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医辨证分型比较趋于一致,主要分为以下六型:
1风寒湿型 关节肿痛,游走不定或痛有定处,遇寒加重,得热则减,关节屈伸不利或局部发凉,四肢关节深重,局部肌肤麻木不仁,全身畏寒怕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脉象沉紧或沉缓。
2风湿热型 起病较急,关节肿胀,疼痛剧烈,局部灼热发红,手不可近,活动受限,兼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喜冷恶热,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舌苔白干或黄糙,脉滑数或濡数。
3气血两虚 关节疼痛,肿胀变形,行握俱艰,面色眺白,心悸乏力,身疲困倦。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弦紧。
4脾肾阳虚 关节忡痛,长期反复难愈,病变骨节僵硬,活动受限,屈伸不利,疼痛悠悠,同时见面色淡白,肌肉瘦削,神倦乏力,纳食减少,畏寒,腰腿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频。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弱。
5肝肾阴虚 关节疼痛难愈或拘挛不利,局部常有轻度灼热红肿,疼痛多以夜间为明显,同时伴有形体羸瘦,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心烦少寐,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
6痰瘀交阻 痹证历时较长,关节强直,关节周围呈黯黑,疼痛剧烈,筋健僵硬,肌肉萎缩,或见关节畸型,或出现皮下结节,全身情况较差。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来濡涩。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中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偏方有哪些哪些偏方能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中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偏方。
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例
病例验证张某,女,16 岁,学生,已四肢关节肿痛四年,关节变形,活动受限加重2个月。四年前因感冒发热后觉双膝关节疼痛,后渐及双踝、髋、肩、肘、腕等关节肿胀、灼热、疼痛。在当地治疗,血沉75毫米/1小时,抗“o”阳性,类风湿因子(1:160),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服用强的松、炎痛喜康等。病情时轻时重,两月前突然加重而来诊,中医辨为痹症而收住人院。证见四肢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活动受限,局部皮色不变,触之灼热,肌肉萎缩,面色帝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证属气血虚弱,外感风寒湿邪,流注经络,搏结于关节,致使气血不通,郁而化热,久而不愈,出现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候。用本方治疗半年,复查血沉6毫米/1小时,抗“O”阴性,类风湿因子阴性。肿消痛减,功能恢复正常,临床治愈出院,继续服药巩固疗效。一年后复查,一切正常。
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偏方1桂枝白芍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功能主治活经活络。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证见肌肉关节疼痛肿胀,局部触之发热,但自觉畏寒,或触之不热,或自觉发热,全身低热或热象不显,舌红、苔黄白或黄白相兼或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偏方组成桂枝、白芍、知母、熟附片、红花、皂角刺、狗脊、防风各10克,生地、地龙、骨碎补各20克,生黄芪、桑寄生各1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2黄芪白术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功能主治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偏方组成生黄芪15~30克,白术、桂枝、制川乌、防己各15克,桑枝30克,白芍、当归、莪术各12克,炙甘草10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3个月后,隔日服1剂,再服3个月。此后,以本方制成丸药,继续服6个月,以巩固疗效。全疗程为1年。
加减若属热胜型,加生石膏、土茯苓各30克;若属寒胜型,桂枝可用至20克,加用细辛3~6克;若气血亏虚者,再加用党参15~30克,首乌15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45例,缓解(关节肿痛消失,功能基本恢复,血沉,粘蛋白恢复正常)11例,显效15例,好转16例,无效3例,远期疗效(2年后)随访21例,其中缓解10例,显效9例,无效2例。
