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霸言

管子·霸言,第1张

原文

      霸王之形;象天则地,化人易代,创制天下,等列诸侯,宾属四海,时匡天下;大国小之,曲国正之,强国弱之,重国轻之;乱国并之,暴工残之:僇其罪,卑其列,维其民,然后王之。夫丰国之谓霸,兼正之国之谓王。夫王者有所独明。德共者不取也,道同者不王也。夫争天下者,以威易危暴,王之常也。君人者有道,霸王者有时。国修而邻国无道,霸王之资也。夫国之存也,邻国有焉;国之亡也,邻国有焉。邻国有事,邻国得焉;邻国有事,邻国亡焉。天下有事,则圣王利也。国危,则圣人知矣。夫先王所以王者,资邻国之举不当也。举而不当,此邻敌之所以得意也。

      夫欲用天下之权者,必先布德诸侯。是故先王有所取,有所与,有所诎,有所信,然后能用天下之权。夫兵幸于权,权幸于地。故诸侯之得地利者,权从之;失地利者,权去之,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是故圣王卑礼以下天下之贤而王之,均分以钓天下之众而臣之。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伐不谓贪者,其大计存也。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以明威之振,合天下之权;以遂德之行,结诸侯之亲;以好佞之罪,刑天下之心;因天下之威,以广明王之伐;攻逆乱之国,赏有功之劳;封贤圣之德,明一人之行,而百姓定矣。夫先王取天下也,术术乎大德哉,物利之谓也。夫使国常无患,而名利并至者,神圣也;国在危亡,而能寿者,明圣也。是故先王之所师者,神圣也;其所赏者,明圣也。夫一言而寿国,不听而国亡,若此者,大圣之言也。夫明王之所轻者马与玉,其所重者政与军。若失主不然,轻予人政,而重予人马;轻予人军,而重与人玉;重宫门之营,而轻四境之守,所以削也。

      夫权者,神圣之所资也;独明者,天下之利器也;独断者,微密之营垒也。此三者,圣人之所则也,圣人畏微,而愚人畏明;圣人之憎恶也内,愚人之憎恶也外;圣人将动必知,愚人至危易辞。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知者善谋,不如当时。精时者,日少而功多。夫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是以圣王务具其备。而慎守其时。以备待时,以时兴事,时至而举兵。绝坚而攻国,破大而制地,大本而小标,埊近而攻远。以大牵小,以强使弱,以众致寡,德利百姓,威振天下;令行诸侯而不拂,近无不服,远无不听。夫明王为天下正,理也。按强助弱,圉暴止贪,存亡定危,继绝世,此天下之所载也,诸侯之所与也,百姓之所利也,是故天下王之。知盖天下,继最一世,材振四海,王之佐也。

      千乘之国得其守,诸侯可得而臣,天下可得而有也。万乘之国失其守,国非其国也。天下皆理己独乱,国非其国也;诸侯皆令己独孤,国非其国也;邻国皆险己独易,国非其国也。此三者,亡国之徵也。夫国大而政小者,国从其政;国小而政大者,国益大。大而不为者,复小;强而不理者,复弱;众而不理者,复寡;贵而无礼者,复贱;重而凌节者,复轻,富而骄肆者,复贫。故观国者观君,观军者观将,观备者观野。其君如明而非明也,其将如贤而非贤也,其人如耕者而非耕也,三守既失,国非其国也。地大而不为,命曰土满;人众而不理,命曰人满;兵威而不止,命曰武满。三满而不止,国非其国也。地大而不耕,非其地也;卿贵而不臣,非其卿也;人众而不亲,非其人也。

      夫无土而欲富者忧,无德而欲王者危,施薄而求厚者孤。夫上夹而下苴、国小而都大者弑。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理之至也。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也;一家而两父,一家不可理也。夫令,不高不行,不抟不听。尧舜之人,非生而理也;桀纣之人,非生而乱也。故理乱在上也。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故上明则下敬,政平则人安,士教和则兵胜敌,使能则百事理,亲仁则上不危,任贤则诸侯服。

      霸王之形,德义胜之,智谋胜之,兵战胜之,地形胜之,动作胜之,故王之。夫善用国者,因其大国之重,以其势小之;因强国之权,以其势弱之;因重国之形,以其势轻之。强国众,合强以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合小以攻大,以图王。强国众,而言王势者,愚人之智也;强国少,而施霸道者,败事之谋也。夫神圣,视天下之形,知动静之时;视先后之称,知祸福之门。强国众,先举者危,后举者利。强国少,先举者王,后举者亡。战国众,后举可以霸;战国少,先举可以王。

