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知识大全
冬季养猪场保暖及驱虫
最近气候变化较大,要注意猪舍保温,首先要知道各阶段猪的适宜温度,再选择合适的保温措施,还要确保保温措施能达到适宜的温度范围。
猪的大小是按体重划分的,不同体重的猪对温度的要求也不一样,初生仔猪对温度的要求最高,随着体重的增加要求的温度越来越低。下面就按猪的体重介绍适宜温度和临界温度(℃):
猪的体重(千克)低临界温度适宜温度高临界温度
“临界”是指物质状态发生改变时所需的外界条件。猪的临界温度是在临界温度范围之内,猪可通过自身的调节机能来适应环境,环境温度超出了临界温度的范围,也就超出了猪只自身的调节能力,容易发生危害。从上面的温度范围可以看出看,初生仔猪的适宜温度是29℃,高、低临界温度分别是31℃和29℃,范围很窄,说明初生仔猪的调节能力不健全,必须创造适宜的环境才能保证其正常生长。随着体重的增加,调节能力逐步增强,要求的条件越来越宽。
猪场驱虫程序的具体步骤
寄生虫分为体内寄生虫(如蛔虫、结节虫、鞭虫等)和体外寄生虫(如疥螨、血虱等),猪群感染寄生虫后不仅使体重下降、饲料转化效率低,严重时可导致猪只死亡,引起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猪场必须驱除体内外寄生虫,一般的驱虫程序为:
1、后备猪:外引猪进场后第2周驱体内外寄生虫一次;配种前驱体内外寄生虫一次。
2、成年公猪:每半年驱体内外寄生虫一次。
3、成年母猪:在临产前2周驱体内外寄生虫一次。
4、新购仔猪在进场后第2周驱体内外寄生虫一次。
5、生长育成猪:9周龄和6月龄各驱体内外寄生虫一次。
6、引进种猪:使用前驱体内外寄生虫一次。
7、猪舍与猪群驱虫消毒:
(1) 每月对种公母猪及后备猪喷雾驱体外寄生虫一次。
(2) 产房进猪前空舍空栏驱虫一次,临产母猪上产床前驱体外寄生虫一次。
8、驱虫药物视猪群情况、药物性能、用药对象等灵活掌握。
9、同时驱体内外寄生虫时一般采用帝诺玢、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等混饲连喂一周的方法;只驱体外寄生虫时一般采用杀螨灵、虱螨净、敌白虫等体外喷雾的方法。
10、采用一餐式混饲驱体内外寄生虫的方法,要隔7天再用一次。
11、商品猪驱虫前最好健胃。
如何控制猪舍内的小环境
猪的生物学特性是:小猪怕冷、大猪怕热、大小猪都不耐潮湿,还需要洁净的空气和一定的光照。因此,规模化猪场猪舍的结构和工艺设计都要围绕着这些问题来考虑。而这些因素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例如,在冬季为了保持舍温,门窗紧闭,但造成了空气的污浊;夏季向猪体和猪圈冲水可以降温,但增加了舍内的湿度。由此可见,猪舍内的小气候调节必须进行综合考虑,以创造一个有利于猪群生长发育的环境。
一、温度
温度在环境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猪对环境温度的高低非常敏感,表现在仔猪怕冷。低温对新生仔猪的危害最大,若裸露在1℃环境中2h,便可冻僵、冻昏、甚至冻死。成年猪长时间在-8℃的环境下,可冻得不吃不喝,阵阵发抖;瘦弱的猪在-5℃时就可冻得站立不稳。
寒冷对仔猪的间接影响更大。它是仔猪黄白痢和传染性胃肠炎等腹泻性疾病的主要诱因,还能应激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试验表明,保育猪若生活在12℃以下的环境中,其增重比对照组减缓43%,饲料报酬降低5%。
在寒冷季节,成年猪舍温要求不低于10℃;保有猪舍应保持在18℃为宜。2~3周龄的仔猪需26℃左右;而1周龄以内的仔猪则需30℃的环境;保育箱内的温度还要更高一些。
春、秋季节昼夜的温差较大,可达10℃以上,体弱的猪是不能适应的,易诱发各种疾病。因此,在这期间要求适时关、启门窗,缩小昼夜的温差。
成年猪则不耐热。当气温高于28t时,对于体重75 kg以上的大猪可能出现气喘现象;若超过30℃,猪的采食量明显下降,饲料报酬降低,长势缓慢。当气温高于35℃以上、又不采取任何防暑降温措施,有的肥猪可能发生中暑,妊娠母猪可能引起流产,公猪的性欲下降,精液品质不良,并在2~3个月内都难以恢复。热应激可继发多种疾病。
