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互保意味着大清已对东南汉族权臣失去控制了吗?为什么慈禧不追究呢?

东南互保意味着大清已对东南汉族权臣失去控制了吗?为什么慈禧不追究呢?,第1张

1900年6月21日,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俄德日等十一国同时宣战。当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担任邮政大臣的盛宣怀第一时间将诏书扣押,没有昭告天下,只是暗中发给各地督抚一级官员,并且电告他们不要服从此命令。

东南督抚们不傻,以卵击石的道理他们不会不懂。所以五天后,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十位督抚暗中达成协议,宣布不奉诏,“东南互保”自此形成。

东南督抚宣布不奉诏后,慈禧大怒,因为当时天津前线激战正酣,拱卫朝廷的武卫军几乎快要打光了,急需要东南的支持,而此时东南督抚互保,拆朝廷的台,这让慈禧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所以从6月底开始,一直到8月15日北京沦陷,慈禧在期间不停的给袁世凯和李鸿章拍电报,语气和措辞一次比一次严厉。

慈禧给袁世凯拍电报,是因为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离北京最近,慈禧催促他尽快出兵进京护驾。

慈禧给李鸿章拍电报,是因为她也知道这仗打不赢,所以她想让李鸿章快点进京,跟洋人谈判。毕竟当时的中国,洋人只买李鸿章一个人的面子。

不过李鸿章和袁世凯不鸟慈禧,袁世凯每次接到电报就慌称义和团作乱,他实在抽不出兵力支援,到后来实在蒙混不过去了,就派了四千炮灰去送死,结果他派去的兵马还没赶到,北京就沦陷了,他保因而存了实力。

相比袁世凯,李鸿章态度更坚决,他说“国事未定”,你慈禧要我去可以,那麻烦你先把军机大臣刚毅、端亲王载漪等人(顽固派)的差事给撤了先,否则我在前面谈判,他们在后方说我坏话,我去了也是白去。

慈禧很想让李鸿章来,但她又不想撤掉刚毅这帮马匹精,一来二去一耽误,一直到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城下都没做决定,所以北京城沦陷之前,李鸿章都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不过慈禧逃出北京后,发了一道旨,宣布义和团是叛逆,并催促李鸿章尽快赴京,李知道事情闹大,所以也就不再坚持己见,于八月下旬离开广州,踏上了艰难的谈判之路。

1900年10月11日,李鸿章抵达北京,然后他以背锅侠身份跟八国联军展开谈判。两个多月后,协议达成,即《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内容不用多介绍了。清政府除了赔款本息一共98亿两白银外,还要拆除天津的炮台,以及驻军,并且承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彻底沦为洋人压迫中国人民的走狗。

此条约可谓是丧权辱国。

当然李鸿章在谈判期间也提了要求,那就是八国联军不能追究慈禧责任,曾经附合过义和团的官员,从中央到地方被监禁、流放加处死的官员共几百人,唯独慈禧这个祸首在李鸿章的据理力争下,没有承担任何责任。

事后李鸿章被国人骂为:“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又替慈禧背了黑锅。所以慈禧事后怎么可能还追究李鸿章鼓动东南督抚互保的责任呢?她谢谢李鸿章还来不及呢。

至于其它几位东南督抚,慈禧也不能追究他们的责任。因为一方面,东南互保使得南方得以保全,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慈禧在战后面临的第一件要紧事是凑钱赔款,南方九省保持了元气,这在慈禧看来,督抚们也算是立了一件大功。

第二方面,慈禧手上无兵可用,她在戊戌变法之后组建了的武卫军被八国联军打残,驻留东北的九万关外八旗被沙俄消灭,因此慈禧在当时实际上是一个光杆司令。她可以以皇太后的名义继续号令东南督抚,但要她想治东南督抚的罪责,已经没资本了。

