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对人性论有何观点
“性恶论”是在西方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个主流思潮。
以奥古斯丁、路德、加尔文的观点为代表的西方性恶论,都把人的欲望说成人的本性,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必须加以限制和改造。
这种性恶论思想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法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西方性恶论及其发展。
(一)、西方的性恶论是古罗马帝国时期在基督教内部产生的。
那时,围绕对《圣经》的解释,发生了关于人性的争论。
《圣经》上说,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受了蛇的怂恿,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犯了罪,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
罗马帝国教父学的主要代表奥古斯丁据此提出了“原罪性恶论”。
他认为,由于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犯了罪,就造成人的本性的堕落,他们的子孙天生就有罪。
他说:“我们一定不要幻想在我们自身没有恶习,因为如使徒所说的:‘肉体之所欲,反抗心灵’……我们在现世里无论如何不能够达到至善的。”他认为,人有原罪,人性是邪恶的,人不能自己救自己,只有服从教会,通过教会得到上帝的“恩典”,才能得救。
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都把奥古斯丁奉为理论权威,他的思想统治西方长达几世纪之久。
(二)文艺复兴时期对原罪性恶论的批判。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们大都否定基督教的“原罪性恶论”,说这种理论是用宗教谎言欺骗群众,企图把群众变成愚昧无知的牛马,听任教士们摆布,温顺地缴纳各种贡赋。
他们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类天然就倾向于互助友爱。
人文主义对“原罪性恶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三)、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对性恶论的恢复和发展。
虽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对“原罪性恶论”的冲击是巨大的,但由于宗教神学的影响年深日久,在宗教改革时期,德国的马丁·路德和法国的加尔文又恢复了奥古斯丁的理论。
路德和加尔文较奥古斯丁的进步之处在于否定了教会的权威,认为《圣经》是最高权威,但他们都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
路德和加尔文都认为,人得救的最大障碍是人的骄傲,人只有靠自己的有罪感、忏悔、对上帝的无条件服从和信仰上帝的宽恕,才能得救。
路德认为,人人之所以都有原罪,是因为人的始祖亚当就是有罪的,人生下来就有情感、欲望,这些都是邪恶的,反抗上帝的。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信仰上帝,没有得到圣灵和上帝 的恩惠,他就会放纵自己心中的情感、欲望,只能不间断地作恶犯罪,从一个罪走向另一个罪。
加尔文说,原罪是由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带来的,人人有原罪,堕落和邪恶渗透于所有人的灵魂的一切部分。
“所有的人都包括在原罪之中,所有的人都受到了原罪的污染。
因为婴儿是带着他们的罪一同来到世界上,所以,他们就是由于他们自己的罪而不是由于别人的罪而应该受到惩罚。
(四)、霍布斯和弗洛伊德对性恶论的发展。
路德和加尔文的性恶论是在中世纪末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在西方一直受到重视,西方近现代都出现了新的性恶论观点。
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抛开“原罪”,提出自己的性恶论。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我保存,人与人是平等的,平等的人为了自我保存就会彼此侵犯,人对人像狼一样。
现代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也坚持性恶论。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被压抑在内心深层的无意识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本能欲望。
这些本能欲望的活动原则是快乐原则,就是无条件地要求快乐和满足,与社会文明是对立的。
不过他反对社会对人的本能欲望过多的压抑。
二、性恶论在西方文化历史过程中的影响
(一)、性恶论对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有重大影响。
受性恶论思想的影响,近代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人性卑鄙,有权必滥,所以必须对权力进行限制。
他提出了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的政治制衡原则。
这一原则成为绝大多数资产阶级国家实际奉行的政治制度的一条根本准则。
当代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认为,政治民主是以这样一种观念为根据的:没有一个人或有限的一群人是十分聪敏和十分良善的以至于无须别人的同意就去统治别人。
政治民主是建立在对少数统治者不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统治者也有通常人有的贪心,如果没有人监督他们,他们就会利用职权,任意占有他人的财富。
他的学生胡克指出,民主政治有效行使最重要的要求是:对统治者的不信任。
不然,民主制就会演变为独裁制,一种英雄崇拜的民主一定会过渡到专制的暴虐统治。
“一个民主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这些政治思想都是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之上的。
(二)、性恶论影响了西方的法治。
很难
由于对权力的不信任,所以现代刑法规定了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原则,刑诉法规定了无罪推定、抗辩式审判等原则,目的是为了防止、限制司法权的滥用。
行政法规定依法行政原则,行政诉讼法规定原告、被告地位平等和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目的是为了防止、限制行政权的滥用。
制定了界定每一个体权利义务的私法,划定了每一个体的权利义务范围,既不允许国家权力擅入个体权利领域,也不允许社会个体间相互践踏权利。
私法是平等主体间利益竞争的战场规则,它不相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善人信条。
