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立中的职务是部长级还是付部级

郑立中的职务是部长级还是付部级,第1张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立中,本身是没有行政级别。

海协会最高权力机构为理事会,理事会的理事由社会各界和有关方面推荐、协商产生,任期一届五年。海协会设会长一人,常务副会长一人,副会长若干人,秘书长一人。理事会每年举行一次全体会议;会长、常务副会长认为必要或经三分之一以上理事提议,可以临时召开理事会议。会长、常务副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组成常务理事会,作为理事会的常设执行机构。海协会办事机构现设秘书部、研究部、综合部、协调部、经济部、联络部。

海协会成立迄今共组成过三届理事会,第三届理事会现有理事225名。2013年4月26日,海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推举陈德铭为海协会会长,推举郑立中为常务副会长,推举孙亚夫、叶克冬、蒋耀平、李亚飞为副会长。根据会长提名,决定马晓光为秘书长。

海协会首任会长为汪道涵,荣毅仁曾任海协会名誉会长。历任常务副会长为唐树备、李炳才、郑立中;历任秘书长为邹哲开、张金成、李亚飞。    

自古有“言道者不可不知蜀,言蜀者尤不可不知道”之谓,自道教创立以来,四川道林人才辈出,群星璀璨,著名者如严君平、张道陵、范长生、李荣、王玄览、杜光庭、彭晓、陈清觉、张清夜、易心莹等人,均为卓越之杰。本文所叙述的傅圆天大师,也是当今一位出类拔萃的道教人物。

傅圆天大师俗名傅长林,生于民国十四年(1925)5月26日,四川省简阳县(现为简阳市)九龙乡人,卒于1997年7月3日。生前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中国道教学院院长、四川省政协常委、四川省道教协会会长、道教全真派第二十三代方丈大律师。 大师幼年体弱多病,家境贫苦,只上过短期小学,其父母均信奉道教。民国三十四年(1945),二十岁的傅长林因家中衣食艰难,乃遵从母命,投奔四川省灌县水磨乡(今属汶川县)黄龙观出家,拜张永平道长为师。黄龙观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地处青城山北的大面山寿溪河畔,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清代曾是著名的“青城十八景”之一。张永平道长青年时代曾在清末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1845-1911)所统率的巡防军当兵。他目睹清廷上下腐败,百姓水深火热,毅然脱离军界,来此远离尘嚣的道观静修,成为全真道丹台碧洞宗第十八代传人。他在诵经修炼之余,带领道众务农习医。年青的傅圆天就在这里,清修与劳作并重,伴着黄卷青灯,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精勤钻研教理教义,度过了十年时光。这期间,他曾担任黄龙观饭头八年。

1955年,鉴于青城山道士太少,政府乃从各地抽集一批道士来此充实,三十岁的傅圆天于是年秋辞别黄龙观,来到青城山常道观拜谒易心莹大师(1896--1976年,四川省遂宁市老池乡双河口人)。当时易心莹是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第二十二代掌教师,作为四川道教领袖的他,见傅圆天淳朴忠厚,遂分派傅去上清宫任住持。

1959年9月,青城山实现人民公社化,灌县(今为都江堰市)政府划拨土地五十亩归青城山道众,将天师洞、上清宫等六个道观组合成一个生产队,由时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的易心莹担任队长,傅圆天为副队长兼会计。他积极响应政府鼓励道教徒参加经济建设的号召,白天劳动,夜晚记帐,公正无私,克尽职守,深孚众望。

1962年,学识渊博的易心莹大师应邀去北京白云观为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道教徒进修班”讲学,并担任《中国道教史》教研组组长,遂由傅圆天接任道教生产队队长。

1964年,三十九岁的傅圆天被推选为上清宫当家。 1966年,“文化大革命”浩劫聿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被粗暴践踏,各级道教协会均被迫停止活动,宫观受到冲击。傅圆天面对当时混乱复杂的局面,毅然将易心莹大师接到上清宫,亲自奉养。每日仍率道众参加生产劳动,并在易心莹大师的指导下,带领道众将宫观内名人楹联、匾额碑刻等,全部用纸糊上,再用“最高指示”或“革命口号”覆盖,使这些珍贵文物得以保存下来,功不可没!事隔三十年后,1996年10月,傅圆天大师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中国道教精神纯正,经得起风浪。那段时期宗教活动被迫停顿了,但我们心中的信仰仍然存在。人民不能公开信奉道教,但不少人暗地里仍然信奉,父传子,子传孙,不公开举行仪式,只对天朝拜。中国道教在历史上也经历过多次浩劫,但道统延续不绝。这一方面说明道教文化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强则道兴,国家昌明则大道兴行……1978年,全国只有二十多处道观较为完整。到1996年,全国已开放道教宫观近千处,住观道士近万人,另有散居各处的正一道士三万余人……度过劫波,道教走向兴旺了。”

1979年12月12日,青城山道教协会成立,五十四岁的傅圆天被选为理事长(后改称会长)。当时全山只有二十二名道士,平均年龄近七十岁,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傅圆天决定礼请一批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住在外地的老道长如江至霖高功等,来青城山协理教务;并在中青年道士中选拔人才,大胆委以重任。到1985年底,全山道士已达四十八人,1993年更增至一百二十三人。人员结构趋于年轻化,中青年道士担任了道教协会和宫观管理委员会的部分领导职务。傅圆天还率先突破历史上道士闭囿于宫观内部的遁世状态,大胆解放思想,走向社会,兴办实业,开拓进取。1982年,他用道家秘方开发山区猕猴桃资源,筹办道家乳酒厂。1983年,“洞天乳酒”试制成功,荣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1985年,他又创办了青龙岗茶厂,生产青城贡茶和青城苦丁茶;其后又开发了“道家矿泉水”等新的生产项目,为青城山道教的自养事业创出了新路,也为当地经济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它显示了道教自身的巨大活力,令世人刮目相看。 1984年4月,政府将青城山常道观、上清宫等七处宫观归还给道教协会管理,作为四川省首批对外开放的道教宫观。傅圆天会长赓即主持制定了《青城山道教宫观管理试行办法》,成立了“青城山道教宫观管理委员会”。稍后,又补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分庙核算,责任到人的管理办法》,为新时期道众民主管理宫观率先垂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要求道众在兴办企业时始终体现高尚的教义和有道之士的良好风范,坚决抵制“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弄虚作假”等不良陋习;同时希望各级政府妥善考虑全真道士“以庙为家”的特点,为他们创造必要的生活条件。后来,他经过深思熟虑,写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要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一文,被“中国改革丛书”收入《当代中国领导干部文集》。他在文中说:“我们要解放思想,有开拓精神,有经济观念。我们的教祖汉天师张道陵就曾开凿盐井,解决当时的民生问题。历代高道大德的智慧,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天我们要学习前人的智慧,发扬道教‘清修与劳作并重’的优良传统,用修道为善的思想,组织道众,在政府宗教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道教名山胜景的地理优势,搞好国内外的联谊活动,管好宫观,发展经济,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同时抓住时机,培养跨世纪的道教人才,责任重大。”“当今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社会经济观念,好与坏、善与恶的道德观念,在各人的心目中标准各异。我们道教界就是要提倡大道,根本宗旨在于济世度人,我们要用道的标准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傅圆天大师待人诚恳,尊重人才,在担任青城山道教协会会长期间,勤俭节约,多方筹集资金,带领道众维修、扩建宫观殿堂,构筑山路桥亭,植树造林,保护自然环境,使青城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道教圣地和旅游胜地。

