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他的身上有哪些争议?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他的身上有哪些争议?,第1张

杨炯被誉为初唐的四杰之一,另外三杰分别是王勃骆宾王,卢照邻。其他三人历史上均有大量记载,而只有杨炯世人对他了解甚少,留下的史料也很少,所以很多人都对他不了解。围绕着初唐四杰的赞誉有很多,批评也很多,不胜枚举,然而这四位之中最饱受的人物却不是其他三位,而是杨炯。那么接下来由小编给大家说一说,作为初唐四杰之之一的杨炯,他的身上有哪些争议?

首先是杨炯和卢照邻的关系,卢照邻比杨炯大了20多岁,两人虽然都名列初唐四杰,但其实是前后辈。杨炯如果因为仅仅比卢照邻小了20多岁就觉得自己不敢当,还可以理解。可是王勃曾经评论过,杨兆林用一个耻字作为评价,甚至还透露出一种厌恶之情。于是很多人都猜测,杨炯和王勃的关系不太好。而杨炯对于王勃具体是怎样呢?当年王勃因为一些事情被贬,不得已去蜀中游历,在此困境之中,杨炯依然去造访安慰他,王勃在不幸身亡之后,杨炯悲痛不已,潸然泪下。甚至写了一篇文章来悼念他,由此可见,说王勃厌恶杨炯的说法是错误的。两个人绝对不是不和的关系,甚至是互相欣赏惺惺相惜的关系。

至于杨炯的人品始于张说这个人。张叔在杨炯曾京赴任时,写了一篇文章送别文中,劝诫他勿骄勿躁,不要苛政。很多人都凭借这一点来猜测杨炯是不是围观残暴,但其实杨炯为官清廉,既无酷刑,也无暴政,深受百姓爱戴,民间甚至流传出杨炯为了以百姓求雨纵身跳入枯井中的说法。

总之,不要随意评价古人,更不要用现在的眼光去评价以前的人,要用阶级分析法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古人。

王勃字子安,出身望族,六岁就会写诗, 被誉为神童。公元676年,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26岁,可谓英年早逝。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滕王阁序》、《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人,初唐诗人。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世称"初唐四杰"。博学能文,曾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李元裕曾经对别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后因《长安古意》诗句获刑下狱,出狱后不久染风疾,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又迁隐阳翟具茨山下,得友人资助,购园而居,竟预筑坟墓,僵卧其中。终因不堪精神身体双重折磨,自沉颍水而死。有《卢升之集》。

杨炯是初唐四杰中官场之路最为顺遂的人。其他三人都是屡次被贬并且都曾经被捕入狱,但是杨炯没有这样的经历。但杨炯的经历也只是比王勃等人稍好一些,命运对他依旧没有敞开怀抱。杨炯也是神通,九岁就因为文采好而名震一时,但是长大后的杨炯逐渐加入怀才不遇的阵营,为了能得到权贵赏识,他写了很多首赞扬武则天的诗都无济于事,最终只能在盈川令上任职。

有一年当地遭遇百年不遇的旱情,田地龟裂庄稼枯焦,百姓尝试了各种求雨方法都无济于事,杨炯无奈之下仰天长叹:"无力救盈川百姓于水火,枉哉焉!"为了求得甘霖,杨炯纵身跳入盈川潭。顷刻间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旱情解除。按照这种说法,杨炯是为了一方百姓跳河而死,着实令人敬仰。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中最令人所熟知的诗人,他的《咏鹅》至今都是幼儿古诗启蒙的必备课程。与王勃、卢照邻一样,骆宾王也是神童,也经历过入狱和贬官。他多次上书讽谏得罪同僚,然后有御史诬告他任职长安主簿期间贪赃,势单力孤的骆宾王只能入狱。幸好后来大赦天下,诗人才能走出监牢。

再次重见天日的骆宾王没有像王勃那样英年早逝,也没有像卢照邻那样病魔缠身。他在出狱之后与被贬为柳州司马的徐敬业一拍即合。后来徐敬业起兵反抗武则天,骆宾王还写了一篇震惊天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篇文章可以说把武则天从头骂到脚,但是武则天看到后非但不生气,还认为这样有才华的人没有在朝廷做官是丞相失职。骆宾王算是阴差阳错入了女皇的眼。

骆宾王的具体死因成谜,但是其中有一种猜测也是和水有关。

“初唐四杰”都有谁为什么初唐四杰都没有善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一起看一看。

初唐四杰大家都知道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仁兄。《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此四人都是初唐时的大文豪!他们那些被后人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文章都为中华文学做出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的人生并没有他们的才华那般好,除了杨炯明哲保身以外,其余三人都不得善终。