猪舍内温度的高低取决于猪舍内热量的来源和散失的程度。在无取暖设备条件下,热的来源主要靠猪体散发和日光照射的热量。热量散失的多少与猪舍的结构、建材、通风设备和管理等因素有关。在寒冷季节对哺乳仔猪舍和保育猪舍应添加增温、保温设施。在炎热的夏季,对成年猪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如加大通风,给以淋浴,加快热的散失,减少猪舍中猪的饲养密度,以降低舍内的热源。此项工作对妊娠母猪和种公猪尤为重要。
二、湿度
湿度是指猪舍内空气中含水分的多少,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猪的适宜湿度范围为65%~80%。试验表明,在气温14~23T,相对湿度50%~80%的环境下最适合猪生存。猪的生长速度快,肥育效果好。
猪舍内的湿度过高影响猪的新陈代谢,是引起仔猪黄白痢的主要原因之一,还可诱发肌肉、关节方面的疾病。为了防止湿度过高,首先要减少猪舍内水汽的来源,少用或不用大量水冲刷猪圈,保持地面平整,避免积水。设置通风设备,经常开启门窗,以降低室内的湿度。
三、通风换气
规模化猪场由于猪只的密度大,猪舍的容积相对较小而密闭,猪舍内蓄积了大量二氧化碳、氨、硫化氢和尘埃。猪舍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最大允许值,二氧化碳为 3 000× 10-6,氨30×10-6,硫化氢 20×10-6。空气污染超标往往发生在门窗紧闭的寒冷季节。猪若长时间生活在这种环境中,首先刺激上呼吸道粘膜,引起炎症,猪易感染或激发呼吸道的疾病。如猪气喘、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等。污浊的空气还可引起猪的应激综合征。表现在食欲下降、泌乳减少、狂燥不安或昏昏欲睡、咬尾嚼耳等现象。
消除或减少猪舍内的有害气体,除了注意通风换气外,还要搞好猪舍内的卫生管理,及时清除粪便、污水,不让它在猪舍内腐败分解。调教猪到运动场或猪舍一隅排粪便的习惯。干燥是减少有害气体产生的主要措施,通风是消除有害气体的重要方法。当严寒季节保温与通风发生矛盾时,可向猪舍内定时喷雾过氧化物类的消毒剂,其释放出的氧能氧化空气中的硫化氢和氨,起到杀菌、除臭、降尘、净化空气的作用。
四、光照
光照对猪有促进新陈代谢、加速骨骼生长;以及活化和增强免疫机能的作用。肥有猪对光照没有过多的要求,但光照对繁育母猪和仔猪有重要的作用。试验表明若将光照由10 IX增加到60~100lx,其繁殖率能提高45%~85%;新生仔猪的窝重增加 07~16 kg;仔猪的育成率提高 77%~121%。哺乳母猪每天维持16 h的光照,可诱发母猪在断奶后早发情。
为此要求母猪、仔猪和后备种猪每天保持14~18h的50~100lx的光照时间。
自然光照优于人工光照,因而在猪舍建筑上要根据不同类型猪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光照面积。同时也要注意减少冬季和夜间的过度散热和避免夏季阳光直射猪舍。
猪场引进种猪的细节措施
一、种猪的选择
后备种猪的引种体重,以40-60kg为宜,体型符合本品种的外形特征,发育良好、猪健康无遗传性疾病。
公猪要求:反应灵敏、四肢结实粗壮、腰背平宽、后躯发达、睾丸发育良好、大小均匀、左右对称、包皮正常 ,无积尿、雄性特征明显、性欲强。
母猪要求:头颈清秀,背腰平直、四肢强健、性情温驯、外阴部不上翘发育良好、有效乳头6对以上、排列均匀对称、无瞎乳头、翻乳头。
引种前的准备工作
1、隔离舍远离现有猪群100米以上,水电通畅,通风向阳。
2、隔离舍要打扫清洗干净,彻底消毒并至少空栏一周以上。
3、准备好常规的治疗保健药品、消毒药品、饲养工具和优质的全价饲料。
二、种猪的运输
运输前必须对运猪车辆进行严格的消毒。在车厢内铺洒垫料,防止种猪肢蹄在运输途中造成机械性损伤。另外还准备一些保健、抗应激的药品,方便及时对因运输过程造成的应激猪只,采取有效措施。
三、种猪的隔离
1、种猪到场后,根据种猪性别、大小进行合理分群饲养,隔离期为45天。
2、引进后3天内,少量投喂饲料,提供充足的饮水,进行适应性观察。可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等抗应激药物,适当加喂青饲料。引进后一周内在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200ppm 氟苯尼考100ppm,用药7-14天。有效预防疾病发生。
