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文言文释义

日耳文言文释义,第1张

1 古文中 耳 怎么解释

说文解字

耳 [er3]

卷十二 耳部

反切:而止切

主听也。象形。凡耳之属皆从耳

I

ěr

ㄦˇ

〔《广韵》而止切,上止,日。〕

1耳朵。人与哺乳动物的听觉和平衡器官。

《诗‧小雅‧无羊》:“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孟子‧梁惠王上》:“声音不足听於耳欤?”宋苏轼《东坡志林‧庞安常耳聩》:“吾与君皆异人也,吾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非异人乎?”田汉《丽人行》第一场:“好,休息一会儿吧,这叫‘耳不听为净’。”

2像两耳分列两旁之物。

3指位置在两旁者。如:耳房;耳门。

4指形状如耳的食物。如:木耳;银耳。参见“耳菜”。

5谷物经雨所生的芽。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秋甲子雨,禾头生耳。”

五代李建勋《间出书怀》诗:“溪田雨涨禾生耳,原野莺啼黍熟时。”

清冯桂芬《林文忠公祠记》:“癸巳秋冬之交,累月阴雨,禾不得刈,皆生耳。”

6听到;听说。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君其耳而未之目耶?”宋欧阳修《赠潘景温叟》诗:“通宵耳高论,饮恨知何涯。”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翁素耳其名,而贫之。”

鲁迅《坟‧人之历史》:“则中国抱残守阙之辈,耳新声而疾走。”

7附耳而语。

8连词。表示转折,相当於“而”。

汉贾谊《治安策》:“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9语气词。表示限止语气,与“而已”、“罢了”同义。

《论语‧阳货》:“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

郭沫若《游大理‧负石观音》诗:“观音之说附会耳,只表人民爱国心。”

10语气词。表示肯定语气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

《荀子‧天论》:“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戴安道年十余岁,在瓦官寺画,王长史见之,曰:‘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

11姓。

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II

réng

ㄖㄥˊ

〔《集韵》如蒸切,平蒸,日。〕

见“耳孙”。

2 文言文中,欲,曰,耳,将至,吾,乎,等等词字的意思,说的越多越

欲:

①<;动>;想要得到;需要。《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动>;希望。《为学》:“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副>;将要;将。《石钟山记》:“森然欲搏人。”

④<;名>;愿望。《陈涉世家》:“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之欲也。”

⑤<;名>;贪欲。《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厌。”

曰:

①<;动>;说。《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动>;称为。《赵威后问齐使》:“齐有处士曰钟离子。”

③<;动>;是,举例时用。《五人墓碑记》:“按诸五人,曰颜佩伟,杨念如……”

④<;动>;为。《出师表》:“先帝称之曰能。”

⑤<;助>;用于句首。《诗经·七月》:“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耳:

①<;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②<;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

③<;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

④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⑤<;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

⑥<;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将至:

将要到来

吾:

①<;代>;我;我们。《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②<;代>;我的;我们的。《肴之战》:“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吾侪同“吾曹”。我辈;我们这些人。

吾属我辈;我等。

吾子指自己的儿子。对平辈人的一种亲切的称呼,可译为“您”。

乎:

①<;介>;相当于“于”。⒈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师说》:“生乎吾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乎沂,风乎舞雩。”⒉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对”、“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异乎三子者之撰。”《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⒊介绍依凭的条件。《庖丁解牛》:“乎天理,批大郤。”⒋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捕蛇者说》:“吾尝疑乎是。”

②<;助>;语气词。⒈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唐睢不辱使命》:“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鸿门宴》:“壮士,能复饮乎?”⒉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陈涉世家》:“王候将相另有种乎?”⒊用在句末,表示推测,相当于“吧”。《肴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庄暴见孟子》:“则齐国其庶几乎?”⒋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冯谖客孟尝君》:“长铗归来乎﹗出无车。”⒌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归去来兮辞》:“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召公谏厉王弭谤》:“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始得西山宴游记》:“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③<;词缀>;用于形容词、叠音词后面。《庖丁解牛》:“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矣。”《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五人墓碑记》:“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3 文言文中耳什么意思

①<;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②<;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

③<;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

④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⑤<;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

