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现在古文考察的都是什么阿?如果是重点实词和虚词 ,那么都有那些阿?

高二现在古文考察的都是什么阿?如果是重点实词和虚词 ,那么都有那些阿?,第1张

常考的文言实词

1、爱:①爱、爱护: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②爱好、喜欢: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④吝惜、舍不得:其爱必大费。(《老子》)

2、本:①草木的根或基干、根源、来源:伐木不自其本。(《晋语》)

②根本、基础的东西:君子务本。(《论学•学而》)

③本来的、原来的、本来:变其本而加厉。(萧统《文选序》)

④根据、掌握:本乎地者亲下。(《周易•乾卦》)

⑤自己一边的、现今的:观左右本朝之臣。(《管子•八观》)

⑥底本、版本:一人持本,一人读书。(刘向《别录》)

⑦本钱:子本均,则没为奴婢。(《柳宗元传》)

⑧奏章或书信,如:“奏本”、“修本”。

⑨量词:若止印三二本。(《活版》)

3、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庸俗、浅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③看不起、轻视: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宣公十年》)

④谦词、谦称自己:鄙臣不敢以死为戏。(《战国策•齐策》)

4、病:①生病:病万变药亦万变。(《察今》)

②毛病、弊病:砭切政病。(《新唐书•杜希全传》)

③担心、忧虑:君子病无能焉。(《伦语•卫灵公》)

④困苦不堪: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朝:①早晨: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

②朝见: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拜见:日往朝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⑤官府的大堂:未尝识郡朝。(《后汉书•刘宠传》)

⑥朝代:两朝侍从当时贵。(张籍《赠道士宜师》)

6、乘:①驾车:良马难乘。(《墨子•亲士》)

②登、升:乘鄂渚而反顾兮。(屈原《离骚》)

③趁着、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贾谊《过秦论》)

④压服、欺压:三国必起而乘我。(《荀子•强国》)

⑤追逐:吏士喜,大呼乘之。(《汉书•陈汤传》)

⑥计量、计算:乘事有功则赏。(《韩非子•难一》)

⑦量词: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7、除:①台阶:扶辇下除,触柱折辕。(《汉书•苏武传》)

②清除、除掉: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③修治、修整: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张溥《五人墓碑记》)

④任命、授职: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

8、辞:①口供: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②言词、词句:侯生曾无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推辞、不接受: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④告别:停数日,辞去。(《桃花源记》)

⑤一种文体:如陶潜的(《归去来兮辞》)。

9、当:①对着、面对: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②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介词):然当今之时。(《墨子•兼爱下》)

③掌管,担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国语•越语上》)

④判罪:当高罪死。(《史记•蒙恬列传》)

⑤应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⑥当做: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⑦适当、得当:岂非用赏罚当邪。(《吕氏春秋•义赏》)

10、道:①路(途径、方法、措施):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规律、道理: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③道家、道教: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三国志•张鲁传》)

④从、由:凡治乱之情,旨道上始。(《管子•禁藏》)

⑤说、讲: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引导、通:唯王使人道送我。(《汉书•张骞传》)

⑦主张、思想、学说:从许子之道。(《孟子•腾文公》)

11、度:①量长度(揣度、推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迟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贾谊《论积贮疏》)

③制度、法度:治威严,整法度。(《张衡传》)

④度量、气度:常有大度。(《汉书•高帝本纪》)

⑤渡过、越过: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⑥量词(次数):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12、复:①夹衣(夹层的):冬天昼夜不著复衣。(刘义庆《世说新语•凤惠》)

②重复: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③恢复: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捕蛇者说》)

④报复:有北面复匈奴之志。(《盐铁论》)

⑤再、又: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

⑥回答:王辞而不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⑦免除赋税徭役:沛幸得复,丰未得复。(《史记•高祖本记》)

13、负:①背、用背驮东西:负石自投于河。(《庄子•道跖》)

②背靠着(依仗):负隅顽抗。(《孟子•尽心上》)

③违背、背弃(辜负、对不起):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失败: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兵法•谋攻》)

⑤欠:桓温少时,游于博徒,资产俱尽,尚有负。(《晋书•袁耽传》)

14、盖:①用芦苇或茅草编的翻盖物:被苫盖没,蒙荆棘。(《左传•襄公十四年》)

②车盖:日初出大如车盖。(《两小儿辩日》)

③器物的盖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范晔《张衡传》)

④遮蔽、掩盖(胜过、超过):英才盖世。(《三国志•诸葛亮传》)

⑤大概(副词):克终者盖寡。(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⑥表原因(连词)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

⑦语气词:盖天下万物之萌生。(《史记•文帝本记》)

⑧同“盍”(何不):盖云归哉。(《诗经•黍苗》)

15、故:①事、事故:中原遂多故。(李商隐《行次西郊作》)

②旧:古今异俗,新故异备。(韩非子《五蠹》)

③原因、缘故: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④故意: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⑤“固”(本来):臣故将谒之。(《韩非子•难一》)

⑥所以、因此:故臣复取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16、固:①坚固(坚持、固定、稳固):法莫如一而固。(韩非子《五蠹》)

②鄙陋:鄙人固陋,不知忌讳。(司马相如《上林赋》)

③本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④通“故”,当“所以、因此”讲: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柳宗元《封建论》)

17、国:①国家:国破山河在。(杜甫《春望》)

②周代的诸侯国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四月,兵罢戏肆下,诸侯各就国。(《史记•高祖本记》)

③国都、京城: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18、过:①走过、经过:雷霆乍惊,官车过也。(《阿房官赋》)

②胜过、超越: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③过分、太甚: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④错误、过失:夫过有厚薄。(《商君书•开塞》)

⑤访、探望:赵禹来过卫将军。(《史记•田叔列传》)

19、患:①担忧、忧虑: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祸害、灾难:为操后患。(《赤壁之战》)

③疾病:愈膏肓之患难。(柳宗元《愈膏肓赋》)

