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被誉为古代第一战神,为何会败给刘邦?刘邦18个字道出原因

项羽被誉为古代第一战神,为何会败给刘邦?刘邦18个字道出原因,第1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的这句词耐人寻味。几千年历史长河,曾诞生过许多令人膜拜的英雄或枭雄,项羽绝对是其中最知名的一位,也是最让人惋惜的失败者。俗话说,不以失败论英雄,项羽的确是败了,但他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比成功者更让人敬佩,乌江自刎的豪迈,敢问有几人能够做到?霸王别姬的故事,流传至今不朽。

项羽出身于名将世家,爷爷项燕乃楚国顶级将领,尽管楚国被秦国所灭,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项家在楚国依旧非常有号召力。秦始皇驾崩于沙丘,陈胜吴广二人揭竿而起,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六国后裔纷纷举起反秦大旗,楚人也不甘落后,二十三岁的项羽,跟随叔叔项梁,率领数千江东子弟跟秦军叫板。

与此同时,四十七岁的刘邦拿下沛县,并被推举为沛公。刘邦跟项羽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推翻秦朝统治,两人甚至还结拜为兄弟。无论什么时候,一切都以实力说话,项羽的能力有目共睹,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无人能与之匹敌。力能扛鼎的项羽,兵法谋略也很高,且是古代“兵形势”的代表人物,堪称古代第一战神,故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人”之美誉。

从出身来看,刘邦远不及项羽;从年龄上看,刘邦更不占优势;从作战能力分析,不管是单挑还是指挥将士,刘邦也比项羽差太多。但是,楚汉之争打响后,原本处于劣势的刘邦,却后来者居上,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如此勇猛的项羽,为何会败给处处不如他的刘邦呢?刘邦称帝后,用18个字道出原因。

坐在龙椅上的刘邦,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曾经让人畏惧的项羽,已经成为过去式,尸体都被分割,再也没有人能威胁到刘邦。或许刘邦昔日对项羽非常记恨,但随着项羽之死,所有仇恨烟消云散,莫名的感伤和惋惜涌上心头。刘邦对文臣武将说:“咱们聊一聊项羽失败的原因,大家畅所欲言,不要有任何顾忌。”

首先发言的是谋士陈平,他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在陈平看来,项羽虽然是心肠不错,对部将比较恭敬,却做不到赏罚分明。陈平之后,韩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大概意思跟陈平相似,认为项羽乃妇人之仁,不足以成大事。

紧接着,王陵站起来说道:“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听完众人的言论,并没有立即表态,而是沉思了片刻,眼神扫过每一位大臣,然后开口说了18个字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最了解你的,未必是你自己,而是你的对手,这句话相当精辟。作为死对头,刘邦对项羽非常了解,他觉得,尽管大臣的话都有一定的道理,却不够直接,项羽之所以兵败自杀,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直相信并重用范增,气得范增离他而去。

范增预料到刘邦将成项羽最强劲的对手,多次劝他早日把刘邦除掉,以绝后患。只可惜,项羽把范增的话当成耳旁风,后来还因为谗言猜忌范增,无异于自断手臂。刘邦就很聪明,他对韩信、英布等人也不信任,但能够以大局为重,当上皇帝后才动手将他们逐一除掉。

李烈钧的父亲李骏兴参加过太平天国太平军。事败后回乡,耕种自给,常向他讲述太平天国起义经过和在帝国主义与满清军队联合进攻下失败的历史。李母杨氏,知书史,经常教他学习古文。烈钧自幼学文习武,爱好击剑,尤喜书法。稍长、广交游、豪放不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武宁新任知县王浚道上任后,勒索乡民缴纳历年旧欠田赋,全县民众怨声载道,烈钧激于义愤,聚众密议驱王。某日,乘王回衙时,率众蜂拥而上,打护兵,砸官轿,回衙后,王立即调兵遣将,捉拿肇事者,引起全县民众愤怒,群起声援,终于将王知县赶走。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烈钧以身材魁梧、性格爽直,被武宁彭县令录取选送江西武备学堂,成为吴介璋得意门生,后又以学术两科兼优于光绪三十年由学堂选送北京应试。合格后由北京练兵处选赴日本学习陆军,先入士官十二联队实习一年,再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科第六期学习一年。在日留学期间,他与黄兴等共同组织了以反对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为宗旨的“攘白团”。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孙中山抵东京,由黄兴等介绍李烈钧与孙中山初次会见,在东京富士见楼神田俱乐部,直接听到孙中山的关于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长篇讲演,对革命倾服之念油然而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经张断、王侃介绍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李烈钧自日本回国,任江西混成协第五十四标第一营管带,因在新军中进行革命活动,被下令逮捕,幸得曾任江西武备学堂总办汪瑞闿暗通消息,及资助路费,逃至上海。通过冯国璋与云贵总督李经义等人介绍,于宣统元年(1909年)春到昆明任云南讲武堂教官兼兵备提调。不久,接任陆军小学总办(校长),曾暗中协助同盟会云南支部长李根源在学堂和军队中宣传反清,进行革命活动。

1911年秋,李烈钧奉命北上,参观清政府在天津马厂举行的秋操。途经武汉时,方知武昌起义已经三天。到达北京后,第六统制吴禄贞邀集数十人设宴欢迎李烈钧,到会者均支持武昌起义。在分配工作时,任命李烈钧为起义军重炮队司令。10月17日,烈钧接江西同志电促返赣。他考虑到江西混成协已有革命基础,便即离开北京,经天津、上海,于10月26日到达九江。

武昌起义胜利后,九江亦于1911年10月23日在同盟会会员林森、蒋群等人策动下,兵不血刃地响应武昌起义,成立九江军政分府,推举五十三标标统马毓宝为九江军政分府都督。李烈钧回到九江,军政分府总参谋长蒋群真诚相让,李烈钧无法推辞,遂于三国名将周瑜的衙署设总参谋长办公处,正式就职。是时,南昌尚未光复,江西巡抚冯汝癸效忠清室,指使马献廷假意投诚,暗探九江都督分府活动情况。一日,马潜入总参谋长办公处,偷阅文件,被李发觉,交付军法处会审,查出密信及其他罪证,立即判处马献廷死刑,清除了一大隐患。随即部署占领长江要塞金鸡坡炮台和马当炮台,调走炮台司令徐公度,将长江防线拦腰截断,阻住了清海军由武汉顺水东驶上海的十一艘军舰和两艘鱼雷艇,经晓以利害,清海军随即宣布起义。事后,李烈钧被推为海陆军总司令,九江革命势力因之大振。