3、种猪群稳定健康15天后,根据当地的疾病流行情况,合理地给后备猪进行疫苗注射。免疫接种后,对种猪群做抗体监测,确保猪群抗体水平。
4、引进种猪40天后,在猪群正常的情况下,可将本场老母猪混入饲养,使后备猪逐步接触驯化
网上找的资料希望有帮助。
关于德国E50 E75游戏里面的战力情况。
首先是E50 本来作为黑豹的后续车型 大小应该和现在的黑豹2差不多。
发动机:马力应该在900左右。因为车重是50-60 也就是用现在黑豹的234HP 45型IX Maybach HL 234 P 45 870马力 20着火 98,730 银币,这个机动应该跟黑豹差不多。
火炮:因为是作为8级重T 所以沿用虎王的105炮 ,注意这个炮其实跟T54的伤害是一样的IX 105 cm KwK 46 L/68 320/320/420 225/285/60 606 178,500车身与炮塔 :E-50的正面上车体装甲为90毫米/30度(而且上车体装甲没有任何开口,)连机枪都没有,防御力相当不错),下车体装甲为70毫米/40度。车体侧装甲与虎王相同,为80毫米/75度。E-50的炮塔外形基本与黑豹F相当,不过加厚了侧甲厚度。E-50的炮塔前甲厚130毫米,筒形火炮防盾厚120毫米。炮塔侧甲 后甲均厚70毫米。 防御比黑豹2略低或者持平。
履带:黑豹G的车身转弯速度应该是29。最高时速应该在55-60。
通讯设备 810米的 IX FuG 12 810 43,200整体战力分析 机动与黑豹一样 防御介于虎王与虎式之间,火力于虎王持平。
E75 虎3E-75重75~80吨,其车体大小,装甲配置都与E-50基本相同(不过E-75由于较重,其车体每侧有8个负重轮,而E-50只有6个)。E-75真正与E-50有较大不同的是其炮塔 火炮配置及更为强力的发动机上。
发动机:E-75由于车体增重,其发动机采用的是先进的1200马力涡轮增压发动机HL234+型,强大的动力足以使庞大的E-75以50千米/小时的车速在道路上奔驰可能是一款新的发动机机 234P 55 马力在1200火炮 4502中 128CM 炮X 128 cm KwK 44 L/55 470/470/620 246/311/65 458 310,000炮塔 :E-75车体的各种装甲厚度与虎王相同,其侧装甲与虎王完全相同。也是80毫米/75度。但明显强化了车体正面装甲。E-75车体前装甲虽与虎王一样也是150毫米,但它将装甲倾角由虎王的40度压低到30度VIII VK-4502-(P)-Standardturm(标准) 220/150/150 29 460 31,500就是4502的前期型或许还会有少许变动。
履带:应该和4502的差不多 26左右的转弯 50的直线速度。
通讯设备:不多说。
整体战力分析:机动力与黑豹持平,火力与4502持平 防御介于虎王和4502之间。2000左右的血,性能优越啊。
总评:E系列的出现将改变德系重坦克机动性差的弱点。D系坦克将更多的出现在战场上但不会出现非常,游戏商不会拿几款车来破坏游戏平衡性。8级还是8级水平,9级也是一样,告诫玩家别指望拿个E50去捏什么9级中坦或者9级重坦(个别高玩例外)。
序
前言
第一章 瘤胃微生物
第一节 瘤胃细菌和产甲烷菌
一、纤维降解细菌
二、淀粉降解菌
三、半纤维素降解菌
四、蛋白降解细菌
五、脂肪降解菌
六、酸利用菌
七、乳酸产生菌
八、其他瘤胃细菌
九、瘤胃产甲烷菌
第二节 瘤胃原虫
一、瘤胃纤毛虫
二、瘤胃鞭毛虫
第三节 瘤胃真菌
一、瘤胃厌氧真菌的发现
二、瘤胃厌氧真菌的分类
三、厌氧真菌生活史
四、厌氧真菌的分布及动物间传播
五、厌氧真菌化学组成及其生长需要
六、发酵特性及底物利用
七、瘤胃厌氧真菌产生的植物降解酶
第四节 瘤胃微生物菌群的建立、发展和变化
一、瘤胃细菌
二、瘤胃纤毛虫
三、瘤胃厌氧真菌
四、瘤胃微生物种群间相互关系
第五节 瘤胃微生物的生态分布和相互关系
一、瘤胃环境
二、微生物在瘤胃中的生态分布
三、附着
四、初级发酵和次级发酵
五、代谢过程中交互饲喂的关系
六、种间氢转移
七、瘤胃原虫的吞食作用
第六节 植物多糖的消化代谢
一、淀粉结构及其降解
二、植物细胞壁的降解
三、碳水化合物代谢及其调控
第七节 瘤胃内含氮物质的降解
一、蛋白质的降解
二、肽的降解
三、氨基酸的降解
四、尿素的降解
五、核酸的降解
六、日粮中其他含氮化合物的降解
七、结束语
第八节 瘤胃中脂肪的降解和氢化
一、日粮脂类在瘤胃中的水解
二、瘤胃中的生物氢化
三、共轭亚油酸的瘤胃调控
第九节 瘤胃微生物培养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