④得……病:时有患疾病者。(《晋书•桓石虔传》)

20、疾:①病(痛苦、疾苦):君有疾在腠理。(《扁鹊见蔡桓公》)

②厌恶、憎恨: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③妒忌: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传》)

④急速: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21、及:①赶上、追上: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成公二年》)

②到、至:延及岸上营落。(《赤壁之战》)

③趁着: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④加、比得上: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⑤和、与:殆及公子同归。(《诗经•七月》)

22、假:①借:善假于物也。(《劝学》)

②宽容:大王犯法,无所宽假。(《北史•魏世祖纪》)

③如果、假如、假令、假使:假使吾不知书。(《颜氏家训•杂艺》)

④非正式的:乃以吴叔为假王。(《陈涉世家》)

⑤假(与“真”相对):乃悟前狼假寐。(《狼》)

23、间:①夹缝、间隙: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②间隔、间断(间或):间以河山。(《汉书•西域传》)

③隔阂、疏远(远离):赵王信秦之间。(《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秘密地、悄悄地:侯生乃屏人间语。(《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中间、期间:天地间,人为贵。(曹操《度关山》)

⑥近来:帝间颜色瘦黑。(《汉书•叙传上》)

⑦空闲:怀念遑遑,未有间宁。(《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

⑧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4、见:①看见(拜见):事不目见耳闻。(《石钟山记》)

②见解、见识: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

③被(表被动):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对自己怎么样(动词前):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⑤出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5、解:①分割动物的肢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②把系着的东西解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韩非子•难一》)

③溶解、溶化:解冻而耕,暴背而耨。(《战国策•秦策四》)

④调解、排解、和解:业已讲解,又恶负约。(《史记•项羽本纪》)

⑤消除:遂以解国之大患。(《荀子•臣道》)

⑥解释: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⑦理解、懂得:其为惑,终不解也。(《师说》)

⑧懈怠、松弛:凤夜匪解,以事一人。(《诗经•大雅•民烝》)

26、举:①举起、抬起:中江举帆,余船依次俱进。(《赤壁之战》)

②推荐、推举(检举):永元中,举孝廉不行。(《张衡传》)

③举动:举行如此。(韩非子《五蠹》)

④攻下、占领:五年后举虞。(《谷梁传•僖公二年》)

⑤全:举世无双。成语

27、绝:①断绝: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耳起,袖绝。(《史记•刺客列传》)

②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③横渡、横穿: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28、堪:①经得起、忍受: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②能够、可以: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9、克:①战胜、攻破: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②克制:奉公克己,矜恤孤赢。(《后汉书•周泽传》)

③约定、限定:与克期俱至。(《后汉书•钟离意传》)

④通“刻”,刀刻、雕刻(刻):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史记•李斯列传》)

⑤苛刻:然性俭克,少恩情。(《宋书•朱修之传》)

⑥能够:克勤于家。(《尚书•大禹谟》)

30、类:①种类:植土龛岩,亦此类耳。(沈括《雁荡山》)

②类似、好像: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史记•孔子世家》)

③大抵、大致: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汉书•贾谊传》)

④法式、律例: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荀子•君道》)

31、莫:①通“暮”,日落的时候: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

②没有什么、没有谁: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三国志•诸葛亮传》)

③不要、不能(副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④通“瘼”,疾苦: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经•大雅•皇矣》)

32、期:①预定的时间、一定的时间期限: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②期望、要求: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③周(年、月):行之期年,国乃有节。(《左传•襄公九年》)

④期服(为亲属服丧一年):伯父、叔父、兄弟,期。(《墨子•公孟》)

33、奇:①特异、罕见: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②出人意料的:以奇用兵。(《老子》)

③单数:每奇日未尝不视朝。(《资治通鉴•唐纪》)

④零数: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34、迁:①迁移(变更、变动):迁其民于临洮。(《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调动官职(升官):命贵之人,俱学独达,并仕独迁。(《论衡•命禄》)

③放逐、贬谪:然后掩捕而迁之。(柳宗元《封建论》)

35、穷:①阻塞不通:阻穷西征,岩何越焉?(《楚辞•天问》)

②不得志、不显贵: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

③生活困难:振困穷,补不足。(《战国策•齐策》)

④穷尽、完结: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龚自珍《病梅馆记》)

⑤穷究、追根到底: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36、去:①离开: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②除掉、去掉: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左传•隐公六年》)

③距离、距:相去四十里。(《鸿门宴》)

④前往、到……去: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⑤收藏: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汉书•苏武传》)

阿兰、阿胶、

阿根廷、

阿司匹林、

阿姆、

阿房宫赋、

阿修罗、

阿娇、

阿弥陀佛、

阿尔及利亚、

阿波罗、

阿富汗、

阿姆斯特丹、

南无阿弥陀佛、

阿q正传、

阿拉伯数字、

阿里山、

阿房宫、

阿尔巴尼亚、

阿拉伯语、

阿育王、

阿曼、

阿基米德、

阿托品、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阿特拉斯、

阿炳、

阿魏、

东阿、

阿姨、

阿喀琉斯、

阿紫、

阿拉伯的劳伦斯、

1 “阿”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名词 (1) 字从阜从可。

“阜”意为“土堆”,“可”意为“肩挑、担荷”。“阜”与“可”联合起来表示“人工堆积起来的土山”。

本义:曲阜(沙发形的土山,三围形的土堆 金文 )。 (2) 同本义 [big sofa-shaped mound] 阿,大陵也。

一曰曲阜也。——《说文》 我陵我阿。

——《诗·大雅·皇矣》 有卷者阿。——《诗·大雅·卷阿》 在彼中阿。

——《诗·小雅·菁菁者莪》 访风景于崇阿。(崇:高)——王勃《滕王阁序》 山的转弯处(即三面环山地形的内凹处)。

屈原《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 (3) 阿丘(三边偏高的土丘) (4) 泛指山 [mountain] 流自眺夫衡阿兮。

