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丞相晏殊留守南京,范公的母亲去世后,他为母守丧借住在城下。晏公聘请范公掌管府学,范公经常住在学堂之中,训导督促学生都很有方法和尺度,辛勤劳苦,恭顺谦虚,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典范。晚上给学生上课,读书睡觉吃饭,都定下了时间。
范公总是暗暗地去斋舍察看,见到睡觉的人,就责问他,那人撒谎说:“刚好有些疲倦,刚躺下休息一会。”范公问休息之前看的是什么书,那人也胡乱对答,范公马上取来书问他,那个人不能对答,于是惩罚了他。
范公出题目让学生作赋,一定自己先作一篇,想了解题目的难易和用意,也让学生把它作为标准,所以这样,从四面八方赶来求学的人络绎不绝。后来宋代人在考场、朝廷上获得文学名声的,大多是范仲淹教出来的。
原文: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殊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适疲倦,暂就枕耳。”
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由是四方从者辐凑,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出自宋代朱熹的《五朝名臣言行录》。
扩展资料
从这篇文章来看,范仲淹在教育学生时体现出了勤劳恭谨、严格要求、以身作则、讲究方法的品质了。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在意,而把全部精力放在书中,以读书为乐趣。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整个城市热闹非凡,人们挤挤拥拥唯恐错过龙颜,范仲淹却不为所动,一个人闭门,仍然埋头读书。
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中了进士。
范仲淹还特别善于识人,当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狄青从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枢密使,成为一代名将。
张载少年时,喜欢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二十一岁时谒见范仲淹,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作为将领实在屈才,劝他读《中庸》。后来张载遍观释老,无所得反而求六经,后成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学关学的创始人,一代大儒。
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针对内忧(官僚队伍庞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现状,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
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全国也普遍办起了学校。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党”,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败告终。但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仲淹掌学
出自《贤弈编·卷二》---“家闲”。
原文为:
万石君归老于家,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有过失不诮让,为便坐对案不食,诸子相责,肉袒谢罪,改之乃许。少子庆为内史,常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谢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乡闾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及诸子入里门,趋至家。
柳世隆安贫守分,张绪问曰:观君举措,当以清名遗子孙。答曰:一身之外,亦复何须,子孙不才,将为争府。遗其财也,不如一经。
河东节度使柳公绰,家中门东有小斋,每平旦出至小斋,诸子仲郢皆束带晨省于中门之北。令子弟执经史,躬读一过,乃讲议居官治家之法,人定然后归寝。诸子复昏定于中门之北。遇饥岁,则诸子皆蔬食,曰:昔吾兄弟侍先君为丹州刺史,以学业未成,不听食肉,吾不敢忘也。公绰妻韩氏,相国休之曾孙,常粉苦参黄连熊胆和为丸,赐诸子夜学含之,以资勤苦。其后仲郢以礼自守,出内斋未尝不束带。三为大镇,无良马,衣不熏香。公退必读书,手不释卷。柳比尝戒其子弟曰:凡门第高,可畏不可恃。立身行己事有失,得罪重于他人,无以见先人于地下。
陈尧咨精于弧矢,守荆南。其母冯氏问曰:汝典藩有何异政?咨曰:荆州孔道,客以尧咨善射,无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不务异政善化,而专卒伍一夫之技耶!以杖击之,金鱼坠地。古今语父子之盛者,必推蜀陈氏。自文惠公既登将相,两兄弟亦为大官。而其父秦公是时尚无恙,每秦公与客坐,则文惠公兄弟左右侍立。坐客喧霾话睬笕ィ秦公笑曰:此儿子辈尔。
韩忠宪公忆,教子严肃,知亳州。次子为西京通判,谒告省观,公喜,置酒召僚属,俾诸子坐于隅。忽谓二郎:吾闻西京有疑狱奏献者,其详云何?舍人思之未得,遂索杖大诟曰:汝食朝廷厚禄,ヘ贰一府。事无巨细,皆当究心,大辟奏案,尚不能记,则细务不举可知。必欲挞之,众宾力解方已。
程大中公晌,性宽而断,中外相待如宾。夫人谦顺自牧,虽小事必禀而行。治家有法,不喜笞扑奴婢,诸子或加呵责,必戒之曰:贵贱虽殊,人则一也。公或有所怒,必为之宽释。唯诸子有过则不掩也。曰:子之所以不肖,以母蔽其过而父不知耳。
吕荣公希哲,父申国公居家,简重寡默,不以事物经心。母申国夫人,性严有法。甫十岁,祁寒暑雨侍立,不命之坐不敢坐,日必冠带以见长者。虽甚热,在父母之前不得去巾袜缚隆3鋈胛薜萌氩璺烤扑痢J邢镏语,郑卫之音未尝一经于耳。非圣之书,非礼之色,未尝一接于目。
窦仪为尚书,弟俨侃再医约痰强啤R切匝现兀家法整肃,每对宾客,则二侍郎,三起居,四参政,五补阙,皆侍立焉。
王文正公且,晚年官尊,每家人拜贺,立令止之。因语其弟曰:遭遇如此,愈增忧惧,何可贺?每有赐禄,见家人置于庭,乃瞑目叹曰:生民膏血,安用许多?每见家人服饰,即瞑目曰:吾门素风,一至如此。故家人有一衣稍华,必于库中易之,不敢令公见。
范文正公仲淹既贵,常以俭约训人,戒诸子曰: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躲执爨,吾亲甘旨,未尝充也。今而得厚禄,欲以养亲,亲不在矣。汝母又已早世,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贵之禄耶。子纯仁娶妇将归,以罗为帷幔,公闻之不悦曰:罗绮岂帷幔之物耶?吾家素清俭,安得乱吾家法。敢持至,当火于庭。
陈了翁日与家人会食,男女各为一席,食已必举一话头,令家人答。一日问曰:并坐不横肱何也?其孙女方七岁答曰:恐妨同坐者。
胡安国崇安人,子弟或近出宴集,虽夜已深犹不寝,必俟其归。验其醉否,且问所集何客,所论何事,有益无益。以是为常。
司马温公治家,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分之以职,授之以事,而责其成功。制财用之节,量入为出,称家有无,以给上下之衣食,及吉凶之费,皆有品节,而莫不均一。裁省冗费,禁止奢华。尝议婚姻,当先察其婿与妇之性行,及家法何如,勿苟慕其富贵。
贾文元公戒子孙文云:古人重厚朴直,乃能立功立事,享悠久之福。士人所贵,节行为大。轩冕失之有时而复来,节行失之终身不可得矣。缙绅以为名言。