一、瘤胃微生物的分离和计数
二、瘤胃微生物发酵动力学研究
三、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瘤胃微生物多样性
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MM(· vi ·目录MM)
第二章 瘤胃与瘤胃内容物的特性
第一节 瘤胃及反刍动物的采食特点
一、瘤胃的发育与瘤胃的体积
二、反刍动物的采食、反刍
三、反刍动物唾液的分泌
四、瘤胃上皮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五、瘤胃内容物的外流
第二节 瘤胃内容物的特性
一、瘤胃的温度
二、瘤胃内容物的pH值
三、氧化还原电位
四、瘤胃内容物的酸碱缓冲能力
五、瘤胃液的渗透压
六、瘤胃内的气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能量与营养
第一节 能量转化
一、能量转化的基本概念
二、营养物质和饲料的能量
MM(目录· vii ·MM)
第二节 维持净能和能量沉积
一、维持的净能需要
二、环境温度对产热的影响
三、奶的能量和成分
四、体增重的能量和养分沉积
五、妊娠的能量和养分沉积
六、羊毛的能量和养分沉积
第三节 能量体系
一、净能体系
二、代谢能体系
第四节 干物质采食量
一、干物质采食量的预测
二、影响干物质采食量的因素
第五节 能量利用效率的营养因素
一、代谢能的理论利用效率
二、粗饲料质量与能量利用
三、精饲料进食量与能量利用
四、瘤胃和小肠淀粉分配量与利用效率
五、日粮养分类型与乳成分
第六节 营养物质在体内的氧化及呼吸测热
一、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的产热
二、直接测热法
三、间接测热法
第七节 能量平衡和碳氮平衡
一、能量沉积和能量平衡
二、碳氮平衡
三、代谢能用于体能量沉积效率及热增耗的测定方法
四、基础代谢测定的条件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蛋白质营养
第一节 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
一、瘤胃微生物对蛋白质的分解
二、瘤胃微生物对肽和氨基酸的分解
三、影响饲料蛋白质瘤胃降解率的因素
四、饲料氨基酸的降解率
五、饲料蛋白质瘤胃降解率的评定
第二节 内源氮
一、内源尿素再循环氮
二、内源蛋白质
MM(· viii ·目录MM)
第三节 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和氨基酸
一、瘤胃微生物对能量的需要及微生物蛋白质产生量的预测
二、瘤胃微生物对氮源的需要
三、瘤胃微生物对日粮降解氮的利用效率
四、瘤胃中能量与降解氮的平衡
五、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
六、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小肠消化率
第四节 瘤胃微生物对外源尿素氮的利用
一、意义
二、尿素在瘤胃中的分解与氨浓度
三、瘤胃可发酵能与非蛋白氮转化效率的关系
四、尿素有效用量的原理及计算
五、尿素氨释放速度的调控
六、尿素中毒
第五节 饲料非降解蛋白质和氨基酸
一、饲料氨基酸瘤胃降解前后的比例
二、饲料瘤胃非降解蛋白质的小肠消化
第六节 蛋白质的需要
一、维持的蛋白质需要
二、泌乳的蛋白质需要
三、增重的蛋白质需要
四、产奶反刍家畜体重变化的蛋白质需要
五、产毛的蛋白质需要
六、妊娠的蛋白质需要
第七节 氨基酸营养
一、瘤胃微生物与动物产品氨基酸组成的比较
二、饲料蛋白质来源对乳蛋白和乳产量的影响
三、小肠氨基酸的组成及估测
四、限制性氨基酸
五、奶牛的赖氨酸和蛋氨酸需要
六、蛋氨酸对调节 肝能量代谢的作用
七、氨基酸营养的应用
第八节 肽营养
一、概述
二、瘤胃寡肽的代谢利用动态变化
三、绵羊小肠寡肽的吸收
四、肽吸收后的利用和代谢
五、今后研究展望
第九节 反刍动物蛋白质周转及其调控
一、反刍动物蛋白质代谢的动态观
二、蛋白质周转的涵义及其营养生理意义
三、蛋白质周转速率测定方法
四、蛋白质周转的调控
参考文献
MM(目录· ix ·MM)
第五章 碳水化合物营养
