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参简介

仆参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仆参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仆参穴的定位 10 仆参穴的取法 11 仆参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仆参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仆参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仆参穴的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仆参 1 拼音

pú cān

2 英文参考

Pǔcān BL61 [中国针灸学词典]

púcā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6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6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仆参 汉语拼音 Pucan 罗马拼音 Pushen 美国英译名 Supporting Personal 各

号 中国 BL61 日本 61 法

国 莫兰特氏 V61 富耶氏 德国 B61 英国 B61 美国 BI61

仆参为经穴名[1](púcān[2]BL61 )[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安邪[3]。属足太阳膀胱经[1]。仆参是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的交会穴[1]。仆即仆人,参即参拜,此穴在足跟外侧,是当仆人参拜时最容易显露之处,故名仆参[1]。仆参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腰痛不举,眉棱骨痛,鼻衄,耳聋耳鸣,口眼斜,心悸,腰背痛,腋下肿,肢节痛,外踝足跟肿痛,手足麻木,癫狂,痫症,中风不省人事,中风不语,口噤不开,半身不遂,足背生疮,妇人血气痛,足跟痛,脚气,腰痛,癫痫,踝关节炎,下肢痿痹,下肢痿弱,霍乱转筋,膝肿,现代又多用仆参穴治疗脑脊髓膜炎,耳源性眩晕,精神分裂症,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尿道炎,鼻出血等。

4 仆参的别名

安邪(《针灸甲乙经》),安耶(《备急千金要方》)。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癫疾,僵仆,转筋,仆参主之。

6 穴名解

仆即仆人,参即参拜,此穴在足跟外侧,是当仆人参拜时最容易显露之处,故名仆参[1]。

仆,给事也,又卑称也,又副也,又御者曰仆。凡御者自处于偏旁之位,古时以君为主,为其臣者,虽太仆、仆射之官,亦仅一名从事耳。又古仕于公者为臣,仕于家者曰仆。本穴在足后偏旁,犹仆役参乘;又因该穴主治腰痛不举,足跟痛痿,以及癫疾、转筋等诸疾发作之时,多身体弯曲,如仆人参见主人,必须使小腿屈曲有如参拜,方可便于取穴。[4]

7 特异性

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脉的交会穴[5]

8 所属部位

足部[6]

9 仆参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仆参穴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2]。

仆参穴位于足跟的外侧面,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下,当跟骨凹陷中之赤白肉际处[3]。

仆参穴位于跟区,昆仑( BL60)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正坐取穴[1]。

仆参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仆参穴在足部的位置

仆参穴在足部的位置

仆参穴在足部的位置(肌肉)

仆参穴在足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10 仆参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当跟骨凹陷处赤白肉际取穴。

仆参穴位于跟区,昆仑( BL60)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正坐取穴[1]。

垂足着地或俯卧位,于昆仑穴直下,当跟部之赤白肉际凹陷处取穴[7]。

快速取穴:昆仑(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即是昆仑穴)垂直向下量1横指处即是仆参穴[8]。

11 仆参穴穴位解剖

仆参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跟腓韧带。有腓动、静脉跟骨外侧支。分布著腓肠神经跟骨外侧支。外踝后区的皮肤活动性大,角化层较小腿为厚,神经由腓肠神经分布。皮下筋膜疏松,小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网的外侧,经跟腓韧带的浅面上升。踝后区的深筋膜在踝与跟骨之间形成韧带。在外侧形成外侧韧带,该韧带起自外踝,以三束分别止于距骨前外侧成,距骨后方和跟骨外侧面,三束集中总称外侧韧带。此韧带较内侧薄弱,故损伤机会亦多。跟腱两侧的脂肪增多。跟结节周围的动脉称跟网,其形成包括外、内踝网的分支,即胫后动脉的跟内侧支和腓动脉的跟外侧支。穴位结构则由该网的外侧部血液供应。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跟骨[1]。

