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舞金风_1500字

蝶舞金风_1500字,第1张

 这几天我迷上蝴蝶就像蝴蝶迷上花一样。平时走马观蝶,我匆匆而来,它倏忽而去,擦肩而已矣。端着相机就不同了,当我在花间寻觅蝶儿的踪迹时,才发现,蝶儿的王国也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金斑蝶只在千日红等矮株花卉上盘旋,凤尾蝶则在三角梅树丛中翻飞。

 千日红那么密,一株挨着一株,花株又比较整齐,好不容易瞄到一二株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就盼着那金斑蝶能落上去,这样花与蝶的背景就会干净清爽些。可是,急死你,它也不去攀那高枝,偏偏爱走群众路线,专往基层钻,弄得我的画面重点不突出,真想一巴掌拍死它。你说花不解人语吧,有时又故意在你镜前表演,甚或竟落在离你镜头最近的地方,它不知道我的是单反不是傻瓜啊,对焦要时间啊。等你发现它,对好焦,它早不耐烦了,决然弃你而去。这还不算,它落下去时速度极快,脚一沾到花朵,两只翅膀立即合拢,把最美的花纹藏起来,像娇羞的新娘蒙个盖头似的,不现庐山真面目。蝴蝶不展翅,像个小卡片一样插在花上,没有一点立体感。我只好端个相机像个木偶一样在那等,手不敢离开快门按钮,眼睛不敢离开它的倩影。它又没有固定的起落时间表,一切都是随机的随意的随便的。它考验着我的应急能力、反应速度,培养着我的耐力、意志力。你要在它张开翅膀起飞未飞的一瞬间按下快门,还得轻、稳、准,否则不是给你个背影就是给你一个虚像,让你沮丧、让你失望,让你白白辛苦白白忙。金斑蝶啊,折煞我也。

 金斑蝶逮不住,有点无奈,好在今天三角梅上来了几只凤蝶。凤蝶比金斑蝶漂亮——柑橘凤蝶,黑白相间的花纹显得清爽靓丽;青凤蝶,黑色的前翅上镶嵌着排列有序的宝石蓝的斑点,像夜空里的星星;碧凤蝶,黑缎子一样绒绒的翅膀上洒着荧荧的墨绿色粉末,尾翅末端还嵌着或红或蓝的小钻石,简直就是巧手精工制作的微型风筝。美是美啊,但是更大的挑战来了。金斑蝶落下后,虽然两只翅膀合上了,但它比较文静,给你足够的拍摄时间。凤蝶简直就是个孙猴子,能腾云驾雾,一个筋斗能折上云霄;即便是落下,前翅也不停地扇动,像安装了永动机一样,且频率极高。它的脚步是那么地匆忙,好像分分秒秒都在奔跑,像中了魔法似的无法停止,在花间 跳跃,在树间翩翩起舞。记得我们老家也有这种蝴蝶,在我们的心里,它是蝴蝶之王,大家管它叫“马燕”。常常一群一群地在低洼的水坑边聚会,很绅士很悠闲很自在的。我们用自制的简易网套就可以逮住它。怎么在这里,它就变得躁动不安了呢?是躁动的时代使然,还是地域的差别使然呢?

