直状态。因为伸直的膝关节不仅能够保持相对的美观,而且能够继续走路,而屈曲的膝关节让两腿不一样长,基本双腿日常功能丧失。如果双腿不经常走路,不经常锻炼,就会直接导致肌肉和软组织的退化。而且弯曲的膝关节使关节后面的软组织越来越短,时间长了以后就很难再伸直了,甚至引起脊柱的变形。
正确做法:当膝关节受伤以后,不要来回屈伸,而是保持伸直状态。
在球类运动中,肘关节也是最经常受到损伤的关节之一,受伤后也不能采取来回屈伸的方式缓解伤势。
肘关节是一个复关节,由三个关节共居同一关节囊而成。
肱尺关节:是肘关节的主关节,有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可展伸140度。
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和桡骨的关节凹构成。只能做屈伸和回旋运动。
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与骨上端的桡切迹构成。
伸肱时,前臂与上臂不在一条直线上,前臂与上臂之间形成一开向外侧的角度,这个角叫提携角(男性约为165度,女性约135度)。
肘关节的主要活动有屈曲、伸展、内旋和外转,肘关节创伤后的特点是较其他关节更易出现活动障碍,经常出现伸直了就不能弯曲,弯曲后就不能伸直的情况,虽然制动对关节软骨及关节周围软组织都不利,但在僵直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的情况下,此时我们建议患者保持屈曲的状态,而禁止来回屈伸。
为什么呢?从肘关节的稳定结构来说,肘关节的稳定包括静力性和动力性。基本的静力稳定结构包括3部分:肱尺关节、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次要的静力稳定结构包括:桡骨头、伸肌和屈肌总腱的起点以及关节囊。动力稳定结构为横跨肘关节的肌肉,对肘关节产生挤压力,包括肘肌、肱三头肌和肱二头肌。三部分基本静力稳定结构完整时,肘关节是稳定的。当受伤后不稳定原因未明的情况下,来回屈伸不仅不利于伤势的恢复,而且易引起炎症和肿胀,造成骨化性肌炎。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说,肘僵直虽然影响上肢的正常功能,但至少屈曲的肘关节还是能够进行一些刷牙、梳头等简单的操作,而伸直的肘关节就连基本的生活自理都困难了。
正确做法:当肘关节受伤以后,不要来回屈伸,而是保持屈曲状态。
顶肘 这个词由来已久,本文就来探讨一下顶肘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肘关节定义: 由肱骨下端和尺骨、桡骨上端构成,包括三个关节,即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可做前屈、后伸运动,也参与前臂的旋前和旋后运动。
理论: 肘关节只能做 单方向动作 ,多方向动作需要其他关节的配合
从图中的仿真机械臂可以看出, 腕部 和 肩部 都能做 双方向的动作 ,而 肘部 只能做 一个方向 的动作,因为连接肘部的大臂肌肉比较简单,以内侧的肱二头肌和外侧的肱三头肌组成,单纯的肘关节只能做 屈伸动作 ,但是有肩部的参与,使得肘部可以做旋臂动作。
屈臂动作:以大臂肌肉为主的发力动作
旋臂动作:以大臂为轴,肩部肌肉为主的发力动作
(注:并不表示其他关节或者肌肉不参与做功,仅为表达肘关节具有局限性)
如大多业余爱好者所知道的,挥拍加速通常都在抬肘开始的
图中傅海峰的杀球从起跳至击球大概用了36帧也就是15秒左右,而摆臂的动作只用了4帧,只占了总时间的1/10,但在这1/10的时间里拍头完成了最大距离的加速,可想而知,拍头发力最关键的就是在这1/10的时间里。
这个过程正是 以肘部为主要支点 的 摆臂动作 ,控制摆臂的方向就等于控制了 球的方向 ,所以肖洁教授提出初学者需要将 肘部抬高并贴近耳朵 ,同时肘部外侧(肘尖)对向击球方向,目的是为了 锁定肘关节 让其只能做 屈臂动作 ,以此 锁定摆臂方向 从而控制挥拍方向,也就是--前文中所讲过的第一种动作( 简单屈臂动作 )
业余爱好者由于 肩部韧带生硬 ,通常很难做到完全的屈臂动作(常态下本人也无法顺利完成),实战中落点的千变万化,更是难以做到。
