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手下最被低估的帅才是谁呢,看破诸葛亮,超越了司马懿?

曹操手下最被低估的帅才是谁呢,看破诸葛亮,超越了司马懿?,第1张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当中,三国时期是一个颇为传奇的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非常多被历史长河所铭记的人,比如诸葛亮,司马懿等等。他们都是智谋无双的谋士,在当时的天下间能够超过他们二人的可以说是没有,但其实在曹操手下,却有一个被低估的帅才,他看破了诸葛亮,并且超越了司马懿,他就是郭淮。

当然我这样说肯定很多人觉得意外,因为在《三国演义》当中,郭淮是被姜维接住了自己射出的箭矢,然后用他的箭矢发射致死,可以说是死的窝囊,就这样一个人如何超越司马懿、看破诸葛亮。其实《三国演义》当中并不全部属实,通常有着七虚三实的说法,在真实的历史当中,郭淮是一名真正优秀的将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实际的战绩来看一下郭淮的水准。

第1个战绩,便是汉中之战。

在汉中之战当中,黄忠在法正的指挥之下,率军突袭了定军山,并且当场斩杀了夏侯渊,这让曹军非常的混乱,因为在当时军队没有了主帅,可以说是群龙无首,基本就和待宰羔羊没有什么区别。就在这关键时刻郭淮站了出来,他推举张郃为主帅稳定了军心,避免了曹军进一步地扩大损失。

第2个战绩,诸葛亮第5次北伐。

在诸葛亮第5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进驻了渭水之南,这个时候司马懿判断诸葛亮只要去了五丈原,那么曹军便无忧了。但是郭淮却看穿了诸葛亮的计谋,他认为诸葛亮如果登上北原,然后派兵进驻北山,断绝了陇道后那么必成大患。司马懿这才看出了诸葛亮的打算,于是提前进行布置,再一次的成功防御了蜀军的进攻,这个战绩也正是他看破诸葛亮,超越司马懿的出处。

最早识破曹操火烧之计的应该是徐庶。

徐庶早年曾经做贼,被官府抓住之后逃亡,改名之后也折节向学,逃亡荆州之后与诸葛亮司马徽这些人都相好,在一起研究学问,共商天下大事。

徐庶之后跟随了刘备,在曹仁大军来攻之时,用计使刘备军大破曹仁,曹仁又摆八门金锁阵,在徐庶指点之下赵云也是将阵法大破,之后又用计占领了樊城。

这件事被曹操知道后,觉得刘备有了了不起的谋士,知道是徐庶之后,于是与程昱商量对策,程昱就为曹操出了将徐庶母亲供养起来的计谋。

徐庶一听,果然心内惊慌失措未定,不得已辞别刘备,并为他推举诸葛亮,请刘备请他出山定可助他平定天下。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也随同曹操大军来到了荆州,荆州已经投降,刘备龟缩一城,孙权大惊失色,所谓百万大军,曹操渡江,就即将要统一天下。

但这时候孙权在周瑜、鲁肃的支持之下选择了与刘备联合共抗曹军。

周瑜带兵开始与曹操相抗衡,周瑜正恐于无处下手,这时候蒋干却来了,周瑜利用蒋干,使他偷盗书信,除去了熟悉水战的蔡瑁,张允,于是只剩下北方人并不熟悉水站。

在蒋干第二次来的时候,又将庞统带了过去,庞统更是出谋划策,为曹魏军队带去了连环计。

北方诸将,北方谋士不懂水战,但是徐庶在荆州生活多年,哪里能不懂,在庞统出去的时候,就偷偷跟着庞统说道:“你这个计谋好毒辣啊!这是要烧曹魏大军百万人啊”!

