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政的五帝有哪些

德政的五帝有哪些,第1张

问题一:问中国三黄五帝到底是谁? 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皇帝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是谁?说法颇多分歧。

《史记 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谁,分歧较大。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昊()、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

三皇五帝中,五帝一般采取《史记 五帝本纪》的说法,至于三皇,则无从确定了。

问题二:关于五帝 五帝的说法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1《五帝德》、《吕氏春秋》、《史记》: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战国策・赵策》、《庄子》、《淮南子・淑真训》、《三统历》: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3《礼记・月令》: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4《帝王世纪》、伪《尚书序》: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5《通鉴外纪》、《路史发挥》: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

你看到的说法,是第四种,在这种说法的体系中,黄帝与伏羲、神农为三皇。

问题三:荆人有遗弓者类型作文 50分 您好!

从前,古代圣王治理天下,必定把公心摆在第一位,只要出于公心,天下就太平了。太平是由公心得来的。

(周公的儿子)伯禽(封为鲁国国君,)将要赴任时,(向父亲)请教用来治理鲁国的方略,周公说:“(为政要考虑)利民而不要(只考虑)利己。”楚国有个人遗失了弓箭却不肯去寻找,他说:“楚国人遗失了弓箭,(必是)楚国人得到它,又何必找它呢?”孔子听到这话,说:“去掉‘荆楚’这一国别就好了。”老聃听到孔子的话说。“去掉‘人’这一限制就好了。”所以说老聃才是最具有公心的人。天地够伟大了,生育了万物,而不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子女,使万物成长,而不把它们据为己有。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

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去问候他,说:“仲父您的病,更加沉重了,国内百姓都已经无法避讳这件事,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以前我尽心竭力,还不能知道可以托付国家的人选,如今重病,命在旦夕,我怎么能说得出呢?”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点我啊。”管仲恭敬地回答,说:“您打算让谁担任宰相呢?”齐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管仲回答说:“不行。我和鲍叔牙交情很好,鲍叔牙的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像自己(那样正直)的人,便不去接近人家:一旦听到别人的过错,一辈子也不能忘记。”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可以吗?”管仲回答说:“隰朋的为人,对胜过自己的贤人追慕不已,对赶不上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常常)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对赶不上自己的人表示同情;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事物,份外的不去了解;对于人,不刻意去找小毛病。一定要我推荐宰相人选的话,那么隰朋是合适的。”一国的宰相,可是个大官。当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聪明。所以说大工匠只注意总体设计,而不亲自挥斧弄凿;大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亲自搬弄锅盆碗盏:大勇士只指挥战斗,而不亲自临阵斗殴;正义的军队只征讨叛逆而不骚扰百姓。齐桓公厉行公正,摒弃个人爱憎,重用(同自己有仇的)管仲,终成五霸之首。

希望我的答案您能够满意!谢谢!

问题四:尧是哪里人氏? 中国历史上传说的古帝王之一。始见于《楚辞・天问》、《国语》、《左传》等书。尧、舜禅让,是流传很广的故事。《山海经》神话中有“帝尧”之名,但在古帝世系中却没有,说明他在最早的神话传说中地位不高。但在儒、墨两家文籍中,尧是古代的圣王,儒家对他尤其推崇。《论语・泰伯》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尚书》还专门编撰了一篇《尧典》来颂扬他的政绩和德行,以及传位与舜“光被四表”的盛业。但《竹书纪年》等书则说“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在战国末年编成的古帝世系《帝系》篇里,尧被编为黄帝曾孙帝喾的第三子。《世本》还说“帝尧为陶唐氏”,但《吕氏春秋・古乐》历叙古帝,陶唐氏位在黄帝前,而尧则在黄帝后第三位,可知二者原非一人。《史记》沿用《世本》的说法,史籍中遂称尧为“唐尧”,与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名号一致,成了战国后期流传下来的“二帝三王”历史系统中的唐帝。另外,在《五帝德》中,尧又被编为古代“五帝”之一(见三皇五帝)。

传说时期的“帝”字指上帝,“帝某”常指某一天神。恩格斯指出“每个氏族都起源于一个神”。帝尧就是这样一个氏族、部落的宗祖神,但也有可能为该部落一个杰出首领神化而成。就尧、舜传说故事来看,当时应属父系家长制氏族部落联盟的盛期濒临解体前的时期。尧、舜只是军事民主制中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而不是帝王。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尧,传说中部落联盟首领。又称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原居今河北唐县,后徙居太原。任部落联盟首领后再迁至今山西临汾。相传曾设天文官,观察日月星辰变化以制定历法、区分时令,用鲧治水。尧被视为典范的仁君,勤俭朴素,办事公正,喝野菜汤,穿麻布衣,住茅草房。尧重用贤臣,使其发挥特长,制定历法,安排农业生产。

帝尧

帝喾次子,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号为陶唐氏。其号曰[尧],史称为唐尧。在位百年,有德政,常征求四岳的意见,而且设立谤木,让平民可以发表意见,设立多项政权组织,要求荐举贤人,加以任用,后让位于舜。

史记B卷一B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传说尧帝发明围棋。

《尚书》尧帝

原文

日若稽古(1),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3),允恭克让(4),光被四表(5),格于上下(6)。克明俊德(7),以亲九族(8)。九族既睦,平章百姓(9)。百姓昭明,协和万帮,黎民与变时雍(10)。

注释

(1)日若:用作追述往事开头德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稽:考察。古 :这里指古时传说。(2)钦:恭谨严肃。(3)允:诚实。恭:恭谨。克:能够。让:让贤。(4)被:覆盖。四表:四方极远德地方。(5)格:到达。(7)俊德:指才德兼备德人。(8)九族:指同族的人。(9)平:辨别。章:使明显。百姓:白官族姓。(10)黎民:民众。于:随著。使:友善。雍:和睦。

译文

考查古代传说,帝尧德名字叫放勋。他严肃恭谨,明察是非,善于治理天下,宽宏温和,诚实尽职,能够让贤,光辉普照四面八方,以至于天上地下。他能够明察有才有德德人,使同族人亲密团结。族人亲密和睦了,又明察和表彰有善行德百官协调诸侯各国的关系民众也随著变的友善和睦>>

问题五:舜是个什么样的人400 你问的是古代帝王的话,

虞舜,三皇五帝之一,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故姚姓。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饯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 。

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姚为氏,称为姚氏。

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帝尧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部分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饯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史记》说舜是“冀州之人”,唐代张守节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唐代蒲州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治所在今蒲州镇。舜帝本为姚姓,因后居妫I而得妫姓,“妫I”,古水名,又作“沩”,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前文已述,故舜的有时的籍贯也被认为是在山西,但舜原籍姚地(今河南濮阳)。孟子认为舜是东夷人。《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4个人生平