 现在我不想研究这个,当前最紧要的是我怎么把它定格在我的镜头里。最理想的当然就是风和日丽的闲暇日子,我能优哉游哉,蝴蝶也优哉游哉。然而世事总是不能如人愿。风和日丽时,或许我没空,或许蝴蝶没空;或者我在东它在西,或者我醒着它睡着。在美丽的金秋里,好不容易遇到姣好的太阳、俊美的蝴蝶、清凉的金风,按理说,真是拍摄的好时机。但是拍蝴蝶还不是最佳时机。只要有风,就麻烦。“和风”也是风,它吹起来的节奏、力度、方向都没有办法未卜先知。我站在三角梅树下,看着几只凤蝶在红艳艳的花瓣上跳芭蕾一样地舞着,风来了,打乱了它优雅的舞步。风是学过《孙子兵法》的,懂得“敌驻我扰”;蝴蝶也是学过《孙子兵法》的,懂得“敌进我退”。风呢?总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蝶呢?避其锐气,屈伸有致。看着风与蝶的交锋,看着静与动的冲撞,真不知道此时是金风戏蝶,还是蝶舞金风了。我端着相机,像个渔翁,想在风与蝶的交锋中得点微利,然而谈何容易啊?蝶在飞,风在吹,花在摇,我的心脏在跳动,动中取静,那要多大的定力啊?王道不行,那就来霸道吧。反正子弹有的是,就来个枪林弹雨,横扫乾坤吧。虚也好实也好反正老师说了,你要拍花,拿出来一看就是朵花,那肯定是不行的,要似花非花,雾里看花,才有韵味。那就类推吧——我拍出来的蝴蝶人家看了不像蝴蝶,或者不像真的蝴蝶,或者像庄周迷蝶一样,亦真亦幻,哈哈,那就好了,我就不必为拍不实蝴蝶而纠结了。

 这样一想,本来追求与纠结的事就淡然了,释怀了。蝴蝶的生命很短暂,多则2个月,少则三五天。其实,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看绚丽多姿的蝶儿们在风中在花间翩翩起舞、追逐嬉戏,看它们尽情地释放生命中最后的美丽,任它在你身前身后,头上脚下倏忽来倏忽往,时而盘桓光影之下,时而展翅逝于天际,不就是一种物我之缘吗?何必在乎它是否凝固于自己的镜头之上呢?眼睛和心灵才是最好的镜头,最好的硬盘,它会把你珍惜的东西保留到永生永世。开启我们心灵的镜头吧,摄下所有的美好与我们的生命共存。

    初二:鲁叶青

1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翻译和答案

原文: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夫子哂之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知?” “冉求,你怎么样?”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赤,尔何如?” “公西赤,你怎么样?”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点,尔何如?” “曾点,你怎么样?”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

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疑问:(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忘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此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译文: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

2 初二语文上册(人教) 文言文翻译

《与朱元思书》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现行新教材中用的是“嶂”)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课文注释 1 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吴均(469—520),字叔庠。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2俱:都 3净:散尽 4共色:同样的颜色。共,相同 5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

从,顺,随。 6至:到 7许:表示大约的数量 8独绝:独一无二 9 缥碧:青绿色。

10急湍:湍急的水流 11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形容水清澈透明。

12 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

13若:好像 14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15 寒树: 耐寒长绿的树 16负势竞上:(高山)凭借山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竞:争着 17 轩邈:高远。

这里作动词用,比高远 18直指:笔直地向上。指:向上。

19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的山峰。 20激:冲激 21泠(líng)泠作响:发出泠泠的声响。

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2 相鸣:互相和鸣。

23嘤(yīng)嘤成韵:意思是,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

韵,和谐的声音。 24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转,同“啭”,鸟婉转地叫。

25 无绝:就是“不绝”,不消失。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这里指蝉鸣。 26 鸢(yuān)飞戾(lì)天:意思是老鹰飞到天上。

这里用这句话比喻那些为名为利极力追求名利的人。鸢,古书上说是鸱一类的鸟。

也有人说是一种凶猛的鸟,形状与鹰略同。戾,至。

27 望峰息心: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 息:使……平息 28经纶世务者:办理政务的人。

经纶,筹划、治理。 29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反:通“返”,返回。窥:看 30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

柯,树枝。 蔽:遮蔽 31 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昼:白天。犹:还像 32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

交:相互。 33见:同"现"看见。

34日:太阳,阳光 译文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意地飘荡。

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

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

(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dān)瓢屡空。

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极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编辑本段]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

他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亲旧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吧?” 词语解释 〔1〕何许:何处,哪里。

〔2〕不详:。

3 学奕文言文翻译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在听,可心里却想着有天鹅飞来,拿弓箭去射它即使两个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第一个人难道他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01)弈:围棋,下围棋(0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03)通国:全国(04)之:的(05)善:善于,擅长