——张衡《思玄赋》。注:“山下也。”

(5) 阿阜(即曲阜,沙发形的土阜);崇阿(高大的三面包围形的山) 篆体 (6) 山坡 [hillside] (7) 细缯,古代一种轻细的丝织品 [fine silks] 衣阿锡,曳齐纨。——《淮南子·修务》 被阿锡,揄纻缟。

——《史记·司马相如传》 曳阿锡。——《汉书·礼乐志》。

注:“细缯也。” (8) 又如:阿锡(细的丝布。

阿指细缯,锡是细布) (9) 曲隅,角落 [corner] 四阿重屋。——《周礼·考工记》 若有人兮山之阿。

——《楚辞·山鬼》。注:“曲隅也。”

“山之阿”即三面环山地形的内凹处。 周阿而生——班固《西都赋》。

注:“庭之曲也。” 篆体 汾之阿。

——《汉书·礼乐志》。注:“水之曲隅。”

(10) 河湾 [bay] 丙午,天子饮于河水之阿。——《穆天子传》。

即三面环山的水滨,也即河湾。 (11) 中间的门。

如:阿门(中门,相对于左右两边的门而言) (12) 地名。即今山东省东阿镇(现属平阴县管辖) [Dong'e county]。

如:阿缟(古代齐国东阿县所产的细缯) (13) [阿昌族]我国少数民族。 (14) 曲阜为三面围护的土山,故阿有“围护”之义。

[阿姨]1称跟父母同辈的女性。2对保育员或保姆等的称呼。

3〈方言〉姨母。[阿爸] 父亲(父亲对子女的养育犹如曲阜对房屋的拱卫,是一种呵护),[阿爹]、[阿爷]同理。

[阿哥]哥哥(古代社会父死子继,父亲死去,长子行使父权,对弟妹进行养育,这也是一种呵护),[阿姐]同理。[阿弟] 弟弟(阿是泛用,无特别意义)。

(15)[阿衡] 商初官职名,又称“保衡”,即后代王朝的“太子太保”。汤相伊尹在汤死后曾担任过“阿衡”一职,专门监护小王太甲(汤孙)。

“阿衡”之“阿”即“三面围护”之意,义同“保”。“衡”即“王统”。

“阿衡”(“保衡”)意思是“维护王统”。 (16)ē。

屋檐。《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阿阁三重阶。”

(阁:楼阁。阶:台阶。)

屋檐是一种环屋而构的建筑部件,有围护的含义。 动词 (1) 曲从;迎合;偏袒 [pander to;play up to] (因曲阜是对房屋、民居、村落的拱卫性人工建筑,所以含有“围护”之义,进而引申出“讨好”、“奉承”之义。)

弗谏而阿之。——《国语·周语》。

注:“随也。” 阿郑君之心。

——《吕氏春秋·长见》 行叩诚而不阿兮。——《楚辞·逢纷》。

注:“曲也。” 是察阿党。

——《礼记·月令》。注:“谓治狱吏以私恩,曲桡为也。”

法不阿贵。——《韩非子·有度》(贵:有权势的人。)

成语有“刚直不阿”、“阿谀奉承”。 (2) 又如:阿奉(阿谀奉承);阿世(迎合世俗);阿邑(迎合奉承的样子);阿意(曲意附和他人的心意) (3) 偏袒 [be unfairly partial to]。

如:阿好(偏袒自己所喜好的人或事物);阿私(偏袒;庇护);阿党(结党偏私) (4) 〈方〉:通“屙”。拉,排泄大小便 [exerete]。

如:阿金溺银(指生财有道);阿绵花屎(拖延,磨时间) 注意:“屙”字从尸从阿。“尸”指人身,“阿”指“三面围护”、“三面遮挡”。

“尸”与“阿”联合起来表示“在三面有遮挡的棚子里方便”。 (5)hē(呵)。

通“呵”。斥责。

《老子》:“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助词 (1) 汉语名词词头,盛行于魏晋以后 (2) 加在亲属称呼前面有亲昵的意味。

阿姊闻妹来。——《乐府诗集·木兰诗》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 (3) 又如:阿爷(又作“阿耶”。称父亲);阿翁(称祖父;称父亲;妇女称丈夫之父);阿嫂(对朋友之妻的称呼);阿叔(对丈夫之弟的称呼);阿家(又称“阿姑”。

妇人称丈夫的母亲);阿爹(称父亲;也尊称长者);阿父(称父亲;也称伯伯、叔叔,或作伯叔自称);阿伯(尊称年长的男子)。 (4) 加于某些人的姓、名、小名、排行前用作称呼,往往带有一定的感 彩或尊卑关系。

阿女含泪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三国志 士别三日》 (5) 又如:阿咸(侄子。

晋朝阮籍的侄儿阮咸有才,后来遂用来称侄子);阿连(弟弟。南朝宋谢灵运的族弟惠连很有才,人们随谢灵运称之为阿连);阿杜(原指周盘龙的小妾杜氏,后为妾的别称);阿娇(汉武帝陈皇后的小名;泛指美丽的女子);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阿瞒(三国曹操的小字) 叹词 (1) 用于表示各种感情(如惊讶) [ah]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鲁迅。

2 文言文《阿情表》翻译

你说的是《陈情表》吧,据我所知,没有你这里写的《阿情表》这么一篇文言文。

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参考:gushiwen/GuShiWen_086e6380e9x

3 文言文阿刘传的翻译

是《阿留传》吗?