第一节 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
一、单糖
二、寡糖
三、多糖
第二节 碳水化合物在瘤胃中的发酵
一、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
二、瘤胃微生物
三、瘤胃对碳水化合物发酵和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四、影响瘤胃发酵、VFA产生量和比例的因素
第三节 饲料纤维的营养调控作用
一、饲料纤维对采食量、咀嚼和反刍的影响
二、饲料纤维对瘤胃发酵的调控作用
三、饲料纤维对消化、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第四节 反刍动物对饲料纤维的需要量
第五节 促进纤维消化的现代技术和方法
一、通过现代植物育种技术改进饲料纤维消化
二、利用遗传工程改造降解纤维的微生物
三、调控纤维水解菌产生VFA的比例
四、拓展纤维消化的机会和研究领域
第六节 挥发性脂肪酸与营养
一、VFA产生量的评定
二、VFA的吸收和代谢
第七节 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中的消化率及转化为体脂肪的效率
一、碳水化合物在后段消化道的消化
二、反刍动物对葡萄糖的需要
三、体内葡萄糖的转化
四、幼年反刍动物的葡萄糖代谢
五、提高挥发性脂肪酸利用效率的营养调控途径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脂肪营养
第一节 脂肪的种类与功能
一、真脂肪
二、糖脂
三、磷脂
四、蜡
五、类固醇和萜
六、萜
第二节 脂肪的消化吸收与代谢
一、脂肪在瘤胃的消化吸收
二、脂肪在肠道的消化与吸收
三、脂肪的合成
四、脂肪的分解
第三节 多不饱和脂肪酸营养
一、基本概念
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互作和来源
三、必需脂肪酸的营养生理功能和缺乏症
第四节 日粮脂肪与反刍动物生产
一、日粮脂肪与瘤胃消化
二、日粮脂肪与乳畜生产
三、日粮脂肪与肉畜生产
MM(· x ·目录MM)
第五节 共轭亚油酸的生物合成与营养调控
一、共轭亚油酸的生物合成
二、影响乳脂中共轭亚油酸含量的日粮因素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矿物质营养
第一节 常量元素营养
一、钙
二、磷
三、钙磷营养失调
四、镁
五、钾、钠、氯
六、硫
第二节 微量元素营养
一、钴
二、铜
三、碘
四、铁
五、锰
六、钼
七、硒
八、锌
第三节 其他微量元素
一、铬
二、镍
三、硅
四、铝
五、砷
六、钛
七、钒
第四节 有毒矿物元素
一、镉
二、氟
三、铅
四、汞
参考文献
MM(目录· xi ·MM)
第八章 维生素营养
第一节 脂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A
二、维生素D
三、维生素E
四、维生素K
第二节 水溶性维生素
一、硫胺素
二、核黄素
三、烟酸
四、生物素
五、泛酸
六、叶酸
七、维生素B12
八、维生素C
九、胆碱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反刍动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原理与方法简介
一、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原理
二、同位素示踪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
三、原子核物理的基本概念
四、放射性测量方法
五、稳定性同位素的测量
第二节 物质代谢动力学分析
一、单室模型分析
二、多室模型分析
三、启动注入(priming the pool)剂量的确定
第三节 同位素示踪技术应用举例
一、蛋白质代谢
二、测定能量代谢的双标记水方法
三、食糜流通量的同位素双标记物测定
参考文献
MM(· xii ·目录MM)
第十章 反刍动物营养实验技术
第一节 人工瘤胃技术
一、人工瘤胃技术概述
二、短期人工瘤胃发酵装置测定瘤胃产气量
三、持续动态人工瘤胃发酵系统
四、持续动态人工瘤胃发酵系统RS Ⅰ~Ⅱ
第二节 消化道瘘管法
一、瘘管的式样