(06)使:让(07)诲:教导(08)其:其中

(0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10)虽:即使

(11)之:指弈秋的教导(12)鸿鹄:天鹅(13)援:引拉

(14)缴:本课指有丝绳的箭“缴”字的另一个读音jiǎo,是交纳、交付的意思(15)之:他,指前一个人(16)俱:一起(17)弗若:不如

(18)矣:了(19)为:因为(20)其:他,指后一个人

(21)与:吗(22)曰:说(23)非:不是(24)然:这样(25)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27)通国:全国

(28)与:语气助词,表示疑问(29)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30)故:原因(31)以:认为(32) 智:智力

感悟

学习不可一心二用,必须专心致志,做事要一心一意,方可成功!

或(若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

4 推敲这篇古文翻译,解释字:引(),讶(),具(),道()

引(伸)

讶(对什么什么感到惊讶)

具(全部)

道(方法)

全文解释如下

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感觉中好像亲自去某地游览,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古文要好好学啊~

足背伸:即足部向小腿前方运动,通俗说法即为“勾脚”,如果将小腿算作一基准水平线,能使足背与小腿所成夹角小于90度的动作即为足背伸,该动作主要由足背拇长伸肌腱,及其他四趾伸肌腱收缩完成,足背伸时可见足背肌腱隆起。

足背屈:在足踝处于正常功能位时,胫前肌收缩,产生足背上翘的运动(即足背与胫前角度减小,距离接近),俗语的“绷脚”,足背与小腿所成角大于90度,足朝向足底方向运动,为足的背屈。

扩展资料:

这两个动作的不同之处

1、这两个动作的脚趾用力方向不同

跖屈:跖屈的脚趾用力方向是向上。

背伸:背伸的脚趾用力方向是朝下。

2、这两个动作的脚尖与小腿之间的角度不同

跖屈:跖屈时,脚尖朝下,此时脚尖与小腿之间的角度大于90度。

背伸:背伸时,脚尖朝上,此时脚尖与小腿之间的角度小于90度。

参考资料:

-跖屈

屈qū使弯曲,与“伸”相对:屈曲。屈折。屈膝。屈伸。首屈一指。卑躬屈膝

低头,降服:屈服。屈从。威武不屈

冤枉,叫人不痛快:冤屈。委屈。屈辱。屈才。屈就。屈驾。屈己待人

理亏:屈心。理屈词穷

伸笔画数:8;部首:尸;笔顺编号:51352252笔画顺序:折横撇折竖竖折竖

详解

屈qū动同本义〖bend〗屈,拗曲。——《广韵》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正字通》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易·系辞》猬缩蠖屈。——马中锡《中山狼传》不可屈伸。——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安能屈豪杰。——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屈膝叩首。——清·方苞《狱中杂记》不当屈。——清·张廷玉《明史》又如:屈指询算;屈律;屈卮;屈申;诎屈;屈伸;屈屈;屈蠖委屈;冤屈〖feelwronged;putsbtogreatinconvenience〗不可屈致。——《三国志·诸葛亮传》大书一屈字。——明·高启《凫藻集·书博鸡者事》求一屈己。——清·刘开《问说》被诬负屈。——清·张廷玉《明史》又如:屈官司;屈致;屈事;屈驰;屈气;屈漾;屈厄屈服〖subdue;yield〗屈人之兵。——《孙子·谋政》屈人之兵而非战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又如:宁死不屈;大丈夫能屈能伸;屈挠;屈伏治理,收治〖administer〗顺彼长道,屈此群丑。——《诗·鲁颂·泮水》强迫〖force〗力不胜,皆屈为僮。——柳宗元《童区寄传》压抑〖constrain〗。如:屈抑;屈束缠绕〖twine〗。如:屈蟠;屈郁理亏〖beinthewrong〗理屈词穷。——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屈Qū名古邑名〖Qutown〗。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省吉县北,盛产良马姓。春秋楚王族三姓之一。如:屈突通;屈突;屈宋屈qū形假借为“崛”。高起,突出〖towering〗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汉书·叙传上》假借为“倔”。直傲不屈〖stubborn;unbending〗屈才qūcái〖doworkunworthyofone’stalents〗人的才能不能充分发挥屈从qūcóng〖bowdownto;surrenderto;submitto;yieldto〗屈意顺从。屈服于压力,违心地顺从迫我屈从屈打成招qūdǎ-chéngzhāo〖confesstofalsechargesundertorture;obtainconfessionsundertortare〗指严刑拷打,迫使无辜者招认有口难言,竟屈打成招屈法qūfǎ〖betreatedleniently〗曲行其法,治法从轻主上屈法申恩。——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屈服qūfú〖surrendor;yield;knuckleunder;atthefeetof〗∶降服;折服妥协屈服〖bendandundulate〗∶弯曲起伏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庄子》屈光度qūguāngdù〖diopter〗透镜对于光线的折射强度屈己qūjǐ〖humbleoneself〗严于要求自己屈己宽人屈驾qūjià〖bekindenoughto;condescendtomakethejourney〗委屈大驾——邀请人的敬辞请屈驾光临屈节qūjié〖forfeitone’shonour〗∶失去尊严、节操屈节辱命。——《汉书·李广苏建传》〖stoopto〗∶降低身分,对人谦卑卑躬屈节屈节事人屈就qūjiù〖condescendtotakeapostoff-ered〗客套话,降低身分任职如蒙屈就,不胜荣幸屈居qūjū〖bereluctantlyputin〗屈身位居;委屈居于暂且屈居人下屈理qūlǐ〖beinthewrong〗∶亏理〖unreasonable〗∶于理不合这事办得屈理屈曲qūqǔ〖bend〗弯曲;曲折画栏屈曲屈戌儿qūxur〖ahinge〗铜制或铁制的带两个脚的小环儿,钉在门窗边上或箱、柜正面,用来挂上钌铞或锁,或者成对地钉在抽屉正面或箱子侧面,用来固定U字形的环儿屈辱qūrǔ〖humiliation;mortification;shame〗屈节辱命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委屈和耻辱受屈辱遭屈辱看到中国蒙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屈辱屈死qūsǐ〖dieofbeingwronged〗蒙冤而死屈膝qūxī〖kneel〗∶跪下或跪倒对穹庐以屈膝。——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屈膝下拜〖godownonone’sknees〗∶比喻屈服屈膝投降〖knee〗∶膝盖悄悄去屈膝边拔出刀来,三四刀搠死了。——《水浒传》屈原QūYuán〖QuYuan〗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国贵族出身,任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5月秦军一举攻破楚都郢。他怀着亡国的悲痛,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他一生写下许多感人肺腑、彪炳千秋的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代表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昏庸王室和腐败贵族的无比憎恨和对楚国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他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献身精神。他的作品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感情奔放。他的作品千古传诵,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的诗篇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宝库的伟大贡献屈指qūzhǐ〖countonone'sfingers〗弯着指头计数屈指一算,离家已经十五年了屈指可数qūzhǐ-kěshǔ〖number〗∶限定于有限的或确定的数字内医生们告诉他,他的日子屈指可数了〖canbecountedonone'sfingers-veryfew〗∶扳着手指头就可算出来。形容数量少今文儒之盛,其书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宋·欧阳修《唐安公美政颂》屈尊qūzūn〖condescend;stoopto〗客套话,指降低身分做某事屈尊礼士

出处

[①][qū][《__》_勿切,入物,溪

][《__》九勿切,入物,_

]弯曲

使屈服;屈服,折节

屈辱;委屈;冤枉

压抑;屈抑

理亏

缠绕

集中

交错陈设

敬词

犹言请

断绝

方言

救治

量词

亦特指屈原

古地名

一在今山西乡宁北,盛产良马

一在今山西吉县,春秋时晋公子夷吾的采邑

[②][jué][《集_》渠勿切,入迄,_

]短

竭尽,穷尽

见“屈2奇”

通“倔”

参见“屈2强”

通“崛”

参见“屈2起”

[③][què][《集_》丘月切,入月,溪

]通“_1”

