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佛图澄大师,西域人。本姓帛氏(以姓氏论,应是龟兹人)。九岁在乌苌国出家,清真务学,两度到罽宾(北天竺境笳毕试国,今喀什米尔地区,)学法。西域人都称他已经得道。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来到洛阳,时年已七十九。他能诵经数十万言,善解文义,虽未读此土儒史,而与诸学士论辩疑滞,无能屈者。他知见超群、学识渊博并热忱讲导,有天竺、康居名僧佛调、须菩提等不远数万里足涉流沙来从他受学。此土名德如释道安、竺法雅等,也跋涉山川来听他讲说。《高僧传》说他门下受业追随的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及一万。教学盛况可见。
晋以后便是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
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北方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民族所建立的十六国。这些地区的统治者,多数提倡佛教,以后赵、前秦、后秦、北凉均盛,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极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为道安和鸠摩罗什。
北朝期间,鸠摩罗什译出经籍有七十四部(现存五十三部),其中重要的大乘经论有《大品般若》、《小品般若》、《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弥勒下生经》、《首楞严三昧经》、《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庄严经论》、《成实论》、《坐禅三昧经》等,大都对于后来佛教义学发生巨大的影响,而发展有各种学系与宗派。佛陀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华严》为后来贤首宗根本所依的经典。
当时北方凿窟造像之风兴起,后秦沙门乐僔于建元二年(366),在敦煌东南鸣沙山麓,开凿石窟,镌造佛像,这就是著名的莫高窟。
天竺高僧达摩云游中土,面壁九年,创立禅宗。
南方为东晋王朝所保有,其文化是西晋文化的延长,一向和清谈玄理文流的佛教,也随着当时名僧不断地南移,形成了庐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其代表人物则为慧远和佛陀跋陀罗。
南朝佛教以慧远主持的庐山东林寺为中心。其他中心,还有建康道场寺。建康为东晋王朝首都,佛教非常隆盛。佛陀跋陀罗、法显、慧观、慧严等都以道场寺作根据,宣扬佛教。
注释:
道安:道安,是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卒于孝武太元十年(385),年七十四(一说年七十二),出生于常山扶柳县的一个读书人家里。由于世乱,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的时候,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就转而学习佛法。十八岁出家。
道安重视般若学,一生研讲此系经典最力,同时重视戒律,搜求戒本至勤,又注意禅法,对安世高所译禅籍注释甚多。由于道安综合整理了前代般若、禅法、戒律等系佛学,遂使原本零散的佛学思想,得以较完整的面目呈现于世,因此,道安大师被视为汉晋间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又因道安大师出生时手臂多长一块皮肉,时人即称之为「印手菩萨」。
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 )(公元 344 ~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又说为不空)并称为四大译经师。
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维摩诘》、《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百》、《十二门》和《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时称“四圣”。中国之佛教由鸠摩罗什而面目一新。
佛陀跋陀罗:后秦时来华印度僧人。亦称佛大跋陀、觉贤。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族姓释迦,系释迦牟尼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与法显等译出《摩诃僧祇律》40卷;同时译出《大般泥洹经》6卷。后又创译《华严经》60卷;经重校至宋永初二年(421)完成。
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始祖。他生于南天竺,婆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南朝梁·普通年中,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后卒死于洛滨,葬熊耳山。
慧远: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人。初学儒家、老、庄,二十一岁往太行恒山参见道安,听讲《放光般若》,豁然开悟后,以为佛教远胜儒,道,遂从而出家。入庐山住东林寺,领众修道。为道安的上座弟子,善于般若,并兼倡阿毗昙、戒律、禅法。因此中观、戒律、禅、教及关中胜义,都仗慧远而流播南方。曾与刘遗民等人,在阿弥陀像前立誓,这是佛教史上最早的结社,这一结社的目的就是专修“净土”之法,以期死后往生“西方”。故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当时的名仕谢灵运,钦服慧远,替他在东林寺中开东西两池,遍种白莲,慧远所创之社,逐称“白莲社”,因此,后来净土宗又称“莲宗”。
法显: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主要作品《佛国记》,又称《法显传》。
慧观:生卒年不详。清河人,俗姓崔。弱年出家。后秦弘始三年(401),鸠摩罗什入关中,乃从罗什受学。师风神秀雅,思入玄微,时人有谓:‘通情则生(道生)、融(道融)上首,精难则观(慧观)、肇(僧肇)第一。’师曾着法华宗要序,颇受罗什称扬。未久,佛驮跋陀罗被迫出关至庐山,师亦随之,深服慧远之高风。晋义熙八年(412),师随从佛驮跋陀罗往荆州高悝寺。晚年居止杨都道场寺,敷扬法化。师又精研十诵律,兼善老庄。
慧严:豫州人,俗姓范。十二岁为诸生,博晓诗书。十六岁出家,深究佛理。闻鸠摩罗什至关中,乃从罗什受学。师深解经论,复善言说,识者莫不敬重。罗什示寂后,还止建康东安寺,甚为刘宋高祖所重。曾撰无生灭论及老子略注,又与谢灵运、慧观等合译南本涅盘经。元嘉二十年示寂于东安寺,世寿八十一。
隋唐
隋文帝在位期间,大兴佛教,并招请隐居僧侣出山,号召佛徒“为国行道”,使佛教再度兴盛于世,也使社会得到安定。
