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禹正空门
唐太宗来到六道轮回处,崔判官送他到超生贵道门还阳并叮嘱他回去了要开水陆大会,超度那些无主的孤魂。回到阳间后,唐王登朝宣布大赦天下。唐王欲进瓜果给阎王,死了妻子的刘全甘愿牺牲自己去阴间献瓜果,阎王大喜,经查生死簿方知刘全和他的妻子李翠莲有登仙之寿,故让刘全回阳世,因其妻尸骨无存,阎王就帮她借尸还魂(借了阳寿将尽的唐王的御妹李玉英),刘全一家生活美满!
唐王令各处官员推举圣僧主持水陆大会超度亡灵,但接到命令的傅奕说他不信佛,萧瑀就与之争辩坚持信佛敬佛,唐王也觉得萧瑀说的句句在理,故推出法律:但有毁僧谤佛者,断其臂。因陈玄奘是金蝉转世且佛法方面的修行较高,故众人推举陈玄奘主持水陆大会,太宗许之。
扩展资料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参考资料 西游记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您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下面的答案希望您会满意
中国最美的风光
■龙行天下推举-浙江乌镇
乌镇位于桐乡市北部,距市区17公里。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省吴江县,东南与濮院、龙翔街道等毗连
乌镇地处河流冲积和湖沼淤积平原,地势平坦,河流纵横交织,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龙行天下推举-云南元阳梯田
云南属于海洋性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那里的人们开垦了规模庞大、世界闻名的梯田。其中元阳的梯
田比较有代表性,特别是云雾天气多的季节,山坡上大片的梯田在云雾笼罩下,就像从人间登上天堂的天
梯,非常壮观美丽。2500年前哈尼族的祖先从西藏高原来到云南南部这个边陲山区,初来乍到就遇到了一大
难题:周围的山谷根本不适宜种植。
■龙行天下推举-江苏太湖
太湖跨江、浙两省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总面积达2400平方公里,苏州占3分之2强,太湖72峰,苏
州揽入58峰,国务院规划的沿太湖13个风景区69个景点,苏州有6个景区34个风景点,正所谓太湖风光美,
一半在姑苏。太湖风景名胜区素以宏大的层次,丰富秀丽的湖岛山水风光而著称,苏州沿太湖地区尤为得天
独厚,漫长而多变的湖岸线,形成丰富的沿湖景观,山林丰茂、花果飘香、文物古迹遍布其间。
■龙行天下推举-江南水乡周庄
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著名古画家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
美”,海外报刊则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有着近九百年的历史,有丰富的文化蕴涵。
■龙行天下推举-广西红水河岸上风光
处处是高耸的峰丛,放眼望去重峦迭嶂,高低错落变化无穷,裸露着奇特的形体;遍地可见深幽的洼地,
俯首远眺隐约察觉村寨、田间和水池交织其间,不禁嗟汉这小小的一隅之谷犹如世外桃源,大有恍若隔世之
感。这个奇妙的境地,磊磊多石,山岩嶙刚,崎岖突兀,间或夹杂坚韧虬典的林木盘根错节的榕树,显示出
一种昏螟、空灵而粗犷的气势,令人骇异。
■龙行天下推举-湖南吉首凤凰
凤凰县位于湖南吉首市与怀化市之间偏西的地方,城区傍沱江而建。沱江如酒,沿江的吊角楼就如美人
醉酒一样憨态可掬。城内大街小巷中辣子与熏肉的香味四季飘香,多情湘女婆娑而过。有月光的晚上,苗民
男女的对歌声可惊醒每一扇临水的窗户。出了城,见一山如利剑穿空,拔地而起,为天星山。山顶有一平台
豁然开朗,中有一方池为“天池”,汩汩溪流,却久旱不涸,常有麝獐临水,百鸟低回。山下有奇梁洞,洞
内有云雾山、天堂、龙宫、阴阳河等景,集桂林、张家界奇景于一洞。
■龙行天下推举-云南泸沽湖
被摩梭人称为“母亲湖”的泸沽湖,海拨2690米,水域面积达5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5米,最深处90
余米,透明度高达11米。湖中有五个全岛、三个半岛和一个海堤连岛。湖中各岛婷婷玉立,形态各异,林木
葱郁,翠绿如画,身临其间,水天一色,清澈如镜,藻花点缀其间,缓缓滑行于碧波之上的猪槽船和徐徐飘
浮于水天之间的摩梭民歌,使其更增添几分古朴、几分宁静,是一个远离嚣市,未被污染的处女湖。
■龙行天下推举-云南罗平
罗平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深沟峡谷纵横,盆岭相间有非常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奇观。以其气势雄伟的
瀑布群落、幽深险峻的峡谷、挺拨秀丽的峰丛、独特的地貌奇观、苍莽的林海、溢彩溜金的油菜花海、蜿蜒
曲折的河流、玲珑剔透的滩跌、碧绿如玉的湖泊、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文物古迹等构成了自然、人
文景观荟萃的旅游胜地。
■龙行天下推举-北海涠洲岛风光
涠洲岛是我国最大的死火山岛,位于北海市东南面36海里处,与银滩隔海相望,面积26平方公里。在它
的附近有一个斜阳岛,站在涠洲岛上可以观看到太阳斜照该岛的情景,这就是著名的“涠州斜阳”。
■龙行天下推举-四川稻城
稻城县位于川西高原西南边缘,全县只有3万人口,面积3723平方公里,具典型的藏乡风情。早上起
来,晨雾里群山起伏,美丽的稻城河从县城外蜿蜒流过,河滩上一排排白杨被秋风染黄了叶子,在太阳底下
闪着金光;沿河从县城到桑堆乡一路的河滩旁,布满了红色的沼泽;炊烟飘起的牧场上,牦牛静静在吃草。
■龙行天下推举-贵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
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是全国最大的苗族村寨,全寨1200多户、6000余人,苗族占99。黎平肇兴侗寨有
900多户人家、3800余人,故有“侗乡第一寨”之称。全寨有5个家族,每个家族有一座鼓楼,共5座鼓楼、
5座花桥、5座侗戏楼,这些极富侗族建筑特点的建筑物至今保存完好。
1 关于保护环境的文言文有哪些
1,天地本为一体,气息融通,物物相谐,故有凌云飞练,千里长河,百里山林,旖旎风光,百兽灵动,光华四射,雨雪合时,众之美者,咸聚也!
2,人者,天地之所化。若反于道,坏己之境,必自灭亡也。唯有念长远之道,方可保万世之福祉也。
3,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达尔文
4,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5,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 ——甘哈曼
6,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惠特曼
7,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服从自然 ——埃斯库曼斯
8,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 ——诺曼·卡曾斯
9,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要清洁空气;二要澄清饮水;三要流通沟渠;四要扫洒房屋;五要日光充足 ——南丁格尔
10,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