实战中对手并不会将球喂到你手里,会产生很多被动的情况,需要加入更复杂的动作。
图中在徐晨非主动的情况下,以旋臂动作击球,这个击球的力量主要来源于肩部肌肉。
所以在实战的挥拍过程中,用到更多的是 屈臂和旋臂的结合 ,这个动作肘部不需要完全指向击球点,只需要肘部的 发力方向 与 击球方向 相同即可,是复杂动作,是进阶型的动作,在前文中层经说过的第二种动作。
第二种动作(屈臂旋臂组合 动作 )
比较一下2个动作的优缺点
简单屈臂动作
优点:发力肌肉单一,发力方向被锁定,无论是发力还是击球方向都比较容易控制。
缺点:需要充分抬肘,且肩部肌因抬肘而拉伸,导致无法充分发力;由于必须在头顶击球,击球位置局限性大
屈臂旋臂组合动作
优点:发力肌肉多元化,且因不需要充分抬肘,各肌肉群相对放松,更容易发力,对击球位置没有特殊要求。
缺点:多肌肉群参与的动作,发力方向不容易掌控,对自身协调性要求较高
简单的来说,简单屈臂动作更容易控制击球方向,复杂旋臂动作更容易发力,所以经常能看职业球员跳杀是身体发生了倾斜,不仅是因为转体导致的重心偏移,也是为了更好地使用胸肩部肌肉的力量
有兴趣的爱好者可以去尝试一下2种不同姿势的卧推,双肘打开的力量要明显大于双肘夹紧时的力量,原因就在于用到的胸肩部肌肉力量变小了
综上所述,我想很多人更愿意选择第二种发力方式,正如之前的文章所述,一个发力动作用到 肌肉群越多越好 ,至于发力方向不稳是可以 通过训练来纠正 的,这是第一个动作的 先天缺陷 所无可替代的,当然,为了避免受伤,还是希望业余爱好者以第一个动作为基础,经常 拉伸肩部韧带 。
业余爱好者通常有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拍面不正是击球不稳的主要原因
正解:击球不稳的主要原因是摆臂不稳
误区二:羽毛球发力靠手腕
正解:羽毛球发力要用到全身的肌肉,大部分击球以胸、肩、大臂为主
误区三:挥拍必须贴耳
正解: 所谓的贴耳一般是为了初学者更好的掌握击球点以及帮助拉伸韧带避免受伤,实战则是要根据实际需求和战况选择更适合的方式去动作,有时候需要精确打击,有时候需要大力出奇迹。
运动系统主要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种器官所组成。它们占人体体重的大部分,并构成人体的轮廓。
运动系统顾名思义其首要的功能是运动。人的运动是很复杂的,包括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以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而实现的。即使一个简单的运动往往也有多数肌肉参加,一些肌肉收缩,承担完成运动预期目的角色,而另一些肌肉则予以协同配合,甚或有些处于对抗地位的肌肉此时则适度放松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以使动作平滑、准确,起着相反相成的作用。运动系统的第二个功能是支持,包括构成人体体形、支撑体重和内部器官以及维持体姿。人体姿势的维持除了骨和骨连接的支架作用外,主要靠肌肉的紧张度来维持。骨骼肌经常处于不随意的紧张状态中,即通过神经系统反射性地维持一定的紧张度,在静止姿态,需要互相对抗的肌群各自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所取得的动态平衡。运动系统的第三个功能是保护,众所周知,人的躯干形成了几个体腔,颅腔保护和支持着脑髓和感觉器官;胸腔保护和支持着心、大血管、肺等重要脏器;腹腔和盆腔保护和支持着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的众多脏器。这些体腔由骨和骨连接构成完整的壁或大部分骨性壁;肌肉也构成某些体腔壁的一部分,如腹前、外侧壁,胸廓的肋间隙等,或围在骨性体腔壁的周围,形成颇具弹性和韧度的保护层,当受外力冲击时,肌肉反射性地收缩,起着缓冲打击和震荡的重要作用。
人体骨有206块,借关节、韧带、软骨连结其中。骨以不同形式(不动、微动或可动)的骨连接联结在一起,构成骨骼skeleton,形成了人体体形的基础,并为肌肉提供了广阔的附着点。(见人体骨骼示意图)肌肉是运动系统的主动动力装置,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接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
