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被推举为州牧,曹操积极争取,刘备却谦让,对此你怎么看?

同样是被推举为州牧,曹操积极争取,刘备却谦让,对此你怎么看?,第1张

曹操和刘备相似,但刘备的家族历史不如曹操突出。董卓来到北京后,曹操废除了刘备,建立了汉代皇帝刘勰。他逃离了首都洛阳,去陈柳征兵。黄巾战争期间,刘备与张飞、刘备一起在家乡征兵,参与并镇压了北面的黄线。《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的不同之处在于曹操是一个真正的恶棍,刘备是一个伪君子,这就决定了他攫取利益的不同方式。

皇帝是“九五”计划的皇帝。在古代封建王朝,皇帝是最伟大的统治者。虽然有时皇帝也是傀儡,但他仍然是皇帝。大臣们仍然依靠皇帝的权威发号施令。它也被称为“抱着天子”来命令王子们。春秋战国时期的关中也是如此,因为秦朝灭亡了。拘留所和过热的皇帝也是杀害皇帝的人。我们知道汉朝继承了秦制,秦汉实行了县制。管理几个县的州的动物是如何产生的?这也始于汉武帝建立的间谍制度。

曹操和刘备都被邀请到了《周木》,但曹操采取了主动并最终成功了,而刘备似乎太谦虚了。虽然他最终同意了,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刘备和曹操的行为不同?刘备由于力量薄弱,只能依靠他刻意塑造的仁爱形象,因此在作品中充满了顾忌。对于汉代正式任命的国家牧羊人,特别是声誉良好的市长牧羊人,

秋天,当国家面临危机时,光绪皇帝的思想在封建思想领域受到刺激并逐渐动摇,这是他们统治人民的“祖传法”。他有些怀疑,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为了确保这一政策的顺利实施,汉武帝根据封建国家的数量将世界各地的县划分为13个州,每个州都派了一名使者监视诸侯国的日常信息。这就是东汉末年13个世界郡县的由来,使者也被称为“间谍故事”。

陈蕃传

题解

陈蕃,汉桓帝时担任太尉,汉灵帝初期担任太傅。东汉中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宦官外戚争相夺权把持朝政,使政治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到了汉桓帝之时,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因此而引发了一部分朝野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并且就此展开了水火不容的斗争。为把日暮途穷的东汉政权从宦官手中拯救出来,陈蕃等人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同大将军窦武合谋诛宦官的事件暴露后,他以七十多岁的高龄率领八十多名属官和学生冲进宫内解救窦武,失败后不屈而死。因此,在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陈蕃的人格格外受人崇敬。

原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1]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2]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埽(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埽(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3],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后公府辟举方正,皆不就。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4],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璆字孟玉,临济人,有美名。

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5],因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郡内以荐蕃,蕃与相见,问其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蕃大怒曰:“圣人制礼,贤者俯就[6],不肖企及。且祭不欲数,以其易黩[7]故也。况及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诳时惑众,诬污鬼神乎?”遂致其罪。

注释

[1]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北。

[2]候:看望,探望。

[3]服阕:古代三年之丧满。阕:停止,终了。

[4]字而不名:古人称字而不呼名,表尊重。

[5]埏(yán)隧:墓道。

[6]俯就:降格相就。

[7]黩(dú):不恭敬。

译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人。他的祖父当过河东太守。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住一室,无事可做,而室内外十分肮脏,父亲的朋友同郡人薛勤来看他,对陈蕃说:“小孩子,为什么不打扫清洁迎接客人呢?”陈蕃说:“大丈夫在世,应当扫除天下的垃圾,哪能只顾自己一室呢?”薛勤知道他有澄清天下的志气,对他很是赞赏。

最初,在郡里出仕,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因母亲去世,辞官居丧。服丧期满,刺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因意见不一,弃官离去。后来公府征举方正,都不去。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授议郎,再升为乐安太守。当时,李膺任青州刺史,治政严,有威名。属下官员听了消息的,都自己要求离去,陈蕃因为政绩清廉,一个人留下来。郡人周璆,洁身自爱,前后郡守招请,不肯去。只有陈蕃能够招他去。陈蕃称他的字,不叫他的名,非常尊敬他。特别为他安一张床,周璆走了,就把床悬起来。周璆字孟玉,临济(今山东高青)人,有美名。

老百姓赵宣葬亲不闭墓道,住在里面,服丧二十多年,乡邑都称他的孝行,州郡几次以礼请他。郡里把他推荐给陈蕃,问到他的妻子儿女,知道赵宣的五个儿女,都是居丧期间生的。陈蕃于是大怒说:“圣人制礼,有品行道德的人,都得遵守,不肖的人,也应该努力做到,并且祭祀不须次数太多,太多,反而不敬。你现在睡在墓中,在墓中养儿育女,欺世盗名,迷惑群众,污辱鬼神,岂有此理!”于是办了他的罪。

原文

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答(撘)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时,零陵、桂阳[8]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

