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近代文学家。原名周章豫、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着29种,250馀万言”。他的文章思想深刻、文笔犀利,他的书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
作为一个左翼作家,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毛泽东称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个评价在现在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1918年,他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成为新文学运动的发动者之一,有人称他是新文学的奠基人。
他同时也是一些左翼杂志的编辑,例如《新青年》和《萌芽》。
鲁迅在学术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的奠基之作。鲁迅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人物,他的思想及作品对中国及海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倍受争议。尤其进入21世纪後,有关鲁迅的学术争论日益激烈。
1936年,鲁迅逝世後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移灵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了字。
他的二弟周作人(1885年—1967年) 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和文学翻译家。
生平年鉴
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周家,取名樟寿,字豫山
1886年,由叔祖周玉田开蒙,进周家自设的私塾读书。因原名豫山与“雨伞”谐音,改为豫亭,後又改为豫才。
1892年2月,被送进据说是绍兴城内最严格的私塾“三味书屋”,老师是寿镜吾。
1893年秋天 祖父周福清(1837-1904)因科场舞弊案被捕入狱,押在杭州府狱内。为免受牵连,与二弟周作人一起,被送往亲戚家避难。
1894年4月,由避难地返回家中,仍进“三味书屋”读书。
1896年10月12日,父亲周伯宜(1860-1896)病逝。
1898年春天,在家练习八股诗文,送去“三味书屋”,由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批改。5月,离开绍兴到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念书。改本名樟寿为“树人”。11月 因不满江南水师学堂的乌烟瘴气,退学回家。12月18日 参加会稽县的县考,在500多人中考得第136名。
1899年1月,入南京矿路学堂念书。
1902年1月,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3月,离开中国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日语。10月,与弘文学院的同学许寿裳多次讨论中国国民性的病因及其解救办法,还经常去东京中国留学生会馆参加反清的革命者的演讲会。
1903年3月,作《自题小像》诗。6月 在留日浙江籍学生主办的《浙江潮》上发表编译的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10月,与陶成章等人一起加入反清团体“浙学会”(着名的反清组织“光复会”的前身之一)。
1904年4月,在弘文学院毕业。9月,入日本本州岛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
1906年3月 从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退学,返回东京,学习德语。6月,奉母亲鲁瑞(1857-1943)之命,回绍兴与朱安结婚。婚後不几日,便与周作人再赴东京。
1908年夏天 继续在东京读书学德语。从夏天开始,每星期日往章太炎在东京的寓所,听他讲学,历时大约半年。
1909年3月2日 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第一册出版。7月26日 《域外小说集》第二册出版。8月,离开日本回国,结束了七年的留学生活。回国後,就任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生理和化学教员,兼任日籍教师的翻译。
1910年5月,祖母病逝,回家主持葬礼,诸事都依照旧例办理。7月,辞去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教席回绍兴。9月,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的监学,兼教生物课。
1911年7月 辞去绍兴府中学堂职务,失业在家。10月,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席卷全国,绍兴城内一片混乱,遂应府中学堂学生的请求,回校暂管校务。11月,带领学生演说队上街宣传革命,安定民心。不久,受新任绍兴军政府都督王金发委任,担任初级师范学堂监督。冬天,作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1912年2月,辞去初级师范学堂监督职。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去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教育部任职。5月,因教育部北迁,单身前往北京,住进宣武门外的绍兴会馆。8月 任北洋政府教育部佥事,兼第一科科长。
1913年,为应付袁世凯政府的恐怖统治,开始抄书、辑书,其後又开始抄碑,读佛经,除去教育部上班和逛书店,基本上不出会馆,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好几年。
1918年4月2日,用“鲁迅”为笔名写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交《新青年》发表。8月29日开始陆续向《新青年》的“随感录”栏投稿。
1919年8月19日,购买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的房产。11月21日与周作人全家一起迁入八道湾11号新居。12月29日接母亲、朱安及周建人全家到北京,开始了大家庭聚居的生活。
1920年,应聘任北京大学国文系的兼任讲师(直至1926年)。主要讲授中国小说史和文艺理论。与此同时,还应聘任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兼任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
1922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委员会委员
1923年4月,接连出席董秋芳、许钦文等组织的文学团体“春光社”的聚会,给文学青年以直接的指导。夏天,因与周作人妻羽太信子发生严重冲突而导致兄弟绝交,遂与朱安一起迁至西城的砖塔胡同61号居住。10月1日肺病复发,持续一个多月,才逐渐恢复。12月11日所着《中国小说史略》(上册)出版。
1924年3月多次到医院就诊治疗发烧、咳嗽及吐血之类的肺病症状。5月25日迁居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11月《语丝》创刊,鲁迅和周作人做了语丝派的首领,林语堂成了周氏兄弟的忠实盟友(当时,北大的教授已经形成两派,一派是周氏兄弟为首,另一派以胡适为代表)。
1925年3月,开始与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的学生许广平通信。4月发起成文文学团体“莽原社”,创办《莽原》周刊,自任编辑。5月,北京发生了“女师大风潮”,鲁迅和林语堂一起,站在进步力量一边,支持爱国学生。7月与韦素园、李霁野等六人组成文学团体“未名社”,出版《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书》。8月14日因支持女师大学生,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去教育部企事职务。8月22日向北洋政府平政院递交诉状,控告章士钊违法免他职务。9月1日肺病复发,连绵数月才愈。11月11日完成短篇小说《离婚》,此後即停止创作小说。
1926年1月16日,在平政院控告章士刽胜诉,恢复教育部参事一职。3月发生了“三·一八”惨案,段祺瑞执政府从3月19日到3月26日,接连开了两次通缉名单,共48人,鲁迅也在其内。3月26日离家躲避。4月1日,作《纪念刘和珍君》,发表在《语丝》周刊上。5月2日返回家中,恢复正常生活。5月13日,宴请准备到厦门大学任职的林语堂。後来亦接收了厦门大学聘请,任该校国文系教授兼国学院研究教授,于9月4日抵达厦门大学就职。在国文系讲授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
1927年1月18日抵达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长。3月29日与也到中山大学任教的许寿裳一起迁居校外,和许广平住到白云路白云楼26号2楼。并请也同居一处。4月21日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10月3日抵达上海,晚上和当时已在上海的林语堂谈至深夜。第二天上午,林语堂再次来访,中午由孙伏园兄弟作东,请鲁迅、许广平、周建人及林语堂聚餐。饭後6人合影。这是鲁迅到上海後第一张照片,通称鲁迅许广平“结婚照”。五日後迁人虹口景云里23号,与许广平正式同居。12月18日因蔡元培推荐,任南京政府大学院特约着作员,开始领取薪水。
1928年2月24日 致信台静农,提议将《莽原》半月刊迁往上海,并表示愿当编辑。6月20日 与郁达夫合编的《奔流》月刊创刊。9月9日迁至景云里十八号。12月6日与柔石等人合编的《朝花》月刊创刊。
1929年4月开始翻译《艺术论》。5月22日在燕京大学演讲,题目是《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8月13日请律师向北新书局提出诉讼,追索拖欠的稿费。後书局分四次,将所欠八千多元稿费,全数付清,历时4个半月。9月26日 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2月16日,由柔石、冯雪峰陪同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会。与此同时,参加***组织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大会,被人推举为发起人。3月2日 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并作演讲。3月19日因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向国民党中央呈请通缉“堕落文人”鲁迅,往日本朋友内山完造家中避难。4月11日主编的“左联”机关刊物《巴尔底山》旬刊级刊。5月7日由冯雪峰陪同,往爵禄饭店会见******李立三,拒绝其要他公开写文章斥骂蒋介石的要求。5月12日 迁往共四川路上的“北川公寓”。6月7日 向***“第三国际”组织的“中国革命互济会”捐款一百元。 9月16日 出席“左联”等组织为其举办的五十寿辰纪念会,并作讲话。
1931年1月20日-2月28日,因柔石等五人被捕。携全家至一日本人开设的花园庄旅店避难。4月25日 所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在左联机关刊物《前哨》的创刊号上发表。7月20日 在社会科学研究会举办的暑期学校作题为《上海文艺之一瞥》的演讲。10月23日,《“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发表。11月5日 作《<野草>英译本序》。12月11日主编的《十字街头》双周刊创刊。10月25日作《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回答两位青年作家的询问。
1933年1月17日,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大会,并被推举为执行委员。
1935年1月24日,开始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选稿。4月29日作《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9月12日 致信胡风,将“左联”中的某些***比喻成“在背後用鞭子打 ”的“工头”。11月6日去苏联驻上海领事馆观看**。考虑到政治和经济上的诸多困难,没有采纳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等劝他出国休养的意见。
1936年1月28日,编定《凯绥河勒惠支版画选集》。2月29日致信曹靖华,明确表示了对于“左联”解散的不满,并表示不愿加入新成立的“文艺家协会”。3月2日受寒而气喘病发,延续一个多月。4月1日作回忆散文《 的第一个师父儿》。4月7日作《写于深夜里》。5月3日 致信曹靖华,对傅东华、郑振铎和茅盾等人提出批评。5月14日致信曹靖华,说:“近来时常想歇歇。”5月18日发烧,持续不退。5月31日史沫特莱请来当时上海最好的一位肺病专家,诊断结果是认为鲁迅的病症非常严重,“倘是欧洲人,则在五年前已经死掉”。6月9日,病中口授《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冯雪峰执笔。6月10日,口授《论现在 的文学运动》,冯雪峰执笔。6月15日,与茅盾、曹靖华等六十三人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8月1日,去医院诊病,体重仅有387公斤。8月5日,作《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8月23日,作《“这也是生活”……》。9月5日,作《死》。9月19日,作回忆散文《女吊》。10月9日,作《关于太炎先生二二事》。10月18日,肺结核病发作,呼吸不畅。 10月19日上午50:25逝世。出殡的时候,上海有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
一、姓朱名安的女孩儿
1878年,绍兴城一户朱姓商人家中生了个女孩,取名为“安”。从此世间便有了一个叫“朱安”的我。想来父母给我取这个名字,可能是希望我平平安安过一生吧,我后来经历的种种际遇表明,他们的愿望落空了。我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活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刻担心遭人嫌弃,何曾有什么坦然与安宁?好不容易完成了人生的任务,可是我也老了,加之生活又陷入了困顿和匮乏之中,我这一生注定是大不安的一生,婚前为婚姻,婚内为真正的婚姻,终于老了,又为生计。
到底是什么将大不安带进了我的人生?是命?是运?还是我咎由自取?
