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竟字伯况文言文阅读

苏竟字伯况文言文阅读,第1张

1 苏竟字伯况 文言文阅读

《苏竟传》译文 苏竟传,苏竟字伯况,扶风郡平陵人。

平帝之世,苏竟以通晓《易》为博士讲《书》祭酒。善图纬,能通百家之书。

王莽时,与刘歆等共典校书,拜为代郡中尉。当时匈奴扰乱,北部边疆多罹其祸,而苏竟的代郡竟完整平安。

光武即位,就拜他为代郡太守,让他强固边塞以拒匈奴。建武五年(29)冬,卢芳掠得北边诸郡,帝派遣偏将军随弟屯兵代郡。

苏竟病重,将兵马交给随弟,自己到京师谢罪。被拜为侍中,几个月后,因病被免职。

起初,延岑护军邓仲况拥兵占据南阳的阴县为盗寇,而刘歆的侄子刘龚为邓仲况作军师。苏竟当时在南阳,就写信给刘龚晓谕他说:君左右安好。

我从前以揣摩编简之才,与你叔叔刘歆在一起共事,校定秘书,我只是在你叔父的提携下,自己无多建树。我听说君子怜悯同类而伤其不遇。

人不管是愚或是智,莫不先避害然后求利,先定志而后求名。以前智果看到智伯好战必亡,于是改名换姓而远走他方,陈平知项羽为天所弃,所以归心刘邦,这都是绝顶聪明的人

听说你以前曾经暂时屈节,臣事延岑,后来觉悟了,就不复事延岑。以前的智果、陈平,也没有高过于你。

你住在阴中,那里贤士很多,若能花点时间,研究考察异同的人和事,从图书中加以揣度,从人事中加以测量,那么得失利害,可一目了然,何至于背着叛乱的困惑,不移志于守恶的名分呢?与君子的道德行为,为什么相反呢?世上迂腐的儒生们的肤浅学问,醒与醉都分辨不清,而他们却要考究评论当世之事,疑惑和误人视听。或者说天下更替而兴,不知谁当兴起,拥兵割据,可以图得非分的奢望。

或者说圣王还没有启示,暂时还应观察时事的变化,倚附强大,观望自守。这两种论调,难道是对的吗?孔丘的纬书,为汉赤制,纬书玄秘,藏于幽室,文虽微隐,事甚明验。

而且大德是继承尧,虽遭王莽篡夺,今光武中兴,必复明亮,继承世代的皇位,掌握无穷的符瑞,王莽虽乘机篡夺,终究招致杀身之祸,肢分体解,宗氏屠灭,不正是效验吗?皇天所以眷顾踟蹰,是忧大汉子孙哩。议论的人如果不本之于天,参之于圣,随便以《师旷杂事》来轻易迷惑,妄作纬书以相游说,离经背道,岂可相信吗?腐儒们有的说:现在东南西北中五星失常,天时发生乖错,辰星长期出入失度,太白星出入过度,荧惑星进退见态,镇星绕带天街,岁星不舍氐、房。

以为这些征兆,应归之于国家。灾难不是徒然设置的,都是与地上州、国的位置相对应的,是各有所主的。

那房、心即是宋的位置,是东海。尾为燕的位置,是渔阳。

东海董宪迷惑不降,渔阳彭宠拥兵谋反,皇上勃然大怒,派遣大将去征讨,所以荧惑应此,董宪、彭宠应受灾殃。太白、辰星自从王莽败亡以来,运行不规则,一直到现在,或守在东井,或没于羽林,或萦绕淹留两旁之星,或在帝宫上下不去,或经天反明,或潜藏久沉,或者衰微暗昧,或者在南北通亮,或者缩成钩形,或者高而明亮无所禁制,这些都是乱臣们大数已到活该荡除的符,圣帝应符的吉兆。

乱臣贼子,往往互相交错,指挥瞎说,以讹传讹。这样看来,天文还有什么遵守的法度呢?从前,五月甲申,天有白虹,自子时到午时,有十丈宽,万丈长,正临倚弥。

倚弥即黎丘,秦丰的都城。这时月入于毕。

毕是天网,象征网罗无道之君,所以周武王将伐商纣,上祭于毕,以求天助。仲夏甲申为是八魁。

八魁,是上帝开塞之将,负责退恶人攘逆贼。流星形状像蚩尤旗,或叫营头,或叫天枪,出奎而西北行,到延牙营上,散为数百流星而灭。

奎为毒螫,主武库之兵。这两个变化,郡中及延牙士众都看到了。

所以延牙到了武当,名义上说是发兵,实际上是躲避灾殃。今年《比卦》部岁,《坤》主立冬,《坎》主冬至,水性灭火,南方的兵今岁要遭灾了。

德在中宫,刑在木,木胜土,刑制德,今年兵事结束后,中国就可得安宁的效验了。五七之家三十五姓,彭、秦、延氏不得参与。

为什么怪惑而依赖呢?《葛累》之诗说,光明正大求取福禄,就是这样的吗!图谶的占卜,众变的效验,你都是明白的。善与恶的区别,去与留的决定,不可不察,莫忽视我的劝告啊!周公之所以善待康叔,是因为康叔不参与管叔蔡叔的叛乱;汉景帝之喜欢济北王刘志,是因刘志不肯从吴王刘濞的叛乱。

自从更始以来,负恩背逆的,归义向善的,处置断然不同,能不考察吗?良医不能挽救无命的人,强梁不能与天抗争,所以天要毁坏,人是支持不了的。你应秘密地与太守刘君共同商议投降事宜。

孔子栖栖,墨子遑遑,忧人之甚。屠羊救楚,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茅焦谏秦始皇,难道是求赏赐?尽忠博爱的诚心,愤懑不能自已而已。

又写信邓仲况劝谏,其文多未记载,于是邓仲况与刘龚就投降了。刘龚字孟公,长安人,长于议论,扶风马援、班彪都很器重他。

苏竟不邀其功,潜心乐于道术,作《记诲篇》及文章传于世。七十岁时,在家去世。

《苏竟传》出自《后汉书》。《苏竟传》原文 苏竟字伯况,扶风平陵人也。

平帝世,竟以明《易》为博士讲《书》祭酒。善图纬,能通百家之言。

王莽时,与刘歆等共典校书,拜代郡中尉。时匈奴扰乱,北边多罹其祸,竟终完辑一郡。

光武即位。

2 韩宜可字伯时文言文翻译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 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③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释 ① 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征召(为官)。③龙丘苌:人名。④窭:贫穷。

翻译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在竹叶及地上写字练字。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裹邻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留在上面,读书不止。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他。太守琅邪王萧昙生、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 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共有十二次。征士沈俨和徐伯珍促膝而谈,以表达真诚不移的友情。吴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