1984年3月,在成都市道教协会第二届代表会议上,傅圆天当选为会长。

1986年,在中国道教协会第四届代表会议上,傅圆天被选为副会长。

1988年7月,傅圆天创办了“青城山道教学校”。

傅圆天恪守全真清规和清初高道王常月(?--1680),所传之“三坛大戒”(即“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重振戒纲是王常月为中兴道教龙门派而采取的关键措施。“初真戒”的第一条便是“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1989年11月12日至12月2日,全真道龙门派在北京白云观祖庭举行隆重的传戒大典。作为此次活动的主持者之一,傅圆天被授予大师称号,并在法会上作了《传戒之目的和我们受戒后的努力方向》的演讲。他说:“从古至今,没有不爱国,不爱父母,不敬师长,不讲社会道德的神仙……得戒弟子,回到各地宫观后,每做一件事,都要用太上之律条来很好地衡量,要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自觉负责,多做有益于社会民众的好事。”同年,傅圆天大师被选为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道教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

1992年3月,在中国道教协会第五届代表会议上,傅圆天大师当选为会长,并兼任中国道教学院院长。同时,他还担任全国政协常委。

1993年3月,在四川省道教协会第二届代表会议上,傅圆天大师当选为会长。6月,“中华道学文化研究中心”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他被选为理事长。9月,北京白云观、香港青松观、台北指南宫联合在白云观举办祈祷世界和平、护国佑民的“罗天大醮”法会,傅圆天大师被推举为主席,率领青城山道教经团参加了这一历史性的盛会。法会期间(9月18日),他和另两位主持人一起,在人民大会堂向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损献“青少年发展基金”100万元,用于“希望工程”,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傅圆天大师是一位不尚空谈,勤勤恳恳的实干家。他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深深体会到“道由人弘”、“培养跨世纪的道教人才乃当务之急”的道理,大办道教院校,弘扬道教文化。并刻苦钻研教理,经常在海内外讲经说法。他不顾年老多病,不时深入全国各名山宫观调查研究,鞠躬尽瘁地做好本职工作。1991年初春,他为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明道教辞典》题词:“开展道教文化研究、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以贡献于今天的人类。”可谓语重心长!1992年和1996年,他两次应邀前往香港访问参观。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他又发表了《大道兴行歌盛世》的纪念文章。从1994年到1996年,他先后三次与台湾道教界人士联合举办“两岸道教科范交流会”。他坚持按照自主自办教会和“相互尊重,互不干涉,互不隶属”的原则,发展内地道教界与台、港、澳道教界的友好交流。并曾以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的名义,发表了《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贡献力量》的文章,呼吁“两岸道教徒要以太上立教的宗旨为追求,本着维护民族传统精神,弘扬道教,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为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从1981年至1997年的十六年内,傅圆天大师先后接待了瑞典国王和王后以及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瑞士等十多个国家的外宾,向他们介绍中国道教的精深教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他曾说:“道教在国际上的友好交流活动日益增多,表明了当今世界人们对它的重视。我们道教保存有丰富的经籍和文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现在国内有学识的道教知识分子太少了,老一辈道长已经年迈,年轻一代尚在成长中,培养道教人才是当务之急。”1995年3月15日,在中国道教学院第三期专修班(坤道班)开学典礼上,傅圆天院长又语重心长地说:“当前我们道教界面临着加强自身建设,培养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办好道教事业的艰巨任务。”

1995年11月1日至21日 ,中国道教协会在青城山常道观举行全真派第二次传戒法会。傅圆天会长被推举为全真律坛嗣天仙正宗第二十三代傅宗天大律师,率领八大师讲经论法。他主讲《道德经》、教理教义和修持。在讲到“道教修持”时,他重申要“先学会做人,然后才能学做神仙”,“人道未修,仙道远矣”,“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为道要饱含爱心,慈悯万物,与人为善,于国于教都有大益。正直刚强,也是修道之士必须具备的品质。历代高功大德、前辈祖师刚正不阿,正气直令鬼神钦。大家既来律坛受戒,就当戒除自身散漫不拘的自私心性,遵守国家法纪和祖师戒律,身体力行,立功立德,为社会服务,为祖师道场服务。以人道为基,以仙道修命,坚持道教的正道宗旨,劝人向善,克制私欲,排除妄念。只有使思想纯净,心胸坦荡,才能修真养性,益寿延年,这才是道教学说的精义要旨。”他不仅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始终自奉俭朴,严以律己,艰苦奋斗。

1996年6月29日,傅圆天大师在“两岸道教科范交流学术会”上,发表了《略论我国道教》的论文。10月,又应香港飞雁洞佛道社之邀,在蓬瀛仙馆作了《道教与中华民族同根同源》、《道的涵义》等学术讲演。

1997年4月12日,为祝贺中国道教协会成立四十周年,香港《文汇报》记者专程前往青城山采访傅圆天会长(后根据这次谈话内容整理成《继往开来的中国道教》一文发表)。傅圆天大师还是世界宗教和平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政协常委、都江堰市政协副主席。他愈到晚年,愈精勤研究教理教义,大力弘扬道教文化,学而不倦,老而弥笃,令人敬佩!1997年6月,笔者去医院拜望他时,见大师虽面带病容,仍强支病躯,倚床写着自己对教理的体会。他对《道德经》有许多生动朴素的见解,深谙教义真谛。

1997年6月23日至25日,四川省道教协会第三届代表会议在成都青羊宫举行,傅圆天大师在这次会议上继续当选为会长。然而,会议闭幕后仅仅八天,就传来了大师因患严重肝硬化等综合症,经医治无效,于7月3日13时45分在青城山飞仙观羽化的噩耗。综观傅圆天大师七十三年的人生历程,1979年至1997年这十八年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时期。可惜天不假年,当其事业达到巅峰阶段的时候,竟溘然长逝,令人凄怆!挥泪成文,用志哀思。

1946年因家庭衣食艰难,且体弱多病,年及弱冠的傅圆天便投奔成都灌县水磨乡黄龙观出家,师傅张永平道长,从此成为全真龙门派道长。在家时曾上过几天私塾,不过略识文字,入观学道后,始因习经而刻苦学习文化。对道教圣典《道德经》有较深研究,不仅能背诵,且能用道教义理详解全文,依旨修持。凡与他讨论《道德经》者,莫不赞佩他的宏论博识及弘扬道教之卓绝精神。