      夫王者之心,方而不最,列不让贤,贤不齿第择众,是贪大物也。是以王之形大也。夫先王之争天下也以方心,其立之也以整齐,其理之也以平易。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禄用地道,举大事用天道。是故先王之伐也,伐逆不伐顺,伐险不伐易,伐过不伐及。四封之内,以正使之;诸侯之会,以权致之。近而不服者,以地患之;远而不听者,以刑危之。一而伐之,武也;服而舍之,文也;文武具满,德也。夫轻重强弱之形,诸侯合则强,孤则弱。骥之材,而百马伐之,骥必罢矣。强最一伐,而天下共之,国必弱矣。强国得之也以收小,其失之也以恃强。小国得之也以制节,其失之也以离强。夫国小大有谋,强弱有形。服近而强远,王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负海攻负海,中国之形也;折节事强以避罪,小国之形也。自古以至今,未尝有先能作难,违时易形,以立功名者;无有常先作难,违时易形,无不败者也。夫欲臣伐君,正四海者,不可以兵独攻而取也。必先定谋虑,便地形,利权称,亲与国,视时而动,王者之术也。夫先王之伐也,举之必义,用之必暴,相形而知可,量力而知攻,攻得而知时。是故先王之伐也,必先战而后攻,先攻而后取地。故善攻者料众以攻众,料食以攻食,料备以攻备。以众攻众,众存不攻;以食攻食,食存不攻;以备攻备,备存不攻。释实而攻虚,释坚而攻膬,释难而攻易。

      夫抟国不在敦古,理世不在善攻,霸王不在成曲。夫举失而国危,刑过而权倒,谋易而祸反,计得而强信,功得而名从,权重而令行,固其数也。

      夫争强之国,必先争谋,争刑,争权。令人主喜怒者,谋也;令国轻重者,刑也;令兵进退者,权也。故精于谋,则人主之愿可得,而令可行也;精于刑,则大国之地可夺,强国之兵可圉也;精于权,则天下之兵可齐,诸侯之君可朝也。夫神圣视天下之刑,知世之所谋,知兵之所攻,知地之所归,知令之所加矣。夫兵攻所憎而利之,此邻国之所不亲也。权动所恶,而实寡归者强。擅破国,强在后世者王。擅破国,强在邻国者亡。

译文

      霸业和王业的规模形势是这样的。它模仿上天,效法大地,教化世人,改换朝代,创立天下法制,分列诸侯等次,使四海宾服归属,并乘时匡正天下;它可以缩小大国的版图,纠正邪曲的国家,削弱强国,降低权重之国的地位,兼并乱国,摧残暴虐的国君:处分其罪恶,降低其地位,保护其人民,然后就统治其国家。本国富强叫作“霸”,兼正诸侯国叫作“王”。所谓王者,总有其独明之处。德义相同的国家,他不去攻取;道义一致的国家,他不去统治。历来争夺天下,以威力推翻危乱的暴君,是王者的常事。统治人民必须有道,称王称霸必须合于时机。国政修明而邻国无道,是成就霸王之业的有利条件。因为国家的存在与邻国有关,国家的败亡也与邻国有关。邻国有事,邻国可以有所得;邻国有事,邻国也可以有所失。天下有事变?总是对圣王有利;国家危殆的时候,才显出圣人的明智。先代圣王之所以成其王业,往往是利用邻国的举措不当。举措不当,是邻国敌人所以得意的原因。

      想要掌握天下的权力,首先必须施德于诸侯。因此,先王总是有所取,有所予,有所屈,有所伸然后才能掌握天下的大权。兵胜在于有权,权胜在于得地利。所以,诸侯得有地利的,跟着有权力;失地利的,权就跟着丧失了。争夺天下,还必须先得人心。懂得天下大计的,得人;只打小算盘的,失人。得天下大多数拥护的,能成王业;得半数拥护的,能成霸业。因此,圣明君主总是谦恭卑礼来对待天下贤士而加以任用,均分禄食来吸引天下民众而使为臣属。所以,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世人不认为贪,就是因为他顺乎天下大计的原故。用天下的财物,来谋利于天下人;用巨大威力的震慑,来集中天下的权力;用施行德政的行动,来取得诸侯的亲附;用惩治奸佞的罪行,来规范天下人的思想;借助天下的兵威,来扩大明王的功绩;攻下逆乱的国家,来赏赐有功的劳臣;封树圣贤的德望,来宣示天子的行状,这样,百姓就安定了。先王之取天下,那真是丰盛的大德呵!也就是以物利人的意思。使国家经常没有忧患而名利兼得的,可称神圣;国家在危亡之中而能使之保全的,可称明圣。所以,先王所师法的,是神圣;所尊祟的,是明圣。一句话而能保全国家,不听而国即亡,这样的话就是大圣人的话。一个英明君主总是看轻骏马与宝玉,而看重政权与军队。至于失天下的君主就不这样了,他轻视予人政权,而重视予人骏马;轻视予人军队,而重视予人宝玉;重视宫门的营治,而轻视四境的防守,所以国家就削弱了。