生在怎样的家庭,人都无从选择,是为命。遇到怎样的人,也无法左右,是为运。如何对待命运,是自我决定,是每个人自己要负责的领域。
和旧中国很多中上等家庭的女子一样,我从小被教养成一个切合传统要求的典型: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饪,不识字,小脚。我不知道是后天教化的作用过于强大,还是我有天赋,我顺理成章轻而易举地就成了典型的旧式妇女。
我三、四岁的时候,有一天被带进一个小房间,女佣给我脱了鞋袜,把脚浸在一盆热水中。过了一会儿,妈妈和另一个女佣将我的小脚丫按住,另一个女佣拿出特制的长棉布条,把我的除去大拇指之外的四只脚趾向脚底屈折,用布条一层一层地裹起来,接着又把我的脚跟拼命往前拉后再一层层裹起来,这样我的脚成了“三寸金莲”。我痛得尖叫起来,母亲柔声对我说:乖女儿,所有好人家的女孩儿都要裹脚的。你看看妈妈和咱们家中的其他女人,你就知道了。
然后我就慢慢地长大了,长成了妈妈年轻时的样子,我的脚也永远停留在了小时候。
二、有媒登门
1899年,我21岁了,有一天,家里来了三个人:一个远房亲戚、一个老太太、还有一个媒婆,母亲把我叫出来一一见面,那个老太太微笑着将我上上下下仔细打量了一番,然后和母亲叽叽咕咕说了半天话,就走掉了。后来她们就来下了定礼。妈妈告诉我那个老太太姓鲁,叫鲁瑞,是我未来的婆婆,我的丈夫今年十八岁,在南京一间新派学堂念书,是家中的长子。我的婆家号称绍兴台门周家,祖父一辈当过京官,后来因为吃了官司而锒铛入狱,周家现在虽非官宦人家,但仍是诗书之族。
绍兴的婚俗,妻子比丈夫大几岁不是坏事,所以两家对这婚事都很满意,惟一的缺憾是周家的经济条件差些,但毕竟他们在绍兴还算是体面人家,我家里对此并不介意。
从此,我人生的大事件都和绍兴台门周家有关。
三、待字闺中
1901年年底,我的未婚夫将毕业,加之绍兴的惯例—— 婚礼多半在冬季举行,此时若能结婚,算得上双喜临门。不料就在这个时候,他拿到赴日本留学的奖学金,我家想看到女儿成家的希望又落空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当然也愿意未来女婿出洋留学,因为女婿的身份提高了,对女儿和娘家来说也是一份光荣,再等一等有什么要紧。
他在1902年3月离开中国,在日本一直逗留到1909年,其间回国两次,皆是短暂逗留。
第一次是1903年,他回家探亲,身穿西服,辫子已剪了,他向我家提出两项要求:给我放脚,让我进学堂读书,对于思想保守的我家来说,这要求实在是无法理解更无法接受。我在家里接触不到新思想,即便接触到了也不敢贸然行事,因为我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就是走无数前人走过的路,因为那是一条稳妥的路。
那段时间,我心好乱,我要退婚吗?退婚对女家影响很不好的,再说我已经等这么久了,退了这门婚事未必能找到比这个更好的,他家老太太一向对我很满意的,再说他也没提退婚;可是不退婚,这样下去怎么算个头,即便结了婚,他是新派洋派的读书人,我是没读过书的旧式妇女,他嫌弃我抛弃我怎么办?
他第二次回国是在1906年。
四、婚礼:我们都做了假,他安了假辫子,我伪装成大脚。
1906年7月6日(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丙午六月初六)在日本的他,被婆婆用“母病危”骗回老家与我完婚。
婚礼完全是按旧的繁琐仪式进行的。据说当时他装了一条假辫子,从头到脚一身新礼服。周家族人都知道他是新派人物,估计要发生一场争斗,或者还会酿成一种出人意料的奇观,于是便排开阵势,互相策应,七嘴八舌地劝诫他。然而让他们想不到的是,一切都很正常,司仪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就连我婆婆也觉得很异常。
轿子到了,从轿帘的下方先是伸出一只中等大小的脚,这只脚试探着踩向地面,然而由于轿子高,一时没有踩在地面上,绣花鞋掉了。这时,一只真正的裹得很小的脚露了出来。原来,那位姑娘听说她的新郎喜欢大脚,因此穿了双大鞋,里面塞了很多棉花,想讨新郎的欢心,没想到刚上场就败露了。我就是那位弄巧成拙的姑娘,呵呵,这颇具戏剧性的一幕恰似我一生的缩影:越小心翼翼越窘迫难堪、越委曲求全越不得全。
一阵忙乱之后,鞋又重新穿上了。我终于从轿子里走了出来。在周氏族人的簇拥和司仪的叫喊声中,我的盖头被揭去了。我羞涩地低着头,透过低垂的眼帘隐隐看到他站在面前,看了我一会就走开了。
新婚之夜,我们没在一起,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更没想到这是我一生的基调。毕竟,我已经是周家的大儿媳妇,是他们三媒六证八抬大轿抬来的,再者,我受的教育也使我不能不满,新婚之夜没同房就大哭大闹发脾气,我娘家的颜面何存,我的颜面何存,凭白的招人笑话,再说这样一闹,我怎么收场?来日方长,不急于一时,我这样劝慰自己,我做梦也没想到这竟是我婚姻的常态,这就是我的人生!
完婚的第二天,他没有按老规矩去祠堂,晚上,他独自进书房睡了。第三天,他就从家中出走,重新到日本去了。
从这一天起,我的命运就和周家联系到了一起,我是周家名正言顺的大儿媳,周家的大儿子却不是我名副其实的丈夫。他仅仅跟我维持着一种形式上的夫妻关系。我在绍兴陪伴婆婆孤寂地度过了13个年头。直到1919年。我不满、愤懑,但是这世间有多少女人衣食无着、陷入生存的困顿,毕竟我每天有事做(做家务、照顾婆婆)有饭吃,婆婆待我很好,家务我也在行,我平静地活着,感情是个奢侈的东西,岂能人人都能享有?老天爷待我不薄。
五、背井离乡
1919年11月,周家把绍兴的老屋卖了,婆婆、我和三弟周建人一家北上,同时二弟周作人一家也来到北京,于是我先生买了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这一处院子,全家搬了进去,建立了一个大家庭。这所宅院是那种老式的三进院,外院是我先生自己住以及门房和堆放书籍杂物的仓房,中院是婆婆和我住,里院一排正房最好,是二弟和三弟两家分住。
全家虽然团聚了,然而他与我仍然形同路人。他也考虑过离婚,但那个年代,被休的女人是备遭人们鄙夷和唾弃的,情形大都十分悲惨。他最终是不忍心吧。他不是坏人,他很慈悲,只是不爱我而已。我虽没念多少书,但是知道不能因为别人不爱我而否定别人。
1923年夏,他和二弟周作人反目。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搬家。他问我:是想回娘家还是跟着搬家我坚定地表示,愿意跟着他,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除了这里,跟着他,我哪还有家可回。
几个月后他买了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的住宅,他、我、婆婆就住在那里。
家庭经济开支交我掌管。每天只有早午晚他同我有三句日常的、每天一样的对话。每天如此,雷打不动。
他甚至将一只箱子和箱盖分两处摆放,一处放洗好的衣服,一处放要洗的脏衣服,为的是将与我的接触减到最少。
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他待我不坏。他每次买回点心来,总是先送到婆婆那里,请她老人家挑选,次即送我,由我挑选,然后拿回自己吃用。
这样的日子持续到一九二六年八月,他决定与一个女学生(许广平)离开北京南下到上海定居。我只能尊重他的选择,我不赞同又能怎样?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使我在周家处境更困窘。我和婆婆留在北京,我的任务就是照顾她,直到一九四三年她去世,从此,北京只剩我一人,我如释重负,又孤单失落。
午夜梦回,我与婆婆的点点滴滴又回荡着耳际,浮现在眼前。
“妈,昨晚我做了一梦,梦见大先生领着一个小孩子,也不知道那孩子从哪来的,我问大先生他也不理我,我又急又气,一下就醒了,您说这梦多离奇。”婆婆全然不顾我说话时的语气和情绪,只顾悠悠地说:“他和许**在一起,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如果快的话,明年我就有孙子了,后年就有一个小孩子叫我奶奶,在我跟前走来走去了。”我不禁悲从中来,“大先生要是有孩子,当然是和许**生的,他一天连句话都不和我说,我又怎么会怀上孩子呢”
六、大先生去世
鲁迅先生病逝后,消息传回北京,听闻之后的朱安悲痛不已,几次想要南下给大先生料理后事,毕竟她是正室。然而事与愿为,当时周老太太已经年逾八十,身体也一直不好,需要朱安的陪伴和照顾。最后朱安选择在南屋给鲁迅设置了灵堂,为鲁迅先生守灵,南屋曾经是鲁迅的书房,那里有鲁迅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
“ 她穿着白鞋白袜,并用白带扎着腿,头上挽着一个小髻,也用白绳束着,眼泪盈眶,哀痛之意流露无遗 ”。
大先生去世后,朱安和婆婆的生活主要由海婴的妈妈许广平负担,二弟周作人也按月给一些钱。婆婆病逝后,二弟仍然每月给朱安一些钱,最初是每月100元,随着物价的上升而涨到150元、200元。对于这笔钱,朱安内心并不情愿,因为大先生生前和二弟并不相睦,而朱安毕竟首先是大先生的媳妇、其次才是周家的儿媳、二弟的嫂子,而且这笔钱也很难维持起码的生活,但是没有办法,朱安要活下去,就必须接受二弟的供养,许广平已经很久没有给朱安汇钱了,给她写若干封信也不见回复。
七、会说话的遗物
无奈之下,朱安听从了二弟周作人的建议,决定出售大先生的藏书,1944年8月25日的《新中国报》刊登了这一信息。
一石激起千层浪,朱安的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波澜壮阔的经历,此前谁知朱安,此后谁不知朱安,虽然她不想一夜成名天下知,虽然她只想平静度日而已,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因为她是大先生的夫人,大先生活着时是,大先生死后仍然是,虽然她从未享受到大先生夫人的权利,但是必须履行大先生夫人的义务——奉养婆婆、操持家务,还有,要保存大先生的遗物。
很快,朱安收到了久违了的海婴妈妈的来信,大意是不要卖书、她可以继续支付我的生活费用:“……就望你千万不要卖书,好好保存他的东西,给大家留个纪念,也是我们对先生死后应尽的责任。请你收到此信,快快回音,详细告诉我你的意见和生活最低限度所需,我要尽我最大的力量照顾你,请你相信我的诚意。”
不久又收到了一位叫内山完造的来信,朱安请人代笔写了回信:“我侍候婆婆三十八年,送老归山,我今年也已经六十六岁了,生平但求布衣暖菜饭饱,一点不敢有其他的奢望,就是到了日暮途穷的现在,我也仍旧知道名誉和信用是很可宝贵的,无奈一天一天的生活压迫,比信用名誉更要严重,迫不得已,才急其所急,卖书还债,维持生命,倘有一筹可展,自然是求之不得,又何苦出这种下策呢!”