编辑

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史记》说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据说是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华”,字都君。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历山(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历山,一说即今永济县境内的中条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旧说即山东济阴境内的古雷夏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寿丘(今地不详)制作家用器物,还到负夏(今地不详)做过小本生意,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

问题六:贵公 翻译 20分 原文:

昔先圣之治天下也,必先公也,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伯禽①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②。”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

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③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④,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

(选自《吕氏春秋贵公》)

[注]①伯禽:周公之子,被封到鲁,成为鲁国的第一位国君。②利而勿利也:意为“(为政时要)利民而不要利己”。③夷吾:管仲,名夷吾。桓公时为齐相,帮助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④上志而下求:意为“对高于自己的人总想努力赶上,对不如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

译文:

从前,古代圣王治理天下,必定把公心摆在第一位,只要出于公心,天下就太平了。太平是由公心得来的。

(周公的儿子)伯禽(封为鲁国国君),将要赴任时,(向父亲)请教用来治理鲁国的方略,周公说:“(为政要考虑)利民而不要(只考虑)利己。”楚人遗失了弓箭却不肯去寻找,他说:“楚国人遗失了弓箭,(必是)楚国人得到它,又何必去找它呢?”孔子听到这话,说:“去掉‘荆楚’这一国别就好了。”老聃听到孔子的话,说:“去掉‘人’这一限制就好了。”所以说老聃才是最具有公心的人。天地够伟大了,生育了万物,而不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子女;使万物生长,而不把它们据为己有,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

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去问候他,说:“仲父您的病,更加沉重了,国内百姓都已经无法避讳这件事,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

管仲回答说:“以前我尽心竭力,还不能知道可以托付国家的人选,如今重病,命在旦夕,我怎么能说得出呢?” 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点我啊。”

管仲恭敬地回答,说:“您打算让谁担任宰相呢?” 齐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

管仲回答说:“不行。我和鲍叔牙交情很好,鲍叔牙的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像自己(那样正直)的人,便不去接近人家;一旦听到别人的过错,一辈子也不能忘记。”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可以吗?”管仲回答说:“隰朋的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贤人追羡不已,对赶不上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常常)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对赶不上自己的人表示同情;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事物,分外的不去了解;对于人,不刻意去找小毛病。一定要我推荐宰相人选的话,那么隰朋是合适的。”一国的宰相,可是个大官。当大官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聪明。所以说大工匠只注意总体设计,而不亲自挥斧弄凿;大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亲自拨弄锅碗瓢盏;大勇士只指挥战斗,而不亲自临阵斗殴,正义的军队只征讨叛逆而不骚扰百姓。齐桓公厉行公正>>

问题七:《吕氏春秋・先己》中的一段文言文的翻译 1 夏后伯启和有扈在甘泽大战儿没有取得胜利。大臣们要求再战,夏后伯启说:“不可以,我的领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却作战不能取得胜利,这是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的缘故。”于是坐卧时不用多重席子,吃饭时不吃几种菜肴,不弹琴瑟,不设钟鼓之娱,亲近亲属,敬爱长辈,尊敬贤人,任用能人。过了一年有扈氏就归顺了。

2 想战胜他人,就必须先战储自己;想和他人辩论,就必须先说服自己;想理解他人,就必须先理解自己。

问题八:范蠡姓什么? 祁姓,范氏。

范氏出自祁姓,是尧的后裔。范氏自范武子开始仕晋,传历范文子、范宣子、范献子、范昭子五代后,终为赵氏所灭,范氏子孙也出奔他国,范氏开始分散。

《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范氏,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伊祁姓。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夏为御龙氏,商为豕韦氏,周为唐杜氏,周衰奔晋,为范氏。

《元和姓篡》卷七上声五十五范韵亦有记载:“范,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温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又,“范,出自祁姓,帝尧之后为陶唐氏。裔孙刘累学扰龙,以事夏王孔甲,赐氏曰御龙,以更彭姓家韦之后。刘累迁于鲁县,至商为泵韦氏,与大彭更伯诸侯。商本国于唐。周成王灭唐以封太叔,徒封唐氏于杜,京兆杜县是也。杜伯事周宣王,无罪见杀。其子奔晋,生蔫,字子舆,为晋士师,以官为氏。土蔫生成伯缺,缺生武子会,为晋上卿,佐文公、襄公,尊事天子,为诸侯盟主,又灭赤狄有功,王赐之献冕,使为晋太傅,食邑于范,因氏焉,谓之范武子,其地,蹼州范县是也。”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认为越王不可共安乐,于是弃官远去,居于陶,称朱公。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z范蠡{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诸友乡党,而怀其重,间行以去,止于陶……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索隐大颜曰:“若盛酒者鸱夷也,用之则多所容纳,不用则可卷而怀之,不忤于物也。”案:韩子云“鸱夷子皮事田成子,成子去齐之燕,子皮乃从之”也。盖范蠡也。

索隐服虔云:“今定陶也。”正义括地志云:“即陶山,在齐州平(阳)[陵]县东三十五里陶山之阳也。今南五里犹有朱公。”又云:“曹州济阳县东南三里有陶朱公,又云在南郡华容县西,未详也。”

正义会稽典录云:“范蠡字少伯,越之上将军也。本是楚宛三户人,佯狂倜傥负俗。文种为宛令,遣吏谒奉。吏还曰:‘范蠡本国狂人,生有此病。’种笑曰:‘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此固非二三子之所知也。’驾车而往,蠡避之。后知种之必来谒,谓兄嫂曰:‘今日有客,愿假衣冠。’有顷种至,抵掌而谈,旁人观者耸听之矣。”

范蠡事越王句践,既苦身力,与句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句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句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句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句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集解太史公素王妙论曰:“蠡本南阳人。”列仙传云:“蠡,徐人。”正义吴越春秋云:“蠡字少伯,乃楚宛三户人也。”越绝云:“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皮,在陶为朱公。”又云:“居楚曰范伯。谓大夫种曰:‘三王则三皇之苗裔也,五伯乃五帝之末世也。天运历纪,千岁一至,黄帝之元,执辰破巳,霸王之气,见于地户。伍子胥以是挟弓矢干吴王。’于是要大夫种入吴。此时冯同相与共戒之:‘伍子胥在,自余不能关其词。’蠡曰:‘吴越之邦同风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彼为彼,我为我。’乃入越,越王常与言,尽日方去。”

索隐国语云“乃环会稽三百里以为范蠡之地”。奉音扶>>

1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1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件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件愉快的事?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2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3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生什么叫知道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4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5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6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7孔子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8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 古文翻译,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谢谢啊