人体各骨连结基本上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直接连结包括颅顶各骨之间的膜性连结(缝);椎体间的软骨连结;骶椎间的骨性连结。这是三种直接连续的方式。间接连结又称关节。尽管人体的关节有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结构不外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各骨相互接触处的光滑面叫关节面。关节面为一层软骨复盖称关节软骨。关节囊由结缔组织组成,它附着于关节面周围的央面上。关节腔就是关节软骨和关节囊间所密闭的窄隙。
躯干骨包括脊柱骨26块,肋骨24块,胸骨1块。这些骨互相连接构成脊柱和胸廓。脊柱由二十四块椎骨(其中颈椎七快,胸椎十二块,腰椎五块)一块骶骨和一块尾骨相迭而成。胸廓由胸椎、肋骨、肋软骨和胸骨组成。肋骨共十对,左右对称,肋骨前端借肋软骨与胸骨连结构成胸肋关节,后端与胸椎连结构成肋椎关节,第八至第十肋的前端不接胸骨,各与上位的肋软骨连结形成肋弓。第十一、十二肋骨的前端不与上位肋软骨相连,称为浮肋。胸骨居胸前正中部。
颅骨包括脑颅骨8块,面颅骨15块,听骨6块。
四肢骨包括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①上肢骨包括锁骨,肩胛骨,上臂的肱骨,前臂的尺骨及桡骨和手的八块腕骨,五个掌骨和十四节指骨。
腕骨可分为两排:近侧排由拇指侧向小指侧,有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豆骨;远侧排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掌骨由拇指向小指依次称第一、二、三、四、五掌骨。
指骨除拇指为两节,其余各指为三节,共计十四节。指骨由肢体近端到远端,分别称第一(近),第二(中)和第三(远)指节。
肩关节由关节囊包围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而成。因肱骨头的关节面大,呈半球形,肩胛骨关节盂小而且浅,加上关节囊松而薄,所以,肩关节活动灵活,是全身易脱位的关节之一。
肘关节是一个复关节,由三个关节共居同一关节囊而成。肱尺关节是肘关节的主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可展伸140。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和桡骨的关节凹构成。只能作屈伸和回旋运动。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上端的桡切迹构成。伸肱时,前臂与上臂不在一条直线上,前臂与上臂之间形成一开向外侧的角度,这个角叫提携角(男性约为165,女性约为135。桡腕关节由桡骨的腕关节面与舟、月和三角骨构成,可做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运动。桡腕关节与腕间关节共同活动的范围是:屈最大,约90,伸45,内收40,外展20,环转度极小。
腕掌关节由下排腕骨与掌骨构成。除拇指腕掌、小指拇掌关节能作屈伸、收展、对掌及环转(仅拇指腕掌关节有)等运动外,余三个腕掌关节基本不动。
②下肢骨包括髋骨、大腿的股骨、小腿的胫骨及腓骨以及足骨。
足骨分为跗、跖、趾骨。跗骨:7块,分别叫做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和楔骨。跗骨位于足的后半部,内侧是距骨,它与胫腓骨构成踝关节;距骨下方是跟骨,形成足跟;距骨前内是足舟骨;跟骨前外是骰骨;骰骨内侧依次排有外侧、中间和内侧楔骨。三块楔骨与第一、二、三跖骨形成第一、二、三跗跖关节。骰骨与第四、五跖骨形成第四、五跗跖关节。跖骨:5块,与趾骨一起构成足的前半部。近端与跗骨相关节,远端与趾骨相关节。趾骨:14块,趾2节,余均3节。第一跖趾关节附近常见有一对籽骨。
1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各如何