1955年到青城山常道观参拜易心莹大师,见易大师道德高尚、学识渊博,乃留居常道观,聆教于易大师。不久因青城山上清宫缺人管理,易大师派傅前往。他到上清宫后,响应人民政府鼓励道教界参加祖国建设的号召,组织道众在山上种茶、种庄稼,积极从事劳动生产。他为人勤奋质朴,公正无私,工作和劳动总是事事带头苦干,而且是遇事都要想办法办好。因此他在上清宫声誉日著,1964年被道众推举成了上清宫的当家。青城山实行人民公社化,他被选为青城山道教大队副队长兼会计,白天做农活,夜晚理账目,还要管理上清宫的庙务。他任劳任怨,从不挑轻弃重,上侍奉老道长,下教育年轻道徒,重任一身,辛勤奋斗。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道教受冲击,虽位于青城山顶峰之上清宫,亦未能够避免打砸抢抄。傅圆天对此混乱局面,大惑不解。“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句),他将生死置之度外,接易心莹大师居上清宫,亲自奉养,每日仍率道众劳动,尽心维护古道观。在动乱年月,他将道家秘传之猕猴酒配方,反复勾兑实验,终于掌握了制作“道家洞天乳酒”的方法与技能。为谋道众生计,他开始设厂制作。岂知刚有经济效益,便引起某些人眼红,悍然以公社名义平调归“公”,将傅圆天排挤出厂。傅圆天亦一笑置之,依然率道众务农。乳酒厂终因强占者不知制作秘方,且不善经营,不久亏损倒闭。

1975年,灌县文物管理所竟然接管青城山全部道教宫观,没收庙产及道士私人钱财(如易心莹大师私人储蓄亦被没收),经书、法器等等皆一概被没收,还要住庙道众向他们交房租,要道众用高价向他们购买信徒所上之神灯油,道众敢怒不敢言。造成经堂沉寂、钟鼓无声,青城山道教俨然是已被消灭了。易心莹大师悲愤而死。傅圆天心情郁闷,但他仍以坚强的毅力,忍辱负重,带着道众砍樵谋生。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拨乱反正,认真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青城山道教界才得以重见天日。傅圆天从头开始奋力为恢复青城山道教宫观之原貌而奔忙。他带领全山道众下山挑粮,开办为香客、旅游服务的餐馆,营薄利以解决全山一百多道众的最低生活问题,进而又多方筹募资金,维修危旧庙宇殿堂,还重新筹办道家洞天乳酒厂。在宗教政策尚未能全面落实和庙宇耕地等没有收回之前,他就使全山常住道众安定下来。

1980年,青城山道教协会成立,众望所归,傅圆天当选为会长,并兼任常道观监院。接着,他又当选为中国道协常务理事、成都市道协会长、灌县政协副主席、成都市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常委。他既要负责青城山七座宫观(即建福宫、常道观、祖师殿、朝阳洞、上清宫、圆明宫、玉清宫)、两个工厂(洞天乳酒厂和茶厂)的经营管理事务,还要兼顾新津老君山、大邑鹤鸣山、彭县葛仙山、彭县丹鼎山、成都青羊宫、灌县二王庙等地的道教教务,又要定期出席中国道协的会务会议及县、市、省政协的参政议政会议。1985年,青城山青龙岗洞天贡茶厂和响水洞洞天乳酒厂正式投产(乳酒厂于1982年筹建,1983年试产,傅圆天试制成功,四川省政府授予重大科技成果奖)。在整个兴建过程中,傅圆天都是同道众一起劳动,同甘共苦。

1985年夏,青城山丈人峰顶岩石崩塌,砸碎了通往上清宫的半山亭,打伤了游客,而峰顶岩石更是时时有下坠的危险。傅圆天为过往行人担心,他主动与当地生产队协商立即改道,新修一道以避过危险的坡坎。他向道众说明,修桥铺路,多做善事,是出家人的本分。道众一致赞同他的意见,节衣缩食担负起了修路所需的人力和财力。修好了新路,保证了行人的安全,大家都感谢青城山道众热心公益事业的慈善心肠,而傅圆天一向都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随着青城山道教界所经营的劳动生产事业的迅速发展,经济条件逐渐好转,在傅圆天的倡议和领导下,分期分片维修青城山宫观、山道、路亭;开办为旅游服务的商业网点;开办矿泉汽水厂;开办以爱国爱教为宗旨的道教学校,培养青年道教徒。他还东奔西走,积极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成立地方道协组织,加强宫观管理,恢复正常宗教活动,维护道教界合法权益等等,他无不尽力而为,任劳任怨。

他自从出家以来,严守规戒,被全真道徒奉为楷模。自1980年以后,尽管他地位高了,宫观经济也宽裕了,但他却依然生活俭朴,睡在他那个小寮房,一日三餐素食,保持换洗两身道袍而已。虽年逾花甲,仍然操劳于教务,奔走于山上山下。生病了,躺在床上也在考虑安排教务,生活尽量自理,不拖累别人,也不许庙里和徒弟们为他破费。由于爱国爱教,道德高尚,在全国道教界中受到崇敬,在1986年中国道协第四届代表会上被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1989年他又被推选为中国道协道教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和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

1989年11月12日至12月2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五日),道教全真派在祖庭北京白云观举行隆重传戒受戒活动,傅圆天是这次传戒活动的主持者之一,并被授予“大师”称号。1992年3月,中国道协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会议,改选领导成员,众望所归,傅圆天被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并兼任中国道教学院院长。同时荣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参政议政。

1995年11月全真派在四川青城山举行传戒仪典,傅圆天大师被推举为方丈、全真第二十三代大律师。1997年7月3日在四川青城山羽化。

詹天佑(1861—1919),字眷诚。江西婺源人。詹天佑是我国最早的杰出的铁道工程专家,为我国铁路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周恩来曾称赞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1872年7月8日,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留学美国。188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并于同年回国。1888年,詹天佑由老同学推荐,到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被埋没了七年之久的詹天佑才有机会献身于祖国的铁路事业。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举詹天佑为该会会员。

京张铁路完成之后,詹天佑应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的聘请,于1910年任该公司总理,又于1912年5月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由于中国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在华角逐,竟使这位爱国的天才工程师不能施展才能,焦虑至极。终因劳瘁成疾,于1919年4月24日逝世于汉口,享年五十九岁。

詹天佑 (1861—1919) 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他还是中国最早的一位工程师,字 詹天佑半身照

眷诚。原籍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出生于广东南海县。1872年(同治十一年),年仅12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了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1878年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中学的课程,考取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铁道工程学。1881年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并写出题为《码头起重机的研究》的毕业论文,获学士学位,并于同年回国。回国后詹天佑入马尾船政前学堂学习,学成后派往福建水师旗舰“扬武”任炮手,参加了马尾海战。 战后被调入黄埔水师学堂任教习。 然而当时的中国,由于封建顽固派极力反对修造铁路,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被迫改学驾驶海船,耽误了七八年。 1887年,“中国铁路公司”在天津成立。第二年,经留美同学邝孙谋推荐,才得以干他精通的铁路工程工作,成为中国第一名铁路工程师。开始负责修筑塘沽到天津的铁路,仅用70多天就完成铺轨工程。后又参加修筑天津至山海关的铁路,需要在滦河修一座铁桥,面对英、日、德工程人员建造这座铁桥的相继失败,他毅然挺身承担造桥任务,最后出色地完成了全部工程。詹天佑这一生最大贡献,就是在于他成功地修建了京张铁路。 1905年,担任京张(北京——张家口)铁路总工程师。这条路穿山越岭,全长200多公里,工程之艰巨为它处所未有。他亲自勘察,选定路线。在北京青龙桥东沟,采用人字形轨道,用两台大马力机车调头互相推挽的办法,解决坡度大机车牵引力不足的问题。又与工人一起,采取各种措施,解决隧道工程中渗水、塌方等困难。 京张铁路于1909年竣工,比原计划提前两年,总费用只有外国承包商索价的五分之一。 京张铁路建成典礼后受聘川汉、粤汉铁路会办或总理兼总工程师。辛亥革命后,任汉粤川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督办等,克服种种困难,修建了从武昌至长沙365千米的铁路。晚年编写出版《京张铁路工程纪要》、《京张铁路标准图》等工程技术书籍,以及《华英工程词汇》这部我国最早的土木工程辞典。 1919年逝世。中华工程师学会为该会第一任会长詹天佑在青龙桥车站建了一座铜像,永远纪念这位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人物生平 詹天佑出生于1861年3月17日,于1919年4月24日逝世,享年58岁。字眷诚,号达朝,汉族,原籍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英文名:Jeme Tien Yow;他是中国首位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等铁路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另有中国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小学课文、**等以詹天佑为名。

