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麻木是怎么回事

手足麻木是怎么回事,第1张

主要表现为手足或四肢麻木,可伴有疼痛,无力感。轻者指(趾)端麻木,重者可延伸至整个手掌及足部、四肢,甚至全身。感觉麻木困胀、屈伸不利、运动不灵活,“蚂蚁爬一样”或“针刺样感觉”,部分患者有“袜子”“袖套”型异常感觉,自觉皮肤变厚一样,感觉迟钝。不少患者常于夜间睡眠时发作,以至麻醒,或者早晨起床后双手困胀,麻木不适僵硬感,稍作活动后可缓解。以上症状在受寒,劳累后往往加重。伴有神疲乏力,手脚怕凉等表现。个别患者还有一些复杂的异常感觉,脚底如踩棉花或鹅卵石样异常感、或者触物刺痛感、烧灼感、触电感。病程严重可有肌肉萎缩。但多数患者病情初期肢体运动功能可以正常,一般不影响工作生活,化验检查神经系统也无明显损害病变(个别患者肌电图异常)。本病呈慢性进展过程,可延续数年至十余年。常见原因;①糖尿病,②某些西药副作用如痢特灵、甲硝唑、利福平,链霉素等抗菌素以及术后化疗药等;③高血压、高血脂、高粘血症等;④风湿受寒,关节劳损;5:炎症感染,创伤,各类中毒等。  西医西药治疗:  西医对本症的发病原因并不完全清楚,治疗以对症用药为主,常用药物如下:  ①维生素B1、B6, 维生素B12、维生素C、芦丁片、弥可保、甲钴铵、安维胶囊。  ②静脉输液:胞二磷胆碱,654-2、丹参注射液等  ③激素治疗:氢化可的松:100-300mg(或地塞米松5-15mg)加入5-10%葡萄糖液静脉点滴,疗程1月左右后,逐渐减量。  ④地巴唑,辅酶Q10 ATP、辅酶A,细胞色素C。  西医目前认为本病尚属疑难病,缺乏肯定疗效,相对来说,效果不好,而且副作用较多。  本专科中药治疗:  《实用中医内科学》对麻木的论述:[病因病机]:麻木一证属气血的病变,临床上常见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复杂变化。多因气虚失运,血虚不荣,风湿痹阻、痰瘀阻滞所致……总之,麻木一证,以气血亏虚为本,风寒湿邪及痰,瘀为标。麻木病因虽有多端,而其病机皆为气血不能正常运行流通,以至皮肉经脉失养所致。归根结底:气血不足、寒气阻滞、血脉不通、气血不能濡养经络是麻木病症的基础病因。  [范围]:本病是以症状命名的疾病,相类于西医的多种结缔组织疾病(如风湿、类风湿疾病),营养障碍疾病(如维生素缺乏症),代谢及内分泌障碍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等)以及其他疾病(如感染、肿瘤),在疾病过程中所发生的多发性神经炎,及周围神经损害。一些关节劳损性疾病,如腕管综合症、网球肘、颈腰椎疾病等,也常以麻木、胀痛为主要症状。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引起的脑血管病变,也常以麻木作为主证或兼证。——摘选自上海科技出版社《实用中医内科学》第八章:气血津液病证,《麻木》篇, P517页。

