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的 翻译

杨炯的 翻译,第1张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解析: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以军旅战争之事为题材。

2蜂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从边境到内地,沿途高筑烽火台,有敌情就在台上点火示警,根据敌情之缓急,逐级增加烽火的炬数。照西京:是说报警的烽火已经照达西京(长安),表明敌情严重。

3不平:难以平静。

4牙璋:调兵的符牒。两块合成,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嵌合处呈齿状,故名。这里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汉武帝所建的建章宫上有铜凤,故称凤阙。后来常用作帝王宫阙的泛称。

5铁骑:精锐的骑兵,指唐军。绕:围。龙城:汉时匈奴大会祭天之处,故址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东侧。这里泛指敌方要塞。

6“雪暗”句:大雪弥漫,落满军旗,使旗帜上的图案暗淡失色。凋:原意是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7百夫长:泛指下级武官。

〔导读〕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这大概就是“烽火照西京”的意思。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诗的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诗中洋溢着乐观进取的精神,颇可代表初盛唐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唐诗广选》蒋正舒曰:“三四句实而不拙,五六句虚而不浮。”《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语丽音宏,允矣,初唐之杰。……一结放笔岸然,是大家。”

〔作者〕

杨炯(650——693?)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唐高宗、武后时期著名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十岁应神童举及第,待制经文馆。高宗上元三年(676)又应制举及第,补秘书省校书郎。曾为盈川(今浙江省衢县附近)县令,卒于任上,年仅四十余。《杨盈川集》原三十卷,今存十卷,有诗三十余首,全是五言。成就主要在五律方面。

公元681年,唐朝边境发生了一件大事,也催生了初唐边塞诗的一首名篇。 年初,被唐军击败的东突厥再次集结,攻占甘肃固原、庆阳等地。5月,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帅军西征。在经历了几次小败之后,裴尚书终于憋出了大招:用离间计让敌将相互猜疑,最终投降唐军。见敌将率部来降,裴尚书喜出望外,许其不死。谁知,降将押回京师后,却悉数被斩。裴尚书不觉感叹,「 ”杀降者,恐无再来降者”,遂称病不出。 这是后话。却说这一年,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已31岁,还没有建功立业。战报传来,他自然热血沸腾,当即写下了其边塞诗的代表作《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该诗以洗练的笔墨、蒙太奇的手法,描写了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烽火战报传到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平静?调兵的令符刚出宫门,铁骑就直捣突厥都城。雪花漫舞昏暗得连军旗都仿佛褪了颜色,而狂风的怒吼中又夹杂战鼓的高亢之声。我宁愿作一名百夫长(指下层军官)冲锋陷阵,也比做个书生活得带劲。 该诗写得慷慨激昂、豪情满怀,仅仅40个字,既交代了背景,叙述了战争场面,又渲染了气氛,揭示了人物心理活动,笔力极其雄劲,历来被评为唐代边塞诗的名篇,其中「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堪称喊出了唐代大部分诗人的心声。 但,如果这首诗就作此解,就真的埋没了杨炯的天分。 杨炯是真正的少年天才,10岁应试神童科登第,待制弘文馆。27岁进士及第,补授校书郎。然而,就是这样一名天才,却在弘文馆一待就是17年。这期间,有多少人建功立业、出将入相,而自己却只能当个书生,岂能不郁郁寡欢?因此,后世人评此诗,有说杨炯是以该诗自嘲,雄劲之余,更有一份怀才不遇的感叹。 好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次年,杨炯被举荐为弘文馆学士,升迁太子詹事司直,掌管太子宫中事务,可谓一步登天。然而好景不长,几年后徐敬业起兵反抗武则天,杨炯受堂弟的牵连被贬四川。在这里,他结识了王勃、卢照邻等人,几人一起游山玩水,诗歌唱酬,诗艺大增。 后来,洛阳宫中拿出盂兰盆分送给佛寺。武则天与群臣一起在城楼上观赏。杨炯立即写了一篇《盂兰盆赋》进献给武则天,极力歌颂大周王朝,并希望她「 ”任贤相,淳风俗,远佞人,措刑狱,省游宴,披图策,捐珠玑,宝菽粟”,成为千古帝王的楷模。武则天看罢,心中那个爽啊,好似喝了蜂蜜一般。当年,在武则天的亲自过问下,杨炯被提拔了,调任盈川县令。 纵观杨炯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他虽没有亲自参加过边塞战争,却写过《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边塞诗,且每首都写得气势高昂、风格豪放,一改初唐诗坛盛行的「 ”宫体诗风”,对唐朝的诗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特别是「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可以说是唐诗中弘扬主旋律的经典名句。

