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的传奇?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的传奇?,第1张

1916年5月生,江苏无锡人。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民建成员。

1937年任无锡茂新面粉公司助理经理。1939年兼任上海合丰企业公司董事。1943年兼任上海三新银行董事、经理。1945年任无锡茂新面粉公司经理。

1950年后,历任申新纺织公司总管理处总经理、恒大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面粉工业同业公会主委、华东行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1957年任上海市副市长、市工商联副主委。1959年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顾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1978年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9年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82年—2001年3月任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1982年后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暨南大学校董事会董事长。1983年起任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年当选为全国工商联第六届执委会主席。1992年12月至1993年任第一届海协会名誉会长。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93年3月辞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的职务。1996年9月9日被推举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荣誉会长。

2005年10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历任全国工商联第一至五届执委会副主席(副主任委员),第六届主席;民建第一至四届中央常委、副主委。

是第一、二、三、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7年曾被陈毅副总理誉为“红色资本家”。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1986年底,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一,是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

1992年12月获美国加州荣誉公民称号。 业余摄影、收藏相机、养玫瑰花;足球,尤爱女子足球。

父亲:荣德生;伯父:荣宗敬;夫人:杨鉴清,有四女一子;儿子:荣智健。

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1901年4月30日—1985年7月8日),俄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美国的GNP之父”、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 。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 外文名 :Simon Smith Kuzs 国籍 :美国 出生地 :俄国乌克兰哈尔科夫市 出生日期 :1901年4月30日 逝世日期 :1985年7月8日 职业 :经济学家 毕业院校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主要成就 :提出库兹涅茨周期理论

