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集语》卷十六

《孔子集语》卷十六,第1张

寓言十四(上)

《御览》八百十八引《韩诗外传》孔子、颜渊登鲁泰山,望吴阊门。渊曰:"见一匹练,前有生蓝。"子曰:"白马,蓝刍也。"

《御览》八百九十七引《论衡》儒书称孔子与颜渊俱登鲁东山,望吴阊门。谓曰:"尔何见""一匹练,前生蓝。"孔子曰:"噫!此白马,芦刍。"使人视之,果然。

《论衡·书虚》传书或言:颜渊与孔子俱上鲁太山,孔子东南望,吴阊门外有系白马,引颜渊指以示之,曰:"若见吴阊门乎"颜渊曰:"见之。"孔子曰:"门外何有"曰:"有如系练之状。"孔子抚其目而止之,因与俱下。下而颜渊发白齿落,遂以病死。盖以精神不能若孔子,强力自极,精华竭尽,故夭死。

《续博物志》七颜渊与孔子俱上泰山,东南望吴昌门外,孔子见白马,引颜渊指之:"若见吴昌门乎"颜渊曰:"见之。有系练之状。"孔子抚其目而止之。颜渊发白齿落,遂以病死。盖精力不及圣人而强役之也。

列子·天瑞》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列子·黄帝》范氏有子曰子华,善养私名,举国服之。有宠于晋君,不仕而居三卿之右。目所偏视,晋国爵之;口所偏肥,晋国黜之。游其庭者侔于朝。子华使其侠客以智鄙相攻,强弱相凌。虽伤破于前,不用介意。终日夜以此为戏乐,国殆成俗。禾生、子伯,范氏之上客,出行,经坰外,宿于田更商丘开之舍。中夜,禾生、子伯二人相与言子华之名势,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贫,贫者富。商丘开先窘于饥寒,潜于牖北听之。因假粮荷畚之子华之门。子华之门徒皆世族也,缟衣乘轩,缓步阔视。顾见商丘开,年老力弱,面目黎黑,衣冠不检,莫不眲之。既而狎侮欺诒,挡扌必挨抌,亡所不为。商丘开常无愠容,而诸客之技单,惫于戏笑,遂与商丘开俱乘高台,于众中漫言曰:"有能自投下者,赏百金。"众皆竞应。商丘开以为信然,遂先投下,形若飞鸟,扬于地,肌骨无毁。范氏之党以为偶然,未讵怪也。因复指河曲之*隈曰:"彼中有宝珠,泳可得也。"商丘开复从而泳之,既出,果得珠焉。众昉同疑,子华昉令豫肉食衣帛之次。俄而范氏之藏大火。子华曰:"若能入火取锦者,从所得多少赏若。"商丘开往,无难色,入火往还,埃不漫,身不焦。范氏之党以为有道,乃共谢之曰:"吾不知子之有道而诞子,吾不知子之神人而辱子。子其愚我也,子其聋我也,子其盲我也。敢问其道。"商丘开曰:"吾亡道。虽吾之心,亦不知所以。虽然,有一于此,试与子言之。曩子二客之宿吾舍也,闻誉范氏之势,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贫,贫者富。吾诚之无二心,故不远而来。及来,以子党之言皆实也,唯恐诚之之不至,行之之不及,不知形体之所措,利害之所存也。心一而已。物无迕者,如斯而已。今昉知子党之诞我,我内藏猜虑,外矜观听,追幸昔日之不焦溺也,怛然内热,惕然震悸矣。水火岂复可近哉!"自此之后,范氏门徒遇乞儿马医,弗敢辱也,必下车而揖之。宰我闻之,以告仲尼。仲尼曰:"汝弗知乎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动天地,感鬼神,横六合而无逆者,岂但履危险入水火而已哉商丘开信伪物犹不逆,况彼我皆诚哉小子识之!"