寅集上尸字部屈;康熙笔画:8;页码:页301第07〔古文〕___勿切集___正_曲勿切,音_

_文_也

从出_

又曲也,_也

又增__也,_也

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

易·__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孟子威武不能屈

又作_

荀子·非相篇_急羸_

__屈伸也

又通作_

史_·晏___於不知已,而信於知己

又集___正_渠勿切,音掘

竭也,_也

前_·食_志__曰:用之_度,_物力必屈

___通

又_倔通

倔_,梗戾貌

史_·___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_於此

_古曰不柔服也

又集___正_九勿切,音

地名

_公子夷吾所居,出良_

在今河__

左_·僖二年屈_之_

又姓

楚公族屈原,楚大夫屈宜申

又屈侯,_姓

又大屈,弓名

左_·昭七年楚_王享公於新_,好以大屈,_而悔,公反之

又__九月切集__篇丘月切,音_

__修·程文墓_不_而_,有摧必折

毅毅程公,其_不屈

又__通

_·玉藻君命屈狄

_狄,翟也

后夫人之服,刻雉_五采,子男之妻,受王后之命者,刻_不_,故曰屈狄

周_作_翟

又叶居_切,音_

曹植·王陵___有功,少文任_

高后封_,直而不屈

卷八尾部编号:5402屈,[九勿切],_尾也

从尾出_

《先秦散文·易传·系辞传(节选)》原文鉴赏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①:以言者尚其辞②,以动者尚其变③,以制器者尚其象④,以卜筮者尚其占⑤。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⑥,其受命也如响⑦,无有远近幽深⑧,遂知来物⑨。非天下之至精,孰能与于此⑩参伍以变(11),错综其数(12)。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13);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14)。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15),感而遂通天下之故(16)。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17)。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18);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19);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注释 ①四:指“辞、变、象、占”四个方面。 ②以:用。尚:重视。辞:卦、爻辞。 ③动:行动。变:卦爻变化。 ④制器:制作器物。象:易象,指效法易卦,观物拟象。 ⑤卜:指龟卜;筮:蓍筮。据《系辞传上》所载,是取五十根蓍草,以四营拆数,经十八变而成卦的占筮方法。 ⑥问焉:问于蓍筮。以言:用卦爻之辞以发言。 ⑦命:问。受命:受占筮者之问。响:回声。 ⑧远近:指时间与空间的远近。远:未来、遥远;近:眼下、切近。幽:幽昧不明。深:深邃难测。 ⑨遂:顺利,指迅速、敏捷地有所感应。来物:犹“来事”,未来的事情。 ⑩至精:指《易》理精深微妙、可明察、预感事物几微变化之先。孰:何、怎么。与:及,达到。 (11)参伍以变:参,参杂、参合。伍:五,指“天数五”,一、三、五、七、九;“地数五”,二、四、六、八、十。据《系辞传》,揲蓍求卦,用天地“两五”奇偶之数相互参合为“大衍之数”以成易卦之变化。 (12)错:阴阳交错。综:阴阳往复。错综其数,指将“大衍之数”的蓍草,以阴阳(偶奇)两数左右交错,上下综合,以构成卦象。 (13)通其变:会通阴阳、偶奇之变。天地:乾坤、刚柔。文:指《易》卦乾坤六爻刚柔参杂、交变而成天地的文采。 (14)极其数:极尽“大衍之数”而成六十四卦。定:确立。天下之象,指《易》以六十四卦象确立天下万物之象。 (15)“易无思”三句:易占所用或蓍或龟,未“参伍”、“错综”以变动成象数时,皆“寂然不动”,为无思无为之物。(16)感:动,指行筮法。故:事。 (17)极深:穷极道理的深微奥秘。研几:研究事物的几微变化。 (18)唯:因为。通:开通。志:心志。(19)成:成就。务:事业。

