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什么论剑

文言文什么论剑,第1张

1 文言文 古门论剑

木兰者,黄陂古双龙镇人,汉千户朱天禄之女也。幼聪颖,性好学。有道士过其村,见而悦之,欲收为徒。遏见其父曰:令嫒慧根佳骨,习武之奇才,报国之良将也。父喜,欣然诺之。何也?道士者,李顺天,海内之名士,宇内之其侠也,有师兄弟二人,皆隐士,常人难望其踪迹。 木兰从其师,持二尺青锋,利可断发,习武于古门山中。及岁长,技初成,舞剑时,水不能侵,十步不能近人。其时,顺天师兄弟携其徒到访,议比武竞技,以证所学,促其长进。是年正月十五,论剑于青狮岭东泉庵。木兰败,盖身剑不能合一也。 次年同日,木兰亦战于天池山,亦败,非武技不如,实有争强好胜之心,心剑不能合一也。翌年元宵,古门山剑气纵横,但见木兰走剑轻灵,身似蛟龙,气如山岳。一场大战,飞沙走石,风云为之变色,百兽避走十里。稍停,木兰施然而出,无胜之喜,无败之忧,唯自然尔。及师兄出,抱剑叹服,乃知其胜。 顺天笑曰:气定神闲,技惊天人,一代良将出,足慰平生矣!

译文:有个叫木兰的女子,是黄陂古双龙镇人,汉代千户(古代对有战功士兵的封号,意为可食千户)朱天禄的女儿。年幼时聪明伶俐,性情好学。(有一天,)有个道士经过朱天禄所在的村庄,看见木兰就非常喜欢她,想把她收为徒弟。道士拜见木兰的父亲说:你女儿脑子聪明骨骼健壮,是练习武艺不可多得的人才,是将来报效国家的优秀将领啊。朱天禄(听了很)高兴,就兴奋地答应了道士的请求。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那个道士,叫李顺天,是九州有名望的侠士,中原(人士)都知道他的侠名,他有两个徒弟,都是有本领不图虚名的人,一般人是达不到他们的高度的。木兰就拜从李顺天为师,她带去(一把)剑,剑锋利得能削断发毛,(木兰随师)在古门山中练习武艺。(木兰)随着年纪的长大,剑技(也)慢慢开始成熟,(木兰)舞剑的时候,水不能浸入剑帘,旁人不能靠近(她)十步的距离。这时,李顺天的两个徒弟带着徒孙来看望师父,(李顺天和两个徒弟)商议以比武的形式来分武艺的高低,用来印证徒子徒孙们到底学了多少本领,以此使他们得到更大的进步。那年的一月十五(农历),木兰和两个师兄在青狮岭东泉庵比剑。(结果,)木兰输了,是因为身行和剑姿不能和二为一。第二年的同一天,木兰和两个师兄在天池山再战,(木兰)又输了,(这次)不是武艺技能不如(他们),实在是因为争强好胜的心思(过重),(使她的)想法和击剑动作不能和二为一。第三年的同一天,古门山击剑的气势四面开盍,只见木兰运剑轻巧灵活,身行如蛟龙般矫健,气势如山岳般磅礴,(他们的)那场大战,(使)沙尘飞扬石头滚动,(连)空气(都)为这场战斗变了颜色,各种野兽逃避得远远的。过了一会儿,木兰神态自若地走出(战场),(她)没有胜利的喜悦,没有失败的焦虑,只是和平常一样的神态。等到师兄出来,(师兄)怀抱着剑(拱手)叹服(木兰),才知道木兰赢了。李顺天(高兴地)笑着说:呼吸镇定神态安详,技艺惊动仙人,一代优秀将领诞生,(这)足够安慰我的一生了。

2 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他代表的那类人最好有古文并有解释的那种

剑,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

剑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曾被古人奉为圣品,至尊至贵,君臣咸崇。,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

实则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侯,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剑与艺,自古常纵横沙场,称霸武林,立身立国,行仁仗义,故流传至今,仍为世人喜爱,亦以其光荣历史,深植人心,斯可历传不衰 剑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

据黄帝本纪云:「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又据管子地数篇云:「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以上两说,似黄帝与蚩尤,均己制剑为兵。

和刀比起来,剑的实用效果显然很差,但剑在多数时候不代表一种杀人的利器,而是一种标榜风雅的什物与门第身份的象征。大侠们都是多用剑而少佩刀。

书房里也是多悬剑而少挂刀。梁山好汉啸聚山林,每人腰内别一把朴刀,李逵手持两把板斧,武松靴内藏两把戒刀,呼延灼考两把长槊威震高唐州,连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上了梁山便没再用过长剑,是农民起义豪强聚义,剑的出现自然便有些不合时宜也难堪大用。

