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大动作主要有哪些形式
幼儿大动作主要有哪些形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关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是大家所关心的,尤其是孩子在运动方面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发展部分,以下幼儿大动作主要有哪些形式。
幼儿大动作主要有哪些形式1训练立定跳远
与孩子相对站立,拉着孩子双手,然后告诉孩子向前跳,熟练后可让孩子独自跳远,并练习从最后一级台阶跳下并独立站稳的动作。
训练跑与停
在跑步基础上继续练习能跑能停的平衡能力。
训练上高处够取物品
将玩具放在高处,在父母监护下,看宝宝是否学会先爬上椅子,再爬上桌子站在高处将玩具取下。让宝宝学会四肢协调,身体灵巧。训练前,家长要先检查桌子和椅子是否安放牢靠,并在旁监护不让宝宝摔下来。学会了上高处够取物品之后,家长要注意,洗涤剂、化妆品、药品等凡是有可能让孩子够取下来误吞误服的东西,都应锁入柜子内,不能让宝宝自己取用。当宝宝能取到玩具时应即时表扬:“瞧我们宝宝多捧!真能干!”
练习踢球
用凳子搭个球门,先示范将球踢进球门,然后让孩子试踢,踢进去要给予鼓励。
足尖走路
练习身体平衡,学会单足站稳后开始学习。
方法:先学习提起一个足后跟,学习用一个脚尖走,一只脚学会后再提起另一只脚后跟,学习用两个脚尖走路。
刚学走路的孩子,由于要保持身体平衡,走路时两脚分开到与双肩宽。学习用脚尖走路要求将身体的重心从整个脚底移至脚的前半部,脚后跟提起,练习时要求身体伸直,不能前倾。否则在走路时抬起一足,身体重心就会完全落在孩子另一脚底的前半部分。需要保持身体平衡的小脑、大脑和脊髓运动神经有良好协调。促进各神经系统间的联系和协调动作,为以后更复杂的体能训
练打基础。
走平衡木
练习高空控制身体的平衡能力。
方法:在离地10~15厘米的平衡木上学习行走。可先扶宝宝在平衡木上来回走几次,使宝宝习惯高处行走,渐渐放手让宝宝自己在平衡木上走。鼓励宝宝展开双臂以协助身体的平衡。
大动作的训练
让幼儿自如的走、蹦、跑
让幼儿与小伙伴玩“你来追我”游戏。练习跑跑停停。带幼儿练习长距离走路。
训练上攀登架
锻炼幼儿勇敢的性格,学习四肢协调,身体平衡。学习爬上三层攀登架。
方法:将三层攀登架固定好,每层之间距离为12厘米(不超过15厘米),家庭中可以利用废板材或三个高度相差10~12厘米的大纸箱两面靠墙让宝宝学习攀登。攀登时手足要同时用力支持体重,利用上肢的机会较多,可以锻炼双臂的肌肉支撑自己的体重。同时锻炼脚蹬住一个较细小的面也要支撑全身的平衡。
攀登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不怕摔下来的危险。因此要检查攀登架是否结实可靠,支持点会不会打滑等安全因素。家长要在旁监护。鼓励孩子勇敢攀登。
钻洞训练
使宝宝能钻过比身高矮一半的洞,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
方法:在家庭内可利用写字台的空隙或将床铺下面打扫干净让宝宝练习钻进去。或利用大的管道或天然洞穴。钻洞时必须四肢爬行,低头或侧身才能从洞中钻过。孩子都喜欢钻洞。孩子有时还将一些玩具带到床铺下面钻进去玩。宝宝也喜欢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空间。因此可用一只大纸箱如冰箱、洗衣机的大包装箱,在箱的一侧开“门”,一侧开小窗户透入光线,以满足孩子的需要。
宝宝可以钻进这个小门作为自己的家,将一些小东西带进去玩,也可带小伙伴进去玩。孩子在钻进钻出的同时,锻炼了四肢的爬行和将身子和头部屈曲的本领。四肢轮替是小脑和大脑同时活动的练习。
骑足踏三轮车
练习驾驶平衡和四肢协调。2岁半到3岁的孩子由于平衡和协调能力差,骑老式三轮车更为安全。孩子先学习向前蹬车,家长在旁监护,尽量少扶持,熟练之后,自己会试着左右转动和后退。双足同时踏,配合双手调节方向,身体依照平衡需要而左右倾斜。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协调练习。
幼儿大动作主要有哪些形式2婴幼儿大运动
大运动训练
婴儿运动发育规律
1、由上至下:抬头- 翻身- 坐- 爬- 站- 走
2、由近至远:肩- 臂- 肘- 腕- 手指
3、由泛化到集中,由不协调到协调手舞足蹈- 视物伸臂- 伸手抓物
4、正向动作先于反向动作:先抓后放,先站后坐,先走后退
婴儿大运动训练的原则
1、按照神经心理发育规律进行;
2、从小儿的实际发育水平开始;
3、坚持长期教育和训练;
4、早教与保健相结合;
5、以儿童为中心,贯彻积极参与的原则;
6、发挥家长的积极主导作用;
7、个别化的早教训练。
3个月婴儿:俯卧抬头90°
目的:抬头训练,锻炼颈背部肌肉,扩大婴儿的视觉范围。
方法:婴儿俯卧位,使婴儿的肘关节屈曲支撑上身,训练者用玩具或语言,鼓励婴儿抬头。如抬头不到900,训练者可轻轻拍击婴儿下巴,或轻托下巴,或在婴儿的胸部下面垫一个小枕,促使婴儿抬头。
注意点:
1、婴儿俯卧的姿势要正确,手不能后伸,也不要压在胸下面。
2、如果婴儿头还不能抬起,甚至婴儿的下巴还不能离开床面,应怀疑存在发育落后,需作进一步检查。
4个月婴儿:手支撑,能左右转头
目的:锻炼婴儿颈、背和上肢部位的肌肉,是爬行、翻身运动的基础动作。
方法:
1、婴儿置俯卧位,训练者帮助其双手放在肩下方,手掌着地。在婴儿头的前上方用玩具逗引,吸引婴儿能用手支撑住身体,肘关节伸直,身体重心落在手上,头完全抬起(900),并能向左、右方向看。
2、可给些帮助(1)轻轻向上扶住婴儿两肩,(2)用双手分别扶住婴儿两手的肘关节部位,使其手臂伸直,逐渐减少帮助。(3)在婴儿胸部下面垫1个小枕或楔形板,促使婴儿用手支撑
5个月婴儿:向前腹爬几步
目的:爬行可以锻炼四肢肌肉,移动身体、扩大活动范围,对智能发展和手脚协调动作非常有利。
方法:
1、俯卧位,用手和腹部支持上身,用玩具逗引,吸引婴儿向前爬行。
2、婴儿俯卧位,训练者用手掌抵住婴儿的两足,玩具逗引,当婴儿向后蹬足时可使婴儿向前移行。
3、婴儿用手和腹部支持上身,训练者和助手各扶住婴儿一侧的上臂和小腿,用玩具逗引,一人扶婴儿的右手向前,另一人扶婴儿的左腿向前移,使其学会手足协调地向前爬行。
注意点:腹爬的前题是手支撑,还不能者可以先训练手支撑,然后再训练爬行。
6个月:前倾坐
目的:坐位时眼睛的视野比卧位时开阔双手的活动多,是运动发育的一个新阶段。
方法:
1、让婴儿坐在地上,双腿伸直,双手向前支撑,呈前倾坐姿势。用玩具吸引他坐稳。
2、婴儿能前倾坐时,在其前方放玩具,训练者可固定婴儿的一手,协助婴儿抬起另一手去拿玩具,使婴儿能单手支撑前倾坐。
3、在婴儿前方放一个皮球,让婴儿双手拿起皮球,逐步能直起后背坐稳。
注意点:
1、刚会坐的婴儿不能坐得过久,开始时可坐5~10分钟,逐步增加,一般每次不超过10~20分钟。
2、坐位时下肢伸直,髋关节应屈曲90°,头部控制要好。
8个月:手膝爬行,能爬行钻过洞
目的:手膝爬行能够更大地扩大婴儿的活动范围,也是训练婴儿空间、距离的概念和身体平衡功能的方法。
方法:
1、手膝爬位训练:婴儿俯卧位,保持手膝爬的姿势,玩具逗引爬行。可将小枕头垫在婴儿胸腹部,或用一条长毛巾从婴儿腹部下方绕过向上吊起婴儿的胸腹部帮助。
2、三点支撑训练:在婴儿保持手膝爬位的姿势时,用玩具在前面逗引,鼓励婴儿伸出一只手取抓玩具,使身体保持在三点支撑(两膝和一手支撑)位置。
3、帮助爬行:一位训练者站在婴儿右侧扶住婴儿的右前臂和右脚,另一位训练者扶住婴儿的左前臂和左脚,按照右手—左脚和左手—右脚前进的次序,帮助婴儿练习手膝爬行。逐步减少帮助,鼓励婴儿自己爬。
4、让婴儿从圆筒隧道的一端爬进,在隧道的另一端放置玩具逗引,引导婴儿爬过隧道。训练者可以在隧道两侧的园孔中注意婴儿爬行的情况,并给以鼓励。
注意点:
1、保持正确的手膝爬姿势和手脚协调动作,及时纠正不正确的爬行姿势
2、婴儿能爬行后父母要随时注意安全保护,特别要防止从床上跌落。
10个月:从跪到站
目的:是一种转变姿势的训练,促进婴儿运动功能发育,是站立和行走的基础训练。
方法:
1、先训练婴儿扶着栏杆从坐位转成跪位,待婴儿能够双手扶住横栏架双足跪稳后,鼓励婴儿一只脚踏向前成半跪位,训练者用玩具或食物逗引,使婴儿逐步放开手,能独立地单足跪,保持身体的平衡。
2、婴儿一手或双手扶住横栏架,单足跪位,训练者用玩具或食物逗引婴儿由单足跪位站起来。
3、训练者用玩具或食物鼓励婴儿从跪位自行站起来。
注意点:婴儿由坐到双足跪,到单足跪,再到站立位,是运动发育的一个过程,在训练时可以分阶段进行,达到一个阶段再训练下一个阶段的内容,逐步地由坐位进步到站立位。
1岁:独走
目的:独走使婴儿活动范围扩大,对外界接触的内容更加丰富及精彩。
方法:
1、宝宝还未能放手自己走,可以让他推小车或在两个大人之间学走。
2、婴儿靠墙站着,训练者蹲在婴儿前面1—2米距离,鼓励婴儿独走2-3步。
注意点:
1、不要利用学步车学走路。
2、12~14个月学会独走都是正常的。
1岁5-6个月:
跑步,并能慢慢停下来
目的:是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训练。
方法:
1、训练者在儿童面前慢慢地退后跑,引导儿童跟着向前跑和停。
2、训练者用肥皂水吹泡泡,鼓励和引导儿童跑着去追肥皂泡。
3、训练者可以用活动玩具引导儿童追赶,也可以利用光线下的影子叫儿童去追赶自己的影子。然后能够扶住物体停下来,直至能够自己减慢速度,不扶物慢慢地停下来。
注意点:
1、儿童头重脚轻,跑步时头向前伸,身体的重心在前面,跑步时容易跌倒,一旦摔跤摔痛了,就会害怕跑步,所以尽量做好保护,室内容易引起碰伤的物件要移开。轻轻的跌倒儿童是不会害怕的。
2、儿童跑步要停下来比较困难,先要训练扶物停下,然后学会减慢速度,慢慢地自己停下来。开始训练时训练者可以扶住儿童的手给以帮助,逐步减少帮助,让儿童自己能够停下来。
1岁7-8个月:双足跳
目的:锻炼儿童的平衡能力和控制方向能力
方法:
1、训练者拉着儿童的双手与他对面站立,先示范双脚跳一次,然后与儿童一同跳。进一步让他自己单独双足跳。能够双足离地,跳起10厘米以上。
2、训练者扶小儿双手或一只手在蹦床上双足跳,可以提高小儿学跳的兴趣。
3、儿童能在第一级台阶由大人牵着双手跳下。
4、在地上划两条线当作“小河”,鼓励儿童跳过“河”或跳过地上的一个小方格。
注意点:在宝宝开始学跳时,尤其在跳高落地站立时,头部往往前倾,不易站稳。大人应在宝宝前方保护,避免摔倒。
1岁9-10个月:过独木桥
目的:控制身体平衡和空间感知觉训练
方法:
1、在地上划间距10cm的两条线,训练者与儿童一前一后,引导儿 童在两线之间走,不能踩线。然后鼓励儿童独自在线中间走。
2、用10cm宽的木板,两端垫上一块砖头,当作平衡木,让儿童在 上面行走。开始时训练者可扶着儿童的一只手,进行保护,逐步让他单独在平衡木上走。反复练习,至行走自如。
3、在离地10cm高的平衡木上行走,鼓励孩子展开双臂保持身体平衡。
注意点:训练时注意安全保护。
1岁11月-2岁:跳跃过障碍
