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四大神童是哪几个?

唐朝的四大神童是哪几个?,第1张

在历史上还没有唐朝四大才子。我也认为是初唐四杰。四杰分别是;一:王勃(650--676)字子安。14岁应举及第朝散郎。二:杨炯(650--693?)华阴(今陕西华阴)人。10岁举神童,27岁授校书郎。三:卢照邻(约636--695后)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初任邓王府典签,后迁新都尉。四:骆宾王约626--684)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初为遁王李元庆府属,又任武功、长安两县主簿。入朝为御史后,因多次上书议论天下大事。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王勃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参军,他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称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有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

 公元664年,时任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当时年仅十五岁的王勃上书右相,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句丽。刘祥道看完王勃上书的资料之后,十分欣赏王勃的才华,于是向朝廷举荐王勃。

 王勃在刘祥道的举荐之下,拥有了参加麟德三年制科考试的资格。之后王勃对策高第,在年仅十七岁时,就成为了大唐的一名公务员。他的仕途之路碾压唐朝大多数的诗人,众多诗人蹉跎半生才得以入仕。

 王勃无疑是幸运地,然而他毕竟缺乏政治经验。于是皇帝让他做沛王李贤征的侍读,这是王勃不幸的开始。沛王平时喜欢与皇子李显相约斗鸡,王勃为了给沛王助阵,于是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

 高宗得知此事后,认为王勃作为侍读,不辅佐皇子读书,却让他们不务正业,就将王勃逐出了长安城。

 咸亨二年,王勃在朋友的帮忙之下,谋得了小小的参军之位。同僚们大多贪污腐败,王勃自然看不惯,于是他受到了同僚们的排挤。同僚们为了拔出王勃这枚眼中钉,于是让一名犯罪的官奴去寻求王勃的庇护。王勃只要对其收容,他们就能够告王勃私藏嫌犯之罪。

 王勃看穿其中的阴谋之后,没有冷静的应对此事,而是杀死了官奴。因为此事,王勃被关入监狱,而他的父亲也被牵连,被贬为交趾县令。

 之后皇帝大赦天下,王勃幸运地躲过一劫。他担心自我父亲的身体,便赶去交趾探望自我的父亲。在走过南昌之时,他登上滕王阁,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最终他到达了交趾,见自我的'父亲安好,于是又踏上了回到的道路。

 在他返程的途中,他不细心落水,然后被人救了上来。他所以受到了惊吓,染上重病。没过几日,王勃因病去世,年仅26岁。

 杨炯

 杨炯,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于显庆四年举神童。上元三年应制举及第。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

 杨炯与其他三人一样,自幼被称为神童。当时的朝廷为了吸纳天才专门设立了童子举,杨炯九岁时童子举及第,待侍弘文馆。还是孩子的他,就已经成为了公务员,这样的履历超越了唐朝所有的诗人。

 可是他在弘文馆待了十多年,却苦苦得不到升职。无奈之下,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参加了科举考试,高中之后成为了一名九品的秘书郎。

 唐永隆三年,杨炯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他被提拔为太子詹事司直,成为了太子的贴心官员。可是意外却随之来临,杨炯伯父杨德干的儿子杨神让选择跟随徐敬业在扬州发动兵变。

 杨炯因为血缘关系受到牵连,被贬去四川梓州任司法参军。公元692年,杨炯出任盈川县令。他写了一首《从军行》,其中尾句写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因为这句话,他得罪了诸多心胸狭隘的文人。这群文人编造、篡改杨炯在颍川的贡献,将其宣传成了一名酷吏,指责他乱用刑法、不恤民生。在舆论的指责之下,杨炯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只在盈川作了两三年县令,就因病去世。

 卢照邻

 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卢照邻的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摆脱六朝诗风影响。

 卢照邻年轻时是邓王李元裕的王府典签,邓王赞其为:此吾之相如。之后邓王去世,他被调任为益州新都的县尉。

 在益州,他于郭氏相爱。之后他为了长安的典选,离开了益州。而郭氏在卢照邻离开不久后,产下了孩子,却不幸夭折。悲痛不已的郭氏一向没有等到卢照邻归来的来一天,骆宾王在一次偶然的情景下,遇到了郭氏。

 骆宾王听完郭氏与卢照邻的故事后,写了一篇《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将郭氏的深情和卢照邻的渣男本质刻画得淋漓尽致。

 而卢照邻之所以没有回到益州的原因,是因为他患上了风疾。这种病让他腿脚不听使唤,他的身体已经支撑不了他从长安回到益州。

 卢照邻为了治病,拜药王孙思邈为师。孙思邈也没有办法治愈卢照邻,只能控制住卢照邻的病情。高宗要去甘泉宫避暑,命孙思邈同行,卢照邻的治疗不得不中止。之后卢照邻的病情得不到控制,变得越来越严重,导致双腿萎缩、左手残废。

 卢照邻忍受不了残疾的模样和病痛的折磨,于是爬到颖水河边,投江自杀。他写的《长安古意》中有几句这样写道:

 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

 双去双来君不见?

