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古代推荐人才的制度?哪种是最好的?各有哪些优缺点?

说说古代推荐人才的制度?哪种是最好的?各有哪些优缺点?,第1张

中国古代官吏铨选的途径很多,有世袭、纳赀、军功、荐举、郎选、恩荫和科举制等。主要有三个阶段和三种制度,即先秦的世袭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

世袭制

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荐举制

是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西汉的察举、征辟制的出现,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施行,表明其走向衰败。

察举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它也是荐举制精髓所在。察举分诏举与岁举。诏举是皇帝下诏选取特殊人才。岁举是地方长官定期定员向朝廷推荐人才。察举的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太学博士弟子及特举特科等。有时皇帝对于贤良方正等用“对策”、“射策”的方式进行考核。征辟是皇帝及公卿郡守选拔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皇帝特征、聘召人才为“征”,公卿郡守聘任幕僚属官为“辟”。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征辟制渐趋败坏。

曹魏时,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建议,实行“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在州、郡设大小中正官,负责按家世门第和道德才能,并博采舆论,从上上至下下分九等品评地方士人,供朝廷按品级授官。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它将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人分九等在人才学分类上是一种创新,选才标准趋于周密。魏、晋时期门阀统治的加强,至东晋后此制弊端丛生,中正权重,品评随意,世族门阀把持中正,控制选举,至后期造成“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族无过进之路”。九品中正制已成为门阀统治的工具。

科举制

隋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废九品中正制,设秀才科。隋炀帝时又建进士科,以“试第”取士,并创立了以公开考试,择优选才为特征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创于隋代,形成于唐代,发展完备于宋代,强化于明代,衰落于清代,先后绵延1300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官吏主要铨选制度。其主要特点是:①公开考试,一定程度上的平等竞争。除工商隶皂倡优等人士外,不论门第等级和贫富,只要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均可怀牒于州县公开报考。它冲破了魏晋以来的门阀统治,为中小地主阶级的士人入仕开辟了途径。②考试制度日趋完备。科举即分科举士,按科目性质又可分文举、武举。文举又有制科和常科之分。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置考取名士的科目。常科是定期分科取士的制度。常科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各科考试方法和内容各异。考生来源也趋正规,属京师或州县学馆的士子叫“生徒”;经地方考试及格的称“乡贡”。考试程序,唐代有州试和省试,宋代增加殿试,明代以后又有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殿试三年一考,由皇帝亲自裁定名次,定一甲一、二、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③以文化知识为主要录取标准。科举考试科目不同,内容各异,但考诗赋、经义、策问、算学、法律等,都以文化知识为主。科举制在前期有一定积极意义。明清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以后,科举制从考试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考试内容重经义,不切实用。考试命题必须依朱熹所注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主,并“代圣贤立言”,儒家思想成了入仕的必修课目。②以八股取士,形式死板,内容空洞,束缚人们的思想。③考题割裂,偏、难、奇、奥,加之科场舞弊,请托监临,官场腐败现象日益滋生。科举制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至清末终于被废止(见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虽为隋、唐以后官员铨选的主要途径,但世袭制,荐举制以及军功、吏进、纳赀捐官、荫封等其他选官制度作为科举制的补充形式仍继续存在。

除了科举,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还有什么?看看从古至今的人才选拔制度吧!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边肖。

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人才选拔和培养制度,经历了汉代的科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及以后的朝代,最终确定为科举制度。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目标、内容和考试方式。

众所周知,我国的官员选拔制度已经改革过多次。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选官一般依靠世袭制。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王朝建立之初做出了贡献,成为了一名医生,那么在他死后,他的儿子就会继承他成为医生。古代统治者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家,所以中国古代有句谚语“治国平天下”。然而,这种遗传系统是有缺陷的。如果皇帝聪明善良,如果昏庸就会危害整个国家,因为昏庸的皇帝分不清真正的人才和奸臣。