      权谋,是神圣君主所依赖的。独到的明智,好比天下的利器;独到的判断,好比一座精密的营垒。这二者是圣人所要效法的。圣人总是戒慎事物细小的苗头,而愚人只看到事物暴露以后;圣人憎恶内心的恶劣,愚人憎恶外形的恶劣;圣人一动就知其安危,愚人至死也不肯改变。圣人都是能捕捉时机的,但不能违背时机。智者善于谋事,但不如抓好时机。精于时机,总是费力少而成果大。谋事无主见则陷于困境,举事无准备则归于失败。所以,圣王务求做好准备而慎守时机。以有所准备等待时机,按适当时机兴举大事,时机一到而开始兴兵。绝坚壁而攻下敌国,破大城而控制敌地,根本雄厚而目标很小,保全近国而攻伐远敌,用大国牵制小国,用强国役使弱国,用人多招取人少,德利百姓,威震天下;令行于诸侯而不遭反抗,近的无不服从,远的也无不听命了。本来一个明王担当天下的领导者,是合理的。抑强助弱,禁暴国而阻贪君,保全亡国而安定危局,继承绝世,这都是天下拥戴,诸侯亲附,百姓称利的事,所以天下乐推以为王。至于智谋盖天下,断事冠一世,才能震四海的人,这便是王业的佐臣了。

      千乘之国,只要具备应守的条件,也可以臣服诸侯,据有天下。万乘之国,如果失其应守的条件,就不能保有其国。天下皆治而自己独乱,就不能保有其国;诸侯都和好而自己孤立,就不能保有其国;邻国都有险可守而自己平易不备,也不能保有其国。这三者都是亡国的征象。国大而政绩小,国家地位也会跟着政绩一样小;国小而政绩大,国家也跟着强大。国大而无所作为,可以变为小;国强而不加治理,可以变为弱;人众而不加治理,可以变为少;地位高贵而无礼,可以变为贱;权重而超越范围,可以变为轻;家富而骄奢放肆,可以变为贫。所以看一个国家,要看国君如何;看一个军队,要看将领如何;看一国战备,要看农田如何。如果国君似明而不明,将领似贤而不贤,人民好似耕者而不耕种土地,失掉这三个应守的条件,国家就不能保有了。地大而不耕,叫作“地满”;人多而不治,叫作“人满”;兵威而不正,叫作“武满”。不制止这“三满”,国家也就不能保住了。地大而不耕,就不是他的土地;卿贵而不行臣道,就不是他的卿相;人多而不亲附,就不是他的人民。

      无地而求富有者,忧伤;无德而想称王者,危险;施予薄而求报答厚重者,孤立。上面权小而下面权重,国土小而都城大,就将有被弑之祸。做到主尊臣卑,上威下敬,令行人服的,才是治国的最高水平。如果天下有两个天子,天下就不能治理;一国而有两君,一国就不能治理;一家而有两父,一家就不能治理。法令,不发自上层就不能推行,不集中权力,就无人听从。尧舜之民,不是生来就是好百姓;桀纣之民,不是生来就要作乱的。所以治乱的根源都在上面。霸王之业的开始,也是以人民为本。本治则国家巩固,本乱则国家危亡。所以,上面英明则下面敬服,政事平易则人心安定,战士训练好则战争取胜,使用能臣则百事皆治,亲近仁人则君主不危,任用贤相诸侯就信服了。

      霸业和王业的形势是这样的,它的德义处于优势,智谋处于优势,兵战处于优势,地形处于优势,动作处于优势,所以能统治天下。善于治国的,往往利用大国的力量,依势而缩小别国;利用强国权威,依势而削弱别国;利用重国的地位,依势而压低别国。强国多,就联合强国攻击弱国以图霸业;强国少,就联合小国攻击大国以图王业。强国多,而谈统一的王业,是愚人之见;强国少,而行联合称霸的办法,是败事之谋。神圣的君主,都是看天下的形势,了解动静时机;看先后机宜,了解祸福的道路。强国多,先举事者危险,后举事者得利;强国少,先举事者成王,后举事者失败。参战国多,后举事者可以成霸;参战国少,先举事者就可以成王。

