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质、严酷、热血、刚毅的斯巴达勇士们给后人一种信仰、一种崇高,一种只有胸怀大志者才能表现出来的气度和荣耀。
描述斯巴达军队的画像
“永远不会屈服,直到战死沙场。为国家而战则是一生最高的荣耀。”——这便是每一位斯巴达人的心声。阅读本文,我们铭记的是一种历史,而历史留下的是一种精神,虽然最后一位斯巴达勇士轰然倒下,但勇猛刚强的斯巴达人精神将为后世永远铭记。
史海回眸
斯巴达(公元前7世纪末至公元396年),是古代希腊中的一个城邦。所谓城邦,就是一个国家,它以一座城市为中心,周边包括诸多的乡镇。要数古代希腊最强大的城邦,雅典第一,斯巴达便可称之为第二。斯巴达城邦位于古希腊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拉哥尼亚平原位于古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东临爱琴海,南濒地中海,三面环山,中间有一块小平原,土地肥沃,适于农耕。“斯巴达”的含义即是“可以耕种的平原”。我们所要讲述的便是在公元前11世纪来到这里并经过数年征服与扩张,终于在公元前7世纪完全占领这片肥沃土地的多利亚人的强悍军队。下面让我们一起重回中古欧洲,回顾一下斯巴达城邦的建立与发展。
大约在公元前20世纪初,一批由阿卡亚人组成的希腊部落来到了古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公元前20世纪中叶,阿卡亚人在拉哥尼亚建立了一些城市。当时拉哥尼亚各城市处于迈锡尼国家统治之下。公元前1100年左右,另一批由多利亚人组成的希腊部落从希腊半岛北部侵入了伯罗奔尼撒,其中的一支进入拉哥尼亚,毁灭了迈锡尼时代的城市文明。进入拉哥尼亚的多利亚人分为三个部落,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他们在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由五个村落联成一个新的政治中心,这就是多利亚人的斯巴达城。它名之为城,实际上既没有城墙,也没有像样的街道。居住在这一带的多利亚人,称为斯巴达人。
公元前800年—公元前730年,斯巴达人逐渐征服了拉哥尼亚地区,迫使被征服的居民向其纳贡,这些被征服者居住在斯巴达人的周围,称作皮里阿西人(意为周围地区的居民)。后来居住在南部沿海希洛斯城的被征服者不堪斯巴达人的压迫而发动了起义。斯巴达人将起义者镇压下去之后,将他们变为奴隶,称之为希洛人。
公元前8世纪中叶,由于斯巴达人本身社会分化加剧和人口增加,为了解决土地不足,斯巴达人一方面向外殖民,另一方面侵入美塞尼亚,史称第一次美塞尼亚战争(约公元前740年—公元前720年)。结果,斯巴达人占领了整个美塞尼亚,把其居民也变成希洛人。把侵占的土地在斯巴达人与皮里阿西人之间分配,斯巴达人分得平原的土地,皮里阿西人分得山区土地。约公元前640年—公元前620年,美塞尼亚人不堪奴役与压迫举行起义(史称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虽然给斯巴达人以沉重打击,最后还是失败了。到公元前7世纪,斯巴达的奴隶制国家政体已经大致形成了。
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斯巴达逐步与伯罗奔尼撒半岛大多数城邦组成伯罗奔尼撒同盟,成为希腊一个城邦集团的领袖。凭借这个同盟,斯巴达经常干涉雅典等邦内政。公元前5世纪初,它没有派兵支援小亚细亚希腊城邦反对波斯的起义。公元前480和前479年,斯巴达人在波希战争中曾任希腊诸邦盟军统帅,与雅典等邦联合反对波斯的侵略。此后,随着提洛同盟的建立和雅典势力的增长,斯巴达与雅典的矛盾日趋尖锐。
公元前464年大地震后,斯巴达奴隶乘机起义,为了挽救危局,斯巴达一度求助于雅典。公元前404年,在波斯的帮助下,斯巴达打败雅典,成为延续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胜利者和全希腊的霸主。它的暴虐统治很快引起各城邦的不满和反抗。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斯巴达与雅典、忒拜、科林斯长期角逐,渐失优势。斯巴达公民内部贫富分化加速,失去土地和公民权者日增,兵力日益削弱。公元前371年,斯巴达入侵希腊城邦忒拜,大败,国王战死。随后美塞尼亚独立,伯罗奔尼撒同盟解体。公元前3世纪后期,斯巴达的社会矛盾尤为激烈,亚基斯四世和克莱奥梅涅斯三世改革相继以失败告终。公元前192年,斯巴达僭主纳比斯被杀,斯巴达被迫加入阿哈伊亚同盟,实际失去了独立。罗马帝国征服伯罗奔尼撒半岛后,公元396年斯巴达城为哥特人所毁,随后拜占庭入主。
长期对奴隶——希洛人的武装镇压,使斯巴达拥有一支铁血严酷、刚毅好战的军队,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在公元前6世纪的波希战争中得以充分体现。经过温泉关一役,斯巴达人虽然寡不敌众,使得波斯军队攻占雅典,但斯巴达军队强悍的战斗力从此声名远播。
特色训练
为了维持对希洛人的压迫与剥削,镇压希洛人的反抗,斯巴达人需要一只强壮的军队。于是,斯巴达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整个社会过着军事化的生活,孩子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军事训练。为了防止斯巴达人内部贫富分化,斯巴达人不许从事工商业,不用金银做货币,而用价值低廉的铁币。斯巴达人除了军事外,不得从事其他生计。斯巴达人崇尚武力精神,整个斯巴达社会等于是个管理严格的大军营。