目的:对儿童进行平衡觉和空间距离觉的训练。
方法:
1、训练者在地上放上6~8个纸剪成的脚印,左右两排,相距10~15cm,让小孩踩着脚印走路。
2、在地上平放6块砖或木块,每两块间距5~10cm,让宝宝练习在砖或木块上走,每步踏在一块砖上,家长要在旁保护,以防孩子磕碰在砖头上。
3、在地上画上边长为15~20cm的多个方格,训练者与儿童玩跳方格游戏。
4、在地上放一张16开的纸,鼓励儿童用双足跳或单足跳的方式跳过去。
注意点:
1、注意儿童跳跃时的安全保护。
2、行走和跳跃要保持正确的姿势。
2岁1-3个月:跳远
目的:训练跳跃和弹跳能力以及平衡能力
方法:
1、训练者与小孩相对站立,拉着他的双手,鼓励孩子向前跳跃。
2、在小孩面前的地上放一块20cm宽的泡沫板,鼓励他跳过去。
注意点:
1、训练中注意安全保护。
2、开始时可以用单足跨越跳,然后训练双足跳远。
2岁7-9个月:单足原地跳
目的:身体平衡能力和空间、时间的概念以及协调能力训练。
方法:
1、让儿童双手握住家长或训练者的手,模仿训练者做单脚原地跳跃的活动。
2、训练者和儿童一起握住一个呼啦圈,随着音乐的节奏用单脚跳。
3、训练者喊口令:“一、二、三,跳”, 鼓励儿童用单脚原地跳4-5次。
注意点:开始训练时儿童用单脚跳一次后,就会双脚落地,然后再单脚跳起,这是身体平衡能力还不好的缘故,训练者可以轻轻扶住儿童的一只手鼓励他连续地单足跳,反复地训练能够达到目的。
2岁11个月-3岁:抛远3m
目的:练习投掷动作和上肢动作的协调能力。
方法:
1、用布缝一个小袋,内装玉米粒或豆子。训练者示范投掷小袋,要求屈肘、手过肩用力向前抛出,要求能够把小袋抛过3m线。
2、训练者与儿童“比赛”谁投掷得远,儿童投掷得远时有奖励。
3、在3m远处放一个大筐或纸箱,训练者示范把小布袋投进筐 中,请儿童模仿投掷。
注意点:
1、布袋不要过重,否则儿童投不远。
2、投掷的姿势要正确,要求屈肘过肩抛投,能够抛出3m以上
大运动训练实习:手支撑、腹爬、独立行走、跳过障碍
幼儿大动作主要有哪些形式3一、什么是大运动,具体包括哪些?
大运动是指大肌肉群共同参与的运动,具体包括抬头、抬胸、翻身、坐、爬、站、走、跑等运动。对于0-1岁的宝宝来说,主要是抬头、翻身、坐、爬、站5个环节,且每个环节都必不可少。
宝宝大运动的发展遵循从上到下的顺序,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的动作,其次是躯干,再次是四肢,最后是手和脚。任何一个婴儿在身体动作发展过程中,总是先学会抬头,然后是翻身和坐,接着是使用手臂,最后学会使用手和足部运动,直到能够直立行走。
二、如何训练0-1岁宝宝五大运动
1、抬头、举胸(0-3个月)
大部分宝宝1个月大时,就应该能够做到趴在平面上短暂地抬起头。2-3个月大时,宝宝头能够向上抬45°,4-6个月的`时候,能够做到俯卧时举头90°。
爸爸妈妈们可以这样做:通过一些方式帮助宝宝抬头:比如让宝宝趴在平整的床上,在床头唱歌或者用鲜艳颜色的玩具吸引宝宝,让他抬头;也可以在宝宝背上适度地扰动,让宝宝抬头。
趴着不仅可促进颈背部肌肉的发育,利于抬头,而且通过刺激全身肌肉协调,促进大脑对运动功能的控制。开始训练趴着的时候,一天做2次,每次1-2分钟。
2、翻身(3~7个月)
此时,大多数宝宝已经可以在俯卧时很好地抬起头,胸部也可以逐渐离开床面了。
宝宝的手和腿会有意识地摆动和踢打,当宝宝经常有把双脚抬起,身体自然侧倒后,下半身有扭动的动作,那么这表明你的宝宝已经开始在学习翻身了。这个动作通常发生在4~8个月间,发育较早的宝宝可能会在4个月就学会了翻身,而有些宝宝8个月才学会翻身这些都是正常。
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一是可以亲身示范,“教”宝宝如何翻身哦;二是距离宝宝一定距离的地方用宝宝最喜爱的玩具逗引他,让他扭动身体才能触碰到玩具,这样可以帮助宝宝来回转动,顺势将身体翻转过来;三是可以试试将宝宝仰面放在床上,轻轻握着宝宝的两个小腿,将右腿放左腿上面,促使宝宝的腰、肩自然扭过去,练习多了,宝宝就学会翻身了。
3、坐(4~8个月)
新生宝宝因为腰上的肌肉无力,坐起来时候腰背呈弧形;
4个月时宝宝基本就可以把颈部竖起来了,到6个月左右时,宝宝可以靠双手支撑坐稳片刻,7个月的宝宝就可以坐稳了,8-9个月的宝宝完全坐稳后,可以背部竖直,可以左右转动。
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当宝宝仰卧时,家长拉住宝宝的双手,感觉到宝宝主动拉大人的手,并可以挺起头离开床面时,说明宝宝就有点想坐起来了。一定要注意,只有在感觉到宝宝主动用力了,才“顺势”拉起宝宝。如果家长在拉宝宝的过程中,感觉宝宝身体没有配合用力,呈现出一种“软绵绵”的状态,那就说明此时宝宝还不适合拉着学坐,家长千万不要仅凭自己的力量拉起宝宝。
4、爬(5~13个月)
爬行对于以后宝宝的行走,平衡性,以及智力发展,精细运动的开展都是有很大好处的,所以,爸爸妈妈不要觉得爬可以一带而过,直接让宝宝学走路,这样做并不合适。
一般来说,5~6 月大的时候,宝宝上下肢力量越来越强,便逐渐可以开始用四肢爬行了。宝宝最初往前爬行的方式通常是匍匐,从匍匐到能用腿部支撑爬行可能需要几个月。
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用宝宝喜欢的玩具来吸引他,让宝宝有向前的动力,然后另一位家人可以在宝宝身后用手顶住宝宝的小脚丫,注意是顶住而不是推,以此来训练宝宝下肢的力量。
如果发现宝宝使劲蹬腿,就说明他是在练习腿部力量了!