寒气:七气之一。见《诸病源候论·七气候》。指为寒气所伤而产生的恶心呕吐。 “寒气”指的是人体受寒时所产生的东西。 寒邪:也称为寒气。 1寒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乃冬季之主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则为寒邪。寒邪常见于冬季,当水冰地坼之时,伤于寒者为多,故冬多寒病。但寒邪为病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如气温骤降、涉水淋雨、汗出当风、空调过凉,亦常为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寒邪侵人所致病症,称为外寒病症。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称为阴邪。寒邪侵人后,机体的阳气奋起抵抗。阳气本可制阴祛寒,但若寒邪过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祛除寒邪,反为寒邪所侵害。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寒邪伤阳,可致寒遏卫阳的实寒证,或阳气衰退的虚寒证。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可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等症;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于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 (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寒性凝滞,即指寒邪侵人,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畅行不息,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侵犯,阳气受损,失其温煦,易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或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因寒而痛,一则有明显的受寒原因;二是其痛得温则减,遇寒增剧。由于寒邪侵犯部位不同,因而可出现多种疼痛症状。如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头身肢体关节疼痛,痹症中若以关节冷痛为主者,称为“寒痹”或“痛痹”;寒邪直中胃肠,则脘腹剧痛;寒客肝脉,可见少腹或阴部冷痛等。正如《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此又有“寒性凝滞而主痛”之说。若寒遏阳气,温煦蒸化失司,则津液凝结而为痰饮。 (3)寒性收引:“收引”,有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即指寒邪侵入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如寒邪侵及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等;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寒克经络关节,则经脉收缩拘急,甚则挛急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等。如《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缩蜷、绌急,即为寒邪所伤,经络、血脉收引而致。 七气 ,七种情志和寒热状态的合称。可引致病证的发生。 ①《诸病源候论·七气候》:“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忧气、喜气、愁气。凡七气积聚,牢大如杯,若拌在心下腹中疾痛欲死,饮食不能,时来时去,每发欲死,如有祸状,此皆七气所生。” ②《证治要诀·诸气门》:“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气所伤。有小疾,在咽喉间,如棉絮相似,咯不出,咽不下,并宜四七汤,未效,进丁沉透膈汤。”

风湿病的中医治疗法则:

1行痹:以肢体关节痛无定处,走窜为特点。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2痛痹:以痛有定处而剧烈为特点,得热痛减,遇寒加重。治法:经散寒,祛风除湿。

3着痹:关节疼痛重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屈伸不利。治法:除湿通络,祛风

散寒。

4痹:关节痛处灼热红红肿,得凉则舒。治法:通络,祛风除湿。

中医辨证论治:

(1)

古方:

①柴葛解肌汤

(《伤寒六书》):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

石膏。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之恶寒发热,关节疼痛,肌肉酸楚,中医辨证为风热在表者。

②羌活胜湿汤

(《内外伤辨惑论》):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川芎、炙甘草、蔓荆子。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之头痛头重,腰背重痛,恶寒微热,中医辨证为风湿在表者。

③三痹汤

(《妇人良方》):独活、秦艽、防风、细辛、当归、芍药、川芎、干地黄、杜

仲、牛膝、党参、茯苓、甘草、肉桂心、黄芪、续断、生姜。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日久不愈,

腰膝冷痛,手足拘挛,中医辨证为风寒湿痹,属于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者。

④蠲痹汤

(《百一选方》):羌活、姜黄、当归(酒浸)、黄芪(蜜炙)、赤芍、防风、炙甘

草、生姜。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游走疼痛,尤以项背、肩肘疼痛为甚,中医辨证为风痹

者。

⑤宣痹汤

(《温病条辨》):防己、杏仁、连翘、滑石、苡仁、半夏、蚕沙、赤小豆皮、

栀子。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骨节烦疼,活动不利,寒战热盛,中医辨证为湿热痹者。

⑥加减木防己汤

(《温病条辨》):木防己、石膏、桂枝、苡仁、滑石、通草、杏仁。适

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者。

⑦乌头汤

(《金匮要略》):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蜂蜜。适用于风湿性关节

炎关节剧痛,喜暖恶寒者。

⑧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炙甘草、麻黄、白术、知母、防风、

炮附子、生姜。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冷痛,按之热感,或关节红肿,但触之不热,遇寒

痛甚者。

⑨桃红饮

(《类证治裁》):桃仁、红花、川芎、归尾、威灵仙。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

节疼痛,痛有定处,肿胀难消,活动不利者。

⑩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香附、五灵脂、牛膝、地龙、当归。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痛有定处如针刺,肌肤青紫,舌紫脉涩者。

(2)经验方:

经验方1:双花、蒲公英、生石膏、龙胆草、土茯苓、虎杖、生地、木通、赤芍、桃仁、蝉衣、炙水蛭、乌梅、甘草,嫩桑枝或鲜芦根适量煮汤代水。适用于急性风湿热关节红肿疼痛,恶寒发热,皮肤结节红斑者。黄柏、黄精、鳖甲、秦艽、木瓜、防己、丝瓜络、威灵仙、青蒿、忍冬藤、鸡血藤、夜交藤、地龙、五味子、嫩桑枝或鲜芦根适量煮汤代水。适用于急性风湿热高热已退,关节红肿渐消,但仍有低热,口干,关节疼痛者。黄芪、黄精、鸡血藤、丹参、青蒿、千年健、龟板胶、地龙、桂枝、白蔻、鸡内金、土元、枸杞、桂圆、茉莉花、夏枯草。适用于急性风湿热恢复期。