陆象山家金,累世义居,推一人最长者为家长,岁选子弟分任家事。田畴租税,出纳厨爨宾客,各有主者。公田仅足给一岁食,每计口授飧,婢仆各自以米附炊,厨爨者置历交收,食时按历给散。宾至款以五酌,供具视常。夜则卮酒杯羹,虽久留不厌。每晨家长率众子弟致恭先祠,会揖于厅,妇女道万福,莫安定亦如之。子弟有过,家长饬令更改,不则挞之。度不可容,则白于官,屏之远方。晨揖三挝鼓,子弟一人唱云: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懒惰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听。又唱云:听听听,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贪多折人寿,经营大甚违天命。听听听。
郑文嗣婺州浦江人,其家十世同居,凡二百四十余年。一钱尺帛无敢私,至大闲表其门。公没从弟大和继主家事,庭内凛如公府。稍有过,虽颁白者笞之。每遇岁时,大和坐堂上,群从盛衣冠雁行立,左右序下以次进。拜跪上寿毕,皆肃容拱手自右趋出。足武相衔,无敢参差。
罗念庵先生会试时,父双泉君命得第后,须求归省,以为汝尽忠之日长,而吾见汝之日短也。得告归,双泉君教之无殊童稚,言动少错,辞色必厉。客至令衣冠行酒,拂席授几。客或鼹銎穑则谓曰:君谓劳邪,固所以爱之也。
永新石潭刘先生髦,文安公定之之父。予观其所遗文安书,言言古道也。其一曰:吾儿乡试两次,舟楫廪食,莫非粝飨该瘛=裼兴居帜庾髋品唬使人怨雠诅咒,於心何安?如我往年赴试,县官鸠布廿余疋以赆,拒之不可,不得已受之。至今思之,是陷我于恶。日者陈知府书币见贻,使者二辈经由县官。邻人吴家充甲首,适当供给,费用鸡酒,惶恐无限。乡人作官,不被其惠,反令受害耶。又曰:汝妇本欲送来,盘费又不能辞。昔陶靖节不以家累自随,赵清献惟一琴一瘢尔岂不知。若钱学士自在朝迄今三十年,鳏居公廨,尔岂不见。又曰:汝母年未五十,亦稍憔悴,厨灶之事,谁任其劳?嗟乎!前辈风度规矩乃如此。抑先生序文安易图中云:太学有正经,有章句,有或问,知道者自有一部大学在胸中。即正经亦不用,由此言推之,先生之学盖有原本哉。予又尝观文安与其子书云:闻尔欲以尔弟种为富人某婿,异时必受其负累。富人之家,多犯官府。干我照顾请托,又往来礼数,需索报答,夸言豪语,无知妄发,彼无礼义,只知自大,时常登门,主仆成群,十数人者有之,数十人者有之。至于昏娶之日,百数十人者有之。茶汤供应,手忙脚乱,鸡惊狗骇,于我何荣?当时以公卿家婚一富翁,虑供应之难。如村民畏伯官府,然维时嚼然清苦之状亦可想已。文安公之于石潭先生,雅称儿家者哉。
1 《宋史 范仲淹传》的翻译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密,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回家奉养。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政,天子率百官祝贺。仲淹极力劝谏这件事,并且说:“在家侍奉母亲,自有家人的礼节,只是与百官同在朝廷,面向南朝拜太后,不能作为后世的砖则。并且上疏请太后还政,没有得到答复。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
(范仲淹)被授予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的职务,被召回京,城主管固而监,调任吏部外郎、代理开封知府。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呈上《百官图》指着它的次序说:像这样是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不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公正,像这样是偏私,何况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凡是越级的,不应该全部把这些事交给宰相。“吕夷简不高兴。后来,讨论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说:“洛阳险要坚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应当逐渐扩大物资储备,修缮宫室。“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不切实情的看法。“范仲淹于是写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家,所以有王莽的祸害。我恐怕今天也有张禹,损坏陛下的家法。”吕夷简愤怒地驳斥道:“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他推荐任用的官员,都是朋党(排斥异己的政治集团)。”仲淹奏对更加急切,因此免职任饶州知府。殿中侍御史韩渎迎合宰相的旨意,请求写下范仲淹的朋党,把他们的名字在朝堂上揭露。在这种情况下,秘书丞余靖进献意见说:“范仲淹因为一句话触犯宰相,立刻加以贬谪、放逐,何况之前所议论的不是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的事吗?陛下已经宽容他了我请求改变先前的命令。”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宰相,从此关于朋党的议论流行开来。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范仲淹磕头道歉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
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宾客到来)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2 宋史范仲淹传全文翻译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
他的祖先,原来是州人。后来全家迁徙到江南定居,于是成为了苏州吴县人。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改嫁到长山县一位姓朱的家里,他也就改姓朱,名说。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
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感到很伤感,于是就流着眼泪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他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他把母亲接来奉养。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后,就恢复了原来的范姓,改名仲淹。
监泰州西溪盐税,升为大理寺丞,移监楚州粮料院,因母亲去世离职。晏殊知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
在这期间,范仲淹上书皇帝请求选择郡守,举荐县令,斥逐游散懒惰之人,裁汰冗员和不安本位的人,慎重选举官员,安抚将帅,这封上书长达万余字。服丧期满后,由于得到晏殊的举荐。
担任秘阁校理。范仲淹通晓《六经》,精通《易》学,学习经学的人大多向他请教,解决疑难,他手捧经典为有疑者答疑解难,不知疲倦。
他曾经用自己的俸禄供养四方游学之士,而自己的儿子却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每当他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时,往往奋不顾身,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节操,就是从范仲淹倡导开始的。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上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但在朝廷上皇帝与百官一起站立,来朝拜太后,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轨范。”