蕃上疏驳之曰:“昔高祖创业,万邦息肩,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9]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10]牧守令长,其有在政失和,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奉公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又三署郎吏二千余人,三府掾属过限未除,但当择善而授之,简恶而去之。岂烦一切之诏,以长请属之路乎!”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11]太守。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征为尚书令,送者不出郭门。

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复征拜议郎,数日迁光禄勋。时,封赏逾制,内宠猥盛[12],蕃乃上疏谏曰……

注释

[8]零陵:今湖南零陵。桂阳:今湖南桂阳。

[9]所在:在任的官吏。

[10]隐核:考核审查。

[11]豫章:今江西南昌。

[12]猥盛:气焰盛大。

译文

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当时派人送信给陈蕃,请陈蕃办私事。送信的人不得见,于是说假话请求见陈蕃,陈蕃发怒,把送信的打死了,因罪降为修武令。稍得升迁,被任为尚书。这时零陵、桂阳(今属湖南)山贼为害,公卿研究要派军队去打,皇帝又诏令州郡,要求推选孝廉、茂才。

陈蕃上疏辩驳说:“前高祖创立大业,海内人民,如释重负,官吏抚养百姓,如同自己的儿子一样。现在二郡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儿子,导致儿子们为害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造成的吗?应该严厉责成三府,暗暗地考核州牧太守和县令,那些为政乖乱,残害百姓的人,立即向朝廷揭发,另选清正贤明、廉洁奉公,能够宣扬法令,爱护百姓的人来代替他们,这样便可以不必烦劳大军,盗贼自然可以平息啊!还有,三署郎官二千多人,三府里的属官超过规定限额还未加任用,只应该选择好的授予官职,那些昏庸不法的挑出来不要他们。这样,哪里还要您下诏要求推举人才,因而助长请托的风气呢?”这个主张得罪了皇帝身边的人,被外放为豫章太守。陈蕃性情严肃方正,不接待宾客,士民也敬畏他的清高。征召他任尚书令,送行的人都没走出外城门。

陈蕃升任大鸿胪,正遇上白马县令李云上疏直言劝谏,桓帝大为震怒,李云应被处死,陈蕃上书救李云,获罪被罢免回家。陈蕃又被征任议郎,几天之后,升任光禄勋。当时封爵赏赐不合规矩,皇宫内的宠臣外戚,权势很盛,陈蕃于是上疏劝谏说……

原文

帝颇纳其言,为出宫女五百余人,但赐俊爵关内侯,则万世南乡侯。延熹六年,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谏曰:“臣闻人君有事于苑囿,唯仲秋西郊,顺时讲武,杀禽助祭,以敦孝敬。如或违此,则为肆纵。故皋陶戒舜‘无教逸游’,周公戒成王‘无槃(盘)于游田[13]’。虞舜、成王狱(尤)有此戒,况德不及二主者乎!夫安平之时,尚宜有节,况当今之世,有三空之厄哉!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是谓三空。加兵戎未戢[14],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岂宜扬旗曜武,骋心舆马之观乎!又秋前多雨,民始种麦。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齐景公欲观于海,放乎琅邪,晏子为陈百姓恶闻旌旗舆马之音,举首嚬眉[15]之感,景公为之不行。周穆王欲肆车辙马迹,祭公谋父为诵《祈招》之诗,以止其心。诚恶逸游之害人也。”书奏不纳。

注释

[13]无槃:不要沉迷于。游田:打猎。田,通“畋”。

[14]戢(jí):收敛,收藏。

[15]嚬(pín)眉:皱眉头。嚬,古同“颦”。

译文

桓帝采纳了他不少意见,放出宫女五百人,只赐封黄俊为关内侯,邓万世为南乡侯。延熹六年(163),桓帝驾临广成苑围猎,陈蕃上疏劝谏说:“我听说帝王到苑囿狩猎,只在仲秋祭祀天地的时候。顺应时节,操练武备射杀禽兽,有助祭祀,用来表达孝敬之情。如果违反这些,就算是放纵无度了。所以皋陶教训舜‘无教逸游’,周公教训成王‘无槃于游田’。虞舜、成王尚且要以此为戒,何况德行不及二主的呢!天下太平的时候,还要有节制,何况现在有‘三空’的困厄呢。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这就是所谓‘三空’。加上战争不止,四方百姓流离失散,这正是您伤心憔悴,夜不能寐的时候,怎么能耀武扬威,醉心于车马驰骋的场面呢。还有,初秋多雨,是百姓开始播种的时机,反而要他们驱禽赶兽,从事开辟道路的劳役,这不是贤明圣君体恤百姓的心啊。齐景公想去观海,去琅琊,晏子对齐景公叙述了百姓不爱听旌旗舆马的声音,摇头皱眉的情况,景公因此不去了。周穆王想周行天下,任心所为,到处都有他的车辙马迹,祭公谋父为他读《祈招》之诗,用以阻止他的这种思想。因为游乐害人啊!”奏书被送上,桓帝并没有采纳。