⑥<;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4 古文—《忠言逆于耳利于行》释义

忠言劝戒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原句为: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出自《孔子家语》 卷第四 六本第十五 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也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继嗣不立则乱之萌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农桑;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记闻而言,无务多说;但说所闻而言言不出说中故不可以务多说比近不安,无务求远是故反本修迩,君子之道也” 孔子曰:“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争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 孔子见齐景公,公悦焉,请置廪丘之邑以为养孔子辞而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赏功受赏,今吾言于齐君,君未之有行,而赐吾邑,其不知丘亦甚矣”于是遂行 孔子在齐,舍于外馆,景公造焉宾主之辞既接,而左右白曰:“周使适至,言先王庙灾”景公覆问灾何王之庙也孔子曰:“此必厘王之庙”公曰:“何以知之?”孔子曰:“‘诗云:皇皇上天,其命不忒,天之以善,必报其德此逸诗也皇皇美貌也忒差也’祸亦如之夫厘王变文武之制,而作玄黄华丽之饰,宫室崇峻,舆马奢侈,而弗可振也,振救故天殃所宜加其庙焉,以是占之为然”公曰:“天何不殃其身,而加罚其庙也?”孔子曰:“盖以文武故也若殃其身,则文武之嗣,无乃殄平,故当殃其庙,以彰其过”俄顷,左右报曰:“所灾者,厘王庙也”景公惊起,再拜曰:“善哉!圣人之智,过人远矣”子贡三年之丧毕,见于孔子子曰:“与之琴,使之弦,侃侃而乐,作而曰:‘先王制礼,弗敢过也’”子曰:‘君子也’子贡曰:‘闵子哀未尽’夫子曰:‘君子也’子夏哀已尽,又曰:‘君子也’二者殊情而俱曰君子,赐也或敢问之”孔子曰:“闵子哀未忘,能断之以礼;子夏哀已尽,能引之及礼虽均之君子,不亦可乎” 孔子曰:“无体之礼,敬也;无服之丧,哀也;无声之乐,欢也不言而信,不动而威,不施而仁志夫钟之音,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其志变者,声亦随之故志诚感之,通于金石,而况人乎!” 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喟然而叹子夏避席问曰:“夫子何叹焉?”孔子曰:“夫自损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决之,易损卦次得益益次夬夬决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吾是以叹也”子曰:“然则学者不可以益乎?”子曰:“非道益之谓也道弥益而身弥损夫学者损其自多,以虚受人,故能成其满博哉天道成而必变,凡持满而能久者,未尝有也故曰:‘自贤者,天下之善言不得闻于耳矣’昔尧治天下之位,犹允恭以持之,克让以接下,允信也克能也是以千岁而益盛,迄今而逾彰;夏桀昆吾,昆吾国与夏桀作乱自满而极,亢意而不节,斩刈黎民如草芥焉,天下讨之,如诛匹夫,是以千载而恶着,迄今而不灭观此,如行则让长,不疾先,如在舆遇三人则下之,遇二人则式之,调其盈虚,不令自满,所以能久也”子夏曰:“商请志之,而终身奉行焉” 子路问于孔子曰:“请释古之道,而行由之意可乎?”子曰:“不可昔东夷之子,慕诸夏之礼,有女而寡,为内私婿终身不嫁,嫁则不嫁矣,亦有贞节之义也苍梧娆娶妻而美,让与其兄,让则让矣,然非礼之让矣不慎其初,而悔其后,何嗟及矣言事至而后悔吁嗟又何及矣今汝欲舍古之道,行子之意,庸知子意不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乎?后虽欲悔,难哉”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荆公子行年十五而摄荆相事,孔子闻之,使人?观其为政焉使者反曰:“视其朝清净而少事,其堂上有五老焉,其廊下有二十壮士焉”孔子曰:“合二十五人之智,以治天下,其固免矣,况荆乎?” 子夏问于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贤于丘”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敏贤于。

5 古文翻译~解释一下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

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

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象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

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回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

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

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

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

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6 耳中人文言文翻译

一、译文:谭晋玄,是本县的一名秀才。他很相信一种气功之术,每日练习,冬夏不停。练了好几个月,自己觉得好像有些收获。有一天,他正盘腿而坐,听到耳中有很小的说话声,就像苍蝇叫一般,说:“可以见吗?”他一睁眼,就再也听不见了。他又重新闭上眼、息住气听,又听到方才的声音。他想:这可能是功已练成,心里暗暗高兴。

从此,他每日坐下就听,心里想,等耳中再说话时,应当答应一声并睁眼看看是什么东西。有一天,果然又听到那“可以见吗?”的小小说话声,他就小声答应:“可以见了。”很快觉得耳朵中有窸窸窣窣的声音,像有东西爬出来。他慢慢地睁开眼偷看,果然看到一个小人,高三寸多,面貌狰狞,丑恶得像夜叉一样,在地上转着走。

他心里暗自惊异,心想不管怎么样,先看他有什么变化再说。正看着,忽听邻居有人来借东西叫门呼唤。小人听到后,样子很恐慌,围着屋内乱转,好像老鼠找不到窝一样。谭秀才也觉得神志不清,像掉了魂,不知道小人到哪里去了。随后他便得了疯癫病,哭叫不停。家人为他请医吃药,治了半年,才渐渐好了。