经验方2:防风、桂枝、白芍、当归、羌活、独活、白术、苡仁、细辛、黄芪。适用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属风寒湿痹者。

经验方3:桂枝、鸡血藤、制川草乌、白芍、当归、黄芪、防风、炙甘草。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在本方的基础上根据风寒湿的偏重及关节疼痛的部位对症加减。

经验方4:苡仁、牛膝、苍术、木瓜、香附、防己、当归、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地龙、桂枝、苏梗、乌药、秦艽、川芎、甘草。水煎煮酒送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经久不愈者。

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是将中药煎煮后,乘热对患部熏蒸或浸泡,使药性从毛孔直入病所。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现介绍几种常用的配方。

①海桐皮、桂枝、海风藤、路路通、宽筋藤、两面针各30g,水煎,每日1次,每次20分钟,连续使用1个月。

②川、草乌各20g,白芷50g,羌活、独活各50g,细辛10g,川芎、桂枝各30g,威灵仙、伸筋草、透骨草各60g,水煎,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5~10天为一疗程。

③艾叶、红花各9g,透骨草30g,花椒6g,水煎。每日1~2次。

④土鳖虫12g,苏木30g,大戟6g,寻骨风20g,水煎。每日1~2次。

⑤桑枝、柳枝、榆枝、桃枝各70cm,熬水熏洗患处,每日2~3次。

⑥透骨草、追地风、千年健各30g,熬水熏洗患处,每日2次。

药敷疗法:

外敷疗法:本法是将药物局部或穴位外敷。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散寒祛湿,消肿止痛的作用。

(1)菖蒲、小茴香各60g,食盐500g,同炒热,布包,烫患处。适用于肢体关节冷痛,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者。

(2)石蒜、生姜、葱适量捣烂,外敷患处。适用于关节疼痛,怕风畏寒者。

(3)新鲜骨碎补3~5根捣烂敷患处。适用于关节冷痛者。每次5~10分钟即可见效。

(4)桃仁、白芥子各6g研细末,用适量蛋清调成糊状,外敷关节痛处,3~4小时可止痛。注意不可久敷。

(5)如意金黄膏涂患处,用纱布盖好,每日换1次。适用于关节红肿者。

(6)仙人掌适量捣成泥状,涂敷患处。

(7)鲜紫花地丁适量,捣烂敷患处。

(8)蒲公英120g,加水煮成药液,用毛巾浸透,湿敷患处。

(9)山栀末、飞罗面各等份,用开水或醋、黄酒、蛋清调成糊状,敷痛处。敷处现青色,无碍,数日可退。

(10)绿豆粉和鸡蛋清调敷患处。

以上6~10疗法,均适用于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剧烈、得冷则舒、屈伸不利者。有较好的清热、消肿、止痛作用。

(11)坎离砂(熨剂):用铁屑和醋混合后,产生温热效应,直接熨敷局部。已被制成外用熨剂成药。适用于肢体关节冷痛、重着,或痛处有肿胀者。

针疗法:

疗法1

(1)取穴:外关、曲池、手三里、足三里、外膝眼、阳陵泉、血海、风市、环跳、条口、绝骨、昆仑、肾俞、命门、至阴、阿是穴。

(2)药物及方法:选用复方马钱子注射液,根据患病部位,每次选穴2~3个,每次注射05~1ml药液,日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4~7日。

疗法2

(1)取穴:上肢取外关为主穴,配曲池、合谷;下肢取阳陵泉为主穴,配绝骨、解溪;腰背取大杼为主穴,配大椎、身柱、至阳、阳关、命门。

(2)药物及方法:用凤仙透骨草、骨碎补注射液,每次选3~6个穴位,每穴注药05~08ml。10次为1疗程,隔日1次,3个疗程后休息2~4周。

疗法3

(1)取穴:①膝眼、鹤顶、阳关、曲泉、委中。②梁丘、血海、阴陵泉、阳陵泉。③足三里、三阴交、昆仑、照海。

(2)方法:每次取各组的1~3穴,隔日1次,交替取穴。用28号毫针5~6寸及电针机。用捻转泻法,重刺激,留针20~30分钟,5~10分钟行针1次。电针用疏密波20~30分钟,刺激强度以能耐受为度,10次为1疗程。