1911年11月,李烈钧应安徽革命党胡万泰等人之请,派团长黄焕章率兵两营赴皖支援光复安庆,不意士兵军纪败坏,掠夺洗劫,李烈钧闻讯大怒,亲率步兵一营,兵舰两艘,赶赴安庆调处,将团长关押,为首肇事者正法,掠夺财物悉数归还,迅速安定人心,恢复市面,各界开盛大欢迎会,推李烈钧担任安徽都督。

李烈钧任安徽都督不久,冯国璋派重兵进攻武昌,黎元洪一日五次急电,向李烈钧求援,李立即下令海陆军集合,并将皖督大印,交付胡万泰,率舰西上,抵武昌,迅即部署海陆两军,控制武昌事要地。黎元洪任命李烈钧为五省联军总司令,使冯国璋不敢越过长江,武昌得以转危为安。1912年1月,江西省临时参议会,向孙中山电控马毓宝,并请改派李烈钧为江西都督,李烈钧回赣于1912年3月19日就任江西都督。李烈钧主赣期间,大力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改革:整编部队,裁减旧军,改编新军,提高军队战斗力。同时接办军事学校,大力培养军事干部;改组都督府,裁部设司,精减人员,选贤任能,刷新吏治;整理财政,开办银行,整顿税收,设榷运,活跃地方经济;取缔帮会,肃清匪患,维护地方治安;选拔人才,资送留学,培养军政、经济、科技术人才;限期修通南浔铁路,计划续修南落铁路,修筑河堤,发展交通,繁荣经济。经过整顿后,使江西为军事、政治、经济巩固的省份。 1913年3月,在国会召开之前,袁世凯派人暗杀南京临时政府农林总长宋教仁,接着又向五国银行签定了二亿五千万元的善后借款,准备扑灭革命势力。5月5日李烈钧与湖南都督谭延闿、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电,反对袁世凯与五国银行签订大借款,并公开指出袁世凯为剌杀宋教仁的罪犯。袁世凯恼羞成怒,下令免除李烈钧江西政府都督职务。江西省政府议会,请李烈钧起义,李不同意。他说:“中央免除吾职,吾即起义,是反也,非义举也,袁世凯违法,重袭帝制,以民意伐之,吾赴听命。”六月中旬,由九江赴上海,临行,嘱省议员杨赓笙速回其故乡湖口县作发难准备,并说:“湖口地形险峻,襟外江而带内湖,为兵家必争之地,故亟宜作起义之策源地。”

李烈钧至上海会见孙中山、黄兴等筹商反袁事宜。在孙中山主持的讨袁会义上,烈钧被公推为讨袁总司令。七月,烈钧由上海回至湖口,省议会又一致推举烈钧为江西讨袁总司令,七月十二日在湖口成立讨袁司令部,李就任总司令,随即宣布独立,发布讨袁檄文,通电全国,痛斥袁世凯:“乘时窃柄,帝制自为,意图破坏共和,为全国之公敌。”接着,湘、鄂、皖、苏、闽和上海、重庆等省市,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即派李纯率军企图进入江西,在瑞昌、德安间与讨袁军展开激战。李烈钧令林虎等,据险阻击,初战告捷。但因兵力悬殊,援军不续,七月二十五日,湖口被袁军攻陷。李烈钧退守南昌,继而转移丰城。八月底,驻守临江,与袁军激战数日,毙敌数百。后因袁军大集,败局已成,乃退离江西,“二次革命”遂告失败。 1915年初,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五月九日,又公然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出卖国家主权,激起全国人民坚决反对。烈钧亦非常气愤,认识到不能离开革命组织,毅然按照孙中山的规定办理手续,加入了中华革命党。

1915年12月初,孙中山电催烈钧回国,进行反袁武装斗争。遂与在南洋的革命党人商量,从新加坡至海防,转河内,往老开,准备潜入云南,策动西南地区军阀唐继尧讨袁。可是,当时唐继尧虽秘密筹备讨袁,但仍在犹豫之中,烈钧等在河口等候多日,毫无动静,乃作破釜沉舟之计,电促唐继尧说:“此来为国亦为兄,今到老开多日矣,三日内即闯关入滇,虽兄将余枪决,送袁逆报功,亦不敢计也。”唐接电后,权衡得失,决心讨袁。即派其弟继虞迎烈钧到昆明。随后蔡锷也逃脱袁世凯的监视,抵达昆明,共商讨袁事宜。决定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捍卫共和国体制为宗旨。组织“护国军”。蔡锷任第一军总司令,出兵四川;李烈钧任第二军总司令,进军两广;唐继尧任第三军总司令,坐镇云南。12月6日,李与唐、蔡共同揭起护国讨袁大旗,通电各省,宣布云南独立,发表讨袁宣言,历数袁世凯二十条罪状,拉开了讨袁护国的序幕。12月7日,李烈钧率第二军向滇桂边境进发。

1916年2月,在广西百色,击溃袁布独立。李烈钧部顺得进入广西。5月经南宁沿江直下广东肇庆,然后沿粤江北上。6月初,攻打韶关,龙济光部闻炮声逃走。因而群众中有“李烈钧三炮定韶关”之美谈。6月6日,袁世凯当了63天皇帝后,于绝望中死去,继任总统黎元洪,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护国战争结束。 1917年,冯国璋、段祺瑞控制政府,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妄想以武力统治中国,建立独裁统治。孙中山采取坚决斗争措施,离开上海,南下广州,号召护法。于1917年8月25日至9月1日,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联系滇、桂、粤各省,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李烈钧亦从上海南旋,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参谋总长,率军转战于广东韶关、南雄等地。1918年4月10日桂系军阀利用政学系操纵国会,改组军政府。孙中山被迫辞去大元帅,于27日离开广州赴上海。因此前方战争,渐时收束,第一次护法失败,8月,陈炯明之“援闽”粤军,从漳州誓师回粤,攻克广州,赶走桂系军阀,孙中山于11月再回广州,重组军政府,继续进行护法斗争。李烈钧于1920年3月率所属滇军与桂军在广东继续战斗。至1921年7月,率部进入广西,击溃桂系沈鸿英部,占据桂林。12月迎孙中山至桂林,成立北伐大本营,集合粤、滇、黔、赣各军拟假道湖南北伐,因陈炯明从中作梗,遂改道江西。1922年5月,烈钧率赣军由韶关分途北进,经南雄,出大余,月余之间,前锋已达江西吉安,有直下南昌之势。6月16日,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围攻总统府,孙中山上“永丰”舰避难,电令烈钧回师平乱。烈钧在粤相边境受阻,仅带数名随从经湘转赴上海。第二次护法运动又失败了。1923年1月,滇桂联军击败陈炯明。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再建大元帅府,就任海陆军大元帅。烈钧回广州仍任参谋总长。此后,李烈钧再未掌握军队,只协助孙中山从事军事计划和参谋指挥工作。