今译 《易经》包涵着圣人阐发的道理有“辞变象占”四个方面:用于言谈论理者重视卦爻辞,用于筹策行动者重视卦爻变化,用于制作器物者重视卦象,用于卜筮决疑者重视占筮法则。因此君子将要有所作为,有所行动,便卜问蓍筮并以卦爻之辞为言行依据。《易经》受到占筮者的卜问,就能如回响应声地作出应答,无论是远、近,还是幽昧不明、深邃难测的事,它都能迅速地预知所卜之事的吉凶。若非天下至为精深的《易》书,它如何能达到此种境界参台天地之数以成卦变,错综阴阳之数以成卦象。会通阴阳变化,便能构成天地的文采;极尽天地之数,便能确定天下的物象。若非天下至为变化的《易》书,它如何能达到此种境界《易》卦卜筮的龟蓍没有思虑,没有作为,静置时它寂然不动,一旦受到问筮者的触动,它就会通达天下的事物。若非天下至为神妙的《易》书,它如何能达到此种境界《易经》,是圣人用以穷极深奥道理而研究几微征兆的学问。正因为它能穷极深奥的道理,所以能开通天下人的心志;正因为它研究几微征兆,所以能成就天下人的事业;正因为它贯通着神妙的变化,所以能不求迅疾而速成,不必力行而能达到目的。孔子说:“《易经》包涵着圣人阐发的道理有四个方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总案 此章以“圣人之道四焉”总提,中间分三层阐发《易》蕴至精、至变、至神的三种境界,指明达到这三种境界的步骤。作者这里所讲虽是《易》占奥秘,却象《庄子》中的“庖丁解牛”一样,蕴涵着一定的合理因素。全文章法严谨,层次清晰,排比整饬,骈散相间;行文从容、稳健,反诘设问,如“其孰能与于此”往复三见;“唯深也”,“唯变也”,“唯神也”排比三叠,回环复沓,增添了文气的生动与波澜。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①。”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②,设卦以尽情伪③,系辞焉以尽其言④,变而通之以尽利⑤,鼓之舞之以尽神⑥。”乾坤,其《易》之蕴邪⑦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⑧。乾坤毁⑨,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⑩。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11),形而下者谓之器(12),化而裁之谓之变(13),推而行之谓之通(14),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15)。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6),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17),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18),以行其典礼(19),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20),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21);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22),默而成之(23),不言而信(24),存乎德行(25)。

注释 ①言:言语。意:思想、意蕴。 ②圣人立象:指伏牺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划奇(—)以象阳,划偶(——)以象阴,取天地物象为卦象。 ③设卦;设计出卦象。情伪:人事之真伪、善恶。 ④系辞:在卦爻之下加上文辞。 ⑤变:变化。 ⑥鼓之舞之:指鼓舞天下之民。神:指规律。 ⑦易之蕴:犹精蕴。 ⑧乾坤成列:乾坤二卦并列易卦之首。 ⑨毁:毁弃。 ⑩息:止息,指乾阳坤阴的交感变易止息不行。 (11)形:万物之形体。形而上:指超乎形体之上的抽象、无形的范畴。 (12)器:具体、实在的物质状态。 (13)化:阴阳交感化育。裁;裁制、节制。 (14)推:推移。 (15)举:犹取。错:犹“措”,施行。 (16)赜(ze责):指事理之幽深隐微。 (17)拟:比拟。形容:形状、样子。象:象征。宜:适宜、恰当。 (18)会通:会合交通。(19)典礼:典法礼仪。 (20)存乎卦:存于卦象。存:存意,即留意、省察之意。 (21)鼓天下之动:犹鼓动天下,使之奋发振作。 (22)神:阴阳变化。明:明晓。存:在。 (23)默:冥思默契,会悟于心。 (24)不言:犹忘言得意。信:深信易蕴之神明。 (25)德行:即德业,指进德修业。