又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不久,范仲淹就调任河中府通判,后又调任陈州通判。
当时朝廷正在建筑太一宫和洪福院,并在陕西征购木材。范仲淹见此情景说“:昭应宫、寿宁宫已毁,上天的惩戒刚刚过去不久。
现在又大兴土木,浪费百姓财产,这不是顺乎人心、合乎天意的做法。应该停止修建寺观,减少平常年份征购木材的数量,来蠲免百姓长期以来所承担的负担。”
又说“:受到恩宠的人大多是皇宫里直接降敕授官,这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这些建议虽未受纳,但仁宗皇帝认为范仲淹是一位忠诚之士。
太后去世后,范仲淹被召回朝廷提任右司谏。这时议政的官僚们大多揭露章献太后听政时所干的事情,范仲淹却说“:太后接受先帝的遗命,调养保护陛下十多年,应该饰掩她的小过,来成全太后的美德。”
仁宗皇帝为此诏谕朝廷内外,不准擅自议论太后听政时的事情。当初,章献太后立下遗旨以太妃杨氏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范仲淹说“:太后,是皇帝母亲的称号,自古以来没有因为保护抚育皇帝有功而代替皇帝立太后的。现今一位太后去世了,又选立一位太后,天下人恐怕要怀疑陛下一天也离不开母后的扶助了。”
这年发生了严重的虫灾和旱灾,江、淮、京东这些区域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请求朝廷派遣官员前往灾区察看灾情,没有得到答复。
于是就问仁宗说:“宫廷里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饭,情形会怎么样呢?”仁宗皇帝显得十分难过,于是派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地区的灾民。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济民,并且禁止灾区老百姓过多的祭祀活动,奏请朝廷免除庐州、舒州上供的折役茶,江东的丁口盐钱,并且向仁宗皇帝逐条陈述了救治朝政弊端的十件大事。
恰巧郭皇后被废,范仲淹率领谏宦、御史跪伏在阁门前争谏此事,但没有得到皇上恩许。第二天,范仲淹准备留下百官会集宰相在朝廷上再次谏争,当他刚走到待漏院时,朝廷下达诏书,命他出任睦州知州。
一年以后,调任苏州知州。苏州发生水灾,百姓的田地无法耕种,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他招募民众兴修的水利工程,还没有完成,就被调任明州知州,转运使向朝廷上奏,暂时留下范仲淹完成水利工程,被得以批准。
朝廷提升范仲淹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回京城,判国子监,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
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这样的是不合次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公正的,越序升迁是不合理的,完全是私意。况且天子近臣的提拔和黜降,凡是超过一定限度的,也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
吕夷简很不高兴。有一天,在讨论建都之事时,范仲淹又说“:洛阳地势险要,城池坚固,而汴京却是四面攻战之地,天下太平时皇上可以居住汴京,但一遇战事皇上必须居住洛阳。
因此应当逐步地扩大洛阳的储备,修缮洛阳的宫室。”仁宗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迂腐空疏的言论。”
范仲淹于是写了四论上呈仁宗,大都是指斥当时朝政的言论。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母舅家,因而导致了王莽篡国之祸。
我担心今天也有张禹这样的人,破坏陛下的家法。”吕夷简愤怒的向仁宗诉说“:范仲淹离间陛。
3 范仲淹传的翻译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曰:“此仲淹迂阔之论也。”
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曰:“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
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
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 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之朝堂。
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曰:“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 后来,讨论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说:“洛阳险要坚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
应当逐渐扩大物资储备,修缮宫室。“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不切实情的看法。
“范仲淹于是写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家,所以有王莽的祸害。
我恐怕今天也有张禹,损坏陛下的家法。”吕夷简愤怒地驳斥道:“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他推荐任用的官员,都是朋党(排斥异己的政治集团)。”
仲淹奏对更加急切,因此免职任饶州知府。 殿中侍御史韩渎迎合宰相的旨意,请求写下范仲淹的朋党,把他们的名字在朝堂上揭露。
在这种情况下,秘书丞余靖进献意见说:“范仲淹因为一句话触犯宰相,立刻加以贬谪、放逐,何况之前所议论的不是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的事吗?陛下已经宽容他了我请求改变先前的命令。” 太多了,能力有限,就译了一点点,呵呵。
4 宋史 范仲淹传翻译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密,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回家奉养。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政,天子率百官祝贺。仲淹极力劝谏这件事,并且说:“在家侍奉母亲,自有家人的礼节,只是与百官同在朝廷,面向南朝拜太后,不能作为后世的砖则。并且上疏请太后还政,没有得到答复。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