1924年,李烈钧参加了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他拥护孙中山提出的“联苏、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会议期间,孙中山下令筹办“黄埔军校”,烈钧竭力推荐蒋介石任该校校长,并说:“校长一席,非蒋莫属”。在孙中山赴沪期间,李烈钧曾一度代行大元帅职务。同年11月,李烈钧随孙中山经日本至天津,会晤张作霖。

1925年1月,李烈钧在上海忽闻孙中山在北京病危,又急抵北京,随侍孙中山。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他参与主持丧事,并亲拟挽联:“才逾汤武,功盖桓文,九万里震威名,天授如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出秉节钺,入赞戎机,二十年共患难,山颓安仰!上为国恸,下为私哀。” 1926年10月,北伐军进入江西,11月攻占南昌。国民政府电召李烈钧,任命他为江西省政府主席。宁汉分裂后。武汉政府又任命朱培德为江西省政府主席。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任命李烈钧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李遂赴南京任职。同年八月,北洋军阀孙传芳,率数万之众,突然在南京东面的栖霞山、龙潭一带偷渡长江,准备进攻南京。这时蒋介石已在何应钦、李宗仁胁迫和汪精卫的反对下通电下野,由军事委员会继统诸军。李烈钧坐镇南京,主动负担起指挥联络的重任,指挥部队,打败孙军,使南京政府得以站稳脚跟。

1927年9月,国民党宁、汉、沪在一致赞同清党反共的基础上取得统一,组织中央特别委员会,由三方各派六人参加,李烈钧是宁方代表之一。曾经企图挽救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军长、老部下赖世璜的命,但白崇禧、李宗仁、马晓军坚决要处死他,未遂。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改组,李烈钧仅有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的虚名,未再担任实职,遂离开南京,到上海养病。11月上旬,李烈钧回武宁探家,筹建东大路(武宁至涂家埠)、西大路(武宁至修水),因沿修江北上,通称修江路,为江西公路之滥觞。 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李烈钧于久病之余,扶病进京,共赴国难。后来,因患高血压症,返回武宁。在家乡,他抱病到中山堂与协和中学讲演,鼓励青年锻炼体魄,吸收新知,备为国用。12月,还坚持到武汉会见蒋介石,提出坚决抗日的主张,由于战局的发展,他迁居昆明,后又迁居到陪都重庆,一直养病。

1946年2月20日,李烈钧因高血压心肌梗塞病在重庆逝世,终年64岁。

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曾亲往吊唁。国民政府下令给予国葬,灵柩运送回武宁县,初葬箬溪镇、修江边上的看书台。1962年因修建柘林水库迁葬于武宁县城近郊飞凤山。后李夫人逝世,1980年11月,李烈钧夫妇合葬于武宁县烈士陵园左侧半山腰。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推荐陈宝箴,说明其思想与洋务派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后来陈宝箴成为维新派的骨干也说明了这一点。所以答案选D。