唐朝虽以道教为国教,佛教受到推崇,先后有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肃宗、唐德宗、唐宪宗、唐懿宗和唐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
唐高祖于帝业初创时,曾奉佛求福,即位后,更设十大德以统摄僧尼。
唐太宗在清除南方割据、平息骚乱时,曾得少林寺僧兵之助;在即位后,下诏在全国“交兵之处”建立寺刹。
在玄奘西行求法归国后,于慈恩寺组织大规模的译场,法相唯识宗即在太宗的支持下创立。
武则天崇信佛法,开凿龙门石窟。以对神秀大师的礼遇,使禅宗大盛,而诏令新译《八十华严》,更是直接促成法藏创立华严宗。
盛唐佛教义学蓬勃发展。重要的有智顗创立的天台宗;吉藏创立的三论宗;玄奘创立的法相宗;道宣、法砺和怀素分别创立的律宗,有南山、相部和东塔三家;由北魏昙鸾开创,隋代道绰相继,而由唐代善导集成的净土宗;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别创立的禅宗,有北宗和南宗,在唐中叶后又陆续出现“禅门五家”,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派;法藏创立的华严宗;由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这些宗派创立后,随着盛唐中国的影响,不久即传播海外。
中国四川省乐山市的乐山大佛,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其工程浩大,耗时九十年完成。
唐宪宗时,迎佛骨于凤翔法门寺,更掀起社会上一股崇佛的热潮。
禅宗的巨著《六祖坛经》,是中国第一部佛教白话文学作品,在中国佛学思想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中国佛教著作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
中唐晚唐时期 ,由于社会动荡、经济衰退、道教盛行的原因,唐朝发生了大规模的禁佛事件。唐武宗下令没收寺院土地财产,毁坏佛寺,佛像,淘汰沙门,勒令僧尼还俗。佛教受到极大的打击。
至晚唐之后,十大宗派名存实亡,三论宗、唯识宗、成实宗、俱舍宗等各宗几乎都已无人研究,传承断绝。
密宗在宋代曾短暂复兴,期间雕刻了著名的大足石窟,但不久逐渐消亡。
天台、华严二宗勉强维持,南山律宗若存若亡。十大宗派,只剩禅宗、净土宗二家,其中又以禅宗发展最盛。
禅宗,自六祖惠能大师以降,晚唐至北宋初之间,先分出五大支派,盛极一时,后只剩临济及曹洞二派。大慧宗杲禅师的看话禅与宏智正觉禅师的默照禅是南宋时最主要的两个流派,其中又以看话禅的影响最大。
注释:
玄奘: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玄奘(公元600~664),名陈祎,洛州缑氏人。唐代著名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与 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
善无畏:(公元637~735)唐代高僧。中印度摩伽陀国人。甘露王的后裔,十三岁继承焉荼国王位,后出家,向达磨掬多学习密法。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善无畏以八十高龄抵达中国长安,玄宗礼之为国师,奉诏住兴福寺南塔院,后移西明寺。翌年,奉诏于菩提寺译经,译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此后,致力于翻译密教经典,为密教传至中国的先河,与后来的金刚智、不空,并称为"开元三大士",共同奠定中国密教的基础。
金刚智: 金刚智(公元671~741年), 梵名 Vajrabodhi,是中印度国王伊舍那靺摩( Isana-varma )的第三王子(另说为南印度婆罗门出身)。十岁能背诵婆罗门的经典,后来在中印度的那烂陀寺出家,随寂静智学习《声明论》,十五岁到西印度留学,回到那烂陀寺后,于二十岁受具足戒。此后,修学大乘律学,研读《般若灯论》、《百论》及《十二门论》等,以大乘空观思想为主的论着。二十八岁,就胜贤论师学习《瑜伽论》、《唯识论》及《辨中边论》,研究大乘有宗思想三年。三十一岁,到南印度就龙智修学密教,研究《金刚顶瑜伽经》、《大日总持陀罗尼经》等密教经典,并得受金刚界的密法灌顶。
不空:不空(705—774)译名不空金刚,梵文阿目祛·跋折罗(Amoghavajra),原籍北天竺,一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唐代高僧,幼丧父,随叔父至中国,师事金刚智,奉命至天竺及狮子国求密藏,玄宗天宝五载再入唐,加号智藏国师,居京兆大兴善寺,译出密部经七十七部。自玄宗迄代宗,皆为灌顶国师,官至鸿胪卿,封肃国公。不空为中国密宗创始人之一,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
神秀:神秀 (公元606~706)唐代高僧,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神秀继承了道信、弘忍以心为宗的传统。认为“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反对“将心外求”。禅风以“拂尘看净,方便通经”为特点。其门下传有他所作的《大乘五方便》(一作《北宗五方便门》,又作《大乘无生方便门》),晚近在敦煌石窟发现它的写本(巴黎图书馆藏有两本)。另有《观心论》残本,亦于敦煌发现。 他曾经写道“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慧能大师,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六祖,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慧能祖师,俗姓卢。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南海,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24岁时,得人资助,北上参学。唐龙朔元年(661)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后得五祖衣钵,创立禅宗南派,史称“六祖”。与先哲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
法藏:法藏 (643--712),唐代僧人。华严宗实际开创者,宗内称为三祖。本康居国人,共祖父侨居长安,以康为姓。17岁入太白山求法。后去云华寺师事智俨,听讲《华严经》,得其嫡传。高宗咸亨元年(670),荣国夫人杨氏死,武后施宅为太原寺,度僧以树福田。于是同学道成、薄法及京城其他大德连状荐举,度他为僧,得受沙弥戒。先后于太原寺、云华寺讲《华严经》,武后命京城十大德为授具足戒,并赐以贤首之名,人称“贤首国师”。为使武则天契入华严境界,法藏指殿前金狮子为喻,深入浅出广阐妙义,其文字记录便是著名的《金狮子章》。
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时局分裂及战乱纠纷。北方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955年)废天下佛寺,以佛寺铜材铸行“周元通宝”,钱质与铸量均居五代之冠,其毁佛行为,史称“三武一宗” 。