在此以前,隋朝的政治荒暴,谣言一天比一天多,开始是在集市上传播,后来竟然传入宫庭,连隋炀帝也时常能听到。看书的人问,都是些什么谣言?一种说是"桃李子,有天下。"一种说是"杨氏将灭,李氏将兴。"蒲山人李密,是李弼的曾孙。曾经因为祖宗是官而入朝当官,被授予官左亲侍,隋炀帝见李密额头前倾额角方正,眼珠黑白分明,于是说他看东西不寻常,就让官吏们罢免了他的官职。杨玄感造反时,李密实际与他谋划,兵败以后逃到瓦岗寨,投向了翟让,也想根据谶语,秘书当起皇帝,称自己为孤、寡,他哪里知道真命天子,还有一个姓李的,并不是他的这个李姓。也是汉代的刘歆是同类。隋炀帝逐去李密以后,又怀疑到郕公李浑的身上,诬陷他谋反,杀了他的身,夷了他九族。真是冤枉。一方面添造龙舟,向东巡视,向西宠幸。不久听说李渊深得将士的心,因此又疑忌起来,派遣使者到弘化,传召李渊。李渊因为李浑被族,正怀着兔死狐悲的情怀,忽然皇上召他,料知隋炀帝不怀好意,还不如托词称病,装着一副病容接见来使,而且把许多的黄金白银作了礼物,请求他委婉地覆命,只说是待病好了,就到朝廷。使者得了金银,愿意做个人情,就唯唯如命的告别而去。钱可以通灵。到了朝廷,自然就把李渊病重的事回复给皇上算完事。

隋炀帝正随意地吃喝玩乐,也无心顾到李渊,就搁置了好几月。

正赶上李的渊外甥王氏,在皇宫当差役,被隋炀帝看见,不由的记起前事,他突然问王氏:"你舅因为什么事情,好几月不来见我?"王氏慌忙答道:"恐怕是病还没有痊愈,所以迟延。"隋炀帝微笑道:"索性死了,倒也好了。"说完后离去。王氏怀念自己的舅舅心切,免不得写了秘密书信,寄给李渊。李渊打开信后,不看还可以,看完了数行,顿时惹得惊魂不定,左思右想,无法脱祸,只好再仗着那些钱财,输送给隋炀帝宠幸的大臣,托他来周旋,自己就喝酒隐藏,免得别人发现。

3 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文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2、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

山阴:今浙江绍兴。3、修禊(xì细):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4、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

5、少长:指王凝之等九位与会的本家子弟。6、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

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7、骋:尽情施展,不受约束。8、俯仰一世:很快地过了一生。

俯仰,低首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9、晤言:面对面谈话。

《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

10、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10>趣舍:同“取舍”。

11、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2、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

13、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14、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语出《庄子·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

又《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15、齐彭殇:把高寿的彭祖和短命的殇子等量齐观。

彭,彭祖,相传为颛顼帝的玄孙,活了八百岁。殇,指短命夭折的人。

《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另解:山北水南谓之阴,可以认为在会嵇山的北边)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

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四周,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

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

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作者: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或(公元303—361年):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住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曾任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

他书法精绝,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谢谢。

4 古文翻译成现代文

幸福的到来不由人。所以没有交游的事务,无请客托付的缘由,心清体静,怡然自得,都用正道互相引导,用真诚互相激励,奸诈的学说不会兴起,邪恶不正的东西自然就止息了。

世道德衰退,上面没有英明的天子,下面没有贤明的诸侯,君王不能识别是非,臣子不能辨别黑白。选取士人不通过乡里的推荐,考核品行不以功勋为根。后台多的就算贤才,后台少的就算不肖。听取没有论证的言语来排序爵位,采用各地的谣言来制定俸禄。人民看见这样的情况,知道富贵可以通过盲从大众来得到,知道名誉可以通过虚假地迎合来获取,于是就离弃父母兄弟,离开他的故乡,不培养道德技艺,不陶治品德言行,说迎合时宜的话,纠结党羽,急切匆忙、迫不及待,交替着互相赞叹颂扬,轮流着互为表里,贪婪地追逐富贵,以身为平民而苦恼,用来欺骗皇帝、迷惑宰相、窃取选举的资格、**荣誉和宠信的,数不胜数。已经获得这些的就算贤人,对于得到这些的人就去投奔,羡慕的人并驱而追随,远远地全是这样,谁能不认为这是对的呢?汉桓帝汉灵帝的时代最严重,上到公卿大夫、州牧郡守,都不问政事,忙于迎接宾客,官吏填满了大门,儒者塞满道路,饿了来不及吃饭,累了得不到终止,十分纷乱,把黑夜当做白昼,下到小官,各城中佩戴墨绶的小头目,没有不互相商量着来交人的。自夸着假装谦居于别人之下,晚上说话在上驾车,欢送走的,欢迎来的。亭传经常住满,皂吏兵卒在门里侍立,打着火炬夜行,大门也不关闭;把着胳膊捩转动手腕,对天磕头对箭发誓,推举请托恩情好意,不比较轻重;文书委拖给官曹,囚犯羁押在监狱,但没时间审理。仔细观察他们的行为,不是要为国分忧体恤民情,谋求正道宣讲道,只是在专营自己治办私利,谋求势力追逐利益而已。在朝廷列明而对富贵之家自称门生的,家家都有。当老师没有东西用来教诲,弟子也不从师学习。然而做起事来,以至于带着男人的容貌,却沿袭着婢女的媚态,或者进奉财货而行赂,用来巩固交结自己的根本,谋求志向叮嘱托付,规划图谋仕途的前进,却用眼睛盯着手指和巴掌,高声谈论,像这类的事,说起来尚且羞愧,但做它的人却不知可耻。哎!王道敎化的颓败,以至于这样吗!况且交游的人外出,有的身死他乡,或从小到大而不回家。父母怀着孤独的思念,妻子抱着《东山》的哀愁,亲属隔绝,夫妻分离,没有罪行,却效仿者亡命天涯。古人服役,过了日期而不回家,尚且作诗来讽刺刺怨恨。所以《四月》这篇诗,说祖先不是别家人,怎忍让我受熬煎?又何况没有君王的命令而自己去做的呢?由此推论,在外交游,长久不回家的人,不是有德之人的情形。

5 古文翻译成现代文《旧唐书·陆贽传》,怎样翻译

《旧唐书·陆贽传》: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

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

年十八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词登科,授华州郑县尉。罢秩,东归省母,路由寿州,刺史张镒有时名,贽往谒之。