少年时期

  詹天佑1861年3月17日,1861年生于广东南海县。少年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制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着摸着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村里人都很佩服这个孩子。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1872年7月8日年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 。

青年时期

  在美国,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亲眼目睹北美西欧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而产生悲观情绪,但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他带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7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詹天佑在美国先后就学于威哈吩小学,弩哈吩中学,1881年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并写出题为《码头起重机的研究》的毕业论文,获学士学位,并于同年回国。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他便是其中的一个。 青年时期的詹天佑

回国后,詹天佑怀着满腔的热忱,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但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员却过分迷信外国,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指挥操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讨伐中国计划蓄谋已久的法国舰队陆续进入闽江,蠢蠢欲动。可是主管福建水师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却不闻不问,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这时,詹天佑便私下对“扬武”号管带(舰长)张成说:“法国兵船来了很多,居心叵测。虽然我们接到命令,不准先行开炮,但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由于詹天佑的告诫,“扬武”号十分警惕,作好了战斗准备。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机智地指挥“扬武”号左来右往;避开敌方炮火,抓住战机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对这场海战,上海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惊异地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他临大敌而毫无惧色,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能镇定如常,鼓足勇气,在水中救起多人……” 从战后到1888年,詹天佑由老同学邝孙谋的推荐,几经周折后,终于转入了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这正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到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被湮没了七年之久的詹天佑才有机会献身于祖国的铁路事业。此时正值天津-唐山铁路施工,他不愿久居天津,就亲临工地,与工人同甘共苦,结果只用八十天的时间就竣工通车了。但李鸿章却以英人金达之功上奏,并提升金达为总工程师。詹天佑之功就这样被剽窃了。 不久后,詹天佑又遇到了一次考验。1890年清政府又修关内外铁路(今京沈铁路),以金达为总工程师。1892年工程进行到滦河大桥,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涨急流。许多国家都想兜揽这桩生意,金达当然以英人为先 詹天佑坐姿照

,但号称世界第一流的英国工程师喀克斯以建不成桥而失败。日本、 关于詹天佑的邮票

德国的承包者也都遭失败。之后詹天佑要求由中国人自己来建造,由于交工期限将至,金达才不得不求于詹天佑。詹天佑详尽分析了各国失败原因,又对滦河底的地质土壤进行了周密的测量研究之后,决定改变桩址,采用中国传统的方法,以中国的潜水员潜入河底,配以机器操作,顺利完成了打桩任务,成功建成了滦河大桥。这一胜利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举詹天佑为该会会员。 此后,詹天佑又领导了京津路、萍醴路(萍乡至醴陵)等铁路的建筑。 袁世凯为讨好那拉氏,1902年奏请修建一条专供皇室祭祖之用的新易铁路(高碑店至易县)。坐火车去祭祖,那拉氏自然高兴。为了不误1903年祭祖之用,命袁世凯于六个月内完工。袁世凯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尽管此路价值不大,却是中国人自修铁路之始,因此詹天佑仍是非常重视。詹天佑彻底抛弃了当时外国人必须在路基修成之后风干一年才可铺轨的常规,仅用四个月的时间以极省的费用建成新易铁路,大大鼓舞了中国人自建铁路的信心,为后来京张铁路的修筑打下良好基础。

中年时期

  1905年5月,京张铁路总局和工程局成立,以陈昭常为总办,詹天佑为会办兼总工程师,1906年詹天佑又升为总办兼总工程师。詹天佑清楚地知道这一任务的艰巨性,他首先必须顶住来自各 詹天佑侧面照

方面的冷嘲热讽:有人说他是“自不量力”,“不过花几个钱罢了”,甚至说他是“胆大妄为”。他给他的美国老师诺索朴夫人的信中就这样说:“如果京张工程失败的话,不但是我的不幸,中国工程师的不幸,同时带给中国很大损失。在我接受这一任务前后,许多外国人露骨地宣称中国工程师不能担当京张线的石方和山洞的艰巨工程,但是我坚持我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心和民族责任心。 詹天佑勘测了三条路线,第二条绕道过远为不可取。第三条就是今天的丰沙线。由于清廷拨款有限,时间紧迫,詹天佑决定采用第一条路线,即从丰台北上西直门、沙河、经南口、居庸关、八达岭、怀来、鸡鸣驿、宣化到张家口,全长360华里。全线的难关在关沟,这一带叠峦重嶂,悬殊峭壁,工程之难在当时为全国所没有,世界所罕见;坡度极大,南口和八达岭的高度相差180丈。詹天佑把全线分为三段:丰台到南口为第一段,南口到康庄为第二段,余为第三段。 1905年9月4日正式开工,12月12日开始铺轨。就在铺轨的第一天,一列工程车的一个车钩链子折断,造成脱轨事故。这一下成了中国人不能自修铁路的证据,各种诽谤中伤纷至沓来。但詹天佑没有惊慌失措,反倒冷静地想到:此路坡度极大,每节车厢之间的连接性能稍有不固,事故就难避免。为此,他使用了自动挂钩法,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1906年9月30日第一段工程全部通车,第二段工程同时开始。难关就在第二段,首先必须打通居庸关、五桂头、石佛寺、八达岭四条隧道,最长的是八达岭隧道,长达1,092公尺。这不仅要有精确的计算和正确的指挥,还要有新式的开山机、通风机和抽水机。前者对詹天佑都不成问题,而后者当时中国全都没有,只有靠工人的双手,其困难程度可以想见。他们硬是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1908年9月完成了第二段工程。 第三 詹天佑幼年照

段工程的难度仅次于关沟,首先遇到的是怀来大桥,这是京张路上最长的一座桥,它由七根一百英尺长的钢梁架设而成。由于詹天佑正确地指挥,及时建成。1909年4月2日火车通到下花园。下花园到鸡鸣驿矿区岔道一段虽不长,工程极难。右临羊河,左傍石山,山上要开一条六丈深的通道,山下要垫高七华里长的河床。詹天佑即以山上开道之石来垫山下河床。为防山洪冲击路基,又用水泥砖加以保护,胜利完成了第三段工段。 对于工程上的困难,詹天佑从未放在眼里,对于人为的障碍却使詹天佑忧愤至极。清河有个叫广宅的人,是前任道员,皇室载泽的亲戚,朝野均有势力。铁路恰经其坟地,他即率众闹事,阻止工程,私下又许以重贿,要求改道。邮传部竟不敢过问。这里北面是郑王坟,南面是宦官坟,西面是那拉氏父亲桂公坟,要大改道不知要浪费多少时间和经费。詹天佑以受贿为可耻,绝不改道,竟以去留相力争。最后因五大臣出洋被炸,载泽吓得不敢与闻外事,广宅才因失去靠山而同意经其坟墙以外通过。 那拉氏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独不愿为修路出钱。京张铁路经费全靠关内外铁路的赢余,而此款却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款饷,造成误工。詹天佑既不善钻 詹天佑(左)与梁敦彦(右)合照