侯君集对颉利的使者执失斯力说“我有青锋宝剑,你想用脖子尝尝他的锋芒吗!”其实如果承庆殿允许带刀或者其他兵器的话,那绝对杀起那忤逆来会更加带劲。征战多年的老将和常上校兵场的兵部文儒们都知道,所有伤人的武器中,唯有铁锤之苦,常人难以忍受也最要人性命。

所以说魏王唱的那出苦肉计就只选中了被铁锤所伤,事情的真实性就被无形中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这些都证明了剑的古代公用并不是杀人伤人的利器,而是风雅,身份,权力(如尚方宝剑),威仪,信念的标志与统一体。

考剑之起源,为时甚早,《史记";正义》云:“轩辕(即黄帝,笔者注)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棺焉。”

虽不可信,但至殷商时期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铜剑之现身当属情理之中。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公元前21一前16世纪),中国大约在此时进入青铜时代。

《越绝书》云:“禹穴之时,以铜为兵。”随着先民日益熟练地掌握青铜冶铸的技术,用青铜来铸剑,当是很自然的过程。

青铜,即红铜与锡、铅、镍等化学元素之合金,商周时或称吉金,具有熔点低、硬度高、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能铸造出用于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各种器物。它的出现对人类生产力发展起过划时代的作用。

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经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史称青铜时代,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 自黄帝至东周,剑大多以铜铸之,剑质甚佳,炼制技术亦在不断探索逐渐进步之中。

春秋战国之时,成剑之制、造剑之法始定。据《周礼";考工记》,“周官桃氏为剑,腊广二寸有半,两从半之,以其腊广为之。

茎圆长倍之。中其茎,役其后,身甚五其茎,重九锵[按:周礼六两半为一锵],谓之上制,上士服之。

身长四其茎,重七锵,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重五锵,下士服之”。

又云:“剑,古器名,两刃而有脊,自背至刃,谓之腊,或谓之锷[即剑身]。背刃以下,与柄分隔青,谓之首[即剑盘],首以下把握之处曰茎[即剑柄],茎端旋环曰铎”。

剑之大小长短,则视人体为标准,须量人而定。郑锷《周礼解义》曰:“人之形貌大小长短不一也,制剑以供其服,非直以观美,要使各适其用而己。

故为三等之制,以待三等之士,俾随宜而自便焉。剑之茎其长五寸,剑身若五倍长其茎,则三尺也,重九锵,则重三斤十二两也,其长之极,重之至也,故谓上制。

唯士之长而有力者,然后能胜之,故上士服之。剑身四其茎,茎之长则二尺五寸也,重七锵,则二斤十四两也,长短轻重得中焉,故谓之中制。

唯人之得中者所宜服,故中士服之。若剑身止三其茎,则二尺耳,重止五锵,则二斤一两三分之中耳,轻而且短,故谓之下制。

士之形短而力微者,可以服焉”。其意就是根据剑主人身体状况而设计剑之轻重长短,以利其用也。

二、剑取天下 青铜质硬而脆,剑身过长则易折断,故而铜剑长均不过二尺,短则仅一尺。自黄帝至战国,虽历二千五百年,剑之尺寸无大变化。

战国时期,秦国冶炼技术先进,铁剑大兴。据江淹《铜剑赞序》载:“始皇因攻争纷乱,铜墙铁壁不敷用,故以铁代之。”

秦在少府下专置“铁官”,首创揉钢技术:用纯铁渗碳后对折,多层迭打。剑锋淬火而剑脊不淬火。

并将其工艺分为“三十炼”、“五十炼”、“百炼”等铸剑技法,不断冶炼、锻打、淬火,分步脱碳净化,颇似揉面,使铁百炼成钢。战国后期,秦国已是青铜剑、铁剑并用,剑长亦有变化,增至三尺左右,即所谓“三尺剑”。

秦国青铜剑剑身狭长,表面经过仔细地研磨,并有一层铬盐氧化物,显现着着乌黑的光泽,能防蚀防锈。陕西秦墓出土的诸多长剑大多光亮如新,且长过三尺。

荆柯刺秦王时,嬴政拔剑自卫,却未能拔出,剑长之故也。由御医提醒,将剑放在背后,方才拔出,立断荆柯之臂。

秦朝建立,为彰显“灭六国、驱蛮夷”之盖世豪情,始皇召集天下制剑名匠,历时三载,铸成定秦宝剑一双,长皆三尺六寸。上“定秦”二字为李斯篆刻,意为“天下由秦而定”。

一柄作为镇国。

3 古文《宝剑》翻译

(古文) 钱塘有闻人绍者,尝宝一剑。以十大钉陷柱中,挥剑一削,十钉皆截,隐如秤衡,而剑锋无纤迹。用力屈之如钩,纵之铿然有声,复直如弦。关中种谔亦畜一剑,可以屈置盒中,纵之复直。张景阳《七命》论剑曰:“若其灵宝,则舒屈无方。”盖自古有此一类,非常铁能为也。