镒初不甚知,留三日,再见与语。遂大称赏,请结忘年之契。

及辞,遗贽钱百万,曰:“愿备太夫人一日之膳。”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曰:“敢不承君厚意。”

又以书判拔萃,选授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德宗在东宫时,素知贽名,乃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

贽性忠荩,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臣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德宗还京,转中书舍人,学士如故。

初,贽受张镒知,得居内职;及镒为卢杞所排,贽常忧惴;及杞贬黜,始敢上书言事,德宗好文,益深顾遇。吴通微兄弟俱在翰林,亦承德宗宠遇,文章才器不迨贽,而能交结权幸,共短贽于上前。

而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故久之不为辅相。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

时贽母韦氏在江东,上遣中使迎至京师,搢绅荣之。俄丁母忧,东归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

藩镇赙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初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事有不可,极言无隐。

朋友规之,以为太峻,贽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

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译文:陆贽字敬舆,是苏州嘉兴县人。

少年时成了孤儿。有独立见解和操守而与众不同,很勤苦学习儒学。

十八岁考中进士,凭博学宏词科选官复试合格,任命华州郑县县尉。为官期满,回东方故乡探望母亲,路经寿州,刺史张镒当时很有名声,陆贽去拜见他。

张镒起初不很了解他,停留三天,第二次见面跟他谈话,于是非常赞赏陆贽的才识,请求结交为忘年投合之友。等到辞别,张镒赠送陆贽百万钱,说:“希望充当太夫人一天的饭食费用。”

陆贽不收受钱,只接受了一串新茶,说:“怎敢不接受您的厚意。”后来又因文书评判超出同类,选任渭南县主簿,提升为监察御史。

唐德宗在东宫做太子时,向来知道陆贽的名声,于是征召他做翰林学士,调任祠部员外郎。陆贽性情竭忠尽心,当了皇帝身边受信任的官以后,感念皇帝重视了解自己,想有所作为效力报答,所以政事上有的有缺点,大小事情一定陈述,因此皇帝关顾对待他更加厚重。

德宗回到京师,陆贽调任中书舍人,像先前一样做翰林学土。起初,陆贽受到张镒的了解重视,能够担任朝廷内官职;等到张镒被卢杞排挤,陆贽常常忧惧;等到卢杞罢官,才敢上奏章提出政事见解,唐德宗喜欢文章,对他关顾更深。

吴通微兄弟一起在翰林院,也受到德宗的宠遇,他们的文章才识赶不上陆贽,可是能结交有权势受宠幸的人,他们一起在皇帝面前陷害陆贽。陆贽被结党小人排挤,一同做官的人忌妒他的才能,再加上他提出政事见解很激切,常常失去皇帝的欢心,所以很久不能当宰相。

他在议论应对方面。明晓精通体制事理,详细陈述,剖析判断,下笔如有神,当时有名望的人,没有谁不推重尊敬他。

当时陆贽的母亲韦氏在江东,皇帝派宫中的使者迎接到京师,官员们认为陆贽很荣耀。不久遭到母亲丧事,陆贽向东回到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

地方的长官送来办丧事的财物赠品以及另外摆放的馈赠物品,全都不拿。起先,陆贽认为受到皇帝特别的待遇,不敢爱惜自身,政事有不可行的,极力提出不隐瞒。

朋友告诫他,认为这样做太严厉,陆贽说:“我上不辜负天子,下不辜负我学的道德学识,不能顾虑那些别的事。”他在官吏政事上很精通,根据情况决定判断,没有一点儿差误。

陆贽(754年—805年),字敬舆。吴郡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 。

溧阳县令陆侃第九子,人称“陆九”。大历八年(773年)进士,中博学宏辞科。

唐德宗即位,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建中四年(783年),朱泚叛乱,陆贽随德宗奔奉天,起草诏书,情词恳切,虽武夫悍卒,读之无不挥涕感动。

贞元七年(791年),拜兵部侍郎。贞元八年(792年),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为相时,指陈弊政,废除苛税。贞元十年(794年),因户部侍郎裴延龄构陷,被罢相。

永贞元年(805年)卒于任所,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陆贽工诗文,尤长于制诰政论。

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权德舆称其“榷古扬今,雄文藻思”。

《全唐诗》存诗3首。有《陆宣公翰苑集》24卷行世,另有《陆氏集验方》50卷。

旧唐书: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

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6 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很喜欢的一段话!!!!!

7 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汉书·赵充国传》翻译

赵充国(公元前137一前52年),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

最初为骑兵,后来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因为善骑射而进入御林军。汉武帝时(公元前99年)他随贰 师将军李广利击匈奴,被匈奴团团围困,汉兵几天无食,死伤增多。

充国带领壮士百余人突围陷阵,李广利和大兵紧紧跟随,终于解围而出。汉元康三年时,先零、罕开都是西羌种族,各有酋长,因彼此互相攻击而成636f7079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5343964仇家。

后来匈奴联合其他羌族,互订盟约,解除仇恨。汉昭帝听说了这件事,就 拿它来问赵充国。

充国时年七十余,昭帝认为他很老了,赵充国回答说:“再没有比老臣更好的人选了。”昭帝说:“将军能否预测目前羌人的势力、打算带多少兵 马去?” 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打仗的事很难凭空设想。

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计划攻讨的方略。”赵充国到了金城,征调一万名士兵想渡河,又怕遭到羌人截击。

便 趁夜派三个营士兵先悄悄渡河,渡了河后,立刻扎营防备羌人来犯。到了天亮,军士们已依次全部安然渡河,羌人发觉后,派了数百骑兵,在汉军左右出没骚扰。

赵 充国想羌骑一向骁勇善战,难以制服,再说这也可能是羌人诱敌之计,于是下令:“我军兵马刚渡河,已略有倦意,不必追击羌骑,攻击羌人要以消灭他们为目标, 区区近百羌骑,不必着意贪求。”赵充国一面派骑兵去侦察四望和陿中这两个地方,发现其中并无羌人出没。

于是趁夜引兵到洛都,召集各部将领 说:“我就知道羌人不善用兵,如果他们调派几千人防守四望和陿中,我军哪能向前推进呢?”于是向西推进到西部都尉府,日日飨宴军士,士卒都希望为他效力立 功,羌人好几次前来挑衅,赵充国都下令坚守。昭帝下令赵充国进攻。

赵充国上书请罪,剖陈利害,说:“臣听说《孙子兵法》上说过:‘善于作战 的人,能掌握敌人,却不会被敌人所掌握’。现在羌人入寇,我们便应该整饬兵马,训练战士,以逸待劳,才是致胜之道。