基本构造包括:①关节面:一般为一凸一凹,表面有关节软骨。②关节囊: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膜,内层为滑膜,能产生滑液。③关节腔: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呈负压,有少量滑液。
辅助结构有:①韧带:相邻两骨间的致密纤维束,分囊外韧带和囊内韧带。②关节盘和关节唇:均为纤维软骨,关节盘可调整关节面,分隔、增大关节腔;关节唇可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③滑膜襞和滑膜囊:由滑膜重叠突入关节腔称滑膜襞,可扩大滑膜面积,有利滑液分泌和吸收;滑膜膨出充填于肌腱与骨之间称滑膜囊,可减少肌与骨的摩擦。
2关节的分类及各自运动形式如何
关节按运动轴数目和关节面形态分三类:①单轴关节:围绕一个轴作一组运动,包括屈戌关节(围绕冠状轴作屈伸运动)和车轴关节(围绕垂直轴作旋转运动)。②双轴关节:围绕两个互相垂直的轴作两组运动,并作环转运动,包括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均可作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③多轴关节:具有两个以上的运动轴,可作多方向运动,包括球窝关节(可作屈伸、收展、旋转、环转运动)和平面关节(可作多轴性滑动和转动)。
3肩关节和髋关节的形态、组成、特点及运动如何试比较其异同点
肩关节是球窝关节,由肱骨头和关节盂组成。特点包括:①肱骨头大,关节盂小,有关节盂唇;②关节囊薄而松弛,下壁最薄易脱位;③腔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穿过。能作屈伸、收展、旋转和环转运动。
髋关节是球窝关节,由股骨头和髋臼组成。特点包括:①有髋臼唇;②关节囊厚而坚,有髂股韧带、坐股韧带、耻股韧带等;③腔内有股骨头韧带。能作屈伸、收展、旋转和环转运动。
肩关节和髋关节相同处:①均是球窝关节;②均有关节唇;③均能作屈伸、收展、旋转和环转运动;④组成极为相似。
肩关节和髋关节不同处:①肩关节囊薄而松,髋关节囊厚而坚;②肩关节腔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穿过,髋关节腔内有股骨头韧带。
4肘关节和膝关节的形态、组成、特点及运动如何试比较其异同点
肘关节是屈戌关节,由肱骨下端与尺、桡骨上端组成,包括:肱尺关节(肱骨滑车+滑车切迹),肱桡关节(肱骨小头+关节凹),桡尺近侧关节(环状关节面+桡切迹)。特点:①关节囊前后薄而松,两侧厚而紧,有桡侧副韧带和尺侧副韧带;②有桡骨环状韧带。主要作屈伸运动,与桡尺远侧关节联合可作旋前和旋后运动。
膝关节是屈戌关节,由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和髌骨组成。特点:①关节囊薄而松,周围有韧带加固,前有髌韧带,外侧有腓侧副韧带,内侧有胫侧副韧带;②囊内有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③腔内有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④囊内有翼状襞和髌上囊。主要作屈伸运动,亦可旋转。
肘关节和膝关节相同处:①均是屈戌关节;②均有三块骨组成;③均能作屈伸和旋转运动。
肘关节和膝关节不同处:①膝关节腔有半月板,肘关节腔内无;②膝关节囊内有交叉韧带,肘关节腔内无;③膝关节囊有翼状襞和髌上囊,肘关节囊内无。
5具有关节盘、关节唇的关节有哪些能围绕三个轴运动的关节有哪些
具有关节盘的关节有:膝关节、胸锁关节、颞下颌关节、桡腕关节。
具有关节唇的关节有:肩关节、髋关节。
能围绕三个轴运动的关节有:肩关节、髋关节、胸锁关节
6骨盆的组成、分部、性差和功能各怎样
骨盆由左右髋骨、骶骨和尾骨组成。被界线分为两部,大骨盆和小骨盆。女性骨盆短而宽,岬较平,上口圆形,较宽大,下口和下角较大(90~100°);男性骨盆高而窄,岬较凸,上口心形,较窄小,下口和下角较小(70~75°)。骨盆具有支持、保护作用,女性是分娩通道。
7脊柱的组成、形态和功能怎样