释义: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长得无比茂盛,而豆苗却伶仃得可怜。
1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释义: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遇到故人。
1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释义: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1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释义: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山上白云飘浮的地方,隐约看见几户人家。我所以停车不走,是因为喜欢夕阳映照下的枫林,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14,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陶渊明
释义: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15,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
释义:田野里的小路也跟云一样黑沉沉的,只有江里的船上灯火是明的 喜的是雨意之浓,
2 保护环境的神话文言文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 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鰌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圣王之用也∶上察於天,下错於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长,狭而广,神明博大以至约。故曰∶一与一是为人者,谓之圣人。
《荀子》《王制》篇第九 很环保^^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
还是环保^^
以春日至始,数四十六日,春尽而夏始,天子服黄而静处,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发号出令曰:「毋聚大众,毋行大火,毋断大木,诛大臣,毋斩大山,毋戮大衍,灭三大而国有害也。」天子之夏禁也。
《管子》轻重己第八十五
是月也。继长增高。毋有坏堕。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起土功发大众皆妨蚕农之事伐树则伤条达之气
3 关于环保的诗词或文言文,不要太长了,10句左右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二、文学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三、经验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猎和家禽驯养中、在农业经营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动植物繁衍成长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成为古人保护自然的经验性指导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狩猎,禁止捕捞鱼鳖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令的故事《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出来制止,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他不但把鱼网撕破,还向鲁宣公讲了古训,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枝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鱼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而《管子》中则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还说:“苟山之见芽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禁令似乎过严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保护自然资源的决心之大在禁止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古代的统治者还注意保护、发展自然资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道旁种植松树他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资源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狩猎采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4 急求:环保或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古文句子环保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当现代人大梦初醒而着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殊不知,古人自茹毛饮血的穴居时代走出、跨进文明社会的那一刻起,就重视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我们从古人立法中就可见一斑。
据《周记》记载,周代就设立“山虞”掌管森林,“司空”掌管城廓,职方氏、土方氏、庶氏等分别掌管灭害虫、除杂草等事宜。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代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法令虽然有点严苛,但可以看出古人对蓄意破坏生产资料和生存环境者是非常痛恨的。
《孟子梁惠王上》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进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生无憾,王道之始也。”孟轲巧地把环境保护上升到称王称霸的高度,不由梁惠王不怦然心动。多年后的现代人却不惜竭泽而渔,大面积砍伐山林。《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就是现代自然哲学所倡导的“师法自然”思想,告诫人们要正确处理好“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关系,不要逆“天”而行。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中指出,“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王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之。”正是基于以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对自然的充分尊重,古人才对自然环境和人口聚居的局部环境予以立法,禁止污染。《韩非子内储说上》载:“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商鞅在秦国实行法治,也曾制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的法律,如果这条法律在今天仍行之有效,相信你我都不会再生活在垃圾的重重包围之中了。