南方吴越国佛教发展兴盛,统治者钱缪、钱弘俶十分崇尚佛教,大建寺院刻印佛经,阿育王寺,湖州天宁寺所藏《宝箧印经》、杭州雷峰塔的金铜十六罗汉像即是该时期作品。
注释:
三武一宗:“三武一宗”,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在中国历史上,这几位皇帝曾经发动过毁灭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北宋时期
北宋初期,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宋太祖建国后,马上废止毁佛诏令,让佛教复兴,派遣使者西行求佛法。太宗时,兴建太平兴国寺,设立译经院,复兴了官刻译经活动。
天台宗得到高丽传回佛教典籍而弘扬一时,虽然教义博洽深玄,但以律行、礼忏、念佛等方法辅助,所以能够在各地普及。
在华严宗方面,因教义与禅宗同为真常唯心的宗派,所以能够借助禅宗复兴,呈现“教禅一致”的风气。当中以子璇、净源二位大师最有影响力,后者被称为“贤首中兴”。
律宗方面,有允堪、元照致力于律学著作,得到大部分天台宗师兼讲授戒法,促使律学中兴。
禅宗则继续发扬。诸派宗师多推行教学,让佛学普及于民间 。
宋徽宗时期,因为他笃信道教,佛教遭到破坏,烧经毁像,并将道士地位放在僧尼之上。佛教严重受挫,除禅、净二宗外,其余则多被湮灭。
南宋时期
南宋偏安,江南佛教虽仍保持一定盛况。
禅宗不立文字,不重经论,因而在会昌禁佛和五代兵乱时所受影响较小。
净土宗强调称名念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简单易行,且北宁以后禅教僧人又多归宿净土,故能绵延相续,直至近世,仍基盛行。
明朝
明末四大高僧(紫柏真可、莲池祩宏、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净土宗在佛门及民间成为信仰主流。明代佛教流行禅宗和净土宗,发展甚少。
注释:
道衍(1335—1418)曾协助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明成祖即位后,奖赏道衍冠带而朝,退仍缁衣。此后,成祖开始偏袒佛教,并且为《法华经》作序,颂扬佛教功绩;又亲自编写《神僧传》。他对西藏喇嘛教非常重视。1403年,邀请哈立麻到京师,颁发“大宝法王”称号,又给西藏宗喀巴“大慈法王”称号,并且担任国师。永乐年间,受封的藏族喇嘛共有五王、二法王、二西天佛子、九大灌顶国师、十八灌顶国师。
紫柏真可:紫柏真可(公元1543—160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沈,名真可,字达观,晚号紫柏。吴江(江苏)人。他主张儒、道、佛一致,不执守佛教的一宗一派,融会性、相、宗义,贯通宗、教。德清大师曾称赞紫柏:“予以师之见地,足可远追临济,上接大慧之风。”
莲池祩宏:莲池大师 (1535-1615),明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俗姓沈,名祩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因久居杭州云栖寺,又称云栖大师。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融合禅净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
憨山德清:憨山德清(1546-162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全椒人。宣讲三教一理,主张禅净双修。其佛学思想受莲池祩宏的影响颇深,与紫柏真可堪称至交,突出功业是中兴曹溪。他的学问,幼师孔子,少时师老庄,最后皈于佛。德清一生著述甚丰,注疏类作品主要有:《华严经纲要》八十卷、《法华击节》一卷、《金刚经决疑》一卷、《圆觉经直解》二卷、《般若心经直说》一卷、《大乘起信论疏略》四卷、《大乘起信论直解》二卷、《肇论略注》六卷、《观楞伽经记》八卷,还著有《性相通说》二卷、《憨山绪言》一卷以及一些分析和发挥儒道两家思想的作品,如《观老庄影响论》、《大学直指》、《中庸直指》等。其门人编有《憨山老人梦游集》行世。
藕益智旭:藕益智旭(1599~1655)明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九代祖师。吴县木渎人,俗姓钟。字蕅益,号八不道人。由于晚居灵峰建寺、创社、著书,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少好儒学,誓灭释老,偶阅祩宏之《自知录》、《竹窗随笔》,遂取己所著辟佛论焚之。服父丧期间,闻地藏菩萨之本愿,始萌出家之志。二十二岁专致念佛。翌年发四十八愿,自称‘大朗优婆塞’。二十四岁就憨山大师之门人雪岭剃度。 师尝学华严、天台、唯识,欲统一禅、教、律,综合佛教诸家体系,惟于实践上侧重念佛。并兼治儒家、景教。主张融合佛、道、儒三教。著作极多,其中《阅藏知津》,系解说大藏经之经、律、论、杂等四部。并融会诸教学,注释《大乘起信论》、《大乘止观论》。著《弥陀经要解》一书,乃调和禅与念佛之作。门人成时别编其遗文为《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十卷。
清朝
清朝官方最初接触到的是喇嘛教,并且受到清太祖的礼遇。当时西藏的第五世喇嘛罗桑嘉措已和清太宗建立了关系,并受册封。
汉传佛教方面,清世祖爱好参禅,曾召海会寺憨璞性聪、浙江玉林通琇、木陈道忞、茚溪行森、旅庵本月、山晓本晰等入宫内说法。清世宗曾自号“圆明居士”,把古德参禅语要编辑成《御选语录》共十九卷,更从章嘉国师学习禅学。章嘉国师就是负责把《藏文大藏经》全部翻译成满文。
北京黄寺土观呼图克图第一世受诏把藏文藏经甘珠尔部分译为蒙文,把藏文大藏翻译为满文。工布查布等人则根据藏文佛典译成汉文的有:《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解》、《弥勒菩萨发愿王偈》、《药师七佛供养仪轨如意王经》、《修药师仪轨布坛法》、《白救度佛母赞》、《极乐愿文》、《释迦佛赞》等等。
注释:
土观呼图克图:土观呼图克图是青海佑宁寺、塔尔寺著名活佛,清代驻京八大呼图克图之一。土观活佛共传十八世,前十世为追认活佛,现传八世。
憨璞性聪:性聪(1610~1666),清代临济宗僧。字憨璞,顺治帝赐号“明觉”。福建延平顺昌人。俗姓连。十五岁出家于天王寺,三年后剃发。二十五岁起游历四方,从支提山本辉习经论,往南海普陀岩大云处受具足戒。曾参禅于武林山默渊、永觉元贤等。又诣绍兴府东山尔密明澓,而有省悟。后得温州鱼潭之印可。其后得法于杭州太平寺百痴行元。得法后,历住杭州锦山观音寺、余杭法喜寺、钱塘广福院、顺天海会寺及延寿寺、邵武安国寺等寺院。康熙五年十二月八日示寂,世寿五十七。遗有《明觉聪禅师语录》十六卷,冯溥曾为师撰写塔铭。
民国
民国初年,诸教内大德如太虚大师、印光大师 、虚云大师 、弘一大师等出世,大力倡导与推动复兴佛教。太虚大师力倡佛教的现代化运动,有改革佛教的思想与举措。对内整合佛教的现代思维:主八宗并弘外,将汉传佛教分为法相唯识、法性空慧、法界圆觉三大系。印光大师的《印光法师文抄》被龙天推出后,更是广为传播,道风所播,遐迩景从,法化广被,名遍远近,一本印祖文抄,度化众生无以计数。赵朴初等佛学大居士也相继涌现,也为汉传佛教复兴立下汗马功劳。
注释:
太虚大师:太虚大师(1889--1947)近代高僧,以倡导人间佛教而著称。俗姓吕,名淦森,法名唯心,号太虚。浙江崇德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光绪三十一年16岁,入苏州小九华寺披剃为僧。出家后即往宁波天童寺依寄禅和尚受具足戒。嗣往永丰寺就歧昌和尚学经。越岁复住天童寺修禅学佛。时与闽僧圆瑛、会泉为同参,相与参究禅学。
印光大师 :印光法师(1861~1940),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是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虚云大师 :虚云禅师,俗姓萧,祖籍湖南湘乡县。在现代佛教史上,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禅宗泰斗之誉的虚云。
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赵朴初: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赵朴初居士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一生追求进步、探索真理,孜孜以求,矢志不移。在近七十年的漫长岁月中,与中国***风雨同舟,亲密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造福社会、振兴中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如果想增大三头肌围度的,记住训练间隔不能过长,要保证持续的刺激,可以一个星期练两到三次。因为三头肌属于小肌肉群,恢复时间为四十八小时,所以说每周练两到三次为宜,也不建议天天练,没时间恢复,这样反而适得其反。要知道肌肉不是“练”出来的,而是在我们休息的过程中慢慢长出来的。
在我们能够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的同时,我们在训练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一、我们的训练计划不能够一直保持不变。无论是练二头肌、三头肌还是其他,同样的计划用三四个月为宜。如果你一直用同一个计划,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第一你的身体,你的肌肉会渐渐地适应这个动作,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其该有的效果
。第二我们的身体和心理上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疲劳感。
就拿我练三头肌来说吧,刚开始我练三头肌就绳索下压和仰卧臂屈伸这两个动作,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换过动作。前几个月锻炼效果十分明显,围度也有所增加,但慢慢的肌肉就适应了,从而更难得到刺激,以前三组动作过后泵感十足,现在五组过后感觉都一般般。所以说一个动作也不能一直用,要适当地变换一下计划安排。
二、高级一点的可以尝试一下超级组。所谓的超级组就是做完一个动作之后,不休息立刻接着做下一个动作。比如说练手臂时,做完二头弯举之后立刻做绳索下压,这样安排对肌肉刺激很大,训练感觉也很棒。
风景
宋子休什么都没有说,他喝了一杯水,又弯身重新倒,一抹淡绿在月白的杯身上渐渐隐去,他的指节分明,握住小巧的杯把,只是一时的情绪微起,随即又平淡下来。
苏楚不忍再说,背着他兀自擦泪,宋子休手里的那个杯子啊,是女儿用过的,有次她看到这个男人坐在客厅,双手捧着杯,眼睛一直定在上面,嘴角淡淡的笑,屋内明亮的光,也生生被这个男人的气场覆盖。
所谓物是人非,不过就是人心在,温情却不再。
苏楚想,如果女儿此刻站在面前,一定要把她打醒,问问她,心里是不是还有家。
“妈!妈!”陈康激动的狂叫,撞进厨房脸都有点红了。
苏楚走近轻拍他袖子上沾上的灰,“怎么了?”
“她来了!”陈康很雀跃。
苏楚一愣,“她?”
陈康哈哈笑,时间打磨之下,他也长成了挺拔的男子。他说:“妈,你媳妇来了……”然后把头低了下去,难得的脸红。
苏楚了然,略带惊喜,“小姗吗?她有心了,这么大老远的过来”
陈康摸了摸头,笑着说:“这不,给咱爸过生日嘛……”
“你这孩子”苏楚轻敲了他的头,脸上也是掩不住的欢喜。
陈康风风火火的出门,一脸春心荡漾,陈易生在背后咳了声,默不作声的闪进卧室,对着镜子左看又看,理了理自己的衣服,陈康这个兔崽子,终于把媳妇拐来见家长了。
陈婉姗,人如其名,短短的头发,斯文乖巧,第一次面对爱人的长辈,紧张的把称呼都喊错。对着苏楚说,“伯父您好!”
反应过来,连脖子都红了,用力扣着自己的手。
苏楚笑呵呵的,牵起她往屋里领。
陈康想到什么,突然转身往对面的屋大叫了一声,“喂!”
一颗毛茸茸的头从门后冒出来,乌溜溜的眼睛直转,定在陈婉姗身上,然后扭头奶声奶气的大喊:“妈咪,快来看康小叔的老婆噢!”
小佳一把抱起女儿,笑意盈盈的看着陈康,目光一跃,对着小姑娘点了点头。
“来!爸爸抱!”陆炎走来,从妻子怀里接过女儿,“陆小桥是头小猪猪”
小孩歪着头,发质极好,闪着一圈光,“小桥是小猪猪,那妈咪就是小母猪……”
肖小佳郁闷的看着女儿,被陆炎带坏了,父女都欺负她。
陈婉姗看着面前一家三口,所谓的温暖,就是这样的画面吧。
陆炎抬眸,对着她微微点头算是打了招呼,她拉了拉陈康的手,爱人低头一瞥的温柔,让她的快乐满溢, 人的一生,幸福分很多站,有的停留很久,有的过客匆匆。
但,总会圆满,而后各自幸福。
不是么。
“小康!晚上带女朋友到阿姨这边来玩啊!”肖母也走了出来,摸了摸孙女的小手,对陈康招呼,而后对陈婉姗说:“记得啊,呵呵”
她点了点头,轻咬嘴唇,脸上都是羞涩。
陈康索性包住她的手,大大的掌心给她不可撼动的暖意,陈婉姗看到宋子休的时候,没来由的紧张,如果说见其他人只是忐忑,见到这个男人,便是实实在在的惧怕。
在他面前,恨不得立正稍息,不敢造次。
在介绍宋子休时,苏楚没有半点犹豫,平静的语气,仿佛理所当然。
她说:“小姗,这是大哥”
“不是!”陈康的声音微微提高,他看着宋子休,眼里再无不屑和抗拒,所有的过往都被熬成浓浓的感慨,他说:“小姗,他是我姐夫……”
姐夫,这个词让宋子休动容,他的心里骤然涌起巨大的波涛,时光如一场海啸,带着记忆扑面而来,打压的他喘不过气。
他微笑,对陈婉姗说:“你好,我叫宋子休……”
女孩小鸡啄米般的点头,怯生生的说:“大哥你好”
陈康看着身边的人,左手边是满满的幸福,右手边却空空如也,他下意识地蜷了手指,像是要在空气里抓住什么。
“姐,我没有放弃她,我终于把婉姗带回了家,可是你呢,怎么就不肯回来看一眼呢……”
陈康低下头,掩住了突如其来的哀伤,他的心,也是空荡荡的疼。
晚饭后陈康带着陈婉姗去肖家串门,这几年他努力,物质上,他终于能给自己的爱人一个安稳了,她的家人,也对他改观了,幸福好像格外垂青一步一个脚印的人。
“哟!七小对!小康,你的皮夹快亮出来,看看见底了没!”肖父哈哈笑,今晚手气不错,专挑陈康下手,看着他越来越深沉的脸,肖小佳打趣:“肖老大,不带这样欺负人的,陈康现在要存钱娶老婆了……”
一屋人哄笑,快乐蔓延一室,陈康小声嘀咕:“哪有,娶老婆的钱早准备好了”
陈婉姗正端着水果出来,在厨房门口听到这句话,喜悦与甜蜜,一聚到心田。
陆小桥黏在陆炎身上,胖胖的小屁股对着宋子休直拱,她今天穿的裤子很可爱,合在一起正好是只卡通青蛙。
宋子休笑了,朝孩子伸出手,“小桥,叔叔抱”
小桥眼睛一亮,往爸爸身上蹭了蹭,刚吃了苹果的小嘴被擦的干干净净,她一蹦一跳的,“宋叔,你下次再带我去开飞机噢……”
宋子休一用力抱起孩子放腿上,脸上是柔和的笑,“好,小桥乖乖的,明年你生日,宋叔送你一架飞机好不好?”