PS:武卫军一共分为五部。***分别是荣禄、宋庆、袁世凯、聂士成、董福祥。其中荣禄的部队被八国联军全歼;聂士成战死在天津前线,其部被宋庆收编;甘军董福祥部因为得罪了洋人被联军列为黑名单,被强制解散。袁世凯是东南互保的参与者,不可能支持慈禧整自己。而宋庆跟袁世凯又穿一条裤子。他的毅军和北洋新军有很多军官都是拜把子兄弟,也不可能帮慈整袁世凯。

另外还有一方面,东南互保十省的督抚关系盘根错节,基本上穿一条裤子。比如李鸿章是淮军***;刘坤一是湘军旧将;张之洞与湘军和淮军的关系都很好;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是湘军旧部,盛本人与李鸿章关系也非常好;袁世凯就不用说了,他是李鸿章的门生故吏。就连不太出名的闽浙总督许应骙也跟湘军有良好关系。(许应骙的族叔许祥光曾与湘军一起镇压过太平天国)

这些东南督抚们的关系盘根错节,多少都有点关系牵连,是绑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慈禧敢动一个,互保的督抚们怕是要造反。事实上在当时东南督抚中,当时确实有人提出过造反建议,这个人就是张之洞。

张之洞在收到宣战诏书后,第一时间就暗中推举李鸿章当大总统。即一旦北京不保,他们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的总统,主持东南大局。而李鸿章的幕僚刘学询暗中也写信给孙中山,请他回国帮忙。(原话是“因北方拳乱,欲以粤省独立,思得足下为助,请速来粤协同进行。”)

所以说,庚子国难之后,慈禧心对东南九省的态度就是一个字“稳”,先稳住再说。追究责任什么的,不现实,也没必要。这也就是慈禧没有追究东南互保的原因。

不过慈禧没追究不等于她不想追究,因为东南互保毕竟是是各地第一次公开的对抗朝廷的上谕,意味着东南已经有了与中央对抗的实力和资本,慈禧如果不打压,东南迟早要造反。所以1902年回鸾北京后,慈禧对东南开始了打压与疯狂敛财。

当时李鸿章病死,刘坤一病死,支持洋务派的荣禄也病死,随着一大批元老的去世,年轻的满蒙贵族登上了政治舞台,这为慈禧打压东南地方实力派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从庚子之后历任两江、湖广、四川、闽浙、两广总督的调动频繁看,就可以看出慈禧当时的打压力度。

庚子之前,南方督抚往往一干很长时间,有的直接干到死,而之后,则是走马灯似的频繁更换。

PS:因为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南方诸省一直被默认是湘淮两系的地盘,所以像曾国藩等人一般都是干到死。东南互保后,慈禧被触动了神经,打破了不成文规矩,借着政治手腕又收回了东南各省的控制权。

1904年8月至1905年2月,见时机成熟,慈禧派铁良两次南下,打着清查各省财政和整顿兵工厂的名义进行练兵摊派,对东南各个省份,尤其是两江辖区进行大举搜刮。淮系控制的小金库江南制造总局,一次就被铁良搜刮出了80万左右的存银。而东南九省也被摊派了600万两练兵经费,湘淮两系的私房钱可谓是被搜刮一空。

这事之后,打压还没完。当时铁良被慈禧当作棋子,处处与袁世凯暗中较劲,比如袁世凯编练的北洋三、五、六镇就被铁良收入囊中,袁世凯被铁良气的不行,联合庆亲王奕劻参了铁良一本,说铁良要是不滚蛋,新政没法搞(“若不去铁,新政必有阻挠”)。结果袁世凯弄巧成拙,被慈禧明升暗降,任命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失去了军权。

1907年,地方督抚中权力最大的袁世凯和张之洞被慈禧调到北京,此举表明,七年前的东南互保局面在慈禧的操作下,彻底瓦解。

不过仅仅一年后,慈禧因腹痛而亡,没有她这个操盘手,满蒙少壮派玩不转政治,又过了三年,昔日东南十位督抚之一的袁世凯成为这场博弈的最终赢家。

东南互保的事件经过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同年6月21日,清王朝向外国列强宣战。然而几乎就在同时,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和山东巡抚袁世凯一致拒绝承认其有效性,坚持认为它是一个乱命、未经皇室适当授权的非法召令。