原文

自蕃为光禄勋,与五官中郎将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顷之,征为尚书仆射,转太中大夫。八年,代杨秉为太尉。蕃让[16]曰:“不愆不忘,率由旧章[17],臣不如太常胡广。齐七政,训五典,臣不如议郎王畅。聪明亮达,文武兼姿,臣不如弛刑徒李膺。”帝不许。中常侍苏康、管霸等复被任用,遂排陷忠良,共相阿媚。大司农刘祐、廷尉冯绲、河南尹李膺,皆以忏旨,为之抵罪。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言及反复,诚辞恳切。帝不听,因流涕而起。

时,小黄门赵津、南阳大猾张汜等,奉事中官,乘势犯法,二郡太守刘瓆、成瑨考(拷)案其罪,虽经赦令,而并竟考(拷)杀之。宦官怨恚,有司承旨,遂奏瓆、瑨罪当弃市。又山阳[18]太守翟超,没入中常侍侯览财产,东海相黄浮,诛杀下邳令徐宣,超、浮并坐髡钳,输作左校。蕃与司徒刘矩、司空刘茂共谏请瓆、瑨、超、浮等,帝不悦。有司劾奏之,矩、茂不敢复言。

蕃乃独上疏曰……帝得奏愈怒,意无所纳,朝廷众庶莫不怨之。宦官由此疾蕃弥甚,选举奏议,辄以中诏谴却,长史已下多至抵罪。犹以蕃名臣,不敢加害。瓆字文理,高唐[19]人。瑨字幼平,陕[20]人。并有经术称,处位敢直言,多所搏击,知名当时,皆死于狱中。

注释

[16]让:辞让。

[17]不愆不忘,率由旧章:没有失误,没有遗漏,循用旧典制度。

[18]山阳:今山东邹城。

[19]高唐:今河北高唐。

[20]陕:今河南陕县。

译文

自从陈蕃作了光禄勋,他同五官中郎将黄琬共同掌管官吏的选拔,从不偏袒权贵,正因此而被豪门子弟诬陷控告,获罪罢官回家。不久,陈蕃被征召成为尚书仆射,后转调太中大夫。延熹八年(165)代替杨秉为太尉。陈蕃辞让说:“不失误,不遗漏,循用旧典文章,我不如太常胡广;辨别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政,解说五典,我不如议郎王畅。聪明豁达,文武全才,我不如弛刑徒李膺。”桓帝不许。中常侍苏康、管霸等人再次被起用,他们排挤诬陷忠良大臣,彼此阿谀勾结。大司农刘佑、廷尉冯绲、河南尹李膺,都因违背皇上的意旨而受到惩处。陈蕃借朝会之机,坚决为李膺等人申诉,请求皇上宽免他们,提升他们的官爵。反复申诉,词意恳切。桓帝不理,陈蕃因此流泪起身而出。

当时小宦官赵津、南阳大恶霸张汜等人,侍奉宦官,仗着他们的权势作恶犯法,太原、南阳二郡太守刘瓆、成缙审讯他们,虽然有皇帝赦免他们的命令,但仍然坚持讯问到底,将他们处死了。宦官们对他们便怀恨在心。官吏秉承意旨,于是上奏皇帝,刘瓆、成缙罪当处死。还有,山阳(今山东邹城)太守翟超没收了中常侍侯览的财产,东海相黄浮处死了下邳县令徐宣,翟超、黄浮都受了髡钳之刑,被押往左校劳役。陈蕃和司徒刘矩、司空刘茂一起劝谏皇帝,请求宽免刘瓆、成缙、翟超、黄浮等人,桓帝不高兴,官吏弹劾他们,刘矩、刘茂不敢再说什么了。

陈蕃独自上疏说……桓帝看了他的奏章,更加恼怒,一点也没有采纳。朝廷不少人因此憎恨他。宦官则更加痛恨陈蕃,他选拔出人才送上奏章,宦官立即借皇帝的名义斥责退回,他属下的长史以下许多官吏多被借故治罪,因为陈蕃是当代名臣,还不敢加害他。刘瓆字文理,高唐(今河北高唐)人,成缙字幼平,陕县(今河南陕县)人,都以经术着名,在官敢于说真话,对于一些坏事,多有抨击,在当时很知名,却都死在了监狱之中。

原文

九年,李膺等以党事下狱考实。蕃因上疏极谏曰……帝讳其言切,托以蕃辟召非其人,遂策免之。永康元年,帝崩。窦后临朝,诏曰:“夫民生树君,使司牧之,必须良佐,以固王业。前太尉陈蕃,忠清直亮。其以蕃为太傅,录尚书事。”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21]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