营于权贵,更耻于逢迎于洋人,因而愤懑至极。 帝国主义无时不想夺取此路,工程一开始,日本人雨宫敬次郎就上书袁世凯说:中国人无力修成此路,不如聘请日本技师较为稳妥。英国人金达也来替日本说项。詹天佑以此路决不任用任何一个外国人为由断然拒绝。居庸关遂道工程开始后,三五成群的外国人,以打猎为名常来窥探,他们希望工程失败以便乘人之危。詹天佑以出色的成绩为中国人出了这口气。 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年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获宣统赐工科进士,任留学生主试官等职。1910年,任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总理兼工程师,1912年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负责兴建粤汉及川汉铁路。同年成立“中华工程师学会”,并被推举为首任会长。

老年时期

  民国成立后,于1913年获政府委任为交通部技监,1914年获颁授二等宝光嘉禾章。1916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919年初,受命往海参崴和哈尔滨任协约国监督远东铁路会议中国代表。4月因病回湖北省汉口,途中他抱病登上长城,浩叹:“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初建路网的梦想破灭令我抱恨终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詹天佑终因劳瘁成疾,于1919年4月24日下午3时30分逝世于汉口,享年五十八岁。詹天佑与其妻谭菊珍埋葬在京张路青龙桥火车站附近。 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期间,厘定了各种铁路工程标准,并上书政府要求全国采用。中国现在仍然使用的4尺8寸半标准轨、珍氏自动挂钩(Janney Coupler,亦称姜坭车钩、郑氏车钩,美国人Eli Janney 所创)等等都是出自詹天佑的提议。

去世后

  1922年,青龙桥火车站竖立詹天佑铜像;1987年,附近再建成詹天佑纪念馆;2005年10月12日,纪念京张铁路开工100年时,在张家口南站“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铜像揭幕。詹天佑铜像:高28米,重1吨。

1989年9月23—25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召开中国殡葬协会成立大会。会议通过了《中国殡葬协会章程》,选

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并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议暨中国殡葬协会第一届年会。民政部副部长范宝俊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主席。会议决定申请加入国际殡葬协会,并于当年被国际殡葬协会接纳为会员。

·1990年11月7—9日,中国殡葬协会会长范宝俊率团参加了在法国尼斯召开的国际殡葬协会1990年年会。

·1990年11月21—23日,在广西南宁市召开了中国殡葬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理事会议,即第二届年会。会议决定创办《中国殡葬报》,并成立中国国际运尸网络服务中心。

·1991年4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国际运尸会议,正式成立了中国国际运尸网络服务中心,中心下设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四个办事处。

·1991年10月15—19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了中国殡葬协会第三届年会。会议决定成立三个工作委员会作为协会的分支机构: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殡仪服务工作委员会、公墓管理工作委员会。会议期间还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殡葬理论研讨会,提交论文93篇;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殡葬设备和用品展销会,展出了当时我国自行设计和生产的殡葬设备和用品700多件,销售额近2000万元。

·1992年9月6—8日,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了中国殡葬协会第四届年会。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范宝俊当选为第二届理事会主席。会议通过了关于会徽设计方案的决定。在这次会议上还受民政部委托,认定了首批国家二级殡仪馆。

·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国际殡葬科学研讨会,有13个国家的代表共97人出席会议,提交论文10篇。同时召开了第二届中国殡葬理论研讨会,来自22个省市的98位代表参加会议,提交论文60篇。

·1994年10月,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了中国殡葬协会第五届年会。会议通过了协会工作报告,并决定吸收新会员,更换了若干理事。

·1995年3月,在北京举办了“95首届中国国际殡葬设备用品技术交易博览会”。

·1995年10月2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殡葬协会第六届年会。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殡葬协会第三届理事会。李舒珊当选为第三届理事会主席。

·1996年4月27日,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倡导火葬四十周年活动。

·1996年9月23—24日,在天津市召的开中国殡葬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上,推举窦玉沛为中国殡葬协会主席。

·1996年12月27日,在江西南昌市由窦玉沛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国殡葬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三次常务理事会议。会议

就号召团体会员单位为1997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殡葬工作会议筹措资金事宜作出了决定,以支持政府主管部门的工作。

·1997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殡葬协会第七届年会,会议明确了协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工作目标。

·1998年12月,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了中国殡葬协会第八届年会,选举产生了中国殡葬协会第四届理事会。范兆岐

当选为第四届理事会会长。

·2000年6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参加国际殡葬协会第六届代表大会上,选举中国殡葬协会会长为国际殡葬协会第七届副主席。

·2000年12月,在北京举办了“全国殡葬设备用品展览会”。

·2002年4月,中国殡葬协会会长范兆岐率团参加了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国际殡葬协会第七届代表大会。会议推举范兆

岐为国际殡葬协会第二轮值副主席。

·2004年5月,中国殡葬协会会长范兆岐率团参加了在德国柏林召开的国际殡葬协会第八届年会。

·2005年3月2日上午,中国殡葬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会议通过了189个申请加入中国殡葬协会的新会员。

·2005年3月2日下午,中国殡葬协会换届大会暨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选举陈群林为会长、吴增

祥、朱金龙、李宽定、张洪昌为副会长;张洪昌兼任秘书长。会议还决定设立四个分支机构:殡仪服务工作委员会、公墓工作委员会、设备用品工作委员会和科技文化工作委员会。

·2005年3月20日,中国殡葬协会发起由32个城市的47个殡仪馆诚信倡议活动,向社会公布了《关于建设诚信殡仪馆的倡议书》。

·5月17-20日,中国殡葬协会第五届常务理事第一次会议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会议表决通过了申请入会会员名单和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协会工作计划。

·2005年10月2-10日,张洪昌副会长兼秘书长率团赴美国参加了国际殡葬协会执行局会议。

·2005年10月27日-28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二次国际运尸网络服务工作会议。会议新增6个国际运尸承运单位,并通过了《国际运尸业务管理办法》。

同学会会长发言稿范文

 同学会,本意为“忆往昔峥嵘岁月,沟通同学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本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意义非凡。下面是我整理的同学会会长发言稿范文,欢迎浏览。

同学会会长发言稿范文一

 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在这国庆节放长假的日子里,迎来了我们期盼已久的白沙中学90级93届初中同学联谊会!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同学会全体成员,对大家致以亲切的问候!对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能在百忙之中参加这次活动,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同时,对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参加这次活动的同学送去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毕业了20个年头。20年前我们怀揣着同个梦想,齐聚白沙中学,从此情结同窗; 20年后的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又聚在一起,相聚在这收获的十月,相聚在这美丽的红楼下,共叙师生之情、同学之谊。此时此刻,我和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非常激动。当时初中生活到现在还是历历在目,好象是昨天发生那样,三年的同窗生活,度过了人生那最纯洁、最难忘怀的时光。

 跨别20年,今天能够相约相聚,来之不易!这要归功于本次同学会筹备组的同学和各班的班干部,经过他们的积极联系、精心策划、鼎力相助和全力筹备,才成功的组织了

 这次同学会。才得以让我们在这里握手拥抱,相互看望,互相问候,共同回忆纯真、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初中生活,诉诉别后的牵念,畅谈工作的趣闻、经验,品味生活的真实、琐碎,分享其中的幸福和甜蜜。现在请允许我带着这样激动的心情,十分感激地对他们说: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一朝师生情,终生难忘怀!是的,是老师的培养和教育,使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懂得了怎样做人。是老师您为我们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我们插上了搏击人生的翅膀。我们成长路上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功,都与老师的培养教育分不开的。今天看到久违的各位老师,心里真的充满感激。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同学,真诚地对各位老师说一声:谢谢!谢谢老师!