斯巴达的婴儿呱呱落地时,就抱到长老那里接受检查,如果长老认为他不健康,他就被抛到荒山野外的弃婴场去;母亲用烈酒给婴儿洗澡,如果他抽风或失去知觉,这就证明他体质不坚强,任他死去,因为他不可能成长为良好的战士。男孩子7岁前,由双亲抚养。父母从小就注意培养他们不爱哭、不挑食、不吵闹、不怕黑暗、不怕孤独的习惯。7岁后的男孩,被编入团队过集体的军事生活。他们要求对首领绝对服从,要求增强勇气、体力和残忍性,他们练习跑步、掷铁饼、拳击、击剑和殴斗等。为了训练孩子的服从性和忍耐性,他们每年在节日敬神时都要被皮鞭鞭打一次。他们跪在神殿前,火辣辣的皮鞭如雨点般落下,但不许求饶,不许喊叫。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训练也越来越严格。受训者经常举行演习和表演,国王还亲自到场观看。有一种演习是分成两队进行搏斗。在搏斗的前一天晚上,孩子们要用小狗来祭神,据说是因为狗又机灵、又勇猛。祭完神,还要同公猪搏斗一次。第二天,开始正式的搏斗。双方赤手空拳,没有护身的披挂。搏斗的时候,可以拳打、脚踢、用嘴咬,甚至允许挖对方的眼睛。经过残酷的搏斗,打倒了对方的孩子就能获得荣誉。当男孩过了12岁,便会被编入少年队,只能光头赤脚,不论天气冷暖均只许穿一件外衣,并只可在军营里作少量进食,迫使他们在外面偷取食物,锻炼他们的身手。若被人发现,则会被重打,因为这证明他身手不灵活。
斯巴达人到了20岁,开始军营生活,受正规的军事训练。斯巴达的战术是方阵。这种战术不仅要求每个战士能勇敢作战,而且更重要的是依靠组织和纪律的严密。为了保证方阵在战斗中进退熟练,接应机敏,长期操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从20岁到30岁,每个青年都要接受这种训练。过了30岁,斯巴达人才能结婚成家。但是,集体的军事生活还得继续下去。他们必须参加一种叫做“斐迪提亚”的公民社团,每团15人,平时一起聚餐,一起扎营,在战时就是一个作战的小队。他们还必须每天出操,直到60岁时退伍,但仍是预备军人。
斯巴达女孩7岁仍留在家里,但她们不是整天织布做家务,而是从事体育锻炼,学习跑步、竞走、掷铁饼、搏斗等。斯巴达人认为只有身体强健的母亲,才能生下刚强的战士。斯巴达妇女很勇敢坚强,她们不怕看到儿子在战场上负伤或死亡。一个斯巴达母亲送儿子上战场时,不是祝他平安归来,而是给他一个盾牌,说:“要么拿着,要么躺在上面。”意思是说,要么拿着盾牌光荣胜利归来,要么光荣战死被别人用盾牌抬回来。
斯巴达人要求他们的子弟语言简明,直截了当,从小就养成沉默寡言的习惯。有一次,斯巴达国王的儿子听到雅典一位演说家说斯巴达人没有学问,就回答说,“先生,你说得对,在希腊人中,只有我们一点也没有学到你那些坏品质。”又有一次,一个国王给斯巴达国王写恐吓信,要斯巴达听从他的命令,不然的话,就要把斯巴达变成废墟。斯巴达王是怎样回答的呢?他只用了一个字:“请!”后来,人们把这种简练的回答叫做斯巴达式的回答。英语里“精练的”这个形容词(laconic)就是从斯巴达人居住的拉哥尼亚这个地名转化而来的。斯巴达独特的军事社会制度和尚武精神,使它拥有希腊其他城邦无法相比的军事优势。它曾经称霸南希腊,打败雅典。但是,它除了军事力量强大以外,在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成就和发展。
军队编制
斯巴达是奴隶制专政的国家,国家机构由国王、公民大会、长老会议和监察官组成。整个斯巴达人依靠奴隶——希洛人的供养,形成完全而终身脱离生产的、专门从事军事活动的特权阶级。斯巴达的兵役制度是公民兵制,兵民合一,兵即是民,民也是兵,兵民不分。斯巴达人为终身的职业兵,从20岁起正式成为军人,30岁开始结婚,服役至60岁,成为世界上服役期限最长的常备军。
在这期间,他们绝大多数的时间都住在军营,实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包括体育、击剑、拳斗、操练和跑步等,并进行严格的共餐制,不得无故缺席。所以,整个斯巴达城就像一座大兵营,斯巴达人只要活着,就得受无休止的训练,过着严酷的军事生活。斯巴达军队主要为重装步兵,重装步兵的编制,开始为5个营,公元前5世纪末已有8个营。到公元前4世纪,军队编制复杂化。军队的最小单位是排,由64人组成。两个排组成一个连,两个连组成一个营,四个营为一个团。作战时,单位区分作用不大,所有重兵都编入一个方阵,整体作战。除此之外,还有轻装步兵,但编制数量不确定。
标志性装备
重装步兵最主要的武器是矛。这种矛一般全长为18~22米左右,矛杆是木制的。矛的前端有一个矛头,形状是扁平的柳叶形,长度约30~35厘米,最阔的地方宽度约4~5厘米,由铁铸造而成。矛的后端装有一个大尖钉,形状是截面为正方形的锥形,长度比矛头要短,锥形的底部约为2厘米宽,由青铜铸造而成。平时不用的时候,矛是矛头冲上,凭着后端的尖钉,垂直地钉在地面上的;需要使用时再把它拔起来。大概是因为把矛钉在地面上的行为,时刻可能威胁到地面上的小生物,所以矛后端的这种青铜钉的别名就是“蜥蜴锥”。
重装步兵的次要武器是非常著名的斯巴达短剑。剑的长度一般是60厘米左右,形状不一,由铁铸造。到了公元前5世纪,希腊诸城邦里陆军最强的斯巴达,发展出一种比较短(30~40厘米左右)、尖端形状是三角形的剑,几乎只能算是一种比较大的匕首。这种短剑在实战中比长剑更有效。