依老臣之见,如果能先诛灭先零,即使不 讨伐罕开,罕开也自然会归顺;万一先零已被诛灭,而罕开仍然不服,那么,到正月时再进攻也不迟。”昭帝接纳了赵充国的意见。

赵充国于是率兵 进攻先零,先零因居安日久,已松懈防备,望见汉朝大军,纷纷丢下装备,想渡湟水逃命,由于道路狭隘,赵充国只紧蹑溃兵之后,徐徐驱赶。有人说:“追击先零 逃兵,这正是建功的大好机会。”

赵充国说:“这些都是走投无路的穷寇,不可以过分逼迫他们。慢慢的追赶他们,他们便会没命的逃走;但是如果逼急的话,他们 或许会回过头来拼命的。”

羌酋靡忘于是自动前来归顺,赵充国赐他食物后,仍放他回去劝晓其他的族人。一时之间,有一万多名羌人请降,赵充国预料羌人会自行瓦解,所以遣回全部骑兵,并请准予留下一万名兵士在当地屯田,静待其变。

后来赵充国老病辞官在家,朝廷每讨论边防大事,也常常参与谋略,或者要向他问办法。甘露二年去世,年八十六,谥号壮侯。

8 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文

谢枋得字君直,是信州弋阳人。

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向元朝推荐南宋旧臣二十二人,把谢枋得排在第一位,他推辞不赴任。第二年,行省丞相忙兀台带着圣旨征召他。谢枋得说:“上有唐尧、虞舜,下有巢父、许由,我谢枋得的姓名不吉祥,所以不敢奉诏前往。”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见当时朝廷正把寻求人才作为当务之急,就想把推荐谢枋得作为功劳。谢枋得大骂他说:“魏天祐在福建做官,丝毫没有推广仁义道德的意思,相反,还大兴炼银来残害百姓,难道想要我辈来为他做好看的装饰吗?”等见到魏天祐,又傲慢而不行礼。魏天祐大怒,强迫他到北方去。

至元二十六年四月,谢枋得到了京师。不久就病了,迁居到悯忠寺,他看见墙上的《曹娥碑》文,大哭道:“小女子尚且那样(讲孝义),我难道不如她吗?”留梦炎派医生拿来药物拌进米粥让他进食,谢枋得大怒说:“我想死,你却要让我活吗?”他把药饭扔在地上,最终绝食而死。

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白话释义:

黄道周说:呜呼!二正之际,与手握权柄的人和事真是一言难尽呀!那个时候,朝中有人玩弄权术,百姓生灵涂炭。巨寇兴师作乱于边,枭雄伺机窥伺于内。

国家腹地及边远地区,疑惑不定的檄文频繁从朝中传出。其时年轻的皇帝尚称英武,重情惜义,絫泽所参,众志成城。少数几个贤明的士大夫戮力共勉,柴车以质朴诚实建立伟业在先,于少保以忠烈克继其后,吴永清、罗学古等人亦争先为国效命,共赴时艰。

明正德中,人才兴盛,派别互立;许季升高瞻远瞩,正大之气充溢于京师劲旅间。何世光调停捭阖,权用谋略止于宰辅。王德华、彭济物昂低殊态,裁酌用心。内廷宦官横行无忌,要如蟠蟒学虬,但又远远达不到蛟龙蹈海的能量。君子上视王权威仪,下祝鼍鼓,乘熟而落之,掇如也。

至于魏忠贤、崔呈秀辈,岸谷所渐,五岳山海几乎为之易位。北部边塞士兵披甲雄于猰□,天偷斯难,以养外患。

睿智之人难以为朝谋划献策,勇武干练之人也没有办法决断;仁人不能护卫,忠义无以裁断,只有等时机成熟待圣人出来然后天下可以晏然。其时即使有于少保、罗学古之才,王德华、彭济物之健,删杰就厌,则中门近关,两窦其选矣,然且诸君皆难以作为。

予观古人崇尚智慧选择刚直,遇大事能金蝉脱壳,如季札、蘧瑗、晏婴、乐毅等人,都在大难来临之前飘然脱身,且又不损其名节得以立身。到了东汉时期,怀鸩捣椒四壁的富贵,以死相勉,以为春秋之义与易殊旨。

其间虽有主动辞官去籍者,也不过都是闲散边远不大得志的散官而已。至于那些乘朝车、执宫戈,怀抱赤子之心而又忍辱负重秉持朝纲的大夫,心中必然怀有中兴朝纲的远大抱负。

即使在卿士大夫的豹袖之下舍弃生命,独行安之。如张奂、皇甫嵩者。张奂攻破诸羌叛乱,安抚幽、并二州,却耻于为王甫和曹节所出卖利用,发愤为陈蕃和窦武伸冤昭雪,最终未能跻身三公之列。

皇甫嵩荡平黄巾军,攻破梁州乱贼,征赴阙门,赖其子皇甫坚寿与董卓有私交才得以免遭杀身之祸,虽然位列三公,却终未实现自己的抱负抱恨终生。

当魏忠贤、崔呈秀阉党专权秉政之时,已经很少有坚守节义贞操到底的人,如果说朝中还有白手完结之士,那义贞之人必是大司马节寰袁公可立。

袁公名可立,字礼卿,青年时代考中进士,治理苏州府刑狱,官员考察时以政绩第一上报朝廷,被特召为西台御史,因直言抗疏(遭罢官)归里。

二十六年后再复出,统帅管理登莱军。这时正值辽东大溃败之后,三韩难民不断流落到辽南内地 ,依仗辽东的庇护和接济得以生存,和辽东人搅扰在一起,主客混居,夜间惊扰事件时常发生,完全是依靠袁可立的安抚才得以安宁下来。袁可立离开登莱没过几年,登莱就溃败下来。

袁可立巡抚登莱的时候,白莲乱军聚众金乡一带,与从睢州出发前去登州赴任的袁可立不期而遇,袁可立乘单骑指挥所带家丁卫队冲入敌阵,乱军四散逃开。袁可立令登州军袭捣乱军,于是才有了兖州平定白莲教之功。

这时毛文龙诪张于海岛间,刘爱塔疑惧彷徨于海上南四卫,熊廷弼、王化贞功罪之争纷扰于朝野,崔呈秀、霍维华结党盘踞朝中。

袁可立为扩建水师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堵塞要害之地,焚烧后金**的屯粮,与海上各岛相互联络,出兵收复旅顺要地,沿海得以平安。

