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封制。在当时为国家的统一做出来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埋下的祸根。
2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样就确立里继承权问题,避免了当时兄弟之间争夺王位。
3井田制。将所有的土地分为方块状,多块田地集合在一起看着就像一个井字。
4礼乐制度。周礼指出,各个官职在吃、穿、用和娱乐方面都要有明确的区分。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本单元内容以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即:一、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分封制向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转变;二、中央集权和专制皇制权的不断强化其中第1课主要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两种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熟悉商、周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1.归纳商代内服、外服制度的内容,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与影响,初步了解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2.简要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与商朝的内服、外服制度的不同及其利弊,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夏、商、周三个朝代政治体制的变化情况,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政治体制的变革
2.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早期的政治文明,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周礼与周朝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先进的政治制度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而落后的政治制度则会破坏优秀的文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洞察中外政治制度的演进变革,探究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巨大差异,思索未来发展应遵循的最佳政治模式
人类社会出现“国家政权”的基本标志是什么中国社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国家政权”其标志是什么回答: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社会形成明确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等中国于前2070年正式出现,标志是夏的建立(用大屏幕打出大禹治水图)相传是大禹建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从此我国就有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随着夏朝国家政权的建立,中国社会出现早期政治制度,进入了时期早期政治文明阶段我国古代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深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形成了夏商周三代独特的政治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个问题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课堂设问一:相传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是通过民主推选产生的这种方式被称做什么
提示:古代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方法称做禅让
课堂设问二:夏、商两代各建立于什么时期其政治制度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夏代约建立一公元前2070年,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先例的权力),但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如最高 统治者称为“后”(当初的意思是生育,亦有祖先的意思),以祖宗的身份来行使统治权力、号令各个部族,表明它刚刚从氏族社会组织中脱胎出来,还带有氏族社会组织的痕迹
商王朝大约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是一个以商部落为中心的方国联盟,主要有人方,土方,危方,周等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
课堂设问三:什么是方国联盟什么是内服、外服商王靠什么来强化自己的权力
提示:远古时期,人们把活动在一定区域、血缘纽带牢固的部族集团称为方国,若干个方国联合起来组成方国联盟
“服”的本意是指服事天子,内服、外服是指不同部族活动的区域这里的所谓内服,是指聚集在国王周围的官吏;外服的指臣服于王朝的地方诸侯例如,商的官吏是内服;人方、土方、危方、周的王候就是外服在某种程度上,“外服具有一定的地方行政区划的性质,与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区共同构成国家的地方政权,这种地方行政区划体制称为“服制”但是地方诸侯根据与王朝关系的远近,形成不太牢固的臣服和贡纳关系“外服”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不完全相同的,臣服于商族的部落,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臣服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结成的一种臣属关系方国的服从与否随着中央力量的强弱而变化的,因此,商王还依靠神权来强化王权商朝的占卜的目的就是利用神权来强化五权(出示甲骨文图例)
夏、商两代政治制度如此,周代又如何呢
二、封邦建国
1.西周的建立
情境营造:用西周镐京沪京遗址的照片和周公的画像等图像营造下种情境
课堂设问一:西周由何人建立于何时都城在哪里
提示: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了殷商,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
课堂设问二:西周的政治制度系由何人制定由哪几部分组成
提示: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和起维系作用的礼乐制度它是执政的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而制定的
2.分封制的确立与结果
课堂设问:什么是分封制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西周都分封哪些人去做诸侯西周的诸侯国与商王朝的方国有何不同对分封制如何评价
提示: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室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封赐给臣下,广建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受封的主要是亲族、功臣、先代贵族等诸候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周初分封的重要诸候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西周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方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统治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巩固了统治,但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为解决矛盾,西周又实行了分封与宗法相结合的制度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1.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课堂设问:什么是宗法制什么是大宗、小宗宗法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呢
提示: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至周代逐渐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其余庶子有的被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讲解西周社会结构示意图)后世地主阶级长期利用这种制度,以巩固政权、神权、夫权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周朝还制定了礼乐制度,称为周礼
2.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礼乐制度
课堂设问一:什么是礼乐制度它是由谁制定的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它是由周公制定的前者的意义与作用在于使贵贱有等,各安其分;后者的作用在于上下“和同”不同等级、身份的人要遵循不同的礼乐制度,但可以共同欣赏,以使上下“和同”
课堂设问二:西周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乐制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提示: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至各地,建立侯国,目的是“封邦建国,以屏宗周”;受封者必须对周王尽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紧糅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使周天子世代皆为大宗,为所有诸侯国政治上的共主宗法和政权实际合二为一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周公又制定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谁也不得逾越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显示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学总结: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牢固的血缘关系
浓厚的专制色彩
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西周的地分封制度,在当时对巩固国家政权、扩大经济范围,都起子重大作用,发挥了显著效能但作为早期政治制度,它其无法避免的弱点和弊端到西周末年,这套制度就出现了问题下一节课我们再研究有关内容
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1)开始:禹的儿子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3)内容:中央——王位世袭,设相、卿等官辅佐;地方封置侯、伯管理
(4)方式: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
(5)评价: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是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行政管理制度;体现了权力的不可转移,承前启后,为后来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基础
2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统治
(2)演变:起源于夏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