 这是他与郭氏感情的最佳写照,数千年后,**《倩女幽魂》上映,其中的背景插曲是一首名为《十里平湖》的诗作:

 十里平湖霜满天,

 寸寸青丝愁华年。

 对月形单望相护,

 只羡鸳鸯不羡仙。

 这句只羡鸳鸯不羡仙是根据卢照邻写的愿作鸳鸯不羡仙改写而成。

 骆宾王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在四杰中骆宾王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在他七岁之时,他写了一篇《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因为此诗,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神童。成年之后,骆宾王参加科举考试,却因性格直率得罪了考官,被恶意陷害导致除名。没有功名傍身的他只能四处漂泊,在基层谋得一些小官位。

 骆宾王四十五岁的时候,高宗前往泰山封禅,当时的山东文坛推荐骆宾王写歌颂高宗功业的文章。他写了一篇《请陪封禅表》,高宗看完后十分喜悦,于是提拔骆宾王为东台祥正学士,负责校理朝廷书籍。

 可是骆宾王在官场上又因性格直率,得罪了很多人,最终被人诬陷,导致罢官。当他52岁时,他跟随薛仁贵从军出征。这一段金戈铁马的生涯,是骆宾王诗歌创作的黄金期。比如不求生入塞,惟当死报君,又譬如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西南的战事节节胜利,骆宾王给朝廷写了几道报捷书。因为这些报捷书,骆宾王再次受到了朝廷的赏识。回到长安后,他被封为朝廷侍御史,这个六品的官职是骆宾王一生中最高的职务。

 可是不久之后,他再次遭人陷害,锒铛入狱。幸运的是,他遇到朝廷大赦,逃过一劫。当徐敬业在扬州发动兵变时,他邀请骆宾王与他一齐共事。骆宾王于是写了一篇《讨武曌檄》,痛斥武则天的罪行。

 徐敬业兵变失败后,骆宾王跟随徐敬业的旧部一齐逃往高丽。在他们行进于江水之中时,徐敬业的旧部为了得到朝廷的原谅,杀死了骆宾王。

 古人不期望骆宾王的结局如此悲惨,于是编造了一个故事:

 诗人宋之问来到灵隐寺,欲写一篇《灵隐寺》作为纪念。可是当他写道:鹫岭郁岩峣,龙宫锁寂寥时,却不知如何写出下句。这时,一位僧人说道: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

 宋之问在第二天找这位老和尚时,却不见踪迹。经过打听之后,他才明白这名老僧就是骆宾王。

 大唐虽大,却容不下初唐四杰。他们四个人的结局都是不幸的、悲惨的,无一人善终。诗人大多感性,与理性的世界总显得格格不入。异常是有风骨的诗人,他们终究一生都不会选择与这个世界妥协。

 有风骨、有气节,这就是他们不得善终的根本原因吧。而初唐四杰的这种精神影响了之后的唐朝诗人,他们大多数都坚持了自我的风骨与气节。

 能够善终的结局就是好的结局吗?我想没有人会认同这一点。生命的结局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的过程,生命的长度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的深度。正如臧克家在鲁迅先生的悼词中说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初唐四杰也一向活在我们的心中,他们的诗作一遍遍慰籍平凡的我们,让我们明白人生的意义。

初唐四杰的名词解释

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并称。

这个名词的出处是

《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炯》:“ 炯 与 王勃 、 卢照邻 、 骆宾王 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 王 杨 卢 骆 ,亦号为四杰。” 翦伯赞 《中国史纲要》第六章第四节:“号称初 唐 四杰的 王勃 、 杨炯 、 卢照邻 、 骆宾王 是当时诗人中的佼佼者。

下面我来分别介绍,就清楚多了

一、骆宾王

骆宾王,字观光,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才思敏捷,年少成名,七岁就能作诗,著名的《咏鹅》就是在骆宾王七岁的时候作的。骆宾王还著有许多名篇,他特别擅长七言诗,以构思巧妙,格律严谨著称。女皇武则天对其的诗文也是赞赏有加。但骆宾王的仕途之路较为坎坷,他当过御史,做过县丞,因为屡不得志,就辞掉了官职。他留有《骆宾王文集》于世。

二、王勃

王勃,字子安,初唐时期的文学家。王勃出身儒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名儒,他幼时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熏陶。王勃文采斐然,风流倜傥,有点放荡不羁,仕途不顺。王勃在文学方面的造诣颇深,尤其擅长五绝和骈文,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唐高宗李治曾称赞其为大唐奇才。但天妒英才,王勃在看望父亲的过程中因溺水不幸死亡,时年二十六岁。

三、卢照邻

卢照邻,字升之,初唐时期著名诗人。与骆宾王不同,卢照邻出身名门望族,家庭条件较好。他曾当过邓王府的文书,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典籍,他擅长诗歌骈文,著有名篇《长安古意》,其中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更是千古名句。他信奉道教,身体患有残疾,手脚行动不便,因不堪病痛折磨,最终投河自尽。

四、杨炯

杨炯是初唐时期著名诗人,四杰之一。杨炯出身寒门,幼时聪明敏锐,被推举为神童,进入朝廷弘文馆。后来杨炯入太子东宫为官。他特别擅长诗歌和散文,留有各种诗文八十余篇。杨炯对边塞诗也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名篇,如《从军行》、《战城南》。杨炯一生几乎都在做官,最后病逝于盈川县令任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26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