二、原文: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

谭晋玄,邑诸生也。笃信导引之术,寒暑不辍,行之数月,若有所得。一日,方趺坐,闻耳中小语如蝇,曰:“可以见矣。”开目即不复闻;合眸定息,又闻如故。谓是丹将成,窃喜。

自是每坐辄闻。因俟其再言,当应以觇之。一日,又言。乃微应曰:“可以见矣。”俄觉耳中习习然,似有物出。微睨之,小人长三寸许,貌狞恶如夜叉状,旋转地上。

心窃异之,姑凝神以观其变。忽有邻人假物,扣门而呼。小人闻之,意张皇,绕屋而转,如鼠失窟。谭觉神魂俱失,不复知小人何所之矣。遂得颠疾,号叫不休,医药半年,始渐愈。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蒲松龄每晨起就在大道边铺席于地,并摆设烟茶,坐待过往行人,以搜集奇闻异事。每听到一事,回家后就加以粉饰润色。

康熙元年(1662),蒲松龄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春,40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南高珩作序。此后屡有增补。直至康熙二三十九年前后和康熙四十六年,该书还有少量补作。《聊斋志异》的写作历时四十余年,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精力。

二、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

7 文言文翻译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气体在一起聚积起来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崩坠:崩塌陷落。

寄:依靠,依附。

若:你。

屈伸:(四肢)屈伸。 行:这里是行动、活动的意思。

星宿:星辰,天上的星星。

中伤:击伤,打伤。

躇步:步行。

跐蹈:践踏。

舍然:释然,抛弃一切忧虑。舍,通“释”。然,的样子。

坠:掉下。

晓:晓谕,说明道理。

耳:罢了。

晓:开导。

亡:通“无”,没有。

当:可能。

四虚:四处。

积块:聚积在一起的土块。

积气:聚积在一起的气体。

中:打中,击中。

废寝忘食: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忧:担心,担忧。

果:果真。

只使:即使。

1 杞人忧天古文翻译

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忘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此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是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

2 古文中三餐分别叫什么

指一日内的三餐,古代朝食称饔,第二顿饭叫哺(bǔ,)食,又叫飧(Sūn,),请人用餐称飨,晚饭称飧 现代人都习惯于一日三餐,实际上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食不时不食”(《论语》)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 一日两餐时,人们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过飨食,便意味着一日时间的流逝而今天人们常用“一日三餐”之词来表示对时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时者的感慨。

3 古代人称吃晚饭是什么

古人称晚饭称飧或食,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墨子·杂守》记载: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

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食不时不食”(见于《论语》),意即: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由于食粮不足,在特别情况下,不是用餐时间进餐。

也被当作一种犒赏,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怒而下令“且日飨士卒”,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

一般都认为路途中吃点东西休息一下再赶路叫“打尖”,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写过“忽然宝玉的小厮跑来请他去打尖,秦钟远看着宝玉所骑的马,搭着鞍笼,随着凤姐的车往北而去……

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也有过“这回出京,在张家湾打尖,看见一首题壁诗,内中有两好的”,这个词在历史名著中出现过很多次,尤其是明清时,可见已经是约定俗成。

扩展资料:

汉代以后吃饭的概念: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

《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

一日两餐时,人们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过飨食,便意味着一日时间的流逝。而今天人们常用“一日三餐”之词来表示对时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时者的感慨。

宋元时,社会经济发达,衍生了许多民间生活用语,其中就有“打火”。在当时,人一天需三餐,每餐都要引火做饭,做饭只能靠打火石,所以做饭必点火,点火必打火,久而久之,就把做饭叫做“打火”。

这种说法有考古学依据,在元代流行的诸多话本中,一律将吃饭叫做“打火”,这就是证据。可能是年代久远,也可能是路边的旅店写招牌的时候文化水平低,没弄清楚,写来写去就改为了打尖。

以讹传讹,原来的说法反而没人提,旅途中吃饭就自此彻底改为了“打尖”,时间大约是明中期到清初年。

1 齐人攫金文言文翻译

原文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金者之所,因攫(jué)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对曰:“取金时,不见人,徒见金”

译文

从前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晨穿好衣服带好帽子到市场去,走到卖金子的地方,抢了金子就走巡官抓住了他,问他:“有这么多人都在场,你怎么敢抢人家的金子呢?”那人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根本没看到人,只看到金子”

后用以喻利令智昏

注释

1昔:以前 2欲金者:想要金子的人 3有…者:有一个…的人

4清旦:清早 5衣冠:穿衣戴帽 6之:前往 7市:集市

8适:往,到 9所:地方 10因:于是,乘机 11攫(jué):抓,夺 12去:离开 13鬻(yù)金者:卖金子的人 14徒:只,仅仅

15对曰:回答道 16皆:都 17捕:抓捕 18之:代词,代指齐人

19子:你,指代小偷 20焉:作兼词,此处指这里 21何:为什么

22对:回答 23徒:只 24操:拿

2 翻译一下古文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

原文 昔齐人有欲金者①,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②。

吏捕得之,间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③?”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注释 ①欲金者——指想得到金子的人。

