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的运动中运动范围最大的是什么和什么?

脊柱的运动中运动范围最大的是什么和什么?,第1张

脊柱的运动主要是依靠相邻两块椎骨之间的椎间盘的扁化作用来实现的。

尽管各椎骨间的椎间盘厚度和运动幅度有限,但整个脊柱的联合运动范围却很大。

脊柱可绕额状轴作屈伸运动;绕矢状轴作侧屈运动;绕垂直轴作回旋运动。此外,还可作环转运动。

靠墙站立:站立时后背挺直,肩部及髋部贴紧墙壁,头颈伸直向上,尽可能多维持一会儿,或多做几次;

小燕飞:可以做俯卧式也可以做站立式。俯卧式动作为在硬床上或干净的硬质地板上俯卧,脸部朝下,以肩关节为支撑点轻抬双臂,同时轻轻抬头,双肩向后向上收起。在手臂向上的同时,双脚轻轻抬起,腰背部肌肉收缩,尽量让胸部下端和腹部支撑身体,持续3-5秒后放松肌肉,休息3-5秒再做。站立动作为身体直立,双手侧平举,手心向外向上,缓慢抬高双臂,作小燕飞状,背部肌肉收紧,3-5秒后放松,休息后再做;

五点支撑:仰卧在硬床上或干净的硬质地板上,双腿稍微分开,腿外侧同胯宽,屈起双膝,双脚脚心着地。臀部、腰部、下背部依次慢慢抬离地面,双肘部落于地面,肩胛骨向脊椎收紧。收紧下背部、腰部和臀部肌肉,尽量多维持一会儿;

简易脊柱晃动:坐于瑜伽垫或柔软的垫子上,左腿伸直,右腿弯折,脚掌踩实地面,并放置于左腿内侧地面,右手贴于右侧大腿内侧,左手撑于背后,并自然向后扭转脊柱。伴随均匀呼吸,下颌与肩膀对齐,维持一段时间后恢复原位,并于另一侧重复动作;

单腿背部屈伸:同样取坐位,右腿伸直,左腿弯曲,并将左脚掌贴于右侧大腿内侧,双手向右侧脚趾方向伸直并延伸,胸部尽可能贴于右侧大腿,延伸脊柱,吸气时稍放松,呼吸再次向下延伸脊柱;

骆驼式:取跪姿,双脚及双膝分离与肩部同宽,双手抓住脚踝,身体向后仰,使脊柱得到伸展,并持续进行腹式呼吸的方法。

此外,进行游泳、骑车等锻炼背部肌肉的有氧运动对于延缓脊柱侧弯也有一定辅助作用。但无论是辅助动作还是体育活动,都应按时复查。如果脊柱侧弯进展较快或弯曲度过大,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矫正工具治疗或手术治疗。

一、脊柱侧凸俗称脊柱侧弯,它是一种脊柱的三维畸形,包括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上的序列异常。正常人的脊柱从后面看应该是一条直线,并且躯干两侧对称。如果从正面看有双肩不等高或后面看到有后背左右不平,就应怀疑“脊柱侧凸”。

二、这个时候应拍摄站立位的全脊柱X线片,如果正位X线片显示脊柱有大于10度的侧方弯曲,即可诊断为脊柱侧凸。轻度的脊柱侧凸通常没有明显的不适,外观上也看不到明显的躯体畸形。较重的脊柱侧凸则会影响婴幼儿及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使身体变形,严重者可以影响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造成瘫痪。轻度的脊柱侧凸可以观察,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脊柱侧凸是危害青少年和儿童的常见疾病,关键是要早发现、早治疗。

三、脊柱侧凸是一种症状,有很多原因可以导致脊柱侧凸,各有特点。为使治疗有效,应该分清种类,有针对性治疗。

四、非结构性脊柱侧凸是指某些原因引起的暂时性侧弯,一旦原因去除,即可恢复正常,但长期存在者,也可发展成结构性侧凸。一般这种病人在平卧时侧凸常可自行消失,拍摄X线片,脊柱骨均为正常。

五、先天性脊柱侧凸是由于脊柱在胚胎时期出现脊椎的分节不完全、一侧有骨桥或者一侧椎体发育不完全或者混合有上述两种因素,造成脊柱两侧生长不对称,从而引起脊柱侧凸。往往同时合并其他畸形,包括脊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泌尿系畸形等,一般在X线片上即可发现脊椎发育畸形。

脊柱的三维六自由度运动:三维即三个运动轴(冠状轴、矢状轴、垂直轴)六自由度运动即三个角位移和三个线位移。三个线位移 包括沿冠状轴方向的左右平移,沿矢状轴方向的前后平移以及沿垂直轴方向的压缩拉伸位移。三个角位移 即是围绕三个运动轴的旋转,包括屈伸运动、侧屈运动、旋转运动和环转运动。

小孩刚出生的脊椎数量是32-33,成人脊柱由26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1块(刚出生时5块)、尾椎1块)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颅骨,下联髋骨,中附肋骨,并作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脊柱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保护脊髓和进行运动的功能。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注:脊柱不等于脊椎或脊椎骨,脊柱是由多块脊椎组成的)。脊柱长度,男性平均为70—75cm,女性平均为66—70cm。