(3)对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4)内容:周王分封(土地人口),诸侯尽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主要特点:分封对象多样,以王室为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周王与诸侯的关系是分封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层层封授,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6)影响:周王为天下共主,众星拱月;扩大了周朝疆域
(7)结果: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破坏
3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由来: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
(2)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家族地位的稳定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影响:保证了贵族垄断政治的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联系:
(1)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它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它们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鲜明特点。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原则:
第一,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第二,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大宗保护小宗,调解小宗之间的纠纷;
第三,既是家族组织,又是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对周天子负责。
宗法制:
(1)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最大的特点(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3)内容:
①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②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④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4)作用: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5)评价:
①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②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西周时期,采用分封制进行地方管理,依托严格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森严的等级。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初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如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享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可以设置官吏,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2、秦统一后的郡县制度
秦朝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中央高度集权,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司监察。
3、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背景分析
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到了秦朝灭六国统一中国后,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郡县制下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因此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从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内容为: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服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
2.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二、西周的宗法制
1.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西周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三、井田制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井田制始于商朝,兴盛于周朝,瓦解于春秋
四、礼乐制
这种制度使得每个人各司其职,令低等级的人,安于现状,无条件的服从于高等级的人,在经过儒家思想的深化改良后,实在是维护统治的一件法宝,为后世的统治者所喜闻乐见。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礼乐制规定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五、西周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
“世卿”是指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这些人父子之间官职世袭。“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国的封君,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相传。可见,这是一种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这种世禄世卿制度,是与当时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一体的,其主要特征是嫡长子继承王位,余子分封,逐级逐层类推下去,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体系。
应该肯定,这种世袭制的出现,是国家产生的重要标志和原因之一,是人类由野蛮向文明的一种过渡,也是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演变的必然产物。但它在对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后,日益暴露出内在的弊端,又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阻碍。
(1)图1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度。 (2)关系:二者互为表里,宗法制度通过分封制得以维系,而分封制则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影响:分封制使周王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了统治区域;宗法制保证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了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反映的是礼乐制度。它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4)提示:该问不同地区的同学有不同的答案。如某同学籍贯在山东,在图中可能是封国齐国,齐国属于周朝分封给功臣吕尚的封国。只要符合历史实际即可。 解析: 图1是西周的分封制,图2是宗法制,图3是礼乐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分封制与宗法制二者互为表里,宗法制度通过分封制得以维系,而分封制则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则通过礼乐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以保障宗法制、分封制的实行,由此回答前三问。第(4)问比较灵活,但仍属于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西周时间的主要制度包含三个方面: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和礼乐制度。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的一种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织和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
在西周初年形成,宗法制度是和分封制度相配合的,周公鉴于夏商两代王位继承不善的历史教训,为使周朝免于王位继承纷争导致的内部混乱制定了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强调等级,大宗有嫡长子一脉相承,代表了宗族祖先的延续和其权威的传承。小宗对大宗的服从,也是对国家政治权威的服从。西周宗法制度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强调血缘相亲,通过维护各级同姓贵族的利益来团结整个宗族的力量。也是通过强调血缘关系,以期达到对天下万邦加强统治的目的。
西周对于宗法制度从宗族血缘关系上保障了各级贵族的政治地位不受下级贵族的僭越,并构成从周天子以至于诸侯、卿大夫、士之间法定不逸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作为社会政治制度在春秋之后就不复存在。但根据宗法原则形成的伦理道德规范,并未消失。孔子之后的儒者,将宗法思想重新调整,成为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
西周时期,我国早期国家进入了成熟阶段周王室自建国后就通过"新封"与"褒封"等形式封建诸侯以拱卫疆土,设置卿事察,太史寮来完善官僚制度,采取旨在巩固王室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等措施加强对辖区的管理这些政治制度的推行成为中央集权国家建立的先声。没有西周的分封制,就不会有后来 的中央集权郡县制。
礼乐制度在中国古代一直长期存在,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陈。周公在总结“夏礼”、“商礼”的基础上,对礼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通过“制礼作乐”完善了古礼,让其更好的成为西周宗法制度的载体。在西周时期,维持社会的和谐,保证国家机器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主要规范,是礼的规范和精神。周礼的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础,让后代国家都将礼作为立国之本。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 井田制示意图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矛盾。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宗子有祭祀祖先的权利。若宗子有故而不能致祭,那么庶子才可代为祭祀。和大宗相对应的是小宗。在一般情况下,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历代的周天子为大宗,这些诸侯就是小宗。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这些大夫为小宗,而诸侯则为其大宗。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在宗法系统里,诸侯和大夫实具有大宗与小宗双重身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