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点武昌起义之后帝国主义看清政府已经白搭了~即使武装干涉也很难阻止革命蔓延~所以决定扶植新的代理人~清政府末期全国编练新军~14个镇20万人~最精锐的就是袁世凯的北洋军6镇8万人~因此帝国主义就找上了袁世凯~
第二点清政府委任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这样他首先掌控了清朝的大权~
第三点袁的北洋军在镇压革命军的过程中很快夺下了汉口、汉阳~直接把革命党打怕了~这样革命党就和袁世凯商量~如果能让清帝退位~就推举袁世凯为民国大总统~
很多人以为清朝灭亡之后,大牢里面的犯人肯定就被放走了,因为朝廷都没了,狱卒肯定也就全部不干了,因为没人发饷钱,自然就不干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众所周知,清朝灭亡是和平度过的,所以说朝廷下面的部门还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是换了个名字而已,监狱自然也都是正常运作的。
民国取代清朝时所发生的场景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血腥、暴力,除了在1911年南方各省爆发的一部分武力夺权之外,1912年民国全面取代清朝的时候,一切的发生是非常平和的。
清朝和民国的和平交替1912年,南北局势紧张到了极点,南方孙中山的南京国民政府虽然看起来气势很足,但若论实际的实力,孙中山根本无法和北方的袁世凯对抗。
南方真正拥有实际力量的是那些突然夺权成功的军阀或者由前清旧臣过渡而来的新军阀。
不过他们这些人和掌握着北洋军队的袁世凯相比,却同样有着巨大的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南方的民国临时政府为了不使反清大业走到绝路上,他们就选择了和袁世凯展开谈判,最后他们在经过各种交流后,达成了一个共赢的协定。
这个共赢的协定就是由袁世凯帮忙推翻清朝,然后南京国民政府以及南方的其他代表人士推举袁世凯成为接下来的民国大总统。
袁世凯在和南方交谈的时候,虽然一直犹豫着不知该不该答应他们,但是到后来,他还是答应了。在他这位晚清最有实力的重臣主导下,接下来并没有发生什么流血事件,民国就取代了清朝。
从此之后,民国开始进入了以袁世凯北洋政府为主导的时代,在清朝和平退出幕后后,袁世凯更是如愿以偿成为了民国大总统。
袁世凯当时不仅和南方之间有着协议,他和清政府之间也有着协议,他和清政府之间是有着和平交替协议的。
朝被关押的罪犯在民国不过虽然北洋政府是清朝的合法继承者,但是民国毕竟和清朝这种封建王朝是不一样的,民国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因此有些事情还是要做出改变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待清朝遗留下来的那些犯人,自然就有着不同的对待方式。
在民国时期,如果是一些民国法律也严明惩罚的犯人,那他们的罪行就会在民国时期得到延续惩罚,会继续被关押在牢房中。比如杀人、抢劫以及其他种种恶劣的罪行,都包含在这种范畴里面。
不过另一些犯人就不一样了,比如那些曾经跟孙中山一起参与同盟会以及各种造反起义被抓的犯人,在民国时代他们则会被当成志士放出来。虽然当时是由袁世凯主导而不是由孙中山主导的,但是这些表面上的事情还是要做出来的。
还有其他得罪清朝皇亲国戚或者触动了一些清朝专有法律条令而被抓起来的犯人,他们同样会被放出来。
同时,清朝大牢里经常惯用的各种酷刑也随之消失在了历史中,像那些我们听着就心里发毛的刑罚,自此再不复出现。
而那些长年套在犯人们脖子上、手上的枷锁,也被解除了下来,民国时期对待犯人们时,采取了比较接近西方的文明方式。
每一个人在社会、家庭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或为人父母,或为人儿女,或为人师生,或为民公仆等等,但这些身份都是在一种稳定的社会状态当中产生的,各种身份之间的相互转换会在初期带来一种不适应感,例如大学毕业走向社会时的青涩与不适应,但很快便能够进入到新角色当中。而就在百年前的中国,当辛亥革命摧毁了持续2000多年的专制帝制后,当了大半辈子人臣、“奴才”的袁世凯,在臣民与国民两种身份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转换历程呢?