二、手术前的准备
三、施术动物麻醉
四、手术操作
五、瘘管动物的术后护理和维护
第三节 血管导管法
一、导管的材料与维护
二、血管导管的制作
三、导管的安装
第四节 瘤胃饲料营养物质降解率测定的瘤胃尼龙袋法
一、原理
二、动态降解率的测定
三、待测饲料瘤胃流通速度的测定
第五节 饲料养分小肠消化率评定技术
一、体内法
二、半体内法
三、实验动物模拟法
四、体外法
第六节 饲料纤维分析
一、纤维分析方法的演化历史及其评述
二、洗涤纤维分析体系
三、纤维的酶法分析
参考文献
可以说EVO每一代都是一个经典 evo第一代于1992年面世,分为gsr和rs两种型号,其中rs型就是纯粹的赛车,没有电动车窗和后排座椅, 比gsr的1238公斤轻了大约70公斤。它采用了20排量的涡轮增压双顶置凸轮轴的4g63, 能在6000转时产生最大244马力和309牛米的扭距,标配的四轮驱动也成了今后evo系列的标准装备。 第一代evo到了93年12月进行了改款,改款之后的新车型被称为evo ii。它一直销售到95年才被evo iii取代。evo ii与evo i相比,在操控方面进行了改进并且在其它方面做了一些细微的调整,如换装更加粗壮的轮胎等等,它的发动机依然是4g63,但是动力提升到了252马力。 1995年,evo又一次被改进了。三菱本身对于第三代的目标是提升冷却系统和减少车辆高速行驶中形成的上升力。再度调整的涡轮增压以及提升到90的压缩比提供了额外的10马力,使evo的动力达到了266马力。 lancer的车型底盘在1996年就被彻底改造了,这时的evo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非常高的知名度。新的双涡轮增压器和lsd使得rs型号在6500转时可产生276马力、在3000转时产生352牛米的扭距。还有新的ayc技术帮助分别调整后轮的扭距,防止高速过弯时产生的转向不足现象,这些变化都使得第四代evo在短时间内被一抢而空。evo iv的外形区别可以通过车头的两个大雾灯来识别,这也成了之后evo系列的一个标志。同时, 第四代evo也宣告了老evo以重量小为优势时代的结束,弥补这种缺憾的更加强劲的动力。 98年1月第五代evo面世,它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涡轮增压等由于体积的改变而变的更加强悍了,此时4g63的扭矩增加到3000转时373牛米 功率则和4代一样保持在276马力。除了在动力方面的继续加强,它的外型也做了改动,变的更加的具有侵略性。 第六代evo调整的核心在冷却系统和引擎的耐用性上。rs型号上换上了更大片的中冷器以及新的活塞,并且给涡轮增压器换装了钛合金的涡轮片。另外, evo vi的外形也在老款的基础上做了调整,原来大大的雾镜被放在了两边为增强气流的顺畅。在gsr和rs外也新加入了rs2型号,相当于gsr和rs的折衷,既拥有rs的动力也拥有了gsr的舒适。此时,ralliant也为evo vi调试了一小批更轻更强劲拥有330马力的rs sprint型号。99年,三菱又出了一批为纪念芬兰拉力车手tommi makinen而命名的特别版车型,其拥有recaro桶座,17英寸轮毂,momo方向盘和换档杆,外型方面则有makinen独有的红色及各种帖画,这一型号也被成为evo 65。也就是第六代evo,使得之前一直对evo系列不屑一顾的美国人开始对evo另眼相看。 2001年,三菱决定参加wrc等级的拉力赛而不是以前的a级别赛事,所以也不再受赛方要求的限制。新的evo vii是建立在lancer cedia车型的底盘上,安装了中央差速器锁和前后lsd限滑差速器,所以车身也比前一代增重不少。发动机扭矩增至385牛米,由于对发动机的调教获得了更高的燃烧效率,虽然官方公布马力只有276马力,但别被这保守的数字骗了。此车可以轻松的干掉一辆法拉利360 modena。 2003年, evo又一次被改变, 这次是性能提升了的super ayc和6速手动变速箱,有标准型, rs型和mr型。evo viii mr型应用了bilstein的快速反应避震筒,增强了操控性。车顶和其他部件轻质材料的使用成功的将车的重力降低。更详细的调整包括还四驱系统, abs等。从这个版本开始,在英国, 出现了一些特殊的evo,包括fq320、fq340、fq400等,它们分别拥有320、340以及400马力。fq400并非三菱官方制造,而是三菱御用的改装厂rampage的功劳,它拥有了所有在地上跑的汽车中最高的升功率,著名的汽车媒体top gear甚至在观众面前展示了这辆改装后的fq400是如何轻松的和兰博坚尼 murcielago 在赛道上角逐。 2005年3月lancer evolution ix在日本上市,甫一推出它就受到了媒体和车迷的追捧,就连那些最挑剔的跑车爱好者都不得不承认它的成功。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在三菱将中国定位于它的战略重点之后,义无反顾的决定将于2006年10月份以后开始在中国大陆销售这款高性能四门轿跑车。