今译 孔子说:“书不能全部表达言语,言语不能全部表达思想。”那么圣人的思想,难道就不能体现了吗孔子说:“圣人用形象的东西表达他的思想,设计出卦以表达人事的真伪善恶,在卦爻之下加上文辞以表达言语而领悟其象征意义,这样,就可以变通天下之理以尽其利,鼓舞天下万民按照规律去行事。乾坤两卦,大概是《易》的精蕴吧乾坤并列易卦之首,《易》道生生不息的变化便立于乾坤的交感化育之中了。若乾坤并列的关系毁灭了,那就不能出现《易》道的变化;若《易》道的变化不能出现,乾坤交感化育的关系也就几乎止息不行了。因此,超乎形体之上的抽象无形范畴就叫做“道”,居于形体之下的具体物质范畴就叫做“器”。阴阳变化而有节制就叫做“变”,推移易卦变化的规律而施行于天下万事就叫做“通”,取此阴阳变通的道理而施行于天下万民就叫做“事业”。因此,所谓“象”,是因为圣人见到天下事理幽深难明,从而以比拟的方法模仿其形态画卦以分类,象征的十分恰当,所以称之为“象”。因为圣人见到天下万物变动不息,而观察阴阳交通的规律,以施行人事典法礼仪的准则,并系辞于卦爻之下以决断事物变化的吉凶,所以称之为“爻”。极尽天下幽深隐微事理者要省察卦象的喻意,鼓舞万民奋发振作者要省察系辞的精义,掌握万物交感化育与裁节规律者要省察卦爻的易变,推动万事依化裁易变的规律而施行者要省察阴阳的会合交通。辨析阴阳变化并能明晓它,在于运用易卦的人,冥思默契,会悟于心,观象得意而忘言并使人深信其理而不疑,那就在于运用易卦者的德行修养如何了。

总案 此章旨在阐发《易》道的“立象尽意”,“设卦尽情伪”的总特征。首以“立像”、“设卦”为总纲,中间专论乾、坤为立象通变之精蕴,末以辨察“道”、“器”之变通,揭明拟形象物、观卦断辞以达于“神明”的原则。文章手法灵活,欲正先反,首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反向起势,借“然则”顿折而分五层转论立象、设卦之尽意、尽言。“圣人立象”一段,文辞排比整饬而有变化;“乾坤,其《易》之蕴邪”一句设问,转接从容;乾坤“毁”、“息”二句,运用循环论证方法,巧妙揭示乾坤化育与《易》道变化生息一体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故”而下,多用排偶,论理严密、透彻,文势酣畅而有韵致。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①。”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②,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③,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④,以求信也;龙蛇之蛰⑤,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⑥;利用安身,以崇德也⑦。过此以往⑧,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⑨,德之盛也。”

注释 ①“憧憧往来”二句:《咸》卦九四爻辞。憧憧(chong音充),男女刚柔二气交感,心意往复不定的样子。《咸》卦初六、九四相应, “朋”指初六。尔:指九四。 ②致:情致、意趣。 ③信:古“伸”字。 ④尺蠖(huo音获):蛾的幼虫,体软而长,屈伸而行。 ⑤蛰:动物冬眠潜伏不动之状。 ⑥精义入神:精研阴阳屈伸易变的义理,指潜修晦养而至于入神忘我的境地。致用:致力于施用。 ⑦崇德:崇高其德。 ⑧此:指屈伸以“致用”、“崇德”。 ⑨穷神:穷尽阴阳难测之神妙。知化:领悟屈伸变化之奥秘。

今译 《易经》(《咸》卦九四爻辞)说:“男女二气交感,心意往复不定,朋友始终顺应着你的思虑。”孔子阐发道:“天下事物何需思虑天下事物虽多而殊途同归。思虑有干百种但终能统一。天下事物何需思虑太阳西落月亮就会东升,月亮西落太阳就会东升,太阳月亮相互往来推移而光明得以生发;寒去暑来,暑去寒来,寒暑相互往来推移而年岁得以形成。‘往’,就是屈缩;‘来’,就是伸展。屈缩与伸展相互感应而利益就得以衍生。尺蠖屈缩首尾,是以此求得伸展;龙蛇潜伏躯体,是以此求得生存。(君子)精研义理,潜修入神,是以此求得致力于使用;利于致用,安保其身,是以此求得增崇其美德。超过上述屈伸进退,‘致用’、‘崇德’的事理之外,或许就没有什么可思可悟的了。能够穷尽阴阳难测的神妙,领悟屈伸变化的奥秘,是德业修养之隆盛的自然体现。”