脊柱由椎骨及其连结而成。前后观呈柱状,侧面观有四个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骶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脊柱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运动包括: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
(二)自由上肢骨连结
1、肩关节
①构成:肩胛骨的关节盂、肱骨的肱骨头
②特点:
A、关节盂浅,肱骨头只有1/3与其接触,故周围有盂唇加深关节窝
B、关节囊薄而松弛
C、肱二头肌长肌腱通过(全身唯一有肌腱通过的关节)
D、关节囊的周围有韧带增强
Tips:其中A、B保证了肩关节的灵活性,C、D增加了肩关节的稳定性;
肩关节常往前下方脱位
③运动:屈伸、外展内收、旋转、环转
2、肘关节
①构成:肱尺关节、肱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
②特点:
A三个关节共同包绕于一个关节囊
B两侧有韧带增强(桡侧副韧带、尺侧副韧带)
C桡骨环状韧带包绕
③运动:屈、伸
Tips:
①小儿桡骨头和桡骨环状韧带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发生桡骨小头半脱位
②肘关节脱位时,肘后三角关系发生改变,而肱骨髁上骨折时,肘后三角关系不变。
3、前臂骨连接
①构成:桡尺近侧关节、骨间膜、桡尺远侧关节
②运动:旋前、旋后
注意:骨间膜在前臂处于半旋前位时最紧张,因此,在处理前臂骨折时,应将前臂固定于半旋前或者半旋后位,防止骨间膜挛缩,影响前臂愈合后的旋转功能。
4、手关节
①构成: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 掌骨间关节、掌指关节、指骨间关节
②腕关节
A组成:桡骨远侧段、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
B运动:屈伸、收展、环转
C掌侧韧带最为坚韧,故腕的后伸运动受限
二、下肢骨连结
(一)下肢带骨连结
1、骨盆
①构成:髋骨和骶骨
②区分:以界线为界分为大骨盆、小骨盆
③界线:由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联合上缘围成
④大骨盆:腹腔下部
⑤小骨盆的上口是界线;下口不顾则,由会阴的结构封闭,略呈菱形
⑥作用:保护盆腔脏器、支持体重
⑦女性耻骨下角可达90°~100°
(二)自由下肢骨
1、髋关节
①构成:髋臼、股骨头
②特点:
A内有股骨头韧带,股骨头韧带内含滋养股骨头的血管;
B头大窝深,关节囊厚而结实;
C关节囊有许多韧带增强,包括髂股韧带、耻股韧带、坐股韧带、轮匝带和股骨头韧带;
D股骨头易向下方脱出
Tips:以上所有特点都是为了保证髋关节的稳定性
③运动:屈伸、收展、旋转、环转
2、膝关节
①全身最大最复杂最易受伤的关节
②构成:股骨下端、胫骨上段、髌骨
③股四头肌在跨越髌骨前合成一块肌腱,终止于胫骨粗隆,髌骨下缘到胫骨粗隆的股四头肌肌腱称为髌韧带
④囊外韧带:胫侧副韧带、腓侧副韧带、髌韧带
⑤囊内韧带:翼状襞、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内侧半月板、外侧半月板
⑥运动:屈伸
Tips:
A抽屉试验用于检查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是否损伤
B前交叉韧带防止膝关节过度向前,后交叉韧带防止膝关节过度向后
C内侧半月板呈“C”形,外侧半月板呈“O”形,(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3、小腿骨关节
构成:胫腓关节、胫腓韧带连合、小腿骨间膜
4、足关节
构成:踝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趾间关节
分歧韧带—最稳固
5、足弓
内侧纵弓的最高点为距骨头。
外侧纵弓的最高点在骰骨。
横弓的最高点在中间楔骨。
足弓塌陷可导致扁平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