庞统对徐庶讲了一番天下大道理,曹操奸贼之类的,徐庶哈哈一笑才说出了自己的心事,身在曹营心在汉,终身绝不为曹操献一计的誓愿。

徐庶之后借机防御马援躲了火烧赤壁,之后也一直在曹魏平淡的为官,官职也并不大。

黎元洪为都督,实为借势而为之临时举措武昌之役猝然而起,革命党标志性人物无有一人在武汉三镇,且革命党内派系有别,推举黎为都督,实乃一时之需。

孙中山回国的时候,正是袁世凯重新掌握清朝军政大权,各地革命军正面临几乎弹尽粮绝、而袁世凯北洋六镇大举围攻的危机关头。革命也需要钱啊,当时各支起义军都以为孙中山募集了海外侨胞的巨额捐款,而且有能力获得洋人的支持,因此才拥立孙中山为民国首任大总统。但实际上,由于海外华侨因资助他孙中山搞武装革命起义屡战屡败,对其信心难免产生动摇,故孙中山募款并不顺利,在武昌起义打响之时,他所获寥寥。不过历史也会因“信息不对称”而忙中出乱,让名不副实的孙中山成了民国的创立者、首任大总统。

黎元洪对上级不卑不亢,却对下级官兵关爱有加。一位士兵的母亲在家砍柴时坠入山谷而亡后,其恍惚不安,黎元洪得知后,亲自前往慰问并送了八十银两让其归家安葬亡母,后来还保荐其进入军校。

而黎元洪更加了不起的是,他对有“政治思想问题”的下属极为宽容。他的一个卫兵,暗中参加了革命党,某日收到革命党领袖黄兴的一封密信,黎元洪无意中看到这封隐语较多的信后,已经猜出大概,但并未深究,反而让该士兵赶紧去养病。

与革命党私通反信,这可不是普通的违反军纪,关几天禁闭,挨几十军棍就能了结的小事,而是罪在不赦,斩立决的死罪啊!谁能想到,这么大的罪行,到了黎协统这儿,却是波澜不惊,烟消云散了。

还有一次,黎元洪撞见一个擅自剪去头发的学兵,他非但没有发怒,反倒说出了一句出乎众人的话:“去豚尾之讪笑,导文化之先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剪掉让人笑话的猪尾巴,你这是领导了文化上的风头啊!

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的惊恐焕然消失。更有甚者,黎元洪索性对官兵说过很不符合自己身份的话:“剪发自便。”

正是因为黎元洪在政治上的开明和对属下的宽厚,才使得他在湖北军政界博得了极好的口碑。所以,当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后,革命党与立宪派才会第一个想到了黎协统!

因为拔都已经在俄罗斯待习惯了,不想再回到蒙古。按道理说拔都作为成吉思汗的孙子,而且曾经带领着西征军扫荡了奥地利和匈牙利,战功赫赫,可以称得上历史上封建战争中的佼佼者。当汗位暂且无人继承时,许多人想推举拨都上位,但是拔都却推荐了和他亲近的蒙哥上位。其实是因为拔都自己知道如今的蒙古,已经不是以前的蒙古了。

拔都的父亲是术赤系,当年成吉思汗分封给他四个儿子的地,术赤系被分配到最西边。所有拔都一直待在俄罗斯。也就是因为长期没有生活在蒙古的原因,拔都的主要势力范围都在西边,对于蒙古拔都自己已经很难再触及了。拔都也不愿意放弃生活了很多的俄罗斯,所有与其这样,他不如推荐自己信任的蒙哥上位,这样一来,自己也能得到好处,又不用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

拔都的父亲自从出生时就被人怀疑不是成吉思汗的亲生儿子。成吉思汗的妻子在最初的时候曾被人劫持,等到成吉思汗把她从贼人手中救下后不久,她就生下了拔都的父亲术赤。所以对于术赤究竟是不是成吉思汗的亲生儿子这个问题一直都是一个谜。虽然在蒙古大家都没有挑明的说,但是这在大家心里毕竟是一个过不去的坎。拔都自己也清楚这一点终将是自己的劣势。

对于拔都来说,推荐与自己亲近的蒙哥登上汗位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主要拔都就举荐有功,他的蒙哥自然不会亏待他,而他自己也能继续在俄罗斯自在的生活。

大家都知道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建立了明朝300年的基业。但他却出身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因为饥饿和疾病父母兄弟姐都死了:就连父母死了连棺材都买不起。还是在邻居帮忙把父母葬在邻居家山上。最后自已一个人为了生存到处游走。那时元未社会动荡不安,许多地方的农民由于没法生活都揭竿而起,自立为王。