王重民:“《意林》引‘欲’下有‘得’字,《吕氏春秋·去宥篇》同。” ②攫——夺取。

③何——王重民:“《类聚》八十三、《御览》八百一十引‘何’下并有‘故’字,《吕氏春秋》同。”王叔岷:“《六帖》八、《事类赋》九、《记纂渊海》一、五五、《事文类聚·续集》二五、《天中记》五十引亦皆有‘故’字,《淮南子·汜论篇》‘何故’作‘何也’。”

译文 过去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了卖金子的地方,趁机拿了金子就走。官吏抓到了他,问道:“人都在那儿,你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金子呢?”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看不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3 求成语出处文言文~杯弓蛇影《晋书乐广传》文言原文高枕无忧战国策

杯弓蛇影:“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释,沈疴顿愈。 ”高枕无忧:“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害群之马:“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邯郸学步:“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华而不实:“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禀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三人成虎:“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回答完毕,。

4 那个人语文好啊

原文

昔齐人有欲金者①,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②。吏捕得之,间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③?”对曰:“ 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注释

①欲金者——指想得到金子的人。王重民:“《意林》引‘欲’下有‘得’字,《吕氏春秋·去宥篇》同。”

②攫——夺取。

③何——王重民:“ 《类聚》八十三、《御览》八百一十引‘何’下并有‘故’字,《吕氏春秋》同。”王叔岷:“ 《六帖》八、《事类赋》九、《记纂渊海》一、五五、《事文类聚·续集》二五、《天中记》五十引亦皆有‘故’字,《淮南子·汜论篇》‘何故’作‘何也’。”

译文

过去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了卖金子的地方,趁机拿了金子就走。官吏抓到了他,问道:“人都在那儿,你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金子呢?”回答说:“ ‘我拿金子的时候,看不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5 谁能给我讲几个中国寓言~~要文言文的,最好能带有翻译··急需

其父善游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①。

婴儿啼。人问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吕氏春秋》 [注释] ①方——正。

引——拉着。 ②故——缘故。

[提示] 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并不一定就会游泳,这里没有什么遗传关系。人的思想、才能、技艺都不能靠遗传,而必须靠刻苦的学习和实践去获得。

齐人偷金 [原文] 齐人有欲得金者,请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见人操金③,攫而夺之④。吏搏而束缚之⑤,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 人⑥,徒见金耳⑦。”

——《吕氏春秋》 [注释]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卖。 ③操——拿着。

④攫(jué)——夺取。 ⑤搏(bó)——捕捉。

束缚——捆绑。 ⑥殊(shū)——完全。

⑦徒——仅仅。耳——而 [提示] 人们常用“利欲熏心”来形容那些“财迷”。

偷金的齐人就是一个典型。严重的发财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窍,使他想问题、看问题的方法非常主观、片面,甚至到了只见金子不见旁人的地步。

在实际生活中,一些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犯这种只想着个人利益的错误。 齐宣王射箭 [原文] 宣王好射①,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②,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③。

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④,中关而上⑤。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宣王悦之。

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尹文子》 [注释] ①好(hào)——喜欢,爱好。

②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喜欢别人说自己能拉硬弓。说,同“悦”。

强,硬弓。 ③石———重量单位。

古时每石一百二十斤,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左右。 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他)把弓拿给臣子们看,臣子们都试着拉弓。

引,拉弓。 ⑤中关——拉弓拉到半满。

关同“弯”。 ⑥非大王孰(shú)能用是——除了大王谁能用这张硬弓。

孰,哪一个。是,这,这个。

这里指弓。 [提示] 齐宣王明明只能拉开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却说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齐宣王自己也以为就是这么回事,最后落了个名不符实的坏名声。

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一是因为齐宣王的周围有一帮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为齐宣王自己爱听悦耳的奉承话。这则故事对于我们今天净化社会风气也有现实意义。

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②,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③,因往晓之曰④:“天,积气耳,亡处亡气⑤。

若屈伸呼吸⑥,终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⑧,日月星宿不当坠耶⑨?”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⑩,亦不能有所中伤(11)。”其人曰:“奈地坏何(12)?”晓者曰:“地积块耳(13),”充塞四虚(14),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15),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16),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 [注释] ①崩坠——倒塌,坠落。

②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

寄,依附。 ③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④晓——开导。 ⑤亡处亡气——没有一处没有气。

⑥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⑦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