王勃,字子安,650年,出生于山西龙门的一个名门望族+神童世家。爷爷王通是隋末唐初的文化名人,门生遍天下,爷爷的弟弟王绩是名震京城的“神童仙子”,王勃的哥哥王勮也是天才少年,20岁就考中了进士。生在这样一个大家族,王勃彻底将家族的神童基因发挥到了极致:王勃六岁就能写文章,九岁时候写了篇《汉书指瑕》,指出著名学者颜师古注释的《汉书》中的错误之处,十岁时,便饱览了六经。

王勃才华早露,胆识过人,14岁时直接上书当朝宰相,直抒政见,深受右相刘祥道的赏识,刘祥称誉王勃是“神童”,并上表朝廷加以推荐。王勃因此被任命为朝散郎,官阶为七品,要知道县令的官阶也不过是七品,而此时的王勃只是个十四岁的少年。

乾封初(666年),王勃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至此,王勃曾经凭着自己执着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获得的仕途,就这样几乎归零了。有才华的人向来不缺机会,二十岁时,王勃再次步入仕途,担任参军一职。然而在职时他一时心软私藏了一个逃跑的官奴,后来怕被人举报竟把那官奴杀了,杀人偿命,王勃被定了死罪。幸运的是,王勃遇到了大赦的机会,命是保住了,但仕途有可能就从此无望了。劫后余生之后,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漂洋过海去看望自己的老父亲,然而在这次探望途中,王勃不幸溺水而卒,年仅二十七岁。

杨炯与王勃同龄,也同样聪明。杨炯出身望族,幼年聪明好学,很早就显现出文学方面的才能。年仅九岁便被举为“神童”,仅过一年,杨炯被朝廷选了弘文馆,端上了铁饭碗,这一做,便是十六年。上元三年(676),杨炯通过制举考试,被授予校书郎一职,掌管校勘书籍之事,这一年他二十六岁。年近三十,才获得这么一个九品小官,杨炯郁勃不平,期间创作了《浑天赋》以示自己的情志,但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

九品的官位上又坚持了六七年郁沉岁月后,杨炯终于从九品末僚一跃而成为太子詹事司直,而且还充任声望甚隆的崇文馆学士,开始了仕途上的一大腾跃。可惜好景不长,685年秋冬之际,由于受到堂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扬州兵变的株连,杨炯被贬到四川梓州任参军,后又被授予盈川令一职。怀才不遇,官场沉浮一生,无所政绩,使得杨炯心中忧郁,长寿二年(693)杨炯在盈川令任上去世,时年四十四岁。比起其他三几位仁兄,杨炯其实还是挺幸运的,因为他至少得以善终了。

大家熟知的《咏鹅》就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可见这位仁兄也是个神童。骆宾王的童年生活过得比较凄惨,父亲早亡,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成年后,骆宾王被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后又任奉礼郎,出使西域。于仪凤三年(公元678年),返回长安当了名御史,后又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

公元684年唐高宗刚刚去世不久,武则天废掉了自己的儿子中宗,另立温顺的儿子李旦为帝,同时大开杀戒,清除李唐宗室元老,打算废唐自立。 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做为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高邮一仗,徐敬业全军覆没,骆宾王不知所终,成为历史上一件疑案。

王勃六岁出口成章,骆宾王七岁口占一绝,杨炯十岁神童试及第,卢照邻却没有这些惊人的记录,他的才华是凭借从小一步一个脚印踏实治学而来。卢照邻出身望族,幼读诗书,曾师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大约在18岁,入邓王(李渊十七子,唐太宗之弟)府,从事文字工作。邓王李元裕对他非常重视,曾对别人夸赞说:“此郎,寡人相如也。”

好日子总是过得太快,大概三十岁左右的样子,邓王病死了,且这个邓王没有子嗣,王府的家丁仆从之类的都散的散,走的走,冷清一片,卢照邻没有雄厚背景,就随便找人谋了个四川新都县尉的官职,正值年富力强之时,却不幸染上风疾(风痹症),先是一条臂膀废掉,后来一条腿也随之瘫痪,真正是寸步千里,咫尺山河,从此,开始了十年的幽悲饮泣之路。一生穷愁潦倒、疾病缠身,又为权贵所不容,最后卢照邻投河自杀。

公元676年,王勃去交趾(在今越南境内)探望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都(今江西南昌)时,都督阎伯屿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定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在那里宴请文人雅士和宾客朋友。他的女婿吴子章很有文才,阎伯屿叫他事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时当众炫耀。

王勃是当时有名文士,也在被请之列。 

宴会上,阎伯屿故作姿态,请来宾为滕王阁作序。大家事先都无准备,所以都托辞不作。请到王勃时,他却并不推辞,当场挥毫疾书,一气呵成,写就了著名的《滕王阁序》,各宾客看了一致称好。阎伯屿读后也深为钦佩,认为这篇序文比自己女婿写的要高明得多,也就不再让吴子章出场著文了。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

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41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