仙台藩(せんだいはん)是日本江户时代位于陆奥国宫城郡仙台城(今宫城县仙台市)为中心的日本东北地区最大的一个藩国。藩主为伊达氏。

仙台藩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领内有仙台平原,另有石卷、气仙湾、女川河盛产水产品。仙台藩经济发达,实际石高收入一度高达200万石,成为当时日本收入最高的藩国。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仙台藩 外文名称 :せんだいはん 行政区类别 :藩国 所属地区 :日本 驻地 :仙台城 概要,江户时代,农业,官僚体系,危机中兴,戊辰战争,历代藩主, 概要 仙台藩是由外样大名伊达政宗所立,在明治 废藩置县之前一直都由伊达氏本家代代统治。伊达氏本家在江户时代是享有江户城大广间席位(注 )的国持大名,被江户幕府准许使用松平姓,历代藩主几乎都可以得到从五位上陆奥守的官职。 伊达氏在江户城内的居所位于汐留(后曾被改建为新桥停车场,2002年10月起开始日本电视台所在地),郊区的居所位于今东京都港区南麻布1丁目一带(仙台坂附近)。 仙台藩(含支藩)的统辖范围十分广阔,与位于其北部的盛冈藩以今釜石市南部、住田町北端、奥州市北端、北上市南部以及金崎町北端一线为界,在陆奥国内,其统辖范围覆盖今岩手县南部、宫城县全境,以及福岛县相马郡新地町。除陆奥国外,仙台藩还辖有常陆国3郡、下总国1郡以及近江国2郡。 仙台藩的公开俸禄为62万石,较加贺藩、萨摩藩低,与尾张藩相当。不过仙台藩的实领俸禄却高达100万石,再加上丰富的矿产资源、冶炼业和牧业所获得的国家奖励、三陆湾的渔场收入、港口收入,仙台藩的实际财政规模据说已经超过了200万石了。 在关原合战之际,德川家康曾向初代藩主伊达政宗许诺,如果东军胜利,就增加仙台藩增加100万石的俸禄。可在关原合战以东军的胜利落下帷幕的时候,仙台藩的实际增加俸禄远不及100万石。不过,考虑到在关原交战正酣的时候,伊达氏曾经支持南部氏领内的和贺郡前领主和贺忠亲反叛南部氏却遭失败,德川家康没有对此事予以追究,伊达氏便没有再追问俸禄之事。 关原一战结束后,伊达政宗被德川家康以种种理由,如江户城建设等,扣留在江户,直到2年后才得以回到自己领内。 注 在江户时代,国主级·准国主级大名,如果享有10万石以上俸禄,正四位以上官职,可以在江户城本丸大广间获得席位。 江户时代 在江户时代,仙台藩曾主持开垦北上川河流域的湿地地区等新的耕作区,据说因此又增加了约100万石的财政收入,另外又开始了一种被称为“买米制”、实际上是一种专卖制度的实施,将米沿东部航线运往江户出售,获得巨大的利益,甚至曾经一度占据了江户流通米的半数。得益于航路贸易,石卷港的发展很快,同时仙台藩还将一部分米和水产品出售往大阪,藉以加强与公方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从三陆海岸捕捞的鲍鱼和鲨鱼,在经过加工成干鲍和鱼翅之后以“长崎水产”的名义出售往中国(在江户时代,由于锁国政策,只允许长崎、平户、堺等港口对中国开放)。三陆产的干鲍在中国(清朝)被称为“吉品鲍”,对其评价很高。另有一说,吉品鲍之所以得名“吉品”就是源自时属仙台藩领内,今岩手县大船渡市吉滨湾的名字,其真实性待考。 1613年(庆长18年),伊达政宗曾经为与欧洲进行通商,令支仓常长出使罗马。当时,西日本地区诸藩一直在从事与东南亚一带殖民地的贸易活动,不过伊达政宗认为直接与欧洲进行贸易将会获得更大的利润。但由于交涉不利,同时碍于日本的锁国政策,最终伊达政宗未能如愿以偿。 农业 水稻种植业是仙台藩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为了获得更高的产量,藩 实施买米制,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不过,依赖米贸易的财政很容易受自然状况、米市涨跌的左右。一旦歉收,就会让藩 负债累累,不过如果遇到丰收的话,则可以一口气全部偿还清债务,其经济特点倒真有点像“农业也是战争”这句俗语所讲的一样。 官僚体系 仙台藩的官僚体系与其他藩略有不同。其他诸藩多是如下的体系:由藩主分封土地给藩士管理,并发放俸禄给藩士(即藩士所收的税收要全部上缴)。而仙台藩的藩士多居住在藩内散落的各城池、要害,另外在仙台城内也有自己的居所。藩士们并不须将所收全部税收上缴。同时,藩士可以动员到比藩主更多的兵力,藩士在所属领地内还可以拥有一定的裁判权。这样的体制多少有点接近日本中世纪(镰仓·室町时代)的制度。仙台藩面积很大,因此,其家臣中也不乏3万石、2万石这样大名级别的领地拥有者。仙台藩的上级家臣有7个级别:一门、一家、一族、准一家、著座、太刀上、大番。 不过这样的体系却为日后仙台藩在戊辰战争中失利埋下了伏笔。1671年(宽文11年),仙台藩爆发的伊达骚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打破这个制度。为了防止骚乱的再次出现,仙台藩开始逐步削弱各重臣的力量,但却没能在明治维新之前完成全部工作。最终,直接导致了陆奥百万石大名的伊达氏在戊辰战争中损失惨重。 危机中兴 伊达氏的仙台藩一直都把天下称霸作为自己的目标,因此,德川幕府在确立了幕藩制度之后,仙台藩一直都是德川幕府的心腹大患。从初代将军德川家康到二代将军德川秀忠都在努力与伊达氏建立姻亲关系,对伊达氏进行怀柔。德川幕府一直都对仙台藩保持警戒,视其为假想敌。不过在政宗殁后,继承了政宗衣钵的仙台藩第二代藩主伊达忠宗同样又是一代名君。因此,幕府一直都没能找到机会对仙台藩下手。直到伊达忠宗死后,幕府终于开始了对仙台藩的进攻。仙台藩三代藩主,忠宗之子·伊达纲宗于1658年(万治元年)继承家督,不过纲宗生活糜烂,对于重臣以及亲属的劝谏置若罔闻,甚至在江户城内都可以听到对其的恶评。重臣担心因此受到幕府的处分,故联名上表,要求幕府让纲宗隐居,由其子龟千代继承家督。(不过也有一种说法,即由于纲宗是后西天皇的表兄弟,长久以来一直受幕府的监视,为了避开来自幕府的压力,纲宗故意放浪形骸,为麻痹幕府的一招苦肉计。)幕府同意了重臣们的联名书,不过考虑到龟千代只有两岁,便指出让一关领主伊达宗胜和另一位重臣田村宗良为辅政大臣。伊达宗胜是伊达政宗的第十子,不仅从父亲那里继承了高超的智谋,也继承了勃勃的野心。他很快就把藩政的实权把握在了自己的手里。在仙台藩的历史上,伊达宗胜统治的时期向来是遭到恶评的,不过也有学者指出其直接的分封土地给族人和重臣,全权委任的做法是一种对打破仙台藩原有的那种中世纪的制度的尝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基于宗胜的专政统治,家臣中不满越来越强烈。不过宗胜对反对派进行残酷镇压,进行恐怖统治。故,1671年(宽文11年),伊达骚乱爆发,又称宽文事件。伊达宗胜在这次变故中被流放,仙台藩暂时度过了危机。至此,从政宗初代到第三代,仙台藩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在诸藩国中的独立性,更多的地方受幕府的管辖。另一方面,龟千代成人后,即仙台藩第四代藩主伊达纲村,又陷入了于家中重臣的对立之中,险些再度酿成骚乱。 到仙台藩第五代藩主伊达吉村开始在领内施行仁政,进行改革,被称为是仙台藩的中兴之祖。吉村重建了伊达政宗的财政管理制度,再次施行买米制,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吉村还从幕府获得许可,利用仙台藩内的铜矿进行货币铸造。在石卷设立铸币厂(位于今石卷市石卷火车站前,地名依旧保留着),铸造宽永通宝。同时,吉村还努力恢复仙台藩的手工商业,组织纺织品“仙台平”的生产、矿山开发、奖励牧场等政策。到六代藩主伊达宗村时,延续了吉村时代的政策。这段时间被称为仙台藩的中兴时代。 戊辰战争 1868年(明治元年),旧历戊辰年,明治维新拉开帷幕,天皇军与佐幕军爆发了戊辰战争。