(范仲淹)被授予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的职务,被召回京,城主管固而监,调任吏部外郎、代理开封知府。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呈上《百官图》指着它的次序说:像这样是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不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公正,像这样是偏私,何况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凡是越级的,不应该全部把这些事交给宰相。“吕夷简不高兴。后来,讨论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说:“洛阳险要坚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应当逐渐扩大物资储备,修缮宫室。“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不切实情的看法。“范仲淹于是写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家,所以有王莽的祸害。我恐怕今天也有张禹,损坏陛下的家法。”吕夷简愤怒地驳斥道:“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他推荐任用的官员,都是朋党(排斥异己的政治集团)。”仲淹奏对更加急切,因此免职任饶州知府。殿中侍御史韩渎迎合宰相的旨意,请求写下范仲淹的朋党,把他们的名字在朝堂上揭露。在这种情况下,秘书丞余靖进献意见说:“范仲淹因为一句话触犯宰相,立刻加以贬谪、放逐,何况之前所议论的不是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的事吗?陛下已经宽容他了我请求改变先前的命令。”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宰相,从此关于朋党的议论流行开来。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范仲淹磕头道歉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
5 宋史 范仲淹传翻译~~· 快宋史 范仲淹传
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
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密,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回家奉养。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政,天子率百官祝贺。仲淹极力劝谏这件事,并且说:“在家侍奉母亲,自有家人的礼节,只是与百官同在朝廷,面向南朝拜太后,不能作为后世的砖则。并且上疏请太后还政,没有得到答复。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
被授予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的职务,被召回京,城主管固而监,调任吏部外郎、代理开封知府。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
后来,讨论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说:“洛阳险要坚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应当逐渐扩大物资储备,修缮宫室。“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不切实情的看法。“范仲淹于是写四篇论呈献,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
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家,所以有王莽的祸害。我恐怕今天也有张禹,损坏陛下的家法。”吕夷简愤怒地驳斥道:“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他推荐任用的官员,都是朋党。”
仲淹奏对更加急切,因此免职任饶州知府。殿中侍御史韩渎迎合宰相的旨意,请求写下范仲淹的朋党,把他们的名字在朝堂上揭露。在这种情况下,秘书丞余靖进献意见说:“范仲淹因为一句话触犯宰相,立刻加以贬谪、放逐,何况之前所议论的不是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的事吗?陛下已经宽容他了我请求改变先前的命令。”
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扩展资料: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出生于苏州吴县。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后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学士为陕西四路宣抚使,知邠州(在今山西彬县)。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以持重、正直、宽厚为时人所称道。
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在其有生之年就被人们奉为圣贤、广受尊重的人物。相比那些在过世之后才被推崇的历史名人,范仲淹的一生过得无怨无悔,范仲淹的一生也就更有借鉴意义。
范仲淹勤奋、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千千万万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宋史·范仲淹传》如下一节文字,有助于了解范仲淹的为人:“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范仲淹
6 范仲淹的文言文的翻译一、《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
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一般认为,范仲淹在河南省邓州市写的这篇散文,所以并未登上岳阳楼。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
《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岳阳楼记》原文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北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他出身贫寒,年幼丧父,母亲改嫁,外出读书求学,勤奋刻苦,他从小有大志,作秀才时,就“以天下为己任”。后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被贬。
后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均田赋等改革时弊的建议,再次被贬。后在赴颖州上任途中病死。
本文写于1046年,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1047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因为二人同是被贬之人,因而有共同的思想情感,所以文中满载述志励友之情,既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又表达对好友的慰勉和规箴之意。二、作品原文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北宋·范仲淹 若夫霪雨[1]霏霏[2],连月不开[3],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4],山岳潜形[5];商旅不行,樯倾楫摧[6];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7],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8];沙鸥翔集,锦鳞游泳[9];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10],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11],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3]。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1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5]三、破题 本文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地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文章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注释 [1]霪雨:连绵的雨。 [2]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3]开:解除,这里指放晴。 [4]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曜,光辉,光芒。 [5]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迹。