《列子·黄帝》颜回问乎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矣,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能游者可教也,善游者数能。乃若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谡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噫!吾与若玩其文也久矣,而未达其实,而固且道与!能游者可教也,轻水也;善游者之数能也,忘水也。乃若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谡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物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抠者巧,以钩抠者惮,以黄金抠者惛。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重外者拱内。"

《庄子·外篇·达生》颜回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

《列子·黄帝》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也,使弟子并流而承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棠行。孔子从而问之曰:"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所不能游。向吾见子蹈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使弟子并流将承子。子出而被发行歌,吾以子为鬼也。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赍俱入,与汨皆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也"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庄子·外篇·达生》孔子观于吕梁,县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汨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列子·黄帝》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筼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也,若橛株驹;吾执臂,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筼偻丈人之谓乎!"丈人曰:"汝逢衣徒也,亦何知问是乎修汝所以,而后载言其上。"

《庄子·外篇·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筼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筼偻丈人之谓乎!"

《列子·黄帝》赵襄子率徒十万狩于中山,藉仍燔林,扇赫百里。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襄子怪而留之,徐而察之:形色七窍,人也;气息声音,人也。问:"奚道而处石奚道而入火"其人曰:"奚物而谓石奚物而谓火"襄子曰:"而向之所出者,石也;而向之所入者,火也。"其人曰:"不知也。"魏文侯闻之,问子夏曰:"彼何人哉"子夏曰:"以商所闻夫子之言,和者大同于物,物无得伤阂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文侯曰:"吾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刳心去智,商未之能。虽然,试语之有暇矣。"文侯曰:"夫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夫子能之而能不为者也。"文侯大说。

《列子·周穆王》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途则忘行,在室则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阖室毒之。谒史而卜之,弗占;谒巫而祷之,弗禁;谒医而攻之,弗已。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华子之妻子以居产之半请其方。儒生曰:"此固非卦兆之所占,非祈请之所祷,非药石之所攻。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庶几其瘳乎!"于是试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然吾之方密,传世不以告人。试屏左右,独与居室七日。"从之。莫知其所施为也,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华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罚子,操戈逐儒生。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吾恐将来之存亡、得失、哀乐、好恶之乱吾心如此也,须臾之亡,可复得乎"子贡闻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记之。

《列子·仲尼》仲尼闲居,子贡入侍,而有忧色。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颜回援琴而歌。孔子闻之,果召回入,问曰:"若奚独乐"回曰:"夫子奚独忧"孔子曰:"先言尔志。"曰:"吾昔闻之夫子曰:'乐天知命,故不忧。'回所以乐也。"孔子愀然有间,曰:"有是言哉汝之意失矣。此吾昔日之言尔,请以今言为正也。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今告若其实:修一身,任穷达,知去来之非我,亡变乱于心虑,尔之所谓乐天知命之无忧也。曩吾修《诗》《书》,正礼乐,将以治天下,遗来世,非但修一身,治鲁国而已。而鲁之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其如天下与来世矣!吾始知诗书礼乐无救于治乱,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乐天知命者之所忧。虽然,吾得之矣。夫乐而知者,非古人之谓乐知也。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诗书礼乐,何弃之有革之何为"颜回北面拜手曰:"回亦得之矣。"出告子贡,子贡茫然自失,归家*思七日,不寝不食,以至骨立。颜回重往喻之,乃反丘门,弦歌诵书,终身不辍。

《列子·仲尼》陈大夫聘鲁,私见叔孙氏。叔孙曰:"吾国有圣人。"曰:"非孔丘耶"曰:"是也。""何以知其圣乎"叔孙氏曰:"吾常闻之颜回曰,'孔丘能废心而用形。'"陈大夫曰:"吾国亦有圣人,子弗知乎"曰:"圣人孰谓"曰:"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亢仓子应聘而至,鲁侯卑辞请问之。亢仓子曰:"传之者妄。我能视听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鲁侯曰:"此增异矣。其道奈何寡人终愿闻之。"亢仓子曰:"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鲁侯大悦。他日以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

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商太宰曰:"三王圣者欤"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则丘不知。"曰:"五帝圣者欤"孔子曰:"五帝善任仁义者,圣则丘弗知。"曰:"三皇圣者欤"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圣则丘弗知。"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商太宰嘿然心计,曰:"孔丘欺我哉!"