在矛和剑之外,有时重装步兵还会携带一种砍刀。这种砍刀比长剑稍短,形状也不一样,不过都有一条弯曲的刀刃,也是由铁铸造的。由于这种砍刀只有一条刃,所以它的主要功能是往一个方向去劈,而不像剑那样有两条刃,可以往两个方向去切,还可以往前去直刺。所以砍刀在重装步兵中不是常见的装备。倒是骑在马上的骑兵,由于最经常的动作就是往下砍,所以砍刀在骑兵中是常见的装备。像古希腊的著名学者、苏格拉底的弟子之一色诺芬就在他的《论骑术》十二卷11节向骑兵特别推荐这种武器。
全副武装的斯巴达重装步兵
在防护方面,重装步兵和以前的步兵最大的不同,在于重装步兵的盾牌比较小。以前那种可以把士兵全身从脚面到脖子全部掩护起来的大盾牌,再也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盾牌则是圆形的,直径约1米,以木制的圆盘为基底,外面铺上一层青铜。在盾面上,经常会绘上一些标记,以表明持有者来自哪个城邦,或者他是什么身份。比较常见的几种标记有:斯巴达人的“∧”(“∧”即“L”,是斯巴达所属的“拉栖底梦地区”的首字母)、雅典人的猫头鹰(雅典的守护神雅典娜的圣鸟)、忒拜人的斯芬克斯(人首狮身的怪兽)。
除圆盾之外,重装步兵的个人防护也主要依靠盔甲。重装步兵的盔甲主要分三部分:头盔、胸甲、胫甲。重装步兵的头盔是很有特色的,一般都是青铜铸造,可以把整个头颅,包括颈部都裹起来。头盔只在正面有一道T字形的开口,以便眼睛的观察、鼻子的呼吸,以及嘴的说话。另外,头盔在两眼之间还往下伸出来一道,用来保护鼻梁。有时在这种头盔的顶上,还会加上一些马鬃,作为装饰。由于这种特殊的头盔最早产生于科林斯,所以得名“科林斯式头盔”。胸甲和胫甲一般也是用青铜铸造的,用来保护躯干正面和小腿。胸甲可以把前胸和腹部整个裹起来,最初就是一块青铜大罩子,后来有了根据士兵个人的身材量身打造的胸甲。由于青铜胸甲过于沉重,而且重装步兵左手的圆盾已经提供了对身体正面的保护,所以古典时代后期出现了用几层牛皮制作的、只是在心口处缀上铜片的胸甲。这种牛皮质地的胸甲一直流行到了罗马时代。当时还有其他种类的胸甲,比如鳞甲、片甲等等。由于重装步兵的圆盾不能像以前的大盾牌那样有效保护士兵的双腿,使得胫甲现在比原来更重要,所以胫甲和胸甲相反,从原来的牛皮质地变成了后来的青铜质地。盾牌、头盔、胸甲、胫甲加在一起,总重量大约在25~30千克,所以重装步兵一般不进行长距离的奔袭。
斯巴达公民唯一的职业就是战士,所以他们的装备是城邦提供并且统一制式的。斯巴达人这种整齐划一的装备,自然而然会给战场上那些穿着五花八门装备的对手们一种震慑。
作战方式
斯巴达人在战斗中步调一致、军纪严明,他们采用攻守兼顾的步兵方阵并注重保障队形的要害部位。阵列的深度一般有6~8行,人多的时候也有十几行的,而每一行则为8个士兵。方阵中士兵们都是左手握盾,右手执矛。
先说防护,战斗时前两排的士兵将圆盾举起,形成一道铜墙铁壁,盾牌被提到脖子的高度,以保护自己的前胸,然后把彼此的盾牌互相接在一起,形成一道“盾墙”。基本上方阵的最左端是封闭的,因为战士左手拿盾右手拿矛,防御时每个斯巴达方阵的战士都会保护着他左边的战士,锻炼成这种战术需要相当强悍的力量和准确的判断力。再说进攻,方阵中的士兵把矛扛在肩上,矛头朝上。当重装步兵的阵列都集结完毕、每一行都形成“盾墙”之后,等到接近敌军时,中后排的士兵将长矛插空前刺,攻击敌方头盔保护不到的部位,比如眼睛;或者去扎头盔与“盾墙”之间裸露出来的部分,比如脖子。
这种方阵攻防效果兼备。敌人冲锋到方阵前时,后方的长枪可发挥长度优势先发攻击,前方盾牌组成的防御墙提供了很好的保护;而当斯巴达人冲锋时,密密麻麻的长枪加上战士行进的冲击力,灵活地交替攻击,威力惊人。这种方阵后来被亚历山大大帝采用并改良,在他的征伐大业中被发挥到极致。
值得一提的是,斯巴达军队进行作战时,往往征调他们的奴隶——希洛人去打头阵,以减少自己的损耗。由于斯巴达人经常对外发动战争,希洛人的军役负担自然十分沉重。希波战争期间,斯巴达人一次就征调了35万希洛人随军出征。他们被迫去打头阵,用自己的生命去探明敌方的虚实,消耗敌方的兵力。
风流人物——列奥尼达一世
“生能万人敌,身先士卒,大军千万亦无所惧,真英勇也。”这是后人对列奥尼达一世带领斯巴达三百勇士在温泉关战役中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的溢美之词。
列奥尼达(勇猛若狮之意),古代希腊斯巴达国王,古代希腊抗击波斯入侵的英雄。他为人英勇果敢,每战必身先士卒。斯巴达城国王的诞生没有世袭之说,只能从成千上万的竞争者中通过努力证明自己的实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获得。
列奥尼达打小就接受了严酷的地狱式训练,10岁开始学会被动挨打,随后学会了还击,多年的不间断训练,不但练就了他强壮的铮铮铁骨,同时也获得了超强的武艺和强烈的团队合作技能。列奥尼达经历了独身非人的野外生存考验,经历了与野狼对峙终将其杀死的严酷挑战,最终他胜利了,成为统领斯巴达城的国王,大约于公元前490年即位。“朋友和兄弟是你成功的有力保障……”列奥尼达一世在陪儿子玩耍时教导儿子说。这句话在后来的温泉关战役中得到了有力的验证。
列奥尼达一世
公元前480年波斯第二次远征希腊时,列奥尼达一世任希腊抗波联军陆军统帅,率部约7000人镇守北、中希腊之间交通要冲温泉关,阻10余万波斯军南下。8月中旬指挥守军顽强阻击两天,多次打退波斯军进攻。后因当地希腊人出卖,联军腹背受敌。列奥尼达一世为保存实力命令联军撤退,亲率300名斯巴达人坚守,与波斯军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战后,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为报复,下令找到列奥尼达尸体,砍下首级,挑在矛头上。希腊人后来在温泉关为列奥尼达等300斯巴达精兵修建了墓碑纪念。