 欧阳修说: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苏东坡说: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两位词人都在吟咏同一个意境,同一种感叹。今天才相聚,明天又要分手。重逢时的欢乐必须以分离为代价。今天,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们以20年的别离为代价,终于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参加我们毕业20年的聚会,听听久违的声音,看看久违的面孔。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年的白沙中学已经“旧貌换新颜”。但在20年前,这所学校和我们的老师、同学早就融入在一起了,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内心深处。无论什么时候,无论走到哪里,我们也不会忘记我们的母校和母校的老师,还有一群亲密的同学们。此时此刻,仿佛有一句熟悉的歌词在我的耳畔萦绕,那就是“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不过,在我看来,此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任何欢歌都有曲终的时候,任何筵席都会散席。但是,师生之情、同窗之情,既然曾经拥有,必将天长地久!

 最后, 让我们共同祝愿:师生之情天长地久!、同窗之情天长地久!我们的健康天长地久,我们的快乐天长地久!

 谢谢!

同学会会长发言稿范文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贾家中学初中61级全体同学们:

 你们好!首先,我代表本次同学会组委会,向尊敬的老师和全体同学的积极参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50年前,我们初61级全体同学风华正茂, 我们满怀激-情地从四面八方走到了一起,来到了美丽的母校——简阳县第一中学校。我们组成了勤奋刻苦、团结奋进、活泼向上的学习集体,我们在美丽的龙泉山下、奔腾的关帝河畔,还非常简陋的学校里,一起渡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幸福时光,我们把所有的欢乐、艰辛和真挚的友情都留在了难忘的校园,也深深的刻在了彼此的心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61级4个班的同学一晃分别就50年了!由于特殊的原因,由于时代的形势所迫,我们在学校没有安安稳稳的过一天,我们大炼钢铁几天几夜不睡觉,下乡劳动一干就是4、50天,1960年以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们和全国人民一样,吃不饱穿不暖,我们200多位同学中,有的被压缩,有的所谓提前毕业,勉强留下来的两个班,毕业后,招生的学校也只有高中和师范,而且名额非常有限,绝大部分同学都回到了农村。再后来,有的同学参军,有的投亲靠友找到工作,有的当了赤脚医生,有的当了民办教师,有的当了干部,有的当了工人,多数同学战斗在农业第一线,全体同学各奔前程。大多数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艰难困苦的日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伟大祖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形势喜人,形势逼人,有的同学通过自学考上了大学,考起了公务员,考起了教师,走上比较理想的工作岗位, 当农民的同学也成了新形农民,有的经商成了百万富翁。在祖国的大地上到处都有61级同学的身影,大多数人都有了辉煌的事业。经过好多年的拼博,大家都混得风光体面,有当老总的,有当领导的------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小有成就。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到如今,我们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儿孙满堂享清福了。闲暇无事,想老同学了,想会会老同学,这是大家的共同心愿。于是我们于XX年就筹办了贾家中学初中61级同学会。今年已经是第八届了。今天,来了许多新会员,值得庆贺。我们在美丽迷人的周克芹故里------葫芦坝,见见老同学,叙叙昔日那种特殊的感情。50年前,那一个个少壮同窗,虽然已近老年,各自的子女已经成人,开始了他们的学业和创业,但是一见面我们发现大家依然还是那样的英竣潇洒、年轻、漂亮,充满着蓬勃的朝气!大家知道,几十年,也许在岁月的长河里是多么的短暂,可是对于几十年后的今天,为了又一次难得的大团圆,我们整整等了五十年啊!我们有过多少团聚的梦,我们有过多少梦中的重逢,同学一场,今生今世永难忘!当我们再回首往事的时候,在感情的过滤中,在岁月的积淀里,我们又一次深切意识到师生的情谊最真、最切,同学的感情最深,最浓!

 我们举办同学会的宗旨是“同学团聚,加强联系,追忆过去,畅想未来,沟通感情,增进友谊”。我们同学会的举办方式是“自愿参加,共同筹办,不收基金,不收会费,经费大家出,开支aa制”。我们的同学会,不分贫富贵贱,一律平等。同学会的目的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一句话,使大家欢聚一堂,高兴,开心。

 我们有些同学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前来,但我们相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是和我们连在一起的。我们向他们问候,向他们致敬!有的老师和同学已经英年早逝,我们向他们表示沉痛的哀悼。我们各班的同学,特别是原来的班委干部,要认真回忆,还有哪些同学没有来,千方百计找到他们的电话,联系他们,请他们明年来参加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培育我们的学校,永远不会忘记老师对我们的教育之恩,前天母校是我们的自豪,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是母校的光荣与骄傲。伟大的贾家中学61级的全体同学雄起,一定要雄起!我们永远在一起!我们的同学会要争取坚持举办到底!

 最后,我要感谢为本次同学会付出艰辛和努力的组织者们。感谢积极参加本次聚会的全体同学。衷心祝愿同学们子孙后代官运亨通,财源滚滚。衷心祝愿同学们身体健康、永远年轻、万事如意、合家幸福。谢谢大家!

同学会会长发言稿范文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从各地赶赴禹州,欢聚一堂,隆重举行郭连籍老乡同学会。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推举我为同学会常务理事会的会长。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同学会常务理事会,向各位老师和同学能在百忙之中参加这次活动,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与最衷心的感谢!并在此对因故未能参加的老师和同学送上最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二十年的分别、二十年的牵挂,给了我们相约相聚的理由。忆往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幸福满怀,激情洋溢。曾记得,操场上,我们追逐戏耍,教室里,我们埋头苦修。在那段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日子里,我们相互呵护、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留下的那份最纯真的情谊是在座的每位同学都终生难忘的 如今,二十年的翘首企盼终于化作了今天的欢声笑语,二十年的美好回忆汇成了你我的心潮澎湃。没有太大的容颜改变,有的是历练后的成熟与稳重,有的是感悟人生的淡然与洒脱。愿今天的聚会能够成为价值共享的平台,心灵互动的家园,同学友谊的桥梁,联结母校和老师的纽带。