提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被誉为“美国的GNP之父” 代表作品 :《国民收入和资本形成》,《零售和批发贸易的周期波动》等 人物生平,学术贡献,主要著作, 人物生平 1901年4月30日,出生在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国土上。小库兹涅茨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在出生地哈尔科夫市度过了幼年时代。十月革命之后,他进入了列宁格勒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 1920年,库兹涅茨告别故土,只身前往异邦,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院插班学习。 库兹涅茨在学习经济之余,对数学也有浓厚的兴趣。1923年毕业时,他获得了经济学和数学两个专业的学士学位。但库兹涅茨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随后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院进一步学习经济学。 1924年,库兹茨涅仅用一年时间就取得了硕士学位,受到学界前辈的重视。美国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米切尔教授,对他很赏识,把库兹涅茨招到自己的门下,亲自担任他的指导老师。从此,他开始了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 制度学派创始人之一米切尔教授的学术思想,着重从社会制度的角度论述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他强调制度诸因素对经济生活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库兹涅茨继承了他的学术思想,于1925年发表了《美国零售和批发贸易的周期波动》的长篇博士论文,这集中地表达了制度学派和米切尔思想的精髓。从此,库兹涅茨正式登上学术论坛。同时,他加入了美国国籍。 1926年,经米切尔推荐,库兹涅茨来到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任职。在这里,他整天忙于处理繁杂的事务,加之制度经济学超出了传统经济学规定的研究范围,容易使人失去明确的研究对象,因此,他辞掉理事会的工作,并逐渐远离制度学派,库兹涅茨的这一决定,是他学术生涯中的转折点。此后,他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制度学派研究方法,结合自己的特点,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创立了经验统计学。 库兹涅茨认为,具体而真实的数据最能反映问题的实质,最富有说服力,所以,他利用工作之便,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访问了许多总经理、总会计师和经济法庭的律师,同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如各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生产与销售状况,从而获得几十万个真实的数据,并做了几万张卡片,为他的研究创造了好的条件。 1927年,库兹涅茨到设在纽约的全国经济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他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从那时开始,他收集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20世纪的历史资料,对国民收入进行研究,分析比较各国经济成长速度。若干组数字,再现了有关国家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准。 1930年,库兹涅茨到宾夕法尼亚大学任经济学、统计学的助理教授、副教授,并发表了《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的论文,文中汇集了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奥地利等国50年间的生产水平与经济成长情况。他考察了这些国家的60种工农业产品,列出了35种工农业主要产品价格变动的时间数列,该数列由几万个投资、原料、生产、销售等数据组成。他避开了一般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成长周期问题上关于时间的短程、中程周期波动的概念,着重分析了有关数列点,后来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库兹涅茨周期”。 1933年,库兹涅茨在《工业和贸易的季节性波动》一书中,对俄国经济学者尼古拉·康德拉捷夫预测经济成长的长周期为50年的提法做了修正,对经济波动作了进一步阐述。但他完全撇开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只是单纯地用技术发展、黄金供求和价格变动等,甚至用战争来解释他的长周期的根源,这当然是不全面的。然而,在立论时,库兹涅茨对历史统计资料所进行的整理和分析,反映了近百年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的某些特点,这是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的。1938年,他的《商品流量与资本形成》问世。至此,他关于经济成长论的思想体系基本形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的长周期理论也逐渐被西方所接受。 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 1941年,库兹涅茨出版了《1919~1938年国民收入与债务支出》和《国民收入及其构成》等书。1946年,他又出版了《1869年以来国民生产总值》一书,书中深化了前两书的内容,吸取了其他经济学家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收入方面的成果,把长达90年的历史资料分类、综合,使之系统化,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严密论证。 库兹涅茨提出货币计算的各种非生产收入应归到国民收入中去,而 人员、军队、警察、法官及家眷的再分配收入,也应纳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之内,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而进行处理。库兹涅茨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核算及统计的系统研究,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库兹涅茨被美国 任命为华盛顿战时生产局计画统计处副处长。战后,他被派往中国担任国民党 资源委员会的顾问。从1946年起,他游历了中国的大中城市和农村,走访了许多银行、企业、公司、钱庄及交易所,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考察已开发国家对不已开发国家进行经济渗透,给这些地区在经济成长及国民生产总值方面带来的影响。他于1948年底回到美国,1949年被美国统计学会选举为会长。1950年,他被派往印度,任印度国民收入机构总局的顾问。