经典战例——温泉关战役
今天,矗立在希腊德摩比勤隘口(俗称温泉关),用来纪念公元前480年希波战争中温泉关战役的一尊狮子状纪念碑上的铭文写道:“过往的客人,去告诉我们的斯巴达人,我们矢志不渝,死守在这里,粉身碎骨。”
温泉关战役的纪念塑像和浮雕
温泉关战役是希波战争中的一场经典战役,也是希腊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爱国主义战斗典范,斯巴达军队在这场战役中所展现出来的英雄气概一直被后人所称颂。此次战役斯巴达军队可谓虽败犹荣,他们的大无畏精神震撼了敌军,更鼓舞了希腊各城邦军队的士气。
公元前485年,薛西斯继承波斯皇位,成为波斯帝国的第四代皇帝。兴起于中亚伊朗高原的波斯,是通过无止境的扩张而发展起来的。然而,波斯皇帝对土地和财富的贪得无厌使他永远无法满足现状,他虎视眈眈地望着爱琴海彼岸欣欣向荣的希腊城邦,下令备战进攻希腊。
公元前481年,这已经是薛西斯备战的第4个年头了。薛西斯一共向臣服于波斯的46个国家、100个民族征集了25万人的大军,他的作战计划是穿越色雷斯、马其顿,然后南下希腊。这条路虽长,却比横越爱琴海保险系数大,并有利于发挥波斯军队人数众多的优势。
面对气势汹汹的波斯侵略军,希腊人组织了从未有过的联合行动,30多个城邦齐集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的科林斯,结成了反波斯同盟,发誓同仇敌忾,共御强敌。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被推举为陆军统帅,海军统帅也由斯巴达人尤里比阿德担任。陆军以最精锐的斯巴达军为主力,海军则以素有海上强国之称的雅典为骨干,全军11万人,战舰400艘。
全希腊动员起来的所有军事力量与强大的波斯对手相比,显得十分单薄。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载,波斯军队有500万人,不过根据合理估计应为50万人左右。而希腊联军只有7000人,因为这一年恰逢古希腊的奥运会,所以希腊人只派出了这么少的军队来迎战。其中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带领了300人的国王卫队前来,斯巴达人的尚武传统与常年不懈的训练,使得这300人个个都是以一当百的剽悍勇士。但是,即便如此,希腊联军也处于弱势。于是,联军将领们纷纷献计献策,最后大家决定只有踞守温泉关,兵力不足的希腊联军才能阻止波斯军队的进攻。
现在我们重新回到古战场,一同看看温泉关的地理位置。温泉关是一个海岸边的狭窄通道,东西走向,地势极其险要,狭窄得只能通过一辆战车,一旦希腊军队失守,波斯军队将长驱南下。
战役打响后,波斯人发挥数量优势,首先派重装步兵轮番冲击,并将之前的希腊俘虏放在最前面当炮灰。列奥尼达则充分利用温泉关有利地势和兵器优势,命令斯巴达方阵居高临下,用长矛刺向手持短兵器的敌军,使波斯兵伤亡惨重。训练有素的斯巴达人,有时故意示弱,丢下长矛撤退,等敌军追上来时,转身再用长剑发动反冲锋,这种“回马枪”战术屡屡得手,波斯人一直无法突破关隘。当波斯人的第一波攻击被彻底粉碎的时候,斯巴达军队只损失了2至3个斯巴达战士。波斯王薛西斯的军队在第一波攻击遭到失败之后充分认识到他面对的是一支多么可怕的军队,于是派出自己最精锐的“不死队”,这支12000人的皇家卫队号称波斯的王牌预备队,但一天下来还是攻不破斯巴达人的防线。第二天薛西斯派出了总共50000人对斯巴达守军进行猛攻,照样没有奏效。薛西斯急得三次从他督战的宝座上站起来,皱着眉头,抖动着胡子,狂躁地吼叫不已。
一天傍晚,薛西斯正在大营中生闷气,侍卫悄悄领进来一个人,原来是一个名叫埃彼阿提斯的当地农民。这个希腊叛徒跪倒在地,卑微地说道:“皇帝陛下,我知道一条小路,可以让您神不知鬼不觉地绕到希腊人的后方,只要您给我一笔酬金,我立刻领您的人去看。”薛西斯一听,大喜过望,立即命令这个希腊叛徒带领御林军沿着荆棘丛生的小道直插后山。本来列奥尼达在小路旁的山岭上早已布置下1000余名守兵。但因此处数日没有战事,他们便放松了警惕,直到寂静的黑暗中传来嘈杂的脚步声时,他们才慌忙披挂上阵。波斯的将军面对这些匆忙迎战的希腊军队感到目瞪口呆,这与前两天他们曾经面对的可怕敌人大相径庭。波斯将军一度不敢下令自己的军队立即进攻,叛徒提醒他这些人不是可怕的斯巴达战士,波斯军队才大举进攻,打败了负责保卫这一区域的佛西斯城邦士兵,黎明时分迂回到斯巴达军队防线背后。
面对险情,列奥尼达和他的300个斯巴达士兵没有离开,因为按照斯巴达传统,士兵永远不能放弃阵地!自愿留下与他们并肩作战的还有700名塞斯比亚城邦士兵。
温泉关战役想象图
决战的时刻来临了,腹背受敌的斯巴达壮士背水一战,给波斯军队以重大杀伤,薛西斯国王的两个兄弟阿布罗科美斯和海佩兰西斯在混战中被杀。前后夹攻的波斯人潮水般扑向防守薄弱的关口,斯巴达勇士用长矛猛刺敌人,长矛折断了,又拔出佩剑劈砍,佩剑断了,用身体去抵抗。可波斯人一波一波拥了上来,斯巴达勇士杀退敌人四次进攻,斯巴达王列奥尼达英勇牺牲。他死后,壮士们拼死夺回他的遗体。所剩的斯巴达人越来越少,逐渐被压缩到一个小山丘上,塞斯比亚人的心理防线崩溃,纷纷举起双手向波斯人投降,但还是被杀红眼的波斯人全部屠杀。波斯军队将残余的斯巴达战士死死围住直到全部杀光。波斯人在战后打扫战场时,发现波斯军队死亡达2万人左右,斯巴达人的尸体却只有298具。原来,有两个斯巴达人没参加战斗。一个是因为有眼病,一个是当时奉命外出。这两人回国后受到人们的极度鄙视,于是其中一人自杀,另一人则在后来的战斗中战死,一雪前耻。