[6]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 [7]“去国”句:离开京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害怕讥讽。
去:离开。国:京都。
[8]“上下”句: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9]“沙鸥”句: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
[10]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11]静影沉璧: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壁。
[12]“不以物喜”句: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13]“居庙堂”句:在朝中做官担忧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4]“其必曰”句: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吧。
[15]“微斯人”句: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微,非,如果没有。[1]四、作品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所有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把唐代好的和现代的诗赋刻在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看那巴陵郡的好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上。
洞庭湖衔接着远山,吞吐着长江,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景色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叙(已经)很详尽了。既然如此,那么洞庭湖北面直通到巫峡,南面到达到潇水和湘水,被贬官的诗人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的时候,几个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一眼望去,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极了,内心十分悲伤。至于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
7 宋史 范仲淹传翻译~~· 快宋史 范仲淹传 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
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
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密,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回家奉养。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政,天子率百官祝贺。仲淹极力劝谏这件事,并且说:“在家侍奉母亲,自有家人的礼节,只是与百官同在朝廷,面向南朝拜太后,不能作为后世的砖则。
并且上疏请太后还政,没有得到答复。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
被授予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的职务,被召回京,城主管固而监,调任吏部外郎、代理开封知府。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
后来,讨论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说:“洛阳险要坚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应当逐渐扩大物资储备,修缮宫室。
“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不切实情的看法。“范仲淹于是写四篇论呈献,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
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家,所以有王莽的祸害。我恐怕今天也有张禹,损坏陛下的家法。”
吕夷简愤怒地驳斥道:“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他推荐任用的官员,都是朋党。” 仲淹奏对更加急切,因此免职任饶州知府。
殿中侍御史韩渎迎合宰相的旨意,请求写下范仲淹的朋党,把他们的名字在朝堂上揭露。在这种情况下,秘书丞余靖进献意见说:“范仲淹因为一句话触犯宰相,立刻加以贬谪、放逐,何况之前所议论的不是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的事吗?陛下已经宽容他了我请求改变先前的命令。”
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
然而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扩展资料:
以资政殿学士为陕西四路宣抚使,知邠州(在今山西彬县)。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以持重、正直、宽厚为时人所称道。
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在其有生之年就被人们奉为圣贤、广受尊重的人物。相比那些在过世之后才被推崇的历史名人,范仲淹的一生过得无怨无悔,范仲淹的一生也就更有借鉴意义。
范仲淹勤奋、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
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千千万万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宋史·范仲淹传》如下一节文字,有助于了解范仲淹的为人:“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