皮肤→皮下组织[9]。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腓动脉的跟外侧支分布[9]。

布有腓肠神经跟骨外侧支和腓动、静脉跟骨外侧支[3]。

12 仆参穴的功效与作用

仆参穴具有舒筋活络,强壮腰膝的功效。

仆参穴有舒筋脉、宁神志的作用[1]。

仆参穴系阳跷脉之本,功同昆仑[4]。本穴治足病为主,主治腰痛不举,足跟痛痿,以及癫疾,转筋[4]。

13 仆参穴主治病证

仆参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腰痛不举,眉棱骨痛,鼻衄,耳聋耳鸣,口眼斜,心悸,腰背痛,腋下肿,肢节痛,外踝足跟肿痛,手足麻木,癫狂,痫症,中风不省人事,中风不语,口噤不开,半身不遂,足背生疮,妇人血气痛,足跟痛,脚气,腰痛,癫痫,踝关节炎,下肢痿痹,下肢痿弱,霍乱转筋,膝肿,现代又多用仆参穴治疗脑脊髓膜炎,耳源性眩晕,精神分裂症,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尿道炎,鼻出血等。

仆参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腰痛不举、眉棱骨痛、鼻衄、耳聋耳鸣、口眼斜、心悸、腰背痛、腋下肿、肢节痛、外踝足跟肿痛、手足麻木、癫狂、痫症、中风不省人事、中风不语、口噤不开、半身不遂、足背生疮、妇人血气痛等[1]。

仆参穴主治足跟痛,脚气,腰痛,癫痫,以及踝关节炎等[3]。

仆参穴主治  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7]。

仆参穴主治下肢痿弱、足跟痛、霍乱转筋、癫痫、脚气、膝肿[9]。

现代又多用仆参穴治疗脑脊髓膜炎、耳源性眩晕、精神分裂症、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1]。

1 运动系统疾病:足跟痛,膝关节炎,下肢瘫痪;

2 其它:尿道炎,癫痫,鼻出血。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3~05寸[7][9][3],局部有酸胀感[7]。

一般直刺或斜向下刺03~05寸[1]。

142 灸法

可灸[1][7][9]。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15 仆参穴的配伍

仆参配阳陵泉、承山,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跟痛。

仆参配人中、十宣,有苏厥醒神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痫,晕厥。

仆参配太溪、昆仑、委中,治足跟疼痛[7]。

仆参配水沟、百会、照海,治癫痫[7]。

仆参配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治下肢屈伸不利[7]。

16 特效

牙槽脓肿的初期,按压仆参穴会有疼痛感。常按此穴,一般不太严重的患者都会好转。[8]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痛不可举、足跟中踝后痛、脚痿,仆参主之。暴霍乱,仆参主之。小儿马痫,仆参及金门主之。

《循经考穴编》:癫疾痰壅,头重如石。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脚痿转筋。

人体脚底集合了身体的全部器官,我们将此称为反射区。但反射区并不仅存于脚底,在手、耳、颜面中也有存在。最近,已开始研究一种并不直接治疗身体生病部分,而是治疗对应部分的反射区,令其产生疗效的方法,这就是所谓反射区治疗法。

当然,除了脚之外,手和耳的反射区亦能治疗,但是直到现在全世界的研究仍指出,脚具有压倒性的效果。

身体的整个部分在脚上均有反射区

在此所说的足底反射区,即为身体整个的构造被反射投影,缩小至某一部分。

也就是说头、内脏、肌肉等,身体的全部器官均和脚有密切的关系,而在左右脚的某部位均有反射(对应)的部分。因此,身体某些部位发生病变时,其脚的对应部分也呈现症状。

所以,一般皆认为经由刺激脚的某些部分,即能治疗身体的一些疾病。

我们的双足,和内脏及其它器官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连。而将它们的功能相连接,成为“人”这个有机体的管道,便是“经络”。穴道疗法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医术,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治疗方便,疗效显著,目前已经引起世界性的注目。