“初唐四杰”都有谁为什么初唐四杰都没有善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一起看一看。

初唐四杰大家都知道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仁兄。《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此四人都是初唐时的大文豪!他们那些被后人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文章都为中华文学做出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的人生并没有他们的才华那般好,除了杨炯明哲保身以外,其余三人都不得善终。

王勃,字子安,650年,出生于山西龙门的一个名门望族+神童世家。爷爷王通是隋末唐初的文化名人,门生遍天下,爷爷的弟弟王绩是名震京城的“神童仙子”,王勃的哥哥王勮也是天才少年,20岁就考中了进士。生在这样一个大家族,王勃彻底将家族的神童基因发挥到了极致:王勃六岁就能写文章,九岁时候写了篇《汉书指瑕》,指出著名学者颜师古注释的《汉书》中的错误之处,十岁时,便饱览了六经。

王勃才华早露,胆识过人,14岁时直接上书当朝宰相,直抒政见,深受右相刘祥道的赏识,刘祥称誉王勃是“神童”,并上表朝廷加以推荐。王勃因此被任命为朝散郎,官阶为七品,要知道县令的官阶也不过是七品,而此时的王勃只是个十四岁的少年。

乾封初(666年),王勃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至此,王勃曾经凭着自己执着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获得的仕途,就这样几乎归零了。有才华的人向来不缺机会,二十岁时,王勃再次步入仕途,担任参军一职。然而在职时他一时心软私藏了一个逃跑的官奴,后来怕被人举报竟把那官奴杀了,杀人偿命,王勃被定了死罪。幸运的是,王勃遇到了大赦的机会,命是保住了,但仕途有可能就从此无望了。劫后余生之后,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漂洋过海去看望自己的老父亲,然而在这次探望途中,王勃不幸溺水而卒,年仅二十七岁。

杨炯与王勃同龄,也同样聪明。杨炯出身望族,幼年聪明好学,很早就显现出文学方面的才能。年仅九岁便被举为“神童”,仅过一年,杨炯被朝廷选了弘文馆,端上了铁饭碗,这一做,便是十六年。上元三年(676),杨炯通过制举考试,被授予校书郎一职,掌管校勘书籍之事,这一年他二十六岁。年近三十,才获得这么一个九品小官,杨炯郁勃不平,期间创作了《浑天赋》以示自己的情志,但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

九品的官位上又坚持了六七年郁沉岁月后,杨炯终于从九品末僚一跃而成为太子詹事司直,而且还充任声望甚隆的崇文馆学士,开始了仕途上的一大腾跃。可惜好景不长,685年秋冬之际,由于受到堂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扬州兵变的株连,杨炯被贬到四川梓州任参军,后又被授予盈川令一职。怀才不遇,官场沉浮一生,无所政绩,使得杨炯心中忧郁,长寿二年(693)杨炯在盈川令任上去世,时年四十四岁。比起其他三几位仁兄,杨炯其实还是挺幸运的,因为他至少得以善终了。

大家熟知的《咏鹅》就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可见这位仁兄也是个神童。骆宾王的童年生活过得比较凄惨,父亲早亡,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成年后,骆宾王被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后又任奉礼郎,出使西域。于仪凤三年(公元678年),返回长安当了名御史,后又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

公元684年唐高宗刚刚去世不久,武则天废掉了自己的儿子中宗,另立温顺的儿子李旦为帝,同时大开杀戒,清除李唐宗室元老,打算废唐自立。 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高邮一仗,徐敬业全军覆没,骆宾王不知所终,成为历史上一件疑案。

王勃六岁出口成章,骆宾王七岁口占一绝,杨炯十岁神童试及第,卢照邻却没有这些惊人的记录,他的才华是凭借从小一步一个脚印踏实治学而来。卢照邻出身望族,幼读诗书,曾师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大约在18岁,入邓王(李渊十七子,唐太宗之弟)府,从事文字工作。邓王李元裕对他非常重视,曾对别人夸赞说:“此郎,寡人相如也。”