⑧果——果然,果真。 ⑨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⑩只使——即使。 (11)中伤——打中击伤。

(12)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13)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14)四虚——四方。

(15)躇(chú)步跐(cí)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

步,走。跐,踩。

蹈,踏。 (16)舍然——释然。

放心的样子。 [提示] 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

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6 急求6篇文言文(内容尽量短些)还有翻译

一 蒸饭成粥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

炊忘著萆,饭落釜中。太丘问:" 炊何不馏?" 元方、季方长跪曰:" 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萆,饭今成糜。

" 太丘曰:" 尔颇有所识不?" 对曰:"仿佛记之。" 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太丘曰:"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译文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

做饭时忘了放萆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 为什么没蒸饭呢?" 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 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萆子,饭都成了粥了。

" 太丘说:" 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 兄弟回答道:" 大概还记得。" 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

太丘说:" 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饭呢?"二 何氏之庐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人问其故,答曰:" 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

译文何晏七岁的时候,就聪明伶俐,像个神童,魏武帝(曹操)非常喜欢他,因为何晏的妈妈在宫里,魏武帝就想收他作儿子。何晏就在地上画了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

有人问他怎么回事,何晏答道:" 这是我们何家的房子。" 魏武帝明白了他的意思,就马上让他回去了。

三 目见日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 汝意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 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 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乃答曰:" 日近。" 元帝失色,曰:"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答曰。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译文晋明帝(司马绍)才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司马睿)的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阳的消息,不禁潸然泪下。明帝问父亲为什么哭泣,明帝把王室东渡的事情告诉了他,元帝问明帝:" 你觉得长安远还是太阳远?" 明帝回答:" 太阳远。

没有听说人从太阳那里来,显然可以知道。" 元帝对他的回答很惊诧。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们宴会,把明帝的回答告诉了大家,并再次询问。这次明帝答道:" 太阳近。

" 元帝脸色大变,说道:" 你怎么和昨天的答复不同了呢?" 明帝答道:"我现在见到的是太阳,没有看到长安。"四 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

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

暝于灯下,二小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 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 译文司空顾和和当时的名流们一起清谈。张玄之、顾敷是顾和的外孙和孙子,年龄都是七岁,在坐榻边嬉戏。

当时听大人们谈话,他们的神情好象并不在意。晚上在灯下,两个小家伙一起叙述主客双方的对话,竟没有一点遗漏。

顾和高兴得离开座位,拎着两个人的耳朵说:" 没料到我们这个败落的家族又生了你们两个宝贝!"五 不须复褌 韩康伯年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 且著襦,寻作复褌。" 儿曰:" 已足,不须复褌也。

" 母问其故,答曰:" 火在熨斗中而柄尚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译文韩康伯(韩伯)很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到了最冷的季节,他还只穿了件短袄。母亲殷夫人给他做衣服,让康伯提着熨斗,她对康伯说:" 你先穿着短袄,以后再给你做夹裤。

" 儿子说:" 这就够了,不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原因,他回答说:" 火在熨斗里熨斗把也热,我现在穿上短袄,下身也觉得热了,所以不要夹裤了。

" 母亲非常诧异康伯的回答,断定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治国之才。六 上理不减先帝 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层;夜则累茵褥。

谢公谏曰:" 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

" 帝曰:" 昼动夜静。" 谢公出,叹曰:" 上理不减先帝。

" 译文晋孝武帝(司马曜)十二岁的时候,正是冬天,他白天 夹衣,只穿着五六层的绢衣,晚上却盖着两床被子。谢公(谢安)劝告他说:" 圣上应该让自己的身体保持规律。

现在白天过冷,晚上过热,恐怕不是养生的办法。" 孝武帝说:" 白天动,晚上静。

" 谢公出来后赞叹道:" 圣上的义理不比先帝差啊。"。

7 古文中便宜的意思

古文中便宜的意思:一、谓斟酌事宜,不拘陈规,自行决断处理。

示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释义: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

二、指便宜行事之权。示例:《隋书·杨谅传》:“特许以便宜,不拘律令。”

释义:特别允许便宜行事之权,不要拘束于律令条文。三、指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

示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晁错受书,还上便宜。”释义:晁错上书,陈述有利于国家合乎事宜的事情。

四、方便;顺当。示例:李大钊《桑西门的历史观》:“这种名称,纯是为分类的便宜而加的,并没有褒贬的意味存于其间。”

五、好处。示例:老舍《月牙集·月牙儿三十三》:“最可恨的是些油子,不但不肯花钱,反倒要占点便宜走,什么半盒烟卷呀,什么一小瓶雪花膏呀,他们随手拿去。”

六、上风,优势。示例:《东周列国志》第八二回:“齐兵十分奋勇,吴兵渐渐失了便宜。”