推拿法:

推拿法(一)

(1)取穴;指掌关节取合谷、后溪、二间、中渚、劳宫、四缝;腕关节取曲池、天井、小海、手三里、等;肩关节取肩贞、天宗、肩井、臂;踝关节取昆仑、丘墟、悬钟、解溪、商丘、太溪、申脉;膝关节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委中、梁丘、丰隆、足三里;髋关节取环跳、秩边、髀关、承扶;下颌关节取下关、合谷、翳风、颊车、内庭;脊柱关节取病变部位相应的督脉和膀胱经有关穴位。

(2)操作手法

①上肢:a患者取仰卧或坐位,先用推法和一指禅推法,继用滚法、揉法,沿指、腕、肘反复施术,在受累关节处作重点治疗。b捻指间关节;按掐四缝、劳宫;点阳溪、大陵、曲泽,拿合谷、曲池、肩井。c屈伸、摇、搓、拔伸各受累关节。d擦热患处再施拍打诸法,使热透入关节。

②下肢:a患者取卧位,先用推法和一指禅推法沿足太阳经施推、滚、揉、运诸法。b 拿太溪、昆仑、委中;点承扶、环跳、秩边;擦热患处再施拍打诸手法,使热透入关节。

③下颌关节:凡下颌关节受累者可推下关,颊车;按太阳、翳风、外关;拿合谷、内庭。

以上推拿隔日1次,3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期内嘱患者进行关节功能锻炼。1月后再进行下1疗程治疗。

推拿法(二)

病变在四肢者

①取穴:以病变关节为治疗重点。常取八邪、阳溪、阳池、阳谷、内关、外关、后溪、小海、天井、曲池、曲泽、肩贞、天宗、八风、商丘、解溪、丘墟、照海、昆仑、太溪、申脉、飞扬、承山、悬钟、阴陵泉、阳陵泉、膝眼、鹤顶、血海、梁丘、秩边、环跳、承扶。

②操作手法:a患者取坐姿,术者按常规用滚法在患肢手臂内、外侧施治。从肩至腕部,上下往返3~4遍。b接上势,术者循患臂上下循经用拿法,同时重点在肩、肘、腕部配合按、揉曲池、曲泽、手三里、合谷等穴。指间关节作捻法,然后在病变关节施以按揉局部穴位以痛为俞。最后再用揉法施于患肢,并配合被动活动有关关节而结束上肢治疗。时间约10分钟。c患者仰卧,术者一手握住患者踝关节上方,另一手以滚法从大腿前部及内、外侧至小腿外侧施术,同时被动伸展活动下肢。随即在踝关节处以滚法治疗,同时伸展内、外翻活动该关节。再循髋、膝关节、踝关节上下先按揉伏兔、梁丘、丘墟、八风等穴。时间约10分钟。d患者俯卧,术者以滚法施于臀部至小腿后侧,并重点施术于髋、膝关节,然后再按揉环跳、秩边、承扶、承山、委中、飞扬、悬钟、太溪、申脉、昆仑等穴。时间约5分钟。

治疗风湿病民间有很多偏方,有时候治起来还真见效。以下几种方法不妨试一试:

1.常饮蜂王浆。每天服用5~10m l蜂王浆,连服2~3个月,可使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得到改善。

2.常饮鲜牛奶。每天服用鲜牛奶500ml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因为类风湿病在整个病程中,均缺钙,牛奶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富含钙离子。

3.生姜加葱敷。取鲜生姜、鲜葱白,按1∶3比例配用,混合捣烂如泥,乘热敷于患处,每48小时更换1次。

4.生姜外敷。鲜生姜切片炒热敷于膝上,两个晚上后再将陈小麦打碎,炒热包之。

5.苡仁粥。取苡米仁末,用粳米煮粥常食。对急性期风湿热型或湿热型患者有辅助治疗作用。

6.泥炭疗法。将泥土块在火中烧成黑**,研成粉末与水调和,涂抹全身或患处,亦可将粉末倒入浴盆浴洗。这种疗法对风湿有显著疗效,在欧洲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其中德国就有用泥炭疗法治疗风湿病。