秦朝《田律》明确规定:“每年从春季二月起,不准进山伐林木;不准进山采樵;烧草木灰;不准诱捕幼兽、幼鸟;不准毒杀鱼鳖。”以上禁令,至七月才得解除。其中,不准进山烧草木灰,对防止森林火灾,仍行之有效。
唐朝《唐律杂律》载:“诸部内,有旱、涝、霜、雹、虫、蝗为害之处,主司应言而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诸部内田畴荒芜者,以十分论,一分笞三十,一分加一等,罪止徒一年。户主犯者,亦计所在荒、芜,五分论,一分笞三十,一分加一等。”“诸不修堤防,及修而失时者,主司杖七十。毁害人家,漂失财物者,坐赃论,减五等……”“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其穿垣出秽者杖六十”“诸弃毁官私器物及毁伐树木、庄稼者,准盗论。”
在后来的宋朝乃至清朝的《大清律》,也都对环境作了明确的立法。所有这些,对走向依法治国的当代人来说,仍不失借鉴意义。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朋党论欧阳修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12C 13C 14 (1)(4分)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
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克服困难。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
(大意2分,落实“益”“济”各1分) (2)(4分)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大意2分,落实 “道”“谀”各1分) 15 (5分)文章开篇指出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提出观点;接着对比分析了“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差异,然后举例阐述了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的观点;最后意味深长地点明写作的意图。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C厌,通“餍”,满足。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
(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C项两个“以”为介词,表因果,可译为“因”。
A项第一个“其”代词,可译为“这”,第二个“其”表推断的语气副词,可译为“大概”。B项第一个“则”连词,可译为“却”,第二个“则”,副词,可译为“就是”。
D项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
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
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概括。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
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
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
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
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
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
他们互相推举,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
《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
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
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
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
6 关于环保的诗词或文言文,不要太长了,10句左右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
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
二、文学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经验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猎和家禽驯养中、在农业经营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动植物繁衍成长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成为古人保护自然的经验性指导。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狩猎,禁止捕捞鱼鳖。
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令的故事。《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出来制止,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他不但把鱼网撕破,还向鲁宣公讲了古训,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枝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鱼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而《管子》中则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还说:“苟山之见芽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禁令似乎过严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保护自然资源的决心之大。