5、站立(7~16个月)
相比较翻身、爬行,家长更关注宝宝的站、走。一般来说,大部分宝宝的站、走遵循这样的规律:
扶站:宝宝 7~8 月大的时候;
抓着东西自己站:宝宝9~10个月大时;
独自站立:宝宝12~14个月左右时。
但有些家长看见其他孩子都会自己站了,自己家宝宝还不会,就会很着急,想尽一切办法“帮”宝宝,比如借助学步车。我们已经强调过,不要让宝宝使用学步车,多让宝宝爬一爬,练习站、走,锻炼宝宝的上下肢和腰部的力量,有利于宝宝运动的协调性,学站学走路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宝宝大运动发育的几个要点
1、多趴一趴
宝宝离开妈妈的产道后即可开始俯趴。没错,是“离开妈妈的产道”就可以开始俯趴了。有数据显示,出生后一周内就开始俯趴的宝宝,头颈部发育更好、情绪更平稳、睡眠能力也发展的较快。
抬头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个大运动,但宝宝不是天生就会抬头的,是从趴着这个动作中慢慢发展来的,所以说宝宝大运动的起点应该是趴着。
多趴,不但可以促进大运动的发育,同时也是精细运动的起点。宝宝在趴着的过程中,宝宝为了支撑自己的身体,小手掌也会从握拳状态逐渐打开,为这一打开,小手的精细动作也就开始发展了。
2、少抱一抱
在宝宝不哭闹的前提下,少抱就是最初促进大运动发育的最好方法。因为抱的太多不但不利于宝宝脊柱发育,还会无形中束缚宝宝的手脚,使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运动”。
时间久了,不仅会影响大运动发育的进度,还可能导致宝宝不爱动了。
3、学翻身、爬行
不要觉得翻不翻都一样、爬不爬都一样。
翻身对于身体的左右协调具有重要意义,爬行更是对身体协调、手部发育、视觉发育等都有较大影响。
4、少控制多引导
前面我们讲了大运动发育遵循自上而下的规律,也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我们要尊重宝宝原本正常的发育进程,只有宝宝的骨骼和肌肉能够熟练完成某一动作时,我们才能称其为会了,而这一过程必须是宝宝自己经过多次练习并逐渐习得的,而不是外界力量能够控制的,急于求成反而还可能会对宝宝造成损伤。
所以,大人们要做的是,多些引导,少些控制。不要人为控制宝宝训练的时间,更不要过度干预他的发育节奏,让宝宝自己掌控就可以了。让宝宝经过了前面充足的俯趴、翻身和爬行后,自然而然进入独坐、扶站、行走的阶段。
5、尊重宝宝的个体差异性
要尊重宝宝的个体差异,既不盲从某些发育里程,也不盲目与其他宝宝对比。 “三翻六坐八会爬”只是个综合平均数,并不代表你的宝宝一定要按照这个时间节点发展,若宝宝不按照这个时间节点来发育也不代表他就存在什么问题。
有些宝宝先会做后会爬,而有的宝宝却反过来,先会爬后会做,但只要不影响他大运动发育的整体发展,家长就不必太在意,也不用刻意纠正。
总的来说,0-1岁宝宝的大运动发育是一个“从上到下”“水到渠成”的过程,家长要做的就是创造一个安全又丰富的环境,让宝宝有足够的机会自由锻炼。
婴儿式,英文名称Child's pose,梵文名称Balasana,Bala是年幼的、童稚的、未成熟或未发展完全的。
2、婴儿式的练习步骤
跪立在垫面上,双脚并拢(亦可打开与垫面同宽),大脚趾贴靠,双腿并拢,臀部坐向脚后跟,身体前倾,腹部贴靠大腿,前额点地,脖子放松,双手自然放在身体的旁侧靠近脚后跟,亦可向前伸展手臂,掌心贴地。
3、婴儿式的体式细节图
4、婴儿式的解剖体位图
脊椎屈曲,髋关节屈曲并内收,膝关节屈曲,肘关节屈曲。
5、婴儿式的辅助练习方法
(1)在婴儿式中,很多伽人容易出现臀部无法坐到脚后跟的情况,这个时候可以将双手放在头部的下方,垫高头部。
也可以双腿略微分开一点点,或者用瑜伽砖辅助,瑜伽砖可放在前额,也可以放在双手的下方
此外,也有一些伽人,用泡沫轴或者瑜伽抱枕代替瑜伽砖,效果也同样很不错
(2)婴儿式中,也有一部分伽人会出现脚踝或者脚背痛的情况,这个时候可以用瑜伽毛毯,或者毛巾,垫在脚踝处,辅助练习
做这个姿势时配合腹式呼吸,可以帮助舒展、拉伸和放松后腰的肌肉。主要功效:缓解头痛、颈痛及胸痛;舒展骨盆、髋部和下背部;伸展髋部、膝部与脚腕;放松全身,缓解身体疲劳,减轻精神压力。
注意事项:
1、如果你发现自己很难把头接触到地板或者这样做感到不舒服,你可以使用枕头。
2、如果你患有腹泻或膝盖受伤,最好避免做这个体式。
3、高血压患者必须避免练习这个体式。
婴儿式的益处:
1有助于缓解胸腔、背部、肩膀的肌肉。
2改善头晕或疲劳。
3减少压力和焦虑
4按摩身体的内部器官,从而使它们保持活跃和柔软。
5伸展和延长脊柱。
6如果这个体式以头部和躯干做支撑,能缓解背部和颈部疼痛。
7有助于伸展脚踝、臀部和大腿。
8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9完全伸展膝盖肌腱、肌肉和韧带区域。
随着宝宝的长大,会变得越来越好动,这时候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宝宝的生长发育的特点来适当引导孩子做些体操。小编精心收集了适合宝宝做体操有哪些,宝宝的体操方法,供大家欣赏学习!
