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 蔡桓公得的是什么病?

扁鹊见蔡桓公 蔡桓公得的是什么病?,第1张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与之痹疾,可急之,如桓公,不已,必亡”。 应该是“痹证

痹症”一词的由来要追溯到我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在《素问·痹论》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说。

究竟什么是“痹”呢?按照《黄帝内经》的描述,关于“痹”的论述有四点:①泛指邪气闭阻肢体、经络、脏腑所引起的多种疾病。②风、寒、湿邪侵袭肢体、经络而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③闭阻、不散。④麻木。

经历代医家归纳总结,凡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均属痹症范畴。痹症的发病一般比较缓慢,部分患者可能开始有发热汗出,口渴、咽喉肿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继之出现关节疼痛症状,其疼痛或呈游走性或长期固定在一处,或刺痛,或麻木,或肿胀。痹症往往呈渐进型或不规则的发作型,在反复发作期间,部分患者可见到瘾疹,渐进型多发生于关节的隆突部位,大如麻豆,坚硬,不易消散,无触痛;不规则的发作型多发于四肢内侧的躯干部,为淡红色不规则环状圈,时隐时现,病久则可见骨节僵硬变形、疼痛、肌肉萎缩或筋脉拘急牵引等症状。

依据《内经》论述解释痹症的分类有三种,根据病邪的偏胜,“痹”可分为:行痹、痛痹和著痹;根据发病季节分为: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按病变部位分为五脏痹和六腑痹。在《灵枢·周痹论》中说,“风寒湿三气,侵犯于分肉之间,引起众痹”,而众痹的病症特点,“疼痛上下游走,左右对应,无有止息,痛无定处”。

风邪  

凡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点的外邪即为风邪。风邪侵犯人体多从皮毛而入,是六*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常为寒湿燥火(热)等邪的先导,故为“六*之首”。

风邪的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轻扬、向上、向外、升散,风邪侵犯机体可致机体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恶风之症;从病位而言,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2、风性善行数变。风邪具有行无定处、病位游移的特点。善行,是指风邪致病病位游移不定,易导致四肢关节疼痛,即为“行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3、风性主动。即风邪具有善动不居的特点。4、风为百病之长。原因有二:其一,风邪最易兼他邪合而伤人。其二,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寒邪  

凡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邪的致病特点:1、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邪凝滞。寒邪侵袭易使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滞阻塞而不通。“不通则痛”,因此,寒邪易引起“痛痹”。身体“得温则行,得寒则凝”。3、寒性收引。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的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临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二是寒邪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挛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暑邪  

凡夏季具有炎热向上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邪是火热之邪的一部分,是在夏季常出现的致病邪气。暑邪致病根据轻重分为两种:一为伤暑,二为中暑。中暑病情为重。

暑邪的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扰神。3、暑多挟湿。 夏季不仅气候炎热,而且是多雨的季节,使空气中的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

湿邪  

凡具有重着粘滞等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邪的致病特点:1、湿邪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着。湿邪具有重着的特点,是指湿邪致病易使人体产生重着、沉重的特点。3、湿性粘滞。其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指症状上的粘滞,如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其二,指病程的缠绵性。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致病易伤人体下部。

燥邪  

凡具有干燥收敛、肃降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燥邪的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致病具有干燥的特点,因此也易损伤津液。2、燥易伤肺。由于燥邪秋季袭人致病最多,而秋季的所主之脏为肺,肺为娇脏,又与外界直接形通,最易受邪,因此,燥易伤肺。

火(热)邪  

凡具有炎热向上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邪。

火(热)邪的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燔灼向上,易耗气伤津。2、火性炎上。“火曰炎上”,因此火热之邪具有燔灼向上的特点,易侵袭人体上部。3、火热易伤风动血。“生风”是指热邪侵犯人体易引起“肝风内动”,热邪引起的肝风内动,又称“热极生风”。其生风的机理有两点:一是热邪耗伤津液,使筋脉失养,而出现手足颤动;二是热盛易助阳,使肝阳升动不止,阳气升动无制则化风。“动血”是指热邪为病,易引起各种的病症,如吐血、便血、皮肤发斑等。其机理也有两点:一是热邪使血行加快,迫使血液妄行横溢,容易导致;二是热邪可灼伤血络,使血出脉外。 4、火热易扰心神。5、火邪易致疮痈。