总案 本段专就《咸》卦九四爻辞阐发易蕴。文章起势高远,从天下事物自然感应提出设问,点明“同归殊途”、“一致百虑”的道理;继而以日月、寒暑往来相推而“明生”、“岁成”,论定“屈伸相感而利生”之理;最后以尺蠖、龙蛇之屈蛰以“求信”、“存身”的自然现象,联类比喻,引证君子之入神,安身以“致用”、“崇德”,揭明“穷神知化”为屈伸相感,体现易蕴的最高境界。此文从天道自然,论及人生哲理、处世之道,取喻浅近生动,言简意赅;文辞蝉联排比,“往来”、“屈伸”,层见叠出,绪绪生发,有一唱三叹之妙。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①乾,阳物也;坤,阴物也②。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③,以体天地之撰④,以通神明之德⑤。其称名也,杂而不越⑥。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⑦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⑧。开而当名辨物⑨,正言断辞则备矣⑩。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11),其旨远(12),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13)。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14)。”

注释 ①门:门户。以门户的开合喻乾坤。 ②物:易卦以奇(—)偶(——)爻画,以象征阴阳万物。阴阳无形,而乾坤有形,故称为。物”。 ③阴阳:指乾坤。德:德性,即性质。合德:指阴阳交合渗透,对立统一。体:形体。 ④以:用,指用乾坤奇偶两种爻画,体:体现。撰:数。天数五(一、三、五、七、九),地数五(二、四、六、八、十),天地之数相互参合为“大衍之数”而成六十四卦的变易。 ⑤通:贯通,通达。神明:神妙变化。 ⑥其:指六十四卦。称名:所称之物名。杂:杂乱。 ⑦于:发语词。稽:考察。类:事类。其:大概。衰世:衰亡变乱之世。易卦中《屯》、《讼》、《剥》、《噬嗑》、《明夷》、《困》之类,名危意险,多有忧患危惧之辞,流露衰世之情意。 ⑧微显:即显微,显明几微难见的征象。阐幽:阐发幽隐不明的事理。 ⑨开:始,指以乾通坤,始开六十四卦以象万物。当:主、正、定。当名:犹“定名”,确定卦名。辨物:辨析卦爻的物象。 ⑩言:指卦爻所系的言辞。正言:确定卦爻辞。断辞:判断卦爻辞的吉凶。 (11)取类:取物象以类比。(12)旨远:旨意深远。 (13)曲而中:婉曲而切中事理。肆:直陈,有“显露”之意。隐:寓意隐微。 (14)因:依承、顺应。贰:指乾、坤变易之道。济:助成。报:报应。

今译 孔子说:“乾、坤两卦,大概就是《易》道的门户吧乾,是阳物的象征;坤,是阴物的象征。阴阳的德 变参合而生成阳刚阴柔的形体,以体现天地之数衍生六十四卦的变易,通达阴阳神妙变化的德性。卦、爻所称物名,虽阴阳奇偶爻画错杂,而各有次序,不相逾越。稽考卦、爻的事类,(多有忧患危惧之辞),大概流露了衰世的意味吧《易经》能彰昭往事察辨未来,显明几微之事情,阐发幽微的事理。(圣人作《易》)始开六十四卦以象万物,而确定卦名、辨析卦象、拟定系辞、判断吉凶,使天下事理完备无遗。卦爻所称的物名是细小的,但能取物象以类比大事;其旨意深远,辞则明文昭著;其语言婉曲而切中事理,其所述事物明显而寓意隐微。掌握并顺应乾、坤变易之道而助成百姓的行动,以此明得失、吉凶之报应。”

总案 此章阐发乾、坤两卦在《易》道中的重要地位和卦、爻辞立象喻意,意在象外的修辞特征。其“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旨远,辞文”的象喻方式,与文学艺术之比兴、象征、隐喻的手法颇有相合之处。刘勰说:“观夫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文心雕龙·比兴》)可见其对文学艺术具有深远的启示。文章行文灵活多变,句式参差错落,间有骈句,散起散收,如云行水流,极尽自然伸缩之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404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