宝宝适合做的体操:爸爸妈妈引导1-3岁宝宝做各项体操,活动他们的筋骨,这既能满足孩子运动的需求,促进体能发展,又可避免孩子因为过于好动而惹事生非。
1、爬的练习
目的是锻炼四肢,促进手脚和全身的动作协调。
爬楼梯:选择不太高的楼梯,让孩子爬上去,爬下来。爬山洞:将纸箱横放在地上,将小皮球滚入其中,引导宝宝去追逐,由于空间狭窄,他自然会用爬行的方式,这可锻炼四肢和平衡能力。
翻山越领:将家中的毛毯、枕头、棉被等物品,堆积成各种障碍物,让幼儿爬上爬下,学会综合性地运用身体与四肢的能力。
2、跳的练习
目的是锻炼他的爆发力、弹跳能力、平衡能力。
登高跳:准备一个约10~15厘米高的凳子或椅子,或者家里的床和弹簧床,扶宝宝登上去,然后双手拉着宝宝的手,教宝宝双脚从高处跳下,待孩子跳得熟练后,可放手让孩子自己连续跳,并逐渐增加高度。
跨越障碍物:在地面上放一根彩色的绳子或小玩具,也可在地面上划个圆圈,或者用条彩色胶带贴成一个10厘米左右的小河,让宝宝从上面跳过去,或者从河的一侧跳到对岸,引发他的爆发力逐渐形成。
跳跃击球:用绳系住一个橡皮小球,悬放在宝宝的头顶上方,宝宝双脚跳起来用手击球,开始时可以先扶住他的腋下,帮助他起跳并平稳落地,随后可根据宝宝的跳跃能力适当调整球的高度。
3、走的训练
目的是达到具备初步的平衡能力和行走能力。
走窄道:用粉笔划线或用两条绳做成“羊肠小路”,让宝宝沿着地上划好的路线独立行走,也可领宝宝到室外的方砖路上练习。
走斜坡:准备一条宽35~40厘米、长1米左右的厚木板,一端垫高约10厘米做成斜坡,或利用户外的自然斜坡,开始时用一只手扶着宝宝走上斜坡,待宝宝走稳之后,可鼓励他不借助你的力量独自走斜坡。
踩石头过河:你在地上用粉笔画两条线当做大河,在河里画些圆圈当石头,告诉宝宝只有踩着石头才能过河,要不会掉到河里。
4、发展全身动作的练习
目的是促进孩子全身动作的发展。
周游列国:用20~50厘米见方的大小不同的纸箱,做成空心或实心的大积木,让宝宝把积木叠起来,或者搬运,或者推着它周游房间。这种推物的阻力,可增加孩子各关节的本体运动觉,达到促进全身动作发展的目的。
攀登脚手架:带宝宝到儿童乐园或幼儿园的攀登架前,教宝宝用手抓住上面的横杆,脚蹬底下的横杆,一步一步自己爬上去。
就1~3岁的宝宝的身体发展状况来看,此阶段的重点在于促进孩子的动作发展,尤其是平衡与协调能力。随着活动的增多,危险也就随时存在,父母亲必须在旁边给予细心的观察与监督,不能掉以轻心。
宝宝保健操1、两手胸前交叉
预备姿势:宝宝仰卧,成人两手握住宝宝两手的腕部,让宝宝握住成人大拇指,两臂放于身体两侧。
动作:第1拍:将两手向外平展,掌心向上。第2拍:两臂于胸前交叉,各重复两个8拍。
注意:两臂平展时可帮助宝宝稍用力,两臂在胸前交叉时应该轻柔些。
2、伸屈时关节
预备姿势:同一。
动作:第1-2拍:将左肘关节前屈,然后伸直还原。第3-4拍:换右手屈伸肘关节。各重复两个8拍。
注意:屈肘关节时手触宝宝肩,伸直时不要用力。
3、肩关节活动
预备姿势:同一。
动作:第1-3拍:将左臂弯曲贴近身体,以肩关节为中心,由内向外作回环动作。第4拍:还原。第5-8拍:换右手,动作相同。各重复两个8拍。
注意:动作必须轻柔,切不可用力拉宝宝两臂勉强做动作,以免损伤关节及韧带。
4、伸展上肢运动
预备姿势:同一。
动作:第1拍:两臂向外平展,掌心向上。第2拍:两臂于胸前交叉。第3拍:两臂上举过头,掌握心向上。第4拍:还原。各重复两个8拍。
注意:两臂上举时与肩同宽,动作轻柔。
5、伸屈踝关节
预备姿势:宝宝仰卧,成人右手托住宝宝的左足踝部,左手握住左足前掌。
动作:第1拍:将宝宝足尖向上,屈曲踝关节。第2拍:足尖向下伸展踝关节。连续做8拍,换右足再做8拍。
注意:伸屈时动作要自然,切勿用力过猛。
6、两腿轮流伸屈
预备姿势:宝宝仰卧,成人两手分别握住宝宝两膝关节下部。
动作:第1拍:屈宝宝左膝关节,促膝靠近腹部。第2拍:伸直左腿。第3-4拍:屈伸右膝关节。左右轮流,重复两个8拍。
注意:屈膝时帮助宝宝稍用力,伸直时动作放松。
7、下肢伸直上举
预备姿势:宝宝仰卧,成人两掌心向下,握住宝宝两膝关节。
动作:第1-2拍:将两下肢伸直上举90度。第3-4拍:还原。重复两个8拍。
注意:两下肢伸直上举时臀部不离开桌(床)面,动作轻缓。
8、转体、翻身
预备姿势:宝宝仰卧并腿,两臂屈曲放在胸腹部。成人右手扶其胸部,左手垫于宝宝背部。
动作:第1-2拍:轻轻将宝宝从仰卧转为左侧卧位。第3-4拍:还原。第5-8拍:成人换手,将宝宝从仰卧转为右侧卧位,再还原。重复两个8拍。
注意:侧卧时宝宝的两臂自然放在胸前,头抬高。
如何帮4-6个月的小宝宝做体操锻炼身体1、预备练习:让婴儿双手抓住大人两手拇指,抓紧后提拉婴儿双臂帮助他坐起、躺下,重复4次。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可练习提单臂坐起。这个练习可以锻炼宝宝的手臂和腰部肌肉。
2、矫形动作。婴儿仰卧位,大人左手拖婴儿腰部,右手按住双踝部使其不离床面。共2拍,重复8次。此项练习可以帮助宝宝伸直脊椎,让身形健康发展。
3、扶肘跪立。让婴儿面朝下趴着,然后双手抓住婴儿双侧肘部,使婴儿从俯卧位起至跪立位,然后再恢复俯卧位,重复4次,可以使婴儿的脖子、腰部、肘关节和膝关节都得到充分的锻炼。
4、后曲运动。让婴儿俯卧,大人握住婴儿两小腿并提起,使婴儿手掌、面颊接触床面再放平恢复原状,重复4次。动作必须轻柔,既要达到锻炼的效果,也要防止运动过度。
5、扶肘站立。让婴儿俯卧,握住两肘使婴儿至跪立位,再至站立位,然后再跪立,俯卧躺下。重复4次。这比扶肘跪立,多了一个站立的动作,可以额外锻炼小腿肌肉。
6、自立前倾动作。婴儿背靠物体站直,大人一手扶腰,一手扶膝,使其前倾捡玩具。此项练习可以锻炼婴儿腰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在捡玩具时还能伸展手部。
7、跳跃运动。扶住婴儿双侧腋下使其直立,然后将婴儿提离床面再放下,可重复8次。跳跃运动是全身运动,不仅锻炼婴儿的腿部,更能让婴儿的内脏器官接受轻微的振荡抚摸,促进其健康发展。
宝宝做操注意事项1、家长脱去手上的首饰,洗净双手。
2、为宝宝脱掉外衣,换好尿布。
3、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
4、宜在宝宝醒后或者喂食前进行。
5、动作轻柔,有节奏。
6、要日复一日,持之以恒。
7、宝宝发热、腹泻时暂缓做操。
8、每天1-2次,做操完毕,让宝宝休息10-15分钟。看过适合宝宝做体操有哪些的人还看了:
1儿童练习体操有哪些好处
2宝宝亲子操如何做宝宝亲子操的做法
3助你长高的体操怎么做
4幼儿园冬季团体操主持稿
5能长高的体操有哪些
脑瘫又称脑性瘫痪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疾病,病变部位在大脑常累计四肢是先天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临床综合征
脑瘫治疗:
1、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关节挛缩、畸形可予以恰当的手术矫治。常见的有腱膜松解术, 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 hoke跟腱腱滑动延长术, 股直肌远端转移术等。
2、药物治疗
(1)本症的治疗无 治方法,药物也是辅助治疗作用,主要有脑活素、胞二磷胆碱, a型肉毒毒素, 脑苷肌肽, 巴氯芬、安定等。
(2)及时治疗合并症。对有视听障碍者及时矫正,有语言障碍者进行语言训练,智力低下者进行特殊教育,有癫痫发作者应积极用药物控制发作。
3、康复治疗
(1)以纠正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恢复正常运动发育为主,应采用理疗、体疗、手术疗法等多种措施进行矫治和训练。
(2)对于运动异常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疗。常用方法有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技能训练、体疗、理疗等。按摩、针灸、推拿等也能促进症状的改善。
(3)全面关心患儿,注意生活护理及营养保证。
(4)功能和智力训练: 以鲍氏提出的“0~3岁早期干预大纲”为指导, 针对疾病损伤造成的不同功能障碍, 制定不同的诊疗方案, 进行感知、视听、语言、记忆和动作训练, 结合婴儿操综合治疗。
宝宝肌张力高对患儿危害很大,患儿易激惹,闻声惊吓,持续哭叫,入睡困难。
穿衣时难以将其手臂插入袖内,换尿布时不易把两腿分开,洗澡时难将拳头掰开,当下肢刚触及浴盆或水面时,孩子全身立即成僵硬姿势,对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如果宝宝肌张力高比较严重的话,就会导致走路姿势异常,如内八字或X腿,甚至撅屁股走路,这对宝宝以后的运动发展影响非常大。
所以,肌张力异常的应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一般宝宝3个月应能体检发现,4个月以内的治疗成为早期干预,最晚应在一岁半以前予以纠正治疗。
不知道是不是有些家长去社区或者医院体验时,被告知宝宝的肌张力高,可能会有脑瘫的风险,相信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开始担心害怕起来,其实我家宝宝之前也是肌张力过高,但当你了解到这块的知识,其实就不会那么担心了~所以我把我知道的都分享出来,避免家长们再担心受怕!