好日子总是过得太快,大概三十岁左右的样子,邓王病死了,且这个邓王没有子嗣,王府的家丁仆从之类的都散的散,走的走,冷清一片,卢照邻没有雄厚背景,就随便找人谋了个四川新都县尉的官职,正值年富力强之时,却不幸染上风疾(风痹症),先是一条臂膀废掉,后来一条腿也随之瘫痪,真正是寸步千里,咫尺山河,从此,开始了十年的幽悲饮泣之路。一生穷愁潦倒、疾病缠身,又为权贵所不容,最后卢照邻投河自杀。

杨炯的一生之所以会出现一连串的性格转变,是因为他少年成名,中年官场受挫,到老年的时候,他又凭借着自己的高情商再次重回官场,这与他的人生际遇是有很大关系的。

唐初四杰的杨炯少年成名

杨炯作为唐初四杰之一,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在这四位少年成名的诗人中,杨炯出生的最晚。《旧唐书》记载,杨炯祖上是武德年间右位将军,足以见得他的家境还是比较富足的,且杨炯的父母注重子女读书教育,所以在杨炯幼年的时候得到了很好的教育。与唐初四杰其他人一样,杨炯自小就是天才,他博学聪明,很小的时候能写出行文流畅的文章被人们称之为神童。在永隆二年,杨炯被薛元超推举为崇文馆学士,后来一路又官至东宫庶务,是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位。

杨炯为武则天效力,但抱负难展

杨炯作为太子的陪读师傅,一做就做了十几年,空有一个职位,但却不能够施展宏图大志。杨炯此人又桀骜不驯,认为呆在太子身旁做小小的崇文馆学士是对自己才华的浪费。后来到了武则天时期,杨炯为了能够在官场上更快的向上提拔,所以写了很多文章献媚武则天。不过,杨炯的堂弟曾经讨伐武皇,所以,杨炯也被连带着受到牵连,甚至被贬谪到了四川,迎来人生的至暗时刻。

重回洛阳,逐渐收敛锋芒

在公元690年,杨炯任满之后,回到了洛阳做教习官人书,但她仍旧不满这个职位,所以不断的上书给武则天,并写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来夸赞武则天。这一招的确起到了作用,武则天随即给杨炯升官加职,让他出任盈川县令。

杨炯作为一代书生,年少时因为才华出众,而少年成名,到后面也因为堂弟讨伐武皇而,受到牵连遭致贬谪,但最后又凭借着自己的高情商而继续升官加职。

初唐四杰的名词解释

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并称。

这个名词的出处是

《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炯》:“ 炯 与 王勃 、 卢照邻 、 骆宾王 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 王 杨 卢 骆 ,亦号为四杰。” 翦伯赞 《中国史纲要》第六章第四节:“号称初 唐 四杰的 王勃 、 杨炯 、 卢照邻 、 骆宾王 是当时诗人中的佼佼者。

下面我来分别介绍,就清楚多了

一、骆宾王

骆宾王,字观光,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才思敏捷,年少成名,七岁就能作诗,著名的《咏鹅》就是在骆宾王七岁的时候作的。骆宾王还著有许多名篇,他特别擅长七言诗,以构思巧妙,格律严谨著称。女皇武则天对其的诗文也是赞赏有加。但骆宾王的仕途之路较为坎坷,他当过御史,做过县丞,因为屡不得志,就辞掉了官职。他留有《骆宾王文集》于世。

二、王勃

王勃,字子安,初唐时期的文学家。王勃出身儒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名儒,他幼时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熏陶。王勃文采斐然,风流倜傥,有点放荡不羁,仕途不顺。王勃在文学方面的造诣颇深,尤其擅长五绝和骈文,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唐高宗李治曾称赞其为大唐奇才。但天妒英才,王勃在看望父亲的过程中因溺水不幸死亡,时年二十六岁。

三、卢照邻

卢照邻,字升之,初唐时期著名诗人。与骆宾王不同,卢照邻出身名门望族,家庭条件较好。他曾当过邓王府的文书,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典籍,他擅长诗歌骈文,著有名篇《长安古意》,其中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更是千古名句。他信奉道教,身体患有残疾,手脚行动不便,因不堪病痛折磨,最终投河自尽。

四、杨炯

杨炯是初唐时期著名诗人,四杰之一。杨炯出身寒门,幼时聪明敏锐,被推举为神童,进入朝廷弘文馆。后来杨炯入太子东宫为官。他特别擅长诗歌和散文,留有各种诗文八十余篇。杨炯对边塞诗也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名篇,如《从军行》、《战城南》。杨炯一生几乎都在做官,最后病逝于盈川县令任上。

书法界的初唐四杰,指的是哪四位名家?