相反,它首先承认利己欲望的正当性,然后再设定每一个体欲望、利益的范围。
性恶论不相信人会自觉尽义务,因而制定法律旨在确定人的权利范围,这种法律属于“ 权利型”(权利本位)。
(三)、性恶论促进了西方商品经济和私有制的发展。
正如恩格斯所说:“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财富 、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惟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 恩格斯在这里直言卑劣的贪欲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或许会让相信性善论的中国人感到难以理解性恶论是一种唯心的先验论,但与性善论相比它却在私有制社会显得更为真实,更有利于实行法治。
它是片面的,但又是深刻的。
不管怎么说片面的深刻总是要比肤浅的全面略胜一筹
我渐渐终于明白,我只是你感情的替代,歌词出自《替代》。
《替代》
原唱:郑亦辰
填词:郑亦辰
谱曲:郑亦辰
歌词:
若爱会难以放开,快乐与微笑难捱
感情不必去慷慨,失去亦然是常态
在这多情的年代,是谁温暖你的心怀
让余生用思去念对待,让孤单不再醒来
我渐渐终于明白,我只是你感情的替代
在你的眼中看不到未来,或许只是你的意外
我想我渐渐终于明白,我只是你寂寞的的依赖
是宿命里的悲哀,是影子里的爱
间奏,若爱会难以放开
快乐与微笑难捱,感情不必去慷慨
失去亦然是常态,在这多情的年代
是谁温暖了你的心怀,让余生用思念去对待
让孤单不再醒来,我渐渐终于明白
我只是你感情的替代,在你的眼中看不到未来
或许只是你的意外,我想我渐渐终于醒来
我只是你寂寞的的依赖,而我经深深陷入
没有未来的爱,我渐渐终于明白
我只是你感情的替代,在你的瞳孔看不到未来
颜色显得那么坦白,我想我渐渐终于明白
我只是你寂寞的的依赖,是宿命里的悲哀
是影子里的爱
扩展资料:
《替代》发行于2019-11-23,收录于专辑《替代》中,专辑收录了2首歌,该曲已上传酷狗音乐,并且获得了酷狗TOP500的第181名。
神权演唱版本发行于2019年,收录于专辑《拽犯法吗》中,专辑收录了7首歌,该曲已上传酷狗音乐平台。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本单元内容以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即:一、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分封制向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转变;二、中央集权和专制皇制权的不断强化其中第1课主要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两种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熟悉商、周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1.归纳商代内服、外服制度的内容,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与影响,初步了解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2.简要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与商朝的内服、外服制度的不同及其利弊,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夏、商、周三个朝代政治体制的变化情况,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政治体制的变革
2.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早期的政治文明,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周礼与周朝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先进的政治制度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而落后的政治制度则会破坏优秀的文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洞察中外政治制度的演进变革,探究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巨大差异,思索未来发展应遵循的最佳政治模式
人类社会出现“国家政权”的基本标志是什么中国社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国家政权”其标志是什么回答: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社会形成明确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等中国于前2070年正式出现,标志是夏的建立(用大屏幕打出大禹治水图)相传是大禹建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从此我国就有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随着夏朝国家政权的建立,中国社会出现早期政治制度,进入了时期早期政治文明阶段我国古代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深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形成了夏商周三代独特的政治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个问题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课堂设问一:相传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是通过民主推选产生的这种方式被称做什么
提示:古代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方法称做禅让
课堂设问二:夏、商两代各建立于什么时期其政治制度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夏代约建立一公元前2070年,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先例的权力),但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如最高 统治者称为“后”(当初的意思是生育,亦有祖先的意思),以祖宗的身份来行使统治权力、号令各个部族,表明它刚刚从氏族社会组织中脱胎出来,还带有氏族社会组织的痕迹
商王朝大约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是一个以商部落为中心的方国联盟,主要有人方,土方,危方,周等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
课堂设问三:什么是方国联盟什么是内服、外服商王靠什么来强化自己的权力
提示:远古时期,人们把活动在一定区域、血缘纽带牢固的部族集团称为方国,若干个方国联合起来组成方国联盟