一、身处大变局当中的袁世凯袁世凯成长的时代并不是典型的传统时代,数十年的洋务运动,以及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袁世凯经历的是前人所根本无法经历的社会变迁。1880年袁世凯前往朝鲜,成为中国“驻朝鲜大使”,海外工作12年的经历,又让袁世凯亲身体验到了中外差异。
袁世凯常年在朝鲜工作
甲午战败后,袁世凯奉命在天津小站练兵,自此历任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处大臣等官职,可以说从国外到国内,从地方到中央,从军事到政治,袁世凯办过工厂、练过军队、开过学堂,但凡和近代化沾边的事务他都做过。
山东大学的前身就是袁世凯创办的山东大学堂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之后,袁世凯东山再起,成为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掌管北洋新军,并与革命党人进行南北谈判。袁世凯是君主立宪制的倡导者与有力推动者,但最终接受了革命党人的建议,1912年3月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总统,次年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总统。1912年2月16日,就在清帝颁布退位诏书后的第4天,袁世凯就减剪去了象征满清政权的长辫子,在外形上成为一位共和国的“公民”。
影视剧中的袁世凯
袁世凯既然常年接触西方文化,又是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推动者,更成为了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总统,剪掉了辫子,那这是不是意味着袁世凯真的从臣子转变成了国民呢?
其实他自己在转变过程中也充满着困惑与纠结。
袁世凯
二、身份上的变革袁世凯作为清政府的代表,与革命党建立的新政府进行和谈,并最终完成了政权的和平交替,但若探究此时袁世凯内心的真实情感,或许能从其挚友徐世昌的回忆中搜寻到蛛丝马迹。
徐世昌曾说袁世凯这个人是“世受国恩,在本人不肯从孤儿寡母手中取得,为天下后世诟病”,但奈何南方革命浪潮发展得如此迅疾,以致于孙中山已经在南京接受了总统一职,这是“非项城(袁世凯)所逆料也”。由此可见,为新政和立宪操劳数年的袁世凯,在政权交替之时,内心并不好受。
《建党伟业》中的徐世昌
袁世凯对名誉是很看重的,他要是真从小毛孩子溥仪手中拿到了国家最高权力,那他不就成了窃取汉献帝权柄的曹丕了吗?所以袁世凯想到的化解名誉损害以及新身份认同困难的最好办法,即是让革命政府来做逼迫清帝退位的“坏人”,然后再通过南方政府的“民主推选”将自己选为大总统,这样既可以执掌国家的最高权力,又不至于背上逼君退位的骂名。
《建党伟业》中的溥仪
但就在这时出了岔子!南方革命迅速发展,孙中山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这节奏快得完全超出袁世凯的想象,也使其在内心万般纠结的过程中,最终选择与清政府摊牌。
南方革命政府可不像袁世凯那样有沉重的心理包袱,而且革命党正希望看到袁世凯亲手把皇帝拉下马,这样才能彻底断绝袁世凯与皇室的关系,进而使其彻底投向共和政府。
影视剧中的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三、最终的身份抉择由于种种顾虑,袁世凯在清帝退位之前,始终不敢放弃“臣子”的身份,这也引起了外界对袁世凯的巨大争议。对于袁世凯既想要名声又想要总统的心理,孙中山看得很清楚,他在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向袁世凯发电,称“君之苦心,自有人谅之”,并指出袁世凯若能够让皇帝顺利退位,保国家人民社会安康,南方必定会推举袁世凯为总统,还能让他获得良好的声誉。
通过剪辫一事,就能看出袁世凯身份认同转变过程中的复杂心态。1911年12月,清政府在武昌起义之后即宣布废除强制留辫令,但直到1912年的2月15日,袁世凯才在仅有2人在场的地方剪去了辫子。
袁世凯去辫的消息很快被剪辫者蔡廷干放了出去,而对于袁世凯精巧把握的剪辫时间,法国《小日报》很快便刊出精彩的评论,说袁世凯是一位“精明的投机分子”,他一直想办法躲避这场剪辫运动,在清朝未结束之前,他始终留着辫子,是为了“不能明显的脱离朝廷阵营”,而在民国建立之后,袁世凯却“焕发了青春,命人剪掉了辫子”。
影视剧中的袁世凯剪辫子
《小日报》的评论明显带有嘲讽性质,但也折射出辫子在袁世凯心中的重要地位。在一个以忠孝为优秀品德的国度,辫子本身只是外表的一部分,但其所承载的忠君观念却是十分沉重的。现在的袁世凯是即将成为中华民国总统的人,清政府已经彻底灭亡,袁世凯此时剪辫,即使面临前朝遗老遗少的全网黑,对他来说也无关痛痒了。选择这样的一个时间剪辫,既是中国固有观念的影响,也反映出新与旧、中与西、民主与专制、进步与落后交替之时,袁世凯身份认同转变过程中遭遇的巨大压力。
袁世凯登基穿的龙袍
对民主共和制根本不懂的袁世凯,在成为总统之后,并未真正完成身份上的转变,正如时任袁世凯英文秘书的顾维钧所说:“袁世凯不懂得共和国是个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共和国为什么一定比其他形式的政体优越。”正是在这种似新非新、似旧非旧的状态之下,袁世凯先后废国会、立孔教,以致于最终恢复帝制,亲手葬送了自己最珍惜的羽毛。
《建党伟业》中的顾维钧
外观的转变是非常容易的,但真正的转变在于内心对新文化、新事物的认同,袁世凯选择在最合适的时机让清帝退位,并剪去辫子。但他的内心并未真正对共和产生认同,因而走进了帝制的死胡同。这在当今看来,也是十分重要的经验教训,尽管20世纪是革命的世纪,但今人在许多事情上所展现出来的无知与愚昧,说明我们现代化路,还有很长。
众所周知,1912年2月,袁世凯受清政府禅让委托,组建中华民国政府。
袁世凯一开始,就把属于大清让度他一个人的帝权,交给全中国国民,交给代表全中国4,5亿国民意愿的几百个政党,几千个省县咨议机构决策选总统。
天下归心,唯有袁君!