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曰:“盖褒功以劝善,表义以厉俗[22],无德不报,《大雅》所叹。太傅陈蕃,辅弼先帝,出内累年。忠孝之美,德冠本朝;謇愕之操[23],华首[24]弥固。今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让曰:“使者即臣庐,授高阳乡侯印绶,臣诚悼心,不知所裁。臣闻让,身之文,德之昭也,然不敢盗以为名。窃惟割地之封,功德是为。臣孰自思省,前后历职,无他异能,合亦食禄,不合亦食禄。臣虽无素洁之行,窃慕‘君子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若受爵不让,掩面就之,使皇天震怒,灾流下民,于臣之身,亦何所寄?顾惟陛下哀臣朽老,戒之在得。”窦太后不许,蕃复固让,章前后十上,竟不受封。

注释

[21]荼蓼(túliǎo):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

[22]厉俗:斧正风俗。

[23]謇(jiǎn)愕之操:正直敢言的操守。

[24]华首:头发花白。

译文

延熹九年(166),李膺等人由于党人事件被关进监狱受审。陈蕃因而上书极力劝谏说……桓帝不高兴陈蕃说的话直切,借口陈蕃辟举选用的人才不适当,于是罢免了他。

永康元年(167),桓帝去世,窦皇后执掌朝政,下诏书说:“百姓生来就要立君,以管理他们。还必须有贤良的辅佐大臣,来巩固王家大业。前太尉陈蕃,忠诚清正,为人坦荡,现在任命陈蕃为太傅并管理尚书事宜。”当时刚遭国丧,还没有确定皇位继承人,各位尚书害怕触怒朝中权臣,都假称有病不上朝办事。陈蕃写信责备他们说:“古人讲究节操,侍奉去世君主的态度如同他还活着一样。现在皇嗣还没有定下来,政事日益紧迫,诸君为什么抛弃国家的苦难不管,在家躺着休息呢?在义已经很亏缺了,哪能谈得上仁呢?”各位尚书惶惶恐怖,都去朝廷办公。

灵帝即皇位后,窦太后再次下诏表彰陈蕃:“奖功以劝善,表扬义烈以激励风俗,没有不报之德行,正如《大雅》所咏叹。太傅陈蕃,辅佐先帝,担任京官多年,既忠且孝,德行为本朝第一,直言忠谏,到老不辍。现在封陈蕃为高乡侯,食邑三百户。”陈蕃上疏辞让,说:“使者到我家,授我高阳乡侯印绶,我真是恐惧不知如何是好。我听说谦让,这是立身的光彩,德行的显着。然而不敢**为名。我想,割地封侯,主要表彰功德。我反复思考,前后历任职务,并没有特别好的功绩,合也食禄,不合也食禄。我虽说没有廉洁之行,还是羡慕‘君子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的高尚品德。如果受爵不辞让,厚着脸皮接受,使皇天震怒,灾害降于老百姓,让我置身何处呢?只想皇上可怜我老朽,戒在贪得。”窦太后不许,陈蕃一再坚决辞让,前后递上奏章十次,终于没有受封。

原文

初,桓帝欲立所幸田贵人为皇后。蕃以田氏卑微,窦族良家,争之甚固。帝不得已,立窦后。及后临朝,故委用于蕃。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25],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及其支类,多行贪虐。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自以既从人望而德于太后,必谓其志可申,乃先上疏曰……太后不纳,朝廷闻者莫不震恐。蕃因与窦武谋之,语在《武传》。

及事泄,曹节等矫诏[26]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攘臂[27]呼曰:“大将军忠以卫国,黄门反逆,何云窦氏不道邪?”王甫时出,与蕃相迕,适闻其言,而让蕃曰:“先帝新弃天下,山陵未成,窦武何功,兄弟父子,一门三侯?又多取掖庭宫人,作乐饮宴,旬月之间,赀财亿计。大臣若此,是为道邪?公为栋梁,枉桡阿党[28],复焉求贼!”遂令收蕃。蕃拔剑叱甫,甫兵不敢近,乃益人围之数十重,遂执蕃送黄门北寺狱。黄门从官驺蹋踧[29]蕃曰:“死老魅[30]!复能损我曹员数,夺我曹禀假不?”即日害之。徙其家属于比景[31],宗族、门生、故吏皆斥免禁锢。

注释

[25]交构:结成党羽。

[26]矫诏:伪托诏书。

[27]攘臂:捋起袖子。

[28]枉桡阿党:驺(zōu):养马官。

[29]蹋踧(cù):踢踩。

[30]死老魅:骂人语。魅,意为鬼魅。表示极厌恶。

[31]比景:在今越南境内。

译文

当初,桓帝想立宠爱的田贵人为皇后,陈蕃认为田氏出身卑微,窦氏是良家大族,争立窦氏很坚决,桓帝不得已立窦氏为皇后。所以窦太后执掌朝政后,任用陈蕃。陈蕃和窦太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起用名流贤士,共同参与国家政治,天下之士无不伸长脖子盼望天下太平。然而桓帝的乳母赵娆,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同她勾结,讨好太后。太后信任他们,多次下诏令,给他们封爵授官,而他们的爪牙,大都贪婪暴虐,陈蕃常恨这帮人,决心消灭宦官,正好窦武也有谋划。陈蕃认为自己既顺从人们的心愿,又对太后有过功德,认为自己的目的一定能够实现,于是便先向太后上疏说……窦太后没有采纳,朝廷里听说了的没有不震惊的。陈蕃因与窦武商量,事情被记载于《窦武传》中。