在禁止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古代的统治者还注意保护、发展自然资源。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道旁种植松树。他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资源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狩猎采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7 关于环保的古文500字种树郭橐驼传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夏朝(前2033-前156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
然而夏的统治并不巩固,启在位的时代就发生了伯益叛乱;启之子太康也治国无方,当政期间更是战乱纷纷,最后被东夷的后羿夺取了统治权,史称“太康失国”后羿与太康相同,也是一个无能的统治者,终日沉溺于游猎之中,将政事完全交与寒浞手中寒浞掌权后,杀后羿而代之,自立为王
后,太康弟仲康之孙少康与夏朝遗臣伯靡联手,起兵打败寒浞,恢复夏朝的统治地位,史称“少康中兴”;夏朝的统治这才得以巩固,进入了国势向上的相对稳定时期自少康以后的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等八代的统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到夏代的第十三个国王孔甲执政,夏朝开始走向了衰亡孔甲“好方鬼神,事*乱”,引起人民的不满和诸侯的叛乱夏朝的统治从此发生危机,只过了四代便导致了亡国之祸故而史书记载“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国语·周语》)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夏桀,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大量驱使百姓为其建造了无数的宫室台榭,又大肆兴兵对外征伐,使得诸侯纷纷离之而去而这时,黄河下游的一个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领成汤的领导下兴盛起来成汤以讨伐暴君夏桀为名,发动了灭夏的战争;夏桀兵败,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夏朝宣告灭亡
夏朝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至今我们仍未发现任何原始的文献与文字记载,故而,我们今日了解夏朝只能从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传说中略知一二近年来,通过对夏都遗址的考古工作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使我们对夏代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认识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代表其中,发现了大量青铜器、陶器及大面积宫殿遗址群由此看来,夏朝已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并且掌握了冶金与铸造技术与石器时代相比,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传说,酿酒业也是由夏朝开始的《世本作篇》有“伐狄作酒”的记载)另外,从一些古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夏朝已经采用干支纪年,并且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夏时”,这都是当时科学文化水平的见证
夏朝共经历十三世、十六王,他们分别是: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发—夏桀,前后约四百七十一年 夏王朝是一个古老的王朝,虽然距我们已经四千年,但关于夏的一些传说至今还广为流传由此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夏作为上古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夏朝就没有此后中华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
商朝(前562年—106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据传说,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一
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商在黄河下游崛起,其首领成汤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辅佐下,开始了伐桀的战争先消灭了个葛、韦、顾、昆、吾等夏的盟国,翦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娀之墟与鸣条两次大败夏桀军队成汤回师毫邑后,便正式即位为王,各路诸侯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立
成汤在位十二年而死,死后由外丙即位自外丙经仲壬至太甲几代执政时间都很短,商朝的大权实际掌握于伊尹手中太甲即位后,不遵先法,胡作非为,伊尹便把他放逐到桐及至悔过,伊尹又亲迎太甲回来继续执政,商的统治又呈现出清明气象
太甲死后,传位于其子沃丁,其后历经太庚、小甲、雍、太戊四代,商朝统治曾一度衰落,直至太戊执政期间,商朝才再度兴盛起来,出现了继成汤之后最好的政治局面,故商人称太戊为“中宗”
商朝中期的几百年间,历代统治者由于朝廷内部的分争及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曾多次迁都:仲丁自毫迁于嚣;河檀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奄;盘庚自奄迁殷自盘庚迁都到殷起,商朝的国势又开始上升武丁即位后,大力选拔人才,任用傅说、甘盘、祖已等贤能志士,征服了周围的各方国,大大的扩充了商朝的疆域和人口,为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段时间,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空前的发展,达到商朝后期的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之后的商朝,开始逐渐走向了衰亡武丁之子祖庚、祖甲相继即位后,在政治上没有才能,又荒*无道,致使社会混乱,民不聊生而自祖甲之后的六个国王(廪辛、康丁、武已、文丁、帝已、帝辛)则比祖甲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帝辛(商纣王)时,商王朝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宠爱美女妲己,将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逐一废除贬斥,将政务完全交给费仲等弄臣为此,不仅朝中大臣、贵族反对纣王,而且诸侯和各方国也于商王朝离心离德公元前一零二七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领导下,在牧野一举击溃商军,从而结束了商王朝六百多年的统治