      王者之心,方正而不走极端。列爵不排斥贤人,选贤不择年齿地位,这是为贪更大的利益。所以王业的形势是伟大的。先王在争夺天下的时候,坚持方正的原则;在建立天下的时候,实行整齐划一的措施;在治理天下的时候,则实行平和简易的方针。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禄用地道,兴举大事用天道。因此,先王从事征伐,都是伐逆而不伐顺,伐险恶而不伐平易,伐太过头的而不伐落后的。本国之内,通过政令来驾驭;国外会集诸侯,运用权力来召集。对就近而不服从的国家,用侵削土地加害它;对离远而不听命的国家,用强大形势威胁它。背叛则征伐之,这是武;服从则赦免之,这是文。文武兼备,这才是德。关于国家轻重强弱的形势问题,各诸侯国联合起来则强,孤立则弱。骐骥之材,用百马轮流与它竟逐,它也一定疲惫;冠绝一代的强国,举天下者去攻它,也一定会弱下来。强国的正确作法是容纳小国,其失误在于自恃其强;小国的正确作法是折节事强,其失误在摆脱强国。国家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的谋算;无论强弱,都有自己的形势。征服近国而威胁远国,是保持王国的形势;联合小国以攻击大国,是保持势均力敌国家的形势;以负海之国攻伐负海之国,是保持中原国家的形势;折节事奉强国以避罪,是保持小国的形势。从古到今,没有首先起事,违背时机,变更形势,而能建立功业的;也没有经常首先起事,违背时机,变更形势,而不失败的。凡是要以臣伐君征服四海的,不可只依靠举兵进攻取胜。必须首先定好规划,占据有利地形,权衡有利的结局,密切盟国的关系,然后再待机而动,才是王者的策略。先王的征伐,举兵必合于正义,用兵必须迅猛,看形势而断定可否举兵,量实力而断定能否进攻,考虑得失而断定行动时机。因此,先王从事征伐,必须先战斗而后进攻,先进攻而后取地。所以善于进攻的,都要算计好我军人数以针对敌军人数,算计好我军粮草以针对敌军粮草,算计好我军装备以针对敌军装备。以人对人,如敌军兵众有余,则不可以进攻;以粮对粮,如敌军存粮有余,则不可以进攻;以装备对装备,如敌军装备有余,则不可以进攻。应该避开实力而击其空虚,避开坚固而击其脆弱,避开难攻之地而击其易被摧毁的地方。

      掌握国家不在于敦敬古道,治世不在于精通旧事,成王成霸不在于抄袭典故。举措失当国家就会危险,错过形势权力就会倾倒,谋事轻率则招祸,计划得宜则发挥强力,功得则名誉随之而来,权重则命令容易推行,这些都是规律性。

      凡是争强的国家,必先竞争谋略,竞争形势,竟争权力。使人君有喜有怒,在谋略;使国家有轻有重,在形势;使军队有进有退,在权力。所以,一精一于谋略则人君的愿望可以实现,而号令可以推行;一精一于形势则大国土地可以夺取,而强国之兵可以包围;一精一于权力则天下的兵力可剪除,诸侯国的君主可以召见了。神圣的君主,都是根据天下的形势,了解当代的谋算,了解兵力的攻向,了解土地的归属,了解政令所加的对象。凡是攻伐所憎之国而以利归己的,这就会造成邻国的不亲。威权侵犯所恶之国而利少归己的,就可以图强。专破一国,造成后世的强盛,可成王业。专破一国,造成邻国的强盛,那就要败亡了。

学究

      管子《霸言》篇着重讲述如何成王成霸的一些至理真言。

      成就王业在于上法天,下法地,教化世人,创立法制,分列诸侯,四海宾服,匡正天下,保护人民,统治国家。古代称王称霸都是把握历史时机而得天下。

      施德于诸侯,把握权利,明白取舍和屈伸。懂得人性和把握人欲,是圣王成就事业的唯一准则。

      权谋在于懂得明智和判断,保持高度觉察,捕抓转瞬即逝的时机,获得利益而分封给他人,这就是明王的立国法则。

      治理国家要看政绩。国家看国君;军队看将领;国备看农田。国君明,将领贤,民好耕才不至于“地满”、“人满”、“武满”。制止“三满”,国家保住了,卿贵行臣道,人民多亲附才是大国气象。