仙台藩与周边诸藩结成奥羽越诸藩同盟并被推举为盟主。不过仙台藩在此时却对会津藩以及庄内藩抱有同情,在藩政策上优柔寡断。尽管仙台藩拥有数量庞大的兵力,同时从虾夷地区(北海道)警备开始,仙台藩就拥有比西军(即天皇军)性能优越的武器。但由于其军制方面的落后,同时特别是在能够全面的统御部队的将兵之才方面的缺乏,导致仙台藩的总体作战实力并不强。 后来,相马藩反水,倒戈天皇军。仙台藩与相马藩在驹之岭(今宫城县相马市驹之岭一带)展开战斗。但仙台藩各部队却望风而逃,各重臣乱作一团,结果很意外的,仙台藩战败,向天皇军开城投降。 明治 追究其叛军盟主的责任,将其俸禄从原有的100万石减到了不到其原俸禄三分之一的28万石。如此激烈的惩罚彻底打乱了仙台藩武士们的生活。有人开始务农,也有大量的武士前往北海道去寻求新的天地。在仙台城东一番丁,没落士族们开始从事商业,为仙台市的中心商业地“一番町”打下了基础。此后,伊达氏便一蹶不振,虽然纪州藩出身的明治时代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的本姓是伊达,但他并不是仙台伊达氏的后裔,而是在伊达政宗之前便迁居到骏河国一带的骏河伊达一门的族人。 仙台藩武士集团主要成员的移居地:札幌市周边、以及室兰市周边。 原白石城城主,管辖今宫城县南部、白石市周边地带的仙台藩重臣片仓氏,与其族人和家臣一同迁到了札幌市周边(札幌市白石区·札幌市手稻区)以及登别市幌别一带(今:室兰市东北向)。舟冈氏则亘理伊达氏的居住地附近落脚(今:伊达市舟冈地区)。 原管辖宫城县北部、今大崎市岩出山周边的亘理伊达氏迁居到了今北海道伊达市。角田氏的主体部分迁至今室兰市之后,又有一部分原家老在空知地方安家(今:栗山町角田地区)。 位于岩手县的一关藩和水泽藩分别迁至白老町和札幌市丰平区。 至此,由于在戊辰战争中的失败,仙台藩的武士大量外迁,同时也带走了大多数的知识阶层。这对今后宫城县的产业发展产生了很糟的影响。 同时,仙台藩的主要设施被新 接收。在仙台城二之丸设立东北镇台(后改为仙台镇台,是陆军第二师团的前身),在三之丸设立练兵场。伊达政宗隐居所在地的若林城(今若林区)设立了宫城县集治监(监狱),曾经用来收容西南战争(注 )中的战俘。 在明治 颁布废藩置县令之后,仙台藩被改为了仙台县、角田县、登米县、胆泽县。后来,原仙台藩北部(今岩手县北上市以南地域以及沿岸的气仙郡)归并到岩手县,新地町被规划到福岛县,其余地区统一改为宫城县。 注 1877年(明治10年),熊本县、宫崎县、大分县、鹿儿岛县士族武士起兵对抗明治 ,历时十年,终以失败告终,史称西南战争,亦称西南役、丁丑之乱、十年战争、私学校战争,是明治初期士族暴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日本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后一次内战。 历代藩主 伊达(だて)家(松平陆奥守家) 外姓 大广间 国主 62万石→28万石 政宗(まさむね)(从三位、陆奥守·权中纳言·参议) 忠宗(ただむね)(从四位下、美作守兼陆奥守·权少将·侍从) 纲宗(つなむね)(从四位下、陆奥守·(隐居后)若狭守·权少将) 纲村(つなむら)(从四位上、陆奥守·左近卫权中将) 吉村(よしむら)(从四位上、陆奥守·左近卫权中将) 宗村(むねむら)(从四位上、陆奥守·左近卫权中将·侍从) 重村(しげむら)(从四位上、陆奥守·左近卫权中将·侍从) 齐村(なりむら)(从四位下、陆奥守·左近卫权少将·侍从) 周宗(ちかむね)(因夭折而未授予官职) 齐宗(なりむね)(从四位下、陆奥守·左近卫权少将) 齐义(なりよし)(从四位下、陆奥守·左近卫权少将) 齐邦(なりくに)(从四位上、陆奥守·左近卫权中将) 庆邦(よしくに)(从四位下、陆奥守·权中将) 宗基(むねもと)(正四位)因反明治新 之罪被减封至28万石 宗敦(むねあつ)(正四位) 藩祖:伊达政宗(1567年-1636)伊达氏第十七代家督,安土桃山时代奥羽地方著名大名,江户时代仙台藩始祖,人称“独眼龙政宗”。幼名梵天丸,元服后字藤次郎。其名政宗(与九代家督政宗同名,九代家督政宗有中兴之祖之称)即意味能达成霸业。其母为有“美貌与谋略双全之鬼姬”之称的义姬,父为伊达辉宗。小时候因为罹患疱疮(天花),而右眼失明,人称“独眼龙”。政宗曾遗憾的表示:愿早生二十年,成就织田信长般的霸业。可惜对于战国时期想有一番作为的政宗,却遭到生不逢时的厄运。宽永五年(1628),政宗开始隐居。宽永十三年(1636)在江户去世,临终前江户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亲自至床边守候。他也是今天日本仙台市的建城者。 政宗的母亲是当时奥州的强势大名最上义守的女儿最上义姬,是最上义光的妹妹。当时伊达家有意与最上家联姻,派有反叛之心的中野宗时做使者到最上家提亲。中野宗时与最上义守和最上义姬密谋,假意义姬已暗恋辉宗数年,同意联姻,等与辉宗生下一子后,下了辉宗带着儿子回到最上家的山形城。两人成亲后,在龟冈文殊堂(东置赐郡)度蜜月时,晚上义姬梦到独眼神僧万海上人希望转世,因为这个吉瑞之梦而怀孕。十月怀胎后于永禄十年(1567)生下了政宗,父亲辉宗为爱子起名“梵天丸”。幼年时的政宗得最好的教育,并得日后得力助手片仓小十郎及伊达成实为家臣。1579年与爱姬成婚。1582年初次领军作战,与相马氏作战得胜。1584年辉宗退位,政宗继任为伊达家17代家督。1585年父亲伊达辉宗遭到二本松义继绑架而遇害,同时二本松义纲与佐竹义重的军队也开始伊达家进攻,伊达政宗于人取桥将反伊达联军击败。之后伊达政宗又于1589年在折上原击败芦名义广。经过折上原等对周边大名的战争后,伊达政宗开创比其父更大的伊达家版图。1592年,受丰臣秀吉之命领兵三千出兵朝鲜,3月抵达征明(中国当时为明朝)之地名护屋,1595年获批准回日本。其后秀吉亡,跟随德川家康,参与大阪冬之阵及大阪夏之阵等著名战斗。德川幕府成立后,多次任将军的上京供奉。曾说“愿早生二十年,成就如信长公霸业”(这句话不见正史,多于历史小说中出现,是否真说过存疑),他虽有做一番事业的志向,却难逃生不逢时的厄运。1636年5月,政宗病重,三代将军德川家光亲自探望,几日后离世。法名瑞岩寺殿贞山禅刹大居士,家臣15人及陪臣5人殉死。 领地构成 陆奥国以外的领地 虽然素有“伊达62万石”之说,但伊达在陆奥国的领地只有60万石,另2万石在陆奥国之外。 陆奥国内的仙台藩领地包括今宫城县全境、岩手县南部、福岛县北部海滨,石高约60万石。 陆奥国之外的仙台藩领地包括:常陆国(以今龙崎市为中心的信太郡·筑波郡·河内郡,总计9784石)、下总国(丰田郡270石)、近江国(蒲生郡·野洲郡,总计9999石)。不过上述的这些郡中,有一些只是一部分归属仙台藩,并非全郡都在仙台藩的管辖范围。 虾夷地区的仙台藩领地 幕府末期,为了警备虾夷地区,幕府下令奥羽各藩进驻虾夷。于是,仙台藩在北海道白老町设立了本阵,同时又在根室·厚岸·择捉·国后构筑了许多前出阵,负责从择捉至知床、函馆一带的警备。到1859年(安政6年)9月,东虾夷地区(今白老町至择捉岛一带)已经完全变成了仙台藩的领地,直到1868年(庆应4年)戊辰战争开始,仙台藩才从东虾夷地区撤走。 支藩 仙台藩的支藩主要是陆奥国的岩沼藩(后期的一关藩)和水泽藩(中津山藩)。其中岩沼藩最大,对于仙台藩来说,岩沼藩就像是领地内的浮动的岛屿(就像亚平宁半岛与撒丁岛之间的关系),长期帮助仙台藩的统治,卫戍奥州交通干线一带的军事要冲。其当主也享有很高的待遇,可以在仙台城拥有居所,并有登上仙台城的权利。 岩沼藩主即后来的一关藩主是继承了外姓田村氏的伊达氏一门。 水泽藩(中津山藩)是仙台藩三代藩主伊达纲宗之子,美作守伊达守村被封予陆奥水泽3万石(后转封至陆奥国中津山),于是建立水泽藩。但后因在登仙台城时与藩主发生争执,仅一代就被改易了。 仙台伊达氏分支 在德川幕府攻略大阪成功后,将伊予国宇和岛城10万石封给了伊达政宗的庶长子·伊达秀宗。于是便有了宇和岛伊达氏。