商王朝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在政治、经济以及科学等各方面都比夏代有了长足的进步从我们考古出土的殷墟遗址来看,商朝已完全脱离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由游牧而改为定居在殷墟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占卜龟甲及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物品其中,在安阳发现的“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这说明商朝的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以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在占卜龟甲上发现的甲骨文,被普通认为是商时代的文字,这是我们今天可以识别的最早的中国象形文字,为我们今天研究商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商王朝共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约四百九十六年
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
周的先祖起源于黄帝族,在夏朝时,周族首领弃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事,故而,周族是一个善于农业耕作的部落,这大大促进了周的经济发展至周文王时,周已发展成为一个可与殷商抗衡的大诸侯国文王是周朝历史上卓有政绩的统治者之一他在位期间,在军师姜尚的辅佐下,开始了“翦商”的准备,先后灭耆、邗、崇等国,又迁都于丰(今西安市西南),于是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在迁都后的第二年,文王卒,其子姬发继承王位,即赫赫有名的周武王,继续周朝的灭商行动武王九年,周于孟津大会诸侯,并与诸侯结下同盟,共同讨伐商纣此后,武王又打败商军于牧野,攻占商都朝歌,结束了商朝的统治
武王死后,其子诵即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权在他的统治下,周消灭了各个叛乱势力,东迁国都于“雒邑”,加强了对东方诸部的统治分封周室亲戚及有功大臣为诸侯建立“周刑”稳定了社会秩序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治理,西周王朝的统治得到了巩固,开始走向繁荣西周自成王,经康王、昭王、至穆王,是向外扩张的时期成王时代周公旦平定了东方的小诸侯国,而康王、昭王、穆王等人也都使周王朝的疆域和人口有所扩大,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达到了周朝的鼎盛时期昭王后期,周王朝又开始了南征十九年,昭王亲率大军伐楚,但却因不得民心而失败了,昭王也死于南方
厉王是周朝的第十代统治者,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对人民大肆压迫,却又禁止人们议论国事,致使人民怨声载道最后,愤怒的人民冲入王宫,赶走了厉王,结束了厉王的残暴统治至此,周王朝开始走向衰落
厉王逃走后,诸侯推举共伯和摄理王事,这一年被称为共和元年(司马迁著《十二诸侯年表》就从这一年开始,自此中国才有了准确的纪年)共伯和好行仁义,在诸侯中有很高的威信,他代国王行使权力长达十四年逃亡的周厉王薨后,共伯和立太子静继位,是为周宣王宣王是位开明的君主,以昭公、周公二相为辅,又任用尹吉甫、仲山甫等贤臣,使得国家逐步恢复了往日的统治,各国诸侯纷纷来朝见周天子,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宣王中兴”然而,中兴的局面并没有长久保持下去,宣王薨,子宫涅继位,是为幽王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个皇帝,与厉王一样,他也是昏庸之君他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结果,当犬戎举兵大举进攻的时候,幽王再次点燃烽火,竟没有一个诸侯发兵相救幽王兵败,死于骊山脚下他死后,申侯、鲁侯和许文公拥立宜臼为平王平王东迁,史称“东周”自此,西周王朝宣告灭亡
周朝礼仪制度比较健全,有自己的官制、兵制、刑法、地制以及礼制直至春秋时期,孔子还在崇尚周礼,这说明周礼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周的先祖是夏时的农官,所以它的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先进,这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基础随着物资的丰富,手工业、商业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在当时, 已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观测天象,记录历法,而中华民族传统的五行、八卦之说也极有可能起源于周朝这些都无疑证明了当时社会在科学上的进步和发展
西周王朝共历约二百五十七年,传十一世、十二王
东周时期又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
公元前七七零年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王朝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以楚国、齐国、晋国、吴国、越国、秦国为大
楚
楚国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的一个国家,它在周初曾参加了武王发纣的战争,后得到周的封号,居楚地丹阳(今湖北姊归县)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前七零四年,楚君熊通字号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一些战事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并逐步成为春秋前期中国南方的主要强国之一
齐
齐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谋臣姜尚之族,姜尚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齐侯,同时周统治者赐予齐国一种特权——可以讨伐有罪的诸侯,凭借这项特权,齐国在西周时期以发展成为东方的大国春秋年间,齐国出现了一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齐桓公他依靠谋士管仲整顿国政,设各种官吏,各司其职,并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此十五乡即为农乡,乡中之人在 和平时专心务农,战时当兵如此几年之间,齐国国富民强,到公元前六七九年,齐国以称霸北方后来,齐国又于前567年消灭了东夷大国——莱,使之土地扩大了一倍以上,成为真正数一数二的大国
晋
