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汉朝,魏晋,唐朝时期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汉朝,魏晋,唐朝时期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第1张

  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覆核;覆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均须经过中央覆试。汉代察举制下的考试,在西汉时并不占主导地位,考试只是区分人才高下,授官大小的参考,这与后世以考试为主、以推荐为辅的科举制截然不同。至东汉时,为纠正察举荐人之滥,开始注重考试,形成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士制度,而且考试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这是汉代察举制发展的新趋势。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汉朝早期实行征兵制度,男子廿三岁起至五十六岁之间,服役两年。一年包围京师,名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郡,叫做戍卒。

  魏晋南北朝时期沿用了汉代的选官制度,以察举、辟署、征召为主,辅之以任子等其他形式,并以九品中正制为选官之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孝廉、秀才,须经朝廷考试。孝廉试经;秀才试策。有时地方也考试孝廉、秀才,但不作为定制。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

  唐朝吏部选官在科举考试的基础上,重视被选者的仪表气质和语言表达、书法、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反映了当时国家和社会对官员基本素质的要求很高;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但选官标准中没有关于人的品德方面的要求,应该是其不足的方面。

魏晋的推举制,使推举人和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地方门阀往往凭借这种盘根错节的政治、社会联系扩展自己的势力,对统一王朝构成潜在威胁。

科举制使中央政府得以网络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利完全收归中央后,经科举入仕的都成为“天子门生”,于是,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从浩如烟海的中华古籍中挑选出《世说新语》,就想借助于古人所记录的一则则短小精悍的笔记,来一窥魏晋时期的建安风骨,风雅逸事。因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读这本书,不仅可以读到南北朝四百年的战乱不休、生民涂炭,帝王与百姓同样的哀乐;也可以读到智慧:不管是名士还是孩童都能聪慧善言,一语惊人;还可以理解古人推崇的读书人的德行。

而本学期我们的课外共读大约是从10月12日开始的。考虑到学生们初次接触文言小说,读起来有畏难情绪,于是,我们放缓了节奏,开始阶段,只说每周读四到五篇。要求每个同学精读文段,在批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这样既积累了文言字词,了解了名士故事,也能培养文言语感。为了督促学生们的读,我们还特意安排了周末的诵读上传活动,并在课前安排了“魏晋人物我评说”活动,用以引导学生的深度思考。

一学期下来,有3位同学目前未读到言语第二,“言语第二”读到第(20)篇之前的有29位同学;言语第二读到(20)篇以后有12位同学。考虑到“德行第一”已经读完,于是倡导学生撰写自己的读书心得《魏晋名士们推崇的美德》。

这里特别推荐大家读读谢欣妤和段诚志两位同学的读后感,也盼望大家跟帖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哦!

          魏晋名士们所推崇的德行

                    谢欣妤

      读过了《世说新语》的德行第一,我对魏晋名士们所推崇的那些德行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

        第一,行在当下,心有国家。也就是有“澄清天下之志”的那些名士,如陈仲举一篇。第二,虚心请教名士,崇敬有学之士。正如黄叔度与周子居二人。第三,传承儒家礼教。如第四篇中的李元礼就以弘扬儒家礼教视为自己的使命。第四,做官清廉,团结和睦。这在第六篇、第十一篇、第二十一篇、第二十七篇都有提到。第五,朋友之间以诚相待,主仆之间以礼相处。荀巨伯一则故事就足以说明前者之理,以他对待朋友之诚,就保住了一整座城池。第六,孝父母,于家;待君王,于朝。第七,佐君王、虑国事。如第四十三篇,与自己的上级同生共死。

      以上几点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当首推“行在当下,心有国家”。国,从古到今都是最重要的。国,也是由千万个小家庭组成的。故,国包括的东西很深很广。传承儒家礼教,为国而传承。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心有国家的君子们的共同追求。如德行第一的前六篇,陈仲举“有澄清‘天下’之志”,这个天下,也指的是国家。又如第十八篇中,梁王、赵王的的钱分别给了裴令公的人民和百姓,这也是治国的一个方法——以多者,补少者。至于如何“心有国家”,不是说你必须当上君王去治理国家,而是要为国家负责,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虚心请教“老师”,对我来说也是很有影响的。这一点,大部分也是体现在前十篇中。如第一篇和第三篇,陈仲举一到做官的地方就先去拜访当地的名士,如徐孺子等,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集多人的智慧于一身,从而为国家做贡献。而在第四篇中,“后进之士有升李元礼堂者”,皆以为登龙门。在这些“升堂者”中,一定也不乏“贤德之士”。故,当时的贤人们也是互相崇敬的。谦虚请教在当时是一种很好的风气,但王朗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因为他学华歆只是盲目模仿,而没有真正像华歆那样做事做人。在这里,也就不得不谈到我自己了,我虽然也会去问老师题目,但一些比较难的题却总是被我留着。