库兹涅茨两次总计8年的东方之行,使他目睹贫穷落后国家的经济状况,深知帝国主义国家对半殖民地经济侵略的后果,这为他研究经济成长史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1954年,库兹涅茨卸任回国,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同年,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高收入阶层在收入和储蓄中占有的份额》的论文,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被推举为会长。 1960年,库兹涅茨接受哈佛大学聘请,任经济统计学教授。这是他研究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的 时期。1961年,他60岁诞辰之际发表了《美国经济中的资本》一书。他在书中介绍了自己多年研究国民收入及国民收入分配与经济成长方面的成果,建立起“收入革命”的理论。这一理论是他关于福利经济学和资本积累理论的主体。1966年,他又出版了《现代经济成长》一书,书中涉及美国经济成长过程的分析、增长率的变动、资本的供给(储蓄)和需求(投资)、资本形成的作用、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口和生产率的增长以及收入分配的变动等。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乔治·墨菲曾这样评价这本书:“库兹涅茨出色地运用他高超的技巧,从纷乱的资料中整理出许多有用的数据,恰如其分地用它来表达他需要的意思。这书有许多附属的和有见识的结论,它确实是很有价值的产物。”1969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库兹涅茨经济学、经济统计学荣誉教授。 西蒙·库兹涅茨书籍 库兹涅茨长期致力于各国经济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比较和分析,是经验统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国民收入研究领域走在前列,建立了现代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结构,为西方现代总量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提出了各国经济成长的长周期平均为20年的观点,并证明这种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受人口增长率变化的影响,人称“库兹涅茨周期”;运用大量历史统计资料阐释各国经济成长的特点和各种变数的变化趋势及相互关系,并对如何实现经济成长提出了许多深刻见解,在经济成长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西方经济学界有着广泛影响。 1926年,库兹涅茨发表博士论文《零售和批发贸易的周期波动》,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他主要研究经济变化的类型(周期波动和季节性变化)。1930年,在《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一书中运用经验统计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美、英、德、法、比、奥等国50年来工农业主要产品数量和价格的长期消长过程,得出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存著长度从15~25年不等,而平均长度为20年的“长期消长”的结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和四十年代,他侧重研究国民收入核算问题。1941年,他发表了重要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把以往对国民收入的研究系统化、理论化,详细阐述了国民收入及其构成的含义及运用现有资料估算国民收入的过程,为西方现代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奠定了基础,被称为GNP之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他把注意力放在经济成长领域,用国民收入的概念和计量法研究各国经济成长,形成现代西方经济成长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1954年,他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论文《高收入阶层在收入和储蓄中所占的份额》,受到高度评价。1961年,他在《美国经济中的资本》一书中介绍了多年研究国民收入及国民收入分配与经济成长方面的成果,建立起“收入革命”理论。曾先后发表《关于经济成长的六篇演讲》(1959)、《现代经济成长》(1966)、《各国的经济成长》(1971)等一系列研究经济成长的著作,通过对大量历史统计资料的整理和比较,阐述了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国民总收入、生产率、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产品使用结构、国际经济流量等经济变数在经济成长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变化特点及相互间的联系,为经济成长研究领域提供了统计资料,对经济成长过程作了以经验为依据的解释,指出经济成长是通过技术进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相应调整而实现的。 由于库兹涅茨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成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1971年他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学术贡献 强调经验主义 库兹涅茨认为“所谓一个理论,意味着是在各种经验上可以识别的因素之间的可经验证的关系的表述,这些因素和关系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等条件下是相对稳定的。这种各国经济成长的理论是我们从来没有掌握过的,显然,我们没有掌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没有准备去掌握它……这种环境下,这种理论会是人性的一些先验特性的教条主义的反映……或是经济成长机制的形式主义模型的反映,对正确关系的得出以及公式中经验常数所要求的数据缺乏完全的保证……看来我们更应该限制自己去从事一项太雄心勃勃的任务,比如,从经验记录中提出一些建议……以便作为进一步数据研究以及所从事的可验证的理论分析方向的向导。” 西蒙·库兹涅茨理论 由于理解经济现象的基础是大量的测定,因而对所获数据进行周密的、系统的检验便成为库兹涅茨方法论中的第一步。作为一个严谨的学者,库兹涅茨为了得到关于根本的经济制度上的必然观点以及为了能从一系列长期运动中分离出短暂现象,需要掌握早期的数据,而这些数据通常是不完全的。从各种不同来源所取得的数据必须经过分类、整理、精巧地结合,并对这些原始资料的错误性进行评估。理察·古德温在他的评论文章中所采用的丰富多彩的比喻是十分贴切的,他说:“库兹涅茨教授将桩子深深打入经济因素的海绵似的沼泽中,他编制了一个巨大的木排,承受住了由他逐渐周密地建筑起来的一座结实的拱座。” 库兹涅茨方法论中和第二步,是进行特征的分类,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韦斯利·米切尔称之为“分析说明”。