晋国原处于戎狄游牧地区,东周初期,晋献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绛(山西翼城县),开始了晋国的霸业晋国先后消灭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诸侯国,统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献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献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故而他回国后便立即着手整顿政事,他于大臣们君臣一心,先后两次率晋、秦、宋、齐四国联军南击楚国,占领了南方的大片领土晋军南征促使华夏文明进一步流传到长江以南地区,加快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后期,晋国的统治出现危机,并最终分裂成韩、赵、魏等几个独立的诸侯国家,史称“三家分晋”
吴
吴国是春秋中前期发展起来的新兴诸侯国家,它本是楚国的属国,但随着后来的强大逐渐脱离了楚国的统治前五零六年,吴国打举进攻楚国在战争中,吴国五战五捷攻破了楚国两百年经营的都城成郢(今湖北江陵),掠去大量的物资这场吴楚大战是春秋时期的第一大战事,战争的结果使楚国受到空前的创伤,而吴国则渐渐取代了楚国的位置成为南方大国
越
越国与吴国相同,都是楚的属国,但越的兴起比吴还要晚一些,直至允常执政时期,越主才始称为王在此之后,越王在楚的旧臣文种和范蠡的协助下,击退来犯的吴国后吴王夫差任又用吴子胥为将,大胜越国,使之臣服但越王勾践并不甘心失败,他住于薪柴之中,并每日尝一次苦胆,以示不忘国仇经过几年的准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成为继吴之后的又一个南方大国
秦
在几大强国中,秦国并不是最强大的国家,但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秦成为春秋时期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秦穆公执政期间,曾任用谋臣百里溪,使秦国强盛一时但秦国地处中原之北,与戎狄、羌等北方诸族混居,故华夏诸侯一直以秦为戎狄国,禁止其会盟中原,而这却给了秦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到后来战国时期,秦才能以强大的实力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纷纷兼并其他小国,其中以楚、齐等大国甚之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国家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统治的的时代至此,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便告一段落,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割据时代——战国
公元前365,商鞅变法
公元前221,秦统一六国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上:统一货币,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统一的规定;(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隶书;(4)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分布焚书令,实行“焚书坑儒”;(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开发南疆修灵渠
公元前209,大泽乡起义 大泽乡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a秦的暴政 b徭役繁重 c赋税沉重 d刑法残酷 e秦二世更加残暴(2)直接原因:陈胜、吴广等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途中遇雨而误期,按照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被迫举行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大泽乡政权的地点:陈建;历史作用: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公元前207,巨鹿之战,刘邦攻入咸阳,秦朝覆灭
公元前202,刘邦建立西汉
公元前138,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漠北战役,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汉武帝大一统措施:(1)政治上:削弱诸候国的势力,诸候国越分越小;(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3)文化上:在长安举办大学,以儒家的五经为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4)军事上:反击匈奴,巩固了国家的大统一(5)民族关系上:张骞出使西域,进一步加强了汉朝同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
公元前60,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公元9,西汉灭亡
公元25,刘秀建立东汉
公元75,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66,古罗马派使臣访问洛阳
200,官渡之战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08,赤壁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220,魏国由曹丕建立,标志东汉灭亡
221,蜀国由刘备建立
222,孙权称王,吴国标志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29,孙权称帝
230,孙权派人访问夷洲,也就是台湾
266,司马炎建立西晋
280,统一三国
316,西晋灭亡
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1)西晋统一以后,统治集体迅速腐朽;(2)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西晋的皇帝纷纷起兵争夺皇帝,耗竭了西晋的国力;(3)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总之,西晋的灭亡是因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不断激化而发生的
317,司马睿建立东晋
376,前秦王苻坚统黄河流域
383,淝水之战
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开发的情况怎么样有何影响
原因:(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2)从东汉末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3)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小,社会秩序比较安定;(4)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情况:(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恳为良田;(2)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你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3)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4)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的开发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世纪后期,北魏建立