释义:齐国的士兵们十分英勇,吴国的军队渐渐失去了优势。七、划算,合算,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好处。

示例:孙犁《白洋淀纪事·碑》:“看看这些景致,散散心,也比呆在村里担惊受怕强,比受鬼子汉奸的气便宜多了。”八、价钱低。

示例:沙汀《航线》:“米么,倒便宜,规定了的,几百钱一斗。”九、使得到某种利益、好处。

示例:叶君健《火花》一:“我们现在在这里喝西北风,他还在家里睡大觉,太便宜他了。”十、指某一方面的价值低廉。

示例:母国政《大门口儿》:“一个简陋的小厨房,要两位工程师来施工,中国的工程师实在便宜。”扩展资料便宜的现代解释及其近义词一、解释1、便宜 [ biàn yí ]方便合适;便利:院子前后都有门,出入很~。

2、便宜[ pián yi ]①价钱低。②不应得的利益:占~。

③使得到便宜:~了你。二、便宜的近义词有划算、实惠、低廉、方便、利益等。

1、划算 [ huá suàn ]①上算;合算:这块地还是种麦子~。②计算;盘算:~来,~去,半夜没有合上眼。

2、实惠 [ shí huì ]①实际的好处:得到~。②有实际的好处:经济~的小吃。

这种产品外表好看,却不~。3、低廉 [ dī lián ](价钱)便宜(pián·yi):价格~。

收费~。4、方便 [ fāng biàn ]①便利:大开~之门。

北京市的交通很~。把~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

②使便利;给予便利:~群众。③适宜:这儿说话不~。

~的时候,你给我回个电话。④婉辞,跟“手头儿”连用,表示有富裕的钱:手头儿不~。

5、利益 [ lì yì ]好处:物质~。个人~服从集体~。

1 庸人自扰和一字千金(文言文)的翻译

一字千金 译文

在那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不如他们当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2 杞人忧天古文翻译

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忘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此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是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

3 80分:《庸人自扰》的原文

庸人自扰:

出自《新唐书 卷129 列传第四十一 二玮 陆二李杜》

诸子皆美才,而象先、景倩、景融尤知名。

象先器识沉邃,举制科高第,为扬州参军事。时吉顼与元方同为吏部侍郎,顼

擢象先为洛阳尉,元方不肯当,顼曰:“为官择人,岂以吏部子废至公邪?”卒以

授。俄迁监察御史。累授中书侍郎。景云中,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初,太平公主谋引崔湜为宰相,湜曰:“象先人望,宜干枢近,若不者,湜敢

辞。”主不得已为言之,遂并知政事。然其性恬静寡欲,议论高简,为时推向。湜

尝曰:“陆公加於人一等。”公主既擅权,宰相争附之,象先未尝往谒;及谋逆,

召宰相议,曰:“宁王长,不当废嫡立庶。”象先曰:“帝得立,何也?”主曰:

“帝有一时功,今失德,安可不废?”对曰:“立以功者,废必以罪。今不闻天子

过失,安得废?”主怒,更与窦怀贞等谋,卒诛死。时象先与萧至忠、岑羲等坐为

主所进,将同诛,玄宗遽召免之,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保护功,

封兖国公,赐封户二百。

初,难作,睿宗御承天楼,群臣稍集,帝麾曰:“助朕者留,不者去!”於是

有投名自验者。事平,玄宗得所投名,诏象先收按,象先悉焚之。帝大怒,欲并加

罪,顿首谢曰:“赴君之难,忠也。陛下方以德化天下,奈何杀行义之人?故臣违

命,安反侧者,其敢逃死?”帝寤,善之。时穷治忠、羲等党与,象先密为申救,

保全甚众,当时无知者。

罢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按察使,为政尚仁恕。司马韦抱真谏曰:“公当

峻扑罚以示威,不然,民慢且无畏。”答曰:“政在治之而已,必刑法以树威乎?”

卒不从,而蜀化。累徙蒲州刺史,兼河东按察使。小吏有罪,诫遣之,大吏白争,

以为可杖,象先曰:“人情大抵不相远,谓彼不晓吾言邪?必责者,当以汝为始。”

大吏惭而退。尝曰:“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第澄其源,何忧不简邪?”