在许广平、内山完造出面写信阻止的同时,许广平委托律师在1944年9月10日的《申报》上发表申明 :“按鲁迅先生终身从事文化事业,死后举国哀悼,故其一切遗物,应由我全体家属妥为保存,以备国人纪念。况就法律言,遗产在未分割前为公同共有物,不得单独处分,否则不能生效,律有明文规定。如鲁迅先生在北平家属确有私擅出售遗产事实,广平等决不承认。”
1944年10月,上海文化界还推举唐弢、刘哲民二人去北京解释劝阻。 1944年10月10日他们从上海出发,到北平后,将书信一一投送,一面请赵万里把旧书出售的路子堵死,一面访问了宋紫佩 ,10月15日由宋紫佩陪同一起去西三条见到了朱安。
那天宋紫佩陪着哲民和到西三条二十一号的时候,天色已近黄昏,朱安和原来侍候鲁老太太的女工正在用膳,见到我们,两位老人都把手里的碗放了下来,里面是汤水似的稀粥,桌上碟子里有几块酱萝卜。朱夫人身材矮小,狭长脸,裹着南方中年妇女常用的黑丝绒包头,看上去比较精干。听说我们来自上海,她的脸色立刻阴沉下来。
宋紫佩说明来意,我将上海家属和友好对藏书的意见补说几句。她听了一言不发。过一会,却冲着宋紫佩说:“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说着有点激动的样子。(唐弢的《〈帝城十日〉解》及《关于周作人》)
这句话真是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在场的人无不惊异、动容。事情的结局是:朱安女士知道许广平在上海受到的严刑拷打之后,心就软了下来,此后再不提不提卖藏书之事,还把这些遗物的继承权全部交给了周海婴。
朱安生活困难的消息传到社会上后,各界进步人士纷纷捐资,但朱安始终一分钱也没有拿。她宁愿受苦,也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馈赠。一次,有个报馆的人愿赠她一笔钱,条件是只要交给他鲁迅的遗作。她当场表示“逊谢不收”。同时也拒绝提供鲁迅先生的任何遗作。
不久,又有个艺术团体的理事长要送她一笔钱,她“亦婉谢”,“故宁自苦,不愿苟取”。这反映出,她是个有原则的人,是一个有骨气的女人。正是由于朱安的悉心照料,鲁迅在北京的故居和遗物才得以完整保存。
朱安将许广平看做姐妹,视周海婴如己出。周海婴在书中不无深情地回忆道,鲁迅先生逝世的当月,朱安就托人转告他们母子,欢迎他们搬去北平与其同住。她说:“许妹及海婴为堂上所钟爱,倘肯朝夕随侍,可上慰慈怀,亦即下安逝者。”她“当扫住相迓,决不能使稍有委曲(屈)”,还愿意“同甘共苦扶持堂上,教养遗孤”,她不但将他们母子两人的住房都做了安排,甚至还说“倘许妹尚有踌躇,尽请提示条件”,她“无不接受”。她的为人坦荡和对许广平母子二人的体贴,周海婴多年之后提起仍感怀不已。
一九四六年十月,许广平为了整理鲁迅的文稿来到了朱安的住处,这离鲁迅离开已经二十年,许广平见到了风烛残年的朱安,朱安也望着许广平,两人说不出话。
一九四七年六月二十九日,朱安在北京的住处孤独的去世,前一天的时候,鲁迅的学生宋琳去看望朱安,那时的她已不能起床,但神态清醒,她泪流满面地向宋琳说道:请转告许广平,希望死后葬在大先生墓旁。最后事与愿违,朱安葬在西直门外保福寺的一片私地,没有墓碑没有题字。
后记:朱安这一生,安守本份,尽心尽力经营自己的人生、尽心尽力成为可以成为的最好的自己。人不能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她不能脱离她自己的土壤,春去春来,年年寂寞的花开花谢,她问心无愧,她从未负人,人负她她宽恕她放下。她的一生拒绝被同情,每个人都有取舍都有妥协,只要尽我心力,就是无憾的人生。
先讲深蹲比较重要的两点:模式与力线,掌握这两个点基本就学会了深蹲这个动作,再去抠一些细节,比较后增加你的深蹲重量。
“杠铃深蹲”属于“负重深蹲”。杠铃深蹲练习是发达下肢肌肉的基本动作之一。但有些初学者练深蹲后身体却产生不适,如腰背酸痛,颈后出现压痛、红肿等现象,即使肩颈部垫了海绵垫也无济于事。究其原因,主要是动作不够正确,特别是杠铃放置不恰当所致。
杠铃放置不恰当、不稳妥不仅会分散练习的注意力, 影响效果,而且易引起运动损伤。统计表明,深蹲时因杠铃滑脱,或左右倾斜、摇摆晃动,是导致腰背损伤的重要原因。因为深蹲时杠铃重量大,不易控制。
练肺活量:
练腿之道在于练肺活量,提高心脏功能。可以说大腿肌肉的发达程度与肺活量和心脏功能成正比。
蹲得越深,需要的肺活量越大,心脏功能越强。显然,下半蹲的肺活量大于上半蹲。
肩负重的垂直深蹲比其他深蹲(硬拉式杠哑铃深蹲、手托杠铃深蹲和斜蹲)所需肺活量更大,心脏功能更强。因为杠铃是垂直压在心脏上方的。
蹬举比蹲举举量大的主要原因就是蹬举所需的肺活量小,大约是蹲举的1/2,心脏承受的压力也小,所以蹬举量是蹲举量的2倍。但蹬举时膝关节移动距离较大,影响大腿的受力。卧推举时肘关节移动距离也较大,影响上臂的受力。所以蹬举类似于卧推举。
-深蹲
根据宪法,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公民的诉愿权等。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我国《宪法》第3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从这一规定看,我国公民享有的选举权是一种普选权。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有当家作主的权利,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参加国家的重大决策和日常事务的管理,而是通过选举代表的方式,选出代表自己意愿的代表,参预各级国家权力机关,间接地管理国家、行使国家权力。
因此,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直接体现,是人民参预国家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形式。正因为如此,所以选举权是人民的政治权利,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是公民选择法定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被选举权是公民被推举为代表机关代表或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二者通常合称为选举权。选举权是公民行使其他政治权利或表明主权者身份最直接而经常的方式。选举权享有的普遍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一国公民享有普选权即平等的选举权,表明国家有较高的民主程度。所以,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的政治权利。为保证我国公民这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的行使,除宪法作出原则规定外,我国立法机关还制定了选举法,对公民具体行使选举权的原则、程序和方法作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规定,对选举权的行使作出了法律上的和物质上的保障。在法律保障方面,如规定对破坏选举者给予法律制裁、选举诉讼等;在物质保障方面,如规定选举经费由国库开支。
二、政治自由
政治自由是公民表达自己政治意愿的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方面的自由(《宪法》第35条)。与公民的选举权一样,政治自由也是公民作为国家政权主体而享有的参预国家政治生活的自由,或说是保障公民能够参预政治活动的自由。如果公民不享有这些权利或自由,即便是选举权也不能得到适当的行使,因为选举过程实则是一个表达的过程,无表达即无选举。所以这部分自由也被称之为“表达自由”或“精神自由”。尽管公民表达的不一定都是政治性的意愿,但享有表达的权利却是民主政治的根本表现。
1、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是公民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各种问题有通过语言方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言论是公民表达意愿、相互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必要手段和基本工具,也是形成人民意志的基础,所以言论自由在公民的各项政治自由中居于首要地位。可以说,言论的自由程度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一国民主化的程度。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十分重视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在实践中,我国在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上有过不少曲折,但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解放的旗帜指引下,这一问题重新得到了重视和保护,主要表现在:
第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原则,让人们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问题上畅所欲言,作出善意的批评和评价。
第二,在学术和艺术上实行“双百”方针,坚持“三不主义”(《宪法》第20条、第47条)。
第三,保护人民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问题及提出批评、申诉、控告、检举、建议的权利(《宪法》第41条),通过来信来访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能够直接转达到国家机关中去。
第四,人民群众有在国家重大决策问题上发表意见、进行讨论的权利。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实现公民言论自由的形式也会逐步完善,对它的保护也将进一步加强。
与任何法律权利一样,公民的言论自由也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滥用言论自由也就丧失了这项自由,具体而言:
第一,不得利用言论自由进行反国家宣传、煽动群众反对国家,扰乱社会秩序;
第二,不得利用言论自由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言论不得有损于他人心灵高尚、败坏社会的善良风俗;
第四,不得泄露国家或商业机密及他人的隐私;
第五,在战争时期不得有损于本国战备。
2、出版自由
出版自由是公民以出版物形式表达思想和见解的自由。人们为了长久保存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并为了与他人分享观点,就要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付诸于文字,以利于传播。因此,出版是言论的自然延伸,是固定化的言论;出版自由也就是言论自由的自然延伸,两者具有同质性。进一步说,出版自由也是现代文明社会政治共同体进行思想教育和促进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保存和传播真理的手段。
公民出版自由的实现,除了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外,还依赖于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客观上国家物质文明不断取得进步,促进出版事业的发展;第二,是在主观上切实保障公民出版自由权的享有,从法制建设方面加强保护。1990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对公民的出版自由作出了实际的保障和规范。