(译文) 钱塘有位叫闻人绍的人,曾经珍藏一把宝剑。把十个大钉子钉在柱上,挥剑砍去,十个钉子都被截断了,留有残钉的柱子平整得像秤杆一样,而剑刃没有丝毫痕迹。如果用力使它弯曲,能弯成钩一样,放开它,剑就发出铿锵的声音,又直得像弓弦一般。关中的种谔也收藏了一把剑,可以盘屈放在盒子里面,拿出来又能伸直。张景阳的《七命》论剑时说:“要是它像‘灵宝’剑,那就可以随意屈伸,不受限制。”大概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一类宝剑,不是普通的铁所能制成的。

4 我需要一篇一万字左右的古文,什么体裁都可以

荆轲传 《史记》 荆轲者,卫人也。

其先乃齐人。徙於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轲 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於野 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 “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 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於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荆 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於燕市,酒酣以 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於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荆轲虽游於酒人乎! 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 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燕太子丹者,故尝质於赵,而秦王政 生於赵,其少时与丹 。

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 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其后秦日出兵山栋,以伐齐楚叁晋,稍蚕食诸侯,且 至於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

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 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左关肴之险,民众而 士厉,兵革有馀。

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之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 其逆鳞哉?”丹曰:“然则何由?”对曰:“请入图之。”

居有闲,秦将樊於期得罪於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 王之暴,而积怒於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 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叁晋,南连齐 楚,北购於单于,其后乃可图也。”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 然,恐不能须臾。

且非独於此也。夫樊将军穷困於天下,归身於丹,丹终不以迫於 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 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 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谓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燎於垆炭之上,必无 事矣。

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沈,可与 谋。”

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於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 子愿图国事於先生也。

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 席。

田 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 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

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 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於荆卿可乎?” 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 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莫不知;今太 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 不自外,言足下於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於宫。”

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 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 疑光也。

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 已死,明不言也。”

因遂自刎而死。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

太子再拜而 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今田先生以 死明不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 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

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 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 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

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 困於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 使於秦, 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 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彼秦大将擅兵於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 其闲,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久之,荆轲 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

於是尊荆 轲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闲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 其意。 久之,荆轲未有行意。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 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曰:“微 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 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

5 翻译古文

钱塘有闻人绍者,尝宝一剑。以十大钉陷柱中,挥剑一削,十钉皆截,隐如秤衡,而剑锋无纤迹。用力屈之如钩,纵之铿然有声,复直如弦。关中种谔亦畜一剑,可以屈置盒中,纵之复直。张景阳《七命》论剑曰:“若其灵宝,则舒屈无方。”盖自古有此一类,非常铁能为也。

译文

钱塘有位叫闻人绍的人,曾经珍藏一把宝剑。把十个大钉子钉在柱上,挥剑砍去,十个钉子都被截断了,留有残钉的柱子平整得像秤杆一样,而剑刃没有丝毫痕迹。如果用力使它弯曲,能弯成钩一样,放开它,剑就发出铿锵的声音,又直得像弓弦一般。关中的种谔也收藏了一把剑,可以盘屈放在盒子里面,拿出来又能伸直。张景阳的《七命》论剑时说:“要是它像‘灵宝’剑,那就可以随意屈伸,不受限制。”大概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一类宝剑,不是普通的铁所能制成的。

  《孙子兵法》

  孙武

  始计第一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

  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①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

  ①:“忌”加“艹”头。

  谋攻第三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①□②,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

  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

  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注:

  ①:[车贲]。

  ②:“温”字“氵”旁换“车”旁。

  军形第四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兵势第五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①投卵者,虚实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

  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

  ①:“瑕”的“王”旁换“石”旁。

  虚实第六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

  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军争第七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

  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变第八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军第九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潢井、蒹葭

  、小林、□①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

  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②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③□③,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

  ,必谨察之。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注:

  ①:“翳”加“艹”头。

  ②:[垂瓦]。

  ③:[讠翕]。

  地形第十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

  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九地第十一

  孙子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

  ,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

  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

  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

  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

  ?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

  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

  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

  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

  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

  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

  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

  交地吾将固其结,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将继其食,泛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