汉代选官主要靠推荐。推荐的人才主要是连晓和学者。汉朝很重视孝道,所以汉武帝用了“孝”字。小莲是一个尊敬父母的人。古人认为,忠臣必出孝子。学者精通一些古籍,比如儒家经典,比如《诗经》,《尚书》等。据史书记载,大多数官员走的都是廉颇的道路。因为连孝好骗,而且读书人必须精通经典典籍,但孝顺是父母乡亲的评价。

在古代,只要有有利可图的东西,就会有人用它来行骗。汉朝孝顺做官,所以很多人在这方面吃亏。所以选举制度的弊端也就显现出来了,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是选官制度的重大突破。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有多种类型。最重要的是进士和明静家族。其他系统,如农业和舒鸣,有专门的检查。那时候的士人是古人最看重的。

据说唐太宗年间,每年有800到900人参加进士考试,但只录取了20到30人,录取率不到3%,比现在的高考难多了。此外,当时全国各地的才子都可以在北京参加入学考试。在他33年的任职期间,唐高宗录取了500多名进士。为什么还有人热衷于这么难的科举考试?因为进入硕士阶段后,就可以开始职业生涯了。唐代许多名臣、名人都出自进士城。唐代许多作家、思想家、政治家都出身于文人阶层,如王波、王维、颜真卿、白居易、柳宗元、韩愈等。

而选官是国家活动。为了保证人才的选拔,一方面国家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继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中兴以人为本”自古有之。有人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因此,总结中国古代选拔任用官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基本上有四大体系。

首先,“卿”“卿”制指的是古代的高官,“禄”指的是古代官员的俸禄。“大清”和“官职”的制度,是指西周初期的周王室的官员和各诸侯国的清大夫。他们可以传宗接代,继承官职,世代享受俸禄。

一些学者认为社会地位的高低

总之,《石清实录》制度是古代一种早期的官员更替制度。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郡县,废除分封制后,这一制度基本被废除。

第二,举人制度是汉代流行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秦朝建立后,商周的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但在秦朝建立系统的人才选拔制度之前,被汉朝取代。汉代建立监察制度,由督抚、大臣、酋长等人向朝廷推荐人才,作为官员的来源。

调查的对象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官员。这个制度基本保证了法院对行政官员的需求。西汉时期,司法制度相对严格。东汉末年,由于政治腐败和官员腐败,司法审查制度失去了效力。

后来,鉴于司法制度的弊端,曹、魏三国政权建立了新的人才选拔制度,三三三五四九品中正制。但纵观魏晋南北朝,监察考试制度依然存在,直到隋朝科举制度确立。

第三,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人才和官员的制度,最早由曹魏政权建立。为了加强政府对人才选拔的控制,曹操采取了派遣官员到各地考核选拔人才的方法。后来为了拉拢贵族,曹丕决定采用这种方法作为制度,也就是九品中正制。

这一制度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政府在各州县任命蒋介石为官。根据蒋介石在各州县的家世、品德、能力,对这些人物进行评价。分为上、上、中、上、下、中、下、上、下、上、下、下、中、下九类。蒋介石将这一测评结果上报朝廷,朝廷根据测评结果授予这些人才官职。

但到了魏晋后期,由于权势家族的崛起,蒋介石人在评价人才时逐渐忽略了才能和德行,只以家世为标志。所以人才基本都是贵族家庭,形成了“上品无贫家,下品无贵族家庭”的局面。直到隋朝建立了科举制度,才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第四,科举制度是隋朝到清朝一千三百多年的选官制度,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人才选拔制度。隋文帝建立隋朝后,针对上述选拔制度的弊端,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回中央,首次建立了科举制度。可惜隋朝还没建立起完善的机制就灭亡了。