什么是肌张力?
肌张力指的是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它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
如果要想肌张力保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就需要大脑对运动神经进行一定的控制。而脑瘫呢,降低了大脑对运动神经的控制,所以很多时候,肌张力的偏高或偏低就成为了脑瘫的一个主要表现,而且很可能也是一个比较早期的表现。
肌张力高,宝宝会有哪些具体表现?
对肌张力高的宝宝,当我们屈伸或旋转宝宝四肢时,能明显感觉阻力升高,肌肉关节很难被拉开或活动。如果用一点力去拉伸,宝宝还会感到疼痛而大哭。
具体来说,如果肌张力增高,宝宝可能的表现有:
1仰卧时可出现头一直向后背;
2上肢肘关节、腕关节一直保持屈曲状;
3手指拇指内收,双手紧握拳而很难张开;
4双下肢总表现为伸直,双足尖着地等。
5如果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可导致宝宝全身僵硬,肢体运动减少。
我再跟大家解释一下关于“肌张力高与脑瘫”的问题。
脑瘫是一种脑运动神经障碍,大多和围产期缺氧有关,因为缺氧会造成宝宝脑损伤,影响大脑对运动神经的控制,进而影响肌肉的运动能力。
经常有家长把“肌张力高”和“脑瘫”划等号,只要宝宝出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有时小手呈握拳姿势”,“总是爱使劲”等现象,家长就担心是不是肌张力高,是不是脑瘫,是不是给宝宝耽误了。
其实家长不要过于紧张,肌张力高的确是脑性瘫痪的主要表现之一,但真正的“肌张力高”需要由专业医生经过详细诊断来明确,并不能仅通过个别的表现就来判断的。
不过,这种原因导致的肌张力高,大多在宝宝刚出生时就会表现出来,特别是早产或经历过分娩前后窒息的宝宝,在出生后的“阿氏评分”中,肌张力这一项就会比较低。
那什么是阿氏评分呢?
阿氏评分是评价新生儿 健康 状况的评分体系,主要包括肤色、心率、对刺激的反应、肌张力和呼吸五项,满分10分,分数越高说明宝宝越 健康 。一般7分以上都是正常的,小于7分说明宝宝在分娩前后有窒息的情况,需要及时进行专业的医疗处理。这种情况下,医生会第一时间有做好相关的检查,并对宝宝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家长相应的风险提示和指导。
如何了解宝宝肌张力的实际情况?
如果家长们比较担心,可以结合体检过程中医生的评估,来了解宝宝肌张力的实际情况。
那下面我们主要来说一说,医生常用哪些方法来判断宝宝是否存在肌张力偏高的问题。
方法1:观察宝宝平躺时的姿势。肌张力偏高的宝宝在平躺时,整个身体是紧绷的,严重的甚至还会出现角弓反张的情况。
在这种状态下,宝宝是无法平躺的,他的肚子会向上拱,头和脚会往后背,整个身体呈弓形。
不过,有的宝宝只是下肢肌张力有点高,但没有达到角弓反张的程度。那么这种表现就可能被一些家长误解为“硬朗”。
比方说如果宝宝只有两个月,但家长托着他的脚就能树立起来,那这种情况其实并不算是 健康 、长得好的表现,而很可能是下肢肌张力偏高的结果。
方法2:让宝宝仰卧,医生用拇指抵住宝宝足底,其他手指握住小腿及足跟将足向小腿方向背屈,看看角度能否达到90°。
这是因为肌张力偏高的宝宝要想把脚弯成90°是很困难的。因为肌张力偏高的宝宝脚后边肌肉比正常情况下还要紧绷,想掰开是相对比较难的事情。
方法3:弯曲宝宝的膝关节,看是否困难。当宝宝的膝盖弯曲时,如果有有折刀样的改变,也就是好像有个“坎”或者“开关”一样,膝盖弯曲的过程中就像突然被一个力量打开了开关,一下就变直,或者一下就弯了,不像正常人膝盖弯曲动作那么圆滑。我们把这种现象叫折刀征阳性,这是肌张力偏高的一个表现。
方法4:让宝宝平躺,两腿伸直,尝试把他的腿拉向两侧,观察两大腿之间的角度。如果宝宝肌张力偏高,那他的两条腿是很难掰开的,而且越掰阻力越大。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剪刀征,也是肌张力偏高的一个典型表现。
其实,家长们可以给宝宝做被动操有效缓解肌张力高的问题
什么是肌张力?
肌肉张力是保持身体姿势和正常运动的基础,它有多种形式。假如人在休息时处于静止状态,身体肌肉所处的每一部分都有静止性肌肉紧张。当身体站起来时,虽然看不出肌肉明显收缩,但身体前后的肌肉也保持一定的紧张,为了保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体位性肌肉紧张。
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紧张,称为运动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稳(无抖动、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新生儿肌张力高的症状有哪些?