袁世凯被天下共举不二的推举为大总统,就已经说明,袁世凯和华盛顿一样,不恋帝位,不图名利,只为国家,只为全民,只为中国民主大业,只为中国文明富强!
可是,仅仅一年的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案,不仅仅是让中外震惊,更重要的是,提示所有中国人:中国民主的出路在哪里??是要党天下?还是要民天下????
两者似乎水火不容。
宋教仁被手段多么高的专业组织凶手所害?至今100余年,仍是悬案。但是宋案效应,却在颠履着中国国家命运,毁灭着中国民主前途!什么二次革命?什么护法?什么窃国大盗!
疯狂的外寇培植亡华势力,有持无恐一波波杀过来。
袁世凯面前只有两个选择:一,要么被日寇势力直接灭亡,二,要么粉碎日寇势力!
对于行伍出身,崛起与反日取胜建功立业的袁世凯来说,不会屈于日寇任何亡华手段。
在广听社会意愿反馈,身边政治谋士谏言,美国一流行政法教授论证,军政要员想法后,才采用虚位君主君宪制,来保全民主制的有秩权力传承,不被个别窃国贼用来祸国灭族。
这不是什么袁克定坑爹!也不是违背国情民心!更不是复辟帝制!而是借君主立宪,保全几千年唯一的民主政体!
溥仪退位时,大清朝的12名铁帽子王的态度如何?
清朝的十二个铁帽子王,有8个是宗室近支的开国功臣,有4个是后来添加的,其中雍正添了一个,慈禧添了仨。
但不管是老的铁帽子王,还是后来新加的。到了晚清时,都歇菜了。八旗子弟整体堕落,这些小王爷们也不例外。
当然,溥仪要退位时,这些小王爷都是坚决反对的。当然要反对啊,皇帝退位后,他们头顶的王爷的帽子就丢了。
可是,反对归反对。也只能是口头上而已。论实力,这些纨绔子弟早就没了他们祖宗的那点能耐。
众所周知,逼迫清帝退位的是袁世凯。而袁世凯之所以逼迫清帝退位,是与南方的革命党早就暗度陈仓,达成了共识:袁世凯结束满清,开启共和,大家就推举袁世凯做第一任大总统。
革命党为什么要假借袁世凯之手完成自己的使命呢
很简单,因为当时的整个天下,只有袁世凯拥有这个实力。袁世凯的实力,就是他手中紧握的六镇北洋兵。
这些北洋兵,是袁世凯用德式的方法训练而成的,配备的装备也先进,战斗力很强。
在清廷八旗兵、绿营兵都已变成废物的情况下,袁世凯的这六镇北洋兵,是唯一能打的。
但尽管如此,清廷的小王爷们还是不同意溥仪退位。
于是,袁世凯就使用了一点手段。他让心腹大将段祺瑞牵头,联合正在武昌前线镇压革命军的那些将领们,发了一个声明,告诉清廷:如果皇帝不退位,将士们就难以管束了,随时面临兵变的危险。
这是明目张胆的威胁。
顺便,革命党也推波助澜,派出了刺客,专门刺杀那些阻止清帝退位的老顽固。有人出门就被炸弹炸死了。
大家知道,那些清廷的小王爷们过惯了富贵日子,贪生怕死,胆小如鼠,前有段祺瑞的恫吓,后来又有革命党暗杀的恐吓。他们就屈服了,不敢再反对溥仪退位。
而在此之前,袁世凯早就说服了隆裕太后同意再清帝退位诏书上签字。于是,溥仪因此顺利退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