故所至民吏怀之。

入为太子詹事,历户部尚书,知吏部选事,母丧免。起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迁太子少保。卒,年七十二,赠尚书左丞相,谥曰文贞。始,象先名景初,睿宗曰:

“子能绍先构,是谓象贤者。”乃赐名焉

一字千金:出自《史记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 第二十五》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

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

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着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

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

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强弩之末:出自《史记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 第四十八》

建元中,武安侯田蚡为汉太尉,亲贵用事,安国以五百金物遗蚡。蚡言安国太后,

天子亦素闻其贤,□召以为北地都尉,迁为大司农。闽越、东越相攻,安国及大行王恢

将。未至越,越杀其王降,汉兵亦罢。建元六年,武安侯为丞相,安国为御史大夫。

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议曰:“汉

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

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

有其觽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

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

便,不如和亲。”髃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1 翻译成文言文

语(yù,yǔ,)yǔ

①谈论;说话。《核舟记》:“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

②话;言论。《琵琶行》:“又闻此~重唧唧。”

③谚语;俗语。《左传?僖公二年》:“~曰:‘唇亡齿寒。’”

告诉。《为学》:“贫者~于富者曰……”

语次谈话之间。

查看详解

文 (wén,)wén

①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后写作“纹”。《公输》:“荆有长松~梓楩楠豫章。”

②华美;有文彩的。《冯谖客孟尝君》:“黄金千斤,~车二驷,服剑一。”

③文章。《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者,太守也。”

④文字。《游褒禅山记》:“独其~犹可识。”

⑤非军事的,与“武”相对。《谏太宗十思疏》:“~武并用,垂拱而治。”

⑥在身上刺花纹,叫“文身”。《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身。”

⑦文化;文教。《论语?子罕》:“~王既没,~不在兹乎?”

⑧用于旧时的铜钱,古称铜钱一枚为一文。《魏书?高崇传》:“在市铜价,八十一~得铜一斤,私造薄钱,斤馀二百。”

⑨修饰;掩盖。《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成语有“文过饰非”。

⑩规定、仪式。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成语有“繁文缛节”。

查看详解

课 (kè,)kè

①按一定的标准试验,考核。《管子?七法》:“成器不~不用,不试不藏。”

②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南齐书?武帝纪》:“宜严~农桑。”引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或教授。白居易《与元九书》:“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赋,夜~书。”

③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宋书?孝武帝本纪》:“是岁,始~南徐州侨民租。”又赋税。鲍照《拟古》:“岁暮井赋讫,程~相追寻。”

查看详解

代 (dài,)dài

①代替;取代。《谏太宗十思疏》:“何必劳神苦思,~百司之职役哉。”

②交替;轮流。《左忠毅公逸事》:“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

③朝代。《活板》:“五~时始印五经。”

④世代;父子相传。王维《王右丞集?李陵咏》:“汉家李将军,三~将门子。”辨世,代。上古时父子相继为一世,“代”则指朝代,如“三代”指三个朝代,不指三代人,而“三世”则指祖孙三代人。唐太宗李世民避讳“世”字,从此,“世”的这个意义便被“代”字所取代。

代耕官吏以俸禄代替耕作,所以称为官受禄为“代耕”。陶渊明《杂诗》:“~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代庖代替厨人做饭,比喻代做他人分内的事。刘安《淮南子?主术训》:“人主逾劳,人臣逾逸,是犹~宰剥牲而为大匠斫也。”

查看详解

表 (biǎo)biǎo

①外衣。《庄子?让王》:“子贡乘大马,中绀而~素。”

②外表;外面。《赤壁之战》:“江~英豪咸归附之。”《山坡羊?潼关怀古》:“山河~里潼关路。”

③上面。《复庵记》:“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

④标记;标志。《察今》:“循~而夜涉。” 又作标记。《察今》:“使人先~澭水。” 又特指幌子,酒旗。《晏子春秋?宋人沽酒》:“为器甚洁清,置~甚长,而酒酸不售。”

⑤臣下给皇帝的奏章,如《出师表》、《陈情表》。

2 文言文 三篇 翻译及其阅读答案

第一篇

1、解释下列加点字(括号前一个字)

在京师诸(几个 )塔中最高

人怪(感到奇怪)而问之(这件事)

2、翻译下列句子

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看着它不正并且向西北歪斜

吹之不百年,当正也----风吹它,不用一百年,会正的

3、“人怪而问之”,写众人的疑问,其目的是什么? 衬托建造者预浩的远见卓识

第二篇

1、解释加点字(括号前一个字)

其母问其故(原因)

向者(刚才)吾见之翻译“向者”两个字

2、翻译句子

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我听说积阴德的人上天会用福祉报答,你不会死的,

3、孙叔敖在杀死了两条蛇后哭着回家的原因是什么?他以为自己要死了,离开母亲很害怕。

4、根据孙叔敖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一个果敢而利他的好人,同时很爱母亲。

第三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到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加点字(括号前一个字)

尝(曾经)与诸小儿游

诸儿竞走(争着跑去)取之翻译“竞走”两个字

唯(只有)戎不动

看到边李树多子(果子),折枝

2、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树在路边并且有很多果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取之信然。 摘一个尝尝, 果然是苦的

3、选出与“人问之”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D)

A诸儿竞走取之

B昂首观之

C而忘操之

D春冬之时

3 求一些文言文句子翻译的习题

下面“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B。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C。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D。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翻译下列句子

1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

2妻始恒言答曰:“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3、陛下责臣以忠直,今臣所言岂私曲邪!