与言论自由一样,出版自由的行使也不能损害社会整体利益。所以,各国都有法律规范出版物的发行和传播。对于出版物的管理有两种制度,一是预防制或事前审查制,即在著作出版前审查其内容是否合法的制度;一是追惩制,即在出版物出版后根据其社会效果决定是否予以禁止和处罚的制度。我国目的实行预防制和追惩制相结合的方法,对出版进行限制,但事前审查主要由出版单位承担,国家一般不予干涉。1997年国务院通过了《出版管理条例》,列明了不属于出版自由保护范围内八类出版物:反对宪法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主权和统一的、危害国家安全的、破坏民族团结的、泄露国家机密的、有**或暴力及不道德内容的、侮辱诽谤的和其他有害的出版物,都属禁止发行之列。
3、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集会自由是公民有为共同目的,临时集合在一定露天场所,讨论问题或表达意愿的自由。它也是言论自由的自然延伸,是扩大了的言论自由。具有共同意愿的人们,通过集会,可使共同观点为更多的人所知晓,使有关问题更趋深刻化、条理化,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言论自由所要达到的目的。
游行自由是公民在公共道路或露天场所以和平的方式聚会、行进、静坐,以表达其强烈意愿的自由。
示威自由是公民在公共道路或露天场所以和平的方式聚集在一起,以显示决心和力量的自由。
集会、游行、示威自由都来自于公民的请愿权。它们的共同之处,一是在于都是公民表达强烈意愿的自由;二是主要都在公共场所行使;三是必须是多个公民共同行使,属于集合性的权利,单个公民的行为通常不能形成法律意义上的集会、游行和示威。三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表达意愿的程度、方式和方法有所差异。
由于这三项自由权的行使多发生在公共道路或露天场所,参加或观看的人数众多,情绪感染性强,也容易发生与政府管理部门或其他公民的对抗,对社会影响较大。所以,公民在行使这些权利时,既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又要注意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凡借此进行暴力活动的,或者引起暴力冲突的集会、游行和示威,就丧失了受到法律保护的资格,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在西方国家,“无论何人,不管他的地位多么尊显、动机多么纯正,也不管他的种族、肤色、政治态度或信仰如何,都不能成为有关他本人的案件的法官”,并且,“宪法并未规定人们可以有这样的自由:无视全部法定程序而在街头逞勇斗狠”。
为了更好地保障公民正确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1989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了《集会游行示威法》。该法对集会、游行、示威的概念和标准、主管机关和具体管理程序及措施、申请和获得许可的程序、违法行为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4、结社自由
结社自由是有着共同意愿或利益的公民,为长久分享共同观点或利益而组成具有持续性的社会团体的自由。结社是一定数量的公民长久保有共同观点和维护共同利益的行为,故而结社自由也是言论自由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它也是若干公民集合起来方能实现的自由权。
公民的结社因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
⑴以营利为目的的结社。如商业结社中的公司、集团、中心等,通常由民法、商法、公司法来调整权利义务关系。
⑵非营利性的结社。其中又分为政治性结社,如政党、政治团体等;以及非政治性结社,如宗教、慈善、文化艺术等团体。
宪法中所规定的结社自由主要是指组成政治性团体的自由。但由于政治性结社通常有较严密的组织形式,其活动对社会各方面的生活、特别是对决策过程影响巨大,所以各国法律通常对它都予以严格的控制,对反社会的、反宪法秩序的、反国家的结社,如法西斯主义的结社,予以取缔。在英国,如果一个社团出于政治目的而进行身体训练,即使是为了帮助警察或军队维护社会治安,也将受到禁止。
对结社自由的程序限制,主要表现在凡结社必须申请登记,否则便是非法组织。在我国,凡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条件,并通过了一定的法律程序的组织,便成为合法的社会团体,都受到国家的保护。除了已有的政治性社团,如中国***、8个民主党派以及工会、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全国性社会团体外,1989年国务院发布的现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列举了其他结社的范围,规定了申请成立和解散的程序,对人民群众参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繁荣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结社和集会都是不特定的多数人聚集起来表达意愿、维护共同利益的活动或组织形式,所以二者常常相提并论。二者的区别在于,集会是临时性的聚集;而结社则是长期的、相对固定的聚集,有着更严格的组织、章程和制度。
三、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是人们相信某一超自然神祉的拯救力量及相关神学学说的自由。它在法律上属于精神自由的范畴。由于与国家权力的行使和普罗大众的生活有着相当复杂的联系,所以也可以将之列入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范围。
《宪法》第36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这一自由在我国法律上的含义是指:
⑴每个公民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⑵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⑶有在同一宗教里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⑷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
⑸在按宗教信仰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也有不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
宗教是一种对社会生活作出超自然解释的社会意识形态,就其本质而言,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相对立的。我国社会主义的宪法之所以保护公民的这种信仰自由,是因为:
第一,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它存在的条件未消失的时候,它不会继续存在。
第二,宗教信仰属于思想范畴的问题,法律必须尊重人们的信仰,只能采取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科学精神的方式予以解决,决不能强迫命令,粗暴压制。
第三,宗教的存在具有长期性、国际性、民族性和群众性的特点,正确处理好宗教问题,对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国际交往,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宪法第36条第2款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也就是说,就信仰而言,我国公民的宗教信仰问题是公民个人的私事,不能以任何理由——国家权力、组织需要或个人力量——强制信仰。
尽管作为精神自由,宗教信仰是不能干涉的,但公民作为特定国家中的一分子,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服从社会整体要求。因而,宪法第36条第3款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许多国家宪法都规定了宗教与国家、政治、公共教育相分离的原则。如在美国,宗教必须与国家和公立教育分离,叫做“隔火墙”(thewallofseparation)原则。[8]我国宪法第36条第4款更规定了另一原则:“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即宗教团体自主、自办、自传的“三自”原则。宗教团体可以与其他国家的宗教界保持宗教的学术文化交流联系,但不允许外国宗教势力干涉我国内部的宗教事务,我国宗教团体也不去干涉我国以外的宗教问题,以防止国际上的宗教势力干涉、控制、支配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
四、公民的诉愿权
诉愿权也叫请愿权。在我国,公民的诉愿权是对一类宪法权利的统称,即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以及取得赔偿权。这些权利都是公民作为国家管理活动的相对方,对抗违法失职行为的权利。由于它们在行使中多数都牵涉到国家机关的政策及活动,所以也属于政治权利和自由的一部分。
《宪法》第41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这些权利实际上不仅是公民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公正对待时的保卫性权利,而且也是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监督性权利。
批评权是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提出批评意见的权利。建议权,是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权利。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针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而后者是针对工作本身。我国公民可以通过新闻报刊、来信来访、座谈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和途径来行使这两项权利。
申诉权是公民的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作出的错误的、违法的决定或裁判,或者因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而受到侵害时,向有关机关申述理由,要求重新处理的权利。
我国公民申诉权主要在下面两种情况下行使:
第一,公民对于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时,可以向其上级机关或者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要求改正或者撤销原决定;
第二,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当事人、被告人及其家属或者其他公民,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至向国家权力机关提出申诉,要求前两个单位改正或者撤销原判决或裁定。
第三,公民在认为受到不公正对待后,有权向任何国家机关提出申诉。
我国于1999年4月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行政复议法》,以利于公民行政申诉权的保护。其他诉讼法则都规定了对公民申诉权的相应保护,主要是审判监督程序的规定等。第三种申诉是典型的申诉权形式,公民的这种申诉行为直接受到宪法的保护。