      不能无地求富,不能无德称王,不能薄施厚取。治乱根源在上面,霸业是以人民为本,上面英明则下面敬服,政事平易则人心安定,战士训练好则战争取胜,使用能臣则百事皆治,亲近仁人则君主不危,任用贤相诸侯就信服。

      成就霸王之业形势最重要,德义、智谋、兵战、地形、动作都处于优势时,才能统治天下。所有一切成与败都在于是否恰当把握时势,强国多时不谈统一,弱国多时不谈联合,强者多而后动,弱者多而先动才是把握时机的根本。

      王者之心方正,列爵不斥贤人,这是争夺天下的原则。立天下时整齐划一,治天下平和简易,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禄用地道,兴举大事用天道。伐逆而不伐顺,伐险恶而不伐平易,伐太过头的而不伐落后的。政令驾驭国政,权力召集诸侯,侵削土地曲服近国,形势威胁远国。武以伐叛,文以赦免之,文武兼备才是德。定好规划,占据地形,权衡有利,密切盟国的关系,待机而动,才是王者的策略。

      掌握国家在于精通旧事,把握规律性。竞争谋略,竞争形势,竟争权力。 根据天下形势,了解当代谋算,兵力攻向,土地归属,政令对象。只有这样才是成就霸业的举措。

      管子本篇文章字字珠玑,其根本在于把握自然规律,懂得时机才是立国之道。

屈qū使弯曲,与“伸”相对:屈曲。屈折。屈膝。屈伸。首屈一指。卑躬屈膝

低头,降服:屈服。屈从。威武不屈

冤枉,叫人不痛快:冤屈。委屈。屈辱。屈才。屈就。屈驾。屈己待人

理亏:屈心。理屈词穷

伸笔画数:8;部首:尸;笔顺编号:51352252笔画顺序:折横撇折竖竖折竖

详解

屈qū动同本义〖bend〗屈,拗曲。——《广韵》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正字通》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易·系辞》猬缩蠖屈。——马中锡《中山狼传》不可屈伸。——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安能屈豪杰。——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屈膝叩首。——清·方苞《狱中杂记》不当屈。——清·张廷玉《明史》又如:屈指询算;屈律;屈卮;屈申;诎屈;屈伸;屈屈;屈蠖委屈;冤屈〖feelwronged;putsbtogreatinconvenience〗不可屈致。——《三国志·诸葛亮传》大书一屈字。——明·高启《凫藻集·书博鸡者事》求一屈己。——清·刘开《问说》被诬负屈。——清·张廷玉《明史》又如:屈官司;屈致;屈事;屈驰;屈气;屈漾;屈厄屈服〖subdue;yield〗屈人之兵。——《孙子·谋政》屈人之兵而非战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又如:宁死不屈;大丈夫能屈能伸;屈挠;屈伏治理,收治〖administer〗顺彼长道,屈此群丑。——《诗·鲁颂·泮水》强迫〖force〗力不胜,皆屈为僮。——柳宗元《童区寄传》压抑〖constrain〗。如:屈抑;屈束缠绕〖twine〗。如:屈蟠;屈郁理亏〖beinthewrong〗理屈词穷。——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屈Qū名古邑名〖Qutown〗。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省吉县北,盛产良马姓。春秋楚王族三姓之一。如:屈突通;屈突;屈宋屈qū形假借为“崛”。高起,突出〖towering〗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汉书·叙传上》假借为“倔”。直傲不屈〖stubborn;unbending〗屈才qūcái〖doworkunworthyofone’stalents〗人的才能不能充分发挥屈从qūcóng〖bowdownto;surrenderto;submitto;yieldto〗屈意顺从。屈服于压力,违心地顺从迫我屈从屈打成招qūdǎ-chéngzhāo〖confesstofalsechargesundertorture;obtainconfessionsundertortare〗指严刑拷打,迫使无辜者招认有口难言,竟屈打成招屈法qūfǎ〖betreatedleniently〗曲行其法,治法从轻主上屈法申恩。——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屈服qūfú〖surrendor;yield;knuckleunder;atthefeetof〗∶降服;折服妥协屈服〖bendandundulate〗∶弯曲起伏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庄子》屈光度qūguāngdù〖diopter〗透镜对于光线的折射强度屈己qūjǐ〖humbleoneself〗严于要求自己屈己宽人屈驾qūjià〖bekindenoughto;condescendtomakethejourney〗委屈大驾——邀请人的敬辞请屈驾光临屈节qūjié〖forfeitone’shonour〗∶失去尊严、节操屈节辱命。——《汉书·李广苏建传》〖stoopto〗∶降低身分,对人谦卑卑躬屈节屈节事人屈就qūjiù〖condescendtotakeapostoff-ered〗客套话,降低身分任职如蒙屈就,不胜荣幸屈居qūjū〖bereluctantlyputin〗屈身位居;委屈居于暂且屈居人下屈理qūlǐ〖beinthewrong〗∶亏理〖unreasonable〗∶于理不合这事办得屈理屈曲qūqǔ〖bend〗弯曲;曲折画栏屈曲屈戌儿qūxur〖ahinge〗铜制或铁制的带两个脚的小环儿,钉在门窗边上或箱、柜正面,用来挂上钌铞或锁,或者成对地钉在抽屉正面或箱子侧面,用来固定U字形的环儿屈辱qūrǔ〖humiliation;mortification;shame〗屈节辱命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委屈和耻辱受屈辱遭屈辱看到中国蒙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屈辱屈死qūsǐ〖dieofbeingwronged〗蒙冤而死屈膝qūxī〖kneel〗∶跪下或跪倒对穹庐以屈膝。——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屈膝下拜〖godownonone’sknees〗∶比喻屈服屈膝投降〖knee〗∶膝盖悄悄去屈膝边拔出刀来,三四刀搠死了。——《水浒传》屈原QūYuán〖QuYuan〗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国贵族出身,任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5月秦军一举攻破楚都郢。他怀着亡国的悲痛,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他一生写下许多感人肺腑、彪炳千秋的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代表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昏庸王室和腐败贵族的无比憎恨和对楚国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他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献身精神。他的作品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感情奔放。他的作品千古传诵,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的诗篇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宝库的伟大贡献屈指qūzhǐ〖countonone'sfingers〗弯着指头计数屈指一算,离家已经十五年了屈指可数qūzhǐ-kěshǔ〖number〗∶限定于有限的或确定的数字内医生们告诉他,他的日子屈指可数了〖canbecountedonone'sfingers-veryfew〗∶扳着手指头就可算出来。形容数量少今文儒之盛,其书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宋·欧阳修《唐安公美政颂》屈尊qūzūn〖condescend;stoopto〗客套话,指降低身分做某事屈尊礼士