科举制度也是古代人经过不断探索建立起来的一种相对公平健康的制度。唐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宋明两朝也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但明朝开始采用八股文考试模式选拔进士,使科举制度僵化。明清时期,知识分子陷入无用的八股文文字游戏,思想受到严重束缚。

科举制度带来了知识分子中第一的兴奋和荣耀,也带来了孙山的失落。虽然人们批评科举制度的弊端,但一千多年来,它一直是封建社会中最好、最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至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后废止。经过13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人才选拔制度。

上古先秦时代:子承父位,或者由官员寻访贤人任命。

秦代:实行郡县制,由皇帝任命地方官员。

汉代: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每年推举各地德高望重的人才做官。

三国曹丕时期: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按照人的出身和等级身份选拔官吏。

隋代:开创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任用官员。

唐代:大大拓宽科举考试范围,选用贤能。

明清时期:延续了考试制度,但考试内容限于八股文

清朝官员人才选拔的方式是科举制。

科举制,自隋朝到清朝1300多年间实行的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制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种选拔人才制度。隋文帝建立隋朝后,鉴于以上的种种选拔制度都有弊端,同时,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选官的权力收回中央手中,首开科举制,可惜的是科举制还没建立完善机制,隋朝就灭亡了。

科举制也算是古代人经过不断摸索后创立的一种比较公正、健康的制度。唐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宋、明两朝也是科举制度繁盛时期,只不过明朝开始采用八股文取士的考试模式,使得科举制考试进入了僵化,终明清两朝,知识分子们都钻入八股这种无实用价值的文字游戏中,思想被严重束缚。

扩展资料:

科举制给士人们带来了金榜题名时刻的激动辉煌,也带来了名落孙山的失落。虽然人们指责科举制的弊端,但是在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已经是最好最公平的选官制度了。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直至清光绪31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后废除,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我们都知道汉朝是在推翻秦朝大一统局面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但是在建立的过程中历经数十年的战乱,所仰仗的基本都是市井屠狗之辈,诸如萧何、张良治世之才却是少之又少。

所以,汉朝在建立之初便面临着人才缺失的局面,这对于新兴政权的生存也是极为不利的。基于此,出台一套能够有效维护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选拔制度显得极为迫切。

西汉文帝十五年,汉文帝下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博纳以言”。至此,贯穿汉朝数百年历史的察举制选官方法雏形孕育而生。

▲(汉文帝画像)

之所以将它此时期的察举制称为雏形期,是因为其程序设计仍不够规范严谨,如颁布察举召令的时间不明确,荐举的科目没有明确规定。察举制真正意义上成为汉朝较为完备的选官用人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

史料记载,汉武帝在位时曾下诏要求各郡的地方长官每年需要在本地向中央举荐一名孝子和廉吏,未定时定量完成者将受处罚。察举制在人才选拔的时间和数量也由此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定。

除此之外,汉武帝时期的察举制在科目上分为常科和特科两类:

所谓常科,即“岁举常科”,每年按科察举的科目,总体来讲分为:孝廉科、茂才科、察廉科、光禄四行科。其中孝廉科是按照在家做孝子,在外做廉洁官吏的标准来考察人才的科目,也是常科四科中最为重要的一科。茂才即秀才,为避汉光武帝刘秀讳而改为茂才。

所谓“秀才”,即优秀的人才。在汉朝,能够举秀才,一般都会社会地位较高者。根据史料记载,在汉代每年举秀才的人数仅为二十人左右。所谓“察廉”,顾名思义,检查官员为官是否廉洁,这一科目的主体是官员,主要运用于对官员的考核,属于汉朝职官队伍建设范畴。

而“光禄四行科”是指由光禄勋主持的对官员四种品行考察的科目。四种品行分别为:质朴、敦厚、逊让、节俭。此科目与察廉科相辅相成,从养成士风和监察士风两个方面来对在任官员进行考察升迁。