陆炎举着杯子,一口水差点呛出来,心想,“陆小桥,你没被你爹娘惯坏,反而是被宋子休宠上天的……”
肖小佳在一旁沉默,她看了看宋子休,她是知道的,这个男人只是把错失的一份感情寄托在小桥身上,很久以前,他也拥有过这些柔软的幸福。
麻将声,欢笑声,调侃声,小孩嫩汪汪的撒娇声
镜头拉远,房间融在万家灯火中,这是一个温柔的夜。
陈康准备甩出一张“白板”时,隔壁突然响起尖锐的哭声。
众人一惊,细听才发现,是苏楚在哭。
率先奔出的是宋子休,陈康甩了凳子尾随其后,门被宋子休猛力拉开,视线停在不远处,他却突然呆住。脚步硬生生的迟疑,在地上扎根。
陈康来不及稳步,“哎呦”一声,撞在宋子休的背上,他用手捂住鼻子,正好撞在最软的那块肉上,疼的龇牙咧嘴。
“我说你干嘛停……”话还没说完,陈康也傻了。
自己家的门被拉开一半,就像一道窄小的缝,明亮的灯光从里面迸出。
一道白色的背影停留在目光中,纤细依然。
苏楚的哭音断续传来,“你还舍得回来,你是不是都忘记我长什么样了……”
宋子休失了全部的气力,陈康也靠在墙上胸口剧烈起伏。
还差127天,便是满当当的四年时光。
这扇门中,这道背影是他一生里,最刻骨噬心,所牵挂的风景。
大结局
苏楚看着自己的女儿,眼泪里都是责怪和心疼,小辈们吃了饭都去对面玩,她和陈易生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织毛衣。
偶尔听到对面屋里传来笑声,两个人也是对视一眼,笑意盈盈。
节目里歌舞升平,换台看了晚间新闻,一条还未播完,就听到门口细碎的声响,陈易生正对着门,不经意抬头,脸上笼上不可置信。
“你们就玩回来了啊……”苏楚低头数着毛衣的针号,以为是陈康他们。
没有响起预料的回答,气氛陡转,那一刻的空气格外安静。
苏楚放了手里的毛衣,慢慢抬头,见到来人,她嘴角的笑意一点点敛去,化作一道向下弯的弧。
白色的薄呢外套衬着门口的女人清心秀气,她疼爱有加的小女儿,一走四年,竟然舍得回来了。苏又清,你的心是什么做的。
“妈……”浅淡的声音波澜不惊,苏又清走了进来,她什么东西也没带,孑然一身,就如同正常下班归家的人。
苏又清微微转眸看向陈易生,她说:“陈叔叔,生日快乐”
陈易生张了张嘴,完全没反应过来,只是直点头,一双手负在背后颤抖。
苏楚还是没有吱声,苏又清又走近了些,叫了一声,“妈妈……”
四年未见,关于她的变化一眼都看不到,女儿重新站在自己的面前,脸上略略的期待和忐忑,多么似曾相识啊,小女儿的姿态,拉开眼泪的序幕。
苏楚忍不住大哭,抖着肩膀无法停止,“你还舍得回来!你是不是都忘记我长什么样了!”
苏又清低着头,遮住了眼里的心酸,回来,妈你知不知道,这一条归家路,我走的有多辛苦。
她离开一个男人,老天却给了他另一场命运劫难,不是不想回,是很多东西需要还债。
有些债突如其来,未等反应,便将自己拉入无法救赎的境地。
她不想说这几年里发生的故事,怕一不小心,又失地难回。
最先打破僵局的,是陆小桥,孩子一溜烟跑了进来,笨笨的步伐走的东倒西歪,瞄准目标,“哎呦”一声大叫,抱着苏又清的大腿一屁股坐在地上,嘟着小嘴,金豆豆挂在眼眶,娇娇的说:“屁屁,疼”
苏又清一愣,这孩子!弯弯的眼睛,侧脸的轮廓,还有脖子右下方的那颗小黑痣,每一个吸引人的地方,都倒映着陆炎和肖小佳的影子。
她缓缓蹲下来,衣摆拖在地上,“你是……”
说话间,苏又清伸手扶起小孩,动作轻柔的帮她拍了拍屁股。
“小桥!陆小桥!”
孩子明亮的眼里映出她的脸 ,苏又清了然,不断呢喃:“小桥,小桥”
肖小佳跑到门口,看到不远处的人,眼泪哗的流了出来,她捂着嘴不至出声,眼里的世界被泪水模糊。
陆炎从背后揽住妻子的肩膀,神色也是一沉,他扭头偷偷打量着靠在墙上的男人,他叫了十多年的宋哥,他终于明白这几年,这个男人失去的东西是什么了。
是生命里的……生动。
宋子休的眼神很迷茫,明明是费尽全力把目光死定在她身上,怎么眼前模糊的看不清楚。
缓了劲,慢慢摸上自己的胸口……清清,它好疼。
陈康一把抓起陈婉姗的手,他走到苏又清面前,面上集聚了太多情绪,委屈愤恨质问……还有哀怨,他指着苏又清,指尖都在颤抖,“婉姗,你看清楚这个人” 他一字一句的说:“学什么都好,千万别学她……的狠心”
陈婉姗不知所措的看着眼前这个漂亮干净的女人,动了动唇,她小声唤了一声:“苏姐姐”
再转头,却发现陈康脸上满满的泪痕。
苏又清站起,手下的小桥知趣的跑向肖小佳,躲在身后把头埋进她的左半边屁股,只留一只大眼睛观战这气氛不妙的现场。
“陈康……”苏又清小声叫他,伸手拉了拉他的衣袖。
“你走开!”陈康赌气的把手抽回,鼻子一吸,抬起手捂住半边脸,试图不要太狼狈。
苏又清低头,眼泪差点就要落下来,当年的决定,她没有做错,错在离开太久,让人错过太多。
生命的美好,只因爱的人一个不落的存在,陈康想,你愿意远走他乡,也不愿回到家人身边疗伤,这么多年,你的恨总算磨平了,可是我们呢,被你丢下这么久的人,说严重点,你不尽孝道,而对那个男人,你的余情是否未了。
“啪!”