      那些魏晋名士们所推崇的德行一直流传到了今天,也正是因为他们本身的价值,他们身上的金光闪耀,才有了今天的世代所传诵的经典德行。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读后感

                    段诚志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选编,魏晋名士身上发生的奇趣小事,每一篇都饱含丰富的哲理,其中《德行第一》章节中,“德”作为建立于“生”而高于“生”的一项品质,也是被人们推崇到了极点。可这一章节介绍了好几种不一样的德行,有重义,有孝廉,有谦虚等。但在我的眼里,最重要并且是作者最推崇的是“孝廉”这种品德。

      “孝廉”简单来讲,就是孝敬与清廉。这看似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品德,其实不然,生 为父母所赐,敬长无异于敬生;官 上级所赐,廉官无异于敬上级。而父母,上级皆为一物之所赐也。因此,“孝廉”某个角度上也是有相同意义的。

      为什么作者最推崇的是“孝廉”?不难看出,在全章47篇中,有20篇左右都围绕“孝廉”这个主题,这体现了作者自己对“孝廉”的重视。那为了作者对“孝廉”这么重视呢?我认为原因有二。

      一、生命是父母所给予的。一个人不孝敬父母,就代表着不尊敬生命,也就无异于禽兽。人的本质便是生命,所以应当孝敬父母,也就是敬畏生命;钱财管位是上级赐封的,为官清廉,不贪污便是对官位的尊敬,也是对上级对我们信任的不辜负。若一个人连做事清廉公正都做不到,那又何异于那些林间山间只图口舌之快的野人呢?综上,“孝”是做人的基本,“廉”是做事基本。做到“孝廉”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 出于时代的原因,自东汉以来,光武帝刘秀就为广大基层劳苦人民设立了当官封爵的桥梁,那就是在各地进行孝廉者的推举,这也是一个大家都推崇孝廉的因素。到了魏晋,“孝廉”的概念已在老百姓的心中萌芽生长了近两百年,有些时候,一些不“孝廉”的人甚至会被当待。这看似是一种追求功名利禄的想法,可对于真正做到“孝廉”的劳苦大众,那些官禄不过是不能吃不能喝的身外之财。但“孝廉”的思想已如金石般嵌入其大脑。这也影响后来中国近两千年历史。

      在作者所描写的那个年代,因为做到“孝廉”而受到称赞或封赏的大有人在:王祥因为侍奉后母朱夫人谨慎体贴,甚至在数九寒冬用体温融化坚冰为其捕鲤鱼,而感动了朱夫人与乡里百姓。而成为了广为流传的美谈;吴隐之与其兄坦之遭丧母时的恸哭声感动了吏部尚书韩康伯,后来吴坦之哀伤过度致死,吴隐之便被封官,变得富贵、显达;范宣因为廉洁简朴而结识了豫章太守韩伯这位大人物……这些难道不足以说明“孝廉”之重要吗?

      基本的操守与时代的因素让更多人推崇“孝廉”这种品质。换在今天,孝敬父母,在职清廉的人也会受到大家交口称赞。如诗所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察举制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汉高祖开察举制度的先河,而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汉武帝则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它不同于先秦的世袭制和隋唐时的科举制,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制渐趋败坏。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其主要内容: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中正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查访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这一方法在曹魏时对人才的提升和使用有重要作用,但西晋之后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到了隋朝,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和科举制实行,此制终被废除。 简言之,从荐举方式看, 前者是推举和考试相辅,而后者是否出身于世家大族(血统与姓族是否高贵);在选才标准上, 前者主要看重才德,后者在 品第上偏重门第高低(上品五寒门,下品无势族)

影响:1,逐渐变成高门大族的工具,促进和加速了门阀制度的确立。,2,作为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九品中正制对私学不可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又是很直接的、很明显的。九品中正制在客观上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学的兴盛。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1、嵇康

嵇(jī)康(224年-263年 ,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又喜爱老庄学说。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拜郎中,调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袁宏称其为“竹林名士”之一。

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他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有《嵇康集》传世。

2、阮籍

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景元四年(263)十月,司马昭被晋封位晋公,位相国,加九锡,这是司马昭正式实施其篡权的重要一步。

按照例行公事,由曹魏傀儡皇帝曹奂下诏加封晋爵,司马氏谦让一番,然后再由公卿大臣"劝进",当时阮籍担任步兵校尉之职,也被受命执笔,但阮籍依旧喝酒,等到使者来催稿时,阮籍只好带酒拟稿塞责。