传统的中医理论中,人体有十四条经络(俗称正经),共365个穴位,和每年的天数相同,以象征“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基本理论。至于后世由实验、证明所陆续发现的新穴,至今已达4000多个,可说是一套极为完备的实用医学。

将人体肝、心、脾、肺、肾等五脏,及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的活动功能,及相互关系分析归纳成脏腑学说,而五脏六腑各有经络连系通过。加上手厥阴心包经及任、督二脉,便成为十四条经络。

经络是“功能”的传导通路,因此,布满全身,也影响到整个人体,由内而外,从头至脚均在其范围。

脚底穴位按摩方法

方法: 自购脚部穴位图一张。泡一盆热水,水温在60℃左右。把脚在热水中泡5-10分钟后用毛巾搽干。从足底穴位图找出找出胃部﹑甲状腺﹑淋巴腺及肺部等反射区,在每个部位按上1-2分钟,左右脚各按3次。

按摩甲状腺及其它上述反射区乃是非常有效的消脂法,因为甲状腺主要功能乃治疗肥胖症及情绪不安等症状;而按摩胃部可以减少食欲;淋巴腺及肺部等反射区则是帮助增加免疫力及排毒功能。

连续做完一个星期之后,因为人体的整体的循环转好了的关系,身体会觉得比以前轻快,皮肤也会变得漂亮而有光泽。

脚底穴位图解大全及按摩方法

1如果想美容的话,那就搓按肺(左右都要)和横行结肠-下行结肠-S状结肠,两个部位各按摩5分钟,有排毒的功效!

2如果有高血压、心脏病等,那就揉按大拇指下的内关节处和心脏处,有疏通血管的功效;

3如果有经常性头痛、风寒等,那就揉按大拇指内两侧,有加深脑部供氧的作用。

4如果颈椎-背椎-腰椎-尾椎疾病,那就搓按大拇指下的外侧一点开始到脚躬,注意,不是脚背,也不是脚掌,是脚的内侧部位!有通经络的功效;

5如果晕车,那就经常揉按无名指和小指指根下1CM;

6如果孩子厌食,成人食欲不振,那就揉按图所示的胃的部位;可以增强胃液分泌;

7如果睡觉后,肩膀疼,那就按摩无名指指根出外侧,可以适当扩大范围揉按;

8肾不好,就按肾,但是力度不能大,否则伤内脏!

足底按摩手法

1单食指扣拳法

按摩者食指关节弯曲,其余四指半握拳,拇指固定在中指上顶住弯曲的食指,以食指中节近侧第一指间关节背侧为施力点,定点顶压。

2单食指勾掌法

按摩者的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二指关节屈曲成90°紧扣于掌心,食指第一指关节屈曲,第二指关节屈曲成45°,食指末节指腹指向掌心,拇指指关节微微屈曲,虎口张大,形成与食指对峙的架势。以食指第一指关节屈曲90°后顶点的拇指侧为发力点。

3双食指刮压法

按摩殾以手食指指弯曲,用双手食指侧缘同时施力刮压。

4拇指指腹按压法

此方法是用拇指指腹为着力点进行按压。

 

5拇指推掌法

按摩者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二指关节微微屈曲,拇指指腹与其他四指相对,虎口张大。以拇指指腹为发力点。

6双拇指指腹推压法

对双手拇指指腹同时用力按压。

7双指钳法

按摩者无名指、小指屈曲紧扣于手掌心,中指微微弯曲后插入被按摩者足趾之间作为衬托,食指第一指关节屈曲90°,第二指关节靠近中指侧面放于准备按摩的反射区上,拇指指腹紧紧按在食指第二关节的拇指侧,借拇指指关节的屈伸动作按压食指第二指关节刺激反应区。

8双指扣拳法

按摩者一手持脚,另一只手半握拳,食指、中指弯曲,以食指、中指的第一指间关节顶点施力按摩。

身体的整个部分在脚上均有反射区,在反射区治疗法中,脚具有压倒性的效果。

在传统中医里面有“8个总穴”,这八个穴位简单易找,甚至不用针刺,经常按压刺激就能够起到防治多种疾病的作用,因此很多针灸医生都喜欢应用这“8个总穴”。

古人还把它们归纳成治病的口诀: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 坐骨刺环跳 、腿疼阳陵透 下面我们就来逐一解释这些穴位。