所有人惊呆,陈婉姗甚至害怕的往陈康身后退了两步。
是苏楚,一巴掌打在苏又清脸上,一生都温和如水的苏楚,第二次打了自己的女儿,“连家都不要了,苏又清,我白把你带大了!”
她捂着脸,侧对着众人,终于掉了一颗泪。妈妈的这巴掌其实不疼,一点也不疼,她是窝着手心的,并没有真正打疼她。
苏楚哭着说:“你都多大的人了,还这么不懂事!好好的生活你不珍惜!一个人走得潇洒,你那时候的身子,怎么经得起折腾!你不好好休养!落下病根你就去哭吧!”
她想到什么,心里一阵翻涌,举起手又要打女儿,“我不管那个叫丁小瑞的人是谁,把我女儿拐走,就是没教养!”
当真是爱到极致,也怪罪到极致。
第二巴掌还没落下,就被稳稳挡住,力道不轻不重,刚好拉回她的理智。
宋子休对苏楚说:“阿姨,别打她……”
别打她,这里最需要一个答案的人是他,但他还是……舍不得她疼。
宋子休挡在面前,在苏又清的视线里投下一小片黑影,还有他身上,熟悉不变的味道。
这曾经是她的世界。
苏楚红着眼眶,手无力的垂下,望着宋子休,俊朗的男人眼里是不容置疑的坚定,以及不小心露出一角的浓烈心痛。
他高大的身影,仿佛扛的住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场惊变。踏实至极,也被时光打磨的孤单至极。宋子休转身,深吸了一口气,他的女人,她是他的女人。
他缓慢而清晰的说:“清清……欢迎回家……”
苏又清一直低着头,直到听见他的声音,心里的感慨翻涌而来,她不敢做声,近四年,终于听见这个男人的心声。
宋子休望着眼前的女人,苏又清你知道么,在这一千多个日夜的等待里,我从未抱怨,从未怪罪,以前是我太自以为是,以为有爱就能掌控一切,殊不知感情里太多不确定的因素。
信任,宽容,以及好脾气,出一差错,便把两人推向不归路。
苏又清,欢迎回家。
这个叫宋子休的男人,从未计较过等待里的寂寞,和独自生活的失落。
她抬起头,仿佛做了很久的挣扎,她终于敢看他。
他的容颜俊朗如昔,凑近了才闻见刮胡水的清爽香味,衬衫领子上有两颗扣子,碎钻嵌在上面,低调的奢侈。
再闪耀的装饰,耀不过男人的眼睛,苏又清鼓起勇气对视,只是一瞥,便把她拉进旧日的漩涡中,在他的世界溺水,是不容商议和抵抗的必然。
苏楚见两人沉默以对,女儿一个字都不肯说,心里又气又急,恨不得把她摇醒,问问她,这些人到底是有多对不起她,那个温柔善良心肠软的苏又清,是不是真的走丢了。
良久,苏又清“恩”了一声,声音沙哑极力克制,算是对宋子休的回答。
她不敢说话,怕一开口,就失声痛哭,让泪磅礴。
“不准走!不准走!死都不放你走了!”
肖小佳跑过来一把抱住苏又清,哭着说:“我跟你说过什么,我说你不要丢下我们太久,你不听话,你心真狠,你以前说要当我孩子的小妈妈”
肖小佳哭的说不下去了,稍微平复了情绪才开口:“清清……你看小桥都这么大了,你才回家……”
陆小桥看着自己妈咪伤心难过的模样, 也“哇”的一声大哭,拽着小佳的衣摆,伸出右手要抱抱。 苏又清忍着泪慢慢蹲下,小桥歪着脑袋,眼睛水灵灵的,她捏了捏苏又清的手,软绵绵的说:“……小妈妈”
这个词把苏又清心里的坚强全部瓦解,她搂住小桥沉闷的落泪,不敢出声,只看到整个人在抖。除了陈婉姗,在场的人都知道四年前发生在苏又清身上的那一场变故。
最后是陈易生打破了僵局,他轻咳两声,“给孩子去热饭吧,一天车程也累了”
许久,他看了看苏又清,又补充说:“回来了就好……”
晚风一夜,正是端午节临近,盛夏的星辰很亮,月亮倒是不见了踪影。
“哪去了呢……”陈康靠在天台的栏杆上,望着夜空独自沉思,陈婉姗轻依着他的胸膛,欲言又止,最后只是用力握住爱人的手,给予最温情的支撑。
“小姗,对我姐好奇么?”