除指六*为病因外,也将六气的特征与该病症状联系起来认识而形成病证名称,即风证、寒证、湿证、火证、燥证……等这些病证与六*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如风邪侵袭引起外感风寒,但有的并不要外感疾病而有类似风寒湿燥火的证候,如风疹块,临床表现起病急,消退快、瘙痒等,与风的“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相似,一般多认为是由风邪所致,由于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也可产生与外感六*所具有的某些类似的性质和证候特点,为区别外感六*称之为内风、内寒、内燥、内火、内湿等。以下所讨论的以外感六*为主,包括致病因素的特点和与病因相关的证候。

痹症分很多种的,痹症的一种,痹症有湿痹,风痹,寒痹等,就是现代的关节炎,如风湿性关节炎等,说寒痹主要是病因及发病条件是受寒邪而引起的,血虚血瘀导致的痹症当然要治血养血,寒湿阻络就要通经络,气滞血淤就是活血化淤了,岂能一概而论?

有一本书你可以买一下《当代中医临症精华》其中旧有“痹证”专集。

中药处方(一)

辨证实热痹阻。

治法清热解毒,社湿宣痹。

方名退热通络汤1号。

组成双花45克,公英45克,生石膏45克,龙胆草30克,土茯苓30克,虎杖30克,生地15克,木通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蝉蜕15克,炙水蛭15克,乌梅10克,甘草10克,以嫩桑枝或鲜芦根适量煮汤代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张爱国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寒湿风邪阻于筋骨。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名加减风灵汤。

组成海风藤15克,威灵仙9克,吊子风12克,苡仁15克,防风12克,豹皮樟9克,布渣叶15克,山楂肉12克,淮山药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江世英方。

中药处方(三)

辨证风寒湿侵袭,流注经络,气血运行失畅。

治法活血祛风,散寒除湿。

方名三痹汤。

组成防风9克,羌活9克,秦艽9克,苡米30克,当归12克,制川草乌各45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保朝方。

中药处方(四)

辨证寒湿之邪侵袭,流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治法祛风行湿,清化郁热。

方名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

组成桂枝9克,麻黄9克,防风9克,附片9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甘草15克,生姜15克,白芍30克,知母30克,石膏30克,黄柏30克,薏米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唐祖宣方

1、关节肿胀酸疼

关节疼痛是寒痹症最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身体的关节、皮肤、肌肉和经脉等部位的酸疼。轻者在身体关节活动的时候才出现疼痛,严重者在身体关节不动时,甚至睡觉休息的时候也感觉疼痛。关节肿胀,是指身体关节周围肿胀,肿胀的地方隆高出正常关节,关节皮肤之处的纹路变浅或消失,以四肢关节最常见,手臂多发生在手肘、手腕、手指及指尖关节,脚部多见于膝盖、踝关节、跖趾关节这些部位。

2、肢体屈身不利

身体肢节屈伸不利是指身体在做弯曲和伸直动作时会出现僵硬导致弯曲或伸直不了的一种症状。肢节屈伸不利可能会发生在身体的某一个关节,也可能会发生在身体的多个关节。轻者经过慢慢运动调理后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严重者可能会发展成为关节僵直、退化或畸形,甚至还会导致残疾。

3、皮肤硬化

皮肤硬化是患有寒痹症时,身体的皮肤慢慢变硬,用手指捏不起来,皱纹纹路变浅或变淡的一种症状。轻者四肢的皮肤只出现点状,片状或成片的硬化,严重者的四肢、身体、面部会出现一大片的硬化,皮肤很坚硬,表面像涂有腊一样的光泽,不能用手捏起来,面部做不了表情,张口不能合上的症状等。

痉病(convulsive disease)是指以颈部连及背部筋脉肌肉强直,不能前后左右活动,四肢抽搐,甚至牙关紧闭、颈背僵硬仰曲如弓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主要由感受外邪,内伤久病,失治误治等所引起。大多病情危急,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如治疗不及时,可出现肢体活动不利、半身不遂等偏瘫症状,或出现头痛、痴呆、痫证等后遗症,严重的还可以危及生命。

1、邪壅经络

主要表现为头痛、颈背僵硬、发热怕冷、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甚至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2、肝经热盛

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咬紧牙齿口不能开、手足躁动、甚则颈背肌肉强直、不能活动自如、四肢抽搐、项背高度强直使身体仰曲如弓状;舌质红绛、舌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而数。

3、阳明热盛

主要表现为颈背肌肉强直、手足拘挛难以伸直、牙关紧闭口不能开、甚则颈背高度强直使身体仰曲如弓状;可伴有高热汗出、腹满便结、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4、心营热盛