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1 范文正公逸事 文言文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文正公①,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②常稔之田③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④;嫁女者五十千⑤,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⑥。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⑧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⑨,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⑩,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注释:①范文正公: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②负郭:靠近城郭。负,背倚。③常稔[rěn ]之田:常熟之田,良田。稔,庄稼成熟。④缣[jiān ]:细密之绢。⑤千:一千钱为一贯。⑥斛[hú ]:古代量器,以十斗为一斛。⑦沛然:充裕的样子。⑧屏:指罢官或离职。⑨参大政:指导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⑩修其业:指主持义田之事。
1、(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平生好施与( ) ②日食( )
③尝有志于是矣( ) ④及参大政( )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与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既而为西帅 ②及为相
B①以其所入 ②以衾拥覆
C①而终其志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D①此其大较也 ②常蹲其身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公 虽 位 充 禄 厚 而 贫 终 其 身。
3、翻译句子。(4分)
(1)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本文是钱公辅为范仲淹立的碑,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分)
答案
1、(1)①喜欢。②每天。③曾经。④等到。 (2)D
2、公/虽 位 充 禄 厚/而 贫 终 其 身。
3、(1)选择关系亲近却很贫苦、关系疏远却很贤能的人,都给他们以接济。
(2)(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4、范仲淹置义田帮助自己的族人。
2 范文正公逸事阅读答案答案:
(一)
5、答案C(酬:实现。)
6、答案 C(A、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原因。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C、都表转折。D、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
7、答案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8、答案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9、答案(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被动句式“见……于”、“知”、“因”各1分。)
(2) 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待”“显”“传”各1分)
(2)断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郡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3 范文正公逸事文言文善的解释,足的解释,方的解释善:擅长。 足:值得。 方:刚刚,正
译文如下:范仲淹早年贫困,住在一姓猪的人家内,经常和一个术士往来术士病危请人找来范仲淹说,:"我有将水银炼为白金的方法,但是我儿子还小,不能将这些给我儿子就托付给你了!"然后就把他的方法和一斤白金封好放在了范仲淹的怀中,范仲淹刚刚推辞他就死了!后几年中范仲淹做了谏官,而那个术士的儿子也长大了,便找到了告诉他说:"你父亲有冶金的办法,过去他死的时候你还小,所以拜托我收藏,现在你长大了!应该还给你!"然后那出秘方和金子给他,就和当年封存的一样!
4 王质钱范文正公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当初,范文正公(范仲淹)被贬到饶州,朝廷正纠治朋党 ,士大夫没有谁敢前去告别,只有侍制王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淹[1] )饯行,大臣们责怪他说:“你,是长者,何必要自甘沦为范仲淹的朋党呢?”顾质说:“范先生是天下的贤人,只是我哪敢奢望(成为他的朋党),如果能够成为范先生的朋党,那我感到太荣幸了。”听到的人都惭愧得缩脖子。
顾质独饯范文正。题主你看是这个么
不行的话请追问
5 范文正公 轻财好施的 译文译文:
范仲淹轻视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尤其对待族人的人特别宽厚。他已经富贵了之后,在姑苏靠近外城的地方买了好的田地数千亩,当做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但比较贫穷的人,他选出一个辈分高而且有贤能的人来管理他资金的进出,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拿一批细绢做衣服,另外婚丧嫁娶,都会给他们钱。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范仲淹死了之后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一直都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扩展资料
原文: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原文出自渑水燕谈录/北宋·王辟之卷第四忠孝凡十五事。
从体裁上来说,《渑水燕谈录》属于笔记文中的史料笔记。从写作目的上来看, 与众多宋代笔记的作者一样,王辟之脱离仕宦,悠游林下,追忆平生经历见闻,笔之于书,博记杂识,主要是为了 “谈谑”。
从写作内容和范围来看,《渑水燕谈录》所记大都是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年)以前到北宋开国(960年)之间140余年的北宋杂事。
范仲淹的情怀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境界如此之高,无怪乎有人把他比肩于孔子等大贤圣之人了。
范仲淹:心胸宽大,没有为自己而过多的感到悲哀,而是依旧关心天下兴亡。著名语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扩展资料: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9](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10-11]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12]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13]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1 文言文《范仲淹的故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在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若夜昏怠,辙以水沃面。往往饘(zhān)粥不继,日昃(zè)固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