詹天佑的资料

詹天佑的资料 - 詹天佑简介

詹天佑,字眷诚。1861年生于广东南海县。1872年7月8日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留学美国。

詹天佑在美国先后就学于威哈吩小学,弩哈吩中学,1881年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并写出题为《码头起重机的研究》的毕业论文,获学士学位,并于同年回国。回国后詹天佑入马尾船政前学堂学习,学成后派往福建水师旗舰“扬武”任炮手,参加了马尾海战。战后被调入黄埔水师学堂任教习。

福建水师旗舰“扬武”

1888年,詹天佑由老同学邝孙谋的推荐,到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被湮没了七年之久的詹天佑才有机会献身于祖国的铁路事业。此时正值天津-唐山铁路施工,他不愿久居天津,就亲临工地,与工人同甘共苦,结果只用八十天的时间就竣工通车了。但李鸿章却以英人金达之功上奏,并提升金达为总工程师。詹天佑之功就这样被剽窃了。

1890年清政府又修关内外铁路(今京沈铁路),以金达为总工程师。1892年工程进行到滦河大桥,许多国家都想兜揽这桩生意,金达当然以英人为先,但英人喀克斯以建不成桥而失败。日本、德国的承包者也都遭失败。由于交工期限将至,金达才不得不求于詹天佑。詹天佑详尽分析了各国失败原因,又对滦河底的地质土壤进行了周密的测量研究之后,决定改变桩址,采用中国传统的方法,以中国的潜水员潜入河底,配以机器操作,胜利完成了打桩任务,建成滦河大桥。这一胜利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举詹天佑为该会会员。

此后,詹天佑又领导了京津路、萍醴路(萍乡至醴陵)等铁路的建筑。

袁世凯为讨好那拉氏,1902年奏请修建一条专供皇室祭祖之用的新易铁路(高碑店至易县)。坐火车去祭祖,那拉氏自然高兴。为了不误1903年祭祖之用,命袁世凯于六个月内完工。袁世凯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尽管此路价值不大,却是中国人自修铁路之始,因此詹天佑仍是非常重视。詹天佑彻底抛弃了当时外国人必须在路基修成之后风干一年才可铺轨的常规,仅用四个月的时间以极省的费用建成新易铁路。大大鼓舞了中国人自建铁路的信心,为后来京张铁路的修筑打下良好基础。

张家口为北京通往内蒙古的要冲,南北旅商来往之孔道,向来为兵家所必争,因此京张铁路就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当清廷要修京张路的消息传出后,在华势力最大的英国志在必得,视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的沙俄誓不相让,双方争持不下,最后达成协议:如果清廷不借外债,不用洋匠,全由中国人自修此路,双方可都不伸手。这样,清政府就打消了求救于洋人的念头而一心自修了。

1905年5月,京张铁路总局和工程局成立,以陈昭常为总办,詹天佑为会办兼总工程师,1906年詹天佑又升为总办兼总工程师。詹天佑清楚地知道这一任务的艰巨性,他首先必须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冷嘲热讽:有人说他是“自不量力”,“不过花几个钱罢了”,甚至说他是“胆大妄为”。他给他的美国老师诺索朴夫人的信中就这样说:“如果京张工程失败的话,不但是我的不幸,中国工程师的不幸,同时带给中国很大损失。在我接受这一任务前后,许多外国人露骨地宣称中国工程师不能担当京张线的石方和山洞的艰巨工程,但是我坚持我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心和民族责任心。

詹天佑勘测了三条路线,第二条绕道过远为不可取。第三条就是今天的丰沙线。由于清廷拨款有限,时间紧迫,詹天佑决定采用第一条路线,即从丰台北上西直门、沙河、经南口、居庸关、八达岭、怀来、鸡鸣驿、宣化到张家口,全长360华里。全线的难关在关沟,这一带叠峦重嶂,悬殊峭壁,工程之难在当时为全国所没有,世界所罕见;坡度极大,南口和八达岭的高度相差180丈。詹天佑把全线分为三段:丰台到南口为第一段,南口到康庄为第二段,余为第三段。