《韩非子·说林上》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太宰曰:"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之于君。"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请太宰曰:"君已见孔子,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也。

《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金楼子·立言上》孔子东游,见两小儿相斗。一儿曰:"我以日初出去人近。"一儿曰:"日中近。"一儿曰:"日初出如车盖,至中裁如盘盂,岂不近者大远者小"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至日中有如探汤,此非远者凉近者热邪"孔子亦不知日中天而小,落扶桑而大。

《列子·说符》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乎河梁而观焉。有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将厉之,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此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也,意者难可以济乎"丈夫不以错意,遂度而出。孔子问之曰:"巧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对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错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者,以此也。"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而况人乎!"

《说苑·杂言》孔子观于吕梁,悬水四十仞,环流九十里,鱼鳖不能过,鼋鼍不敢居。有一丈夫方将涉之,孔子使人并崖而止之曰:"此悬水四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不敢过,鼋鼍不敢居,意者难可济也"丈夫不以错意,遂渡而出。孔子问:"子巧乎且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对曰:"始吾入,先以忠信;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错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用私。吾所以能入而复出也。"孔子谓弟子曰:"水而尚可以忠信义久而身亲之,况于人乎!"

《列子·说符》白公问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孔子不应。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人故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何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白公不得已,遂死于浴室。

《吕氏春秋·审应览·精谕》白公问于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孔子不应。白公曰:"若以石投水,奚若"孔子曰:"没人能取之。"白公曰:"若以水投水,奚若"孔子曰:"淄渑之合者,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然则人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胡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为可耳。"

《淮南子·道应训》白公问于孔子曰:"人可以微言"孔子不应。白公曰:"若以石投水中,何如"曰:"吴越之善没者能取之矣。"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菑渑之水合,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然则人固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何谓不可谁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逐兽者趍,非乐之者也。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白公不得也,故死于浴室。