7.砂浴疗法。在海滨、江河流域或西北沙漠地带,可采用砂浴疗法,即在天气炎热的夏天或三伏天,患者将患肢或全身埋置于烫热的砂中,起热敷作用,亦可通过发汗而祛邪外出。

8.日光浴疗法。夏天中午阳光最强时,可将病变部位暴露于日光下,其余部分可用伞遮挡阳光。一般身体上部一次照射20分钟左右,下部一般照射30分钟左右。

9.矿泉疗法。矿泉疗法分水浴疗法和饮疗法。水浴疗法即在35℃~39℃之间的矿泉水中进行短时间或长时间浸泡,以达治病目的的方法。饮疗法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矿泉水饮用。适用于各种风湿病。

风湿病患者的饮食,一般应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生冷、油腻之物。饮食不可片面,正确对待药补、食补问题。瓜果、蔬菜、鱼肉、鸡、鸭均有营养,不可偏食。注意饮食宜忌。

手小者(纤细):气血不足,肌体虚弱或肾功能低下。

手指粗有棱状是风湿痹病。

大鱼际到手腕有黑色或青紫色:会肾虚腰痛。

指端粗大如纺锤,主要是气滞血瘀,有久咳久喘或肺气肿、砂肺。

各指比例不等,某些细小扁曲,指节纹路零乱,体质虚弱。

五指并拢时指缝较大,年轻时营养不良。

青黑色为痛(气血瘀则青,瘀久则黑)不通则痛。

黄赤色为热,热则脉络充盈而赤,湿热内盛则黄。

白色为寒,寒主收敛,寒则脉络收缩,血行慢而色白,故为寒。

指肚发红,暗红为血脂高。

指肚有白色,属甘油三酯高。

指肚多个紫暗斑点为胆固醇高。

指肚下横纹到指根发青紫色,暗色斑点为血液粘稠 。

大小鱼际有红色斑点为肝有病。

手发青紫色多为肝脏不好。

手发青黑色多为肾脏不好。

一、大拇指:(土)脾胃

扁小:脾胃不和,扁小不易弯曲,脾胃虚弱,易患中风。

粗大:脾病犯肝造成肝阳上亢,肝气不舒,肝火旺盛。

指腹干扁凹陷,脾气不足,易出现便秘腹泻腹胀。

指腹凸起:脾功能亢进,脾升血不足,统血欠缺,易出现慢性出血病。

近节指骨段掌面纹理凌乱,皮肤粗糙,胃消化系统失调,出现头痛失眠多梦现象。称之为食滞胃脘之失眠,指甲出现竖条纹是胃的问题。

治疗:在此处按揉痛点。

近节指骨段纹路凌乱,易患头疼失眠,双手都凌乱是整个头痛。右手凌乱为右边头疼,左手凌乱为左侧头痛,左侧凌乱为胃体和胃底,右侧凌乱为幽门和十二指肠,向桡侧弯曲是胃部疾病,向尺侧弯曲是脾部疾病。

指腹扁平,对事敏感,肝弱,体质虚弱。扁平而细小者,易癫狂。

拇指过短、过硬不易弯曲阴虚,中晚年易患中风。中年后易患内分泌疾病。观察到大拇指指腹凹陷而其他指头正常,就可判断脾脏系统有问题。然后在手部脾脏等相关反射区观察,诊断重点是脾胃反射区。

中医藏象学说讲脾主肌肉四肢。“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肌肉的营养是从脾的运化吸收而得,脾脏功能健旺与否?关系到肌肉的壮实和衰萎,即运化功能旺盛,则肌肉丰盈而有活力,若脾失健运,则肌肉萎软,甚则萎废不用。

二、食指(木)肝胆

指腹凹陷(扁平):肝藏血不足,肝气不足。

指腹吐凸起:肝阳上亢,易患高血压,易怒,易激动。

向桡侧弯曲:肝气不足,肝的疏泄功能失调。

根部向尺侧弯曲:胆汁反逆流,胃炎,不能生气,不能受凉。

中节指骨段出现许多纵向纹路,肝胆同病。

指甲出现竖条纹是脑血管硬化。

根部纹路凌乱:失眠多梦,肝瘀胆旺常引起前额痛。

调治:可按揉肝胆,治胆热症如炎症,结石。

头顶痛是肝病引起的;后脑勺痛是肾、膀胱引起的。

过长过短者:青少年时代营养不良,肝胆病。

过粗:主要是肝火旺盛,与中指缝隙较大,主要是脾虚肝旺。

苍白瘦弱:肝瘀血亏损不足。

食指指腹凹陷不饱满,压下去弹不起来,肝脏藏血不足,肝气不足。肝主筋而司运动,肝藏血而能濡筋,与肢体运动有关。肝之气血充盛,筋膜得其所养,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肝之气血亏虚,筋膜失养,则筋力不健,运动不利。肝胆系统有问题。相应的筋健功能就欠佳,导致伸缩功能障碍,就出现关节肌肉疼痛,关节屈伸不利,手足拘挛,筋脉抽搐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腿就会出现弯曲状态。

