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蹈基本动作如下。
1,旁边起伏。下沉的时候出右垮,双膝向下弯,左膝住右脚的膝盖,上身向左比出,头向右看,反方向动作出左垮,右脚点地向左腿,这个时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垮的时候上身不能前侵后仰,保持正直,顶出右腰,头往左看。
2,正面起伏。重拍向下沉,慢慢的沉,向下走的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侵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时候慢慢的,跟下垂一样。
3,脚部的正步起伏。当身体下沉的时候都有个抬腿,勾回来的时候膝盖不能向前顶(因为傣族舞蹈穿的是桶裙)向前会很难看,一定要垂直向后踢腿,而且是勾脚,每当踢起时都要迅速,动作要做的干净,还要带有呼吸,当腿向后踢的时候上身有点左右起伏,不能直直的起伏,当起左腿的时候,出右垮,起右腿的时候出左跨,这个动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
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表达感情的一种特色舞蹈。傣族舞蹈分为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祭祀性舞蹈,武术性舞蹈等类别,舞蹈的动作虽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
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矫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这个问题也是各位舞蹈初学者常常会出现的,跳舞时老卡不上音乐节奏,记不住动作。出现以上问题往往最重要的是对动作的不熟悉,对动作节拍的不熟悉,动作跟下个动作之间的连接没有处理好,以及动作重心切换的处理。
首先我们想要能跟上节奏,的必要条件是先记住动作,把动作做流畅。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忽略音乐数拍子单独进行动作练习,如果没有数拍子的习惯那一定是不行的。在练习中把我们会错动作的地方,动作连接不起来的地方拿出来,慢动作练习总结原因,看是因为动作连接的地方不舒服,还是因为自己重心没有及时切换等等去找原因,然后反复练习,直到我们在数节奏的情况下能完整的把整个舞流畅的跳完。相信在反复的练习下你一定能记住动作的,因为在大脑已经记住动作的情况下,在我们用身体去实行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反映慢,突然间失忆忘记下一个动作,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因为我们不只是要让我们的大脑来记住,还有我们身体在我们达到一定数量训练后身体会出现对舞蹈动作的肌肉记忆,在我们跳出上一个动作的时候,身体下意识的就会做出,我们经常练习的下一个动作。这时我们的身体就出现了“肌肉记忆”所以记不住动作一定要多加练习。接下来就是跟不上音乐节奏,如果我们数拍子已经可以流畅的把舞蹈跳完时,这时我们就只需要去熟悉音乐,发现音乐节奏变化快,合不上的地方多加跟音乐练习就可以完成了!
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少儿舞蹈知识:分析傣族舞的艺术特点与民俗方式,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傣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
“三道弯”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征:
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
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
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
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
腿部的动作还是呈三道弯:立起的脚掌至脚跟,脚跟至弯屈的膝,膝至胯。
这种身、手、腿“三道弯”的体态造型是与他们生活在亚热带地域,与姑娘着紧身上衣、长筒裙,与他们信仰小乘佛教,与他们视孔雀为圣鸟而极为喜爱等等,均颇有相关。我们可以看出,服饰的特点、佛教的雕塑、孔雀的姿势神态等都较为直接地反映在傣族舞蹈中。
傣族民间舞蹈的基本手型有:掌型、曲掌型、冠形(模仿孔雀头)、嘴型(模仿孔雀嘴)、爪型(模仿孔雀爪)等;基本脚型主要有形成三道弯的勾绷脚;基本手位有:“低展翅”、“平展翅”、“双合翅”、“抱翅”、“JI质展翅”等。其舞姿造型上的“三道弯”即是模仿栖息在树桩上的孔雀,那长长的尾翅垂下来的自然的三道弯形态。
二傣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
傣族人民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由于天气湿热,又生活在“宁静的田园”中,人们不喜欢激烈的活动,所以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节奏大都为2/4拍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基本动律多为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前后轻摆;脚多为脚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这种律动不仅模拟孔雀行走时的步态,还颇像大象在森林中的漫步,具有一股内在的含蓄健稳的力量美。
舞姿造型的“三道弯”和“一顺边”两者融合后形成多种柔媚线条的组合,体现出傣族舞蹈特有的安详、舒缓的规律特点。舞姿“一顺边”来自于人们的劳动生活,如傣族姑娘挑水,挑谷,扬场劳动时的步态和形态。又如农家活中,手拿特大的蔑扇风筛选谷时,手、脚、身体一致,都顺着一个方向,因而在舞姿造型上不仅有三道弯的特点,也具有“一顺边”之美。
三傣族舞蹈典型的表演形式
“孔雀舞”是傣家最喜爱的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也是傣族人民审美特征的生动具体的体现。其表演的形式是:一种是以广场上表演片段为初始的,由男子挎道具舞蹈,舞者头戴塔盔假面具,身穿绘有孔雀羽毛花纹的衣衫,腰部系上用彩纸或彩绸扎成的雀身和雀尾,表演时双手拉线牵引雀尾以使其舞动,内容多为表演孔雀的林间漫步、溪嬉戏,飞翅下山,拖翅、晒翅、尾翅、飞翔以及极为精彩的开展抖翅等。
这种孔雀舞借助道具的表现力,使舞蹈更具形象化,但它同时却又影响了舞者身体动态的发挥。另一种“徒手的,孔雀舞是“道具舞”的进一步成长。傣族舞蹈家毛相率先改革了笨重的面具和舞具,吸收了不少外来民族舞的动作和技巧,如汉族的圆场步,蒙族的碎抖肩等。 傣族的历史悠久,从公元1世纪,汉武帝开发西南后就与内地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一直保持往来。东汉时,傣族首领多次派遣使者率表演乐舞、魔术、杂技者到洛阳献艺。由此可见,傣族的乐舞文化早在两千年前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傣族舞蹈在动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相对静态的“三道弯”,那是一种人体s状的曲线姿态,称为“体态三道弯”,而通过动作的连续过程形成的s状曲线动态,称为“动律三道弯”。“体态三道弯”是舞者在静态中保持s状曲线造型,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胯部的左右三道弯展现女性的曲线美,而“动律三道弯”是在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左右轻摆的舞蹈动律基础上,运用人体其他不同部位,如头、手、肘、肩、腰、胯、膝等的每个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有多种曲线交织运行,形成千姿百态的s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