控告权是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向有关机关进行揭发和指控的权利。
检举权是公民对于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向有关机关揭发事实,请求依法处理的权利。
二者的共通之处,都在于是同违法失职行为作斗争,区别在于:
第一,控告人通常是直接受到不法侵害的人,而检举人则不一定与事件有直接关系;
第二,控告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而要求对违法失职行为进行处理,检举则多为出于正义感和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
公民行使控告权和检举权可通过如下途径:
⑴对违法犯罪行为向司法机关提出;
⑵对违反政纪的行为向主管单位、上级单位或监察机关提出;
⑶对国家机关的违法决定向同级权力机关或者上级权力机关提出;
⑷对国家机关中党的组织或党员的违法犯罪行为向同级或上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提出。
由于上述诉愿权都是公民针对国家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的,而后者又掌握着管理、处罚和制裁的权力,所以,宪法在第41条第2款对公民的诉愿作出了特别的保护:“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我国的刑法和其他法律也都规定了对公民诉愿权行使的保护。
取得赔偿的权利是指,公民在受到国家机关不正确的处罚而得到昭雪后,或者是在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权而得到纠正后,公民要求国家负责赔偿的权利。宪法第41条第3款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目前我国的国家赔偿分为行政赔偿和司法赔偿或冤狱赔偿两种形式。1989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行政赔偿的原则和制度,1994年5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国家赔偿法》,使公民的这一宪法权利得到了切实的保障。这两项法律的通过,是我国民主建设的一大进步。
三十二年春,同盟会总部派刘道一(1884-1906)、蔡绍南(1875-?)回湖南发动会党和新军起义。蔡绍南通过同乡魏宗铨(1881-1907)同龚春台等会党头目取得联系。随后,刘道一等即约集蒋翊武、龚春台等数十人在长沙水陆洲船上举行秘密会议,基本确定了在萍、浏、醴三地同时发动起义,然后分兵进取长沙、南昌的计划。会后,刘道一留长沙筹划全局,并赋予与同盟会总部联系的责任。蔡绍南赴萍乡帮助龚春台联络哥老会各部,举行开山大典,公议将哥老会改称“六龙山号洪江会”,推龚春台为大哥,以忠孝仁义堂为最高机关,誓词是“誓遵中华民国宗旨,服从大哥命令,同心同德,灭满兴汉,如渝此盟,神人共殛。”
洪江会成立后,发展迅速,会员很快增加到10多万人。但正因人员庞杂,洪江会引起清廷注意,头目遭到逮捕杀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在此紧急情况下,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十八日(12月3日),蔡绍南、龚春台在萍乡高家台召开各路首领会议,商议起义日期和办法。会上,会党首领一致主张趁官兵未到,立刻发难;但蔡绍南等认为同盟会总部无信息,军械又不足,仍拟等待接济。大会经终宵争论,未能作出任何具体决定。十九日凌晨,洪江会首领之一廖叔保急不可待,首先在浏阳麻石聚众二、三千人举旗发难。蔡、龚只得宣布动员:以同盟会名义通知洪福会首领姜守旦和普迹市哥老会大头目冯乃古,并饬知各县各处会党同时发动。 1906年春,同盟会东京本部为发展湖南革命形势,特派革命党革干刘道一、蔡绍南回湘“运动军队,重整会党”,准备再次起义。离行之际,黄兴特别指示他们:“欲规取省城,宜集合会党于省城附近之萍、浏、醴各县,与运动成熟之军队联合,方可举事。”同年夏,刘道一、蔡绍南回到湖南,随即在长沙水陆洲附近的一只船上,召集在长沙的革命党人蒋翊武、覃振等和会党首领龚春台等共38人举行会议。这是一个关系起义全局的重要会议。会上,分析了湖南的革命形势,传达了黄兴关于起义的指示,制定了起义的策略方针,决定发动浏阳、醴陵、萍乡一带的会党,联合省城同情和支持革命的士兵,在阴历十二月底清吏“封印”之时举行起义,“占据省垣重地”,光复全省。
会议之后,刘道一留驻长沙主持全局,并负责与同盟会东京本部及各方面的联系。蔡绍南则回到他的家乡萍乡县上栗市,与原来在这一带从事会党工作的魏宗铨一起,负责发动和组织会党。
当时,萍、浏、醴一带会党众多,互不相辖。为了把各派力量联合起来,纳入同盟会的领导之下,蔡绍南等以力量最强、人数最多的洪江会为基础,吸收哥老会的其他派别和武教师会,组成了一个统一的会党组织——六龙山号洪江会。经过蔡、魏等人艰苦细致的工作,7月,各派会党首领在萍乡蕉园举行开山堂大典即成立大会,推举龚春台作大哥,以忠孝仁义堂为最高机关,下设内八堂(即文案、钱库、总管、训练、执法、交通、武库、巡查)和外八(即第一至八路码头官),各司其职,设活动机关于麻石。然后众头领歃血为盟:“誓遵中华民国宗旨,服从大哥命令,同心同德,灭满兴汉,如渝此盟,人神共殛。”
此后,洪江会组织迅速发展起来,矿工、农民等纷纷加入,“不数月间,势力已蔓延到萍、宜、分、万、浏、醴各县”。蔡绍南等深受鼓舞,便指示各部门首领加紧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其本人则与魏宗铨同去上海,拟联络沪、港、粤等地革命机关,然后赴日本东京同盟会总部,向孙中山报告起义事项,请求接济新式军械,并请示起义日期。蔡、魏离湘后,萍浏醴地区群众的反清活动日益扩大。麻石中秋佳节的庙会,聚众达万人,人群喧嚷,谣言纷起。加入了洪江会的慧历寺僧人也假托神言,向香容们暗示:“天下即将大乱,将有英雄铲富济贫”,甚至直言:“洪江会即日起事。”这一切引起了当地土豪劣绅的恐惧。于是,他们出而“呈请官厅剿办”。10月7日,萍、浏、醴3县联合出兵,进攻麻石,会党猝不及防,不战而散,第三路码头官李金奇牺牲,接着又有几名会党首领遇难。
麻石之变,使起义形势急转直下。龚春台便急电上海,请蔡、魏两人急速返湘。蔡、魏回到湖南以后,又赶到萍乡上栗市,与龚春台等于1906年12月3日在高家台召集各路码头官举行紧急会议,商讨起义的时间问题。但会议意见不一,直至天晓仍无结果。而洪江会激进分子廖叔宝却不待会议结果,即自率二三千人跑到麻石,张开“大汉”白旗,首先发难。事已至此,蔡、龚、魏等只得立即宣布起义,并约浏阳洪福会首领姜守旦、普迹哥老会首领冯乃古同时举兵响应。一场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就在这仓卒之中,—于1906年12月4日正式爆发了。
1906年12月6日,集中于麻石的义军2万多人头系白布包巾,手持土枪**、大刀、锄头,向上栗市进发,清军望风而逃。攻占上栗后,起义军整编了部队,称为“中华国民军南军革命先锋队”,由龚春台为都督、蔡绍南为左卫都统领兼文案司、魏宗铨为右卫都统领兼钱库督粮司。龚春台并发布檄文,历数清王朝十大罪恶,宣布要推翻这个腐朽的王朝,“建立共和民国,与四万万同胞享平等之利益、获自由之幸福。”
接着,洪江会主力所在的浏阳、醴陵也先后发动起义,与上栗遥相呼应。不到10天,起义军即达3万多人,声威播及长江中参数省。湘、赣两省官兵乱作一团、频频呼救,清廷连下“上谕”,急令鄂、湘、赣、苏四省速派得力军队,“飞驰会剿”,并调海军开赴九江、芜湖,为之壮胆。一时,清军集结达四、五万人。这是目太平天国失败以后,清朝在南方出兵最多的一次。面对优势的敌人,起义军英勇不屈,鏖战匝月。
1906年12月8日,龚春台率义军主力攻占浏阳文家市,并在此整军誓师,然后分左、右两路向浏阳县城进发。左路由蔡绍南率领,经澄碧江到达枫林铺;右路由龚、魏率顿,经山枣潭、大圣庙,出吾田市,然后在枫林铺与左路军会师。两路会合后,锋颖凛凛,直指县城,途中与清兵先后接战于牛石岭、南流桥,进至浏阳城南的南市街,时已黄昏,又于暮色中重创清军梁国桢部。姜寄旦义军于1906年12月7日在浏阳永和市举义后,击溃前来进剿的清军蒋兴桂部,也于8日结集大旗山、大光洞、九鸡洞等地会众共万杀人金攻县城。9日在洗药桥与清军大战,因坐失时机,作战失利,退守大溪山的天岩寨,后在沙铺地方被清军打散,姜守旦只身逃入江西义宁州(今修水县),不知所终。这时,醴陵、萍乡义军都因寡不敌众,先后失败。清军乃集中兵力于浏阳。1906年12月11日,清军乘夜突袭南市街义军,酣战之中,义军火药堆中弹爆炸,清军乘机猛攻,义军溃败。龚春台、蔡绍南两人化装潜往普迹冯乃古处,不幸蔡绍南在途中被捕牺牲,而冯乃古早在起事之前已被清军诱杀,龚春台只得转入地下,潜往长沙,直到辛亥长沙起义时才又出现。 各路义军失败以后,数万清军分驻浏、醴、萍3县各乡镇,又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清乡”,总计被杀害的义军将士及其亲属不下万人。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清大起义终于被残酷镇压了。起义军面对优势的敌军,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战斗。但在清军的夹击下,起义军的有生力量逐渐消耗。1906年12月8日和11日,龚春台部两次进攻浏阳县城,均未得胜。10日,清军攻上栗,留守的起义军与敌人鏖战半日,终因力量不敌,上栗市失陷。12日,清军猛攻浏阳境内的起义军。龚春台、蔡绍南战败后,往投普迹市冯乃古处。中途蔡被捕,旋遇害。龚在普迹得知冯乃古已被杀害,只好潜往长沙。14日后,姜守旦的洪福会起义军与清军交战数次,均失利,姜逃往江西义守县境。12月下旬,刘道一在长沙被捕,31日英勇就义。1907年3月7日,魏宗铨也遭杀害。
萍浏醴起义爆发的时候,刘道一正在衡山,闻讯后即赶到长沙,准备发动新军举旗响应,不幸被清军逮捕,于1906年12月31日在长沙浏阳门外就义。其未婚妻曹庄时在城内周氏家垫(后改名周南女校)读书,闻此噩耗,不胜悲恸,即在学校宿舍自缢而死。萍浏醴起义失败和刘道一牺牲的消息传到日本以后,其兄刘揆一与黄兴哀恸至极,泪如雨下,大家都为之感到无限的悲痛,孙中山也曾挥毫赋诗,表示深切的哀悼:“半壁东西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按语:铁砂掌功,素因极具威力而名闻天下。中华国术名家均有精此艺者,唯因各自造诣有别而致炼法高下迥异。近代国术史上以掌功精绝称雄于世者,当首推前广州国术社社长,一代铁砂掌不朽名师顾汝章先生。其真传之“秘法铁砂掌三乘功夫”。炼法独特,行功简易而无流弊,人人家中可习,见效神速。值此紫曦机构将顾师嫡传之铁砂掌全盘绝艺公开之际,特将顾汝章宗师第二代嫡传人叶海山先生所撰文章奉献各位,文中对顾师亲传之铁砂掌真功精要多有披露,望各位珍之!
铁砂掌功辩惑
铁砂掌功,用于技击确具骇人威力,故又被武林中人称为“仙人夺命掌”、“黑砂断魂手”,中华武学之各家,均有精此艺者,但由于各自造诣不同而致使其修炼方法大相径庭,当然其所具威力亦自有天壤之别。
在一般人的想像中或是某些一知半解自命不凡的“行家”描述中,铁砂掌功是一种将双手磨炼成铁石般坚硬从而伤害敌手的方法。事实上,这是大错特错的。人所共知,由血肉组成的双手无论如何也无法真正与铁石相提并论的。其实真正的上乘铁砂掌功修炼法,虽然包含有专炼掌劲的“铁砂袋行功秘法”,但它绝不仅止于此。它实际上是一整套将我们体内强劲的杀伤力凝集起来,并训练学者随心的欲,应用自如地将其释放到敌人身上,而对敌手造成巨大伤害的正确方法。
铁砂掌功与速成
铁砂掌功的炼法有两种,一种是长期而系统地精修,成就大,功夫也精纯。另一种就是速成法,虽然威力不如前者强大,但已足够应用。且耗时也短。昔顾师于广州国术社督教时,为普及之需要遂传授了铁砂掌功的速成修炼法,收效极佳。这套修炼法后经顾师嫡传弟子们整理定型为“百日速成铁砂掌功”。近年来赖众同门之力,尤其是吾门精英龙清刚师父(胡少葆先生之高弟)及其弟子的大力宏扬,业已广泛传播于海内外各地,研修者甚众,均获极大成功。
真传铁砂掌功之优胜
顾师嫡传之铁砂掌功,极为上乘,确系武林不传之秘,较之诸家,优胜之处颇著。今略举其纲:
其一、行功简易,耗时省,见效甚速。
其二、人人家中均可,无论有无基础,均可由浃入深而达上乘。炼成铁掌神功,真正身怀绝术。