付出约20000名波斯士兵生命的温泉关血战,对于薛西斯就像一场噩梦,他残忍的割下战死的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的首级,并且把尸体钉到十字架上,这样的战后行为在波斯传统中很罕见,通常波斯人十分尊敬那些英勇不屈的敌人,这也可以看出斯巴达勇士给波斯军队造成多么惨痛的损失,以致波斯王做出这样惨绝人寰的举动。
攻占温泉关以后,波斯军队长驱直入,直扑雅典城。然而雅典城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薛西斯大怒,下令放火烧毁了希腊这座最繁华、最富庶的城市。虽然陆战取得了胜利,然而强大的波斯帝国军队却在萨拉米斯海战中一败涂地,最终导致战争的主动权完全被希腊人所操纵,最后不仅将波斯人彻底赶出了欧洲,而且还解放了长久被波斯占领的小亚细亚沿岸各希腊移民城邦。公元前449年,希腊军队在塞浦路斯岛彻底打败波斯,双方订立和约,希波战争宣告结束。
历史评价
斯巴达军队留给后人的历史遗产不只是他们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还有他们在军队建设与作战方面的成就,这些对后世的影响都非常大。
透过这段战争史我们会发现,斯巴达军队有两大制胜法宝:首先是民族的尚武精神,使得每一名斯巴达勇士都能以一当十,骁勇善战;第二个法宝便是这支军队纪律严明,步调统一,对领袖的绝对服从。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斯巴达军队才能面对强敌始终保持着严整的战斗队形,充分发挥作战效能。而反观波斯军队,战术呆板落后;士兵多曾被强征入伍,士气低落;劳师远征,补给困难,最终招致失败。
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但是我觉得应该说的是所有斯巴达战士。
具体的战争事件在这里。
公元前485年,薛西斯继承波斯皇位,成为波斯帝国的第四代皇帝。兴起于中亚伊朗高原的波斯,是通过无止境的扩张而发展起来的。 然而,波斯皇帝对土地和财富的贪得无厌永远无法满足。薛西斯同他的先父大流士一世一样,虎视眈眈地望着爱琴海彼岸欣欣向荣的希腊城邦。 这天,薛西斯突然召集各地总督、贵族举行会议,在大谈了一通先辈的光辉业绩后,薛西斯说出了自己的打算:“我决定继承父皇的童志,派一支大军讨伐希腊人。这不仅可以使我们赢得声名,而且可以得到一块不次于我们的土地。我要在你们的帮助下,征服整个欧州,使太阳照耀下的土地不能有一块在我们的疆界之外。” 薛西斯原以为自己的决定会得到众人的一致赞成,可眼前等着他的只有一片沉默。过了好一会儿,薛西斯的叔父阿尔塔巴诺鼓足了勇气说道:“陛下,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黄金的成色只能在试金石上才能加以鉴别,听听反对意见是有好处的。请记住当年马拉松战役吧!那个教训不能忘记呀!” 一提起“马拉松战役”,众人不由吸了一口凉气,薛西斯的脸上则露出了令人捉摸不透的神态,似乎陷入了沉思。马拉松战役是希波战争的第一战,也是波斯自开国以来的第一次大挫折。这一仗,雅典只伤亡了192人,波斯人却留下了 6400具尸体,损失了7条战舰,大流士一世因此而含恨终生。 薛西斯从往事的回忆中回到了现实,心想父亲当年虽然吃了亏,但那是将帅无能造成的,只要自己御驾亲征,何攻不克,何人不服,征服希腊人不是正好体现自己的能耐比父亲更胜一筹吗, 想到这里,薛西斯不由得浑身发热,雄心万丈,便不顾叔父的劝阻,随即下令全力准备进攻希腊。 血战温泉关 时间一晃就到了公元前481年,这已经是薛西斯备战的第4个年头了。薛西斯一共向臣服于波斯的46个国家、100个民族征集了25万人的大军,他的作战计划依然仿效的是大流士当年采取以陆上进攻为主的方式,穿越色雷斯、马其顿,然后南下希腊。这条路虽长,却比横越爱琴海保险系数大,并有利于通过大量军队发挥波斯军队人多势众的优势。 面对气势汹汹的波斯侵略军,希腊人组织了从未有过的联合行动,30多个城邦齐集科林斯,结成了反波斯同盟,发誓同仇敌忾,共御强敌。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被推举为陆军统帅,海军统帅也由斯巴达人优里比阿德担任。陆军以最精锐的斯巴达军为主力,海军则以素有海上强国之称的雅典为骨干,全军11万人,战舰400艘。 不过,全希腊动员起来的所有军事力量与强大的波斯对手相比,又显得单薄了许多。于是,联军将领们纷纷献汁献策,最后大家决定只有踞守温泉关,兵力不足的希腊联军才能阻止波斯军队的进攻。 温泉关是一个海岸边的狭窄通道,东西走向,“中门”是温泉关的关节所在,希腊人也在此集中了约7000名的重步兵,其中包括李奥尼达自己的300名斯巴达精锐国王卫队。 温泉关地势险要,山道狭窄,大部队不能展开行动,骑兵和战车也派不上用场,薛西斯于是采取了重装步兵轮番冲击的强攻战法,企图利用人数的优势打垮希腊联军。而李奥尼达却利用温泉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优势,居高临下,指挥部队用锋利的长矛凶狠地刺向手持波斯刀的敌人。波斯人倒下了一批又一批,攻打了一天又一天,却没能前进一步。薛西斯无奈,只好拿出最精锐的1万名御林军投入战斗,但除了抛下大片尸体外, 还是攻不上去。见此情景,薛西斯急得三次从他督战的宝座上站起来,皱着眉头,抖动着胡子,狂躁地吼叫不已。 这天傍晚,薛西斯正在大营中生闷气,侍卫悄悄领进来一个人,原来是一个名叫埃彼阿提斯的当地农民。 这个希腊叛徒跪倒在地,卑微地说道:“皇帝陛下,我知道一条小路,可以让您神不知鬼不觉地绕到希腊人的后方,只要您给我一笔酬金,我立刻领您的人去看。” 薛西斯一听,大喜过望,立即命令这个希腊叛徒带领御林军沿着荆棘丛生的小道直插后山。