阮籍死于景元四年(263)冬,也就是在他写了《劝进表》之后的一二个月,享年五十四岁。

3、山涛

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早年孤贫,喜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四十岁时,才任郡主簿。大将军司马师执政时,山涛被举为秀才,累迁尚书吏部郎。西晋建立后,升任大鸿胪。

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封新沓伯。他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意旨,且亲作评论,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

太康三年(282年),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谥号“康”。有文集十卷,已亡佚,今有辑本。袁宏在《名士传》中称山涛等七人为“竹林名士”。

山涛前后选举百官,都能选贤用能。在武帝下诏罢除天下兵役时,他认为不应该废除州郡武备,后来天下混乱,州郡无力镇压,果如其所言。

4、向秀

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人。竹林七贤之一。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

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昭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后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泰始八年(272年)去世。

向秀早年淡于仕途,有隐居之志。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后,为避祸计 ,不得已顺应朝廷威逼拉拢而出仕,先后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但“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选择了只做官不做事,消极无为。

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被赞为“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惜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注》余绪,完成了对庄子的注释。另有作品《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5、刘伶

刘伶(生卒年不详),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魏晋时期名士,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 。

刘伶嗜酒不羁,被称为“醉侯”,好老庄之学,追求自由逍遥、无为而治。曾在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任参军,因无所作为而罢官。泰始二(266)年朝廷征召刘伶再次入朝为官,被刘伶拒绝。

刘伶现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颂》和《北芒客舍》。其作品生动的反映了魏晋名士崇尚玄虚、消极颓废的心态,也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蔑视及对自然的向往,后世以刘伶为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的典型。

6、王戎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后参与晋灭吴之战,吴国平定后,因功进封安丰县侯。

在荆州拉拢士人,颇有成效。又被征召为侍中,迁任光禄勋。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并领吏部事务。

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司马伦杀张华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又起用为尚书令,再迁司徒。

张方劫持惠帝入长安后,王戎逃奔陕县。永兴二年(305年),王戎去世,年七十二,谥号“元”。

7、阮咸

阮咸(生卒年不详)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人。 魏晋时期名士,文学家。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又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并称为“竹林七贤”。

阮咸在仕途上并不得意,任散骑侍郎时,山涛推举阮咸主持选举,晋武帝认为阮咸好酒虚浮,于是不用他。因质疑荀勖的音律而遭到其记恨,贬为始平太守。后无疾而终,享年56岁。

阮咸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时号“妙达八音”,有“神解”之誉 。存世的作品有《律议》、《与姑书》。“阮咸”这一乐器也是因其得名。

——竹林七贤

因为科举制度的诞生。

首先,隋朝虽然是个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功绩在中国历史上是功不可没的。特别是隋文帝创造的科举制度。

在科举制诞生之前,官是怎么选的?

首先得说说隋炀帝杨坚这个人,他不但打仗犀利,在治国方面也是一绝。

隋炀帝创立了两项流传千古的制度。

第一:就是朝廷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上书声,六部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别掌管不同的职务,比如吏部,就是负责审核,兵部则是管军事。这个制度有啥好处呢?之前的大大小小的事务,全都有丞相纵览,很容易出现欺上瞒下,篡权的问题,所以隋炀帝直接把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三,三省互相监督,互相牵制,而上书省下的六部,分工明确,出了事很容易就能找到第一责任的人,避免了你推我我推你的闹剧。

第二就是科举制了,就是通过全国性开始选拔官员,不问出身,不问贫寒,虽然在我们今天看来很普通,但是在那时候来说,是跨时代的进步。在科举之前的选官分三种。

第一种:毛遂自荐,这种情况在战国时期特别多。

第二种:世袭制,加入你爹是将军,那么你一定也是将军,你继承了你的爹的职务,而你的孩子将来也会继承你。

第三种:察举制,就是叫一些官员推举一些有名望,有才德的人在经过朝廷观察一段时间就能入职了,比如诸葛亮骂王朗,王朗就是此类官员,举孝廉入世。

第一种的话,倒无所谓,毕竟没有点本事的人,谁敢跑到皇帝面前哔哔?

问题最大的就是第二种和第三种,世袭制,最大的问题在于虎父不一定有犬子,因为能力不完全由基因决定。第三种很容易出现‘开后门’的情况,因为官员不一定推荐有才德的人,很可能为了一己之私推荐他家亲戚或是给他送钱的人。

所以到了隋炀帝这就彻底清干净了,干脆点,出个卷子让全国人来考,主要科目是:儒家经典,诗赋,政论,你过了这关就能证明自己,不需要谁来保送。

这样的方式大大的减少了关系户,也保证了官员的基本素质,同时也减少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因为寒门弟子只要通过了科举一样能翻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944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