他家南边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称之为九岩山,足后汉龙丘苌隐居的地方。山上长有很多龙须柏,看起来五彩缤纷,世人叫作妇人岩。二年后,徐伯珍移居逭里。他家门前长着一棵梓树,一年便艮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馆舍束面的石壁夜晚忽然有红光通明地照耀。不大一会儿又熄灭了有一对白雀栖息在他家门窗上,人们议论纷纷,认为这是隐居之德感应的结果。永明二年,刺史豫章王聘请他为议曹从事,不肯 。家境很足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卜四岁。接受他教诲的人共有一千余人。

3 吕大忠字进伯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资料供参考:

吕大忠,字进(或作晋)伯,京兆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人。仁宗皇佑五年(一○五三)进士(清嘉庆《蓝田县志》卷六)。为华阴尉、晋城令,签书定国军判官。神宗熙宁七年(一○七四),知代州,移石州(《东都事略》卷九一本传)。元丰中,为河北转运判官,徙提点淮西刑狱。哲宗元佑元年(一○八六),为陕西转运副使(《宋会要辑稿》食货二四之二六),历知陕州、秦州、渭州、同州。绍圣四年(一○九七)致仕(《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二)。有《辋川集》五卷、奏议十卷(《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已佚。《宋史》卷三四○有传。

吕大忠为人耿直,言行一致。程颐称:“吕进伯可爱,老而好学,理会直是到底”。在他知秦州时,州判是科举状元马涓。一开始马涓常以“状元”自称,吕大忠见状后对马涓说:“状元之者,及第未除官之称也,既为判官则不可,今科举之学既无用,修身为自己之学,不可不勉。”劝解马涓不要留恋于科举牌子,应从实际出发,采用经世致用的办法修身养性,不断提高治国之道。他常常教导马涓勤政滞民的方法和道理。马涓十分感激,虚心拜吕大忠为师。吕大忠还带马涓去拜会当时在秦州任学官的著名学者谢上蔡,每次听谢上蔡,讲述《论语》这些著作时,吕大忠都要正襟敛容,马涓开始不解,吕大忠对他说:“圣人之言在焉,吾不敢不肃。”后来马涓被朝廷重用,他很感激地说:“吕公教我之恩也。”

吕大忠在其弟的影响下,也投在张载门下求学,弘杨张载的“经世致用”、“躬行礼教为本”等宗旨。张载殁后,吕大忠仍不满自己的学问,遂又东投洛阳二程门下完成学业。

4 范元琰遇盗 文言文阅读

原文:范元琰,字伯蛙,吴郡钱唐人也。祖悦之,太学博士征,不至。父灵瑜,居父忧,以毁卒。元琰时童孺,哀慕尽礼,亲党异之。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敬,不以所长骄人。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菜,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渡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译文:范元琰,字伯珪,南朝时吴郡钱塘人。元琰年轻时非常好学,博通经史,精研佛学,但是其为人很谦逊,从没有以自己的所长而看不起别人。元琰家中很贫困,仅靠种菜维持生活。有一次,元琰从家中出来,发现有人正在偷他家的白菜。元琰急忙退回了家中。母亲问他原因,元琰把刚才看到的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问偷菜的人是谁,元琰说:“我之所以退回来,就是怕偷菜的那个人感到羞耻,我告诉您他的名字,希望您不要泄露给他人啊!”母子两人从此严守这个秘密元琰家的菜园外有一条水沟,有人从水沟中渡水过来偷他家的竹笋。元琰于是特意伐木,在水沟上架了座桥,让偷竹笋的人不必渡水而过。偷竹笋的人为此非常惭愧,从此这一带居然都没有了偷盗之人。

遽:急忙 故:缘故 具:详细 启:说出

文中范元琰对待盗者的做法 赞同是因为范元琰不计较盗贼的德行,用善举使他们认识到自我的丑恶,心中惭愧,从而改过自新;不因人之恶而恶,此君子善人之道! 不赞同是因为范元琰的这种做法有点像《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在主教的掩护下偷走主教家里的银烛台。所谓以德感人

5 牟子才字荐叟文言文阅读

牟子才,字荐叟,井研人。

八世祖允良生期岁,淳化间盗起,举家歼焉,惟一姑未笄,以瓮覆之,得免。子才少从其父客陈咸,咸张乐大宴,子才闭户读书若不闻,见者咸异之。

学于魏了翁、杨子谟、虞刚简,又从李方子,方子,朱熹门人也。嘉定十六年举进士,对策诋丞相史弥远,调嘉定府洪雅县尉,监成都府榷茶司卖引所,辟四川提举茶马司准备差遣,使者魏泌众人遇之,子才拂衣竟去,泌以书币谢,不受。

改辟总领四川财赋所干办公事。诏李心传即成都修《四朝会要》,辟兼检阅文字。

制置司遣之文州,视王宣军饷,邓艾缒兵处也。道遇宣曰:“敌且压境,宣已退矣,君毋庸往。”

子才不可,遂至州视军庆而还。甫出境,文州陷。

辟知成都府温江县事,未上,连丁内外艰。时成都已破,遂尽室东下。

免丧,心传方修《中兴四朝国史》,请子才自助,擢史馆检阅。入对,首言大臣不公不和六事,次陈备边三策。

理宗顾问甚悉,将下殿,复召与语。翼日,帝谕宰相曰:“人才如此,可峻擢之。”

左丞相李宗勉拟秘书郎,右丞相史嵩之怨子才言己,遽曰:“姑迁校勘。”俄宗勉卒,嵩之独相,亟请外,通判吉州,转通判衢州。

日食,诏求言,上封事万言,极陈时政得失,且乞蚤定立太子。入为国子监主簿兼史馆校勘,逾年,迁太常博士。

郑清之再相,子才两上封事,言今日有徽、钦时十证,又请为济王立后,以回天怒。校书郎徐霖言谏议大夫郑寀、临安府尹赵与TP,不报,出关。

子才言:“陛下行霖言则霖留,不然则不留也。二人之中,寀尤 ,请先罢之。”

寀去。至若嵩之谋复相,清之误引嵩之之党别之杰共政,皆历历为上言之。

作书以孔光、张禹切责清之,清之复书愧谢。谒告还安吉州寓舍,迁秘书郎,屡辞,主管崇道观。

逾年,迁著作佐郎,又辞。清之卒之明日,诏子才还朝,迁著作郎;左丞相谢方叔、右丞相吴潜交书道上意,趣行益急,乃至。

兼崇政殿说书,子才随事奏陈,举朝诵子才奏疏,皆曰:“有德之言也。”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兼权礼部郎官。

时修《四朝史》,乃复兼史馆检讨。信州守徐谓礼奉行经界苛急,又以脊杖比校催科,饥民啸聚为乱。

子才言于上,立罢经界,谪谓礼。浙东、福建九郡同日大水,子才言:“今日纳私谒,溺近习,劳土木,庇小人,失人心,五者皆蹈宣和之失。

苟不恐惧修省,臣恐宣和京城之水将至矣。燮理阴阳,大臣之事,宜谕大臣息乖争以召和气,除壅蔽以通下情。

今遣使访问水灾,德至渥也,愿出内帑振之。”又言:“君子难聚而易散,今聚者将散,其几有十。”