本来李奥尼达在小路旁的山岭上早已布置下1000余名来自佛西斯城邦的守兵。但因数日无战事,他们便放松了警惕,直到寂静的黑暗中传来嘈杂的脚步声时,他们才慌忙披挂上阵。波斯人已到跟前,羽箭像雨点般射来,佛西斯人败走了。波斯人也不追赶,直向温泉关背后袭去。 李奥尼达得知波斯军已迂回到背后,知道大势已去。为保存实力,他把已无斗志的其他城邦的军人调到后方去,只留下他带来的 300名士兵迎战。波斯军杀声震天潮水般拥来,腹背受敌的斯巴达人奋勇迎战。他们用长矛猛刺,长矛折断了,又拔出佩剑劈砍,佩剑断了,就冲上去用拳头和牙齿同敌人肉搏。霎那间,整个战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苦战中,遍体鳞伤的李奥尼达力竭气绝倒了下去,仍在战斗的斯巴达战士也所剩无几。他们逐渐被压缩到一个小山丘上,尽管早已精疲力竭,但没有一个人放下武器投降。杀红了眼的波斯人将残余的斯巴达人死死围住,在口令声中将雨点般的标枪投向他们,直到最后一个人倒下。至此,温泉关才最终被攻占了。 付出2万名波斯士兵生命的温泉关血战,对薛西斯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一想到血战到底、宁死不屈的斯巴达勇士,他就心惊肉跳地问左右:“斯巴达人是不是都是这样的。” 萨拉米斯海战一败涂地 攻占温泉关以后,波斯军队长驱直人,直扑雅典城。然而雅典城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薛西斯大怒,下令放火烧毁了希腊这座最大、最富庶的城市。 原来,在当时的希腊,一直流传着一个预言:希腊的命运要靠木墙才能拯救!可是,雅典杰出的海军统帅提米斯托克利却对古老的预言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希腊的未来在海上,预言中的木墙就是指大船。因此,他建议所有的妇女儿童都坐船到亚哥斯的特洛辛和本国的萨拉米斯岛上去躲避,所有的男人则乘着战船,集中到萨拉米海湾。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公民大会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 就在波斯陆军直扑雅典的时候,波斯海军也绕过优卑亚岛,掠过阿提卡,来到雅典的外港比里犹斯。他们水陆呼应,大有气吞山河、踏平希腊之势。9月23日凌晨,波斯舰队完成了对希腊舰队的合围。萨拉米斯海峡西端,200艘埃及战舰按时到达指定位置,堵住了希腊舰队的退路;海峡东端,800多艘波斯战舰排成三列,将海面封锁得严严实实。 天刚破晓,海面上薄雾蒙蒙,志在必得的薛西斯迫不及待地穿好衣服,吩咐将镀金的宝座搬到俯瞰海湾的埃加罗斯山—亡,他要亲自观看希腊舰队灭亡的盛景。站在他身边的,则是一位手拿纸笔的史官,准备如实记录下波斯海军的辉煌胜利。 被逼到绝境的希腊联合舰队在提米斯托克利的指挥下迅速展开了阵形:科林斯舰队开往海湾西口,顶住埃及人的冲击;主力舰队集中在海峡东端,180艘雅典战舰在左翼,16艘斯巴达战舰在右翼,其他城邦的战舰在中央,与波斯主力抗衡。 战斗开始后,双方战舰在性能上的优劣也很快显示出来。提米斯托克利发挥自己船小快速的优势,机智地指挥雅典战船不断地向波斯战船作斜线冲击,利用船头一根长约5米的包铜横杆,先将波斯战舰的长桨划断,然后调转船头,用镶有铜套的舰首狠狠冲撞其腹部。波斯战舰就这样一艘一艘地被撞沉。 一番激战后,波斯前锋舰队抵挡不住,被迫后撤。而正从后面增援的波斯战舰并不知道战况,它们笛鼓齐鸣,猛往前冲。由于正值顺风,鼓成满帆的后援战舰冲人海湾,正好同后撤的前锋舰只迎头相撞,乱成一团。提米斯托克利见此情景,乘机指挥全军四面出击。希腊人越战越勇,直打到残阳如血的时候,海上漂满破舰的碎片,波斯海军已无心恋战,丢下落在水中的战友,灰溜溜地撤离了萨拉米斯海峡。 薛西斯在山头上从头至尾目睹了海战的全过程,眼睁睁地看着波斯舰船沉没的沉没,被擒的被擒,他心如刀绞,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庞大舰队失败得如此之惨,不由得顿足捶胸,失声恸哭,连自己华丽无比的皇袍也被扯得七零八落。几天后,薛西斯除留下一部分兵力在希腊继续作战外,自己率领其余部队退回到了小亚细亚。 萨拉米斯海战是整个希波战争中最重要的一次战役,它扭转了整个战局。第二年,以斯巴达军团为核心的希腊联军又在普拉提亚彻底击败波斯陆军。从此,希波战争的主动权完全被希腊人所操纵,最后不仅将波斯人彻底赶出了欧洲,而且还解放了长久被波斯占领的小亚细亚沿岸各希腊移民城邦。公元前449年,希腊军队在塞浦路斯岛彻底打败波斯,双方订立和约,希波战争宣告结束。
提到古希腊,就绕不开古希腊的政治体制问题。雅典的民主政治在历史上可谓辉煌无比,斯巴达的贵族独裁也算独具一格。两种政体之间的比较也是经常被学者关注。雅典和斯巴达只是希腊几百个城邦中的典型,希腊每个城邦之间的政体多多少少具有一些区别。亚里士多德曾经将希腊城邦的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和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他认为前三者属于正常的政体,后三者是前三者的变态政体。如果综合起来,希腊主要三种政体就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我们以雅典和斯巴达作为典型进行了介绍。
一,以斯巴达为典型的贵族政体所谓的贵族政体,就是贵族在政治上占据主导优势的政体。贵族政体并非没有君主,只是君主或者国王,只是君主没有最高决策权,他是行政系统的一部分;贵族政体也并非没有民主,只是这种民主只是贵族内部的民主,甚至只是少数贵族(寡头)的民主。