为了能推测出数据与所表示的变数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了检验一致性和合理性,必须对数据进行分类、安排的重新布置。解释是经过判断而推测出来的。以经济分析概念为指导,将分散的、不完全的数据转换成计量,来补充理论上的框架,最大限度地用来检验各经济变数之间的关系。 库兹涅茨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的发现、测试和解释是美国国家经济局最初研究计画的重点。经济周期只限于循环出现,而不是许多经济活动中同时出现的定期的波动——扩张或收缩。经济周期为5~6年,但也有可能为10~12年。它被清晰地指出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已经从经济周期和长期趋势中识别出了三个具有平均持续期的周期,尽管对它们持续有效性还有所争论。中周期通常被称为是库兹涅茨周期。库兹涅茨周期的结论除了取自于原始资料外,还得益于他从前的一位学生兼同事摩西·阿布拉莫维茨的两篇文章。由于周期性的运动具有自发性,阿布拉莫维茨根据库兹涅茨的经验提出了用“摆动”与“波动”来替代。 在排除了美国和其他8个国家的趋势和周期性对所生产出的商品的35%价格与65%产品数列产生影响后,库兹涅茨发现了“第二个长期运动”,其摆动的平均持续期为22年。经济活动总体中周期的存在,是阿瑟·F伯恩斯经过研究首先发现的,并证实了库兹涅茨关于个别商品的结论。库兹涅茨将经济活动中的被动与相应的移民波动、人口增长率以及劳动力的增长联系起来,在分析经济与人口统计的变动时的关系时,他对经济科学做出了重大的开拓性的贡献。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而经济活动可以表现为对人口增长的影响。然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人口是外生变数,例如在指明作为每单位成本的产出的生产量时,就被视为是外生变数,也就是说,由于人口因素而需要调整数据。其实,在克莱因-戈德柏格的经济计量模型的表象研究中,就已产生了微弱的库兹涅茨周期。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库兹涅茨总是细心地对待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有争议的概念和统计问题,仔细地注意基本假设的分类。他特别留心那些数据使用者不易辨别的主观因素和那些被错误输送的精度。在库兹涅茨的许多著作中都讨论了假设、定义以及所公布数据的说明。例如,国民生产总值是对经济活动的一个全面的衡量,也是企业和 决策的基础,但是,却排除了一些产品和劳务,因为它们并没有明显的标志,家务服务也没有被包括在内,一些非法的活动也被排除掉了。库兹涅茨解释道:“例如,‘讹诈’服务明显地造成了补偿的报酬,它的价格取决于市场上对这种服务的供求情况,因而它们是我们经济体制中的一个部分,但如果将它们包括在国民生产总值内,就无法解释对社会极为有用的、作为经济体制的贡献的那部分。” 此外,他还涉猎了在国民收入著作以及许多国内及国际会议中有争论的社会哲学问题。例如,最终与中间、总产值与净产值的区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只包括最终产品。例如,用于最终产品面包生产的面粉的价值,就不能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内。然而,基于同样的理由,被计入最终产品的工人的运输成本,可以被视为工人生产的产品与劳务的中间成本。国民收入账户还包括了生产出的汽车的价值以及套用于生产汽车的新机器的价值,也包括由于生产而贬值了的那部分机器的价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减去资本存量的折旧)的估计,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而且由于一部分消费品用以维持劳动力,因而劳动力资源也同样会贬值。库兹涅茨认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制定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的协定来解决。假如社会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增加资源的供给,则可以获得一个界限;假如最终目标是消费者满足,就可以获得另一界限……用这种方法制定国民收入概念的一个正当理由是,由于普遍动机,必须衡量为满足作为一个效用最大化消费者整体的国家的当前和未来需要的经济体系所作的积极贡献。这种消费最大化的动机主要是从商品是为人而存在,而不是人为商品而存在这一角度出发的。在这个问题上,库兹涅茨继续进行了研究,并对最终产品和产出的市场价值的定义作了修改。罗伯特·S艾思纳和一个协会根据库兹涅茨的概念和观点编辑了《账户的总收入体系的估计》一书。国民收入统计所提供的框架对现代政策的管理是不可缺少的。这种框架在过去50年里已被全世界广泛套用。库兹涅茨还帮助几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国家编制了最初的收入估计。而且,国民收入账户也是消费、储蓄、投资等数据以及其他用以检验由 、教育和研究的经济学家所建立的巨观经济模型所需的数据的来源。库兹涅茨为这个经济和统计领域也做了主要贡献。 经济成长理论 库兹涅茨在1930年出版的《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一书中,提出了长期动态增长过程在深化经济现象的理解中的核心地位。在库兹涅茨看来,把经济分析局限于静态均衡理论,会阻碍它理论上的发展。库兹涅茨毫不妥协地坚持长期考察的重要性。他指出:“如果我们既不知道需求和供给赖以发生反应的变化总过程,也不知道前者对后者可能已经施加的影响,那么,我们对需求和供给的瞬间的、静态的反应的研究怎么可能是全面的呢?”在经济成长的研究中,库兹涅茨的方法是很明显的:将一个国家或一组国家各个时期增长的数量加以比较,将一些国家在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特征曲线的某一特定时点上的横断面数据加以比较,还有对相关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尽管库兹涅茨也研究地区间增长模式的差异,但他认为“国家”是研究的最合适单位,这主要是因为占统治地位的 ,有能力推行促进或阻碍经济成长的政策。 1971年12月,库兹涅茨在斯德哥尔摩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所作的演讲中,提出了现代经济成长的六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总产量和人口的快速的增加;第二个最重要的因素是生产效率的增长率;第三个方面的经济结构从农业生产上中主导地位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改变;第四个方面是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的转变;第五个方面则是通讯和运输技术改变引起的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最后一个方面是,世界经济中的分化迹象。 主要著作 库兹涅茨的主要著作有: 《美国零售和批发贸易的周期波动》(1925); 《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1930); 《工业和贸易的季节性波动》(1933); 《商品流量与资本形成》(1938); 《国民收入及其构成》(1941); 《1869年以来的国民总收入》(1946); 《经济的变化》(1954); 《关于经济成长的六篇演讲》(1959); 《美国经济中的资本》(1961); 《现代经济成长》(1966); 《各国的经济成长》(1971); 《人口、资本和增长》(1973); 《增长、人口和收入分配》(1979)等。