原文:

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蓄之。尝试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主人怒之,则帚掷地,曰:“汝善是,何烦我为?”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问之,则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龙钟而曳杖者。”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家蓄古尊、彝、鼎、敦数物,客至出陈之。留伺客退,窃叩之曰:“非铜乎?何黯黑若是也?”走取沙石,就水涤磨之。短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日。及其归,出二指状曰:“木枝皆上生,无下向焉。”。家人为之哄然。舍前植新柳数株,元素恐为邻儿所撼,使留守焉。留将入饭,则收而藏之。其可笑事,率类此。

元素工楷书,尤善绘事。一日,和粉墨,戏语曰:“汝能是乎?”曰:“何难乎是?”遂使为之,浓淡参亭,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元素由是专任之,终其身不弃焉。

传者曰:樗栎不材,祈者不弃;沙石至恶,玉人赖焉;盖天地间无弃物也。矧灵于物者,独无可取乎?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试,实元素之能容也。今天下正直静退之士,每不为造命者所知;迟钝疏阔者,又不为所喜。能知而且喜矣,用之不能当其材,则废弃随之。于戏!今之士胡不幸,而独留之幸者?

翻译:

阿留,是太仓人周元素的家僮。生性痴呆无规矩,但周元素一直收养他。他曾试着负责清扫,整个早晨挥舞扫帚,没能使一间屋子干净。主人冲他发怒,他就将扫帚摔在地上,说:“你会做这事,为什么要麻烦我呢?”周元素有时到别处去,让他照看门户;来的宾客即使是熟悉的,他也不能说出名字。问他,就说:“又矮又胖的,瘦长有胡子的,长得好看的,老态龙钟拄着拐杖的。”后来的都记不住,就关起门拒不接待。周元素家里收藏有古尊、古彝、古鼎、古敦等多件古董,客人来了就拿出来陈列一番。阿留等客人走了,私下敲敲,说:“这不是铜吧?为什么这样深黑呢?”跑去拿来沙石,就着水洗磨起来。矮榻缺了一只脚,周元素让阿留砍树的一根分枝做榻脚;(阿留)拿着斧头锯子,在园子里走了一整天。等回来了,他伸出二根手指比划着说:“树枝都向上生长,没有朝向下边的。”家人因此哄堂大笑。房子前新栽了几株柳树,周元素担心邻居小孩摇动它们,让阿留守护着。阿留将要进屋吃饭,就将柳树 收藏。阿留可笑的事情,大概诸如此类。

周元素工于楷书,尤其擅长绘画。有一天,(他)和好颜料,开玩笑似地对阿留说:“你能干这个吗?”阿留说:“对于这事,有什么难的呢?”于是(周元素)就让他做起来,(只见他)色彩的浓淡,调和得参互均匀,完全像是一向就会,多次让他调色,也没有不如意的。周元素从此专门要他调色,终身用他,没有废弃。

写传者说:樗栎不成木材,找木材的人并不弃用;沙石非常难看,玉雕匠们需要它;大概天地间没有完全抛弃的东西。况且比其他生物灵巧的人,偏偏就没有可取之处吗?阿留痴呆无规矩,本来是可弃用的材料罢了,最终却因为一技之长被任用,实在是周元素能够收容他。如今天下正直清静退处的人士,常常不被当权者所了解;生性不聪敏,迂阔的人,又不被他们所喜欢。(当权者)能够了解并且喜欢的人,使用他们时又不能适合他们的才能,接着就弃用他们。唉!如今的士人为什么不幸,而只有阿留幸运呢?

4 阿在名字前面是什么意思

ā

(汉语名词词头,盛行于魏晋以后)

加在亲属称呼前面有亲昵的意味

阿姊闻妹来。——《乐府诗集·木兰诗》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阿爷(又作“阿耶”。称父亲);阿翁(称祖父;称父亲;妇女称丈夫之父);阿嫂(对朋友之妻的称呼);阿叔(对丈夫之弟的称呼);阿家(又称“阿姑”。妇人称丈夫的母亲);阿爹(称父亲;也尊称长者);阿父(称父亲;也称伯伯、叔叔,或作伯叔自称);阿伯(尊称年长的男子)

加于某些人的姓、名、小名、排行前用作称呼,往往带有一定的感 彩或尊卑关系

阿女含泪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阿咸(侄子。晋朝阮籍的侄儿阮咸有才,后来遂用来称侄子);阿连(弟弟。南朝宋谢灵运的族弟惠连很有才,人们随谢灵运称之为阿连);阿杜(原指周盘龙的小妾杜氏,后为妾的别称);阿娇(汉武帝陈皇后的小名;泛指美丽的女子);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阿瞒(三国曹操的小字)

5 谁能帮我翻译文言文阿,(重要)

时国政尚新。疆场未远。禁约百姓不许出蕃。时李大亮为凉州都督。既奉严敕防禁特切。有人报亮云。有僧从长安来欲向西国。不知何意。亮惧追法师问来由。法师报云。欲西求法。亮闻之逼还京。彼有惠威法师。河西之领袖神悟聪哲。既重法师辞理。复闻求法之志深生随喜。密遣二弟子。一曰惠琳。二曰道整。窃送向西。自是不敢公出。乃昼伏夜行遂至瓜州。时刺史独孤达闻法师至甚欢。供事殷厚。法师因访西路。或有报云。从此北行五十余里。有瓠芦河下广上狭。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关外西北又有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百里。中无水草。五烽之外即莫贺延碛伊吾国境。闻之愁愦。所乘之马又死不知计出。沉默经月余

译文 当时国家刚刚建立,疆土不是很广阔。(朝廷)禁止百姓到藩国去。当时李大亮为凉州都督,立即特别急切的遵从严厉的诏令。有人向李大亮报告说:“有一个僧人从长安来,意欲到西方的国家去,不知道是什么用意”。李大亮十分吃惊,追到玄奘法师问他到这里来的原由。法师回答说:“意欲到西方去求佛法”。李大亮听了逼法师回到京城去。那里有一个叫惠威法师的人。是河西的领袖,聪慧明智,理解能力过人。 不想弄了 太费时间了

6 文言文实词及意思

文言实词详解: 1、爱 (1)名词。

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 ①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 ④怜惜。(爱其二毛。

《左传》) (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爰',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

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

《琵琶行》)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谢庄遂安。

《冯婉贞》) ④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

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

(《鸿门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3、被 (1)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