最出名的要数当时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朱元璋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参加了红巾军。他加入以后作立战勇敢。得到郭子兴的赏识。并且在几年当中就树立了威望。在他打败所有起义的各路义军后,于1368年,正月初四称帝。改洪武元年。就是这样一个毫无文化的农民在他未称帝前就开始为他的儿子物色最好的老师,他知道文化对于一个皇帝的重要性。

谋臣李善长向他推举了当时很负盛名的宋濂。宋濂出身1310年。他很聪明,记忆力很强,有神童之称,并且精通五经,学业很精,道德高尚,在当时的刘基都很赞赏他,他一心致力于著书立说。李善长把他介绍给朱元璋:他没办法推辞,只好接受了朱元璋的邀请。但宋濂考虑到朱元璋很疼爱他的大儿子朱标,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是他原配马氏所生,今后朱元璋当皇帝了,他有可能就是皇太子。

于是宋濂就问“不忙,小儿顽劣,可训乎?” 朱元璋说了4个字:“不死即可。”这样宋濂心里就有底了。1360年十月开始教朱标五经。但是朱元璋这个人疑心很大。虽然他知道宋濂是难得的老师,他还是会有意无意地考察宋濂。宋濂也知道朱元璋的为人,他自己做事相当谨慎,从不会在朱元璋面前乱说,即使朱元璋当皇帝以后问他对大臣的看法,他也不会乱说一句话。

按说在这样一个老师的教育下,朱标应该是一个很出色的皇帝。但是他却英年早逝,在他老师死后十一年。1392朱标去世。不过明朝的另一个皇帝朱棣也是宋濂的学生。朱棣也是一个很出色的皇帝,正所谓名师出高徒,虎父无犬子,朱棣在宋濂的教导下,不仅仅学习了四书五经,也深通兵法,成了明朝仅次于朱元璋的伟大皇帝。

关于小孩子的教育,是我们现代许多人充满疑惑的地方。一方面家长害怕孩子学不好,希望老师多教点儿东西;另一方面家长又害怕孩子遇到过分的老师,对学生进行严厉的体罚,甚至还要虐待学生的老师。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应该仔细审视朱元璋教子的案例,为什么他对孩子的教育会成功呢?

首先,朱元璋沿袭了中国教育的一贯传统:尊师重教。作为一国之君,他亲自请宋濂来给自己的孩子当老师,不可谓不尊重宋濂了。同时,在宋濂问到能不能打他的孩子也就是未来的皇帝时,他那4个字更是超凡脱俗——不死即可。当然,这有他个人身份的原因——宋濂也就问问,真正要打朱元璋的儿子,他也不会往死里打。

我们普通人肯定不能说你教育我儿子“不死即可”了,但是确实应该给予老师一定的权力。如果老师连教训都不敢教训孩子,那么肯定是无法正常的教学的,现在恰恰就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许多老师甚至害怕学生,这样如何能够学到东西?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朱元璋为什么请宋濂当朱标的老师呢?

因为宋濂有才华,而且道德高尚。我们给自己的孩子选老师,要给老师权力,但也得访查老师的人品。像一些老师,本身就有一些不良记录的,当然不能放任他们去为所欲为。因此家长在将孩子托付给老师时,一定要跟老师交谈、跟他的朋友、同事交谈,了解他的个人品行。以此为前提,就该对老师适当的放权,才能教得好。

读者朋友们你们怎么看呢?

他因丞相掾,当过广汉太守的阆中人姚伯向他推举了一批"文武之士",还专门写了一篇教令号召大家向姚伯学习,教令中说:"当臣下对国家最忠诚、最有益处的工作,莫过于为国家多推荐人才。姚伯能够这样做,希望大家都来学习他。"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不仅自己当伯乐,还鼓励大家都当伯乐。这样一来,何愁人才不会向蜀中大批涌来!

另外,据《诸葛亮集•故事》卷5中记载,为了延引人才,诸葛亮做了丞相之后,还专门在成都城南修筑了一个读书台,"以集诸儒,兼待四方贤士",这对于人才的吸引,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41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