三、中指(火)心、小肠

指腹凹陷(扁平):心气不足,心肌缺血,造成脑缺氧,供血不足,易昏倒。

指腹凸起:心率不齐,心率过速。

向桡侧弯曲:心动过缓,心阴缺损造成失眠,偏头痛。

治疗:按压心脏反射区3--5分钟,每分钟60--70次。

食指弯向中指:肝藏血不足,引起心脏供血不足。

指甲出现竖条纹是心脏不好。

根部向尺侧弯曲:心动过速,心率不齐,偏头痛。

中指指尖弯向桡侧:心脏病,房事传导阻滞,早搏。

中指两侧凸起:心脏肥大,靠近桡侧中节指骨段凸起,心室肥大。

靠近尺侧凸起:心房肥大。

中节指骨短,指纹凌乱,上1/2为小肠功能欠佳,易口舌生疮,下1/2为心胞不好。

中节指骨凹陷:内分泌失调。

根部向尺侧弯曲:肠道不好。

根部掌侧纹理散乱:吸收功能差,消化不良。根部弯曲,小肠有炎症。

过长:易患心脑疾病,长而细者,是肝郁气滞,肝脾不和,易怒,易忧郁。

过短:肝火旺盛,易患肺肾疾病。

观察中指歪斜,纹理散乱,就要在心脑血管系统检查,重点检查心脏反射区。

四、无名指(金)肺、大肠

指腹凹陷(扁平):水液代谢障碍,盗汗,易打鼾。

指腹凸起:肺宣肃功能失调,易感染,如哮喘。

无名指向桡侧弯曲:呼吸系统有问题。

远节指骨段向桡侧弯曲:肺炎,支气管炎。

中指尺侧弯曲,无名指桡侧弯曲,肺炎,肺心病。

中节指骨段出现纹理散乱:易便秘。

治疗:向心方向推。

近节指骨段桡侧弯曲:结肠炎,易患便秘和腹泻。

无名指指根弯曲:胰腺有问题,易出现腹胀,腹泻。

指根掌侧纹理散乱:升结肠、降结肠疾病,皮肤粗糙,大肠实热。

指甲出现竖条纹:左侧是脾不好,右侧是肝胆不好。

治疗方法:开心开肺。

无名指不正或皮肤粗糙,提示呼吸系统可能有问题。肺部若有问题,下肢就可能发生浮肿,肺主水液代谢,大小鱼际发现有青筋连到手腕部,就说明是水液代谢问题。肺代谢功能问题也会引起腰部不适,因为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上之源。肺属金,肾属水,金可生水,肺阴虚损,日久则致肾阴不足,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失职,累及于肾,形成尿少,甚则水肿。

在手部调理的方法:调整大小鱼际。双手大小鱼际相对揉搓,摩擦,发热为度,并活动腰部,也可在腰部肾区调理。

五、小指(水)肾、膀胱

远节向桡侧弯曲,肾阴虚,生殖系统问题,手脚热。

远节向尺侧弯曲:肾阳虚,手脚冰凉。

凹陷:生殖系统功能欠佳。

过短者:老年易患心、脾、胃疾病。

苍白瘦弱:脾虚肾弱。

过长:男子阳萎早泄,女子性功能低下。

弯曲:生殖系统晚熟或有缺陷。

指背部有弯曲:易患泌尿系统疾病。

与其他几指不能合拢:肾脏问题。

指甲出现竖条纹是肾不好。

小指形态不正常:肾脏,泌尿系统、生殖系统重点检查。

在五指诊断时注意:根据五指的形态状况提示该系统可能有问题。有的放矢,再仔细认真检查相关的反射区,就是先看五指,不考虑反射区,待初步诊断大系统确定后,详细观察反射区。若反射区颜色、形状等不同,就提示为疾病种类、原因、程度等也不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092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