  陈大夫聘鲁,释文云:聘,匹正切。私见叔孙氏。叔孙氏曰:世德堂本“曰”上无“氏”字。“吾国有圣人。”曰:“非孔丘邪”曰:“是也。”“何以知其圣乎”〔注〕至哉此问!夫圣人之道绝於群智之表,万物所不闚拟;见其会通之迹,因谓之圣耳。岂识所以圣也叔孙氏曰:“吾常闻之颜回,〔注〕至哉此答!自非体二备形者,何能言其髣佛,瞻其先後乎以颜子之量,犹不能为其称谓,况下斯者乎释文云:佛,芳味切。量音亮。称,尺证切,下同。曰:‘孔丘能废心而用形。'”〔注〕此颜回之辞。夫圣人既无所废,亦无所用。废用之称,亦因事而生耳。故俯仰万机,对接世务,皆形迹之事耳。冥绝而灰寂者,固泊然而不动矣。〔解〕圣人应物而生,济时用,导群有以示迹,不显真以化凡焉。释文云:泊音魄也。下同。陈大夫曰:“吾国亦有圣人,子弗知乎”曰:“圣人孰谓”曰:“老聃之弟子有亢〔注〕古郎切,又音庚。仓子者,释文云:亢仓音庚桑,名楚,史记作亢仓子。贾逵姓氏英览云:吴郡有庚桑姓,称为士族。段玉裁曰:贾逵姓氏英览必贾执姓氏英贤谱耳,见隋书经藉志。得聃之道,〔注〕老聃犹不言自得其道,亢仓於何得之盖寄得名以明至理之不绝於物理者耳。能以耳视而目听。”〔注〕夫形质者,心智之室宇。耳目者,视听之户牖。神苟彻焉,则视听不因户牖,照察不阂墙壁耳。蒋超伯曰:庄子杂篇作“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聃之道,以北居畏叠之山”。鲁侯闻之大惊,〔注〕不怪仲尼之用形,而怪耳目之易任。迹同於物,故物无骇心。使上卿厚礼而致之。王重民曰:意林引作“以上卿礼致之”,亢仓子全道篇作“使叔孙氏报聘,且致亢仓子,待以上卿之礼”,与意林所引义合。伯峻案:今本亢仓子二卷,为唐开元末襄阳处士王士源所伪作,见孟浩然集序及大唐新语。亢仓子应聘而至。〔注〕泛然无心者,无东西之非己。鲁侯卑辞请问之。亢仓子曰:“传之者妄。事文类聚後集十九引“妄”下有“也”字。释文云:传,丈专切。我能视听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注〕夫易耳目之用者,未是都无所用。都无所用者,则所假之器废也。〔解〕夫耳目者,视听之器也;唯神能用之。若神不在焉,则死人之耳目不能视听矣。亢仓子知人之所能,故不用耳目为视听之主矣。是命耳见而目闻耶此乃传者不晓,因妄为说耳也。鲁侯曰:“此增异矣。其道奈何寡人终愿闻之。”〔解〕鲁侯仍未了此意,更以为增加奇异焉,固请其道矣亢仓子曰:“我体合於心,〔注〕此形智不相违者也。心合於气,〔注〕此又远其形智之用,任其泊然之气也。气合於神,〔注〕此寂然不动,都忘其智。智而都忘,则神理独运,感无不通矣。神合於无。〔注〕同无则神矣,同神则无矣。二者岂有形乎直有其智者不得不亲无以自通,忘其心者则与无而为一也。〔解〕夫体既有质而成碍,心则有系而成执。体合於心者,不在於形碍而在封执也。故气之於心,虽动而无所执;故心合於气者,不在封执而在於动用也。故气合於神者,不在於动而在於了识也。神之於无则妙绝有形,故不在於了识而在於冥真矣。伯峻案:庄子人间世篇云,“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於听(此句依俞曲园说正),心止於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齐也”,盖同此义。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孙诒让曰:此文以“有”与“音”相俪,“有”疑当作为“形”。卢重玄注云,“是故有形有音无远无近”云云,疑卢本正作“形”字。(亢仓子全道篇袭此文亦作有。)释文云:唯,唯癸切。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释文云:睫音接。来干我者,我必知之。〔注〕唯豁然之无不干圣虑耳。涉於有分,神明所照,不以远近为差也。释文云:豁,火括切。分,扶问切。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腹六藏之所知,释文云:藏,徂浪切。心、肺、肝、脾、肾谓之五藏。今六藏者,为肾有两藏: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击胞。其与肾通,故言藏有六也。其自知而已矣。”〔注〕所适都忘,岂复觉知之至邪〔解〕是故有形有音,无远无近,来干我者,皆能知之;都不用四支七窍,如明镜高悬,朗然自照;岂运其耳目也哉鲁侯大悦。他日以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注〕亢仓言之尽矣,仲尼将何所云。今以不答为答,故寄之一笑也。〔解〕寄之一笑者,得忘言之旨也。

★★★《童趣》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项为之强项: 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

5、兴正浓兴: 兴,兴趣

6、方出神方: 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 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 昂:抬。 首:头。之:它,代蚊子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答: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答: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答: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答: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论语》十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危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相同,看齐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宽广,刚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填空并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 。”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3、子曰:“见贤思齐焉, 。”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 ,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 ,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 。”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 ,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乎! 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

四、默写题集锦: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创建会议在舒城召开,舒城百姓喜迎各地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7“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填写)“任重而道远。”

8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用《〈论语〉十则》中的词句填空。

9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论语》十则》中表示要虚心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1《论语》十则》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成语“择善而从”的出处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13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十则》中的哪一句话?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4《<论语>十则》中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人不知而不愠。”

15《<论语>十则》中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

16《<论语>十则》中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9与“学而时习之”内容相近的句子是:“任不习乎?”,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1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7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

1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次北固山下》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4《次北固山下》中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次北固山下》表现作者无限乡思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次北固山下》中既是写景,又是诗眼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7《次北固山下》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富有哲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见于言外”,留传千古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8《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感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归期难料的感情。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钱塘湖春行》中“最爱”的内容是“绿杨阴里白沙堤。”

6《钱塘湖春行》中表现诗人行路的句子是“孤山寺北贾亭西”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花草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四、《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1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2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马致远在《天净沙 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9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施图,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天净沙 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游子悲苦惆怅的诗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市》