希腊城邦
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的制度基本都是军事民主制,在中国被称为“禅让制”。这种制度是一个部落或者部落联盟的各个氏族来推举一位军事首领。军事首领负责对外征战,但是对内并没有多少权力。在“黑暗时代”,希腊的军事民主制主要有三大机构。(1),公民大会。主要由部落内部的成年男子组成,拥有最高的选举权、决策权,以呼叫、举手的方式进行投票;(2)贵族会议,又称为长老会或者元老院,是各个氏族的上层人士组成,一般年龄在60岁或者50岁以上;(3),军事首领“巴西列斯”,可以翻译为“王”,战争时期带领部落成员出征,平时主持祭司活动,有一定的司法权。王的选举,归属于公民大会。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开始积累,于是就出现了阶层分化。分化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一般在农耕文明国家,会导致军事首领的权力膨胀,最终建立了君主制政体。例如在苏美尔城邦,最开始都是较为民主的,但是城邦形成后就出现了专制化的君主。第二种情况发生在工商文明国家,君主的权力始终被限制,而贵族的经济上升,他们逐渐掌握了国家大权,形成了贵族政体。一般来说,贵族政体形成之后,贵族会议就掌握了国家实权,而公民大会则名存实亡。
在后来的发展中,许多城邦都废除了贵族政体,但是以斯巴达为中心的伯罗奔尼撒地区却一直坚持贵族政体。对于当地人来说,斯巴达人是一支入侵者。大约在前1100年,多利安人南下,毁灭了迈锡尼文明。之后,他们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建立了斯巴达、科林斯、阿尔戈斯等城邦。这些城邦是建立在对当地人的征服和压迫基础之上的。如斯巴达征服了美塞尼亚人,将他们全部沦为奴隶,称为“希洛人”。
大量的奴隶带来了社会的迅速分化,少部分人成为了贵族,大多数成为平民。于是在政治上,贵族体制出现了。30位贵族组成的贵族会议掌握最高决策权和司法权,贵族代表都是终身制的;有两个国王,一个国王负责镇守国内,一个国王负责对外征战,同时国王也是贵族会议的成员之一;公民大会拥有审核议案、选拔官员的权力,但是不能提出议案。在召开公民大会的时候,公民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讨论,只能通过呼声的高低来决定通过提案与否。
斯巴达居民有32万人,其中公民只有8000人,但是他们统治的希洛人有20万人。斯巴达想要统治如此多的奴隶,就必然会走向极端。在最初,斯巴达的贵族政体是温和的,但是后来为了镇压奴隶起义就激进了起来。斯巴达将国家变成了战争机器,男性公民从小就参与军事训练,终身服役,直到60岁退休。女子在家经营农业生产,具体的劳动者是奴隶。为了防止国内贫富差距过大,斯达巴禁止土地的转让,严禁商品经济发展。这也使得斯巴达成为一个缺乏海外利益,经济文化落后的城邦。
并非所有贵族政体都如同斯巴达这样极端,如科林斯处于地峡,有良好的商业条件。因此科林斯的环境比较宽松,国内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在雅典兴起之前,科林斯是希腊半岛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斯巴达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防止被专制势力和民主势力推翻,于是组建了伯罗奔尼撒同盟,该联盟对内可以镇压奴隶起义,对外干预他国内政,帮助他国建立贵族政体。
二,以雅典为典型的民主政体雅典在城邦形成之初,也是贵族政体。贵族们掌握了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而具体行政由9个执政官负责,这些执政官都是在贵族中选出的,而国王只是其中之一。但是雅典在后来的发展中建立了民主政体。雅典之所以能够建立民主政体,和雅典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结构有关。
雅典是伊奥尼亚人建立的城邦之一,也就是迈锡尼人的后裔。多利安人入侵迈锡尼时候,阿提卡地区(雅典)的伊奥尼亚人成功抵御他们的入侵。随后,雅典城邦又向爱琴海地区进行了移民活动,在小亚建立了伊奥尼亚十二城邦,其中米利都是代表。多利安人占据了最适合农耕的地区,而伊奥尼亚人的地区基本属于山地,平定很少。因祸得福,他们可以发展海外贸易。这些伊奥尼亚城邦通过海外贸易,增加了和东方的接触,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而工商业的发展,使得雅典国内出现了工商业阶层。
古风时代的雅典,可以分为三大阶层。贵族阶层,主要居住在雅典城内,他们控制着雅典的最平坦的土地,因此被称为“平原派”;平民阶层,主要生活在偏远的山区,因此叫做“山地派”;工商业阶层,他们的土地失去了,被迫经营工商业,主要生活在沿海地区,所以被称为“海岸派”。由于贵族的压迫,使得雅典国内矛盾尖锐,平民和贵族的斗争十分剧烈。而工商业阶层,就可以作为两大阶层的中间派,游走于两大阶层之间,逐渐掌握国家政权。