中文名:脊椎

外文名:spine

位置: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

特点:自上而下渐加宽

拼音:jǐ zhù

一、功能:脊柱为人体的中轴骨骼,是身体的支柱,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

二、支持和保护功能

人体直立时,重心在上部通过齿突,至骨盆则位于第2骶椎前左方约7cm处,相当于髋关节额状轴平面的后方,膝、踝关节的前方。脊柱上端承托头颅,胸部与肋骨结成胸廓。上肢借助肱骨、锁骨和胸骨以及肌肉与脊柱相连,下肢借骨盆与脊柱相连。上下肢的各种活动,均通过脊柱调节,保持身体平衡。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使脊柱如同一个弹簧,能增加缓冲震荡的能力,加强姿势的稳定性,椎间盘也可吸收震荡,在剧烈运动或跳跃时,可防止颅骨、大脑受损伤,脊柱与肋、胸骨和髋骨分别组成胸廓和骨盆,对保护胸腔和盆腔脏器起到重要作用。

二、运动功能:脊柱除支持和保护功能外,有灵活的运动功能。虽然在相邻两椎骨间运动范围很小,但多数椎骨间的运动累计在一起,就可进行较大幅度的运动,其运动方式包括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等项。脊柱各段的运动度不同,这与椎间盘的厚度、椎间关节的方向等制约因素有关。骶部完全不动,胸部运动很少,颈部和腰部则比较灵活。人在立正姿势时,通过身体所引的垂直重力线经过颈椎体的后方,在第7颈椎和第1胸椎处通过椎体,经胸椎之前下降,再于胸腰结合部越过椎体,经腰椎后方并穿过第4腰椎至骶骨岬再经骶骨前方、骶髂关节而传至下肢。脊柱的弯曲,特别是颈曲与腰曲,随重力的变化而改变其曲度。

现在不少家长都喜欢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而舞蹈是热门项目之一。然而近年来,小孩子在练舞过程中出现的事故不少,严重的甚至致残,这让许多家长感到担忧不已。

5岁的小丽就是在练习舞蹈"下腰"动作时摔倒,造成永久性脊柱损伤 。4年后,9岁的她 因为长期截瘫,出现严重的脊柱侧弯。

练舞练出脊柱损伤,让人大为震惊,但其实脊柱损伤在练舞蹈的孩子身上并不少见,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然而,很多家长不了解脊柱损伤,一心只想着孩子练好“童子功”。

脊柱是人体躯干的重要支柱,机体的负重、运动、吸收震荡、肢体平衡活动以及支持和保护内脏,都与脊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脊柱损伤主要是外力因素, 比如车祸、摔跤、高空坠落、屈曲过伸暴力 等等,作用于脊柱而造成的损伤。

脊柱损伤伤情复杂,如果是 轻度的单纯的挫伤、扭伤,恢复并不难,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即可 。但如果脊柱损伤程度严重一点,影响到脊柱的稳定性,则需要进行固定处理。

更为严重的脊柱损伤,包括脊柱的骨折脱位,还合并有脊髓损伤,如果治疗不及时,往往 会导致下肢功能受损,甚至是永久性功能丧失,造成全身瘫痪 ,不仅会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还会对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小孩子练舞,频出脊柱损伤,其实和小孩子的脊柱发育有一定关系。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 脊柱尚未发育成熟,周围肌力相对薄弱,脊柱稳定性差,对脊髓起到的保护效果较差

脊髓本身的抗拉伸力小、弹性也差,受到过度屈伸等外力作用下,容易损伤到脊髓 ,严重情况下可能致残。

所以,儿童脊柱损伤,必须把握好黄金救治时间。

脊柱受损,严重情况下会损伤到脊髓,此时要及时拨打120,把握好 8小时的黄金治疗时间,在损伤后8小时内,可以通过激素药物抗炎或脊髓减压等治疗手段, 尽可能保留脊髓功能。

在等待救援过程中,周围人切勿擅自挪动病人,因为如果是损伤到脊髓,在进一步移动过程中可能会加重病情。

一般脊柱损伤的 黄金恢复期是损伤后的3个月 ,在这3个月内,查明病因,并积极治疗,效果可观。

脊柱以及脊髓,在机体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旦受损,需提高警惕,及时就医,以免因治疗耽搁而损伤到肢体功能。

此外,孩童年龄的小朋友,脊柱尚未发育完全,保护机制尚未成熟,在做一些类似 “下腰”这种过度拉伸的动作,更要多加注意,规范进行 ,否则可能会发生案例中小丽的情况,形成永久性脊柱损伤,影响日常生活。

气功和导引,实为同义。在古书记载中很少有“气功”二字,而有关气功的内容在古代通常被称为导引、吐呐、行气、服气、炼丹、修道、坐禅等等。它是起源于上古的一种养生术,指通过呼吸俯仰和肢体屈伸运动,以行气活血,除病强身的养生治疗方法。气功导引可谓我国古代的医疗体育和养生方法的结合,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医疗保健体操。