书法界,应该是:

唐初四大书法家即: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薛稷

“初唐四杰”指的是哪四位?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旧唐书·杨炯传》记张说与崔融对杨炯自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评论,《旧唐书·裴行俭传》说他们“并以文章见称”等,所说皆指文。《朝野佥载》卷六记“世称王杨卢骆”后,即论杨炯、骆宾王之“文”为“点鬼簿”、“算博士”,所引例证为一文一诗,则四杰齐名亦兼指诗文。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援(杨炯《王勃集序》)。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精华介绍

“王杨卢骆”,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为初唐四杰。

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他的诗风格清新,他的赋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他与卢照邻等人都试图改变当时“争构纤维,竟为雕刻”的诗风。他在27岁时所写的《滕王阁诗序》是词赋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阁诗》则是唐诗中的精品,且诗中手法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至于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更是公认的唐诗极品,其中“海记忆体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唐诗中最能渗透古今、撼动人心的千古名句。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弘衣华阴(今属陕西)人。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

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

骆宾王(约640~687)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初唐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初唐四杰”指的是?

王勃、杨炯、卢照领 骆宾王

初唐四杰是哪四位?

“初唐四杰”分别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简称“王杨卢骆”。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援(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邻域扩充套件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王勃

简介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参军

初唐四杰

,他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称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有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王勃的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作品赏析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杨炯

简介

(650~693年),唐代诗人,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旧唐书》本传盛赞其《盂兰盆赋》“词甚雅丽”,《四库全书总目》则以为“炯之丽制,不止此篇”,并谓“其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止涉猎浮华”。所作《王勃集序》,对王勃改革当时 文风的创作实践,评价很高,反映了“四杰”有意识地改革当时文风的要求。对海内所称“王、杨、卢、骆”,杨炯自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今存诗33首,五律居多。明胡应麟谓“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诗薮·内编》卷四)

成就

《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着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

明万历中童佩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其中《从军行》被编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

卢照邻

简介

(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年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极受邓王爱重,邓王曾对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为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长期病痛的折磨,终于自投颍水而死。卢照邻的生卒年,史无明载。武则天登封于嵩岳,卢照邻说到“后封嵩山”及其高宗咸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树赋》序“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之疾”推断其时已年近40,咸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为22年,则其生年约在太宗贞观十年(636),去世时约60岁。

影响

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已子安集序》)。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摆脱六朝诗风影响。《旧唐书》本传及《朝野佥载》都说卢有文集20卷。《崇文总目》等宋代书目均着录为10卷。今存其集有《卢升之集》和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均为 7卷。《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 霞点校《卢照邻集》即据 7卷本《幽忧子集》,并作《补遗》。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

卢照邻墓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高大的墓冢尚存。

代表作

《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初唐四杰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 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 (选自《全唐诗》)

《曲池荷》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骆宾王

简介

(约619—约687年)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诗人,  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仪凤三年(678),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次年,遇赦得释。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嗣圣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9月,徐敬业(即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著名的《讨武氏檄》(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诗》则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江南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是指明代时生活在江苏苏州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人。一般认为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

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杰”是指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1、王勃:字子安,代表作品《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杨炯:别名杨盈川,代表作品《杨盈川集》等。

3、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代表作品:《卢升之集》、《幽忧子集》等。

4、骆宾王:字观光,代表作品《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畴昔篇》、《在狱咏蝉并序》等。

初唐四杰指的是谁?