王光英

“红色资本家”的由来?

1957年4月22日,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应邀访问中国,在周恩来总理陪同下由东北转道天津赴上海访问。飞机停落在天津机场时,已时近中午。周恩来总理在机场贵宾室里请伏罗希洛夫一行吃饭,同时让天津的几位工商界代表人士——朱继圣、毕鸣岐、王光英作陪。席间,周恩来总理示意王光英向伏氏敬酒。王光英满满斟一杯酒,走向伏氏举杯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和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我们资本家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也逐步认清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我们唯一正确应走的光明道路。您是十月革命的领导者之一,今天我不称您伏老(当时随行记者所写的报道大都作此称),而称您为伏罗希洛夫同志,以同志身份祝您健康长寿。”翻译把这段话译成俄语,伏罗希洛夫举杯一饮而尽,对王光英说:“使劲地为这位同志的话鼓掌啊!……这不是平常的事情。中国经过长时期的流血革命,现在找出一个不用流血的而用和平改造资本家的经验,这是有世界意义的。”接着又说:“再经过一个阶段的改造,你们一定会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那时,人们一定会忘记你们曾经是资本家。”说完,他热情地拥抱了王光英。

当伏罗希洛夫与王光英拥抱时,周恩来总理说了一句:“中国的经验证明,没有红色资产阶级,但有红色资本家。”以后,香港及外国报纸上常称王光英为“红色资本家”便是由此而来的。

詹天佑简介 :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 –1919年4月24日)(Jeme Tien Yow),字眷诚,广东南海人,祖籍江西婺源,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詹天佑1861年(清咸丰帝十一年)出生在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儿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在美国,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目睹北美西欧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产生悲观情绪,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他怀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6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

回国后,詹天佑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但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员迷信外国,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指挥操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蓄谋已久的法国舰队陆续进入闽江,蠢蠢欲动。可是主管福建水师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却不闻不问,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这时,詹天佑便私下对“扬武”号管带(舰长)张成说:“法国兵船来了很多,居心叵测。虽然我们接到命令,不准先行开炮,但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由于詹天佑的告诫,“扬武”号十分警惕,作好了战斗准备。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机智地指挥“扬武”号左来右往;避开敌方炮火,抓住战机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对这场海战,上海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惊异地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他临大敌而毫无惧色,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能镇定如常,鼓足勇气,在水中救起多人……”

从战后到1888年,詹天佑儿经周折,转入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这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刚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一次考验。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涨急流。铁桥开始由号称世界第一流的英国工程师担任设计,但失败了;后来请日本工程师衽实行包工,也不顶用,最后让德国工程师出马,不久也败下阵来。詹天佑要求由中国人自己来搞,负责工程的英国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詹天佑来试试。

詹天佑是一个认真踏实的人,他分析总结了三个外国工程师失败的原因后,身着工作衣与工人一起实地调查,(P116)密测量。夜晚,借着幽暗的油灯,又仔细研究滦河河床的地质构造,反复分析比较,最后才确定桥墩的位置,并且大胆决定采用新方法——“压气沉箱法”来进行桥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了滦河大桥建成了。这件事震惊了世界:一个中国工程师居然解决了三个外国工程师无法完成的大难题。

詹天佑初战告捷后,立刻遇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1905年,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至张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于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的企图没能得逞。英俄使臣以威胁的口吻说:“如果京张铁路由中国工程师自己建造,那么与英俄两国无关。”他们原以为这么一来,中国就无法建造这条铁路了。在这关键时刻,詹天佑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消息传来,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及英国报刊挖苦说:“中国能够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在娘胎里没出世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们甚至攻击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并表示:“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

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詹天佑带着测量队,身背仪器,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接着,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复勘了一遍,修正了一个误差。当他下来时,嘴唇也冻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在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峦重迭,陡壁悬岩,要开四条隧道,其中最长的达一千多米。詹天佑经过精确测量计算,决定采取分段施工法:从山的南北两端同时对凿,并在山的中段开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两端对凿。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凿洞时,大量的石块全靠人工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要一担担地挑出来,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毫无架子,与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脸汗。他还鼓舞大家说:“京张铁路是我们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

为了克服陡坡行车的困难,保证火车安全爬上八达岭,詹天佑独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从而减少了隧道的开挖,降低了坡度。列车开到这里,配合两台大马力机车,一拉一推,保证列车安全上坡。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一些欧美工程师乘车参观后啧啧称道,赞誉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却谦虚地说:“这是京张铁路一万多员工的力量,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光荣是应该属于大家的。”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又继任了粤汉铁路督办兼总工程师。这时,美国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要他亲自去美国参加授衔仪式。为了全力参加祖国铁路建设,他放弃了这一荣誉。