01

肚腹三里留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是在“肚腹”这个部位所发生的疾病,像胃弱、胃寒、胃痛等,都可以选取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 按压刺激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配合“中脘”,可治疗胃痛;配合“天枢”,可治疗脐周痛和便秘。

02

腰背委中求

委中位于腘窝横纹线中间, 具有疏筋活络,袪风除湿,凉血泄热,强健腰膝的作用。

腰背这个部位的疾病,例如腰背疼痛、屈伸不利、项强、腰肌劳损、下肢瘫痹、半身不遂、膝关节炎、小便不利等病症,治疗首先要考虑委中穴。

委中位于膀胱经上,经气皆汇聚于此,故可调治腰背经气,配合腰背部的“阿是穴”,治疗腰背痛疗效较好。

03

头项寻列缺

列缺穴位于前臂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头面部的疾病,例如 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等,都可以用列缺穴来治疗。

除此之外,指压列缺穴,可以使手动脉及血液流动,对于调理骨折、伤痕等后遗症非常有效。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04

面口合谷收

合谷穴不仅是临床 养生 常用穴,更是止痛要穴。 位于第二掌骨桡侧缘中点。

头面五官的病症多选取合谷,头痛艾灸或按揉合谷穴是最常用的,但实际上,不管哪里痛都可以艾灸或者揉按,愈靠近头部的疼痛就找愈上方、靠近下肢就找下方,左侧灸左手、右侧灸右手。

合谷配合“下关、颊车”,可治疗面瘫和牙痛;配“风池、大椎”,可治疗感冒。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05

心胸取内关

内关穴能调节三焦气机、活血止痛,心胸部疾病多选取内关。其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三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等都可以选取内关穴治疗。 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是中医治疗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道不适的首选穴位。

内关配“神门、足三里”,可治疗心悸;配“足三里”,可治疗呃逆。

06

小腹三阴谋

三阴交主治小腹部疾病,例如腹痛、泄泻、月经不调、经闭、遗精、阳痿等病。 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三阴交是应对妇科各种不适的最佳穴位,女性经常按摩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三阴交配“关元”可治疗痛经。

三阴交具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健脾和胃,调经止痛,宁心安神的作用,位于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约一横指陷中。是肝经、肾经与脾经交汇处,经常按摩还可以起到调节肝脾肾三脏的效果。

07

坐骨刺环跳

环跳位于股骨大转子和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处。具有 袪风除湿、强腰通经 的作用。

这里的“坐骨”并不是指西医概念上的坐骨这一个部分,而是从腰到腿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由坐骨神经引起来各种疼痛可以找这个环跳穴,上可以治到腰,下可以治到脚,例如风湿痹痛、下肢瘫痪、药膝疼痛、麻木不仁、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08

腿疼阳陵透

阳陵泉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穴是整个腿,上至胯骨、下至足跟的一个总的开关。

发生疼痛了要考虑到打开这个开关,使它的气血流通 ,所以有关筋骨的不适都可以选取阳陵泉,例如关节炎、五十肩、运动伤害、扭挫伤、落枕等症状都可以通过艾灸或者揉按来缓解症状。