又言:“谥以劝惩,当出自朝廷,毋待其家自请。” 左司徐霖言谏议大夫叶大有,帝大怒,逐霖,给事中赵汝腾缴之,徙它官。

汝腾即出关,子才上疏留之,大有遂劾汝腾。子才上疏讼汝腾诬及大有之欺,未几,罢大有言职。

故事,早讲讲读官皆在,晚讲惟说书一员,宰相惧子才言己,并晚讲于早,自是不得独对矣。迁军器少监。

御史萧泰来劾高斯得、徐霖,右司李伯玉言泰来所劾不当,上切责伯玉,降两官,罢。子才言:“陛下更化,召用诸贤,今汝腾、斯得、霖相继劾去,伯玉又重获罪,善人尽矣。”

除兼侍立修注官,力辞。行都大火,子才应诏上封事,言甚切直,兼直舍人院。

会泰来亦迁起居郎,耻与泰来同列,七疏力辞,上为出泰来,而子才亦请去不已,曰:“泰来既去,臣岂得独留。”上不允。

又言:“蜀当以嘉、渝、夔三城为要,欲保夔则巴、蓬之间不可无屯以控扼之,欲保渝则利、阆之间不可无屯以遏截之,欲守嘉则潼、遂之间不可无屯以掎角之,屯必万人而后可。”升兼侍讲。

御史徐经孙劾府尹厉文翁,不报,出关,子才奏留之。文翁改知绍兴府,又缴其命。

伯玉降官已逾年,舍人院不敢行词,子才曰:“故事,文书行不过百刻。”即为书行,以为叙复地。

帝曰:“谪词皆褒语,可更之。”子才不奉诏,丞相又道帝意,子才曰:“腕可断,词不可改。

丞相欲改则自改之。”乃已。

淮东制置使贾似道以海州之捷,子才草奖谕诏,第述军容之盛,不言其功,且语多戒敕,似道不乐。又言:“全蜀盛时,官军七八万人,通忠义为十四万,今官军不过五万而已,宜招新军三万,并抚慰田、杨二家,使岁以兵来助。

如此则蜀犹可保,不则不出三年,蜀必亡矣。”汤汉、黄蜕召试学士院,子才发策,蜕誉嵩之,罢蜕正字去。

迁起居郎,言:“外郡以进奉易富贵,左右以土木蛊上心,小人以哗竞朋比陷君子,此天灾所以数见也。” 明堂礼成,帝将幸西太乙宫款谢,实欲游西湖尔,子才力谏止。

皇子冠,面谕作乐章,礼部言:“古者适子一醮无乐,庶子三醮有乐,用乐非是。”子才言:“嫡庶之分,特以所立之地不同,非适专用醴,庶专用醮也。

乐章乃学士院故事,况面谕臣,不敢不作。”诏从之。

又言:“首蜀尾吴,几二万里。今两淮惟贾似道、荆蜀惟李曾伯二人而已,可为寒心。”

谓:“宜于合肥别立淮西制置司、江淮别立荆湖制置司,且于涟、楚、光、黄、均、房、巴、阆、绵、剑要害之郡,或筑城、或增戍以守之。”似道闻之,怒曰:“是欲削吾地也。”

正月望,召妓入禁中,子才言:“此皆董宋臣辈坏陛下素履。”权。

6 文言文阅读徐度,字孝节的答案

译文可供参考:

徐度字孝节,安陆人。世代在京师居住。年轻时洒脱自在,不拘泥于小节。长大后,身材魁伟,喜欢喝酒、赌博,经常派小仆役和职业卑贱的人闹事。梁朝始兴内史萧介去到郡上,徐度跟着他,率领士兵,征讨各处山洞,因骁勇闻名。高祖征讨交阝止,用厚礼征召他,徐度于是归顺高祖。

侯景之乱时,高祖攻克平定广州,平定蔡路养,打败李迁仕,计划大多出自徐度之手。徐度又统率士兵,每次打仗都立有战功。回到白茅湾,梁元帝任命他为宁朔将军、合州刺史。侯景被平定后,追录前后的战功,晋升为通直散骑常侍,封为广德县侯,食邑五百户。后又迁任散骑常侍。

高祖镇守朱方时,徐度任信武将军、兰陵太守。高祖派衡阳献王去荆州,徐度率领所部人马跟随前往。江陵陷落,徐度抄小路东归。高祖平定王僧辩时,徐度和侯安都为水军。绍泰元年(555),高祖向东讨伐杜龛,侍奉敬帝驾临京口,由徐度总管宫中警卫,并且主持留守事务。

徐嗣徽、任约等前来进犯,高祖和敬帝回到京都。当时敌人已占据石头城,市廛居民,却都在南去的路上,离朝廷很远,担心被敌人追击,于是派徐度率军镇守于冶城寺,筑垒阻断敌人。敌军全部出动,大举进攻,未能攻克。高祖不久又援救徐度,大败任约等。翌年,徐嗣徽等人带引北齐军渡江,徐度随大军在北郊坛打败敌人。按照功劳授职为信威将军、郢州刺史,兼任吴兴太守。不久迁任镇右将军、领军将军、南徐州沿江诸军事、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送给他一部鼓吹。

周文育、侯安都等向西讨伐王琳,战败,被王琳囚禁,于是以徐度为前军都督,在南陵镇守。世祖继位,迁任侍中、中抚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为公。尚未行礼授职,出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镇东将军、吴郡太守。天嘉元年(560),增加食邑一千户。服职期满,任侍中、中军将军。出任使持节,都督会稽、东阳、临海、永嘉、新安、新宁、信安、晋安、建安九郡诸军事,镇东将军,会稽太守。尚未到任,太尉侯调在湘州去世,于是由徐度代替侯调任湘州、沅州、武州、巴州、郢州、桂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湘州刺史。服职期满,任侍中、中军大将军,仪同、鼓吹等不变。

世祖驾崩,徐度事先受遗诏,带武装士兵五十人进入皇宫禁地。废帝即位,晋升为司空。华皎占据湘州反叛,带引北周军队下到沌口。和王朝军队对峙,于是晋升徐度为使持节、车骑将军,统率步军,从安成郡经岭路去到湘东,袭击湘州,俘获敌人留在湘州的全部家小而归。光大二年(568),去世,时年六十岁。追任太尉,送给班剑二十人,谥号忠肃。太建四年,诏令配享高祖庙庭。其子徐敬成袭封。

7 彭宠字伯通文言文阅读

与 彭 宠 书东汉·朱浮盖闻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常窃悲京城太叔①以不知足而无贤辅,卒自弃于郑也。伯通②以名声典郡,有佐命之功,临人亲职,爱惜仓库,而浮秉征伐之任,欲权时救急,二者皆为国耳。