  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

  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

  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

  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

  败。

  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是故政举

  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

  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

  敌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孙子曰: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

  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

  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

  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

  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惰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惰之,非

  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

  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用间第十三

  孙子曰: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

  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

  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

  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

  ,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

  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

  间者,反报也。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

  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

  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

  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

  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

  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

  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

  ,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宋王偃 宋康王,或称宋王偃,原名戴偃,宋剔成君之弟,史载戴偃堂堂一表,“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铁钩”。剔成二十七年(前329年)戴偃以武力取得宋国君主之位,宋剔成君逃至齐国。载偃在第十一年时,自立为王。史记称“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山东省滕州市),有其地。”,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到了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举兵灭宋。宋王偃出亡,死在魏国的温邑(今河南省温县)。

周显王三十一年,即宋偃元年。至周赧王二十九年,齐灭宋,偃凡称王四十三年。循是下算,合前十年,为在位五十三年也。

王偃的形象,在秦汉以后多有抹黑,如穷兵黩武,暴虐无道,人称“桀宋”。又如,夺封丘舍人韩凭之妻息露,《搜神记》载韩凭自杀,息露女士亦死,死前求合葬而不得。两座坟墓上,忽然各长出一棵小树,相攀相附,结成连理。宋康王大怒,性情更加暴戾,“剖伛之背,锲朝涉之胫”。

柔媚、和婉 、婉约、婉仪 、婉婉

一、柔媚 [ róu mèi ]

解释:

1、柔和可爱:~的晚霞。舞姿轻盈~。

2、温柔和顺,讨人喜欢:~谦恭。

示例:春天的雨细腻柔媚,夏天的雨粗犷热烈。

二、和婉 [ hé wǎn ]

解释:温和委婉:语气~。

示例:霍桑的声浪虽很和婉,但他的锐利的目光却始终不曾懈怠。

三、婉约 [ wǎn yuē ]

解释:委婉含蓄:词风~细腻。宋词的风格,可分豪放和~两派。

示例:春风温柔,婉约,像一个艺术家,奏出美妙的春之交响曲。

四、婉仪 [ wǎn yí ]

解释:美好的仪态。

示例:那个女生长得很美,走路婉仪,非常端庄。

五、婉婉 [ wǎn wǎn ]

解释:

1、屈伸貌;卷曲貌。

2、和顺貌。

3、柔美;美好。

示例:我爱的那个人,情婉婉,话缓缓。

1 《列子》二则 (《杞人忧天》《杨布打狗》)教学课件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编辑本段][注释]

1杨朱:战国初期哲学家。

2缁(zī):黑色的。

3素:白色的。

4扑:打,敲。

5无:不要。

6犹:通“訧”,责怪。

7向者:刚才。

8向:往日。

9反:通“返”,返回。

10使:假使。

11衣:穿着(衣服)

12怪:感到奇怪

13雨:下雨

14衣:衣服

15岂:怎么

16而:连词,表承接

[编辑本段][翻译]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遇到了大雨,便脱下白衣,换了黑色的衣服回家了。他家的狗不知道,迎上去向他汪汪地叫了起来。杨布十分恼火,要去打狗。杨朱说:“你不要打狗,你自己也会这样的。倘若你的狗出去时是一身白而回来时却变成了一身黑,那你难道不同样觉得奇怪吗”

(1)衣素衣而出 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衣:第一个衣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穿衣;第二个衣是名词,衣服。

(2)岂能无怪哉 怪:奇怪。

(3)天雨,解素衣:天上下雨,他把白色衣服脱下。

(4)迎而吠之:迎上去汪汪地对着他大叫。

(5)素:白色。

(6)缁(zi)衣:黑色的衣服。

[编辑本段][寓意]

1当朋友误解自己的时候,不要脑子发热,动怒发火;而应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要学会换位思考。

2以短浅的目光看到事物的表面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最后吃亏的终究是自己

3凡事不能主观臆断,要视情况变化而变化。

4凡遇是非,务必先内求诸己,切莫忙于责人。

5看待事物不能只局限于表面而要透过表面看清事物的实质。

[编辑本段]〔韵律〕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编辑本段]〔欣赏评点〕

杨布出去时穿的是白色的衣服,下雨了,环境条件变化了,他换了黑色的衣服,杨布仍然是杨布。但是他家的狗却不问这些变化,冲着换了装的杨布狂吠。原来狗只忠实于那个穿白衣服的杨布,却不理穿黑衣服的杨布!杨布的狗只看衣服不看人,结果咬错了人。狗犯这样的错误并不可笑,人们看问题,如果只注意表面现象,不抓住本质特征,同样会犯类似低级错误。现实生活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不能用旧的眼光看待变化了的事物,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当别人因为表面现象误解自己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说明真相,消除误解。而不能像杨布那样发火解气,那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弄不好会激化矛盾。