由于希腊城邦都是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公共力量十分有限。只要发生平民运动,那就是波及全国了,对贵族的威胁十分巨大。少数的野心家以可能利用平民的支持发动了起义,如前630年,基伦在平民的支持下发动了起义,但是没有成功。不过,他的起义也让贵族看到了平民的威力。为了缓和矛盾,贵族只有妥协,于是选择工商业阶层的梭伦进行了改革。梭伦的改革,给了平民许多好处,如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对贵族进行了一些约束。但是总体上,他的改革是为工商业阶层服务,他建立财产等级,也就打破了贵族的权力垄断。
可以说,民主政体是贵族、工商业者和平民相互妥协的产物。梭伦之后,在平民的支持下,庇西特拉图建立了君主专制(僭主)。而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位置,必然也会打击贵族的势力,讨好平民,发展工商业。因此,专制统治在雅典又促进了民主发展。前510年,斯巴达推翻了雅典的专制体制,建立了贵族政体。很快,雅典的工商业阶层就卷土重来,建立了民主政体。其领袖克里斯提尼进行了全面的政治改革,基本废除了贵族的特权。从此,雅典的民主政体就稳定了下来。到了伯利克里时期,进一步推行了民主化改革,每一个雅典公民都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可以看出,雅典的民主政体是在工商业阶层的主导下建立起来的,这就说明,工商业的发展是民主政体的经济基础。除了雅典之外,在爱琴海沿岸的各城邦都建立过民主政体,这些城邦的工商业都比较发达。在希波战争后,雅典的民主派拥有了强大的海军,民主达到了巅峰。雅典还建立了提洛同盟(海上同盟),将民主政体进行了推广。
和贵族政体相比,民主政体使得更多的人拥有政治权力,因此更能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但是民主政体并非就没有缺点。古希腊出现的民主政体一般都是直接民主政体,也就是国家大事基本就是公民直接投票决定,然而古代的平民大多数都是目不识丁的。这就导致平民容易被利用,也容易出现外行治国的错误。
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最终建立古希腊将君主专制政体称之为“僭主政体”,也就是不合法的独裁。这也就说,古希腊的专制政体一般都比较短暂,很少会出现长期的王朝。因为专制政体建立的基础是在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国家一般来说都不是小国寡民的,国家形成之后,很快就发展成为了王国。农耕文明管辖的地区更大,人口更多,因此需要更强大的公共权力。而王权就是公共权力的代表。在古埃及,两河,和中国的专制王权,就这样形成了。
大河文明
古希腊城邦都是小国寡民的,地域小,人口少,没有专制的基础。只有当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社会矛盾的时候,得到平民支持的个别人物才有可能建立专制统治。专制建立之处是代表平民的利益,但是后来他们又破坏了贵族的利益,又得罪了平民,又不讨工商业者,逐渐会被淘汰。因此古希腊人认为专制政体就是非法的。
雅典的庇西特拉图专制也是希腊专制体制的代表。他在平民的支持下发动了三次政变,最终在前546年上台执政。他执政期间,废除了贵族的武装,没收了逃亡贵族的土地,严重削弱了贵族的实力。他重视经济发展,降低对农民的剥削,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他在位期间,他大力进行了殖民扩张,使得雅典的商业实力逐渐超越了科林斯。他用大量的资金修建公共工程,著名的雅典娜神庙就是这时期建造的。他也重视文化,吸收希腊的文人到雅典服务,著名的《荷马史诗》最终在他的支持下编撰完成。可以说,庇西特拉图是一个“明君”。
庇西特拉图
但是,庇西特拉图去世后,他的继位着都是“昏君”,导致雅典国内的矛盾再一次激化。这就说明,专制政体的好坏,完全决定于君主个人的道德和行为如何,这就使得政治的发展缺乏健康的保障。在城邦时代后期,雅典的民主政体走向衰落,使得许多人开始反思民主政体的弊端。其中柏拉图提出了“哲学王”的概念,他主张推行了君主专制,但是这个君主必须是“哲学王”。柏拉图“哲学王”理念来自于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长期在南意大利执政。其中阿尔基塔是塔壬同的国王,也是是该学派的代表之一,他和柏拉图有深交,他的思想对柏拉图有很大的启发。
雅典学园
城邦衰落后,专制王权就兴起了。公元前338年,马其顿统一了希腊城邦,希腊进入了君主时代。城邦的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都是建立在小国寡民基础上的,无法适应国家扩张的需求。当城邦扩张成为了帝国之后,东方式的专制就被带到了希腊,于是亚历山大俨然成为了一代皇帝。希腊是如此,罗马也是如此,当罗马从一个城邦发展到了地跨亚欧非的大国后,其共和国就走向了灭亡,帝国就建立了。
苏格拉底之死:体现了直接民主的弊端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希腊的政体后,认为每一种制度都有其中的优点和缺陷。因此,他主张建立一种混合政体,也就是专制和民主结合的政体,这对于后来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所谓的专制就是“精英政治”,民主就是“大众政治”,后来的西方国家将两者结合,发展出来了代议制。代议制是一种民主制度,但是又能够使用于规模庞大的国家,在当今世界被普遍采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