其三、与世俗低级练法大异,绝对禁止狠操蛮练,乃由外入内渐次而进,方法科学系统,合乎生理,故无任何伤身损筋耗气等诸多流弊。
其四、辅以真传秘方药功加速行功,舒经活血,功成双手柔细灵活,与常人无异,绝无外观粗糙坚硬、生茧等现象。
其五、威力惊人,一击必杀。(后详述)
铁砂掌高级功夫
顾汝章宗师所传之秘法铁砂掌绝学,全盘功夫应有三乘。其中广泛为人知的“百日速成铁砂掌功”实为初乘(定步)功夫。后两乘功夫,因传授较秘,而少人知之。时下众多研习初乘功夫大获成效的海内外学人,纷纷强烈要求公开顾师铁砂掌之中上乘功夫,以利提高。吾应本港及美、澳、台各地之邀请于海内外教授铁砂掌多年,除就“百日速成铁砂掌”之法依先师真传及多年执教经验加以改良更新以利更为科学速成(即“50天铁砂掌最新速成法”)外,对中、上乘之铁砂掌功夫,仅在较小范围予以过教授,未作更广泛之传播。至今,纵观海内外,不见同门中对此有更进一步披露者,思之再三,觉先师之绝艺理当大力宏扬,不使之埋没于吾人之手,更加之众同门的积极推举与支持,紫曦国术功夫院倾心相邀之下。吾乃不顾年纪老迈力有不逮,决定将先师真传之铁砂掌中乘活步灵身(十面飞星)功夫,特别是先师晚年秘授之铁砂掌绝顶功夫——阴手绵劲,三乘全盘功法秘要作一系统彻底公开。
初乘功夫(即“速成铁砂掌功”)以操练铁砂掌初乘劲力为主,原硕师所传初乘含正步、顺步、逆步三层炼法,因皆为定步操演行功(即下盘之桩步不动),故又称为定步功夫,主修“铁砂袋行功打法秘诀”。初步功成,仅为全盘功夫之入门筑基而已,虽已具有较强之掌劲,然偏重于阳刚,而少阴劲,且其劲未活,每恐运用不灵,难以真正发挥铁砂掌功的技击威力。这样的功夫,用之常人尚可,若与身手敏健之敌相较,则必处处受制,无法施展,徒负神力,掌劲再强却无用武之地。因为敌手绝非草本顽石固定不移,坐以待毙,而是不断变化移动的。
中乘功夫——高级活步灵身铁砂掌功。为顾师之内门秘技,专门精修活劲与实战功夫,以往非嫡传弟子是绝不轻授的,其在门内又称为“十面飞星法”。此法“出入八门,飞身调步;起落纵横,柔形化影;金圈逼命,掌化千重。”融拳功于一体,行功即是练拳,练拳即是行功。于行功的同时也全面训练了学者手、眼、身法、步、精、神、劲、气、功整体实战功夫。更加以顾师秘传之“门内八掌劲——展坠劲、塌地劲、穿梭劲、拓劲、车劲、扑劲、十字劲、缠丝劲”即可在短时间内使习者之铁掌劲力,尤其是阴劲,成倍巨增,并可在实步中将铁掌劲力变化莫测运用自如,具备高超的实战技艺,身手灵活异常,掌法精妙,一撒通身皆是手,出手不空回,快如闪电,发如雷轰,使铁砂掌功之发威力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三重劲力明旨
铁砂掌功臻上乘之高手,可同时具备三重劲力,这三重劲即阳劲、阴劲与绵劲。
阳劲,以硬度为主,偏于刚劲,发劲刚猛暴烈,动作较大,可于挥手之间轻松粉碎敌人的骨骼。
阴劲,即暗劲,发劲深透,猝然惊炸,却可令其杀伤力破坏敌手内脏与大脑,而外表毫无伤痕。(此处指初中乘阴劲功夫)
然最上乘之劲力,则非“绵劲”莫属。绵劲,(实乃阴劲功夫之极致,虽亦属阴劲。但远较寻常阴劲之功更具威力,故单论之)众多的拳法功夫中均很少言及这方面内容,因其杀伤力太过骇人,自古精此道者独少,其练法更被视为绝秘,仅为极少数人所知,近代武林几成绝响!许多功夫家甚至认为其真传练法早已失传了。绵劲功成,实足与少林绝学一指禅,朱砂掌相论。
阳劲与阴劲发劲时仍须借于发劲之动作,而绵劲则无需于此,只须提劲,稍触人身,轻抚或轻点、拍、按等,即可发出绵里藏针,沾肌提透髓,阴风蚀骨的绵劲。不仅如此,绵劲之效亦颇为奇特,它既可于瞬间令敌手大脑与内脏遭受剧烈冲击,而失去知觉,呆若木鸡,四肢瘫软,丧失活动能力。又能令杀伤力于人毫无所知的情况下,深入其体内,并停留一定时间方始发作,痛苦不堪(通常三至五天)。若不及时救治,日久定无药可救。若猛然提足十分劲气而发,则敌手必定内脏粉碎,口鼻喷血而暴毙当场。若更进一层,自能越障传功,隔空毁敌。忆及昔年顾汝章宗师于广州西瓜园以铁砂掌之神功仅轻轻一掌便令俄国大力士所携“神马”暴毙当场,轰动一时,人以为神。后有好事者剖马尸视之,其外毫发无损而内腑俱已粉碎,苟非阴手绵劲之功何能若此!唯不知其中奥妙者只能叹为观止,臆测百端罢了。
阴手绵劲揭秘
顾汝章宗师穷毕生之心血,结合其得自异人所授的“内功绵掌”绝艺,才于晚年独创了铁砂掌之绝顶功夫——阴手绵劲秘修法。先师此法为绵劲功夫之上乘速修秘法,简而易行。特别是其中至要——“提劲绵功”尤为师门万金不传之秘,即使嫡传弟子,若非资质上乘且功力已达到较高层次者,亦难得传授,纵传亦不过一、二式而已。“提劲绵功”经顾师反复验证提炼始和创立,极为精易,共只五式。然上乘之功尚简不尚繁,贵精为不贵多,要在法简而效宏。五式虽少,实已将绵劲功夫之奥旨精义尽纳无遗。不仅可使功力暴发加速行功,功成后习炼更可长保功力不失。秘修绵劲,核心在于意劲,切不可勉强著力。吾珍藏先师手录之顾师遗著抄本中有云:莫固执以求气,莫有相以用力,更须执着于意想,有丝毫之拙劲,便非得心应手之神技。神默运于无形,气收发于飘缈,无声无息,其劲自生。此中精义,学者若能深悟,自当受益匪浅。凡依先师真传正确行功,勤修苦炼者,一般仅年余时间即可初成,二至三年即获大成。(但必须已有铁砂掌功之初、中乘功夫基础)。验功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两种。一种乃以动物为实验,提劲轻触之,若立时僵死,则功已有成;另一种验功之法,即以双手捧坚硬结实之老南瓜,提劲轻抚片刻,剖瓜检视,其内俱烂如泥,则初功成矣。
顾师因此法杀伤力太强,故传授此法极严极秘,其众多弟子中仅严格调选了三、五人传之,以验其功效,吾师即为传人之一。吾精修此法已有多年,但始终严守师门之戒约,一生从未轻用。望各位习者亦严守此戒,切勿妄为。为保证对顾师铁掌绝艺的全盘完整传授,吾决定亦将其三乘功夫一并公开,以飨天下同好。唯对其中杀伤过巨之部分修炼要法,予以适当的保留,以免非人恃技为害也。
“荣耀 历史 ”用心为你解答。
昭陵六骏代表着唐太宗李世民的赫赫军功,也向后世传达了大唐的盛世,然而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却是近百年来国耻的缩影。
1、李世民与昭陵六骏李世民是最会打仗的皇帝,大唐的半壁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每次率军出征,他都会骑着骏马冲锋陷阵,甚至会穿阵而过,叫做贯阵。
贞观十年,李世民下诏,以他在打天下时骑乘的6匹骏马为原型,雕刻于昭陵左右。
六骏的规格相当高,大画家阎立本画图,雕刻家阎立德雕刻,然后李世民亲自为每一匹宝马撰写赞美诗词,由大书法家欧阳询书写,最后刻于六骏之上,这使得六骏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六骏分别叫 “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
飒露紫: 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时所骑。李世民曾经骑着它前出查看敌情,不巧被王世充的部队遇到,此时他身边只有数十骑,李世民没有后退反而是骑着飒露紫冲散了敌阵,在此期间飒露紫中了一箭,随行的大丘行恭将自己的战马换给李世民,保证李世民安然撤退,自己带着受伤的飒露紫也安全回到营地。李世民为其赞曰: “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拳毛騧: 李世民平定河北刘黑闼所骑,刘黑闼虽然是窦建德的部将,却不是泛泛之辈,李神通、罗艺、李绩、王君廓等人都败在他手上,罗士信甚至被他擒杀了,洺水城战役中李绩被围,李世民率军救援,若不是尉迟敬德英勇,李世民估计无法全身而退。此战拳毛騧身中9箭,不幸阵亡。主帅坐骑中了9箭,足见战况之激烈。李世民为其赞曰: “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
白蹄乌: 全身五黑,四蹄雪白,是李世民平定西秦霸王薛仁杲时所骑,长途奔袭力竭而死。李世民用兵有一大特点:兵贵神速,无论是这次平定薛仁杲,还是后来虎牢关之战,李世民都是连夜急行军,抢占有利地形,出其不意。李世民为其赞曰: “一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特勒骠: 李世民平定刘武周、宋金刚时所骑。李渊先后派遣李元吉和裴寂讨伐刘武周都失败了,还丢掉了李唐的发家之地晋阳,李渊只得派李世民出马。与刘武周部将宋金刚交锋,李世民骑着特勒骠一天之内八次交锋,衣不卸甲,马不下鞍,紧紧咬住敌军,最终击溃刘武周势力,安定了北方。李世民为其赞曰: “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难。”
青骓: 李世民虎牢关之战所骑。虎牢关之战,李世民以3500人对阵窦建德13万大军。李世民骑着青骓带着他的黑甲军主动向窦军冲锋,几个来回窦军阵脚大乱,窦建德被活捉,青骓则是身中5箭,李世民为其赞曰: “足轻**,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什伐赤: 这是一片波斯马,全身通红,也是在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窦建德时所骑,身中5箭,这场奠定大唐统一天下的战役中,李世民每每冲锋陷阵,一共损失了3匹宝马。李世民为其赞曰: “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2、国人心中的遗憾
对于昭陵六骏,国人心中有两大遗憾,第一遗憾是飒露紫、拳毛騧远渡重洋,迟迟无法回归祖国的怀抱,第二大遗憾是昭陵六骏都被破坏。
1913年,法国商人格鲁尚雇佣了一批人想要盗走昭陵六骏,幸运的是被赶来的村民拦住未能成功,但是飒露紫、拳毛騧却被摔下山,摔碎了。
碎片被运到陕西督军府修复,恰好此时袁世凯修花园,他的二公子袁克文派人找督军陆建章索要二骏,于是二骏打包运往北京,成了私人财产。
但是袁世凯没多久就一命呜呼了,花园自然不再修了,二骏也被遗忘,之后却通过一个古玩店老板赵鹤舫转手卖给了文物贩子卢芹斋,卢芹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物贩子,从他手上流到国外的珍贵文物不计其数。最终二骏被他以12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艾尔德里奇·约翰逊,艾尔德里奇·约翰逊又将其捐给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我们现在在国内看到的二骏只是复制品,真品在美国人手里!
没有碎的两块就是仿制品
后来美国人又想打剩余四骏的主意,1918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聘请毕士博到中国“探险”,意欲**四骏。毕士博和时任陕督军陈树藩的父亲合伙欺骗村民要把四骏运到西安保护起来,村民们不相信,便派人一路跟随,在经过渭水时,这些丧心病狂的文物贩子为了能投运出去,竟然将四骏打碎,分开装运,以避开村民的耳目,村民们发觉之后立即上报,霎时间关中大地遍布陈树藩盗卖国宝的声讨,陈树藩顶不住压力,派人追回了四骏,四骏这才留在了祖国怀抱,可恨的是已经被破坏,新中国成立后转运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做进一步保护。
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大都会博物馆,那些珍贵的中华文物无不在控诉后代的无能,落后不仅要挨打,还要把老祖宗的东西拱手送人。
昭陵六骏分别为“ 拳毛騧(gua) ”,“ 什伐赤 ”,“ 白蹄乌 ”,“ 特勒骠 ”,“ 青骓 ”,“飒露紫” 。
现在昭陵前的“昭陵六骏”都是后来雕刻的,不是唐代流传下来的真正六骏。真正的六骏都是文物,不可能再让它们露于野外受风吹日晒之苦。而真正的六骏其中的两骏“ 拳毛騧(gua)”,“飒露紫”在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另外四骏 “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昭陵六骏”是唐代留存下来的最为精美的石刻,线条简洁有力,造型栩栩如生,充分发挥了浮雕特有的表现力,是印证初盛唐时期阳刚壮美的审美取向不可多得的实物。
贞观十一年(637 年),太宗命令把跟随他征战所骑的六匹战马雕刻在昭陵来纪念它们的功勋,由著名画家阎立本画图起样,良匠用六块青石板刻成高浮雕,每块高约 172 厘米、宽 204 厘米,是典型的纪念性雕塑。