辛亥革命后,詹天佑为了振兴铁路事业,和同行了起成立中华工程学会,并被推为会长。这期间,他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外,还勉励青年“精研学术,以资发明”,要求他们“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钓誉。以诚接物,毋挟褊私,圭璧束身,以为范例。”

詹天佑从事铁路事业三十多年,几乎和当时我国的每一条铁路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到晚年,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919年病逝。周恩来同志曾高度评价詹天佑的功绩,说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其间,厘定了各种铁路工程标准,并上书政府要求全国采用。中国现在仍然使用的4尺8寸半标准轨、珍氏自动挂钩(Janney Coupler,亦称姜坭车钩、郑氏车钩,美国人 Eli Janney 所创)等等都是出自詹天佑的提议。此外詹天佑亦着重铁路人才的培训,制定了工程师升转章程,对工程人员的考核和要求作出明文规定,并且定明工程师薪酬与考核成绩挂钩。京张铁路堷训了不少中国的工程人员,詹天佑所制定的考核章程亦成为其他中国铁路的模仿对象。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获宣统赐工科进士,任留学生主试官等职。1910年,任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总理兼工程师,1912年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负责兴建粤汉及川汉铁路。此后一直定居在汉口俄租界的鄂哈街9号(今洞庭街51号)。同年成立“中华工程师学会”,并被推举为首任会长。民国成立后,于1913年获政府委任为交通部技监,1914年获颁授二等宝光嘉禾章。1916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919年初,受命往海参崴和哈尔滨任协约国监督远东铁路会议中国代表。4月因病回汉口,4月24日病逝,终年五十九岁。

詹天佑与其妻谭菊珍埋葬在京张路青龙桥火车站附近。1922年青龙桥火车站竖立詹天佑铜像。1987年,附近再建成詹天佑纪念馆。

李大钊生平

李大钊(1889-1927)同志,字守常,一八八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七岁起在乡塾读书,一九○五年入永平府中学,一九○七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青年时代,目睹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激发了爱国热忱,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夺后,开始发表文章,揭露军阀官僚的统治只是加深了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一九一三年,含愤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在日本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亡国条件后,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警告全国父老书》。这时,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一九一六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在《青春》一文中号召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他积极抨击以孔子为偶像的旧礼教、旧道德,向当时抬出孔子来维护自己统治的反动势力展开猛烈的斗争。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大钊同志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启发。他逐步明确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在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九年,他发表了许多热情地宣传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与资产阶级改良派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在思想界引起了广泛强烈的反响。他在一九一八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经济学教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这年年底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并于次年主编《晨报副刊》。同时,他还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刊《国民》和《新潮》。随着大钊同志等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一九二○年三月,大钊同志在北京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许多青年在他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其中有些成为中国***早期的著名活动家,如邓中夏同志、高君宇同志等。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也都受到过他的影响。大钊同志为建立中国***努力奋斗,是我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一九二一年中国***成立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四大,都当选为中央委员。一九二四年底,任党的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在他领导下,北方党组织派出许多同志在冀、鲁、豫、晋、陕、内蒙和东北的广大地区开展了党、团工作,先后发动了开滦大罢工、二七大罢工等著名斗争。一九二二年,他受党的委托在上海与孙中山先生谈判国共合作,并在一九二四年在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领导工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九二五年在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和逝世时,在五卅运动中,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北方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他积极地进行广泛的统一战线工作,领导改组后的国民党在北京的组织。坚决反对国民党右派。他努力为南方的革命运动培养、输送了大批干部。他坚决支持当时主要在南方一些农村蓬勃兴起、同时也开始波及北方的农民运动,并著文论述开展农民运动和解决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他也注意在军队中扩大革命运动的影响,对冯玉祥将军五原誓师参加北伐起了重要作用。大钊同志作为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学者和革命家,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尊崇,名重当世,这是他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多方面革命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门举行反对日本等国要求大沽口撤防的大会,并到皖系军阀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竟遭到段政府的血腥屠杀。大钊同志在惨案发生后,继续领导***和国民党的北方组织坚持斗争。不久,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军队进入北京,白色恐怖更加严重。次年四月六日,张作霖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逮捕了大钊同志等八十余人。大钊同志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英勇不屈。四月二十八日,凶残卑怯的敌人不顾广大舆论的反对,将大钊同志和谭祖尧、邓文辉、谢伯俞、莫同荣、姚彦、张伯华、李银连、杨景山、范鸿劼、谢承常、路友于、英华、张挹兰、阎振三、李昆、吴平地、陶永立、郑培明、方伯务共二十位革命者(其中多数是***人,也有国民党人)一齐绞杀。大钊同志临刑时毫无惧色,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尚不足三十八周岁。