3黄芪威灵仙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功能主治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偏方组成生黄芪30~50克,威灵仙20~25克,制附子20克,桂枝、白芍、秦艽、鸡血藤各10克,麻黄、防风、知母、川黄柏、生甘草各8~10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3~4次口服,15剂为1个疗程。
加减若气血两虚者,黄芪加量至60~80克,当归、何首乌各20克;若兼发热者,加生石膏40~50克,薏苡仁25~30克;若关节红肿较甚者,加萆光(氵光)20~30克,防己、泽泻各12~15克;若上肢重者,加姜黄、桑枝各10~15克;若下肢重者,加牛膝、蚕砂、木瓜各10~12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7例,经用药2~3个疗程后,其中治愈(症状缓解,关节肿大消失,血沉恢复正常)45例;好转(关节活动自如,肿大未消退,血沉基本恢复正常)19例;无效(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3例。治疗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症状 5 辨证分析 6 治法 7 方药治疗 8 关于破伤风 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破伤风·阴虚邪留证 1 拼音
pò shāng fēng ·yīn xū xié liú zhèng
2 英文参考tetanus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lingering pathoge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破伤风·阴虚邪留证(tetanus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lingering pathogen)是指阴虚邪留,以抽搐停止,头晕,心悸,口渴,面色萎黄,时而汗出,牙关不适,偶有痉挛或屈伸不利,或肌肤有蚁行感,舌质红,脉细弱无力为常见症的破伤风证候[1]。
4 症状破伤风·阴虚邪留证患者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屈伸不利;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5 辨证分析
正邪剧争,风毒受挫,正气亦伤,阴血亏耗,不能上荣,则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阴血亏虚,心失所养,则心悸失眠;经脉失养,则手足发麻,屈伸不利;舌红少苔、脉细无力为阴血亏虚之象。
6 治法破伤风·阴虚邪留证治宜补血养阴,疏通经络。
7 方药治疗破伤风·阴虚邪留证可用四物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
8 关于破伤风破伤风 (tetanus[2])为病名[3][4]。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又称金疮痉[4]、伤痉、金疮中风痉[3]。是指感染破伤风杆菌后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1]。其临床特点是,有皮肉破伤史,有一定潜伏期,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阵发性抽搐,抽搐间歇期全身肌肉仍紧张强直,伴有发热,但神志清醒,多因并发症而死亡。
破伤风病名首见于宋代《太平圣惠方》,云:“身体强直,口噤不能开,四肢颤抖,骨体疼痛,面目喁斜,此皆损伤之处中于风邪,故名破伤风。”
风毒之邪广泛存在,不仅发生于皮肉破伤,手术中消毒不严格,或新生儿脐带污染,或生产及流产处置不当,或褥疮染毒,也可引起破伤风。外伤所致者,称金创痉;产后发生者,称产后痉;新生儿断脐所致者,称脐风摄口。
本病西医亦叫破伤风。
穴位释义
外关。外,外部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胀散外行,外部气血被关卡不得入于三焦经。本穴物质为阳池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行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进一步胀散,胀散之气由穴内出于穴外,穴外的气血物质无法入于穴内,外来之物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定位
手背腕横纹上 2 寸,尺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取穴方法
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
主治
手指疼痛,肘臂屈伸不利,肩痛,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热病,胸胁痛
养生保健
用大拇指指尖掐按外关穴 100-200 次,可治疗头痛、耳鸣、便秘。
我们上一节讲了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证就是病人有桂枝汤证,同时有咳嗽或者是有喘,这个就是在桂枝汤中加入厚朴和杏仁,上一节课忘记介绍了剂量,在这里作一下补充,桂枝汤是三三三二,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就是多了厚朴和杏仁,厚朴二,杏仁一把,那么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就变成了三三三二二一把。