肉牛育肥方法及饲料配方:
(一)持续育肥技术
持续肥育法是指犊牛断奶后,立即转入肥育阶段进行肥育,一直到出栏体重(12~18月龄体重400~500千克)。使用这种方法,日粮中的精料大约可占总营养物质的50%以上。由于在饲料利用率较高的生长阶段保持较高的增重,加上饲养期短,所以总效率高,生产的牛肉鲜嫩。
1、放牧加补饲持续肥育法
在牧草条件较好的地区,犊牛断奶后,以放牧为主,根据草场情况,适当补充精料或干草,使其在18月龄体重达400千克。随母牛哺乳阶段,犊牛平均日增重达到09~1千克。冬季日增重保持04~06千克,第二个夏季日增重在09千克,在枯草季节,对杂交牛每天每头补喂精料1~2千克。
2、放牧+舍饲+放牧持续肥育法
此种肥育方法适应于9~11月出生的秋犊。哺乳期日增重06千克,断奶时体重达到70千克。断奶后以喂粗饲料为主,进行冬季舍饲,自由采食青贮料或干草,日喂精料不超过2千克,平均日增重09千克。到6月龄体重达到180千克。然后在优良牧草地放牧,要求平均日增重保持08千克,到12月龄可达到320千克左右转入舍饲,自由采食青贮料或青干草,日喂精料2~5千克,平均日增重09千克,到18月龄,体重达490千克。
3、舍饲持续肥育法
犊牛断奶后即进行持续肥育,犊牛的饲养取决于培育的强度和屠宰时的月龄,强度培育到12~15月龄屠宰时,需要提供较高的饲养水平,以使肥育牛的平均日增重在1千克以上。要考虑到市场需求、饲养成本、牛场的条件、品种、培育强度及屠宰上市的月龄等制订肥育生产计划。按阶段饲养就是按肉牛的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及营养需要特征将整个肥育期分成2~3个阶段,分别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
(二)架子牛育肥技术
1、架子牛的选购
架子牛选购要把好几关。
(1)品种关 架子牛品种应以杂种牛为主,二元、三元杂交牛均有较好的肥育效果。本地黄牛也可以,只不过育肥效果差一些。
(2)年龄关 牛的增重速度、胴体质量、饲料报酬等,均和牛的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年龄较小的牛,主要是靠肌肉、骨骼和各种器官的生长增加体重,饲料中粗料可占较高的比例,饲养成本低,饲养期短,经济效益相对较高;年龄大的牛则主要依靠体内贮积脂肪增加体重。架子牛的年龄最好是15~2岁,经2~6个月育肥就能达经济成熟,出售屠宰。具体按育肥选择牛的年龄:计划饲养100~150天出售的,应选择1~2岁的架子牛;秋天购牛第二年出栏的,应选购1岁左右的牛,不要买膘情好,体重大的牛;利用大量粗料育肥牛时,以购2岁左右的架子牛为好。
(3)体重关 架子牛的体重一般以12~18月龄,体重在300千克左右(250~350千克)较好。
(4)健康关 架子牛的健康状况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第一,牛精神不振,两眼无神,眼角分泌物多,胆小易惊,行动倦怠,这种牛可能健康状况不佳,不宜选购。而两眼有神,行动正常的牛常是健康牛。
第二,若牛被毛粗乱,体躯短小,浅胸窄背,尖尻,表现出严重饥饿,营养不良,说明该牛早期可能生过病或正有慢性病,生长发育受阻,不宜选购。
第三,让牛走一走,看牛站立和走路的姿势,检查蹄底,如果牛表现出负重不均,肢蹄疼痛,肢端怕着地,抬腿困难或蹄匣不完整,则说明该牛有腿部疾病,要谨慎选购。特别对于拴系饲养,牛舍地面较硬时,肢蹄疾病常可能导致牛中途淘汰。
第四,购牛时要通过观察牛的采食、排便、反刍等,判断牛的身体状况,初步确定是否患有消化道疾病等。
2、过渡期饲养
待育肥的牛因长时间、长距离的运输,草料、气候环境的变化将引起牛体一系列生理反应,需要通过科学的调理,使其及早适应新的饲养环境。架子牛购回后,一般需要15~21天过渡饲养。