(《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ī ,通'披',动词。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 4、倍 (1)动词 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狱中杂记》) ②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烛之武退秦师》) 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

(《淮阴侯列传》) ④通'背',违背。 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

(《荀子·天论》) ⑤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2)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唐雎不辱使命》) (3)副词。越发,更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

(《芙蕖》) ②草木的干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

(《屈原列传》)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④本业,指农桑。

强本而节用。(《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论积贮疏》) ⑤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

(《〈指南录〉后序》 ⑥版本。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活板》) ⑦奏本。 别具本章。

(《狱中杂记》) (2)量词。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

新松郁郁三千本。(陆游诗) ②书籍一册称一本。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3)动词。

推究本原,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 (4)形容词。原来的。

刘媪本姓实存。(《汉书》) (5)副词。

本来,原来。 本在冀州之南。

(《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刘敬亭传》) (6)复合词。

本心:指心的自然状态,本性(即所谓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此其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7)介词。本着,根据。

本之《书》以求其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6、鄙 (1)名词。

边界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动词。

轻视,看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 (3)形容词。

鄙陋,见识浅,庸俗。 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4)复合词。

①鄙人。 ⅰ、自称的谦词。

唐谢曰: '鄙人不知忌讳。'(《史记·冯唐列传》) ⅱ、鄙俗,不开化的人。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ⅲ、乡下人。

余目睹将军悛悛(质朴的样子)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7、兵 (1)名词。

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 ②士兵,军队。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战略战术。

公不论兵,必大困。(《战国策》) ④战争。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2)动词。

①侵略。 无岁不受兵。

(《。

, 姓 名:孛儿只斤·铁木真

出 生: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 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

武 器:苏鲁定(枪)

身 高:180米

属 相:马

卒 年:宋理宗寳庆二年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 金哀宗正大四年

(1227年)

享 年:66

庙 号:太祖

谥 号:圣武皇帝 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至大二年加谥)

陵 寝:起辇谷

父 亲:孛儿只斤·也速该把阿秃儿

母 亲:弘吉剌氏·诃额仑(也译月伦)

儿 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

女 儿:阿剌海别

骄 傲:开创蒙古帝国

遗 憾:父亲被塔塔儿人杀害

妻子被蔑儿乞人抢走

十三翼之战失败

攻西夏未果逝世

金朝灭亡

在位:(1206~1227),在位二十一年

[编辑本段]具体介绍

即成吉思汗(hán)(Ghinggis Khan),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蒙古族,也是蒙古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公元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投奔克烈部汪罕,收集亡父旧部,逐渐恢复实力。约在金大定未建立宫帐,称汗。与札答阑部札木合等作战,败绩,史称十三翼之战。金承安元年(1196),与汪罕联兵助金截击塔塔儿部翰里札河(今蒙古乌勒吉河),金授察兀忽鲁之官。又随汪罕与乃蛮部战,战后诸部来附,势力增强。金泰和元年(1201)二月,与汪罕战胜以札木合为首的蒙古高原十余部盟军。灭塔塔儿撕四部,据呼伦贝尔草原,实力大增。三年,被汪罕发兵掩袭,败退至班朱尼河(呼伦湖西南)。不久,乘汪罕不备,奇袭汪罕牙帐,灭克烈部。次年与乃蛮部决战,灭乃蛮。六年于翰难河(今鄂嫩河)畔召开忽里台大会,建蒙古国,即大汗位,加号成吉思,颁布札撒,建万人怯薛,分封九十五千户,设札鲁忽赤掌行政司法诸事。即位四年(1209),大举入侵西夏,引河水淹中兴府(今宁夏银川)迫使西夏纳女请和。六年,率大军南下攻金,分兵三路破华北各地。九年,因金帝献岐国公主请和,乃退兵。十年复以金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为口实,攻占中都(今北京)。病死于六盘山。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上庙号太祖。次年,追上谥号圣武皇帝,至大二年(1309)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成长经历

出生于蒙古乞颜部贵族世家。 六世祖海都、高祖敦必乃、曾祖葛不律汗及族曾祖俺巴孩汗等都曾是蒙古部的显赫人物或首领;父也速该有拔都(勇士)称号。时漠北高原有百余部落,互相攻战。铁木真降生时,适逢其父在作战中俘获塔塔儿部首领铁木真兀格,为纪念是役武功,故取此名。

生于额尔古纳河北部的河边(今内蒙古 呼伦贝尔 额尔古纳市 莫尔道嘎镇)。9岁时,其父被塔塔儿部人毒死,部众离散,随寡母诃额仑艰难度日,曾被其他部落捉获,险些遇害,凭其机敏逃脱。稍长,依附蒙古高原最强大的克烈部首领脱里(后称汪罕),并尊之为父,得以收聚其父旧部;又与札答阑部首领札木合结为安答(义兄弟),逐步发展势力。为报复蔑儿乞部抢妻之仇,求汪罕、札木合出兵,合本部兵共数万,突然袭击蔑儿乞部,斩杀许多仇敌,夺回妻子。

金大定末年,移营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上游,独立建帐,广结盟友,选贤任能,宽厚待人,吸引许多蒙古部众和乞颜氏贵族来投,被推为可汗。约在金大定末年或明昌初,札木合反目为仇,率13部联军3万之众来攻,铁木真召集诸部兵3万,分13翼(翼,意为营或圈子)迎战,失利退兵,史称十三翼之战。因铁木真善于争取人心,致札木合部众纷纷叛附,反而壮大了力量。