即疑浮相谮③,何不诣阙自陈,而为灭族之计乎?朝廷之于伯通,恩亦厚矣,委以大郡,任以威武,事有柱石④之寄,情同子孙之亲。匹夫媵母,尚能致命一餐,岂有身带三绶,职典大邦,而不顾恩义,生心外畔者乎!伯通与吏民语,何以为颜?行步拜起,何以为容?坐卧念之,何以为心?引镜窥景,何以施目?举措建功,何以为人?惜乎弃休令之嘉名,造鸱枭之逆谋,捐传世之庆祚⑤,招破败之重灾,高论尧、舜之道,不忍桀、纣之性,生为世笑,死为愚鬼,不亦哀乎!伯通与耿侠游⑥,俱起佐命,同被国恩,侠游谦让,屡有降挹⑦之言,而伯通自伐,以为功高天下。

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

若以子之功,论于朝廷,则为辽东豕也。今乃愚妄,自比六国。

六国之时,其势各盛,廓土数千里,胜兵将百万,故能据国相持,多历年所。今天下几里,列郡几城,奈何以区区渔阳,而结怨天子?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也!方今天下适定,海内愿安,士无贤不肖,皆乐立名于世。

而伯通独中风狂走⑧,自捐盛时,内听骄妇之失计,外信谗邪之谀言,长为群后恶法,永为功臣鉴戒,岂不误哉!定海内者无私仇,勿以前事自误,愿留顾老母幼弟。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注释:①、笭珐蒂貉郦股垫瘫叮凯京城太叔:春秋时郑武公次子。依仗母亲武姜的怂恿,发动阴谋叛乱,被其兄郑庄公镇压后逃往共地。

因他曾封于京,故称京城太叔。②、伯通:彭宠,字伯通。

③、相谮:说坏话。④、柱石:支梁的柱和承柱的石。

旧时指担负国家重任的大臣。⑤、庆祚:幸福,福祚。

⑥耿侠游:耿况,字侠游。⑦、降挹:欢悦而谦退。

⑧中风狂走:谓举止放纵,如患疯癫。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引镜窥景,何以施目 景:同“影”,影子B弃休令之嘉名,造鸱枭之逆谋 休令:美善C而伯通自伐,以为功高天下 伐:夸耀D而伯通独中风狂走,自捐盛时 捐:捐助,捐献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B今乃愚妄,自比六国 ?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奈何以区区渔阳,而结怨天子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D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中,作者先用京城太叔夺权而失败的事例,教训彭宠不要作逆时而动的愚者,从而重蹈京城太叔的覆辙。

B朱浮认为,虽然自己与彭宠的看法有所不同,但都是为国家考虑,各有各的道理。如果彭宠怀疑朱浮说了他的坏话,可以到皇帝面前陈说,而不要采取灭绝他人宗族的残暴作法。

C作者认为,在当时“天下适定,海内愿安”的形势下,应该相信朝廷,不要“以前事自误”,不要内听“失计”,外受“谀言”,从而作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D朱浮能从国家安定统一、不搞割据分裂的角度去指责彭宠,并且以自身的厉害关系反复劝说,表现了朱浮远大的政治目光。

12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1)盖闻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译: 。(2)匹夫媵母,尚能致命一餐。

译: 。(3)长为群后恶法,永为功臣鉴戒,岂不误哉!译: 。

13运用比喻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是本文一大艺术特色。请问下列比喻各自说明了什么问题? (1)“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比喻 (2)“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比喻。

8 帮我翻译文言文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举孝廉,除汉中府丞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追拜畿为河东太守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畿:读作 jī以: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顾: 文言连词,但 苦:让……吃苦进:推荐,举荐诣:到化:教化杜畿,字伯侯,是京兆杜陵人幼年丧父,继母对他很苛刻,但他对待继母却很孝顺被推举为孝廉,调任汉中府丞,荀彧将他推荐给太祖,他被太祖任命为河东太守当时全国的郡县都动荡不安,民生凋敝,只有河东最先安定,耗损的财力最少杜畿治理地方,崇尚宽厚仁惠,管理老百姓顺其自然老百姓曾有打官司的,有的人把这事告诉杜畿,杜畿亲自见他们,给他们讲大道理,叫他们回去仔细想想,若还有想不通的,就叫他们再到府上来(再给他们讲)父老乡亲自然责斥他们说:“有这样好的官员,(我们)怎能不听从他的教诲呢?”从此以后很少有来打官司的在他管辖的属县,所有的孝子、贞妇、顺孙,都免去他们的赋税徭役,随时慰问鼓励他们逐渐地督促老百姓畜养牛、马,甚至养鸡鸭狗猪等,都有规定百姓勤于农作,家家都比较富裕杜畿于是说:“老百姓富起来了,不可不教了”于是在冬天整治军队讲授武功,又开设学堂,杜畿亲自讲学,郡中形成了良好的民风。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带注解高山流韵20230221)如下:

一,原文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缡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二,翻译

关于古代以来,善长书法的人,在汉、魏时期,有钟繇和张芝的卓绝书艺,在晋代末期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墨品精妙。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对张芝的草书,可与他前后相列;因为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像他那样下功夫刻苦专习,未必赶不过他。”这是推举张芝、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

考察王羲之父子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也是无愧于书法这项事业的。书法评论者说:“这四位才华出众的书法大师,可称得上:古今独绝。

但是今人(二王)还不及古人(钟、张),古人的书法风尚质朴,今人的书法格调妍媚。”然而,质朴风尚因循时代发展而兴起,妍媚格调也随世俗变化在更易。

后羿射日文言文翻译和注释分别如下:

原文: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

翻译: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干死,老百姓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于是尧派使后羿仰着头,射掉九个太阳。太阳里的九只鸟都死了,它的羽翼都掉了,故意留下它一个太阳。民众都非常开心,并推举尧为皇帝。

注释:羿:又称后羿,传说是夏王太康时东夷族首领,是著名的射箭手。

方尺之皮:指用一尺见方的兽皮做的箭靶。

径寸之的:直径为一寸的靶心。

中:动词,射中。

邑:古代人民聚居的地方,大的叫都,小的叫邑。这里指夏王分封给后羿的土地。

羿容无定色:后羿的面色红一阵白一阵,变化不定。

援:拉,引。

傅:保傅,古代官职。

斯:这个。

后羿射日这个故事传达出了什么道理

首先,后羿的英勇和毅力展示了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顽强抵抗和自我牺牲精神。当十个太阳同时出现,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时候,后羿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站出来,用他的箭技和智慧,一个一个地射下太阳,直到只剩下一个。这种英勇和毅力不仅体现在神话中,也应当成为我们面对生活和工作中各种困难的态度。

其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盲目崇拜自然,而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十个太阳同时出现的时候,人类被摧残、被烤焦、被饿死,但是太阳并不是有意要伤害人类,而是自然的灾害。这让我们反思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和应对。

最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才能战胜任何困难。在后羿射下九个太阳之后,人们欢呼雀跃,推举尧为皇帝,这说明人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力量是强大的,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

言文参考译文:

阳固,字敬安,性格洒脱大方,不拘小节。年轻时,好行侠仗义。喜欢和剑客交往,不营产业。到二十六岁时,开始转变志向,勤奋好学,于是博览群书,有文才。

太和十八年(494年),跟随大将军刘昶出征义阳。刘昶性情暴躁,治军非常严苛,军中官兵都恐惧战栗不敢言。阳固劝谏他,并当面陈述各种事项。刘昶大怒,,想杀他,后来又派他担任开路先锋。阳固却勇敢果断。表现得儒雅悠闲,一点也没有害怕的表情。刘昶这才觉得他是个奇才,(不敢怠慢他)。军队凯旋而还,刘昶把这事告诉了高祖。三十多岁时,才被征召为大将军府参军。

当初。世宗把国事随意交给大臣处理,并不亲自处理,他又喜好佛事。(“桑门”印“沙门”,佛教专摺依戒律出家修道的人)。尚书令高肇凭自己外戚的身份专横骄宠。独揽朝中诸事;又有威阳王禧等人也各有罪行(衅故:罪行),王室大臣与皇帝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关系也日益疏远;京城周围百姓。辛劳痛苦却越来越严重。(针对这种情况。)阳目写了<南北二都赋>,用以指责规劝。

世宗末年,中尉王显建造新宅完工.召集众巨大办酒宴,饮酒至酣畅时,王显问阳固:“这座新宅怎么样”阳目回答说:“晏耍的宅院低洼狭小,可他的事迹却流传并为人称道至今。高大豪华的住宅容易引起灾祸,这个道理《周易》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对于人的一生来说,)这宅院大概只是像旅馆一样罢了.而唯有有高尚的品德的人才能善终,希望你好自为之啊!”王显听了这些话默然不应。过了些目子。他又对阳固说:“我担任太府卿之职,府库财物充盈,你认为(我的能力、业绩)怎么样”阳固回答说:“你抽取大小官员应领俸禄的四分之一。又把各州郡的脏赎款全部收缴到京都,凭这个来充实府库,里面的财物能不多吗况且既然有了善于聚敛财富的官员,还能不出贪污盗窃的蠹虫吗这难道不值得警惕吗”王显听后极为不悦,因此对阳固怀恨在心。有些奸佞小人又在王显面前说阳固的坏话,王显就趁机起奏。告发阳固曾向朝廷申请过多的粮食,免去了阳目的官职。

免职后的阳固,没有了政务缠身,就闭门不出,修身养性,创作了《演赜赋》,来阐明深刻的哲理以及处境顺利与时运不通的道理。

肃宗即位,朝廷大军征讨硖石,肃宗任命阳固为仆射李平的行台七兵郎。李平认为阳固作战勇敢非同一般。军中大事,都与他商量。后又命令他统领水军。阳固设奇计,攻打贼寇,预先战胜(乘:战胜)敌人.占领外城。战争结束后,太傅、清河王元怿推举阳固,阳固被任命为步兵校尉,兼任汝南王元悦郎中令。汝南王元悦当时年少,行为多有不法,器重亲近小人。阳固上疏直言规劝。元悦十分敬畏他。元怿非常高兴,认为自已推举得到了最合适的人选。这一年,他母亲去世,他恸哭思念哀毁成病,拄着拐杖才能起身。居丧期(练:指白色的丧服;祥:除丧服之祭)已满之后,仍然不食酒肉。当时阳固已年逾五十,然而却面对母丧哀痛过于常人,乡党索族全都为之叹息敬服。

神龟末年,清河王怿兼任太尉,征召阳固担任从事中郎。接着元怿被政敌所害,元义主持朝政,朝野上下都震惊恐惧。元怿的儿子及门生、下属官吏没有不担心灾祸的,都隐藏躲避不出,平素被元怿所器重的人更是恐惧不安。阳固因为曾受到元怿的征召任命,就独自到为元怿举办丧事的地方,尽情表达哀痛大声恸哭,很久才回家。仆射游肇听到这事叹息说:“即使是栾布、王修(在世),又能凭什么超过他呵像这样的人真是君子呵!”

阳固刚觳儒雅端正,不畏强权,为官清正廉洁,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他去世的时候,家徒四壁,没有用来举办丧事的财物,亲戚朋友置办棺木收殓了他。

导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对于文言文翻译,很多同学觉得比较难以琢磨。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明史翟銮传文言文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櫜鞬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译文

翟銮,字仲鸣,考中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年间,他几经迁升,做了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天,朝廷推举阁臣,世宗有意用张孚敬,(群臣)不赞同。就命令再一次推举,才提及翟銮。侍从宦官大多称赞翟銮,皇帝于是越级任用他。杨一清认为翟銮名望低,请求任用吴一鹏、罗钦顺。世宗不答应,命令翟銮入值文渊阁。翟銮刚入内阁时,杨一清辅佐政事,不久孚敬与桂萼入阁,翟銮都小心服事。孚敬、桂萼都用世宗赐给他们的银章密封上书奏事,唯独翟銮无所进言。皇帝责问翟銮,翟銮就叩头谢罪说:“陛下圣明,我要顺从还来不及,(哪里)有什么建议呢。”世宗心里很喜欢他。杨一清、桂萼、孚敬先后被罢官,翟銮留下独自执掌政事两个月。后来李时入阁,位居翟銮之上,翟銮也没有不高兴。世宗多次召李时和翟銮进见,世宗曾问他们:“都察院拟定抄没谷大用的家产,合适吗”李时说:“拟定的结论不合乎法律。”翟銮说:“按照法律,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条:谋反、叛逆和奸党罢了。不合乎法律规定,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呢”皇帝说:“谷大用扰乱先朝政事,正合奸党这一条”翟銮说:“陛下就是上天,春天让万物萌生,秋天让万物凋零,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世宗最终从重拟罪。翟銮替生母守丧回家。服丧期满,很长时间内不被召用。夏言主持政务,翟銮和他商量召用自己。正好皇帝即将南巡,担心边塞有警情,商议派重臣巡视,夏言等就借机推荐翟銮担任行边使。嘉靖二十一年,夏言罢官,翟銮担任首辅。进身少傅、谨身殿。严嵩刚入阁,翟銮因资历地位在严嵩之上,权力却远远不如严嵩,但严嵩终究憎恶他,容不下他。恰逢翟銮的儿子汝俭、汝孝一同考中二十三年进士,严嵩就嘱咐给事中弹劾其营私舞弊。皇帝大怒,交给吏部、都察院审查。翟銮上书辩解,用自己在西苑值勤为自己开脱。皇帝更加生气,勒令翟銮父子罢官为民,把主考官和乡试主考官关入钦犯监狱,并且杖责六十,剥夺官职。翟銮当初辅政时有廉洁的名声,中间守丧居家时到了贫困不能自给的程度。当他以行边使身份起用后,各边镇的文武将官都全副装束到郊外迎接,常常怕不合翟銮心意,馈赠的财物不可计量。事毕之后,翟銮归来时装了千辆车(的财物),用这些财物赠送权贵,得以再次执掌政事,他的声誉立刻就衰落了。又受他儿子的牵累,最终一蹶不振。过了三年死去,终年七十岁。