又突然有朝鲜李倧擅自废黜李珲而自行篡位的事件,袁可立果断请求朝廷讨伐。接着李倧挟太妃之命遣使来中国汇报请罪,说李珲失去民心,改步自赎。

袁可立又请求朝廷对朝鲜进行严厉质问和谴责,并要求其派出军队助大明协剿后金鞑虏,观点与朝廷公议相合。从这一事件就可以看出袁可立的文韬武略,袁可立离开朝鲜十余年,朝鲜就被后金完全攻陷。大凡袁可立起作用的地方,都是事关明金战略全局的大事。

袁可立在登州巡抚三年,七次上疏求辞官归里,袁可立归里后魏忠贤的气焰就更加嚣张和跋扈了。

辅臣兵部尚书孙承宗视师塞外,多次请求面见天启皇帝,朝廷内外流言四起,说孙承宗要进宫清除魏忠贤阉党。这时的袁可立已经告病回到睢州正有绿野田园之乐,不久又因为明对后金战事吃紧再次被起用为兵部侍郎。

袁可立在海疆数年,对边关将领的心理和特点十分洞悉,朝廷本来想借重袁可立在军中的名望来驾驭这些手握重兵又难以驯服的将领为国立功。

袁可立来到兵部后,留心观察朝中大僚的动态,他发现阉党乱政十分严重,心中闷闷不乐,和阉党屡次发生争执,到了矛盾无法调和的地步,不得已多次请辞朝官要求重回边疆戌守,袁可立的这一做法进一步激怒了魏忠贤和崔呈秀众阉党。

但天启皇帝还是很看重袁可立在登莱海疆曾经立下的赫赫战功,给予兵部尚书的加衔让其光荣退休,阉党也终没有进一步加害袁可立的借口和机会。这时的官员能以这种方式主动辞官退休的少如凤毛麟角,都认为袁可立真有难得的先见之明。

天启皇帝宾天后,因为三大殿工程告成的功典又加封袁可立太子少保的官衔,袁可立坚决推辞不接受,受到朝野齐声称赞。

大凡袁可立经手处理的事情,都有长远的考虑和安排,深得事物的要领和精髓。

袁可立为苏州府推官时,浙江湖州罢官在家的前礼部尚书董份,因为广敛资财被乱民围攻,闹得非常厉害,两台官员下文书授权袁可立处理此事。袁可立到任后,立即广泛收集诉状分发到各县衙门以削弱哄乱的声势,然后缉捕一两个带头闹事的人依法处理,事件很快得到平息。

正当倭寇出没战备吃紧的时候,吴中一带豪侠青年王士绣骕、乔一琦等人自命保家护国,他们的仇家向官府诬告他们图谋叛乱。两台官员马上对他们侦查勘问。唯独袁公认为他们不过是狂放不羁的青年,没有其他事情。后来经过审查果然没有发现什么,事情才停止。大家一致认为袁可立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

袁可立在登莱的时候,正值元宵节大宴宾客,忽然有报说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部要发动兵变,众将官听到这消息都吓坏了。

袁可立不慌不忙,从容派出小队人马前去拜访沈有容大将。问道:“李性忠原本是将军手下的人,这人怎么样啊?”沈有容满口担保没有问题。

袁可立说:“我本来知道他没有问题,只是先让他暂且解除兵权休息一下吧。”从这件事中袁可立处事的严谨和从容不迫再一次显现出来。

袁可立任职苏州府推官时,在汛期出海(到海滨)巡查。有一个李姓军官邀请袁可立宴饮,席间出示两把精美的倭寇武士刀。袁可立接过刀仔细查看后返还于他。

半年后,有战报说在海上擒获倭寇二十人,并搜查到很多倭人的物资,其中那个军官让袁可立看过的三把倭寇武士刀也出现在这次的上报之列,因此袁可立很是怀疑。

不久,琉球来朝廷进贡的使者到了,说几个月前曾有船只随风飘流到这边,把那些人放出来给他看,贡使一眼便看出他们都是琉球良民。众人都称赞袁可立明智如神。

袁可立巡抚登莱的时候,毛文龙曾极力夸大满浦、昌城的战报数字,竟然说兵力尚不及千人,不发一矢一箭,仅仅靠埋伏火炮攻击,就使奴贼人马自相践踏,死者多达四、五万人。

袁可立对这个天文数字根本不相信,于是正式发布檄文审查毛文龙东江军的战况始末。毛文龙从此嫉恨袁可立。袁可立说:大海距离大明天子太远,做臣子的不能有所欺瞒,难道不是这样吗。由此再一次看出袁可立处事的聪明和历练。

当其为苏州府推官时,太守石昆玉因为廉洁刚正而得罪应天巡抚(李涞)。巡抚公开奏章内容对石昆玉进行弹劾陷害。

事情交付四郡处理,四郡的官员推举袁公执笔(处理此事),袁公书写文书卷宗为石昆玉洗雪冤屈,同僚们都十分害怕。

袁可立说:“万事由我一人承担。我怎么会因为上司的*威来诬陷贤明的太守呢?”案件调查完毕,袁可立对李巡抚宣读供状,声音铿锵有力。

巡抚十分羞愧,以屏风遮住颜面。袁可立宣读的声音更加洪亮严厉,巡抚无地自容不得已自己弹劾去职。朝野上下都称颂袁可立是一个刚正不屈的好官。

袁可立在御史台任职的时候,碰到别的御史触怒了皇帝,将要受到廷杖的责罚,各位御史都到内阁为这位御史求情,辅臣把皇帝的意思作为理由拒绝了。

袁可立在后面高声说道:“只是宰相不愿意吧!”辅臣闻听此言恼羞成怒,知道只有袁可立才能当面顶撞说出这样的话。

后来发生了帝王庙的景德门被雷震毁,袁可立又借机连续上疏针砭朝政时弊,譬如京郊的祭祀大典、皇帝的早朝讲读等六、七项大事都在袁可立的严辞抨击之列,章奏送到皇帝那里后被搁置起来不往下批发。朝廷因此事大肆谪罚袁可立,再用再贬,最后竟被削职为民,百官相救也无效。

袁可立被昭雪起用,又告病归里,不久又被起用。当国者希望袁可立老有所成锋芒不露,袁可立却说人老更应该成熟泼辣。

任职兵部左侍郎时,正好碰上后金的头领努尔哈赤死亡,袁崇焕派出僧人前去吊孝慰问,袁可立严厉谴责这种行为有辱中国。有一天,权贵人物在乾清门外恭候,说话特别放肆不羁,袁可立引用很简单浅显的道理进行了有力回击。

虽然不能挽救局势,但袁可立嫉恶如仇的性格再一次在这里表露无遗。袁可立刚正不阿的风骨和最著名的事件都发生在理刑官和监察御史的任上,虽然没有跻身到三公台辅之列,其至大至公之高节已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又当定陵工程告一段落,天下以道家法义相宽仁,四五十年都是如此,隐贤在野,没有任何怨言。士大夫离开二正已经很久,以正统儒家的礼教相劝勉,就好象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汉朝延熹、建宁宦官乱政一样。