同时,他们与上海的外国领事达成一项非正式的协定:作为当地的最高长官(袁除外),他们不仅保护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会镇压义和团民;外国列强则不会派军队进去他们的辖区。因此,整个东南半壁免受了拳民和外国的入侵。这便是近代史著名的“东南互保”。

扩展资料:

东南互保此事的发生,反映出清朝统治基础的分裂、满汉矛盾以及地方大员权力的膨胀。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和民族国家等概念传入中国,给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进行了洗礼。而这些封疆大员是这一批知识分子的领头羊,自然首当其冲地被西方思想所影响。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在诸如军事、工业等方面的差距在,顶着“不忠”之名,进行抗命,从而保全了东南的半壁江山不收到战火荼毒。但是,他们的“抗命”是一种国家的分类,可以看做是当清王朝灭亡后,民国军阀混战的预演。

参考资料:

-东南互保

清朝时,李鸿章签订了30多个不平等条约,之前有没有收回扣?(回扣是西方贯用的贿赂手法,暗中回扣给代表之人让他让利),尤其是不平等条约《中法越南条约》,但李鸿章的巨额财富说不清,道不明。礼部侍郎上奏了一份供词。李鸿章曾串通日本间谍。无风不起浪,因此联想,李鸿章遭遇日本人枪击,子弹入骨,这情节跟台湾总统陈水扁非常像,用苦肉计转移视听,尺度刚好不致命。然后日本配合减白银一亿两,天衣无缝。因此李鸿章再次坐稳宰相之位。后来跟俄国签1896年《中俄密约》时,沙皇以300万卢布贿赂李鸿章。最后只付50万卢布 ,从收买合作关系变为打赏了,因为清朝已经不值得尊重了。李鸿章气愤难耐,临签约时,拒绝与俄方签约。

李鸿章甲午战争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统管海陆军,任用手下非船政大学毕业丁汝昌为海军提督(总司令),理由陆军比海军勇猛,必须由陆军之人带领海军,其私心之重,可谓司马之心路人皆知。因为丁汝昌的原因,北洋水师成了李鸿章的私家军。丁汝昌不但没有基本海战常识,还把陆军的歪风带到海军,舰队在平时训练中弄虚作假,水手纪律松懈。舰艇机器维护极差,煤炭用的是劣等货,钱到那里去了?军火采购也存在严重问题,李鸿章亲戚包办军火采购,炮弹质量问题很大,根本就不能用来发炮。在甲午战争正式爆发前严重错判局势。看看北洋陆军豪无气节,未打争先恐后逃亡,致使北洋海军腹背受敌全军覆没,北洋陆军跟北洋海军比,有天壤之别,不说就知道谁之错。窃钩者诛, 盗国者侯,淋漓尽致!

问题是,李鸿章成立北洋水师处心积虑,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私家军,那算什么功劳?那只能算掠夺他人之功,那懂得珍惜水师成立之不易,没有亲身经历,那知道培养水师人才之辛酸。北洋水师一步到位,班底全部来自福州船政,除了水师提督(总司令)丁汝昌之外,他本身海军知识和管理一片空白。国内舰船也是来自福州船政造船厂,李鸿章不过是借用左宗棠和沈葆桢的功劳,来标榜自己洋务的成就而已。不要忘了,福州船政创立人是左宗棠,经营人是沈葆桢。李鸿章本身没有知耻近乎勇的隐忍,没有与时俱进的触角,更没有为宰相的胸襟,显而易见是,争权夺利,诿过于人,粉饰洋务,粉饰贪赃,这些才是李鸿章的真能力。否则北洋水师怎么可能全军覆没。除了私心之外,中国随便任何一位庸碌之才也不可能让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是有才,因其私心过重成了低劣之才,连庸碌之才也不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45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