婴儿肌张力高,主要是病理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也有些婴儿是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而出现肌张力高,还有可能是神经受损。
一个月大的婴儿肌张力高的表现:
1:手常呈握拳状,拇指内扣。按摩手背仍然很难打开。
2:在拉动宝宝的四肢时,感觉阻力强,很难拉动或活动,如拉动手臂向前伸展,提物困难或不直,胸部交叉困难。
3:脚踝常呈扣状,换尿布时腿张开幅度小。脚趾下有纽扣,像剪刀。将宝宝抱在坚硬的地面上,用脚趾尖保持双脚在地板上。
4:触碰腿部肌肉,往往大腿小腿肌肉生长厚度不均匀,肌肉坚硬,容易被误认为老年人常说的强壮。
5:洗澡时很难折断拳头,当下肢刚倾斜而泡澡或进水时,孩子立即变成僵硬的姿势。
6:肌张力强的孩子情绪比较敏感,爱哭哄不好,睡眠困难!
高肌张力的危害:
高肌张力的儿童约20%有眼部障碍,情绪不稳定,影响说话声音,一般身长比正常儿童短,营养也不好,轻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影响他们成年后锻炼的能力,例如,当患侧上肢屈伸时,导致对侧上肢屈伸。患侧上肢用力屈曲,导致同侧下肢强直性伸展。
如果宝宝被诊断为肌张力高,应尽早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一般会恢复良好。
因为我大学时候是学习特教的,所以对这方面有一点点的了解。
首先肌张力高是一定会影响孩子的运动的,就是运动障碍。严重的会影响生活。更严重的就是脑瘫。
一般表现就是小手攥拳,大拇指内扣,头后仰,平躺时脖子与地面有很大的空隙。下肢紧绷,脚尖着地走路。
我想知道孩子多大呢?
如果还在婴儿期,可以多做做抚触,带宝宝多游泳,这样可以得到改善的。
如果宝宝在幼儿期了,那么,一定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要带宝宝去正规医院检查,然后可以找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运动训练,这个建议家长跟班上课(这样可以完全看到康复师的运动训练方法,自己可以简单的学一学,平时在家也多带宝宝训练,但是不要急,每天的时间不能太长)
轻度的就是运动障碍,严重的就是影响生活方方面面,更严重的就是脑瘫,所以,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
肌张力偏高会引发脑瘫。临床调查结果表明,肌张力偏高,一般预示着脑部有损伤,所以一定要重视。肌张力偏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脑受到了不同原因和程度的损伤。常见的原因有颅内出血,缺血缺氧,或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等。
你好一般肌张力过高与大脑受损有影响但程度不一肌张力高的人在运动和静止时均表现出异常姿势因为这种病的症状不会一下表现出来会随年龄的增加逐步表现显现对人的智力不会有多大影响而是运动机能受损建议不要担心,对智力的影响很小
这类问题在女性身上约有90%左右,肘关节的超伸,属于关节的变形,柔韧性过好,肌肉力量严重不足,使鹰嘴失去控制肘关节屈伸角度的作用,在承受速度,重力,支撑时不能有效的控制,很容易造成脱臼,拉伤,折断的危险。不适合从事上肢用力的体育运动。这个女生的肘关节反曲超伸的角度很大,感觉随时都会折断的样子。
先分析一下原因吧,女性普遍不爱运动,更不用说使用双臂支撑重物了,更何况重物严重超出自身的能力还要去做,使肘关节严重变形还要去支撑。很多女性会说我从小就是这样,没觉得不应该啊。
而问题就在这里,女性长大后谁还会去做过度使用双臂啊?就是训练也是有意识的大部分人是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也知道疼痛和受伤的概念。
关键就在于婴幼儿时期,在出生后最先发展的是颈部力量好控制头部运动。其次就是手和手臂的能力运动,包括抓握能力和力量训练,及你一生中不得不做的双臂支撑身体的运动,支撑和爬行。
必须先了解,女性与男性在婴儿时期的差异,女性在一出生,心智方面的成熟就相当于一个月的男性,而且身体生长发育比男性要快,柔韧性更好,肌肉力量却很差,骨骼更细。
在学习基础运动时,绝大多数父母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训练婴儿提高自身能力,在去学习运动技巧的知识。太多的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孩子在双手勉强支撑身体时,还错误的引导,孩子很容易就会单手去够。在力量不足时,强行引导学习爬行,后果就是肘关节的严重损伤,变形。孩子会哭闹,又有多少家长能读懂哪?孩子的生长发育速度很快,自愈能力较强,但肘关节的变形,和强直支撑的习惯已经形成。
男性婴儿肌肉力量更强,骨骼更结实,所以在学习运动能力上可以更快,出现关节反曲变形的相对于女性少见的多。
不论女性还是男性,在学会直立运动生活后,双臂的负重支撑就很少了,主要承重就放到双腿上了,但膝关节的变形也是同理,错误的学习步行姿势,拔苗助长,变形后果会比肘关节更严重,影响你的一生健康。
这类原因是决大多数人的主因,抛除先天性畸形骨骼发育不全的,后天严重骨折外伤的。
改善方法:必须训练手臂的肌肉,二头肌,三头肌,肱桡肌等等,提高肌肉力量和平衡,直到手臂力量和自身体重成正比,在学习完全控制关节的运动幅度,减少肌腱,韧带压力,和鹰嘴的磨损,跟柔韧性保持平衡,彻底改变不良习惯。
希望有孩子的父母,自己多学习一下运动知识,不要把孩子毁在自己手里,影响一生的健康。
婴儿母乳喂养含接姿势三贴