特科与常科不同的是没有固定的时间,通常情况下是皇帝依据特殊需要而采取的临时决议。在实施程序中采取由皇帝进行策问的方式。察举特科中又分为:贤良方正科、文学科、明经科、明法科、至孝科、有道科、勇猛治兵法科、阳阴阳灾异科等,其中前四科是察举特科中最为重要的四科。在策问中通过者,一般都会被视情况而破格升迁。

▲(汉武帝画像)

总而言之,汉朝的察举选官制度,客观上是符合当时政府迫切寻求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尽管其以“孝”“廉”未标准的选拔方式,很难对国家的建设起实质性的作用,但却为后世的考试选拔官员方式提供了十分有效的借鉴作用。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除了察举制这一最为主要的选官制度之外,在汉朝还有一些作为补充性的选拔制度:太学、征召、任子、自荐等。

汉武帝时期所设立的太学。其相当于如今的大学,由政府创办,但在当时只有此一所。在太学中学校的学生,考试毕业后分为两等:甲科与乙科。甲科出身为郎,属于光禄勋下面的皇宫侍卫。乙科出身为吏,由中央委任至地方任职。

征召则是指皇帝通过特殊征聘的方式选拔社会中有名望且品学兼优的人士,被征召的人士往往都会成为皇帝身旁的顾问,同时视情况而被授予官职参加政务。在汉代,征召的范围比较宽,有些人并不是冲着官爵而来,而是通过此途径来发挥自身的才能,如张衡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任子制与世卿世禄制有点相似,汉代政府对现任官吏的子女采取恩荫世袭的授官方式。这当中有一定的标准,即受封官员为两千石,且任职时间需满三年,在满足这些要求后,其子女中可有一人出任类似官职。

自荐制则为一种由下往上自我举荐的选拔方式,这种选拔方式没有一定的标准,自荐人一般都是以上书自陈的方式博得政府和皇帝的认可,最终谋取官位。在这当中,大多数自荐人都会自我吹嘘,过分标榜,真正有才能的少之又少。所以这种人才选拔方式并没有得到过多的运用。

总体来讲,汉朝的人才选拔制度是以察举制为主,其贯穿于整个汉朝历史。在察举制之外,还有着许多形式多样且较为灵活的选拔制度,它们的出现反应出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走向。

考试一直是从古至今非常受人瞩目的事情,因为不管是古代的考试,还是如今的高考,都被人们认为成是提升身份的途径。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有很多,如最早的世袭制、春秋时期荐举制和军功制、秦汉时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唐朝的乡试省试殿试等等,一直到了今天的高考制度。

今天的高考仍有一些让人觉得不公平的地方,很多人提出异议,又何况是那时候不敢出大气的人们呢?所以当时的考试制度是有着很大的漏洞的,其实这也使得很多人才流失,让很多本来有才华的人被刷了下来。

古时的世袭制,都是一代一代传下职位,这样的制度缺陷很大,致使阶级固化,让寒门子弟难以跨越自己的阶级,只能一辈子当一个穷苦之人。而那些出生较好的皇室子弟,即使不是那么的努力,也可以获得一个很好的生活。察举制,是由高层推荐低层,但这种制度往往存在片面性。而且那些有钱人,买通贵族子弟,举荐自己,就很可能获得一份好的职位,所以这有很大的不公平性。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普及的。要先选出很多个中正官,继而由这些人对各种士人进行考核,然后选出品级上报朝廷,这也具有十分大的中央集权的测才,但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合理性,但仍然让寒门子弟难以出头。

科举制被认为是实行时间最长最好的制度,它能够防止考生作弊,使寒门子弟有了出头的希望。但这种制度仍然具有十分大的主观性,因为文章每个人都不一定有一样的理解,光凭考官一人的看法,实在很片面。

虽然高考仍然有人有争议,但我认为已经是一个比较完善的考试制度了,解决了古代寒门子弟无法出头的问题。但高考也一定还会有所改善的,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改革的空间也是仍然很大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07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