小剧透

总的来说,头颈部、脸部疼痛选取合谷、列缺,肠胃不适选取足三里,妇科症状用三阴交,腰背痛灸委中穴,心血管问题选取内关,筋骨酸痛找阳陵泉。

记住这些穴位,我们自己也可以做自己的 养生 大师,在应对各种疼痛时我们会更加的从容,经常按压刺激这些穴位,疾病也不会轻易的找上我们。

另外还有小剧透,下期咱们将介绍 养阴清热话石斛 ,感兴趣的你一定要来看哦~

文中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欢迎将文章朋友圈让更多人受益~

一、人体头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头维穴的作用:治疗目痛、眼跳、头痛 上关穴的作用:治疗耳聋、耳鸣、偏头痛、上牙痛、面神经麻木 下关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 翳风穴的作用:治疗耳聋、耳鸣、下颌肿痛、面神经麻痹及痉挛 颊车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关节紧闭 颧髎穴的作用:治疗面部神经麻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牙痛 大迎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牙痛、下颌肿痛、面部浮肿 神庭穴的作用:治疗头痛、鼻病 阳白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目眩、眼跳、夜盲 丝竹空穴的作用:治疗偏正头痛、目眩、目赤、眼跳 睛明穴的作用:治疗眼部诸疾患 四白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面神经痛 巨髎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目部疾患、牙痛、鼻炎、泪囊炎 水沟穴的作用:治疗昏迷、中暑、休克 兑端穴的作用: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牙龈肿痛 上星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目痛、鼻痛 攒竹穴的作用:治疗眼部疾患、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面肿 瞳子髎穴的作用:治疗眼部疾患、头痛 承泣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眼跳、目部疾患 迎香穴的作用:治疗鼻病、面神经麻痹、面肿 禾髎穴的作用:治疗鼻衄、鼻息肉、鼻炎 地仓穴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及痉挛、口角炎、口腔炎 承浆穴的作用:治疗糖尿病、颜面病、牙痛、不语 二、胸部腹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天突穴的作用:治疗咳喘、咽喉肿痛、咯血、失音、噎嗝 璇玑穴的作用:治疗咳喘、咽喉肿痛 神藏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华盖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满 膻中穴的作用:治疗气短、哮喘、噎嗝 鸠尾穴的作用:治疗胃痛、呕吐、气喘、胸满 上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 梁门穴的作用:治疗胃肠胀痛、腹泄、不思饮食 中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气喘 下脘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 水分穴的作用:治疗水肿、肠鸣、腹痛、腹胀 神阙穴的作用:治疗肠鸣、腹痛、腹泄、虚脱 气海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便秘、虚脱、水肿 关元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虚脱、体质虚弱 中极穴的作用: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下腹痛、水肿 曲骨穴的作用:治疗遗精、赤白带、尿闭 横骨穴的作用:治疗精索及睾丸痛、淋病、遗精、尿闭 人迎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高血压 缺盆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满、项强 水突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咳喘、颈肿 云门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喘息、胸闷 气舍穴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咽食不利、颈项强痛 气户穴的作用:治疗咳喘、胸肋胀痛 中府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喘息、胸痛 灵墟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神封穴的作用: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期门穴的作用:治疗胸肋痛、呕吐、消化不良 不容穴的作用:治疗腹满、呕吐、胸痛、吐血、咳嗽 章门穴的作用:治疗呕吐、腹胀、腰冷背痛 