要点导引

这则寓言说明,凡遇是非,务必先内求诸己,切莫忙于责人。否则便要像杨布那样,自己衣服换了而怪狗来咬他,那就太不客观了。

2 成语故事动画《杞人忧天》高清

成语: 杞人忧天 拼音: qǐ rén yōu tiān 解释: 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出处: 《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举例造句: 杞人忧天,伯虑愁眼。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七回 拼音代码: qryt 近义词: 庸人自扰、杞人忧天 反义词: 无忧无虑、若无其事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缺乏根据的忧虑 英文: fike 故事: 春秋时期,杞国一个爱瞎猜疑的人,总是疑神疑鬼,他担心天会踏下来,整天愁眉苦脸,担惊受怕,从此一病不起。朋友来看他,给他讲天是由气体组成是掉不下来的。

他就放心了,后来又担心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大地会陷下去 动画网址网页链接。

3 初中文言文杞人忧天改编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 《杞人忧天》译文

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忘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此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是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

5 文言文杞人忧天的停顿,怎么画

充分理解文章后,划分停顿就不困难了。顺便附上译文作参照。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停顿划分: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6 古文《杞人忧天》和《穿井得一人》的注释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忘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此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是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

7 《杞人忧天》讽刺了什么样的人针对文言文

这个词经常被用来形容某人担心根本不用担心的事情杞人忧天的意思就是比喻缺乏根据的不必要的忧虑那么这个成语故事中的杞人是什么意思呢,“杞”是古代的一个国家,杞人就是杞国的人这个杞国人很忧愁天,是不是很怪异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杞国有一个人,胆子很小且有点神经质,他常常会想一些莫名其妙,不切实际的问题一天晚饭后,他拿个大扇子在门前乘凉,自言自语地说:“如果有一天,天塌下来把我们都压在下面,活活压死了,那可怎么办呀!”于是他就天天琢磨这个问题,越想越害怕,越想越觉得危险结果日子长了,他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下,一天比一天渐瘦朋友们看到他整天恍恍惚惚、神不守舍的样子,都很替他担心这就是成语杞人忧天的意思了但当朋友得知他是因为担心天塌下来才弄成这副模样的时候,就都劝他说:“老兄呀,你何必为这种事烦恼呢?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可就没有发生过啊!即使哪天天真的塌下来了,也不是你一个人所能解决的啊!还是不要为这种事自寻烦恼了”可无论别人怎么劝说,他也不相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天始终也没有像他担心的那样掉下来,连日月星辰也都好好的,可是杞人却始终为这个问题所困扰据说,直到临死时他仍在为这个问题担心以后人们常以“杞人忧天”来形容这种自寻烦恼的人 这个成语使用频率颇高,我们经常见到某某某被形容成杞人忧天,这是贬义但是同样的行为也有褒义的词来形容,比如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关键是看主人公的忧虑够不够理智。

8 杞人忧天 的原文与译文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xiao865 杞人忧天原文及翻译 杞人忧天(译文+原文)杞国有一个人,整天吃不好饭,睡不着觉,满脸忧愁的神色。

他的一个朋友为他担忧,关切地问:你有什么忧愁的事吗?这个人叹了口气说:唉!我担心天会突然塌下来,地会突然陷下去,我的身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3623761体到哪里去躲藏呢?他的朋友就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团气积聚起来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伸展身体、俯仰、呼吸,每时每刻都在天中活动,你为什么还担忧天会塌下来呢?这个人又说:这天如果真的是一团气积聚起来的,那天上的日月星辰,不是都要掉下来了吗?他的朋友又劝导说:日月星辰,只是那一团气体中有光耀的一部分,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人的。 这个人又追问:那么,地陷了,人又怎么办呢?他的朋友又说:地,也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它塞满了四面八方所有空虚的地方,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土块,你跨步、跳跃,每时每刻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忧地会陷下去呢?这个人听后,放心下来,高兴极了。

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下来,高兴极了。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无所寄②,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③,因往晓④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⑤。 若屈伸呼吸⑥,终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⑧?日月星宿,不当坠邪⑨?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⑩,亦不能有所中伤(11)。

其人曰:奈地坏何(12)?晓者曰:地,积块耳(13),充塞四虚(14),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15。

9 改写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地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

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478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6
下一篇2023-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