一、解释加点词语义。

1、数年恒不一见 数,几。恒,经常。

2、层层指数 数,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山市,山中蜃景

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屑屑,忙碌的样子

6、或凭或立,不一状 不一状,形状不一。

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 倏忽,突然。

二、翻译句子。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

2、或凭或立,不一状。 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

3、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

答: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

答: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 李白)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

答: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答: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答: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答: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世说新语》两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俄而:片刻。 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 拟: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去:离开。 乃: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约定 。 委:舍弃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引:拉 。 顾:回头看

7、尊君在不? “不”通“否”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集:集会

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什么)?

答: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答: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答:“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四、《世说新语》中对雪的比喻最恰当的一句是:未若柳絮因风起。《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应对得体,据理力争的句子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天雨墙坏 雨:下雨 坏:毁坏

2、智子疑邻 智:聪明。这里是“以……为聪明”

3、不筑 筑:修补

4、其邻人之父亦云 亦云:也这样说

5、暮而果大亡其财 暮:晚上 果:果然 亡:丢失

6、其家甚智其子 其家:那富人家

二、《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塞翁失马》

一、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1、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逃跑

2、人皆吊之 吊:慰问

3、此何遽不为福乎 何遽:为什么就,怎么就。为:是。

4、居数月 居:过,经过

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带领

6、死者十九 十九:十分之九

7、胡人大入塞 大:大规模

二、中心思想:

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三、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注〕智者不知而自知者也。忘智故无所知,用智则无所能。知体神而独运,忘情而任理,则寂然玄照者也。〔解〕此篇言证无为之道者,方可无所不为。世人但见圣人之迹,而不知所证之本也。学者徒知绝情之始,而不知皆济之用。皆失其中也。释文“忘情”作“去情”,云:去,丘吕切,一本作忘。