太乙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 天枢穴的作用:治疗胃肠疾患、水肿、月经不调 大横穴的作用:治疗腹泄、便秘、小腹痛、胃下垂 外陵穴的作用:治疗脐周痛 带脉穴的作用:治疗妇女经带病、腰肋痛 水道穴的作用:治疗小腹胀满、尿闭、腹水、精索及睾丸痛 府舍穴的作用:治疗腹痛 气冲穴的作用:治疗 肿痛、睾丸痛、妇女经漏胎产诸症 冲门穴的作用:治疗腹胀痛、尿闭 三、人体背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定喘穴的作用:治疗哮喘 肩中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背痛、咳嗽、视物不清 肩外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上背部痛、颈项强痛、上臂痛 肩井穴的作用:治疗头项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 秉风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肩凝 天宗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手麻、耳鸣、耳聋、上肢痛 臑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臂酸痛 膈俞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吐血、盗汗、肋痛、呕吐、膈肌痉挛 魂门穴的作用:治疗肠鸣、呕吐、胸背痛 脾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 京门穴的作用:治疗腰肋痛、肠鸣、腹泄 三焦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呕吐、腹泄、腰脊强痛 气海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痔疮 关元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便秘、腹泄、腹胀 膀胱俞穴的作用:治疗膀胱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强痛 秩边穴的作用: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 白环俞穴的作用:治疗遗精、白带、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瘫痪 会阳穴的作用:治疗痛经、性机能减退、便血、腹泄、痔疮 四、胳膊手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商阳穴的作用:治疗手痛麻、脑充血 少商穴的作用: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 合谷穴的作用:治疗中风、感冒、头痛、牙痛、月经闭 阳溪穴的作用:治疗手痛麻、耳目齿痛 阳池穴的作用:治疗感冒、上肢、手腕关节炎 支沟穴的作用:治疗大便秘结、手足倦怠 四渎穴的作用:治疗齿痛、肘臂痛 手三里穴的作用:治疗齿痛、半身不遂 曲池穴的作用:治疗肘中痛、月经不调、上臂痛、半身不遂 肩髃穴的作用:治疗肩臂不举、肩痛、中风、齿痛、半身不遂 曲垣穴的作用:治疗神经痛、肩部麻痹 肩髎穴的作用:治疗风湿性肩周炎、肩部麻痹 肩贞穴的作用:治疗肩关节炎、上肢麻痹 臂臑穴的作用:治疗颈椎病、手臂不举 消泺穴的作用:治疗颈痛、麻痹、头痛 清冷渊穴的作用:治疗肩痛、头痛 天井穴的作用:治疗喘息 中魁穴的作用:治疗手指不伸 少泽穴的作用:治疗口干、前臂痛、小指痛、头痛 液门穴的作用:治疗手臂痛、头痛、齿痛 前谷穴的作用:治疗吐血、耳鸣、手痛 后溪穴的作用:治疗肘臂痛麻、耳聋 中渚穴的作用:治疗头痛、耳聋、手臂痛不得屈伸 腕骨穴的作用:治疗腕痛、麻痹、指肿 阳谷穴的作用:治疗臂痛、腕痛、晕眩、耳聋、耳鸣 养老穴的作用:治疗肩臂痛麻、弱视 外关穴的作用:治疗上肢麻痹、半身不遂 支正穴的作用:治疗肘臂痛、头痛、感冒 尺泽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 小海穴的作用:治疗上臂痛麻、心肺痛 青灵穴的作用:治疗肘关节伤痛 尺泽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哮喘、中风、吐血 曲泽穴的作用:治疗肘痛、热病 少海穴的作用:治疗头目眩晕、颈椎病、肘挛手颤、心痛 间使穴的作用:治疗调经、心脏病、中风、液肿 列缺穴的作用:治疗头痛 内关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臂痛、心脏病 大陵穴的作用:治疗心脏病、热病 神门穴的作用:治疗失眠、头晕痛、心脏病 鱼际穴的作用:治疗齿痛、头痛 少府穴的作用:治疗心脏病 劳宫穴的作用:治疗中风、齿痛 少商穴的作用:治疗喉哑、麻痹、呕吐、呃逆 五、人体腿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伏兔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胸痛 阴市穴的作用:治疗腿痛、水肿、糖尿病 梁丘穴的作用:治疗膝部麻痹 犊鼻穴的作用:治疗脚气、膝关节痛麻、水肿 足三里穴的作用:治疗脚气、麻痹、各种慢性病、胃病、便秘、全身病 上巨虚穴的作用:治疗四肢痛麻、腰痛、肠胃病 条口穴的作用:治疗肩臂不举、不肢痛麻、胃肠病 丰隆穴的作用:治疗下肢痉挛、痛麻 下巨虚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脑贫血 