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终于博通《六经》的要领,对天下有慷慨抱负,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 文言文《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在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辙以水沃面。往往食亶(食亶 请合起来读,我找不到它的读音,麻烦大家找到后告诉我)粥不继,日昃固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téng)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yǐ)。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yín)雨霏霏(fēi),连月不开,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qián)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jīng)。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3 范仲淹的文言文的翻译一、《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
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一般认为,范仲淹在河南省邓州市写的这篇散文,所以并未登上岳阳楼。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
《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岳阳楼记》原文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北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他出身贫寒,年幼丧父,母亲改嫁,外出读书求学,勤奋刻苦,他从小有大志,作秀才时,就“以天下为己任”。后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被贬。
后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均田赋等改革时弊的建议,再次被贬。后在赴颖州上任途中病死。
本文写于1046年,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1047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因为二人同是被贬之人,因而有共同的思想情感,所以文中满载述志励友之情,既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又表达对好友的慰勉和规箴之意。二、作品原文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北宋·范仲淹 若夫霪雨[1]霏霏[2],连月不开[3],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4],山岳潜形[5];商旅不行,樯倾楫摧[6];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7],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8];沙鸥翔集,锦鳞游泳[9];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10],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11],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3]。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1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5]三、破题 本文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地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文章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注释 [1]霪雨:连绵的雨。 [2]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3]开:解除,这里指放晴。 [4]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曜,光辉,光芒。 [5]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迹。
[6]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 [7]“去国”句:离开京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害怕讥讽。
去:离开。国:京都。
[8]“上下”句: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9]“沙鸥”句: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
[10]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11]静影沉璧: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壁。
[12]“不以物喜”句: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13]“居庙堂”句:在朝中做官担忧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4]“其必曰”句: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吧。
[15]“微斯人”句: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微,非,如果没有。[1]四、作品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所有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把唐代好的和现代的诗赋刻在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看那巴陵郡的好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上。
