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制度决定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如何看待这样的说法?

士族制度决定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如何看待这样的说法?,第1张

这种说法有点片面,并不是士族制度决定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地方割据势力混战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成了士族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历史背景。

本身士族制度是世家豪族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发展的产物,在东汉时期已萌芽

大家要知道士族制度本身就是世家豪族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发展的产品,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进入到了萌芽发展期。到东晋时期士族的社会地位已经无人可比,具体表现不仅仅他们能编写士族家谱和垄断政治,而且还排斥庶族寒门,尤其是士族官位的世袭制及经济上、政治上的特殊地位都显露无疑。

梁武帝时期为了能够保证士族的社会政治地位,在政治上他曾大量增设官位和安插求官的士族地主,这让士族们在政治方面可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就算在朝堂上同为官吏,其士族的升迁速度也快得惊人,可以说不到百日就能成王成相。在经济上士族也占据大的优势,轻松可以实现泄渡为地和封锢山泽,这些都是平常人做不到的。

士族为了维护特殊地位不与庶族通婚,政治上的不求进取让他们成腐朽代名词

在社会地位上士族们为了维护自己特殊地位,不仅仅不与庶族通婚、同座、同行,而且还不与庶族同食,以来显现地位的尊贵。从魏晋开始正是因为士族们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上的优越,所以让他们更喜欢坐享其成。朝廷之上士族们不喜欢从事武职,更不喜欢带兵打仗,这就给寒门庶族们以乘之机让庶族开始在军功方面显现锋芒。

进而导致士族们开始成为腐朽和愚昧的代名词,他们在政治上不求进取在生活上贪恋安逸,成为了时代发展进步的障碍,逐渐开始走向末路。如果从发展情况看,士族制度萌芽在东汉形成于魏晋,发展是在南北朝时候,衰落在南朝末年。直至隋唐时期被完全废除,其势力被彻底清扫是在唐朝末年。

士族制度是历史的产物可代表封建统治阶级落后腐朽,也就注定了它灭亡命运

从士族制度整个历史情况看,它是历史的产物能集中代表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落后,这也注定了它的灭亡命运。倘若用历史发展眼光看,士族制度的衰落就意味着庶族发展的开始。历史的滚滚车轮在向前滚动中,任何腐朽和落后的势力都阻挡不了它的前进,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些落后和腐朽势力被历史车轮给淘汰和碾压。

正是如此不能说士族制度决定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而是它为一个特定时期发生的历史现象。对士族制度的评价往往不能主观评论,只能将它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进行评价和分析才行。士族制度只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等,并导致了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

因为黄巢除掉了“门阀士族”,所谓的“门阀士族”就是在古代的时候选拔人才的时候不像现在的考核制度,而是推举制度由各地的官员或者名士推荐自己认为的人才给朝廷,这个人就能进入朝廷里做官。

这种制度高度依赖举荐人的道德品质,要是举荐人昧着良心推举了一个傻子上去只要是没有露馅,这个傻子都能当一辈子的官,这种制度很快就露出了弊端那就是一个家族里面只推荐自己家族的人,这样自己的家族每一代都能做官,每一代人都能享受荣华富贵。

就算后来有所收敛了不再推荐自己家族的人,可是还是提前和其他的家族商量好让别的家族举荐自己家族的人,然后再由自己家族举荐对方家族的人,这样长久以来家族的势力越来越大,而所有的寒门子弟都没有出头的机会。

而黄巢确实是在当时除掉了这些家族,黄巢这个人被称为恶魔也不过分,被他打败的人几乎就没有什么好的结果,甚至在当初还传出来黄巢这支军队吃人的消息,这就更让所有人感到惊悚了,但是黄巢这个人又极其贪财,在当时的时候老百姓是根本就没什么财产的,就算是搜集也要费很大的功夫,所以这些“门阀士族”就成了黄巢的首要目标,在当时黄巢几乎是把所有的“门阀士族”给消灭了,这才除掉了这颗毒瘤。

  不是,是科举制。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每年贡士3人,后设不同科目选拔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选拔人才,就是以应策取士。分科取士就是科举的前身。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

士族又称门阀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他们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与士族相对的是底族,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士族制度萌芽于东汉,形成于曹魏,巩固于西晋,鼎盛于东晋,渐衰于南朝,消亡于唐末。东晋南朝门阀政治衰落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自身腐朽。腐朽奢华的生活、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②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庶族乘机逐渐典掌机要。③侯景之乱的冲击。晋朝南渡士族“侵略殆尽”。④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⑤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彻底扫荡结束士族制度)。

影响:士族制度是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也是东晋政治腐败黑暗的表现,决定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①消极作用。士族制度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往往特别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越到后期愈发腐朽。

②积极作用。经济上,士族田庄经济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士族占有大量劳动力,农民依附于世家大族,有较为保障的生产条件,这对封建经济的发展显然有利;民族关系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优裕,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因而东晋南朝时期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有较多的成就,并且富有特色。