李大钊同志的灵柩多年停放在宣武门外的一个庙宇内。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三日,他的家属和许多社会知名人士,发起为大钊同志举行葬礼,将灵柩安葬于香山万安公墓。大批学生、工人、市民群众冒着白色恐怖参加葬礼,形成一次壮烈的示威运动,许多参加者为此而被捕,甚至被杀害。

在全国解放前,李大钊同志的一部分著作虽曾由他的亲属编集,由鲁迅先生作序,但在反动统治下一直没有能发行。直到一九五九年,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重新编辑的《李大钊选集》。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经过增订的《李大钊诗文选集》。一九八四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百一十多万字的《李大钊文集》。

李大钊同志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大钊同志和其他无数先烈光荣地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牺牲没有使中国革命停止,相反,中国革命在牺牲者的血泊中继续前进,直至获得伟大的胜利。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钊同志的业绩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

20201218—1221,我们在长沙举行隆重集会,400余人的会场座无虚席,精英齐聚,共飨盛会,一同开启、见证《高月神经敏化针疗法》的崭新篇章。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敏化疗法分会成立大会、北京高月神经敏化针疗法年会、中国名医名仕首届中西医结合敏化疗法研讨会”三会齐开,精彩纷呈,诚意满满。

本次会议以学习,分享,创新,团聚为主轴,经过精心策划,科学组织,热情服务,为大家带来一场难得的医学盛宴和视觉盛宴。

01

第一章 强力嘉宾

“千里之行,积于跬步;万里之船,成于罗盘。”重量级嘉宾不辞辛劳,为盛会的开启给予强力的扶持、寄予厚重的期望。

02

第二章 筹备委员会大会

高月老师在筹备委员会大会上做主题发言

03

第三章 成立大会

1219日上午,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成立大会正式开启

高月会长寄语: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敏化疗法分会成立大会与2020年12月19日在湖南长沙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400余人,共同见证了以高月神经敏化疗法为技术核心的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敏化疗法分会的成立,高月老师当选分会会长,高月老师的单位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成为中西医结合敏化疗法分会的主委单位,分会的成立标志着高月神经敏化疗法真正取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进入了更大更广阔的平台。本人定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再接再厉,使高月神经敏化疗法真正做到中西医完美的结合,踏踏实实, 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实现高月神经敏化疗法成长为神经敏化医学,为医学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发扬光大!”

04

第四章 授牌仪式

经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敏化疗法分会推举,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批复,我们选举产生了“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敏化疗法分会第一届理事会人员名单”,并在成立大会上进行荣誉授牌仪式。

邀请郭长青教授担任分会 荣誉会长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敏化疗法分会定将在高月会长的领导下,带领分会会员及“高家军们”开拓进取,继往开来。不辜负学会领导及广大医患的深切期待。

05

第五章 

中国名医名仕首届中西医结合敏化疗法

研讨会

中国名医名仕首届中西医结合敏化疗法研讨会上,30余位专家、优秀学员陆续分享《高月神经敏化针疗法》课题报告,精彩纷呈,干货满满。一场医学盛宴悄然献给与会的名医名仕们。

06

第六章 

北京高月神经敏化针疗法年会晚会

07

第七章   门诊营销

 齐铁雄老师在年会授课现场

08

第八章  最亲爱的家人们

09

第九章  庆祝“三会”胜利闭幕

学会的成立离不开每一位致力于推进中国医学事业发展的领路人;离不开每一位致力于发扬《高月神经敏化针疗法》的“高家军”及工作人员。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感谢。

学会成立后我们会继续坚定以研究推进工作,以工作带动研究,加快临床神经敏化医学建设与改革的速度,加大医学培训及新技术研发的力度,从而赢得更多医生及患者更大的满意度,为基层医疗的整体发展做贡献,为神经敏化学科理论与实践发展注入新的元素。

高月神经敏化,杏林发扬光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940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