 为了更好地组织今后的聚会,我提几点想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定期聚会,要形成例会制度。我们计划每年至少要聚一次。 二,规范运作,民主参与。在聚会前,由各联络员负责信息的收集,常务的理事会根据收集上来的信息进行策划。具体分工是:本人负责召集理事会成员组织开会,负责经费的筹集;朱利军同学负责外围工作;董文胜同学负责策划工作袁红敏、韩艳琳、韩业栋、王光伟、董小松等同学负责会务工作;袁红敏同学负责网络工作。

 三、为体现郭连籍老乡同学团队精神和互助理念,我们计划成立同学基金会,对个别有特殊困难、需要帮助的同学给予适当帮助,使他们能够感觉到同学情谊,感受到集体温暖,构建和谐社会。基金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同学中事业有成者、商海佼佼者等所有有爱心的人无偿捐献,数额不限。筹集到的资金由袁红敏负责保管,韩艳琳、王光伟负责管帐,董文胜、朱利军负责审计,聚会时予以公布。

 以上几点,若有不当或不完善之处,请诸位会后给予纠正或补充。

 师生相见、同学聚首,有说不完的话题。无论你是身居要职、商海骄子还是平民百姓,执手相见,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同学”!走遍天涯海角,难忘的是故乡;无论日月变迁,难忘的是老师和同学!

 同学们!人生能有多少个二十年啊!通过这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聚会,我们同学应该更多地沟通,进一步加强联系,加深同学情意,实现优势互补,互相扶持,互相鼓励,共同进步,把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辉煌、更加美好!

 最后,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

;

1988年,经过文化大革命浩劫以后的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开始复苏。借助1982年美国夏威夷国际朱子学会议的东风,在朱子生长终老的故乡――福建省武夷山建立了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同时,在朱子故里建阳市成立了朱子后裔联谊会。

1990年10月,在福州-武夷山召开了一次盛大的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大陆和世界各国的二百多知名学者参加了这一盛会,交流了朱子学研究的成果,为长期以来横遭歪曲和诬蔑的朱子推倒了种种诬陷不实之词,从理论上确立了朱子及其学说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人类文明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

具有另一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以朱昌均为首的韩国朱氏中央宗亲会代表团一行20余人出席了这次大会。当时,中国和韩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韩国宗亲是冲破了重重障碍,克服了无数困难才来到中国,来到他们的先祖所在地的故土。韩国宗亲的来访,打开了中国内地朱氏宗亲们与海外交往的全新篇章,开始了世界范围内朱氏族裔们友好交往、亲睦团结的光辉历史。1990年以后,韩国朱氏中央宗亲会,每年都组织文公墓祭拜代表团来建阳、武夷山访问、祭祖,并与国内各省、市的宗亲们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由于朱昌均每次都以团长的身份带团来访,给国内的宗亲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远见卓识,他的深厚的学养,他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国际组织的领导经验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威望和强大的亲和力。

继韩国宗亲以后,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宗亲们也纷纷来到国门洞开的中国大陆,来到福建建阳、武夷山寻根问祖。1992年清明,在建阳举行了例行的祭祖活动,在活动以后举行的国内外朱子后裔恳谈会上,与会的朱子后裔们提出了组建世界朱子后裔联谊会的建议,大家并一致推举并恳切希望朱昌均先生及韩国朱氏中央宗亲会能出面领导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组织筹备工作。当时,朱昌均先生表示出非常谦虚的态度,一再推辞。但是,各国宗亲,尤其是中国国内的宗亲们认为,此事关系重大,朱昌均先生是唯一合适的人选。朱昌均先生回国以后,国内宗亲们继续以各种形式表达了对昌均先生的希望和恳请。朱昌均先生终为世界各国广大朱氏宗亲的诚意所动,允诺出面负责筹备事宜。

经过整整一年的联络、准备,1993年5月5日至7日,来自韩国、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朱氏宗亲代表聚首韩国汉城,共商建立全世界的朱氏裔孙们的共同组织的大事。

5月4日晚举行了第一次预备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各国代表对广泛的问题达成了共识。朱昌均先生着重对朱氏的世界性组织的名称发表了一段重要的讲话。他建议以“世界朱氏联合会”取代原先拟定的“世界朱子后裔联谊会”。他说:全世界的朱氏,不论何派何系,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宗,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团结全世界所有的朱氏,来为我们共同的目标奋斗。我们的目的是求得全球一切朱氏的大团结,而不是一派一支的小团结。他的讲话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和拥护。于是,“世界朱氏联合会”这个代表全球朱氏唯一的组织的名称诞生了。

5月5日全体代表参加了韩国朱氏中央宗亲会主持的一年一度的朱子庙和韩国始祖庙大祭。在5月6日举行的全体会议上,一致通过了“世界朱氏联合会章程”,一致推举朱昌均先生为世界朱氏联合会第一任会长。同时选举马来西亚朱祥南、新加坡朱启高、中国朱兆祥、韩国朱仁镐为副会长。同时朱昌均会长任命中国杨青为秘书长,中国朱杰人为常务副秘书长。会议决定,世界朱氏联合会总部设在韩国汉城,秘书处设在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会议决定出版发行会刊,两年召开一次世界代表大会。

1995年10月9日至12日,世界朱氏联合会第二次世界代表大会在朱子故里江西婺源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300余人出席了这次大会。大会一致拥戴朱昌均先生连任会长,选举朱祥南先生为常务副会长,菲律滨朱新富、中国台湾朱正义、韩国朱仁镐、美国朱元忠、中国朱乃强为副会长。马来西亚朱光兴、中国朱子周为监事。会议回顾世界朱氏联合会自成立以来的各项工作,总结了经验,通过了修改后的《世界朱氏联合会章程》,审议并通过了财务预、决算案,制定了今后事业发展计划。

1995年10月23日至30日,以朱昌均为团长、常务副会长朱祥南、副会长朱新富为副团长的世界朱氏联合会东南亚亲睦访问团访问了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三国及中国香港地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96年间,由于世界朱氏联合会卓有成效的工作,极大地加强了世界各地朱氏的交流合作,促进了全球朱氏的亲睦和团结。以昌均会长、祥南会长为首的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团多次访问了中国国内的朱氏宗亲,他们的足迹遍布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浙江、江苏、安徽、海南等省及北京、上海、福州、南昌、庐山、黄山、桂林、厦门、温州、杭州、广州、潮州、深圳、香港、南京、凤阳、盱眙、合肥等城市和地区,他们为中国宗亲带来来世界各国朱氏宗亲们的良好祝愿和丰富信息,沟通了感情,交流了经验,加深了了解。

1997年10月14日至16日,世界朱氏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朱子的长眠之地中国福建武夷山隆重举行。来自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滨、加拿大、美国的海外朱子后裔、来自刚刚回归祖国环抱的中国香港宗亲及来自宝岛台湾的朱子后裔100余人出席了大会。来自中国大陆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广东、海南、山东、湖北、湖南、辽宁、河南、甘肃及北京、上海等省市的朱子后裔代表300余人出席了大会。本次大会通过了《世界朱氏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议决案》、《世界朱氏联合会95-96年度会务报告》、《世界朱氏联合会95/96年度一般会计决算书及97年1至9月决算简报》、《世界朱氏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监事报告》、《世界朱氏联合会97/98/99年度事业报告》、《世界朱氏联合会97/98/99年度预算案》,会议通过了朱新富副会长受理事会委托所作的《关于修改世界朱氏联合会章程的报告》。大会在热烈和隆重的气氛中选举了新一届领导成员,与会代表一致推戴朱昌均宗长连任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一致拥护会长推举朱祥南宗长继任世界朱氏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经会长提名,大会一致拥护朱仁镐(韩国)、朱新富(菲律滨)、朱正义(中国台湾)、朱乃强(中国深圳)、朱儒仟(马来西亚)、朱积源(新加坡)为副会长。会议选举朱光兴(马来西亚)、朱子周(中国福建)为监事。会长任命朱杰人为秘书长。