袁可立于万历十七年己丑出理苏州府推官,二十三年乙未晋升监察御史,这时正是他最年轻气盛的时候。看到皇帝身边的显贵宦官从宫廷的侧门出来,人们唯恐避之不及。

一日,袁可立巡视北京西城,发现有内廷的太监杀死人命,袁可立马上立案查办,严加审讯予以正法。有人劝可立道:“这人犯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呀,是万历皇帝最亲近的弄臣,你怎么敢为难治罪他呢?”袁可立愤然慷慨道:“我只知道朝廷有三尺法令,不知道什么弄臣不弄臣。”

这时候皇上有些厌恶大臣频繁地议论朝政,朝廷动不动就以“卖直沽名”压制正当的言论。袁可立直言上疏道:“近年以来,大臣们的言论很多,言辞激烈直率,以致触怒了皇上,因此罢黜的官员不下一百人,而且都说是‘卖直沽名’。

这些正直敢言的官员都被斥退,而不正直的人却能得到升迁;爱惜名节的官员遭罢免,而坏名声的官员却能得到重用。

朝堂上充斥着不正直、败名节的官员,那么以后的民生休戚和官员的邪恶正直,还有谁敢再为国家进言呢?”奏疏呈上,俸禄被剥夺一年。唉!当年很多国计民生重大决策的归宿,大抵都是这种命运呀。

袁可立多才多艺,一贯善于坚持并主张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急皇上和朝廷所急。善于蓄积正气和精神进行自卫,不戚戚然,所以在动荡和乱政的情况下也多能免遭祸患,但从不懈怠和废止自己的事业和主张。

天启六年丙寅到七年丁卯这段时间,是魏忠贤乱政的巅峰时期,这时贤达正派的士大夫没有一个能超过袁可立的。董其昌先生说:“袁可立多才多艺,谋略过人,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假使没有遭遇到毛文龙、魏忠贤这样的变故,他就能实现自己的意志和主张,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如此建立韩琦、范仲淹这样的伟大功业,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又说:“袁可立爱惜自己的名节,远胜于功名利禄。善刀而藏,急流勇退。”

考察当年魏忠贤乱政的那段年月,与袁可立前后掌握和辅佐军权的官员,大多都在被崇祯皇帝追究刑责的行列,一个个罹罪的官员都能被清楚地数落出来,而袁可立却能视功名如粪土。

与魏忠贤对着干,过后才能知道袁可立以此保全了自己的名节要比那些为了继续做官而逢迎献媚阉党的人要高明得多呀。

袁可立的先世为安徽凤阳府人,始祖袁荣以帮助明太祖开国的功勋做官到睢阳卫百户,因此在此安家定居。到了第八世时袁可立出生,生下来就有很好的仪态,额头宽阔,眉毛稀疏。

到了七岁时就能通读《毛诗》、《礼记》,不到三十岁,连续考中举人和进士,读通了诸子百家的著作。

安夫人怀孕袁可立的时候,每次洗漱完毕总能在水中看到金色的鲤鱼荡漾浮游。袁可立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不断出现一些异样的征兆,于是自己也预知到自己未来所能达到的名位和境界。

(袁可立)七十二岁时去世。去世的前一天晚上,西南方向有一颗很亮的星体陨落了,这颗星落地时有很大声响。

子袁枢,博雅而有胆识,官户部郎中,另有传记。

原文:

史周氏曰:呜呼!二正之际,与阿柄者难言之矣。方其时,室有凝阴,野有亢血。鸱虏号于其外,枭藩伺于其侧,堂奥之间,疑檄不绝。

然值天子英武,练于情事,絫泽所参,众志如结,二三贤士大夫黾勉戮力,柴叔舆以质实匡襄于先,于廷益以骏烈克巩于后,吴永清、罗学古之徒咸将助竭蹷也。

康陵时,人才方兴,庭径各别:许季升瞻遐瞩幽,清气见于禁旅;何世光调停折冲,权用究于天宰;王德华、彭济物昂低殊态,而裁酌当心。诸常侍即纵横,爪牙自竖,要如蟠蟒学虬,未有吞海之意。诸君子上视王鈇,下祝鼍鼓,乘熟而落之,掇如也。

至于魏崔,岸谷所渐,渎岳易势。北牙擐甲之士,雄于猰□,天偷斯难,以养外患。智者不能谋,勇者不能断,慈者不能卫,义者不能决,赖圣人特起而后天下晏然。计其时即有于廷益、罗学古之才、王德华、彭济物之健,删杰就厌,则中门近关,两窦其选矣。然且诸君不能。

予观古人尚哲简戆,因事蝉脱,如季札、蘧瑗、晏婴、乐毅之流,皆值祸难飘然,有以自立。逮于东汉,怀鸩捣椒,以死相勉,以为春秋之义与易殊旨。间有挂冠拂衣,盖亦疏逖无甚系着意而已。至乘朝车、执宫戈、桓桓德心者,皆有重寄。

舍命豹袖之下,即独行安之,如张然明、皇甫义真其人矣。张然明破诸羌,静幽并,耻为王曹所卖,发愤申陈窦之冤,卒不得为三公。皇甫义真荡黄巾,破梁州贼,征赴城门,赖其子坚寿以免,虽卒为三公,亦不大竟其志。