承安元年(1196),与汪罕一起,配合金丞相完颜襄击杀塔塔儿部部长以下多人,被金朝封授札兀忽里(部族官)。再与汪罕联兵,大败正在会盟的哈答斤等11部联军。

泰和元年(1201),率军大破札木合组织的松散联盟。次年,遭乃蛮联军进攻,退入金边墙内,大败乃蛮联军于阔亦田(今哈拉哈河上游)之野,乘胜攻灭塔塔儿四部。因势力渐强,引起汪罕嫉恨和敌视。三年,遭汪罕突袭,败走班朱尼河(今呼伦湖西南),以饮浊水与从者盟誓,共度难关。再转移至合泐合(哈拉哈)河中游, 收集溃散部众4600(一说2600)余骑,经过休整,逐渐恢复元气。后侦悉汪罕骄怠不备,夜袭汪罕大营,大溃其众。汪罕只身败逃,被乃蛮人捕杀,克烈部亡。

四年,建怯薛(护卫军)。不久,乘乃蛮首领太阳汗来攻,巧布疑阵,擒杀太阳汗,征服其部众,迫哈答斤、朵鲁班等部来降。至成吉思汗元年(1206),蒙古高原百余个大小部落先后败亡,塔塔儿、克烈、蔑儿乞、乃蛮和蒙古五大部均统一在铁木真的旗帜下。铁木真遂在斡难河(今鄂嫩河)之源举行大聚会,建立也客·蒙古·兀鲁思(大蒙古国),被尊为成吉思汗(此号有“海洋”或“强大”的皇帝之义)。将怯薛扩充至万人,称大中军。以兵民合一的千户制编组民众,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命“四杰”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为四怯薛长。

成吉思汗立国后,势力益盛,开始对外发动大规模征服战争。经过二十余年与西夏的战争,屡创西夏军主力,迫西夏国王乞降,削除金朝西北屏障,得以顺利南下攻金。六年,亲率大军进攻金朝,开始了为时24年的蒙金战争。首战乌沙堡(今河北张北西北)获捷;再战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西北)、会河堡(今怀安东南),歼灭金军大量精锐;又战怀来(今属河北)、缙山(今北京延庆),大败金军十余万;还重创金军于东京(今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关等地。后来不断改变战法,分兵三路攻掠中原腹地及辽西地区。

成吉思汗九年三月,集兵中都(今北京)城下。料一时难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献岐国公主、金帛和马匹,引兵退出居庸关。六月,以金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而“违约”为藉口,乘金国人心浮动及憋军哗变降蒙之机,遣部将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率军,会合降蒙乣(乣 音jiǔ 辽、金、元时代对被征服的北方诸部族人的泛称)军进攻中都,以围城打援和招降之策,于次年五月克城。为适应攻城需要,成吉思汗采纳部将建策,逐步建立了炮军,攻城以炮石为先。后来攻城作战,一次用炮即达数百座,迅即破城。同时,为吸取各民族的先进技术,四处掠夺工匠艺人,一城即掠得数万。随后建立工匠军,设厂冶铁制造兵器。在通信联络上创建了“箭速传骑”,日速数百里,军令传递和军队调遣速度增快。善于发挥骑兵之长,有“蒙古旋风”之称。

成吉思汗十二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指挥攻金战争,自率主力返回蒙古准备西征。

成吉思汗十三年,遣先锋将领哲别灭西辽屈出律势力,扫清西征障碍。

成吉思汗十四年,以西域花剌子模国杀蒙古商人和使者为由,以军事扩张和掳掠财物为目的,亲率大军约20万分路西征。数年间先后攻破讹答剌(在今锡尔河中游)、布哈拉及撒马尔罕等地。遣哲别、速不台率军追击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迫其逃至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中小岛(后病死)。再命哲别、速不台继续西进,远抵克里米亚半岛;自率一军追击摩诃末之子札兰丁至申河(印度河)。

成吉思汗十九年,班师返漠北。

成吉思汗二十一年,率军10万歼灭西夏军主力(次年西夏灭亡)。成吉思汗正欲集中全力攻金,于二十二年七月十二(1227年8月25日)在六盘山下清水县(今属甘肃)病逝,年66岁。临终遗嘱: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联宋灭金。其子窝阔台和拖雷遵此遗策,于窝阔台汗六年(1234)灭亡金朝。

崛起,弯弓射大雕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生于12世纪60年代初期(1162)。当时,中国北方处在女真族的金朝统治之下。大漠南北草原各部还各自独立, 互不统属。金朝对其实行“分而治之”和屠杀掠夺的“减丁”政策。1146年,蒙古部首领俺巴孩汗被金熙宗以“惩治叛部法”的名义,残酷地钉死在木驴之上。蒙古部落联盟曾经组织了多次反抗斗争,他们的几代先人为此付出了鲜血与生命。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出生的铁木真,自然也将对金国的胜利看作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奋斗目标。

他一直把这个仇恨记在心里,正是这种几代冤仇导致了草原内外的长期征战,铁木真的母亲诃额仑夫人出身于弘吉剌部,同蔑儿乞人赤列都结亲。1161年秋,蒙古乞颜部首领也速该在斡难河畔打猎,发现了途经蒙古部驻地的诃额仑。他在几位兄弟朋友的协助下,根据当时的“抢亲”传统,打败了蔑儿乞人,抢来了诃额仑夫人,于是诃额仑成为也速该的妻子。第二年,也速该活捉了塔塔儿部首领铁木真兀格,恰好这时第一个儿子降生了。为了庆祝战争的胜利,也速该给自己刚刚出生的长子取名为“铁木真”。铁木真9岁那年,父亲被塔塔儿人铁木真兀格之子札邻不合毒死。也速该死后,俺巴孩汗的孙子泰赤兀部的塔里忽台乘机兴风作浪,他煽动蒙古部众抛弃铁木真母子,使他们一家从部落首领的地位一下子跌入苦难的深渊。

铁木真18岁时,昔日的仇敌蔑儿乞部的脱脱部长又抢走了他的妻子。铁木真向蔑儿乞部开战,打败了蔑儿乞人。1184年前后,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的可汗。铁木真称汗引起了雄心勃勃的札木合的忌恨,札木合纠合塔塔儿、泰赤兀等13部向铁木真发动了“十三翼之战”。在铁木真一生所经历的60余场战争中,这是惟一一次没有打胜的战争。