什么意思呢,桂枝三,芍药三,生姜三,甘草二,厚朴二,杏仁一把,当然还有红枣,这个不要忘记,红枣根据剂量的多少来定,伤寒论中都是用的十二枚,当然还有杏仁在伤寒论中是五十枚,我想,五十枚也就差不多是一把,我们在抓药的时候,不可能一颗一颗的去数,所以,我就用一把,当然这一把也要根据情况,如果是小孩,你也用一把,这就不对了,所以,这一把是一大把还是一小把,那你自己去看着办了。
伤寒论第十九条:凡服桂枝汤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这个条辨的意思就是说,凡是内热很盛的病人,如果喝了桂枝汤出现了呕吐,随后就会吐脓血出来,这里说的是“必”,也就是说一定会吐脓血。
对于吐家,动不动就会呕吐的人,平素恶心呕吐的,肠胃不好,的人,吃完东西就会吐酸的人,这样的人就不要开桂枝汤。吐家有可能是胃破了或者是有溃疡了,桂枝汤一下去,桂枝芍药发阳的力量很强,血液循环会加速,本来只是胃溃疡,一个小洞,结果桂枝汤一下去,变成了一个大洞,血就吐出来了。
胃有问题的,例如胃溃疡,胃癌这样的病人,就不能开桂枝汤,对于平常有胃痛,想吐,有恶心,这样的病人也要小心,最好不要经桂枝汤。
伤寒论二十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这第二十条辨的意思就是说得了太阳病,发汗太过,导致了汗出淋漓不止,病人还怕风吹,风一吹就很难过,小便短小,四肢有一点拘急疼痛,不是很严重,能忍得住,屈伸不利索,这就是用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是桂枝汤变证,在桂枝汤里面加了附子,为什么要加附子,也就是这病人有里寒,我们怎么知道病人有里寒,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寒主收引,所以就造成了病人四肢屈伸不利,这里的寒其实就是发汗太过,造成了阳虚,阳虚则寒。
桂枝加附子汤是伤寒论中太阳病里面弥补的措施,当你看到病人是太阳证,你的处方开得太过了,汗流不止,恶风,由于汗出得太多,汗尿同源,所以,就会有小便很少,大家肯定有这样的感受,当夏天的时候,你在外面劳作,流了很多汗,那基本上很少有小便,即便是有,小便也是很浓的。由于发汗太过,还会造成肌肉里的水分少了,用中医的专业术语来讲就是肌肉里的津液流失了,所以手脚屈伸不利,像这种情况,我们在桂枝汤中加上炮附子就可以弥补,所以,因津液不足而引起了抽筋,屈伸不利就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汤。
大家都知道,炮附子是回阳救逆的第一要药,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所以对于那种大汗太过,亡阳虚脱是有很好的救逆作用。我们应该知道,所有炮炙过的药材,它的毒性就要小很多,所以,生附子的毒性就强很多,在伤寒金匮里面,常常会有炮附子和生附子之分。
附子是“玄武”这里的附子是炮制过的,附子是黑的,还有一点咸,是乌头的根,长在乌头旁边的叫附子,附在乌头上的子,平常三年采收,附子是阳药,黑色入肾。生附就是没炮制过,挖回来直接晒干叫生附。
生附通经温里寒,炮附固表阳。
生附子毒性很强,所以要开水先煮,至少要煮一个小时以上,这样毒性基本上就没有了,生附一吃下去,全身的血脉神经都会打通。
炮附子固表阳,流汗太多就可以用炮附子。炮附子还温肾阳,肾阳不足,小便就会很清白,病人会有腰酸,遗精,脸色白黄,看起来就是很虚弱的样子。肾阴不足,就是肾水不够,男人就会有精子不是很好。所以有好多的孕症,都男人的问题造成的,对于不孕不育不要只找女人的原因,男人的原因也要找,两人同时检查。
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膀胱经是人身上最大的一条经脉,所以,炮附子除了温肾阳,还能固表,所以炮附子一吃下去,皮肤毛孔马上收起来,一滴汗都流不出去,所以,止汗也会用到炮附子,但是单用炮附子是不行的,必须要与桂枝同用,要靠桂枝发散的力量,把炮附子带到皮肤表面上去,这才起到固表的作用。
桂枝加附子汤这个方剂的标准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枣3到5枚,炮附子6克,我们为了好记,常常就是这样记的,三三三二二,桂枝三,芍药三,生姜三,甘草二,炮附子二,这个就是一种简易的比例记忆法,在实际开处方的时候就可以灵活运用,不要死板的桂枝9克,芍药9克,这样就不对。
人到中老年后,腿脚会慢慢没有年轻人麻利,行动也会迟缓些,这是为什么呢?中医认为,这种现象与“筋衰”有关。
民间有“筋长一寸,寿延十年”的说法,骨正筋柔则气血顺畅。筋是中医的一个解剖概念,有三大功能:一是“束骨”,也就是连接和约束关节的作用;二是“筋为刚”,是构成人身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人体内脏的功能;三是与经络功能密切相关,筋一旦发生痹症,可以表现为肢体屈伸不利。因此,每天花上几分钟拉拉筋,有助于让血脉畅通,防治颈椎病、腰痛、关节疼痛等不适。推荐几个简单易掌握的拉筋锻炼法:
1站位拉筋法。站在门口,将头颈伸直,双眼向前平视;双手扶住两边的门框,并尽量向上伸展开双臂;一只脚迈向前方,让膝关节弯曲,站成弓步。另一脚向后伸出,尽量将腿伸直。以此姿势站立3分钟,双腿位置互换,再站立3分钟。
2卧位拉筋法。仰卧,将臀部尽量移至床边;一条腿自然向下弯曲,将脚踏在地面上。另一条腿伸直,尽量向胸前抬起;双手分别扶住双腿,并用力向胸前和地面两个方向压腿,直至到达极限。以此姿势压腿3分钟,双腿位置互换,再压腿3分钟。
除此之外,打太极拳、做伸展运动、弓箭步站立、高抬腿、仰卧起坐、金鸡独立、吊单杠等也是不错的拉筋锻炼方法。不过,有高血压、心脏病、骨质疏松等疾病的人群不宜做。
另外,“膝为筋之府”,中医还强调了保养膝盖对养筋的重要性,建议大家平时可以多在膝盖的养护上下功夫。推荐一个方法:用手掌覆盖住整个膝盖,顺时针用力揉按,直到感觉膝盖发热为止;然后再用拇指食指掐揉膝眼里的犊鼻穴、腘窝里的委中穴;完成后,再尽力伸展脚掌,踝关节不动,让脚后跟尽力向上,脚尖尽量向下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