陈康主动说话,轻轻拨开陈婉姗额前被风拂上的碎发,“宋子休等了我姐四年……就像你今晚看到的,四年里,我姐第一次回家”
陈婉姗“恩”了一声,听陈康接着说:“我姐有过他的孩子,但是他还来不及知道,孩子就没了……”
说到这里,陈康恍惚又回到那日场景,痛哭哀求的苏又清,冷漠残忍的宋子休,还有抵在自己太阳穴上冰冷的枪口,以及最后,地上那抹刺瞎他双眼的血红。
他永远记得那晚凌晨,手术室的门重重拉开,医生说:“孩子没保住……你们还年轻”
还年轻。
可是四年时光,已经让人心生苍老,宋子休熬得住等待,是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在爱。
说完,陈婉姗眼里都是讶异,他们执手而过的日子,不知不觉也成了他人耳里的故事,不惊心,却长留感慨和遗憾。
“宋子休把我爸妈当自己的家人在照顾,节假,旅游,物质,你能想到的,他都打点的完美,你都无法想象这是怎样一种执念……”
陈康缓了缓情绪,褪去了稚嫩,也成了能够独当一面的男人,他说:“我以前不喜欢这个男人,不可否认,有心理上的不平衡,就是……嫉妒,在他用枪逼我姐的时候,我甚至是恨他的,但是这么些年过来了,我都没有立场,也不忍心去介怀了……”
最后那句话,陈康声音很小,语气里淡淡的难过,陈婉姗搂住他的腰,无声的安慰。
“那苏姐姐……还爱他吗……”
还爱他吗……陈康回答不了,陈婉姗也意识到这个问题问错了对象,于是敛默,苏又清走过来的时候,正好听到这话话,她定在原地,半天不知动作。
“苏姐姐”陈婉姗看到了她,惊喜的叫了一声。
苏又清微笑着点了点头,陈康沉着脸,扭过头佯装没看见。
苏又清走到陈康身边也不说话,想到什么,挨得他更近了些,侧头看着他,脸上安静温和。
二十秒,陈康终于扛不住了,“苏又清!你最好主动解释”
他猛的转身,表情严肃认真,“做错的人也得到惩罚了,无辜的人也跟着担心了,只是四年,是不是太残忍了点!”
这样的弟弟,苏又清还是第一次看到,她微低头,“陈康,我不是不想回家……”
话还没说完,陈康就怒了,他打断:“那你还回来干嘛!再久一点,我们都习惯了,忘记了,也就不会再念叨你了!你爱干嘛就干嘛去吧!”
话说完,两人都是一愣,陈康动了动嘴角,看着苏又清渐白的脸色,他急忙说:“对不起”
苏又清说:“可我还是回来了”
她语气如常,只是其中的委屈只有自己知道,说不上跋山涉水,却也着实历经磨难一场,刚才陈婉姗问,“苏姐姐还爱他吗”
爱他吗。
如果不是深爱,早就了断过往,又怎会一路记挂,将他妥帖安放,她用时间反省,冷静,命运枉顾,一别四年,终于回到他身旁。
“你不要折腾了,苏又清,好好过日子,好不好”
陈康几近哀求,“我只知道你回来了,就不能再走了,还有……”
陈康抬起头,他很坚定,“还有姐夫这个称呼,我这辈子只会给宋子休”
从苏又清回来,宋子休就一直待在房里,虚掩的门,没有人敢去惊扰里面的人。
从头至尾,他只在苏楚要打苏又清的时候做出反应。
到底是护着她啊,到底是于心不忍。
夜色很好,初夏风微暖,抵不过屋内即将圆满的好风光。
宋子休站窗边,手指微微动,仿佛是在重寻牵手的感觉。轻微的门响,脚步声渐近,然后背上一暖,纤细的十指环住自己的腰,紧紧相扣。
苏又清轻声说:“宋宋……”
随即,是世界上最动人的一场泪如雨下。
宋子休没有动,两人维持着这个姿势,他的温暖传到她的身体,安心。宋子休在她看不到的地方忍泪,好不容易控制了情绪,才慢慢转过身。
他有点胆怯,伸手的动作都有些僵硬,但总算把她紧抱在怀。
“……清清”宋子休哑声说:“我做错了好多事, 我知错了,四年够不够,你回来了,是不是消气了……”
他说:“我以为你不要我了……” 苏又清悬着的心终于尘埃落定,她蹭着宋子休的肩窝,眼泪淌落,苦涩的温暖,她“嗯”了声,在他怀里哭的像个孩子。
两个人坐在床边,没有亲昵的举动,没有重逢的激动,就如平常不过的恋人,一个巧笑嫣然,一个温和俊朗,唯有十指相扣的双手,泄露了时光的秘密。
宋子休笑着对她说:“清清,我老了”
还有五个月,他就要过三十七岁生日了。苏又清一想到,心里无限酸涩,她低下眼眸,“老了……我也会要你的”
还记得那年,她对他撒娇,让他陪着自己从宋宅走回家。
清清赖在他背上,挠着他的耳朵说:“宋子休你真老,比我大九岁,你是不是经常做这种拐卖儿童的勾当啊”
她不太记得他怎么回答了,只记得那夜的星光特别美,还有他脸上格外温柔的表情。
细枝末节,她放在记忆妥帖保管了许多年。
如今她也是二十八岁的人了,身上该有的成熟和气质也慢慢散发出来,而一生里最有意义的几年,是这个男人,陪在左右,护之成长。
所谓白首,不过就是我温柔回眸,你还在原地驻足等候。
不管是宋家还是宋氏,清清,你都与我并肩,危难之际,我定站你身前,护你周全。
这是他当年许下的承诺,一番情义,他终没有辜负。
他的脾气,他在爱情里的计谋,他的伤害,这些都被时间打压成碎片,一往情深,拿什么去计较,拿什么去憎恨。
苏又清坐近了些,抬手抚摸宋子休的眉目,心头一酸,哽咽着说:“我不是故意这么长时间才回来的……宋宋……”
宋子休一直笑,眼里只有她的身影,“我不怪你”
他眼里渐渐有了雾气,他把苏又清拥进怀,下巴蹭着她的发,最后只说了三个字,“……我懂你”
宋子休牵着苏又清的手走到客厅,在所有人面前站定,把她护在身后。
两个长辈微微侧目,苏楚看女儿的眼神,还有不可原谅。
宋子休说:“阿姨,我要向你认错,我骗过您女儿,是我一手打破她的平静生活”
他缓缓道来,把旧时光的秘密全部坦白,低沉的声音言无不尽,包括他的脾气,他的不信任,他唯我独尊的傲气,这些棱角,是凑足了所有伤害的理由。
“这几年是我甘愿的,我不怪清清,因为我知道她肯定过的也不好,都是我对不起她,还有……”
宋子休压抑了片刻,说:“还有……孩子”
这两个字触动所有人心里最软的那根弦。在得知消息的那晚,苏楚哭的跟个泪人一样,还没来得及熬好鸡汤,女儿就不声不响的走了。
这四年就像人间蒸发一般,谁也找不到了踪迹。如若不是寥寥可数的几通电话,还以为世界上再没有苏又清这个人。
陈康在一旁沉默,陈婉姗用手背不停拭泪。
苏又清看了看时间,却突然挣脱他的手,宋子休只觉心里一空,在苏又清出门后的半分钟,他才反应过来惶恐的跟上去。
她脚步匆匆的下楼,楼梯间的灯一层层惊亮,发出明亮的光,照耀脚下的路。
空空的坪地被路灯晃亮,衬着漫天的星,这一夜被晚风吹暖。
苏又清来回踱步,不停望着远处,眼里是焦急的神色。宋子休在楼梯口驻步,猛然吊起的心一点点放下,还好,她没走,还好,她不是再一次离开。
远处出现了两个身影,一大一小慢慢走近,昏黄的灯光把影子拉的很长。
离苏又清十米远的时候,他们停下了。
灯光太朦胧,看不清那个大人的脸,虽然个子很高,但是身形单薄。
宋子休有点懵,目光转向苏又清的脸。
苏又清的笑容一点点蔓上嘴角,神情柔软的不像话。
她慢慢蹲下,张开了手臂。
一直低着头的小女孩突然笑了,蹦蹦跳跳的跑了过来,她穿着粉色娃娃裙,梳着精致的公主头,她嫩嫩的声音叫着,“妈妈,妈妈”
苏又清一把接住女儿,搂在怀里不停亲,小女孩被逗的咯咯笑,声音又软又嫩,胖乎乎的手捧着苏又清的脸,大大的亲了一口,眼睛弯成了月。
“……妈妈,小瑞叔叔送我来的噢”
孩童特有的尾音,挠在人心里痒痒的。
宋子休在一旁已经石化。
苏又清摸了摸女儿的脸,在她耳边小声说着什么,孩子转着乌溜溜的眼睛,好不怯懦的看着宋子休。
她从妈妈怀里站起,歪着头打量宋子休,然后突然笑了,嘴角有两个浅浅的梨涡,她朝他跑去。
她扑在宋子休身上,抱住他的大腿不停蹭,抬起头看着男人,吧唧了片刻,眼睛嫩汪汪的。