事情泄露之后,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振臂高喊:“大将军忠诚卫国,宦官造反发生叛乱,怎么能说窦氏不守臣道呢?”王甫当时从宫里出来,正好听到了他的话,就斥责陈蕃说:“先帝刚刚去世,陵墓还未修成,窦武有什么功劳,而兄弟父子一门三人封侯?另外,他弄走很多宫女,饮酒作乐,一月之内,搜括财富以亿计。大臣如此,这是臣道吗?你是国家的栋梁,徇私枉法,结成朋党,还到哪里捉贼去?”于是命令逮捕陈蕃。陈蕃拔剑大声呵斥王甫,王甫的兵士不敢靠近他。于是增兵包围陈蕃等人几十层,捉了陈蕃关进宦官掌管的北寺狱中。宦官的随从骑士对着陈蕃踢踩交加,骂陈蕃:“死老鬼,你还能裁减我们的人员,剥夺我们的额外收入吗?”当天就将他杀害,把他的家属流放到比景(今在越南境内),宗族、门生、旧部属都免职禁锢。

原文

蕃友人陈留朱震,时为铚[32]令,闻而弃官哭之,收葬蕃尸,匿其子逸于甘陵[33]界中。事觉系狱,合门桎梏。震受考(拷)掠,誓死不言,故逸得免。后黄巾贼起,大赦党人,乃追还逸,官至鲁相。震字伯厚,初为州从事,奏济阴太守单匡臧罪,并连匡兄中常侍车骑将军超。桓帝收匡下廷尉,以谴超,超诣狱谢。三府谚曰:“车如鸡栖马如狗,疾恶如风朱伯厚。”

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惽俗[34]。而驱驰崄厄之中,与刑人腐夫[35]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非不能洁情志,违埃雾[36]也。愍夫世士以离俗为高,而人伦莫相恤也。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及遭际会,协策窦武,自谓万世一遇也。懔懔[37]乎伊、望之业矣!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

注释

[32]铚:在今安徽淮北濉溪。

[33]甘陵:在今河北清河南。

[34]惽(mǐn)俗:矫正风俗。惽,同“悯”。

[35]刑人腐夫:宦官。

[36]违埃雾:违心避世。

[37]懔懔:盛大貌。

译文

陈蕃的朋友陈留人朱震当时作铚县(今安徽淮北)县令,听到消息,弃官哭祭陈蕃,收葬陈蕃的尸体。把陈蕃的儿子陈逸藏在甘陵(今河北清河)境内。事情被发觉后,朱震被捕入狱,全家人被关押起来,朱震受严刑拷打,但他宁死不说出陈逸的去向。陈逸因而得以逃脱。后来黄巾军起事,朝廷大赦党人,于是把陈逸找出来,后来陈逸官至鲁相。朱震字伯厚,最初作州从事,上书揭发济阴太守单匡贪赃罪,而且牵涉到单匡的哥哥中常侍车骑将军单超。桓帝下令拘捕单匡,交廷尉审讯,并斥责单超,单超到监狱认罪。三府有谚语说:“车如鸡栖马如狗,疾恶如风朱伯厚。”

史官评论说:桓帝、灵帝时期,像陈蕃这样的人,都能树立好的风气名声,直言评论沉闷的现实,奔走于艰难险阻之中,和宦官同朝一较高低,结果招来杀身大祸。他们并不是不能洁身自守,避世隐居,而是可怜一般世士以远离尘俗为高尚,对于人伦道德却不关心。他们认为逃离尘世是不义的行为,所以多次遭到罢免,仍然不肯离开现实;以倡导仁德之心为己任,尽管知道这条道路是漫长的,却更加坚定。到遇上桓帝和窦太后交替之际,为窦武出谋划策,自己认为这是千载难遇的机会。他们所追求的伊尹、太公辅佐君王的业绩,多么严正啊!事情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们的信义,足以扶持民心。汉代大乱,但不灭亡,一百多年间的存在正是陈蕃等人的力量呀。

  汉代施行的是察举制,分两种:孝廉和秀才(为避讳,后也叫茂才)。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以至有民谣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特别是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

  唐朝实行科举制。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这是一种人才选拔性考试。这种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取士制度是大大进步的,以后亦绵延数代。

  二者的不同有很多,如它们的时代背景,具体内容,实行方法,产生的影响等方面。

  联系现实的话,当然是考试更公平更容易得到人才,更能体现公平竞争的精神啦,推举容易导致任人唯亲结党营私,由谁推举,以何为凭,都有很大问题。考试的话,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机会均等,相对而言,公平多了。