牛到场后先喂给清洁水,加适量食盐调理肠胃,增进食欲,以后逐渐添喂粗料和精料,由少到多,经5~7天后,转为正常饲喂,到过渡期结束后,转入正式育肥。
过渡饲养期具体应该做到:
第一,新到架子牛应在清洁、干燥的地方休息,保持安静环境。
第二,提供新鲜清洁饮水和适口性好的饲料。
第三,细致观察牛的食欲、粪便、反刍情况及四肢状态,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第四,及时驱虫,包括体内和体外驱虫。
待过渡期结束,牛体一切正常,便可按大小、品种分群调入育肥舍饲养。
3、催肥技术
(1)糟渣类催肥 在糟渣类饲料中,以啤酒糟的催肥效果最好,白酒糟也可以。架子牛育肥中一般酒糟用量占饲料干物质30%~35%。
在饲喂糟渣类饲料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不宜把糟渣类饲料作为日粮的惟一饲料,应和秸秆饲料、青贮饲料搭配。若与青贮料搭配,应在日粮中添加碳酸氢钠。
②长期使用白酒糟,日粮中应补充维生素A,每头每天1万~10万国际单位。
③糟渣类饲料和其他饲料要充分拌匀后饲喂。
④糟渣类饲料新鲜度越高越好,发霉变质的糟渣类饲料不能喂牛。
⑤饲喂蛋白质含量偏低的糟渣类饲料时,可掺入05%(饲料鲜重)的尿素或其他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以改善糟渣类饲料的品质。
⑥在饲喂糟渣类饲料出现轻度拉稀时,应在日粮中添加瘤胃素;拉稀严重时,要调整日粮中糟渣类比例。
(2)青贮料催肥 青贮玉米是肥育牛的优质饲料,饲喂青贮料,可在较低精料水平上达到较高的日增重。但随着精料喂量逐渐增加,青贮玉米的采食量将逐渐下降。
一般青贮料喂量可占饲料干物质的50%左右。饲料中添加占饲料干物质量1%~2%的碳酸氢钠,可减少饲料酸度,增进消化率,如在饲料中再加2%尿素,效果更好。
蚯蚓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活,但不同种的蚯蚓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有所不同。
1.湿度
蚯蚓体内含水量70%一80%,平日靠分泌其体液保持平衡,因此,必须在潮湿的环境下生活。湿度适应范围为30%一80%。如威廉环毛蚓(青蚯蚓)适宜湿度为30%一45%;爱胜蚓属(红蚯蚓)则适宜于50%一80%的湿度。蚯蚓这种习性使它处于穴居和窝居状态。高湿度或低湿度环境均不利于它正常生存。湿度低于极限,则蚯蚓便会脱水而极度萎缩呈半休眠状或即死亡。反之,也会随气温的上升而死亡。
2.温度
蚯蚓属变温动物,对气温的变化非常敏感。当气温下降至10C时,蚯蚓开始停食;降至4℃时就进入冬眠状态;0℃以下就会冻结或死亡。一般大中型蚯蚓多深人地下穴居越冬;而小型蚯蚓多数为群体聚集、结团于暖土处越冬。待次年气温上升至8—10℃时爬到地表层活动。体弱、萎缩的蚯蚓,成活率很低,很难活过开春。当温度超过30℃时,生长也受到抑制,很快萎缩,体色变深,并钻人深土中不动。当温度高达35℃以上,便完全停食进入休眠状态,蚓体完全萎缩,感觉极为迟钝。一旦气温下降,即能恢复原状。温度以20—25C为最佳。
3.食性
蚯蚓属杂食性动物,可谓荤素不拒。蚯蚓的植物性饲料来源极为丰富。人工养殖时,农村中几乎都用废物喂给。蚯蚓的饲料来源有多种畜禽粪、厩肥、青草、水草、稻草等,以及树叶、废菜叶、烂爪果、糟渣、沼渣、废纸浆等。还有动物性饲料,它对蚯蚓的增重、繁殖具有更显著的效果。如屠宰后下脚料及污水、食堂饭馆荤素下脚等是蚯蚓喜欢的饲料来源。
蚯蚓酷爱吞食已软化和酶解的营养料,如发酵的槽水、沼渣、厩肥等,也吞食一定量的砂粒、煤渣、无机硬物,以助消化。
蚯蚓的食料以中性或微酸性为佳。蚯蚓粪便均为中性,这对改良土壤和植物生长有极大的好处。
4.光照度
蚯蚓有昼伏夜行的习性,是畏光性动物,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土壤环境中生活。它极怕紫外线的直射,故在日光下或较强的电灯光下不轻易露面。只有在发生敌害、药害、淹水、高温、干燥、缺氧等情况下才会离巢暴露。但蚯蚓不怕红色光。
阴暗潮湿正是腐木性真菌繁衍的必要条件。真菌的繁殖使有机物质如树叶、草木等废物中的单糖、纤维素、木质素等营养物质分解出来,给蚯蚓带来丰富的营养饵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