“服”的本意是指服事天子,内服、外服是指不同部族活动的区域这里的所谓内服,是指聚集在国王周围的官吏;外服的指臣服于王朝的地方诸侯例如,商的官吏是内服;人方、土方、危方、周的王候就是外服在某种程度上,“外服具有一定的地方行政区划的性质,与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区共同构成国家的地方政权,这种地方行政区划体制称为“服制”但是地方诸侯根据与王朝关系的远近,形成不太牢固的臣服和贡纳关系“外服”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不完全相同的,臣服于商族的部落,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臣服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结成的一种臣属关系方国的服从与否随着中央力量的强弱而变化的,因此,商王还依靠神权来强化王权商朝的占卜的目的就是利用神权来强化五权(出示甲骨文图例)
夏、商两代政治制度如此,周代又如何呢
二、封邦建国
1.西周的建立
情境营造:用西周镐京沪京遗址的照片和周公的画像等图像营造下种情境
课堂设问一:西周由何人建立于何时都城在哪里
提示: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了殷商,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
课堂设问二:西周的政治制度系由何人制定由哪几部分组成
提示: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和起维系作用的礼乐制度它是执政的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而制定的
2.分封制的确立与结果
课堂设问:什么是分封制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西周都分封哪些人去做诸侯西周的诸侯国与商王朝的方国有何不同对分封制如何评价
提示: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室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封赐给臣下,广建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受封的主要是亲族、功臣、先代贵族等诸候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周初分封的重要诸候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西周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方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统治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巩固了统治,但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为解决矛盾,西周又实行了分封与宗法相结合的制度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1.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课堂设问:什么是宗法制什么是大宗、小宗宗法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呢
提示: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至周代逐渐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其余庶子有的被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讲解西周社会结构示意图)后世地主阶级长期利用这种制度,以巩固政权、神权、夫权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周朝还制定了礼乐制度,称为周礼
2.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礼乐制度
课堂设问一:什么是礼乐制度它是由谁制定的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它是由周公制定的前者的意义与作用在于使贵贱有等,各安其分;后者的作用在于上下“和同”不同等级、身份的人要遵循不同的礼乐制度,但可以共同欣赏,以使上下“和同”
课堂设问二:西周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乐制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提示: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至各地,建立侯国,目的是“封邦建国,以屏宗周”;受封者必须对周王尽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紧糅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使周天子世代皆为大宗,为所有诸侯国政治上的共主宗法和政权实际合二为一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周公又制定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谁也不得逾越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显示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学总结: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牢固的血缘关系
浓厚的专制色彩
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西周的地分封制度,在当时对巩固国家政权、扩大经济范围,都起子重大作用,发挥了显著效能但作为早期政治制度,它其无法避免的弱点和弊端到西周末年,这套制度就出现了问题下一节课我们再研究有关内容
《西游记》是一本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小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众多神魔小说中最出彩的一部。《西游记》以其生趣诙谐、活泼有趣又易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跌宕起伏、趣味盎然又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充满着宣扬正义与同仇敌忾的氛围等特点,深得人们的欣赏与喜欢。孙悟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众多小说中被演绎的最出彩的人物形象之一,他可爱、顽皮又天下无敌、勇敢无畏,他足智多谋,轻视传统规矩与礼度,具有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战斗精神,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摆脱压迫、渴望自由的愿望。无论是从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本身和其所代表的某些意义,还是从文学史上的神话人物创造,孙悟空都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人物形象。