  我们现在的升学考试制度,虽然说不上有多好(其实对学生而言,真的挺不好的,压力大,竞争力大),但起码它比较公平,给了所有人机会。

  在没有更好的制度出来之前,这算是好的,当然,最好快进行人性化改革,中国的学生太不容易了,素质教育,离我们太远了。

辟举的解释

开发;开垦。 《管子· 牧民 》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 留处。” 尹知章 注:“举,尽也。言地尽辟则人留而安居处也。” 许维遹 校注:“ 《广雅·释诂一》 ‘发,举也’,则‘举’亦可训发。辟、辟同。‘地辟举’犹言地开发也。” 征召荐举。 《后汉书·荀爽传》 :“ 爽 见 董卓 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举皆取才略之士,将共图之。” 宋 王安石 《乞制置三司条例》 :“所有本司合置官属,许令辟举,及有合行 事件 ,令依条例以闻。” 清 顾炎武 《生员论下》 :“请用辟举之法,而并存生儒之制, 天下 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於朝廷。” 参见 “ 辟除 ”。

词语分解

辟的解释 辟 ì 君主: 复辟 。 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辟召。辟引。辟书。辟除(征召推举授官)。辟举。 古同“避”,躲,设法躲开。 古同“睥”,睥睨。 辟 (①辟③辟) ì 开发建设: 开辟 。 驳斥,排除: 辟邪 。 举的解释 举 (举) ǔ 向上抬,向上托:举头。举手。举重。举棋不定。 动作行为:举止。轻而易举。 发起,兴办:举义。举办。创举。 提出:举要。举例。 推选,推荐:推举。荐举。 全:举国。举世。举家。 古代指科

藩镇:唐代初年在重要各州设都督府,本意是为保卫自身安全,防止边倕各族的进犯,睿宗时设节度大使, 玄宗时又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通称“藩镇”。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后来爆发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

推举就是指推选,举荐!

所以,推举藩镇就是指一些大人物推举某某人到某地担任节度使一职,掌控一方大权。这个和唐朝在处理民族事务的政策上有一定关联。唐朝的兼容并包政策,容纳了很多的异族,并且平等对待。这在唐初为国家保证了强盛。但是难免有些狼子野心的人嘛,节度使权限过大,亦有身兼数镇者,终至酿成安史之乱!

希望我的答复能为你带来帮助!谢谢!

最初被司徒侯霸所征召,推举为考绩优等,多次调动后担任北海国的国相。 听辟:征召举:推举高第:在这里指官员考绩优等累:多次迁:指官员调动北海相:汉朝实行封国郡县并存制度,北海相指北海国的国相,相当于郡守。

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

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征辟制和任子制。

所谓“征辟”制,也可以分为“征”和“辟”两类:

朝廷特征士人,为“征召”。例如《汉书》卷六《武帝纪》,汉武帝特征《诗经》专家鲁申公,是“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

长官自行辟除士人,为“辟除”。如《汉书》卷七七《孙宝传》:“孙宝字子严,颍川鄢陵人也。以明经为郡吏。御史大夫张忠辟宝为属。”

西汉之时,既有征召、也有辟除,二者可以合称“征辟”。东汉也是如此。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新的选官制度是由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世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

开九品中正制先导的是曹操唯才是举的主张。曹操曾三次发布求才令,他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异质”,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要起用他们来治理国家,来带兵打仗。这无疑是对当时强调德治和仁孝的儒家思想的一次大冲击,也是对当时用人标准的一次大纠正。指导思想的改变,引来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逐渐改变了东汉以来由门阀世族主持乡闾评议和控制选举局面的形势,从而为建立新的选举制度创造了条件。

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就把曹操“唯才是举”的方针制度化了,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乾朝是由来自漠北的蒙古人所建立的政权,是郑朝的正统后继王朝。

郑献宗建业十一年(1118)九月,漠北各部在和林召开第一次库里台大会,共同推举抗郑战争的英雄合不勒为漠北各部的大汗,建号蒙兀儿。此后合不勒汗击败郑献宗,与郑朝签订和议,结束了长期的战争。

建业二十年(1127),郑朝灭亡,伪夏建立。合不勒欲趁此良机南下,却在革命二年(1128)的东受降城之战中,被秦仇以三万骑兵大破麾下二十万铁骑,本人也受了重伤,不久以后愤懑而死,他统一的漠北各部也回到分裂混战状态。

维新十年(1152),合不勒的孙子也速迭儿再一次统一漠北各部,随即引军南下欲完成祖父宏愿。然而此时正值后郑维新盛世时期,也速迭儿不仅未能实现目标,反而在维新十八年(1160)的和林决战里全军覆灭,本人也被杀死。

郑朝灭亡蒙兀儿汗国,俘虏其牲畜人口无数。也速迭儿一个怀孕的妃子也被俘南下,在路上生下了也速迭儿的遗腹子,取名伯颜。

在这之后,为了安抚漠北人心,凸显天朝气量,郑世祖特封伯颜为顺安公,并赐予府邸、允许幼小的伯颜入太学学习。伯颜把复国之志深藏于心,同始终不放心他的郑朝官员们虚与委蛇,一边又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原的知识。逐渐获得了郑朝高层的青睐,被认为忠心耿耿。