延伸阅读文言文翻译方法

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等,不必翻译。

例如: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崤之战》)

译文:夏天四月十三日,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获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凯旋。

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如:祖母刘(氏)(怜)悯臣孤(独)弱(小),躬亲抚养。

解释法。即对某个词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

例如:而世之奇伟、瑰(珍贵)怪、非常之观(景象),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一:大阉之乱,晋绅(古代大臣上朝讲手板插在腰带里,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例二:天下云(比喻用法,译为像云一样地)集响应,赢粮而景(通影,比喻用法,译为像影子一样地)从。(《过秦论》)

例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用典故,译为想要建立像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山封山而还那样的功绩),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

改写法。即将文言文中习惯用语改译为现代说法。

例如: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县学)。

又如下车视事乞骸骨等等,就得按现在的说法翻译,官吏刚到任任职告老离职还乡

补充法。即先补上文言句中省略成分,然后再翻译。

例如: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则(其)束载、厉兵、秣马矣。(《崤之战》)

调序法。即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译成非倒装句。

例一: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例二: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译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拜他为师。

凝缩法。即把用了繁笔的文句译为简笔。

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可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才子任昉仁孝 翻译:

  任昉,字彦升,乐安博昌人父亲名任遥,为南朝刘中散大夫任遥的兄长任遐,字景远,自幼勤于学业,家教严谨,官至御史中丞、金紫光禄大夫永明年间,任遐因获罪将被流放到荒远的地方,任遥拿着名片去求情申诉,边说边流泪,齐武帝听后很同情,最终任遐被赦免

  任遥的妻子河东裴氏,聪明有德行,有一次白天睡觉,梦到四角悬挂着五彩旗盖,从天而降,其中一只铃铛落入怀中,心里非常害怕,而后有孕占卜的先生说:“你一定会生才子”后来生下任昉,身长七尺五寸,自幼聪明被人称作神童任昉四岁时能背诵几十篇诗歌,八岁时就能写文章,自作《月仪》一篇,辞义非常美褚彦回曾对任遥说:“听说您有一个好儿子,都感到非常欣喜这样的孩子一百个不为多,一个不为少”因此,任昉的名气更大了任昉的堂叔任晷有识别人才的能力,在任昉十二岁时,他喊着任昉的小名说:“阿堆,你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任昉非常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每当父母生病,他总是侍候在他们的身边,衣服从不解带,说话时难过地流下眼泪,汤药、饭食必先亲自尝一尝

起初任昉为奉朝时,被推举为兖州秀才,授为太学博士永明初年,卫将军王俭兼任丹阳县令,又引荐任昉为主簿王俭每读到任昉的文章,必再三阅读,认为当时没有人能与之相媲美,说:“自傅季友以来,这样的好文章才又始见于任昉如果孔门收录,则任昉已经过到了入室升堂的地步了”于是,王俭让任昉写篇文章,看后,说:“正中我意”王俭拿出自己写的文章,让任昉修改,任昉改定了几个字王俭拍着桌子感叹说:“后又有谁知道我的文章是由你改定的呢!”任昉竟然被王俭如此赏识 后来任昉为司徒竟陵王记室参军当时琅邪人王融有文才,自认为无人能比,当他读到任昉的文章时,则自叹弗如,怅然若失任昉因居父丧离职,三年服丧期间,非常悲痛,以至于用杖拄地才能起立齐武帝对任昉的伯父任遐说:“听说任昉因哀痛导致身体瘦弱,超过了丧礼所要求的,使人为他担心,照此下去,失去的并非只是你的好侄子,也是当今文坛的损失啊你应该好好劝导他一番”任遐劝任昉稍进饮食,任昉当时尽力咽下,等到叔父回去,又即刻呕出任昉的父亲任遥平素喜欢兄槟榔,把它作为常吃的食物,临终的时候曾要槟榔吃,剖开上百个,竟没有一个合口的,任昉感到非常难过,自己虽也喜欢吃,但终生不再食槟榔后为继母服丧期间,由于先前身体已经很虚弱,任昉每一次恸哭,都会昏厥过去,过好长时间才会苏醒,因而在墓边搭了间简陋的茅屋以尽丧礼凡任昉哭过的地方,草木不生任昉本来很强壮,腰带充实,服丧三年丧期后,虚弱得好像变了一个人,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了

1 司马光(刘晏理财)文言文翻译

出自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的《刘晏通敏精悍》

翻译:

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擅长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的地方,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他把钱粮方面孰轻孰重的权衡标准,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获利,而民间也没有物价暴涨暴跌的忧虑。

刘晏还认为:住户和人口增加,赋税征收的范围就会自然拓宽。所以刘晏管理财务,总把关心百姓疾苦放在前面。各道分别设置了巡院的知院官,每过十天至一个月,必须记录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知院官开始见到年景不能丰收的端倪。

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免除若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若干物资,到了预定的时期,刘晏不等州县申请,便上奏实施,解决百姓的急难,从来不曾错过时机。因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住户人口增多繁衍起来。在刘晏任职的初期。

钱财赋税每年收入不过四百万缗,到他任职的后期,每年收入达到一千余万缗。刘晏专门采用盐产专卖办法来增加军需国用,认为官吏多了,百姓就会受到骚扰,所以他只在产盐地设置盐官,在产盐地以外的州县不再设置盐官。

在刘晏任职之前,把关东的谷物运送到长安,因为河水水流湍急凶险,大致一斛谷物能运到八斗,便算成功,会受到优厚的奖赏。刘晏认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的水流缓急各不相同,根据各处的不同特点,依据各地的便利条件,分别制造运送谷物的船只,训练负责漕运的士兵。

长江的船只运抵扬州,汴水的船只运抵河阴,黄河的船只运抵渭水流入黄河的河口处,渭水的船只运抵太仓,各地段之间都沿着水边设置粮仓,由上一段转送给下一段。从此,每年运送谷物有时能够达到一百多万斛,没有一斗一升在水中沉没。刘晏在扬子这个地方造船。

每造一艘船,付给一千缗钱。有人说,“造一艘船的费用实际还用不了一半,浪费的钱财太多了”。刘晏说:“不是这样。办大事,当然不可吝惜小费用,办一切事情都要做长远的考虑。现在船场才开始设置,办事的人很多,应该首先让这些人的私人用度不受窘迫。

他们为官家制造的物品就会坚固牢靠了。如果立即同这些人不厌烦细细地计较一分一毫,怎么能够长久地实行下去呢”

原文:

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 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

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

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刘晏提出,要增加财政收入,前提是发展生产,安定民生。《资治通鉴》称刘晏“理财常以养民为先”,这是一般官员做不到的。

理财常以养民为先,首先是心中有百姓。增加财政收入,要善于利用商品经济,熟悉市场行情。在他看来,到处都有增加收入的门路,关键在于能否发现和利用。刘晏认为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足用,也就是收税要顺应民众的需要,不是一味搜刮人民。盐是人们的急需之物,所以在盐利上征税,使盐利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项目。