主要表现为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颈背肌肉强直、不能活动自如、四肢抽搐、甚则项背高度强直使身体仰曲如弓状;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

5、痰浊阻滞

主要表现为头痛昏蒙、神识呆滞、颈背肌肉强直、四肢抽搐;可伴有胸部和胃部满闷不舒、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6、阴血亏虚

主要变现为颈背肌肉强直、不能活动自如、四肢或体表筋肉不自主抽搐、直视牙关咬紧;可伴有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或低热;舌质淡或舌红无苔,脉细数。

流行病学

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好发人群

1、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的患者。

2、青少年多发。

病因

总述

痉病的病因主要分为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由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壅阻经络,气血不畅,或热盛动风而致痉。内伤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阳亢化风而致痉,或阴虚血少,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痉。

基本病因

1、感受外邪

(1)外感风寒湿邪,壅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拘挛抽搐而成痉病。

(2)外感温热之邪,或寒邪郁而化热,邪热消灼津液,筋脉失于濡养可致痉。

(3)热病内传营血,引动肝风,扰乱神明,可导致痉证。

2、久病过劳

(1)病久不愈合,气血耗伤,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血虚则不能濡养筋脉可导致痉。

(2)久病脏腑功能失调,肺宣降功能失调,脾运化功能失常,肝疏泄功能异常,皆能产生痰浊,痰浊阻滞经脉,筋脉失养而致痉。

(3)先天禀赋不足,操劳过度,情志不畅,时间长可导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上亢,阳亢化风而致痉。

3、误治或失治

(1)误用或过用汗吐下法,如外感表证过度发汗及产后失血,风寒误用泻下法,疮疡的患者误用发汗的治法等,导致阴精耗散,筋脉失于濡养而成痉病。

(2)汗证、血证、体虚等病证没有及时治疗,损伤津液,导致津伤液脱,亡血失精,筋脉失养,而导致痉病。

症状

总述

痉病在临床上表现为颈背僵硬,四肢抽搐,项背高度强直使身体仰曲如弓状等症状。起病急骤,病情危重,病情危急,可伴发于高热、昏迷等病程过程中。

典型症状

1、以颈项筋脉肌肉坚硬僵直、肢体手足拘急为主要临床表现。

2、感受风寒湿邪患者一般先有恶寒发热、头痛、颈项强直、肢体酸痛症状,随即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

3、感受热邪而发痉患者,颈项强直,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并常伴有高热、神昏等症。

4、气血亏虚致痉者,多伴有头晕目眩、手足麻木等症。由外邪而引发的金创痉,多先有恶寒发热、头痛不适等外感症状,几天后头痛加剧,随后出现颈项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等表现。

5、由血气亏虚而引发者,多有素体虚弱,或已有头晕、目眩病史。常起病较急,突然出现头痛,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或伴有神昏,肢体瘫痪,二便失禁等症状。

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与之痹疾,可急之,如桓公,不已,必亡”。 应该是“痹证

“痹症”一词的由来要追溯到我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在《素问·痹论》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说。

究竟什么是“痹”呢?按照《黄帝内经》的描述,关于“痹”的论述有四点:①泛指邪气闭阻肢体、经络、脏腑所引起的多种疾病。②风、寒、湿邪侵袭肢体、经络而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③闭阻、不散。④麻木。

开个脑洞,黑色素瘤?

我们看一下,最早黑色素瘤可能就是个大号痣,恶变初期变大,加深,瘙痒。蔡桓公习惯了这个玩意又不懂医学表示毛毛雨,然而扁大夫查体仔细,看到痣色深肿胀,周边还有抓痕神马的,于是报告蔡桓公:你得病拉!在皮肤!

蔡桓公表示:你才有病啊。

居十日(这个“十日”未必就是十天,可能也就是不长不短一段时间吧),黑色素瘤沿着淋巴道转移拉。于是有“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再过一段时间,血道远处转移拉。于是扁大夫告诉态度不端的患者,你疾病在肠胃了,再不治还要恶化。(黑色素瘤是不是喜欢往消化道跑,还是肠胃在这里应该理解为内脏的统称?)

最后,这个肿瘤一直没得到控制,全身广泛转移拉(会骨转移么……)

再然后,疼痛啊出血啊衰弱啊神马的都一起发作了。这个时候再找扁医生呢,为了躲避医闹已经逃命到秦国去了。于是蔡桓公死于黑色素瘤全身转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431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