站在远处的男人看了一眼苏又清和孩子,默默的转身离去,空荡的右手仿佛还有孩子温暖的气息,总算幸福了,即使不是我。
宋子休不敢碰触孩子,孩子抱着自己的腿奶声奶气的哼唧。
他慢慢蹲下,抖着声音说:“你……”
“叫,什么名字……”孩子撅了撅嘴,“我知道你噢,妈妈每天都给我看你的照片,讲了好多你的事噢”
她抓着宋子休的手指往嘴里亲,她说:“允清,我叫宋允清!”
就像一道电流传遍宋子休的四肢百骸,他不可置信的望着孩子,然后转头看向苏又清。
苏又清的眼里,是过尽千帆后的淡然,和被时间考验过再也无法改变的……坚定。
这场意外的动情,兜转犯错,彼此快乐难过。
但总算,没有把彼此错过。
那么,从此往后。
只言幸福。
1 《求知之道》文言文阅读答案是什么
人非圣贤,安能无所不知?只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复求知其二上也;止知其一,因人言始知有其二次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次之也;止知其一,恶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
译文:人不是圣贤,怎可能什么都知道呢?只知道其中一点,唯恐不只是这一点,而想方法去寻求另外的内容,这是最聪明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点,因为听别人说还有另外的含义,这是差一些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点,喝彩人说还有另外的意思却不敢相信,这是又差一些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点,讨厌别人说还有另外的意思,这是最差等的求知者
2 关于读书求知的名言警句1、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
4、不动笔墨不看书。---徐特立
5、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6、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点,眼口岂有不到者乎。---朱熹
7、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有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陈善[宋]
8、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9、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0、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3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关于读书的文言文有: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南宋·朱熹《读书之要》
译文:读书的方法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诗》
译文: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努力学习,到老了才后悔读书太迟。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译文: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译文: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5、书到用时方恨少。——明·佚名《增广贤文》
译文: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
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南宋·朱熹《训学斋规》
译文: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春秋·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其弟子《论语·雍也》
译文: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4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送东阳马生序》 全文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5 关于读书求知的诗歌一路书香,一生阳光
把我们带到遥远的地方
也没有任何一匹骏马
能像一页欢悦的诗篇
即使最贫穷的人也可以如此跨越旅行
而不必被迫为通行纳税
这运载人类灵魂的马车
在波光粼粼的海面眺望
在浩瀚无比的宇宙徜徉
在和谐幻美的天空飞翔
在无声的交流里成长
在书的世界里用于不会迷茫
于是,跟随发展与创新的脚步
有人说,读一本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而我想说,读书真的很快乐
6 陈群读书文言文重点字翻译陈群幼贫甚,隆冬早起读书,灶无宿薪,汲井水盥手,肤为之坼未弱冠,依人京师,佣书糊口冬无裘,入市以三百钱买袖自缀于袍,钞纂益力逾数年旋里,课两弟读出于南楼,去梯级,缒绳送饮食,岁除始一下楼如是者二年,学大进陈群幼小时候贫穷甚非常,隆严寒的冬天早早起来读书,灶台里无没有宿隔夜薪柴火,汲打井水盥洗手,皮肤为因之坼开裂未没有到弱冠二十岁,依与别人到京师,作佣作书做书僮糊口度日冬天无没裘皮衣,入到市场以拿三百钱买来衣袖自已缀疑缝在于袍子上,钞抄书纂编写益更加力努力逾越数年旋才里回家乡,课督促两个弟弟读出于南楼在南楼读书,去离开时去掉梯子级,缒垂下绳子送来饮喝的食吃的,岁除一年才始一下楼一次如象是这样者二年有二年,学习成绩学问大大大长进你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就能够理解这篇文章陈群幼贫甚,隆冬早起读书,灶无宿薪,汲井水盥手,肤为之坼未弱冠,依人京师,佣书糊口冬无裘,入市以二百钱买皮袖自缀于袍,钞纂益力逾数年旋里,课两弟读书于南楼,去梯级,缒绳送饮食,岁除始一下楼如是者二年,学大进(陈康棋《郎潜纪闻》)陈群小时候很贫穷,极冷的冬天早上起来读书,灶里没有过夜的柴火,打井水来洗手洗脸,皮肤都冻裂了还不到二十岁,就到京城里投靠别人,靠帮别人抄写度日冬天没有皮衣,到市场上用三百钱买皮袖子,自己把它缝到布袍上面去,抄写更加努力过了几年回到家乡,教两个弟弟在南楼读书,把梯子抽掉,用绳子吊送饭菜和茶水,年终才下一次楼,这样坚持了两年,学问有很大进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