维新四十七年(1189),漠北爆发大规模动乱。郑世祖经过一番权衡,认为如果派伯颜前往平叛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故而在当年五月任命伯颜为漠北行尚书省左丞相,令其回到故乡平叛。就这样,已经二十九岁的伯颜第一次踏上了漠北的草原。

伯颜此时仍然隐藏着内心的躁动,他表现出了一个大郑忠臣应有的忠诚,为郑朝尽心竭力地扫平叛乱,征收贡赋。暗地里利用这一时机,将自己的势力逐步扩张同时吞并异己部落。当时的郑朝忙于镇压真理教大起义,无暇北顾,反而不得不借重伯颜之力安定漠北。

伯颜也因此获得了漠北行枢密院枢密使的头衔,集漠北军政大权于一身。在永和十五年(1205),更是通过出兵西域帮助郑朝攻灭入侵的花剌子模国,将自己的势力扩张至安西行尚书省。

天佑二年(1210),郑宪宗驾崩,其子神宗登基。伯颜乃派人入朝索要平花剌子模的封赏。而神宗及郑朝官方考虑此时正值国丧,向使者提出待国丧结束后再行封赏。

消息传回漠北,早已看出郑朝平真理教后虚弱无力的伯颜遂利用此机会,曲解郑朝语意为:“将不行封赏”,成功煽动起对郑朝的怒火。同年十月,伯颜杀郑朝官吏,在和林祭拜天地神灵,建国号蒙古,率军南侵,发动了蒙郑战争。

这场持续了整整十七年的战争最终以双方签订和议告终。蒙古一度攻占了整个黄河以北并渡过黄河包围汴京,最终也还是没有能够拿下。而郑朝在初期的一系列惨败以后也稳住阵脚开始反攻,太和十年(1227),伯颜汗心力交瘁而终。

其二儿子乞迪儿继承汗位以后,见双方继续交战实在没有意义,于是同郑朝讲和。同年十二月,双方正式签订和议,郑朝废漠北行尚书省,封乞迪儿为蒙古大汗,承认其地位。蒙古需向郑朝岁岁入贡并请求册封。

此后双方大体和平,小规模摩擦不断。郑昭宗元贞十五年(1266),乞迪儿之孙昔班都儿上台以后,眼见郑朝局面混乱、起义不断,在其叔祖父合穆耳不怀好意的怂恿下,发兵南侵。

郑朝在永安六年(1272)以六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北伐,企图一劳永逸解决边患,反而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宁宗亦当场阵亡。此战过后郑朝精锐尽丧,再无力北上。于是昔班都儿悍然大举南侵,他令合穆耳负责中原战事。

合穆耳采取联合东北女真、收买各地豪强封建世侯的策略,给他们提供支援,自己则坐山观虎斗,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大半个中原,其势力逐渐扩张。郑顺宗昌明十年(1282),在女真人被身后的蒙古督战队监视着攻破汴京之时,合穆耳收到了昔班都儿的死讯。

感到时机到来的他抢先在和林召开库里台大会,宣布自己为汗。随后又击败了昔班都儿之弟也速迭儿,郑哀宗光复二年(1284),合穆耳在燕山府称帝,建国号大乾,改燕山府为中都,建元广运,正式开始了乾朝的历史。

此后乾朝大举南下,相继于广运三年(1286)和广运九年(1292)消灭了背叛的女真和苟延残喘的郑朝,广运十二年(1295),消灭郑朝残余势力,完成统一。但不祥的预兆已经笼罩在新王朝的头顶——同年,合穆耳去世。

合穆耳寿命极长,他的太子和太孙都先于他去世,深受汉地宗法制度影响的他不得不立了自己自己的曾孙不剌灭里为帝。然而这位新帝年纪轻轻毫无威望,这造成了两个结果:地方上难以收回赐给世侯、宗王们的权力,导致藩镇林立。

朝廷内部则向宗室贵族进行妥协以换取他们的承认,这又导致在合穆耳时期一度被压制的保守势力渐渐抬头,与主张汉化的改革势力缠斗不休,更热闹的是地方的藩镇也横插一杠介入到王朝内部的帝位争夺,乾朝政局越发混乱。

在嘉言四年(1306)不剌灭里无嗣暴毙以后,围绕着帝位继承,乾朝宗王之间爆发内战,最后合穆耳的第六子哈木克台吉获胜,是为节宗。

他本人比较守旧,身后又是保守势力(内为宗室贵族,外为各道宗王)支持,所以在他执政期间,保守势力对改革势力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大批汉臣和主张汉化的蒙臣、色目大臣被杀被贬,中央政权几乎停摆。