1905年9月4日正式开工,12月12日开始铺轨。就在铺轨的第一天,一列工程车的一个车钩链子折断,造成脱轨事故。这一下成了中国人不能自修铁路的证据,各种诽谤中伤纷至沓来。但詹天佑没有惊慌失措,反倒冷静地想到:此路坡度极大,每节车厢之间的连接性能稍有不固,事故就难避免。为此,他使用了自动挂钩法,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1906年9月30日第一段工程全部通车,第二段工程同时开始。难关就在第二段,首先必须打通居庸关、五桂头、石佛寺、八达岭四条隧道,最长的八达岭隧道1,092公尺。这不仅要有精确的计算和正确的指挥,还要有新式的开山机、通风机和抽水机。前者对詹天佑都不成问题,而后者当时中国全都没有,只在靠工人的双手,其困难程度可以想见。他们硬是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1908年9月完成了第二段工程。

第三段工程的难度仅次于关沟,首先遇到的是怀来大桥,这是京张路上最长的一座桥,它由七根一百英尺长的钢梁架设而成。由于詹天佑正确地指挥,及时建成。1909年4月2日火车通到下花园。下花园到鸡鸣驿矿区岔道一段虽不长,工程极难。右临羊河,左傍石山,山上要开一条六丈深的通道,山下要垫高七华里长的河床。詹天佑即以山上开道之石来垫山下河床。为防山洪冲击路基,又用水泥砖加以保护,胜利完成了第三段工段。

对于工程上的困难,詹天佑从未放在眼里,对于人为的障碍却使詹天佑忧愤至极。清河有个叫广宅的人,是前任道员,皇室载泽的亲戚,朝野均有势力。铁路恰经其坟地,他即率众闹事,阻止工程,私下又许以重贿,要求改道。邮传部竟不敢过问。这里北面是郑王坟,南面是宦官坟,西面是那拉氏父亲桂公坟,要大改道不知要浪费多少时间和经费。詹天佑以受贿为可耻,绝不改道,竟以去留相力争。最后因五大臣出洋被炸,载泽吓得不敢与闻外事,广宅才因失去靠山而同意经其坟墙以外通过。

那拉氏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独不愿为修路出钱。京张铁路经费全靠关内外铁路的赢余,而此款却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款饷,造成误工。詹天佑既不善钻营于权贵,更耻于逢迎于洋人,因而愤懑至极。

帝国主义无时不想夺取此路,工程一开始,日本人雨宫敬次郎就上书袁世凯说:中国人无力修成此路,不如聘请日本技师较为稳妥。英国人金达也来替日本说项。詹天佑以此路决不任用任何一个外国人为由断然拒绝。居庸关遂道工程开始后,三五成群的外国人,以打猎为名常来窥探,他们希望工程失败以便乘人之危。詹天佑以出色的成绩为中国人出了这口气。

京张铁路建成典礼

此路原订六年完成,詹天佑终于提前两年于1909年8月11日全线通车了,还节余二十八万两银子。京张路的胜利完成,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爱国精神的充分体现。

京张路完式之后,詹天佑应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的聘请,于1910年任该公司总理,又于1912年5月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由于中国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在华角逐,竟使这位爱国的、天才的杰出工程师不能施展才能,焦虑至极。终因劳瘁成疾,于1919年4月24日下午三时半逝世于汉口,享年五十九岁。

詹天佑的资料 - 科学技术家-詹天佑

詹天佑,字眷诚,江西婺源人。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出生在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儿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在美国,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目睹北美西欧科学 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产生悲观情绪,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他怀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6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

回国后,詹天佑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但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员迷信外国,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指挥操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蓄谋已久的法国舰队陆续进入闽江,蠢蠢欲动。可是主管福建水师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却不闻不问,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这时,詹天佑便私下对“扬武”号管带(舰长)张成说:“法国兵船来了很多,居心叵测。虽然我们接到命令,不准先行开炮,但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由于詹天佑的告诫,“扬武”号十分警惕,作好了战斗准备。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机智地指挥“扬武”号左来右往;避开敌方炮火,抓住战机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对这场海战,上海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惊异地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他临大敌而毫无惧色,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能镇定如常,鼓足勇气,在水中救起多人……”

从战后到1888年,詹天佑儿经周折,转入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这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刚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一次考验。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涨急流。铁桥开始由号称世界第一流的英国工程师担任设计,但失败了;后来请日本工程师衽实行包工,也不顶用,最后让德国工程师出马,不久也败下阵来。詹天佑要求由中国人自己来搞,负责工程的英国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詹天佑来试试。

詹天佑是一个认真踏实的人,他分析总结了三个外国工程师失败的原因后,身着工作衣与工人一起实地调查,(P116)密测量。夜晚,借着幽暗的油灯,又仔细研究滦河河床的地质构造,反复分析比较,最后才确定桥墩的位置,并且大胆决定采用新方法——“压气沉箱法”来进行桥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了滦河大桥建成了。这件事震惊了世界:一个中国工程师居然解决了三个外国工程师无法完成的大难题。

詹天佑初战告捷后,立刻遇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1905年,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至张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于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的企图没能得逞。英俄使臣以威胁的口吻说:“如果京张铁路由中国工程师自己建造,那么与英俄两国无关。”他们原以为这么一来,中国就无法建造这条铁路了。在这关键时刻,詹天佑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消息传来,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及英国报刊挖苦说:“中国能够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在娘胎里没出世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们甚至攻击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并表示:“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

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詹天佑带着测量队,身背仪器,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接着,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复勘了一遍,修正了一个误差。当他下来时,嘴唇也冻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在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峦重迭,陡壁悬岩,要开四条隧道,其中最长的达一千多米。詹天佑经过精确测量计算,决定采取分段施工法:从山的南北两端同时对凿,并在山的中段开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两端对凿。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凿洞时,大量的石块全靠人工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要一担担地挑出来,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毫无架子,与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脸汗。他还鼓舞大家说:“京张铁路是我们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