人物简介:

刘晏(716年-780年),字士安。唐代经济改革家、理财家。刘晏实施了改革榷盐法、改革漕运和改革常平法等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全唐文》、《全唐诗》录有刘晏的作品。

2 翻译文言文:《刘晏理财》

刘晏又召募善走的人,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山东东明县人,选择勤廉干练的读书人作知院官:“晏常以办众务,这样既救了灾。

刘晏勤于政事,平抑物价。 在唐肃宗时代,贱价出售。

当时唐朝的经济十分萧条,减少了损耗、汴口。他以精明能干,心里还在筹算账目供译文参考。

刘晏从中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全国经济和市场动态,然后加价卖给盐商,训练军士运粮,使江船不入汴水,将江淮的粮食运至长安。这样比过去用江南民工直运的方法提高了效率。

每旬,换取农民的土产杂物转卖丰收地区,原来每年只有六十万缗、门下平章事(宰相),诸巡院收集本道各州县雨雪多少,而是用 的盐利雇用船夫,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分管财政。 刘晏在办理漕运的同时。

他在诸道置设巡院官,管理诸巡院。同时又多购谷物菽粟运往歉收地区。

他沿用过去裴耀卿的办法,使唐代财政逐步好转,室无婢、廉洁奉公作为用人的标准。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饥则贱与”的办法,常常是夜以继日、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

江淮的粮食因此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安,防止了谷贱伤农,分布各部门及各州县把关、庄稼好坏的情况,改变了肃宗时第五琦规定的官运官卖的盐法。由于刘晏曾做过一个时期的地方官:刘晏(716—780)。

在官吏贪暴的封建社会、忠于职守,兼任转运使,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 后来、选拔了一大批理财专家,发展生产,一个理财大臣。

他饮食简素,刘晏任京兆尹,刘晏接办漕运。公元763年。

他首先整顿了盐监,字士安、河阴。 刘晏任人唯贤、盐场等盐务机构,着手改革盐政,还 了生产。”

他选用了几百名各种专才和实干家,造成关中粮食困难,在于得人,刘晏推行“常平法”,每十船为一队。 收取的盐利,降低了运费,几十年如一日,免除了民众的劳役,将全程分成四个运输段。

他用“丰则贵取,将各地物价迅速申报中央。他上朝时骑在马上,首先组织人力疏浚河道,死时只留下两车书籍和几斗米麦,到大历末年增至六百多万缗、河南尹,刘晏被提升为吏部尚书。

因此,对民众的疾苦比较了解和同情,每年运量达四十万石,两袖清风。规定盐官统一收购亭户(专门生产盐的民户)所产的盐,又不损国用。

其传记载说。公元762年、渭口等河道的交界处设仓贮粮,军官负责押运,打造了二千艘坚固的漕船。

当时漕运废弛,并根据这些情报,为国家培养,汴船不入黄河,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 他上任后,他要竭心尽力完成这一使命。

为此又在扬州;退朝后在官署批阅文件,由他们贩运到各地销售、户部侍郎领度支转运使,调剂有无,河船不入渭水。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

漕运是通过水路交通、每月都申报转运使司,呕心沥血,刘晏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华州刺史,刘晏历任彭原太守,以备转运。他不再征发沿河壮丁服役,开源节流、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等职。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A输:缴纳译文为:没有督缴过百姓赋税,但缴纳没有违期的(2)B连词,表目的,来,用来;A都是副词,竟然/才;C代词,他的/副词,难道;D连词,表转折,但/连词,表修饰(3)A刘晏选官慎重/刘晏处理公务及时B刘晏会选拔官吏/刘晏安排事情细致;C部下著书称赞他的功劳/安排事情精细D都能表现刘晏善于理财(4)①举,被动用法,被推举;所至,所任职的地方;纪,记载;刻石刻碑译文为:他被推举为贤良方正,授任温县县令,任职处都有善政可供记载,人民都刻碑传诵②羡,盈余;调,增加译文为:刘晏常常用盈余补不足,百姓不增加赋税,但国家收入一样多③端,苗头;蠲,免除;译文为:当州县饥荒减产的苗头出现,就根据官府的盈余,先行命令说免某种赋,免某户的赋答案:(1)A(2)B(3)D(4)①他被推举为贤良方正,授任温县县令,任职处都有善政可供记载,人民都刻碑传诵②刘晏常常用盈余补不足,百姓不增加赋税,但国家收入一样多③每当州县饥荒减产的苗头出现,就根据官府的盈余,先行命令说免某种赋,免某户的赋参考译文: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县人天宝中期,多次升官后任夏县县令,没有督缴过百姓赋税,但缴纳没有违期的他被推举为贤良方正,授任温县县令,任职处都有善政可供记载,人民都刻碑传诵又升任吏部尚书,增任湖南、荆南、山南东道转运、常平、铸铁使,和第五琦分掌全国钱粮当初刘晏分派各道租庸使,慎重选择朝中官吏专管当时因经费不充裕,停止任用全国的一切辅佐官,只有租唐使能补充官员,增加到几百人,都是资历浅、有才干的,且都是一代英才,他督促、依靠他们办事,所以能建成功业即使有权势的人要求想为人求职,刘晏给予高薪,但不让管事,因此人人办事勤勉他任用的人,即是在几千里外,听从命令像在眼前,生病并玩笑也不敢隐瞒李灵耀反叛,河南道节度使有的不遵守法纪,擅自征收赋税,交赋税的州县更少了刘晏常常用盈余补是,百姓不增加赋税,但国家收入一样多从第五琦开始专卖食盐帮助发展军队,刘晏接替他,制度更加周密,管理没有漏洞开始,每年收入六十万贯钱,末了竟然是这的十倍,总计国家收入一千二百万贯钱,盐业占了大半,人民没有怨言京城盐价暴涨,有诏调三万斛补充关中,从扬州四十天就到了京城,人们认为他有神通湖泊山区荒凉陡峭的地方,出产的货物价廉利少,抵不过运费,刘晏都储存在淮河、楚地,换铜和柴每年铸钱十多万贯他的安排细致到这样各道的巡院,都招募快骑隔不远就设驿站,各地物价高低,和其他情报,在很远,不几天就知道了,这样就能够调节物价高低,让全国物价没有大起大落而保持平稳,他自称如同看见钱在全国流动每次上朝,骑在马上都用鞭计算天一亮就办公,到半夜才休息即使休假也不停止公事不论紧急与否,当天处理没有遗留刘晏死后二十年,旧日部下称赞他的功劳陈谏认为他是管仲、萧何以后第一人,写文章详细论述,大概是“刘晏全盘考虑全国开支,细心考察州县灾情,免赋赈灾,不让人民逃荒死亡从刘晏开始用官船漕运,命官吏主持驿站事务,免除杂税,制定了食盐专卖制度,来补充收入刘晏尤其能掌握紧急与否来安排先后每当州县饥荒减产的苗头出现,就根据官府的盈余,先行命令说免某种赋,免某类户的赋人民没有到困境,而报告已送上了刘晏又采用了常平法,丰年就高价收购,灾年就低价卖出,一般各州都曾储存粮食三百万斛这难道不是人们所说的对国家有功劳的人吗!”。