在他去世以后,他一母同胞的弟弟,主张汉化改革的乃颜不花又联合汉地世侯和残存的改革派官僚发动政变驱逐了侄子们自己上台,改革派扬眉吐气以后,又对保守派展开反攻倒算,朝堂再次一空。

厚生三年(1317),乃颜不花去世。其子答里罕上位后,实行更加激进的汉化政策和强力的削藩(宗王世侯一起削除)政策。这一举动不仅惹恼了守旧一派的贵族,而且将本来支持章宗系的汉地世侯们也激怒了,于是在惟和三年(1320),他们联合起来发动政变,杀死了答里罕。

先拥立了其太子鄂尔达灭里,然后又将其毒死,迎合穆耳第八子贴木儿迷失上位。贴木儿迷失先给政变贵族加官晋爵,待其麻痹之时于懋德二年(1323)突然发难,斩杀政变贵族上百家,夺回大权。他的政治倾向中立,同时显然比侄子更加稳健。

他在中央推行“衡平之策”,即在汉化的同时维护蒙古旧俗,召回节宗、章宗流亡的子孙,展现出和解的姿态;在地方则停止统宗激进的削藩政策,派人晓谕宗王世侯“既往不咎”。在他主政的几年里,改革派和保守派大体取得了一个平衡状态,地方藩镇也大体安定。

昆命四年(1330),贴木儿迷失去世以后,风波又起。先是节宗哈木克台吉的儿子科齐八剌借自己身处中都并掌管禁军之便发动政变夺取帝位,后是因为他大肆屠杀贴木儿迷失后裔及宗室贵族而引发众怒招致全天下的讨伐。

尔后答里罕的另一个儿子,愍宗鄂尔达灭里之弟昔班合扎发动政变杀死科齐八剌以后自立为帝。然后这位新帝又花天酒地不理朝政,任凭自己的佞臣妖后祸乱政局。最终流落江南的圣宗贴木儿迷失曾孙乌力吉巴雅尔联络江南世侯及东道宗王势力攻入中都,杀死昔班合扎。

乌力吉巴雅尔幼年流落江南,受江南文化影响甚大。即位以后即重用改革派领袖忽都为相,以汉地世侯为依托,开展一系列改革举措,并为此前混乱时期冤死的忠臣平反,一度深得人心。但保守势力并不喜欢这位力主汉化的皇帝。

天成五年(1339),保守的漠北宗王们在和林另立朝廷,企图武力推翻乌力吉巴雅尔。这场被后世称作两都之战的内乱持续了十年才被平定,乾朝的统治力量消耗严重。

雪上加霜的是,在郑朝晚期改道夺淮的黄河一再泛滥。乾朝为治河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得已只能滥发纸钞弥补财政损失,这导致物价飞涨,更兼官吏贪暴,百姓苦不堪言。

安惠五年(1351),白莲教首领孙大胼、贝四五率教众十余万在淮北起义,推举郑朝皇室后裔郭子兴为领袖,打响了乾末农民起义战争的第一枪。早已忍受不了的各地百姓也纷纷起义,一时之间遍地狼烟。

而此时乾朝的内讧还在继续,在两都之战结束以后,大获全胜的改革派内部也分裂成了南派和北派。双方围绕着权势地位问题争执不下,地方世侯也纷纷站队,相互倾轧,乾朝已经变成一堆碎片。

德让五年(1367),南方起义军的领袖陈泙篡夺郭氏政权,自立为帝。第二年,在江宁府建国号大寔并发兵北伐。乾军一触即溃,乌力吉巴雅尔无奈之下率官吏军队仓皇北逃和林,寔军陷中都。传统史学界以此作为乾朝灭亡的时间点。

乌力吉巴雅尔北逃和林,在此地重置朝廷,与南方的寔朝形成了事实上的南北对峙状态。寔朝很显然不可能容忍这样的情况,数次北伐大漠。

北乾军队败多胜少,势力更加微弱。北乾元明十二年/寔朝维德二十一年(1388),北乾军队在阿只里海子被寔军突袭,哀宗蒙哥贴木儿当场被杀,寔军仅斩首一项就多达21349级,俘获马驴骆驼等牲畜数十万头,北乾朝廷官员几乎被一网打尽。

在此之后,“乾朝皇帝”这个头衔无人问津二十余年,蒙古各部陷入长期分裂局面。直到寔朝正大七年(1415),在阿只里海子侥幸逃脱的蒙哥贴木儿幼子也先迷失才再一次统一了蒙古各部,重新称乾朝皇帝。

然而正大九年/永清三年(1417),在南侵途中围攻大同时,被城上守军当场射杀。北乾内部再一次陷入混乱。这一次和之前的不同在于,出现了无数个自称大乾皇帝的割据者,他们征战不休,使得后世乾史学家提到这段被称为“三十大汗”的时代,都扼腕叹息。

寔朝元成二年(1455),最后一位自称乾朝皇帝的割据者纳古斯•脱脱没里克被杀,新蒙古大汗向寔朝称臣请封并废乾朝皇帝号,北乾灭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911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