1998年7月朱昌均会长携夫人姜亨斌女士及公子朱钟南教授访问了美国。在美期间,朱昌均会长与美国的朱族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扩大了世界朱氏联合会在北美的影响,增强了与美国宗亲的友谊,扩大了世界朱氏联合会与美国朱氏宗亲组织的合作。

1998年适逢朱元璋逝世600周年纪念,世界朱氏联合会支持并作为协办者积极参加了1998年8月在中国安徽凤阳举行的“纪念朱元璋逝世6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期间,世界朱氏联合会的代表在凤阳明皇陵、盱眙明祖陵、南京明孝陵举行了隆重的祭陵仪式。据权威部门称,这是1949年以来的第一次祭陵活动,意义十分深远,受到当地媒体的高度重视。纪念朱元璋的活动,因世界朱氏联合会的介入而显示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因而加重了他的分量,提升了他的意义;世界朱氏联合会也因参加了这一活动而宣传了自己的组织与宗旨,展示了自己的活力与价值。这一活动,使朱子后裔们了解了我们的又一位杰出的祖先,也使更多的中国人了解了世界朱氏联合会。

1998年12月中国上海、浙江和广西的朱氏宗亲分两批访问了东南亚各国。这是中国国内宗亲第一次组团出访,意义特别重大。他们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中国香港受到当地宗亲们的热烈欢迎,亲身感受到了骨肉情深,同宗相怜的亲情,受到极大的教育和感动。

个人简介

詹天佑 (1861年4月26日 –1919年4月24日),号眷(juan)诚,字达潮,广东南海人,原籍江西婺源,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 詹天佑1861年(清咸丰帝十一年)出生于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少年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在美国,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目睹北美西欧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产生悲观情绪,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他怀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7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 回国后,詹天佑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但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员迷信外国,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指挥操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蓄谋已久的法国舰队陆续进入闽江,蠢蠢欲动。可是主管福建水师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却不闻不问,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这时,詹天佑便私下对“扬武”号管带(舰长)张成说:“法国兵船来了很多,居心叵测。虽然我们接到命令,不准先行开炮,但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由于詹天佑的告诫,“扬武”号十分警惕,作好了战斗准备。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机智地指挥“扬武”号左来右往;避开敌方炮火,抓住战机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对这场海战,上海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惊异地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他临大敌而毫无惧色,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能镇定如常,鼓足勇气,在水中救起多人……” 从战后到1888年,詹天佑几经周折,转入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这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刚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一次考验。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涨急流。铁桥开始由号称世界第一流的英国工程师担任设计,但失败了;后来请日本工程师衽实行包工,也不顶用,最后让德国工程师出马,不久也败下阵来。詹天佑要求由中国人自己来搞,负责工程的英国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詹天佑来试试。 詹天佑是一个认真踏实的人,他分析总结了三个外国工程师失败的原因后,身着工作衣与工人一起实地调查,密测量。夜晚,借着幽暗的油灯,又仔细研究滦河河床的地质构造,反复分析比较,最后才确定桥墩的位置,并且大胆决定采用新方法——“压气沉箱法”来进行桥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了滦河大桥建成了。这件事震惊了世界:一个中国工程师居然解决了三个外国工程师无法完成的大难题。 詹天佑初战告捷后,立刻遇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1905年,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至张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于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的企图没能得逞。英俄使臣以威胁的口吻说:“如果京张铁路由中国工程师自己建造,那么与英俄两国无关。”他们原以为这么一来,中国就无法建造这条铁路了。在这关键时刻,詹天佑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消息传来,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及英国报刊挖苦说:“中国能够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在娘胎里没出世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们甚至攻击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并表示:“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 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詹天佑亲自带学生和工人着,背着标杆,经纬仪,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工程人员之口。”接着,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又重新勘测了一遍,修正了一个误差。当他下来时,嘴唇也冻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在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峦重叠,陡壁悬岩,要开四条隧道,其中最长的达一千多米。詹天佑经过精确测量计算,决定采取分段施工法:从山的南北两端同时对凿,并在山的中段开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两端对凿。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凿洞时,大量的石块全靠人工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要一担担地挑出来,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毫无架子,与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脸汗。他还鼓舞大家说:“京张铁路是我们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 为了克服陡坡行车的困难,保证火车安全爬上八达岭,詹天佑独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从而减少了隧道的开挖,降低了坡度。列车开到这里,配合两台大马力机车,一拉一推,保证列车安全上坡。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一些欧美工程师乘车参观后啧啧称道,赞誉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却谦虚地说:“这是京张铁路一万多员工的力量,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光荣是应该属于大家的。”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又继任了粤汉铁路督办兼总工程师。这时,美国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要他亲自去美国参加授衔仪式。为了全力参加祖国铁路建设,他放弃了这一荣誉。 辛亥革命后,詹天佑为了振兴铁路事业,和同行了起成立中华工程学会,并被推为会长。这期间,他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外,还勉励青年“精研学术,以资发明”,要求他们“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钓誉。以诚接物,毋挟褊私,圭璧束身,以为范例。” 詹天佑从事铁路事业三十多年,几乎和当时我国的每一条铁路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到晚年,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919年病逝。周恩来同志曾高度评价詹天佑的功绩,说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其间,厘定了各种铁路工程标准,并上书政府要求全国采用。中国现在仍然使用的4尺8寸半标准轨、珍氏自动挂钩(Janney Coupler,亦称姜坭车钩、郑氏车钩,美国人 Eli Janney 所创)等等都是出自詹天佑的提议。此外詹天佑亦着重铁路人才的培训,制定了工程师升转章程,对工程人员的考核和要求作出明文规定,并且定明工程师薪酬与考核成绩挂钩。京张铁路堷训了不少中国的工程人员,詹天佑所制定的考核章程亦成为其他中国铁路的模仿对象。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获宣统赐工科进士,任留学生主试官等职。1910年,任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总理兼工程师,1912年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负责兴建粤汉及川汉铁路。此后一直定居在汉口俄租界的鄂哈街9号(今洞庭街51号)。同年成立“中华工程师学会”,并被推举为首任会长。民国成立后,于1913年获政府委任为交通部技监,1914年获颁授二等宝光嘉禾章。1916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919年初,受命往海参崴和哈尔滨任协约国监督远东铁路会议中国代表。4月因病回汉口,4月24日病逝,终年五十九岁。 詹天佑与其妻谭菊珍埋葬在京张路青龙桥火车站附近。1922年青龙桥火车站竖立詹天佑铜像。1987年,附近再建成詹天佑纪念馆。 在纪念京张铁路100周年之际,张家口人民永远缅怀京张铁路的总设计师詹天佑,2005年在张家口南站广场,建起詹天佑塑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251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4
下一篇2023-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