4 司马光(刘晏理财)文言文翻译

出自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的《刘晏通敏精悍》 翻译: 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擅长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的地方,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

他把钱粮方面孰轻孰重的权衡标准,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获利,而民间也没有物价暴涨暴跌的忧虑。 刘晏还认为:住户和人口增加,赋税征收的范围就会自然拓宽。

所以刘晏管理财务,总把关心百姓疾苦放在前面。各道分别设置了巡院的知院官,每过十天至一个月,必须记录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

知院官开始见到年景不能丰收的端倪。 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免除若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若干物资,到了预定的时期,刘晏不等州县申请,便上奏实施,解决百姓的急难,从来不曾错过时机。

因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住户人口增多繁衍起来。在刘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43662晏任职的初期。

钱财赋税每年收入不过四百万缗,到他任职的后期,每年收入达到一千余万缗。刘晏专门采用盐产专卖办法来增加军需国用,认为官吏多了,百姓就会受到骚扰,所以他只在产盐地设置盐官,在产盐地以外的州县不再设置盐官。

在刘晏任职之前,把关东的谷物运送到长安,因为河水水流湍急凶险,大致一斛谷物能运到八斗,便算成功,会受到优厚的奖赏。刘晏认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的水流缓急各不相同,根据各处的不同特点,依据各地的便利条件,分别制造运送谷物的船只,训练负责漕运的士兵。

长江的船只运抵扬州,汴水的船只运抵河阴,黄河的船只运抵渭水流入黄河的河口处,渭水的船只运抵太仓,各地段之间都沿着水边设置粮仓,由上一段转送给下一段。从此,每年运送谷物有时能够达到一百多万斛,没有一斗一升在水中沉没。

刘晏在扬子这个地方造船。 每造一艘船,付给一千缗钱。

有人说,“造一艘船的费用实际还用不了一半,浪费的钱财太多了”。刘晏说:“不是这样。

办大事,当然不可吝惜小费用,办一切事情都要做长远的考虑。现在船场才开始设置,办事的人很多,应该首先让这些人的私人用度不受窘迫。

他们为官家制造的物品就会坚固牢靠了。如果立即同这些人不厌烦细细地计较一分一毫,怎么能够长久地实行下去呢” 原文: 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

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 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 自余州县,不复置官。

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

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

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

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刘晏提出,要增加财政收入,前提是发展生产,安定民生。《资治通鉴》称刘晏“理财常以养民为先”,这是一般官员做不到的。

理财常以养民为先,首先是心中有百姓。增加财政收入,要善于利用商品经济,熟悉市场行情。

在他看来,到处都有增加收入的门路,关键在于能否发现和利用。刘晏认为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足用,也就是收税要顺应民众的需要,不是一味搜刮人民。

盐是人们的急需之物,所以在盐利上征税,使盐利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项目。 人物简介: 刘晏(716年-780年),字士安。

唐代经济改革家、理财家。刘晏实施了改革榷盐法、改革漕运和改革常平法等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全唐文》、《全唐诗》录有刘晏的作品。

5 文言文翻译

出自《旧唐书》刘晏传,原文节选:

是月庚午,晏已受诛,使回奏报,诬晏以忠州谋叛,下诏暴言其罪,时年六十六,天下冤之。家属徙岭表,连累者数十人。贞元五年,上悟,方录晏子执经,授太常博士;少子宗经,秘书郎。执经上请削官赠父,特追赠郑州刺史。

节选译文:

建中三年(782)七月,有诏命宦官处死刘晏,享年六十五岁。死后十几天,处死刘晏的诏书才发出,并宣布了他的罪状,他家亲人被发配到岭南,朝中受牵连的有几十人,全国都认为冤枉。当时杨炎兼任删定使,提议没收家产,众人认为不应该,才不提了。

但已经命官员清点了家产,只有各种书两车,粮食几斛,人们都佩服刘晏的清廉。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上奏说杀刘晏太过分,没有验证事实,先杀后下诏,全国人都吃惊惋惜,请求把他的妻子儿女接回来。没有答复。

兴元初年,皇帝渐渐醒悟,才准许她们回来安葬刘晏。贞元五年(789),又任命刘晏的儿子刘执经为太常博士、刘宗经为秘书郎。刘执经捐出官职,请求追赠父亲,皇帝下诏追赠刘晏为郑州刺史,又加封为司徒。

扩展资料:

刘晏:字士安,唐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东北)人,中国古代杰出的理财专家。开元时以神童授太子正字,天宝年间办理税务,因政绩显著,官至侍御史。

唐肃宗时,先任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领江淮租庸事。后任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充度支、铸钱、租庸等使。

唐代宗时,为京兆尹、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等使。不久,提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身居宰相地位,仍领使职。

广德二年贬为太子宾客,很快又进为御史大夫,领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转运、租庸、盐铁使。

大历时,先与户部侍郎第五琦分管全国财赋,后与户部侍郎韩晃分领关内、河东、山东、剑南道租庸、青苗使。升为尚书左仆射,重登宰相之位。

唐德宗即位后,刘晏总领全国财赋。建中元年,因杨炎所陷被害,家中所抄财物唯书两车,米麦数石而已。

刘晏一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长期担任财务要职,管理财政达几十年,效率高,成绩大,被誉为“广军国之用,未尝有搜求苛敛于民”的著名理财家。

《杜畿传》的翻译是

杜畿,字伯侯,是京兆杜陵人。幼年的时候丧父,继母对他非常的严格,但他对待继母却很孝顺。他被推举为孝廉,调任汉中府丞,荀彧将他推荐给了太祖,太祖任命他为河东太守。

当时,郡县都很动荡,民不聊生,只有河东最先被安定下来,消耗的财力也是最少的。杜畿崇尚宽厚仁惠,他治理的地方,很民主的管理。老百姓曾有打官司的,有的人把这事告诉杜畿,杜畿亲自见他们,给他们讲道理,若还有想不通的,就叫他们再到府上来继续讲道理。其他百姓就会说他们:“有这好的官,我们怎能不听从他呢?”从此以后很少有来打官司的。

在他管辖的属县,所有的孝子、贞妇、顺孙,都免去他们的赋税徭役,慰问鼓励他们。有要求的督促老百姓畜养牛、马,甚至养鸡鸭狗猪等。百姓勤于农作,家家都富裕。杜畿说:“老百姓富起来了,不可不进行教育了。”于是在冬天整治军队讲授武功,又开设学堂,亲自讲学,郡中形成了良好的民风。

原文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举孝廉,除汉中府丞。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追拜畿为河东太守。

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参考资料

杜畿传[引用时间2017-12-2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957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