而“气功”一词,最早见于许逊撰写的《净明宗教录》。许逊,即东晋时期的许旌阳真人。到宋朝,皇帝封许旌阳为“神功妙济真君”。清朝末年出版的《元和篇》一书中,也有《气功补辑》之篇。都已明确标有“气功”二字。

导引术,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在那时,环境恶劣,百病丛生。为了消除疾病,有人曾发明一种舞蹈,据说可“利关节”,对疾病起到“舞以宣导之”的作用。这些舞蹈动作,就是古代导引的起源。

自春秋战国时代始,人们在道家思想的直接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种统一的“形神一体”思想以及运动与静养相结合的养生思想,从而揭开了具有东方神秘色彩的中国古代养生史的崭新一页。春秋战国时期,导引术就已经非常流行,为当时的“神仙家”与医家所重视。后来为道教承袭,作为修炼方法之一,并将其继承发展,认为它有调营卫、消水谷、除风邪、益血气、疗百病以至延年益寿的功效,用于治疗肌肉萎缩、关节转动不灵,或由于寒热造成血气不调的疾病。随着科学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养生的思想与方法日臻完善。

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庄子,将导引概括为养气和养形的结合。《庄子·刻意》记载说:“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呴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段话对导引的解释形象而具体。“吹呼吸,吐故纳新”,是锻炼内脏器官的呼吸运动。“熊经鸟申”,是模仿动物的动作,如熊类攀树而自悬,飞鸟凌空而伸展,这些形体运动,使肌肉和骨骼得到锻炼。他在总结锻炼效果时,指出“为寿而已矣”,即运动能使人长寿,最后以传说中的彭祖为例,来说明凡是高寿的人,都是导引的爱好者。

身体的强健和精神的强健往往是连在一起的。而气功导引的三大要素是“调身”、“调息”和“调心”,也说明了身体和精神相互协调的重要作用。调身,是指姿势自然放松,是顺利进行气功呼吸和诱导精神松弛的先决条件。调息,则是指通过锻炼,改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改浅呼吸为深呼吸,最后练成自发的丹田呼吸。而调心,意即心无杂念,集中意念于一点,即意守丹田或留意呼吸。

传说三国时期,曹操带领军队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渴得很,曹操说前面有个梅林,到那里可以摘梅子吃。士兵听了后口中都流出酸水了,于是暂时解了渴。这就是著名的望梅止渴的故事。这也反映了古代用心理调动生理的生活智慧。后来有人通过实验的方法论证了这个神奇的生理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狗听到铃声或看到食物,也能引起内脏反应,就会流出唾液或胃肠蠕动,这说明大脑皮层可以控制内脏。而气功导引也是一样,它也正说明了通过姿势、呼吸和意念相结合而达到保健康复的目的,可见古人智慧之精湛。自古流传的健身气功中,应用最广泛的是“五禽戏”、“易筋经”和“八段锦”三种。

三国时期的著名医家华佗,把导引术作了归纳总结和延伸,从而创造出了最负盛名的“五禽戏”,即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是结合中医脏腑、经络、气血理论编成的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仿生类功法,具有明显的强身健体作用,长期以来深受历代养生家和人们的欢迎。

“易筋经”作为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以强壮筋骨为目的的健身方法,强调对肢体,尤其是对脊柱的屈伸、扭转和牵拉,以增强对脊髓的调节。在易筋经的流传过程中,少林寺僧侣起到了重要作用,曾对其改编并用以健身。现代研究表明,后人根据现代健身理论改编和简化了的易筋经,对增强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功能,以及身体平衡能力、柔韧性和肌肉力量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八段锦”起源于宋代以前,在明清时期逐渐发展完善,是历代养生家和练习者共同创造的传统健身方法。由于其动作简单易学,健身效果良好,是中华养生文化中的瑰宝,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经研究测试,习练八段锦有助于改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循环系统的机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和抗衰老能力,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提高上下肢力量、平衡能力及关节的灵活性。

中医学认为,导引的作用是通过各种练功手段进行锻炼和活动,以加强人体的气化作用。古时候又叫“化生之道”。实际上就是人体内的气体交换,食物消化,血液循环,津液运化,废物排泄等等,是一种生理新陈代谢的过程。人们通过运动加强了这种生理新陈代谢过程,从而达到平衡机体阴阳、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培植真气、扶正祛邪、强健筋骨的作用。其一方面可以导引疗病,另一方面则可保健养身。

气功导引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被现代医家所重视。人们只要按其方法缓缓地运动肢体关节,使全身气血调和,经络畅通,就能够达到导引防病保健的目的。现代人们一直重视的运动养生,以及从印度传入的瑜伽健身,都是从上古时期的导引术而来的。

气功导引术只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之一。有些人打着气功的幌子进行封建迷信宣传,甚至鼓吹长生不老、神乎其神的气功疗效是一定要予以反对和抵制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661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9
下一篇2023-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