出处

[①][qū][《__》_勿切,入物,溪

][《__》九勿切,入物,_

]弯曲

使屈服;屈服,折节

屈辱;委屈;冤枉

压抑;屈抑

理亏

缠绕

集中

交错陈设

敬词

犹言请

断绝

方言

救治

量词

亦特指屈原

古地名

一在今山西乡宁北,盛产良马

一在今山西吉县,春秋时晋公子夷吾的采邑

[②][jué][《集_》渠勿切,入迄,_

]短

竭尽,穷尽

见“屈2奇”

通“倔”

参见“屈2强”

通“崛”

参见“屈2起”

[③][què][《集_》丘月切,入月,溪

]通“_1”

寅集上尸字部屈;康熙笔画:8;页码:页301第07〔古文〕___勿切集___正_曲勿切,音_

_文_也

从出_

又曲也,_也

又增__也,_也

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

易·__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孟子威武不能屈

又作_

荀子·非相篇_急羸_

__屈伸也

又通作_

史_·晏___於不知已,而信於知己

又集___正_渠勿切,音掘

竭也,_也

前_·食_志__曰:用之_度,_物力必屈

___通

又_倔通

倔_,梗戾貌

史_·___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_於此

_古曰不柔服也

又集___正_九勿切,音

地名

_公子夷吾所居,出良_

在今河__

左_·僖二年屈_之_

又姓

楚公族屈原,楚大夫屈宜申

又屈侯,_姓

又大屈,弓名

左_·昭七年楚_王享公於新_,好以大屈,_而悔,公反之

又__九月切集__篇丘月切,音_

__修·程文墓_不_而_,有摧必折

毅毅程公,其_不屈

又__通

_·玉藻君命屈狄

_狄,翟也

后夫人之服,刻雉_五采,子男之妻,受王后之命者,刻_不_,故曰屈狄

周_作_翟

又叶居_切,音_

曹植·王陵___有功,少文任_

高后封_,直而不屈

卷八尾部编号:5402屈,[九勿切],_尾也

从尾出_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4915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