一丶孙悟空的主要性格特征
1、无所畏惧,桀骜不驯,神通广大
《西游记》全文一开始,就给这个富有现实意义的神魔英雄创造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神话环境,带有非常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西游记》第一回的题为“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从这个题目就可以看出孙悟空是一个出身不凡且极为聪慧的人物。文中更是详细的描绘了他出生的经过。在“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景色秀丽、风光无限的花果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具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
孙悟空一出生,作者就给他的未来设下了一个伏笔。他的出世惊天动地,自然会威胁到神统治着的世界:“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他的到来,惊动了坐在凌霄宝殿宝座上的玉皇大帝。这个插曲看起来很平淡,但这却是“大闹天宫”的前奏,为以后的争端埋下了伏笔。
这猴子出世之后,立刻展现出了与平常人不同的勇敢,他因为首先闯入了水帘洞,被山上的猴子们奉为美猴王。某天,他突然“道心开发”,想“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这个大胆的想法更是直接展现了他的大无畏与反抗精神。后来石猴翻山过海来到西贺牛州,凭借自己的耐心与高超的悟性,拜在菩提祖师座下,菩提祖师给石猴取了个名字--孙悟空。在菩提祖师的教导下,悟空学到了长生之道、地煞变化术(即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等法术。于是孙悟空开始向天上的神权发起了挑战。那平日里只会贪图享乐的神权统治者,何时遭遇过这样的威胁,他们自乱了阵脚,在这猴子面前显得非常狼狈与懦弱。孙悟空在面对十万天兵天将时一点都不害怕,更是说出了“诗酒且图今日乐,功名休问几时成”[1]的豪言壮语,连玉皇大帝也束手无策。孙悟空却偏偏不服气,他想用自己强大的力量战胜这种轻视与怀疑,接连又两次大闹天宫。这样的闹剧直到玉皇大帝请来了佛祖才结束。这样波澜壮阔充满了神话色彩的故事内容与情节描写,着实突出了孙悟空的神通广大与桀骜不驯。
2、积极乐观,不畏困难,足智多谋
师徒四人西去的路上,即便有无数的困难,孙悟空也从不畏惧,总是有一颗乐观的心。“明知山有妖,偏向妖山行”,就算是刀山火海,他都不将其放在眼里。在取经路上,悟空一行四人知道前方的路有妖怪的时候,唐僧吓得掉泪,猪八戒吓得发抖,只有悟空兴奋,觉得是自己的“买卖来了”。他天性喜争乐斗,更是把降妖除魔当作消遣, “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
孙悟空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如第五十回到五十二回,师徒几人到了金兜山,碰见了独角兜大王,悟空和独角兜大王打斗,二人连续打了一天一夜,孙悟空则是愈战愈勇,毫无惧色。而就算他吃了败仗,被妖怪压在大山下,也不泄气。小说里写他“他虎瘦雄心还在,自然的气象昂昂,声音朗朗”。原著书中第七十三回至七十七回写到,孙悟空在狮驼山不小心被妖怪设计放到了阴阳二气瓶里面,差点性命不保,但他依然充满了乐观的心态和必赢的信念,也因此“值日功曹护佑诸神尊称他为人间喜仙”。一个“喜”字,便充分说明了孙悟空积极乐观的精神品格。对于孙悟空来说,任何的艰难险阻、任何的妖魔鬼怪都是他人生中的一种别样的乐趣与追求。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一部小说,于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一部以表达幻想和情感为主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理想化和夸张化。埃斯梅·霍尔达仍然是一个善良的女人。面对注定要失败的诗人甘果·瓦,埃斯梅·哈尔达毫不犹豫地嫁给他以救他;面对成千上万人嫌弃的刑场上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埃斯梅·霍尔达能够化干戈为玉帛,送水到口;埃斯梅·霍尔达被诬告杀害了菲比。
在法庭上,她并不在乎自己被判刑,仍然担心菲比的伤势。除了善良,埃斯梅·霍尔达是一个对待邪恶坚定不屈的人。副主教克劳德对埃斯梅·哈尔达的美貌垂涎三尺,但埃斯梅·哈尔达在克劳德的利诱和威胁下依然不屈不挠,这不仅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忠诚,也表现了她的坚强和勇敢。《巴黎圣母院》本书丰富的想象力、怪诞的情节、奇特的结构,成为这部小说的重要特色。这本书是为了叙述“命运”这个词而写的。无论是克劳德还是卡西莫多,归根结底都是社会人。
他们内心的分裂与冲突,反映了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庞大沉重的黑暗体系与他们所处时代挣扎脆弱的个体之间的分裂与冲突,最终导致了悲剧中所有人物牺牲的悲剧结局。这部小说采用浪漫主义手法,以古老的历史题材反映现实生活。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圣母院中的人兽浮雕和皇帝的神龛视为人间沧桑的见证者,增添了小说的浪漫气息。他以一种离奇而鲜明的方式,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劳德,为人虚伪,蛇蝎心肠。他先爱后恨,如果得不到就会毁灭,迫害吉普赛女人埃斯梅拉达。丑陋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了救爱斯梅拉达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了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谊和自我牺牲精神,体现了维克多·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今天最宝贵的人命,在当时是最可鄙的事。在看似平淡的小镇街道上,可怕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然而,为了爱斯梅拉达在她口渴时送来的水,卡西莫多竭尽全力却又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她,宁愿放弃自己,也要陪她一起走向坟墓。爱斯梅拉达,为了在紧急关头救出自己的福玻斯,宁愿放弃理智,固执而天真地相信他们的爱情,直到生死由他注定。克劳德在街上为女孩的美貌跳着每一个念头,宁愿烧死自己,也从来不记得自己应该以身作则,忠于上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