唐代初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文人。他们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对宫体诗有较大突破,并将五言律诗发展成熟,为唐诗带来新的风貌。其中尤以王勃的成就最高。

王 勃 (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硕儒王通之孙。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王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逐出王府。任虢州参军时,因擅杀官奴,犯死罪。遇赦后,渡海省亲,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才华出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作诗能突破当时文坛的宫体诗束缚,风格较为清新明朗。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扫前人送别伤离的低沉格调,历来为人们传诵。亦长于骈文,代表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就已家喻户晓。学术著作亦丰,除《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平台秘略论赞》等篇被收入《文苑英华》外,余皆散佚。

杨 炯 (650--693?)华阴(今陕西华阴)人。10岁举神童,27岁授校书郎。武后时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作诗擅长五律,叙写边塞生活的诗作尤为突出,如《战城南》、《从军行》等篇都气势轩昂、风格豪健。其他题材的却未能尽脱绮艳文风。散文多赋、序、表、志等,今存50篇。在所作《王勃集序》中,对王勃改革当时*风的理论和实践,给予了较高评价。"四杰"中,他的诗数量最少,成就也略小些。

卢照邻 (约636--695后)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初任邓王府典签,后迁新都尉,染风疾辞官。居太白山中,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县茨山下,买园筑坟,终因政治上的失意和病痛折磨,身投颍水而死。他一生不得志,只作过几任小官。为自明遭遇,作有《五悲文》。有诗名,其诗以七言歌行体为佳。作品辞彩富艳,内容广阔,意境清迥,以韵胜。代表作《长安古意》,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和内部斗争,在初唐长篇歌行中成就突出。

骆宾王 (约626--684)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初为遁王李元庆府属,又任武功、长安两县主簿。入朝为御史后,因多次上书议论天下大事,获罪入狱,贬为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不知所终。骆宾王少负才名,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内容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相近,但篇幅更长、铺排更甚,当时被称为绝唱。又精于五言诗。五律《在狱咏蝉》,借蝉自喻,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还善作骈文。在随徐敬业起兵时,写过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即《讨武后檄文》)。檄文采用抑彼扬手法,很有战斗力和号召力。传武则天读此文亦大加赞赏。

初唐四杰指哪四位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这4个人分别指的就是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这4个人,比如说杨炯的作品从军行,就表现了为国家战斗的一种表现,在当时的反响比较大。

一、王勃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参军,他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

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称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有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

二、杨炯

杨炯(650~693年),唐代诗人,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

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

三、卢照邻

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年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极受邓王爱重,邓王曾对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

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为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

四、骆宾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诗人,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杨炯被誉为初唐的四杰之一,另外三杰分别是王勃,骆宾王,卢照邻。其他三人历史上均有大量记载,而只有杨炯世人对他了解甚少,留下的史料也很少,所以很多人都对他不了解。围绕着初唐四杰的赞誉有很多,批评也很多,不胜枚举,然而这四位之中最饱受的人物却不是其他三位,而是杨炯。那么接下来由小编给大家说一说,作为初唐四杰之之一的杨炯,他的身上有哪些争议?

首先是杨炯和卢照邻的关系,卢照邻比杨炯大了20多岁,两人虽然都名列初唐四杰,但其实是前后辈。杨炯如果因为仅仅比卢照邻小了20多岁就觉得自己不敢当,还可以理解。可是王勃曾经评论过,杨兆林用一个耻字作为评价,甚至还透露出一种厌恶之情。于是很多人都猜测,杨炯和王勃的关系不太好。而杨炯对于王勃具体是怎样呢?当年王勃因为一些事情被贬,不得已去蜀中游历,在此困境之中,杨炯依然去造访安慰他,王勃在不幸身亡之后,杨炯悲痛不已,潸然泪下。甚至写了一篇文章来悼念他,由此可见,说王勃厌恶杨炯的说法是错误的。两个人绝对不是不和的关系,甚至是互相欣赏惺惺相惜的关系。

至于杨炯的人品始于张说这个人。张叔在杨炯曾京赴任时,写了一篇文章送别文中,劝诫他勿骄勿躁,不要苛政。很多人都凭借这一点来猜测杨炯是不是围观残暴,但其实杨炯为官清廉,既无酷刑,也无暴政,深受百姓爱戴,民间甚至流传出杨炯为了以百姓求雨纵身跳入枯井中的说法。

总之,不要随意评价古人,更不要用现在的眼光去评价以前的人,要用阶级分析法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古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959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