洞庭湖衔接着远山,吞吐着长江,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景色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叙(已经)很详尽了。既然如此,那么洞庭湖北面直通到巫峡,南面到达到潇水和湘水,被贬官的诗人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的时候,几个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一眼望去,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极了,内心十分悲伤。至于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
4 文言文范仲淹的故事的大至意思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自小胸怀大志,苦学不辍26岁(1015年)时举进士初登仕途1040年,以“龙图阁学士”的官职出任陕西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侵犯1043年出任副宰相后,和其挚友欧阳修等人提出了均田赋、减徭役等十项改革建议内容的“庆历变法”,遭到皇亲国戚等为首的反对而被罢去相位,他请求自贬为邓州知州 1044年到任邓州后,仍志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大兴教育之风在城东南隅相继主持修建了“百花洲”、“春风堂”、“览秀亭”等建筑并应好友滕宗谅(南阳籍,见注解)之邀,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不朽名作《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成为激励后人的千古绝唱南阳人民为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父母官而自豪但是,南阳很少有人了解范仲淹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为官清正,爱民如子的思想基础就在于佛法之中现将《禅林珠玑居士篇》中介绍范仲淹修学佛法与高僧相处的情况,提供给大家,目的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是1000多年前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一生为官清正,出将入相,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他留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著名格言像金子一样的闪亮,是中国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也是他一生经历的写照 在胥口镇姚舍村一带传颂很多范仲淹的故事,当地老百姓都尊称他为“范文正公”一、他做官老百姓放心 从范文山下的“菏花池”跟着流入池的流往东走,就可以看见在山涧水中有一块巨石取名“印石”据说这是范文正公的“官印”在印石的左方有三间房子,这就是“咒钵庵”,就是范文正公从小读书的地方,“断齐划粥“的故事就在这里发生的范仲淹二岁时,父亲范墉病逝,只靠母亲为人家缝补来勉强维持,常常一天只能吃两顿粥,但是他很有志气有一次他跟母亲到庙里烧香,他在神前祷告,问菩萨:“我将来能做宰相否?能做宰相就要做好宰相,不能做宰相就做个好医生”良相和良医都能造福于人类所以范仲淹从小读书就非常认真、刻苦在咒钵庵里读书,因为贫困,每天只好烧一锅粥冬天将粥盛在盆里,等到凝冻后再划成一块块,一顿两块,菜就一根农家常吃的雪里蓊,这就是后来人称的“断齐 划粥”的故事后来他的娘也死了,他就在咒钵庵里守孝,由于失去了他生活的唯一依靠,因此他的生活更是难到了极点,但是他却安身乐命,发愤苦读范仲淹有一个同窗好友叫石梅卿,父亲是做官的,家里很富裕,看到他安贫苦读的情景,十分感动,一天石梅卿带了好些酒肉和一些其他的好菜来说是要和他聚聚,实际上是有意周济他,不料被范仲淹一口回绝了范仲淹说:“你带来这么好的酒菜,真是谢谢你,你的心意我领了,但是我苦日子过惯了,每天断齐划粥也不觉得苦,要是吃了你的就过不惯苦日子了,这倒反而害了我”一席话说得石梅卿心里热腾腾的,更加佩服范仲淹了范仲淹在睢阳一只庙里读书的时候,有一天宋朝皇帝宋真宗路过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后,全校师生这方轰动,都认为普通老百姓能亲睹“天颜“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所以蜂拥上前围观,只有范仲淹一人留下来继续读书,人家问他这么难得的机会,你为啥不去看看,范仲淹回答说:“将来再见他也不迟”正是由于范仲淹的勤学好读,所以学到了很多真才实学,成了国家的栋梁贫贱中范仲淹不为利欲所动,他年轻时曾在睢阳长山的醴泉寺里读书,常常读到天明才和衣而睡,有一次偶然发现自己的房中埋藏着一甏白银,他一声不响地仍把它掩盖好后来范仲淹做了大官,寺里僧人向他募捐,他写了封信去,果真在他原来住的房中找到了白银,僧众纷纷跷起大拇指赞扬范仲淹的品质可贵,说“他做官百姓放心了”他在苏州做官时,曾买下南园一块宅地,准备造屋居住,风水先生一看便贺道:“此乃宝地,在此兴建住宅家中定会公卿辈出”范仲淹笑说:“与其独占宝地,不如让出办学岂不出更多的公卿将相之才?”于是他创设学府,延读名师讲学,一时盛况空前各地纷纷仿效故有“苏学天下为第一”之誉“学而优则仕”有人认为只要读了书便可以做官了所以一时学堂里人满为患,姚舍村上的年轻人都去读书了,一时甚至连田地都荒芜了,秋天一过连粮食也没有吃了范仲淹看到这个情况后便去劝说,讲清了“学而优则仕”和“民以食为天”的关系,很多人知难而退,仍旧高兴地回到家乡务农去了家乡父老无不感谢范仲淹对他们子女的教诲60多岁了,范仲淹在杭州做官,便主动退休,弟了们主张在洛阳造个花园享享福,他对弟子们说:“剩下的风貌不多了还修什么花园有一天他又来到天平山下,看见一个风水先生为人家选墓地,只听这个风水先生说:”这块地是五虎盘羊之地(周围有五座裸石山围住中间一条土埂,旧说,石属虎土属羊所以称之为五虎盘羊)册上的石头像乱穿心是块绝地,而且要绝五代“范仲淹一听,心想我做了了世官,实在难做,不如让我买下来做祖坟,让小辈从此不再做官,要绝就绝我一家吧,不要让他再害别人了,于是买下做了祖坟。
5 范仲淹文言文翻译范仲淹,字希文,是唐代宰相范履冰的后人其先祖是邠州人,后来迁至江南,因此范仲淹算是苏州吴县人范仲淹二岁的时候父亲死了,他的母亲改嫁给长山朱姓人家,(范仲淹)跟从了朱姓,名字叫说年少就很有志向操守,等到长大可,知道了自己原来的家世,就感激(养育之恩)哭泣着辞别了母亲,去应天府,跟随戚同文学习夜以继日地不休息,冬天非常疲惫的时候,就用冷水洗脸;食物也不足,甚至只能用粥维持,大多数人都受不了(严苛的待遇与环境),范仲淹却不把这(困难)当成困苦。
考取进士及第后,当上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回他的母亲奉养。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才恢复原来的姓氏,更换了名字。
(担任)监察泰州西溪盐税(的官职),升迁至大理寺丞,又改迁监察楚州粮料院,因为母丧去官(回家守孝)。晏殊担任应天府的知府,听说了范仲淹的名声,召他进入府学(相当于召进现在的教育部门当省级大学校长)。
范仲淹上书皇帝请求选择郡守,推举县令(即选贤任能),摒斥不务正业和懒惰之人,裁汰多余的官员与纠正越礼的事(即整顿社会与 ),严格选举制度,安抚军队将领,一共一万多字。守孝结束,由晏殊推荐,担任秘阁校理。
范仲淹广泛地通晓《六经》,尤擅长《周易》,好学的人多跟随他学习并探讨问题,范仲淹为他们拿着经书讲解,没有疲倦的时候。曾经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给四方来的游学之士买食品。
游学的人甚至达到出来时已经换了衣服的程度(即形容范仲淹爱才厚爱,对待来投的游学之士照顾优厚),范仲淹则非常满足。每当慷慨激昂讨论天下之事的时候,不在意自己的身份与名利,一时之间士大夫风气大有改观,纷纷崇尚风格品节,这是范仲淹首先倡导的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