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它的背景是,洋人与东南各督抚达成了“东南互保”的前提下发生的。这个时候,老太婆正带着光绪帝玩离京避难呢。
原因很简单,东南各督抚们拒不进京勤王,八国联军得以长驱直入。不逃,等着归政、吃乱军的枪子儿么?
大清从雍正朝末期,走至乾隆朝中期的顶点,然后一路走了下来,到了这会儿,已是百弊丛生、遍地荆棘、内忧外患、病若沉疴了。
以上帝之眼来看,老太婆真是个极其不幸的能干女人。她的不幸在于,她耍尽了手腕,而争来的“皇位”,却是个啃骨头的位子,肉全让乾隆帝给享受掉了。
老太婆所面对的,不止是近3百年大清病入膏肓的问题;还有自秦始皇起、二千多年以来,皇权独栽、中央集权制,所留下的垂垂老去的烂摊子。
换句话说,老太婆不仅要力挽晚清的败局,而且要撑住久逾2千年帝制的摇摇欲坠。
她不仅要面对,当今的国内农民起义、革命党暴动、官僚的贪腐勿为、年久失修又不知从何修起的政制大厦;还要面对,被西方开智觉醒的东南士绅阶层,对已过去2千年之久,整体的封建王朝的厌弃。
还要面对,被工业化、贸易化,进而被近代化所武装的英美德俄日等,恍如未来战士的各列强。这种断线交织若麻、不知从何理起的局面,找武则天来试试,估计也不太好使。
如果时光能倒流,老太婆也能活到今天,以她的顶尖政冶阅历,一定不会去抢这个”垂帘训政”的位子,哪怕是去抓老太婆来当,也会让她跑了,况且她又不是没跑过。可惜人人都没有“前后眼”!包括慈禧太后。
李鸿章说过,“大清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点,李鸿章确实好眼力,可以堪称目光如炬。如今重阅晚清,李中堂之断言,依然很对。
李鸿章,两广总督、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因其尽忠辅清,才干卓绝,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短长之人”,慈禧太后则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
李鸿章毕其一生才干,为晚清的苟延残喘,兢兢业业做起了“裱糊匠”。这样的忠君肱股之臣,在“东南互保”期间,竞与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一干督抚,与洋人搞起了互保,拒绝北上勤王。
在保皇派看来,更为悖逆的是,东南的督抚们还搞了个预案,万一慈禧、光绪罹难,就推举李鸿章当总统。
不过,提请注意的是,李要被推举是总统,而不是皇帝。而总统是宪政国家的领袖,可见彼时,西方政制对东南士绅的开智之深。从另一个角度说,李鸿章是不堪为皇帝的,他没有皇权时代的合法性和号召力。
换句话说,即便光绪罹难,东南督抚们最多也只能搞个偏居一隅的宪政国家,而非承继大统的中华帝国。
然而这似乎也不可能,在民智未开,万民久浸帝制文化的中国,虽然濒临总崩溃的边缘,但百足之虫僵而不死,中华文化对帝王的向心力,依然使帝制纲常,为万民所景仰。
仅是区区东南一隅、仅是仕绅阶层的开智,是无法左右大局的。即便是那个年龄二千多岁的帝制,驾鹤西去前的回光返照,也足以让东南督抚们,不敢脱离帝国仅剩的、名义上的管束。
这从慈禧仓皇出逃,在京郊偶遇了一支军队,可以看出军队对帝制的拥护,这支军队成了慈禧一路向西旅游,而不是向西溃逃的保证
发生在129年前清末的戊戌变法,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了103天后便因为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扼杀而失败。变法中的首领人物有些被杀害,有些则亡命海外,这次的失败使人们对清政府彻底的失去了信心,纷纷走上推翻它的道路!
纵观整个变法的全过程,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变法的主要参与者官职都不高,最为有名的"戊戌六君子"最高职位只是四品!那么,当时李鸿章,张之洞等这些大员为什么没有参与,反而只是在围观?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的名声便一落千丈。1896年李鸿章出国考察,访问了俄、德、荷、比、法、英、美、加8 个国家。回国后因为光绪皇帝对李鸿章一直有看法,被扔到总理衙门办事,又不兼军机大臣,实际上成了一个闲人。
当时朝中势力最大盘根错节能办实事的只有李鸿章,按说维新派要想办成变法改革如此大的事肯定要找李鸿章这样的能人。遗憾的是,因为李鸿章签订了《马关条约》,维新派都把李鸿章当卖国贼看,对李鸿章是敬而远之。
不过,他从内心是支持变法的。变法失败后,他尽自己的能力给康梁以庇护,除了通风报信、护送出京,他建议康有为“养壮士,住深室,简出游”。可惜的是,这样有能力,又有心变法的巨头没能为维新人士依重。
张之洞是清末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行者之一,也是支持变法的地方新派大员之一,他的影响力仅次于李鸿章。早在戊戌变法之前,张之洞就结识了康有为,他认同维新变法,但是认为康有为言过其实,所以反对有康有为参与的办法。
出于制约当时权力日盛的帝师翁同和借重张之洞的目的,1898年三月在慈禧首肯下,光绪帝下诣让张之洞进京辅政。张之洞人还未到北京,就发生了沙市招商局更夫与湖南船帮发生械斗,船帮放火点着了海关,烧到日本领事住宅。光绪帝下旨,让张之洞返回处理。后来,慈禧起用王文韶、荣禄、刚毅等人,张之洞没有了机会参与变法!
李鸿章和张洞作为清末最为重要的两位大臣,他们没有参与到事关清政府存亡的维新变法中来实在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变法过程中,政府的权力中枢仅有光绪帝一人有些重量,还是个傀儡,谭嗣同,康有为等人政治经验又严重欠缺,影响力不足。在地方,维新派不仅不去拉拢实权人物如李张二人之流,反而对他们呲之以鼻,可以说,这场变法从开始就注定的失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