 仲尼闲居,释文云:仲尼,鲁国曲阜县人;颜氏祷尼丘山生,因名,字仲尼,周灵王二十一年庚戌岁生。间音闲。伯峻案:释文“名”下疑挩“丘”字。子贡入侍,释文云:子贡,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而有忧色。子贡不敢问,〔注〕子贡虽不及性与天道,至於夫子文章究闻之矣。圣人之无忧,常流所不及,况於赐哉所以不敢问者,将发明至理,推起予於大贤,然後微言乃宣耳。注“推起予”本作“惟起余”,参照世德堂本及藏本正。“起予”乃用论语八佾“起予者商也”语。出告颜回。释文云:颜回,鲁人,字子渊。颜回援琴而歌。释文云:援音袁。孔子闻之,果召回入,问曰:“若奚独乐”王重民曰:御览四百六十八又四百六十九引“独”上并有“敢”字。释文云:乐音洛。回曰:“夫子奚独忧”〔注〕回不言欲宣问,故弦歌以激发夫子之言也。注“宣”藏本作“旨”。孔子曰:“先言尔志。”曰:“吾昔闻之夫子曰:‘乐天知命故不忧',回所以乐也。”〔注〕天者,自然之分;命者,穷达之数也。释文云:分,符问切,下同。孔子愀然有闲曰:释文云:愀,七小切;愀然,变色少时。“有是言哉〔注〕将明此言之不至,故示有疑间之色。道藏本注文“疑闲”作“疑问”汝之意失矣。释文“失”作“夹”,云:夹音狭,一本作失。任大椿曰:夹音狭,故与狭通。据文义盖谓汝之意狭而未广也。管子霸言篇:“夫上夹而下直。”注云:“上既狭则下为所包。”周礼司市释文:“广夹即广狭。”又广雅:“夹、(古匣)次、遒、迫、促,近也。”夹与迫促同训,则夹即狭也。後汉书驹骊传:“东西夹,南北长。”李贤注,“夹音狭”,然则意夹即意狭。释文犹存古字。此吾昔日之言尔,请以今言为正也。〔注〕昔日之言,因事而兴;今之所明,尽其极也。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注〕无所不知,无所不乐,无所不忧,故曰大也。王重民曰:御览四百六十八引“有”上有“之”字。今告若其实:修一身,任穷达,知去来之非我,亡变乱於心虑,“亡”本作“止”,今从藏本、世德堂本、秦本正。释文云:亡音忘,一本作止。尔之所谓乐天知命之无忧也。〔注〕此直能定内外之分,辨荣辱之境,如斯而已,岂能无可无不可哉〔解〕夫乐乎天知乎命而不忧戚者,是时济之道,非应用救物之事焉。仲尼曰:吾昔有此言,今则异於昔。曩吾修诗书,正礼乐,释文云:曩,乃朗切。乐音岳,下同。将以治天下,遗来世;〔注〕诗书礼乐,治世之具;圣人因而用之,以救一时之弊;用失其道,则无益於理也。释文云:遗,唯季切。非但修一身,治鲁国而已。〔注〕夫圣人智周万物,道济天下。若安一身,救一国,非所以为圣也。而鲁之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其如天下与来世矣〔注〕治世之术实须仁义。世既治矣,则所用之术宜废。若会尽事终,执而不舍,则情之者寡而利之者众。衰薄之始,诚由於此。以一国而观天下,当今而观来世,致弊岂异唯圆通无阂者,能惟变所适,不滞一方。仲父曰:“其如天下与来世矣”,如,如何也。省去何字,特为罕见。伯峻案:于省吾易经新证以为“矣”即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之“ 以”,何也。释文云:治,直吏切,下治乱同。舍音舍。阂音碍。吾始知诗书、礼乐无救於治乱,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乐天知命者之所忧。〔注〕唯弃礼乐之失,不弃礼乐之用,礼乐故不可弃,故曰,未知所以革之之方。而引此以为忧者,将为下义张本,故先有此言耳。〔解〕非诗书、礼乐不足以为治天下之法,而世之理论不由诗书、礼乐所能救焉。若去其法,又无以为礼之本也。此唯有道者之所深忧。伯峻案:御览四六八引“此乐天知命者之所忧”下有“也”字。释文云:为,于伪切。虽然,吾得之矣。夫乐而知者,非古人之所谓乐知也。〔注〕庄子曰:“乐穷通物非圣人。”故古人不以无乐为乐,亦不以无知为知。任其所乐,则理自无乐;任其所知,则理自无知。“所谓”二字各本皆倒作“谓所”,今从吉府本正。伯峻又案:庄子大宗师篇云:“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而注文引作“乐穷通物”,“穷”字当是衍文。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注〕都无所乐,都无所知,则能乐天下之乐,知天下之知,而我无心者也。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注〕居宗体备,故能无为而无不为也。诗书、礼乐,何弃之有革之何为”〔注〕若欲捐诗书、易治术者,岂救弊之道即而不去,为而不恃,物自全矣。〔解〕知天命之所无可奈何而安其分以不忧者,君子之常心也。古之开物成务,济人利俗,则不然也。不安其乐,不任其知;先天而不违,後天而奉天时:是真乐真知也。若然者,故无不乐,无不知,故能无所不为矣。岂复策任之哉是以诗书、礼乐诚可以助化之本也,革之者何为乎释文云:捐音缘。颜回北面拜手曰:“回亦得之矣。”〔注〕所谓不违如愚者也。伯峻案:“拜手”连文不辞。拜当作□。□又作□,拜汗简作□。□拜形相近而误也。说文:“□,竦手也,重文□,扬雄说廾从两手。”即今拱字。荀子不苟篇“君子审後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王念孙校云:“拜乃之讹”。是其证例。出告子贡。子贡茫然自失,〔注〕未能尽符至言,故遂至自失也。归家*思七日,不寝不食,以至骨立。〔注〕发愤思道,忘眠食也。颜回重往喻之,乃反丘门,弦歌诵书,终身不辍。〔注〕既悟至理,则忘馀事。〔解〕颜生亚圣之道,不违闻而得之矣。子贡因诗书以为智,故为言而失其所宗。回重喻之,乃悟为学之益,不知日损之道也。注“忘”北宋本作“亡”,汪本从之,今从藏本、世德堂本订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198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