随着自己力量的不断强大,铁木真开始向杀害父祖的敌人发动进攻。打败了主儿乞部,其首领被杀,部将木华黎父子则投到铁木真帐下。后来木华黎成为铁木真的第一名将,被封为太师国王,让他独当一面地经略中原。

草原各部贵族害怕铁木真的崛起,推举札木合为“古儿汗”,即众汗之汗,誓与铁木真为敌。他们组成了12部联军,向铁木真和克烈部发动了阔亦田之战。札木合率领的乌合之众经不住铁木真、王汗联军的猛烈打击,不到一天就土崩瓦解了,札木合投降了王汗。随后铁木真进攻塔塔儿部,其首领札邻不合战败后服毒自杀,塔塔儿部另一首领也客扯连投降。铁木真追击泰赤兀部,在指挥作战中被泰赤兀部将射中脖颈,生命垂危。第二天清晨,泰赤兀部众就向铁木真投降了。

泰赤兀部的覆灭,铲除了铁木真进一步统一蒙古各部的巨大障碍,而其手下几员部将如神箭手哲别、纳牙阿等却成为铁木真征服天下的得力助手和一代英雄。后来远征西辽消灭屈出律的是他们,第一次在西征中哲别和速不台作用最为特殊,追赶苏丹的是他们,活捉秃儿罕太后的是他们,打败罗斯基辅大公的也是他们。

1202年秋,铁木真集中兵力,消灭了其宿敌塔塔儿部。1203年秋,铁木真袭击了一直与自己争战不休的王汗的金帐,王汗父子被打败。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蛮部。

王汗只身一人想投奔乃蛮部,在乃蛮边界被边将当作奸细杀死,王汗的儿子桑昆也身死异乡。

强大的克烈部被消灭了,铁木真占据了水草丰美的东部草原——呼伦贝尔草原。在蒙古草原上只剩下乃蛮部还有力量能够与铁木真对抗,败于铁木真之手的各部贵族先后汇集于乃蛮汗廷,企图借助太阳汗的支持夺回自己失去的牛羊和牧场。但草原人民并不希望部落林立的局面重演,而未经战阵、不自量力的太阳汗也不堪一击,经过纳忽崖之战,貌似强大的乃蛮部被彻底消灭。

身世

铁木真9岁那年,父亲带他到弘吉剌部去求亲。弘吉剌部的智者德薛禅将自己的女儿孛儿帖许配给铁木真。但也速该在返回蒙古草原途中,被塔塔儿人的铁木真兀格之子札邻不合毒死。也速该临终前要求其部众,将来为他报仇时,高于车轮的塔塔儿人要统统杀掉。也速该死后,铁木真一家在草原上艰难度日。诃额仑夫人将家族振兴的希望寄托在铁木真兄弟身上,尤其是长子铁木真,希望他能成为将来蒙古部的首领。但铁木真的异母弟别克帖儿并不服从他的权威,已经有了领袖感觉的铁木真是不能容忍这种挑战的。铁木真13岁那年,几位小兄弟偶然发生了一次“抢鱼”、“抢鸟”事件,铁木真、哈撒儿与别克帖儿发生冲突。铁木真、哈撒儿一前一后,射死了别克帖儿。母亲悲愤地责打他,教育他,说:现在除了影子之外没有伴当,除了马尾巴之外没有鞭子,越是在这种时刻,越应该兄弟一心,这样才能担负起振兴家族的大业。经过母亲的教育,他真诚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示永不忘记母亲的教训,一定要团结一致,为家族的振兴而团结奋斗。铁木真16岁那年,主儿乞人盗走了铁木真家的9匹银合马。铁木真在追马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位知心朋友博尔术。后来博尔术成为蒙古帝国的一员名将,成吉思汗手下的四杰之一。

塔里忽台本来以为铁木真一家一定会被饿死,不料诃额仑却领着孩子们熬了过来,铁木真长成了少年英雄。于是他听从祖母的指教,以长辈教训晚辈的名义,借口铁木真射杀了弟弟这件事,要捉拿铁木真。塔里忽台企图用铁木真的人头祭天祭山,铁木真却打伤看守逃走了,闹得那位老太婆(塔里忽台的祖母)死不瞑目。在此生死关头,铁木真巧遇合答安一家。合答安是塔里忽台捅马乳奴隶锁儿罕失剌的女儿,她心地善良,冒着生命危险搭救了铁木真,并根据“遇客婚”的传统,二人在羊毛堆里产生了一段难忘的情缘。铁木真对恩人加恋人的合答安发誓说:如果能活着逃出去,将来一定要娶她为妻。而作为奴隶的合答安知道铁木真已经同弘吉剌部的贵族女儿孛儿帖订了亲,少女的心里只有一个心愿——将来你真有了出头之日,让我做一个奴婢,侍侯你一辈子吧!与塔塔儿部阔亦田之战后,铁木真少年时代的救命恩人和情人合答安终于来到铁木真身边。这时合答安已经是近40岁的妇人了。可是她一刻也不曾忘记过铁木真,多少次为了他的平安而祈祷,为他的成功而喜悦。铁木真也不曾忘过合答安,不料刚一见面,自己的部众便杀死了合答安的丈夫傻骆驼,铁木真非常内疚。其实,合答安对自己的丈夫是无所谓爱也无所谓恨的,她是个奴隶的女儿,一个女奴还敢奢望按自己的意愿谈婚论嫁吗?只是她厌恶傻骆驼跟随塔里忽台与铁木真为敌而已。铁木真知道合答安成了寡妇,便想实践自己的诺言,纳她为侧妃。合答安深爱铁木真,正因如此她拒绝了铁木真。因为她不是施恩图报的人,她知道铁木真这时需要的是年轻貌美的侧妃来调节由于血腥的厮杀带来的压力,自己还是坚持实践自己的心愿,给铁木真做奴婢,侍侯他一辈子。于是她以特殊的身份成为铁木真的一个家庭成员。不过铁木真并没有把她当奴隶看待。