“六骏”分两列东西相对地放置在唐太宗陵前,马头均朝向南边的陵寝。
从南向北,西侧依次是“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东侧依次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
李世民亲作《六马图赞》,大书法家欧阳询将文书写于原来石刻的右上角, 随后由殷仲容用隶书刻于座上。由于时间原因,这些真迹 ,今天已经看不到了 。
李世民的图赞以精练的语言评价了自己所乘战马的特点。“ 六骏”象征了太宗一生所经历的最主要的六大战役。
可惜的是,“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两骏,在1914年的时候,被文物贩子卢芹斋打碎以 125000 万美元卖给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1918年又将另外四骏打碎准备贩卖,不过在盗运过程中被截获,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里的“飒露紫”和“拳毛騧”是复制品。
后世历代文人对六骏也是大加赞赏,有很多诗文以及书画作品。
元代诗人张昱《唐太宗骏马图》一诗咏赞了唐太宗的非凡功业及“昭陵六骏”的神勇无比、济危救艰:
特勒骠
特勒骠,身体是黄白色,嘴部微微泛黑,东属排列在第一位。气定神闲,呈站立状。特勒本来是突厥的官员,仅次于叶护,特勒骠能得此名,可以看出太宗对其重视程度。
特勒骠是李世民平定宋金刚时所骑,它陪伴李世民连夜追敌200公里,最终战胜了敌人,立下了战功。
青骓
青骓,青白杂色,东属排列在第二位。四蹄离地,呈飞奔状,前中两箭。
当时李世民将王世充围堵在洛阳,不得自救,王世充求助于河北的窦建德,李世民用其高超的军事才能打败窦建德,王世充见窦建德都被打败了,求助无望,于是第二天也投降了。青骓当时陪伴李世民深入窦建德军阵,与其厮杀,此战报捷,是唐朝建立的关键性一战。
什伐赤
什伐赤,波斯马,枣红色,东属排列在第三位。四蹄离地,呈飞奔状。是李世民在洛阳与窦建德,王世充交战时的另一匹坐骑。
飒露紫
飒露紫,周身是紫色,西数摆放在第一位。是六骏中唯一一座有人物的石雕。公元 621 年 ,李世民与王世充在洛阳邙山交战时, 此马载负主人冲锋陷阵, 勇猛无比 。
一次,为试探敌方虚实, 李世民骑着飒露紫带少数人悄悄出阵, 突然 ,王世充的军队蜂拥而上 ,李世民在激战中身陷重围, 飒露紫连中数箭。在紧急关头,大将丘行恭赶到 ,将自己的坐骑让给李世民,为飒露紫拔去箭矢,随后持长剑左冲右突 , 掩护着李世民冲出重围。
正是由于此,六骏在绘制期间,允许丘行恭入画,此座石雕雕刻的就是回到行营中丘行恭为飒露紫拔箭的场景,丘行恭脑部戴头盔,身穿战袍,腰上佩戴长剑,脚蹬长靴,双手在飒露紫胸前,双腿呈一前一后站立状;飒露紫四肢交叉着站立,从外观可以看出来,由于受伤,身心疲惫,头似乎靠在丘行恭身上借力,不幸的是,拔箭后不久飒露紫还是身亡。
拳毛騧
拳毛騧,周身是**,旋卷毛,黑嘴,西属排列在第二位。呈悠闲地走路状态,右侧双蹄抬起,左侧双蹄着地。拳毛騧是卷毛,在马匹中属于成色不好的马,但太宗并没有从外表来判断它,骑过后断定它是一匹好马。
唐太宗战胜窦建德,王世充,窦建德旧部推举刘黑闼为首领,再战李世民,当然李世民也再次以骁勇善战的军事才能赢得胜利,拳毛騧当时为了保护主人,前中六箭,背三箭,战死在阵前。
白蹄乌
白蹄乌,周身是黑色,四只蹄子是白色,西数排列在第三位。呈飞奔状,四蹄离地。
唐朝初年,李渊初登基,国家动荡,薛举派薛仁杲父子,想趁此加以打击,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迎战,第一战李世民病中将士不听从指挥,败于薛仁杲,因此薛方士气大增,急于再战,李世民却看准薛军粮草不足,拒不迎战,两月后,看准时机,直击敌人内部,当时就是骑着白蹄乌,大胜薛仁杲。
连横在《关中纪游诗》中咏叹六骏被盗走两骏:“战罢归来血尚红,东西驰骋逐群雄。昭陵六骏今亡二,片石犹铭讨伐功。”石刻的“昭陵六骏”,记录的是唐王朝建立的 历史 ,谱写的是一曲壮丽的英雄凯歌。
昭陵六骏无论于我国艺术学、考古学、 历史 学、政治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最重要的国宝之一,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后世可供学习最直接的资料。也是古代人民才智的结晶, 这些不朽的石雕具有无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显现了大唐的强大。
希望“飒露紫”和“拳毛騧”能够早日回家与他的兄弟们团聚。
A 齐白石坚持不懈的故事简短
有这样的一段资料: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他非常珍惜时间,从不内浪费时间,他一直用容一句警句来勉励自己,这句警句就是:“不教一日闲过”。怎样才算是在一天中没有闲过呢?他对自己提出了一个标准,就是每天要挥笔作画,一天至少要画五幅。虽然他已经90多岁了,但他还一直坚持这么做。
有一次,齐白石的家人和朋友、学生来给他过90岁生日,在喜庆的气氛中,他一直忙到很晚才把最后一批客人送走。这时他想,今天五幅画还没有完成呢,应该作完画再睡觉,于是他拿起笔作画,由于过度疲劳,难以集中精力,在家人的一再劝阻下,他才去休息。第二天,齐白石早早地起床了,家人怕他累坏身体,都劝他再多休息会儿,可齐白石却十分认真地说:“昨天客人多,我没有作画,今天可要补上昨天的‘闲过’呀!说完他又认真地作画了。
B 关于齐白石的感人故事
毛齐之交
1949年, 进北平后,亲自给齐白石写了封信,邀请他作为无党派人士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
齐白石为了表达谢意,精心镌刻了朱文白文两枚寿山石名章,在开国大典前呈 。但他自觉年事已高,没有参加政协会议。
1950年初夏的一天, 派秘书田家英来西城区跨车胡同看望齐白石,并以老乡身份邀请齐白石到 品茶赏花。
这一日,两位湘潭老乡谈得格外亲切, 留齐白石共进晚餐,并特意准备了豆豉为主料的几样湖南菜。
席间,齐白石表示:“在我的余年里,要为这个太平盛世多画些东西。”
点点头说:“听说国内外不少收藏家在收藏你的字画,我也是白石艺术的爱好者,是否也可以收藏你的作品呢”
齐白石十分高兴,回家后,他从自己的精品中选出两件,一幅立轴《苍鹰图》,一幅1937年写的篆书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分别题款后托人送给了 。 收到后,立刻派田家英到齐白石家,回赠他最爱吃的湖南风味“菌油”。
1952年齐白石作了一幅《茶具梅花图》,并加盖了“大匠之门”印章,请 “正”。画面上仅一茶壶两茶杯,一枝红梅,简单平淡却十分耐看。
1953年1月1日,齐白石90岁生日。 特意派人送了四件寿礼:一坛湖南特产茶油寒菌,一对湖南王开文笔铺特制长锋纯羊毫书画笔,一支东北野人参和一架鹿茸,并祝他福寿康宁。
二、争画记
建国伊始,齐白石用心制作了两方印章送 。 不久在 设宴,请郭沫若作陪,答谢齐白石。
三人饮过一杯酒, 又端起酒杯,向齐白石道:“刚才请白老喝酒,是感谢您为我制印,这一杯,是感谢您为我作画。”
齐白石一怔,不知何时给 作过画。
让秘书把画取来,展开挂到了墙上。是一幅全绫装裱的立轴,画着一棵郁郁葱葱李子树,树上落着一群毛绒绒小鸟,树下伫立着一头憨厚的老牛,老牛正侧着脑袋望着小鸟出神。
齐白石见画后好不惊诧,这画是他练笔的“废品”,他没留神,在给 送印时,用作包装纸了。想不到 居然把这废画装裱了。
齐白石要拿回去,给 另画, 却道大可不必,这幅就不错。
齐白石发急,站起身想自己摘画,却被郭沫若拦住,说此画应是齐白石送郭的,画上标着郭的名字。
齐白石不解。
郭沫若笑说:这树上画了五只鸟,树上五鸟,这不是我的名字吗原来,郭沫若名开贞,字尚武,“尚武”谐“上五”,故有此说。
且慢! 挥挥手,要如此说,画上也标有本人的名字嘛!请问,白老画的是什么树李子树。李子树画得茂盛吗茂盛。这不就是敝人之名吗当年八路军撤离延安时, 曾对人说,离开者得胜也。于是取名李得胜。
齐白石听至此也乐了,诚恳道:如此说来,拙画还有点意思,那么,劳驾二位在卷首上赏赐几个字,如何
提笔先来:丹青意造本无法,这是借用苏东坡的句子:“我书意造本无法”。郭沫若接题,写的是:画圣胸中常有诗,套的是陆游句:“此老胸中常有诗”。上下句成为对仗工整的一联。
最终,此画还是被齐白石带回了家。以后不知下落。
三、 通身蔬笋气
齐白石喜欢画白菜,也画得好。
齐白石把白菜推许为菜中之王,他以白菜肥大、嫩白、脆绿的特点入画,画出的白菜新鲜水灵、生机盎然。齐白石常自称自己“通身蔬笋气”,他出身农家,画白菜,画好白菜,在他看来是极自然的事。
有位画家私下里学齐白石,也画白菜,可画得总不像,他最后忍不住去问齐白石,画白菜有什么诀窍
齐白石哈哈一笑:
“你通身无一点蔬笋气,怎么能画得和我一样呢”
四、 无论何人先收钱
齐白石一生订过许多份润格,有的亲订,有的是弟子代订,以下这份润格,为齐白石20世纪30年代亲手订的,全文如下:
余年七十有余矣,若思休息而未能,因有恶触,心病大作,画刻目不暇给,病倦交加,故将润格增加,自必叩门人少。人若我弃,得其静养,庶保天年,是为大幸矣。
白求及短减润金、赊欠、退还、交换诸君,从此谅之,不必见面,恐触病急。
余不求人介绍,有必欲介绍者,勿望酬谢。
用棉料之纸、半生宣纸、他纸板厚不画。山水、人物、工细草虫、写意虫鸟皆不画。指名图绘,久已拒绝。
花卉条幅,二尺十元,三尺十五元,四尺三十元,以上一尺宽。五尺三十元,六尺四十五元,八尺七十二元,以上整纸对开。中堂幅加倍,横幅不画。册页,八寸内每页六元,一尺内八元。扇面,宽二者十元,一尺五寸内八元,小者不画。如有先已写字者,画笔之墨水透污字迹,不赔偿。凡画不题跋,题上款者加十元。刻印,每字四元。名印与号印,一白一朱,余印不刻。朱文,字以三分四分大为度,字小不刻,字大者加。一石刻一字者不刻。金属、玉属、牙属不刻。石侧刻题跋及年月,每十字加四元。刻上款加十元。石有裂纹,动刀破裂不赔偿。随润加工。
无论何人,润金先收。
五、死虾,免费附送
早年齐白石卖画,为简便起见,以数量计算,如画青菜瓜果鸡鸭鱼虾,画上有若干,就以若干钱计算。
有人要一幅虾子为题材的画。
齐白石画完,即以画上有几只虾,照只计算。
此人看了画,以菜市场买菜的常例,要求多添一只虾子。
齐白石不悦,但还是拿了笔,在画上给他添了只虾。
那人看画,发现这只虾画得像是走了样,毫无生气,有点奇怪。
齐白石说:“你要添的这只虾子,是不在价钱以内的,所以替你画了只死虾,算是免费附送。”
六、 磨去再刻
国民 主席谭延闿,曾得一枚齐白石为其刻的石章,看了却不喜欢,认为太粗犷。可石是好石,谭延闿就将齐刻的印磨去,留下了印石。30年代后,齐白石名声倍增,谭这才感到齐印的可贵,于是再请齐白石为他重刻一印。
朱屺瞻酷爱齐白石印,却是始终如一,在几十年时间里,他不断请齐白石刻印,前后积累有近百方,且到处宣扬齐印的出色。
齐白石对朱屺瞻的挚爱很是感动,特为他刻了“知己有恩”一印,赠送他作为纪念。
七、 官入民家,主人不利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齐白石为防敌伪方的利用,坚持闭门不出,并在家门口贴出告示,上书:
“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一个汉奸托人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
“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C <<齐白石的门规>>一则小故事全文
《齐白石的“门规”》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成名后,向他拜师学画的人每天都不断,有时会影响他的工作和学习。
于是齐白石就想了一个方法。一天,他在自家的大门中间写了"心"字,表明当天的态度和心情。写好后有三个拜师的学生来到门口
,一个聪明的学生看到门上的心字后马上就走了,另外不理解的两个学生上前敲门,结果却被齐白石家人拒之门外。
第二天,三人又登门拜访,发现门上换了"木"字,聪明的学生立即敲门,受到齐白石老人热情的接待,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门中写心是为闷!心情不好也!
门中写木是为闲!收弟子正好也!