为了克服陡坡行车的困难,保证火车安全爬上八达岭,詹天佑独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从而减少了隧道的开挖,降低了坡度。列车开到这里,配合两台大马力机车,一拉一推,保证列车安全上坡。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一些欧美工程师乘车参观后啧啧称道,赞誉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却谦虚地说:“这是京张铁路一万多员工的力量,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光荣是应该属于大家的。”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又继任了粤汉铁路督办兼总工程师。这时,美国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要他亲自去美国参加授衔仪式。为了全力参加祖国铁路建设,他放弃了这一荣誉。

辛亥革命后,詹天佑为了振兴铁路事业,和同行了起成立中华工程学会,并被推为会长。这期间,他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外,还勉励青年“精研学术,以资发明”,要求他们“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钓誉。以诚接物,毋挟褊私,圭璧束身,以为范例。”

詹天佑从事铁路事业三十多年,几乎和当时我国的每一条铁路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到晚年,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919年病逝。周恩来同志曾高度评价詹天佑的功绩,说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邹 焱:清末著名科学技术家詹天佑)

詹天佑的资料 - 小学课文 - 詹天佑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 200 公里,是连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他们提一个条件:清朝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要挟,铁路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位。

1905 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卜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大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 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

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的塑像。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袁涣的做法是对每一个主公都尽心尽力的去帮助 ,对自己的职位尽心尽力,并且他也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在官场上他是有一说一,从来不拐弯抹角,这样的性格也受主公爱待,这也导致他成为一个非常受人欢迎的臣子,哪位主公都愿意接待他。

袁涣出生在陈郡袁氏,在那个时期也是个有名的世家,他的父亲袁滂担任司徒,郡中的贪官和利用私法的官都惧怕袁滂,都纷纷卸下官职逃跑,后来袁滂被举为高第,并且让他担任谯县的县令,虽然他没有去。袁滂的事迹也为袁涣的良好形象打好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出身在古时候是特别重要的,后来刘备担任豫洲牧时就推荐过袁涣为秀才。

后来他逃亡在江淮时遇见了袁术,并且被袁术重用,袁术去找他对于政事的看法的时候,袁涣每次都是直言上谏,丝毫不考虑袁术的主张,而袁术也辩不过他,但也没有对他无礼,反而更加尊重他,在官场上有太多附应主公的人,所以需要一个敢于指出主公错误和提出与主公不一样思想的人来帮助主公更全面的考虑政局,而袁涣就是担任这样的角色。

后来袁涣被吕布扣留在自己身边。有次与刘备有矛盾,吕布就叫袁涣写一封信去辱骂刘备,袁涣不肯这样做, 吕布在旁边强迫他,甚至拿出剑指着他说他要是不写就把他杀了,袁涣没有表现出一点惊慌,他向吕布说自古以来只有用德行来羞辱小人,没有用污言秽语去骂别人的。

假如刘备是一个有德行的人,那么这份辱骂对于刘备来说毫无意义,如果刘备是一个小人,那么他也会辱骂回来,那么被辱骂的人依然是将军你,再加上我以前跟随过刘备,现在跟随将军你,假若有一天我跟随了别人,回来辱骂将军,这样可以吗?吕布听后知道自己错了,对袁涣也更加尊重。

1、李四光粉碎“中国贫油论”

李四光,卓越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立人。20世纪初,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曾在我国西部打井找油,结果毫无所获。于是以美国布莱克威尔教授为首的一批西方学者,就断言中国地下无油,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家”。

年轻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偏偏不信这个邪:美孚的失败不能断定中国地下无油。他说:我就不信,油,难道只生在西方的地下?在这种强烈的自信心的支配下,他开始了30年的找油生涯。他运用地质沉降理论,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江汉油田。

他当时还预见西北也有石油。今天正在开发的新疆大油田,也完全证实了他的预言。李四光靠自信、自强彻底粉碎了“中国贫油论”。

2、詹天佑修铁路:

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效力。后来他学习工程技术毕业,回到了国内。可清朝政府对本国人才不信任,像修铁路,就都让外国人主持。詹天佑尽管有才干,也只能当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铁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国,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如果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提供。他们以为中国人离开他们肯定修不成这条铁路。

清朝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有人对他不放心,说他自不量力,说他胆大包天,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如果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

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细心勘探,大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

詹天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原来那些瞧不起中国工程师的英国人也表示对他由衷敬佩。

3、钱学森归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

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千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4、吉鸿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却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

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3F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

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仔细地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5、茅以升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终于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

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任工程师。但是,茅以升没有接受聘请,而是决定回国了,美国有些人劝他:“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是超越国界的。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条件差,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

茅以升回答:“科学虽然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

1919年,茅以升带着一身本领回到国内,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业。现在浙江省钱塘江上那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说起刘备,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一生相当励志,出身微末,本以织席贩履为生,却在黄巾军起义爆发的时候,抓住机会兴起义兵,获取了功名,并得到了关张二人的追随;之后一段时间,他虽颠沛流离,曾数度寄人篱下,却无论走到何处都能得到别人的敬重,并被推举为徐州牧;当阳一败之后,他联合孙权,一起抗击曹操,并拿下了荆州数郡;入川之后,他拿下益州,夺取汉中,终成帝业。如此看来,刘备的确是一个牛人。然而除了这些事情之外,他还做了一件更令人惊叹的事情,那就是让自己的长辈,心甘情愿的,称自己为叔叔,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要说到刘备的皇叔之名了,因为正史中刘备的家谱并没有流传下来,所以今天我们不谈历史,单说演义。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刘备被吕布击败,又为曹操所救之后,跟随曹操一起来到了许都,在面前天子的时候,因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引发了汉献帝刘协的好奇心,于是在查看宗族世谱之后,被称为皇叔。原文提到:“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而且作者为了更具说服力,详细的介绍了从刘胜传到刘备这一代的过程。但是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真的按辈分,刘备并非献帝的叔叔,而是玄孙。因为按照演义中的说法,汉景帝算第一代的话,传到刘备是第十九代。

《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中提到:“孝景皇帝(即汉景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出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颖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

虽然小说中,没有特意把汉献帝一脉的族谱排出,但是这种大层面的东西,作者不会篡改历史,也就是说献帝可以按照历史来算,即汉景帝为第一代的话,他为第十五代,辈分要比刘备高的多。那么汉献帝为何要称刘备为皇叔呢?是因为他无能且荒唐吗?还是因为罗贯中老先生,在创作小说的时候,算错了呢?这两种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小编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771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