4、公等勿为此不尽言也5 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哉?

译文:

6暇则益取古今治乱安危,为上开说。

译文:

7保佑圣躬,始终十年,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

4 求10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

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 ②适 ③弈 ④对 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 ;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

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

⑥囋: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

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 5、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

②术士:有。

5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翻译和答案

原文: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夫子哂之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知?” “冉求,你怎么样?”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赤,尔何如?” “公西赤,你怎么样?”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点,尔何如?” “曾点,你怎么样?”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

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疑问:(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忘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此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译文: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

6 求5篇文言文阅读,含有原文、阅读题目、阅读答案和注释

一晏子之御晏子为齐相,出。

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损抑⑦。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担任国相。

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

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译文]: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

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很是神采气昂。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

今天,我看他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

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1解释下列短语。(1)意气扬扬: (2)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 ) A本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

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4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1(1)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3B4晏子的标准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二子鱼论战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注释(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译文]:宋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

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襄公说:“不行。”

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子鱼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襄公说:“还不行。”

等到楚军排好了阵势,然后才攻击他们,结果,宋军大败。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宋人既成列( )2翻译下面的句子。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用原文语句答题。(3分)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 ;(2) 。

答案:1队列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3(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2)既济而未成列三孔子见齐景公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孔子,名丘。[译文]: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赠予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

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于是令弟子驾车,辞别景公离去。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孔子辞不受 辞:(2)今说景公 说: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亦不可以已乎?3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 答案:1(1)推辞,拒绝 (2)游说,说服2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3孔子认为自己没有功劳,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资格受供养之地。

四[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④[。

7 古文翻译及答案

选D(A离开/距离[摘自《两小儿辩日》],B轻视/交换[摘自《愚公移山》],C禀告/白颜色[摘自《送东阳马生序》],D连词,如果[摘自《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祖纪上》])

选C(A到[摘自《郑人买履》],B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C第三人称代词[摘自《出师表》],D到……去[摘自《史记·陈涉世家》])

翻译:

(1)与其卖掉他后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一个人独吞呢?

(2)刺史颜证认为他很了不起,便留他做小吏,区寄不愿意。

(3)乡里干抢劫勾当的强盗,都斜着眼睛不敢正视区寄,没有哪一个敢经过他的家门,

机智灵活(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壮。)

英勇无畏(“夜半,童自转……复取刃杀市者。”)

知法明理(“因大号……愿以闻于官。”)

不慕富贵(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柳宗元的《童区寄传》译文:

童区寄,是郴州地区打柴放牛的孩子。一天,他正一边放牛一边打柴,有两个蛮横的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离开本乡四十多里地,想到集市上把他卖掉。区寄装着小孩儿似的哭哭啼啼,害怕得发抖,做出一幅孩子常有的胆小的样子。强盗并不把他放在心上,相对喝酒,喝醉了。其中一个强盗离开前去集市谈买卖孩子的生意,另一个躺下来,把刀插在路上。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便拿起刀杀死了那个强盗。 区寄逃出去没多远,那个上集市谈买卖的强盗回来了,抓住区寄,非常惊恐,打算要杀掉他。区寄急忙说:“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他不好好待我,主子你果真能保全我的性命并好好待我,无论怎么样都可以。”强盗盘算了很久,心想:“与其杀死这个奴仆,哪里比得上把他卖掉呢?与其卖掉他后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一个人独吞呢?幸亏杀掉了他(被杀的强盗),好极了!”随即埋藏了那个强盗的尸体,带着区寄到集市中窝藏强盗的主人那里。越发把区寄捆绑得结实。到了半夜,区寄自己转过身来,把捆绑的绳子就着炉火烧断了,虽然烧伤了手也不怕;又拿过刀来杀掉了做买卖的强盗。然后大声呼喊,整个集市都惊动了。区寄说:“我是姓区人家的孩子,不该做奴仆。两个强盗绑架了我,幸好我把他们都杀了,我愿把这件事报告官府。” 集镇的差吏把这件事报告了州官。州官又报告给府官。府官召见了区寄,不过是个幼稚老实的孩子。刺史颜证认为他很了不起,便留他做小吏,区寄不愿意。刺史于是送给他衣裳,派官吏护送他回到家乡。乡里干抢劫勾当的强盗,都斜着眼睛不敢正视区寄,没有哪一个敢经过他的家门,都说:“这个孩子比秦武阳小两岁,却杀死了两个豪贼,怎么可以靠近他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304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