439,北魏统一黄河流契丹族
辽(契丹国)
10世纪初
阿保机(辽太祖)
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族)
与北宋签订澶洲之盟,此后双方保持长时间和平局面;后被金灭亡
汉族
北宋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东京(今开封)
1127年被金灭亡
党项族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元昊
与北宋议和;后被蒙古军灭亡
女真族
金
12世纪初期
阿骨打(金太祖)
兴庆(今银川)
后被蒙古军灭亡
汉族
南宋
1127年
赵构(宋高宗)
会宁(今黑龙江阿城)
与金议和,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于1276年被元军灭亡
蒙古族
蒙古国
1206年
铁木真(成吉思汗)
元
1271年
忽必烈(元世祖)
大都(今北京)
元灭南宋后不久统一,结束了唐后期以来长期的分裂局面;1368年被明军灭亡
女真族
后金
1616年
努尔哈赤
赫图阿拉(后迁盛京)
满洲
清
1636年
皇太极
盛京(后迁北京)
1644年入关,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七年级历史 第二单元复习提纲(下)2007-10-27 16:02
5元世祖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哪些
答:农业:(1)多次下令禁上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2)治理黄河;(3)推 棉花的种植
6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中书省制度这一制度的内容如何有何影响
答:内容:(1)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2)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3)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从此,行省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
6为什么说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民族融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元朝统一后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和
(1)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贡献;
(2)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3)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4)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7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名称、时间、发明过程和影响)是什么宋元时期我国有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名称
时间
发明过程
影响
造纸术
西汉
用麻做的纸,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
东汉
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
印刷术
隋唐时期
已有雕版印刷术
北宋
雕版印刷术出现之后,我国刊登了大量精美的书籍北宋时,毕升又发明了话字印刷术
指南针
战国
人们已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北宋
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火药
唐代中期
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唐朝末年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宋元时期
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领先世界的科技有: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十二气历”)
《尘缘》《仙路烟尘》这类的作品可以算得上JP,要想在找与之媲美的很难,恐怕就是《诛仙》也很难
首先LZ的爱好和某梦一样,不喜欢穿越、纯白话,先握个手呀~~
那样的话,LZ不要看什么《凡人修仙传》之类的,那些是光有名气而已,其实写的文笔很烂,全白话文,一点意思没有!!!
因为LZ和某梦兴趣一样,便在此推举几本:
《紫府仙缘》
《太乙天寰录》
《逆天谱》
《子虚》
《破劫》
《幽冥仙途》
寻妖 搜神记 升龙道。。。
某梦倾情推举的:
《九州牧云录》!!!
既然LZ喜欢《仙路烟尘》,那也一定也喜欢这个,因为都是管大的作品!!
古时候的白衣秀士,说的就是当时的书生。而这书生也是落榜的秀才,当时白衣秀士地位底下,也没有劳动能力,大部分只能靠游说来维持生活。
白衣秀士指的是未曾获得功名的读书人。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休道他至如吕巖,当初是个白衣秀士、未遇书生,上朝求官,在 邯郸道王化店,遇着钟离师父,再三点化,纔得成仙了道。”
而在水浒传中王伦绰号白衣秀士。王伦是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王伦在书中的笔墨不多。虽然梁山泊是由他与杜迁、宋万等人创建的,同时他也是梁山泊初期的首任寨主,但是却不在梁山一百零八个好汉之列。
王伦,小说《水浒传》的人物,在小旋风柴进的资助下,成为梁山泊的首任寨主,人称“白衣秀士”,麾下有杜迁、宋万、朱贵等头领。但其为人心胸狭窄,难以容忍能力比他大的人,但求贤若渴,却屡次刁难前来投奔的林冲、晁盖等人,后来在晁盖的送行宴上,被林冲火并。
《水浒传》中梁山成立期的首任寨主,人称“白衣秀士”,虽然他是梁山泊初创时期的寨主,并且有着杜迁、宋万两位头领。但无法成为一百零八位好汉之一,王伦嫉贤妒能,却求贤若渴,但因害怕武艺高强的林冲在梁山获得势力而多方刁难,要林冲献投名状,结果林冲遇见投奔而来的青面兽杨志并且与他打得难分高下。
当晁盖等上山入伙时,又托词推拒,林冲在吴用的智激之下,火并王伦。众人推举晁盖为山寨之主,开拓了梁山的局面。
无论从人物事迹,还是个人品性来看,尽管两人都叫王伦,但是历史上的王伦却已经领到人民形成规模,发动起义。而《水浒传》的王伦说白了,就是一个打劫过往商户的土匪头子。所以说《水浒传》中的王伦,在历史上并无其人,当是作者原创。亦或是只是借“王伦”名号,重新塑造的一个人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