D 跟齐白石一样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吴冠中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旗帜,是继林风眠先生之后弘扬国美精神并形成一代业绩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是林风眠先生等开创的中西融合道路上的一座高峰。吴先生的去世是中国美术界无法弥补的损失。
吴冠中的艺术融通中西,是当代中国艺坛的奇观。在中国水墨绘画方面,吴先生力求时代出新;在油画等艺术形式上他戮力创造民族特色。这两方面他都走得很远,但在核心处却又秉持中国人特有的“诗意”和“象心”来相通。他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优秀品质,是他留给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遗产。
“吴先生的思想会通艺理,展现了一代大师的广阔视野。他是一个杰出的艺术的思者。他将这些艺术思想一方面化作出色的文字,广为推广;另一方面不断以诗性的意象为中介,在艺术上表达和验证这些思想。这使得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罕见的思想隼锐、艺术迭新的一代旗手。” 吴先生的精神朴实高尚,是我们崇敬的一代师者。
吴冠中作品《漓江新篁》:我有两个观众,一是西方的大师,二是中国老百姓。二者之间差距太大了,如何适应?是人情的关联。我的画一是求美感,二是求意境,有了这二者我才动笔画。我不在乎像和漂亮,那时在农村,我有时画一天,高粱、玉米、野花等等,房东大嫂说很像,但我觉得感情不表达,认为没画好,是欺骗了她。我看过的画多矣,不能打动我的感情,我就不喜欢。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E 齐白石小时候的故事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三岁。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白石爷爷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八岁就给人家放牛、砍柴。牛在吃草,他就用柴棍(gùn
)在地上画画。后来,他当了木匠,白天干活,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学画。夏天蚊虫叮咬,冬天两脚冻得发麻,他都不在乎,一直画到灯油燃尽为止。就这样,他画的画越来越好了。
白石爷爷家里种着许多花草,招来许多小昆虫,水缸里还养着鱼和虾,他每天仔细地观察它们。他要画蚱蜢,就跟在一只蚱蜢后面满院子跑,一直到看清蚱蜢跳跃(yuè
)时双腿的动作为止。别人劝他把蚱蜢拴(shuān )住,他说拴上绳子蚱蜢不舒服,动作不自然,那就画不准了。
勤于观察和刻苦练习使齐白石爷爷获得很大成功,他的画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F 齐白石爷爷的故事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七岁。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齐白石出身贫寒,作过农活,学过木匠,从民间画工入手,习古人真迹,学诗文书法,游山川名胜,作幕僚寓客,终于成了诗、书、印、画全人神品的千古伟人。他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得完美无瑕,使中国画得到国际的重视。他朴实谦虚、自信自强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刚柔兼济,工书俱佳,不愧为人民的艺术家。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他成功的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了中国画的现代艺术精神,他深深得益于经典样式而又善于出新,故而他的画能够直接的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他的山水画表达他对自己艺术创新的自信与深刻体悟,他的人物画长于传神达情,他的书法简约大方、雄健浑厚的笔意融入人物画中,完善了人物内在的神情的表达。
齐白石家道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1888年起始学画,曾任龙山诗社社长。1890年二十六岁时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相过从。
1926年,齐白石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49年7月、1953年9月两次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连续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1954年8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 主席交谊甚深并受到过接见;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荣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其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9月举行授奖仪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抗日战争期间,表示“画不卖与官家”。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传》等。出版有《齐白石全集》等各种画集近百种。七十四岁游蜀,与黄宾虹、金松岑相见。
齐白石一生共有两妻室,共有七子五女。1874年由父母做主娶童养媳陈氏春君,1881年与妻陈春君圆房,育有三子(良元、良芾、良琨)二女,1940年发妻陈春君在湘潭老家去世;1919年聘四川籍胡宝珠为副室,1941年立继扶正,育有四子(良迟、良巳、良年、齐良)三女。1943年胡宝珠病殁。
介意到://ke/view/8967tp=0_11
去看看
G 齐白石坚持做画的故事
齐白石年轻的时候,他就很喜欢篆刻。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等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你的印就刻好了。”
别的人都以为老篆刻家戏弄齐白石,劝他不要理那老家伙,齐白右却真的挑了一担础石来,夜以继日地刻着,一边刻,一边拿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琢磨。
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不在意,他就那么专心致志地刻呀刻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来越少,而地上的淤泥却越来越厚。最后,一担础石统统都化为泥了,齐白石也练得了一手好篆刻艺术,他刻的印雄健、洗炼,独树一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有一次,他过生日。由于齐老是一代宗师,学生朋友来了很多。从早到晚,客人络绎不绝,老人笑吟吟地迎来送往,等到夜晚送去最后一批客人,老人再也支持不住了,他躺下很快睡着了。
第二天,齐白石老人一早就起床了,他顾不上吃饭,先到画室去做画,家里人都劝他吃饭,他却不肯歇一歇。总算五张画画完了,家人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等着他吃饭。谁知他摊纸挥毫又继续作起画来。家里人怕他累坏了,都说:“您不是已画够五张了吗怎么还画呀”
老人轻轻抬起头说道:“昨天生日,客人多,没作画,今天追画几张,以补昨天的‘闲过’”。说完,他低下头继续作起画来。正是凭着这种勤奋精神,齐白石老人的画越作越精,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
(7)齐白石这位名人的故事扩展阅读:
一、绘画风格
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而那热烈明快的色彩,墨与色的强烈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工与写的极端合成,平正见奇的构成,作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相对而言则是齐白石艺术的外在生命。
现实的情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形式,而这形式又强化了情感的表现,两者相互需求、相互生发、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齐白石的艺术生命,即齐白石艺术的总体风格。
二、特点
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齐白石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齐白石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齐白石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
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齐白石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齐白石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
H 急需。。。齐白石的小故事。。。200字的
齐白石老先生小时候是个放牛娃。他放牛回家,到水塘边洗手,看到虾在水里游啊游,游得很有趣,就把虾画了下来。以后,他就把画虾作为特别的爱好了。
齐白石五十七岁那年,一天,他从木柜里取出一幅虾的画,看着看着,不禁自言自语地说:“这是按照古代画家画虾的方法画的呀,像死的一样。”他越看越不满意,就叫家里人买来几只活的长臂虾,把它们养在大水碗里。他每天对虾进行观察,写生。
有时用笔杆碰一碰虾,只见虾“腾”地跳了起来,他立刻把这个姿态画下来。就这样看了画,画了看,天长日久,他所画的虾像活的一样,身体有透明感,虾须似乎一碰就会动起来。
(8)齐白石这位名人的故事扩展阅读:
一、绘画风格
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而那热烈明快的色彩,墨与色的强烈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工与写的极端合成,平正见奇的构成,作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相对而言则是齐白石艺术的外在生命。
现实的情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形式,而这形式又强化了情感的表现,两者相互需求、相互生发、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齐白石的艺术生命,即齐白石艺术的总体风格。
2017年12月17日晚,在北京保利2017年秋拍上,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以45亿元起拍,在近70余次的竞争中,最终以81亿元落槌,加佣金以9315亿元成交,成为目前全球最贵的中国艺术品。
二、人物生平
1864年1月1日(农历癸亥年一八六三年冬月二十二日),齐白石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名纯芝,字渭清,又字兰亭。27岁改名璜,字频生,别号白石山人,又号寄园。
1870年,从外祖父周雨若读书,常用习字本、账薄纸作画。
1878年,拜周之美为师学习雕花木工。做木工之余,以残本《芥子园》为师,习花鸟、人物画。
1888年,拜民间艺人萧芗陔为师学画肖像。
1889年,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文,得胡沁园帮助,脱离木工生活,专习绘画,为人作肖像养家。
I 齐白石的故事
1、早年齐白石卖画,为简便起见,以数量计算,如画青菜瓜果鸡鸭鱼虾,画上有若干,就以若干钱计算。有人要一幅虾子为题材的画。齐白石画完,即以画上有几只虾,照只计算。此人看了画,以菜市场买菜的常例,要求多添一只虾子。
齐白石不悦,但还是拿了笔,在画上给他添了只虾。那人看画,发现这只虾画得像是走了样,毫无生气,有点奇怪。齐白石说:“你要添的这只虾子,是不在价钱以内的,所以替你画了只死虾,算是免费附送。”
2、齐白石一生订过许多份润格,有的亲订,有的是弟子代订,以下这份润格,为齐白石20世纪30年代亲手订的,全文如下:余年七十有余矣,若思休息而未能,因有恶触,心病大作,画刻目不暇给,病倦交加,故将润格增加,自必叩门人少。人若我弃,得其静养,庶保天年,是为大幸矣。
白求及短减润金、赊欠、退还、交换诸君,从此谅之,不必见面,恐触病急。余不求人介绍,有必欲介绍者,勿望酬谢。用棉料之纸、半生宣纸、他纸板厚不画。山水、人物、工细草虫、写意虫鸟皆不画。指名图绘,久已拒绝。
花卉条幅,二尺十元,三尺十五元,四尺三十元,以上一尺宽。五尺三十元,六尺四十五元,八尺七十二元,以上整纸对开。中堂幅加倍,横幅不画。册页,八寸内每页六元,一尺内八元。扇面,宽二者十元,一尺五寸内八元,小者不画。如有先已写字者,画笔之墨水透污字迹,不赔偿。凡画不题跋,题上款者加十元。
刻印,每字四元。名印与号印,一白一朱,余印不刻。朱文,字以三分四分大为度,字小不刻,字大者加。一石刻一字者不刻。金属、玉属、牙属不刻。石侧刻题跋及年月,每十字加四元。刻上款加十元。石有裂纹,动刀破裂不赔偿。随润加工。无论何人,润金先收。
3、齐白石喜欢画白菜,也画得好。齐白石把白菜推许为菜中之王,他以白菜肥大、嫩白、脆绿的特点入画,画出的白菜新鲜水灵、生机盎然。而且齐白石常自称自己“通身蔬笋气”,他出身农家,画白菜,画好白菜,在他看来这是极自然的事。
有位画家私下里学齐白石,也画白菜,可画得总不像,他最后忍不住去问齐白石,画白菜有什么诀窍?
齐白石哈哈一笑:“你通身无一点蔬笋气,怎么能画得和我一样呢?”
4、齐白石是我国现代书画家和篆刻家。但他原是一位雕花木工,只在余暇学画和篆刻。二十七岁那年,他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
1889年春节的一天,书画家给齐白石出了个画题,让他画一张横披。作完后,胡沁园十分惊喜,遂即收齐白石为徒。他教齐白石读唐宋诗,并引导他看小说。齐白石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常常读到深夜。
经过几个月的苦读,齐白石背熟了《唐诗三百首》,还研读了不少古人涛文,浏览了许多古典名着。他作的诗也别具一格,具有唐风宋骨的韵味。
胡沁园从“立意”、“用笔”等基本功入手教授齐白石,还把自己珍藏的古今名画借给他观摩。齐白石眼界大开,他揣摩“八大山人”的作品,临摩、领会其用笔之妙,吸取百家之长,绘画技艺突飞猛进,不足一年就掌握了山、水、人、物、花、鸟的基本画法和技巧。
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他苦练书法和刻印。短短几年时间,齐白石在绘画、篆刻、吟诗、书法、装裱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成为名满天下的书画家。
5、齐白石年轻的时候,他就很喜欢篆刻。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等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你的印就刻好了。”别的人都以为老篆刻家戏弄齐白石,劝他不要理那老家伙,齐白右却真的挑了一担础石来,夜以继日地刻着,一边刻,一边拿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琢磨。
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不在意,他就那么专心致志地刻呀刻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来越少,而地上的淤泥却越来越厚。最后,一担础石统统都化为泥了,齐白石也练得了一手好篆刻艺术,他刻的印雄健、洗炼,独树一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有一次,他过生日。由于齐老是一代宗师,学生朋友来了很多。 从早到晚,客人络绎不绝,老人笑吟吟地迎来送往,等到夜晚送去最后一批客人,老人再也支持不住了,他躺下很快睡着了。
第二天,齐白石老人一早就起床了,他顾不上吃饭,先到画室去做画,家里人都劝他吃饭,他却不肯歇一歇。总算五张画画完了,家人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等着他吃饭。谁知他摊纸挥毫又继续作起画来。家里人怕他累坏了,都说:“您不是已画够五张了吗怎么还画呀”
老人轻轻抬起头说道:“昨天生日,客人多,没作画,今天追画几张,以补昨天的‘闲过’”。说完,他低下头继续作起画来。
正是凭着这种勤奋精神,齐白石老人的画越作越精,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