当魏崔时,盖无复然明义、真者。有之,则必自大司马节寰袁公也。

袁公可立字礼卿,以英年成进士,理苏郡报最,召入西台,抗疏归。

二十六载始出,仗钺治登莱军。于时辽左新溃,三韩余众大东焉,依东人,遇辽众,不相主客,时时夜惊,赖公抚绥无事也。公去登莱不数载,而登莱遂败。

公出登莱时,莲贼初在金乡,猝与遇,单骑麾之,败麇散去,徐用登师捣其后,是以有兖东之功。

于时毛文龙诪张于岛上,刘爱塔恫疑于沓渚,熊王之案持于内,崔霍之交盘于中。公一意治师,塞要害,焚盗粮,联络诸岛,收复旅顺,而海上晏然。

又猝有朝鲜废立之事,公毅然请讨。既而李倧衔太妃命,称李珲通□失国人心,改步自赎也。公因请正词质责之,以济师助剿为券,与廷议合。

是以东事一视公。公去又十余年,而朝鲜为□陷。凡公所发轫者,率视旋辙为重轻如此。

公在登可三载,七疏归,归而魏焰益肆。

孙枢辅滞塞外,久请陛见,中外汹汹,以为志在君侧。而公方有绿野之乐。居亡何,以□警起公为少司马。公久在东疆,于诸大丑变态甚悉,政府欲借公为功。

公既至中朝,观诸侯动静,邑邑不乐也,数有所抵牾,欲自请外,以此失魏崔欢。

天子犹念公海上劳,予加衔致仕去。盖是时致仕者若凤□,以为奇表矣。

熹朝上宾,以殿工加太子少保,恳辞不受,时论韪之。

凡公值事,多长算,得大体,洞于要会。方为苏理时,湖州董宗伯以厚赀为乱民所窘,哄甚,两台檄公解之。公至,即博收讼牒下各县以杀其势,徐取一、二倡乱者抵法,事遂定。

又值倭警,吴中豪子弟王士骕、乔一琦辈驰骤自命,怨家诋为不轨。 两台急诇之。公独谓是狂生,无他。卒谳不得实,乃已。众谓公长者也。

及在登莱,方元宵宴客,有传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谋叛者,诸监司怖甚。公徐命小队阿殿过沈帅,问曰:“李性忠固公所用人,令何状?”沈帅百口保其无他。公曰:“吾固知其无他,但且令释兵柄安坐耳。”于是公之整暇再见之矣。

又公为苏理时,以汛期出海澨。有李弁者邀公饮,示二倭刀。公谛视还之。后半载,报海上擒倭二十人,覆夷器,则三刀俱在。公心疑之。亡何,而琉球贡使至,称数月前有飘舟坠此岸,出其人视之,则皆琉球也。众咸谓公神明。

及在登莱,毛帅盛自诩满浦、昌城之捷,用兵不满千,不遗一矢,伏炮机发,使□自践藉,人马腾踏死者四、五万。

公心疑之,移文东江审其颠末。毛帅以是恨公。公固谓海上去天远,臣子勿欺,何厌详者。于是公之练达再见之矣。

又公为苏理时,郡守石昆玉以廉直忤中丞。中丞露章劾之。事下四郡,四郡推公秉笔,公伸牍尽雪其冤。同列为缩项。

公曰:“吾自任之!吾奈何以上台故诬贤太守?”谳成,对中丞诵之,其声琅琅。中丞愧甚,举屏自障。公读法声益厉,中丞遂自劾去。众咸谓公强项也。

及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公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辅臣拂然,廉知为公。

先是雷震景德门,公上疏陈阙政,如郊祀、讲朝六、七大事,章未下。 政府用是谪公,再收再黜,以底于削甚哉!救之罔效也!

公既用,久踬复起。当事者冀其少艾,公自谓老当愈辣。方在司马门时,会□□(老酋)死,袁经略遣僧吊赠,公力诋其辱国。一日,请权贵祗候乾清门,出声无律。

公引咫尺之义折之。虽无所匡挽,而义形之意再见之矣。凡公精神著于为司李、御史时,即不跻台辅,其精神亦有以自见。

又当定陵镇静,以道法宥天下,四五十年间,留贤在野,怨咨不生。士去二正远,时以名教相厉,若不复知有延熹、建宁之事者。公以己丑理苏郡,乙未入西台,正当盛时。中贵出掖门,往往避骢。

公一日视西城,有内珰杀人者,公辄按捶问抵罪。或语公:‘此弄臣,奈何窘之’?公奋曰:‘吾知有三尺,何知弄臣’!

既上稍厌诸激聒,政府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公乃抗疏曰: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

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朝有不直、毁名之臣,则民生休戚、人品邪正,谁复为国家昌言乎’?疏上,夺俸一年。呜呼!国是所归,往往如此矣。

公多才艺,善持论,急主上之急。积精自卫,无闷毒,故在乱能免,居危不废。丙丁之间,天子贤达士夫无出其右者。董先生曰: “公才兼数器,心运四虑。

藉令一再出不于毛帅、魏珰之时(《节寰袁公行状作“世”》),得行其意,展布四体,韩范之业,岂顾问哉!”又曰:“公护名节,胜于功名。善刀而藏,见机勇退。”夷考当年,与公先后秉机佐钺者,名在刑书,历历可数,然后知公之完誉所得远矣。

公先凤阳人,始祖荣以开国功为睢阳百户,因家焉。五(应为“八”)世生公。生有异姿,广颡稀眉。七岁通毛诗、礼记。未三十联第,通百家书。

安夫人妊时,数盥水,见金鲤荡漾盎中。及长,数有异兆,自知其名位所届。寿至七十有二卒。卒之前夕,有巨星陨西南,坠地有声。子枢,博雅有胆识,为户部郎,别有传。

赞曰:溪子子贵洞,千将利断,桑榆决机,不以为晏。然有卒,义真不乱,道不可挠,还归其贯。廷益抱诚,噬膻曷及?济物微巧,扶绳缓急,刚柔之中,则有袁公 。 事不可调,睍视未穷。呜呼才难,睇彼东蒙。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万历十九年八月,进士及第后的袁可立正任苏州府推官。而立之年的袁可立血气方刚,初生之犊不畏虎。苏州自古江南重地,是当朝首辅申时行和王锡爵的故乡,背景不是一般复杂,来此赴任的官员无不是如履薄冰。座师陆树声谙熟江南官场,对袁可立的前途十分担忧。

“即座师陆公为公虑之”。时“苏当轮蹄之冲,财富刑狱甲于他郡,公徐而理之。胥吏抱牍如山,公片言立决,如风扫箨,爰书无只字出入。……(知府)‘倚公如左右手’”。

太守石昆玉以廉直著称,因按治豪横而得罪应天巡抚李涞,李涞诬劾太守。万历十九年五月,“中丞劾其不职。得旨,下所司堪问。”

石昆玉“以强直失当途欢。中丞台以乘墉而攻,无弗胜者。竟夺于,清议咋舌。(李涞)自免去。”李涞迫害石昆玉的由头是“擅动吴县库银”,案情惊动皇帝,查了一两个月,结果是子虚乌有,于是公论汹汹。南道御史李用中指斥申时行和李涞挟私报复。

万历十九年六月十一日,申时行上疏自辩:“臣何能私臣家人申炳?……若抚臣李涞之参石昆玉以钱粮,而臣之行勘昆玉正以显明其心迹”,说查处石昆玉有县令和巡抚的举报材料,我不过秉公执法而已。案件一时陷入僵局。

因李涞与宰辅申时行、王锡爵 交厚,有司惧其威,无敢问者。“事下四郡,司礼皆知诬陷,相顾愕盱。” 江南四郡的大僚惧怕惹祸上身,推来推去没人接案,最后把这个烫手山芋推到袁可立手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07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