婴儿母乳喂养含接姿势三贴,母乳对于刚出生的宝宝来说就是最好的营养,我们都知道孩子刚出生的一段时间是需要吃母乳的,母乳喂养能提高新生儿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面是婴儿母乳喂养含接姿势三贴。
婴儿母乳喂养含接姿势三贴1实施母乳喂养的妈妈,小心胸腹部受凉,并选用哺乳胸罩。夜间喂奶,穿脱衣服不要嫌麻烦,着凉很容易使肩关节受凉。
刚开始喂奶的新妈妈,往往累得一身汗,胳膊酸了,脖子僵了。这往往是因为喂奶姿势不正确所致。正确的喂奶姿势是“三贴”:胸贴胸、腹贴腹、下颌贴乳房。妈妈用手托住宝宝的臀部,妈妈的肘部托住宝宝的头颈部,宝宝的上身躺在妈妈的前臂上,这是宝宝吃奶最舒服的姿势。
母乳喂养最好的体位就是坐位,避免由于躺着给婴儿哺乳,自己睡着了,把乳头堵到婴儿的口、鼻,使婴儿不能呼吸而造成窒息的可能性,所以最好的体位就是坐着给孩子喂奶。
坐着的时候一定在坐的相对比较舒服的情况下,后背用枕头或者被子垫好,有个依靠的位置,这样不至于很累,然后把乳头清洗干净,把婴儿头抱在自己的肘窝部,可以把婴儿的嘴张大之后再把乳头和大部分乳晕放到婴儿口中。这样婴儿就能吸吮,不至于使乳头出现皲裂,并且婴儿能够顺利吸到乳汁。
一、哺乳正确的含接姿势
妈妈需要采用c字形的手法来托住乳房。用食指支撑乳房的基底部,手靠在乳房下的胸壁上,大拇指放在乳房的上方。用两个手指轻压乳房,这有助于改善乳房的形态,婴儿容易含接。
托乳房的时候不要太靠近乳头,当宝宝的嘴张到足够大时,把乳头以及大部分的乳晕含在宝宝嘴里。宝宝的下颌紧贴在乳房上,下唇外翻,口腔上方会有更多的乳晕。舌头呈勺状环绕乳晕,面颊鼓起呈圆形。婴儿吸奶水时慢而深,有时还会暂停,这个时候可以看到吞咽的动作,并能听到吞咽声音。
二、哺乳含接姿势不正确的危害
1、乳头疼痛
如果含接姿势不正确,婴儿用力吮吸,并且把乳头吸进吐出,这样就会使乳头上的皮肤和宝宝的口腔不断摩擦。从而使乳头发生破裂,甚至导致出血。
2、无效吮吸
当含接的姿势不正确时,宝宝吃奶的时候会非常费力,需要用力吮吸才行。这不仅会造成乳房疼痛,而且也会增加哺乳的时间,宝宝甚至都吃不到。
婴儿母乳喂养含接姿势三贴2方法:三贴
胸贴胸、腹贴腹、小儿下巴贴母亲乳房
四个要点:
① 孩子的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
② 孩子的脸对着母亲乳房,鼻尖对着母亲乳头。
③ 母亲抱着孩子贴近自己。
④ 若是新生儿,母亲不只是托着头部还要托着臀部。
正确的含接姿势
婴儿的嘴张得很大,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送入婴儿口中,其做法正确时,婴儿的嘴唇凸起外翻,舌头呈勺状,吸吮时面颊鼓起呈圆形,婴儿慢而深的吸吮,可以听到有节奏的吞咽声,看到吞咽的动作,使婴儿感到愉快,母亲不感到乳头疼痛。
握头腋下挽抱式( 橄榄球式): 适用于剖宫产后、新生儿、妈妈乳房很大、早产和双胎宝宝。
以吃左侧乳房为例:用你的左手掌握住宝宝的头枕部,左前臂支撑住宝宝的身体,左上臂夹持宝宝的身体或双腿于腋下。用枕头适当垫高宝宝达奶嘴水平,让宝宝的头部靠近你的左侧乳房。
握头交叉环抱式(修正橄榄球式):适用于剖宫产后、新生儿、早产宝宝。
以吃左侧乳房为例:用你的右手掌握住宝宝的头枕部,右前臂支撑住宝宝的身体,右上臂夹持宝宝的身体或双腿于腋下。用枕头适当垫高宝宝达奶嘴水平,让宝宝的身体横过你的胸部,让宝宝的头部靠近你的左侧乳房。
扶腰臀抱篮式:最传统的哺乳姿势。
以吃右侧乳房为例:让宝宝的头枕在你的右侧肘窝内,右前臂支撑住宝宝的身体,右手掌托住宝宝的腰臀部或者大腿上部,母婴腹部相贴,宝宝的一只胳膊绕到你的背后,一只胳膊放在你的胸前,宝宝的头部正好贴近右侧乳房。
扶腰臀侧卧式:适用于剖宫产后、午夜或者白天休息时哺乳。
妈妈先侧躺在床上,膝盖微微弯曲,把枕头垫在头下、两腿间和背后,用手支撑住宝宝的头颈部和背部,让宝宝侧身与你相对,母婴腹部相贴,宝宝的小嘴与妈妈奶嘴处在同一平面。喂对侧乳房时,可以稍微将身体往宝宝方向前倾,让对侧乳房靠近宝宝的嘴巴,或者抱着宝宝一起翻身到另一侧。
注:刚刚剖宫产后的妈妈,可以借助床栏,自己慢慢侧身,用卷起来的毛巾或毛毯盖住腹部,以免被宝宝踢到伤口,请其他人协助摆放宝宝的姿势。
半躺式:适用于产后、奶嘴疼痛、奶阵太急时。
妈妈靠坐在床上,背后垫几个枕头,舒适地支撑住身体,双膝微屈,然后把宝宝放在腹部上,让他的脸对着乳房,用一侧手扶住宝宝的头颈部和背部,另一侧手扶住宝宝的臀部,防止宝宝下滑,让宝宝几乎是趴在妈妈身上吃奶。
正确托起乳房的方法
拇指在乳房的上方,其余四指在下方,呈C字型。
婴儿母乳喂养含接姿势三贴3母亲舒适,身体有良好支持,全身放松;婴儿的整个身体面朝母亲(胸贴胸,腹贴腹),身体在一条直线上。
有效含接
宝宝嘴张大、嘴唇向外翻吸住妈妈奶嘴,下巴触及乳房,舌头呈勺状环绕乳晕,面颊鼓起呈圆形,使嘴巴含接更多的乳晕。
侧卧式
适合: 阴道分娩后,剖宫产术后的新妈妈,夜间哺乳。
母亲身体侧卧,膝盖微微弯曲,可以在身后或肩膀下放几个枕头作为支撑,让宝宝侧身和妈妈相对,嘴巴和妈妈的奶嘴相对,身体保持水平,母婴腹部相贴,妈妈用手支撑住宝宝的臀部、背部。
摇篮式
适合:阴道产后的新妈妈。
妈妈摆好体位、坐姿或坐在可以靠着枕头的床上,腿上垫一个垫子,哺乳侧脚下垫一矮凳,宝宝面向妈妈,妈妈哺乳侧手臂和肘关节内侧支撑住宝宝的头部、肩部、臀部,另一只手呈“C”字形托起乳房,将奶嘴送进宝宝口中,进行有效哺乳。
交叉式
适合:体重较轻、含接奶嘴有困难的婴儿及早产儿。
妈妈坐姿同摇篮式,使用哺乳侧手支撑乳房,另一只手前臂支撑住宝宝的身体,手掌支撑宝宝颈部,手指托住宝宝头部后侧及耳朵下方,引导宝宝找到乳房。
橄榄球式(侧抱式)
适合:剖宫产新生儿、妈妈乳房较大、扁平、早产儿、双胞胎宝宝。
一只手呈“C”形托住乳房,另一手上臂夹持宝宝的身体或双腿于腋下,手掌托住宝宝的头部,前臂支撑住宝宝的身体,可用枕头适当垫高宝宝身体达到妈妈奶嘴水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