面对着一个又一个突如其来的灾难,铁木真母子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而是不息地奋斗,勇敢地抗争。在危难中,铁木真不仅结识了几个可以生死相托的知心朋友,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汗国,巧遇品德高尚的恩人与情人,而且“射雕英雄”的名声也在此时传遍了蒙古草原,爱和恨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深深影响了铁木真兄弟的成长历程。

铁木真18岁时,弘吉剌部的德薛禅根据原来的婚约,将自己的女儿孛儿帖嫁给了铁木真。但美好的生活仅仅过了几个月,他的妻子就被昔日的仇敌蔑儿乞部的脱脱部长抢走了,并被强迫与赤列都之弟赤列格儿结合。铁木真杀父之仇未报,蔑儿乞人的夺妻之恨又降临到他的头上。为了夺回自己的妻子,他面对不儿罕山向长生天祷告,决定向强大的敌人蔑儿乞部开战。

1206年,铁木真在蒙古的根本之地斡难河源头举行库里台选汗大会,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宣告成立,这在蒙古史乃至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件大事。通天巫阔阔出以天神名义给铁木真上尊号为成吉思汗。铁木真分封功臣与诸子、诸弟和功臣,实行了具有草原特色的领户分封制——千户、万户与诸王制;并创造了畏兀字书,制定了法律制度;征服了林中百姓和畏兀儿族政权。蒙古草原统一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领户分封制

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兵就有权,兵强则国固。在以征服战争为职业的历史阶段尤其如此。因此,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后,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宗室,把在战争中已经实行的千户制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创立了军政合一的千户制,先后任命了一批千户官、万户官和宗室诸王,建立了一个层层隶属、指挥灵活、便于统治、能征善战的军政组织。成吉思汗把占领区的人户编为95个千户,分封给开国功臣和贵戚们,分别进行统治。《史集》和《蒙古秘史》一一列举了这些千户官的姓名、出身、主要经历以及各千户的组成情况,其中包括78位功臣,10位驸马,有3位驸马共领有10千户,因此当时实际分封的只有88人,这就是蒙古汗国历史上著名的八十八功臣。千户制的建立,标志着部落和氏族制的最后瓦解。这是一种军事、政治、经济三位一体的制度,是蒙古汗国统治体制中最重要的一环。建立特殊功勋的那颜,还被授予种种特权,那颜阶层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统治蒙古人民的支柱。这实际上是用战争打败了原来各部的奴隶主和氏族贵族,又重新培植了一个新的奴隶主阶层,这是以成吉思汗所在的黄金家族为主、各级功臣为辅的新的奴隶主阶层。

塔塔统阿创蒙古文字

蒙古族原来没有文字,只靠结草刻木记事。在铁木真讨伐乃蛮部的战争中,捉住一个名叫塔塔统阿的畏兀儿人。他是乃蛮部太阳汗的掌印官,太阳汗尊他为国傅,让他掌握金印和钱谷。铁木真让塔塔统阿留在自己左右,“是后,凡有制旨,始用印章,仍命掌之”。不久,铁木真又让塔塔统阿用畏兀儿文字母拼写蒙古语,教太子诸王学习,这就是所谓的“畏兀字书”。从此以后,蒙古汗国的文书,“行于回回者则用回回字”,“回回字只有二十一个字母,其余只就偏旁上凑成。行于汉人、契丹、女真诸亡国者只用汉字”。而在一个相当时期内,在蒙古本土还是“只用小木”。“回回字”就是指的“畏兀字书”。虽然忽必烈时曾让国师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但元朝灭亡后就基本上不用了,而“畏兀字书”经过14世纪初的改革,更趋完善,一直沿用到今天。塔塔统阿创制蒙古文字,这在蒙古汗国历史上是一个创举。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文字,成吉思汗才有可能颁布成文法和青册,而在他死后不久成书的第一部蒙古民族的古代史——《蒙古秘史》,就是用这种畏兀字书写成的。

蒙古成文法——大札撒的颁布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前,由于蒙古族还没有文字,因此也不可能有成文法。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时,就命令失吉忽秃忽着手制定青册,这是蒙古族正式颁布成文法的开端。但蒙古族的第一部成文法——《札撒大典》却是十几年之后,在西征花剌子模之前制定的。据《史集》记载,1219年,“成吉思汗高举征服世界的旗帜出征花剌子模”,临出师前,“他召集了会议,举行了忽里勒台,在他们中间对自己的领导规则、律令和古代习惯重新做了规定”,这就是所谓《札撒大典》。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专门写了一章“成吉思汗制定的律令和他兴起后颁布的札撒”,其中说:“因为鞑靼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便下令蒙古儿童习写畏兀文,并把有关的札撒和律令记在卷帙上。这些卷帙,称为‘札撒大典’,保存在为首宗王的库藏中。每逢新汗登基、大军调动或诸王会集共商国事和朝政,他们就把这些卷帙拿出来,依照上面的话行事,并根据其中规定的方式去部署军队,毁灭州郡、城镇。”现在,《札撒大典》已经失传,但在中外史籍中还片断记载了其中一部分条款。俄国人里亚赞诺夫斯基曾汇集波斯、阿拉伯和欧洲史料中的有关记载,得到成吉思汗的札撒条款36条、训言29条,以及其他有关蒙古法律的记述若干条。汉文史料中保存的札撒和训言也相当多,还有待于收集整理。根据以上这些不完整的记载,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成吉思汗法律的若干内容。在蒙古社会中,大汗、合罕是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大汗的言论、命令就是法律,成吉思汗颁布的“大札撒”记录的就是成吉思汗的命令。成吉思汗的“训言”,也被称为“大法令”。

西征花剌子模与长春真人西行

花剌子模讹答剌城的海儿汗杀死了蒙古汗国的450名和平商人,其国王摩诃末又武断地杀死了成吉思汗派去交涉的正使。

这成为成吉思汗西征的导火线。

未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41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