解溪穴的作用: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 冲阳穴的作用:治疗胃胀、足麻痹 陷谷穴的作用:治疗胸胀痛、盗汗 内庭穴的作用:治疗腿肿、头痛、转筋 箕门穴的作用:治疗腿痛、生殖器病 环跳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筋活血 血海穴的作用:治疗一切血病、妇科病 阴谷穴的作用:治疗膝痛、阳痿、带下 风市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木 阴陵泉穴的作用:治疗糖尿病、腰病 中渎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麻痹、下肢病 膝阳关穴的作用:治疗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脚气 地机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麻、胃肠病 阳陵泉穴的作用:治疗半身不遂、关节炎 足三里穴的作用:治疗脚气、麻痹 漏谷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神衰、脊髓病 三阴交穴的作用:治疗前列腺炎、消化不良、性病 三阳交穴的作用:治疗小腿痛、颈椎痛 阳辅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 悬钟穴的作用:治疗手足不遂、一切骨病 复溜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浮肿、虚脱、盗汗、腹泻、腰痛 太溪穴的作用:治疗四肢麻痹 照海穴的作用:治疗下肢病、肾病 公孙穴的作用:治疗一切气病 环跳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经活血、神经痛 承扶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殷门穴的作用: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委中穴的作用:治疗腰背痛 浮郄穴的作用:治疗便秘、膝关节痛、吐泻、坐骨神经痛 委阳穴的作用:治疗膝关节痛、此穴解热 合阳穴的作用:治疗脊髓病、抽筋 承筋穴的作用:治疗一切筋痛 筑宾穴的作用:治疗腿痛 承山穴的作用:治疗内外伤痛 飞扬穴的作用:治疗脚气、眩晕、小腿无力 跗阳穴的作用:治疗下肢麻痹、腰胯痛 昆仑穴的作用:治疗头痛、眩晕、腰痛 申脉穴的作用:治疗痉挛、此穴主伸展一切 金门穴的作用:治疗癫痫、筋病 京骨穴的作用:治疗脚痛 仆参穴的作用:治疗足跟骨痛 六、脚部足底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涌泉穴的作用:治疗高血压、呃逆、此穴主将一切 丘墟穴的作用: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肺炎、肋膜炎 解溪穴的作用:治疗脚痛、头晕痛、便秘 中封穴的作用:治疗全身麻痹、腰痛、遗尿 冲阳穴的作用:治疗胃胀、足麻痹 足临泣穴的作用:治疗全身麻痛、眩晕 陷谷穴的作用:治疗胸腹痛胀、炎肿、盗汗 太冲穴的作用:治疗腰痛、调经 内庭穴的作用:治疗腿肿、头痛、转腹 行间穴的作用:治疗便秘、腹痛、腰痛 侠溪穴的作用:治疗耳聋、头晕痛、下肢麻痹 厉兑穴的作用:治疗足痛、脑贫血、麻痹多梦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当孩子感冒了,我们一定要区分清楚,到底这个感冒的症状是风寒还是风热。可以根据孩子的咽喉部红与不红来做初步的判断。咽喉部如果不红的话,多半事风寒感冒,而咽喉部如果红或臃肿,那多半是风热感冒。风寒和风热感冒都不适合吃油腻,粘滞,酸涩或者有腥味的食物。当然感冒也可以通过按摩一定的穴位来得到改善,接下来我就为大家提供一套按摩手法。

首先我们必须得明白这几个穴位的位置:天门穴位于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条直线坎宫。穴位于眉部,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呈一条直线。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耳后高骨位于耳后入发际线高骨下凹陷处。风池穴位于颈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中。风门穴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肩井穴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明白了以上穴位的位置我们就可以进行按摩了。

第1步,找到天门穴,用两手拇指自两眉头之间向上直推至额上前发际处。第2步,找到坎宫穴,用两手拇指螺纹面向自眉头向眉尾分推。第3步,找到太阳穴用拇指指端,柔运;第4步,找到耳后高骨。用双手中指指端揉耳后骨。

第5步,用双手从后面抱住孩子头部,拇指放在枕骨之下,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然后进行揉按。第6步,用双手拇指按揉风门穴。第7步,用拇指按揉大椎穴。第8步,左手拇指或食指中指按揉签冰雪,右手拿住其同侧的手指,屈伸肘腕并摇动其上下肢。学会以上的办法就能让孩子的感冒得到缓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209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