第一章从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到奴隶社 会的世卿制 第一节从禅让制到传子制 第二节商代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第三节西周的宗法制 第四节世卿与任贤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选官制 第一节春秋时期的选贤任能制 第二节士的崛起冲破了世官世禄制度 第三节战国时期的军功入仕和选贤任能 第四节战国时期的养士和客卿 第三章两汉的察举和辟除征召 第一节刘邦的选贤任能 第二节察举选官制的确立 第三节辟除 第四节征召 第五节汉代的其他入仕途径 一、任子制 二、赀选制 三、计吏拜官 四、以材力入官 五、以技艺入仕 第六节汉代官吏的任用方式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第一节曹操对选举制度的改革 第二节九品中正选官制 第三节南朝限年察举的选官制 第四节北朝沿袭九品中正选官制 第五章隋——科举取士制的创立 第一节杨坚知人善任 第二节隋代废九品中正设分科选举制 第六章唐——科举选官制度的形成 第一节常科 第二节制科 第三节投卷及其流弊 第四节考试与录取 第五节复试与授官 第六节武举 第七节其他 一、南选 二、宗室补官 三、僧道科目 第八节滥选 附唐、五代登科一览表 第七章宋代——科举制的完善 第一节重文轻武——宋代的基本国策 第二节通向科举的重要途径——宋代的学校 第三节科举考试的革新 第四节反复变化的取士方法 第五节进士科的考试 一、三级考试制度 二、新进士的授职 第六节宋代的制科诸科和武科考试 一、制科 二、词科 三、童子科 四、武举 第七节繁官杂吏 附宋代登科总目 第八章辽金——科举制的沿续 附辽金登科总目 第九章元代——科举制的衰落时期 第一节立学校 第二节设科举 第三节官吏的考核 附元代登科表 第十章明代——科举制的鼎盛时期 第一节荐举 第二节学校 一、国子监 (一)官生与民生 (二)分堂课业 (三)监生历事 (四)监生种类 (五)贡生 (六)国子监学规 (七)明初监生的任用 二、地方学校 第三节科举 一、乡试 二、会试 三、殿试 第四节馆选 第五节武学与武科 第六节科场情弊 一、举子作弊 二、权贵操纵考官的录取 三、以皇帝的好恶决定去取 第七节授官制度与官吏考课 一、授官制度 二、官吏考课 第八节明代的致仕制度 第九节整顿吏治 附明代状元、会元、登科人数一览表 第十一章清代——科举制度的衰亡 第一节清初满洲贵族在政治机构中的特权地位 第二节选官政策的改变 第三节清代的科举考试 一、小试 (一)县试 (二)府试 (三)院试 二、乡试 (一)三场试艺 (二)整肃场规,严防奸弊 (三)试卷评阅 (四)发榜 (五)复试 (六)磨勘试卷 三、会试 四、殿试 五、朝考 六、举子劣迹 附清代各科状元、会元、录取人数一览表 第四节清代的其他科目 一、制科 二、武科 三、翻译科 第五节科举制度的废止 第十二章君权论 第一节原始时代的君位传授 第二节君主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皇权的发展与没落 第四节皇位的继承 第五节余论 第十三章宰相论 第一节宰相制度的起源 第二节宰相制度的沿革 第三节相权与君权之间的相互消长 第四节宰相的选任制度 第五节余论 第十四章将帅论 第一节古代的兵制及将帅的由来 第二节君权与将权的相互关系与制约 第三节将帅的选任制度 第四节余论 第十五章宦官论 第一节非官之“官”的特种奴才——宦官的身份及起因 第二节从奴仆到封侯拜爵——宦官集团的形成 第三节心腹取代功臣——宦官掌禁军 第四节宦官愚弄皇帝——主奴关系失调 第五节内廷官洋洋大观——庞大的宦官机构 第六节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宦官代“天”行事 第七节求官仕宦的捷径——自动阉割当太监 第八节宦官凌驾百官之上——明朝灭亡的教训 第九节主奴归位——宦官被挤出官场 第十节余论 第十六章外戚论 第一节外戚干政的缘由 第二节吕后临朝称制与外戚擢居高位 第三节文、景、武、昭、宣,外戚各擅权 第四节“裙带官”飞黄腾达与西汉灭亡 第五节亲者严、疏者宽——马皇后等正确对待外戚升迁 第六节败坏选官制,外戚重操国柄——东汉由盛转衰 第七节余论 第十七章关系论 第一节血缘关系与选官制 第二节皇帝的近亲关系与选官制 一、后妃亲 二、外姻亲 第三节门生故旧关系与选官制 第四节民族地域关系与选官制 第五节主仆关系与选官制 第十八章党争论 第一节东汉党人反宦官擅权的失败——士族退出 政治舞台 第二节科场案引起的朋党之争——牛李党争始 末 第三节王安石改革选举制度与保守派的反攻 复旧 第四节阉党、东林党、浙党等在任官用人上的 残酷斗争 第五节余论 第十九章贤材论 第一节从推举贤材到尚贤政治 第二节贤材的鉴别与任用 第三节选拔贤材是选官制度的核心 第四节余论 第二十章荐举论 第一节荐举是封建王朝的一种重要选官途径 第二节荐举制的利弊得失 第二十一章科举论 第一节科举制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科举制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用八股文取士的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77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