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是谁写的?讲的什么?

周礼是谁写的?讲的什么?,第1张

周礼

周礼》-管制礼法汇粹、名物典章之全书

《周礼》又名《周官》、《周官经》,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之一,为周代职官礼法、物名制度汇编。中国古代社会所设置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其职权划分、官职职能等,就是由周礼模式脱胎出来的。名物制度也多源于周礼。

天官冢宰 地官司徒 春官宗伯 夏官司马 秋官司寇 冬官考工记

《周礼》

中国周代后期根据周王朝系统曾有过的官制加工整理的王朝设官分职的书。汉代原称《周官》,又称《周官经》。西汉末刘歆始称《周礼》。全书6篇,分载天、地、春、夏、秋、冬6官:天官冢宰,称为治官,管理朝廷大政及宫中事项,有属官63;地官司徒,称为教官,管理土地方域及王畿内人民教养,有属官78;春官宗伯,称为礼官,管理宗教及文化,有属官70;夏官司马,称为政官,管理军制、步骑、兵甲、交通及各方诸侯有关事项,有属官69;秋官司寇,称为刑官,管理刑狱、司法政务,兼掌礼宾等,有属官66;冬官司空,称为事官,管理工程建设兼及沟洫、土地、水利等,这一部分在汉代发现时已缺,当时取《考工记》抵充,有属官30。旧时常约言共有官360,实为376,每一官职皆有不少属员,合计数万人。《周礼》以官制的职掌联系各种制度,目的在于富国强兵,组织民户,广征贡赋,充实府库,为治理统一的大国提供设计蓝图。这部书原是先秦旧籍。郑玄以为该书“乃周公致太平之迹”,遂被认为是周公的著作大行于世。唐贾公彦撰《周礼义疏》42卷,至宋时与郑注合刻为《周礼注疏》。清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征引繁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周礼的简介

 贾公彦《周礼正义序》载:“《周官》孝武之时始出,秘而不传”;“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至孝成皇帝,达才通人刘向、子歆校理秘书,始得列序,著于《录》《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记》足之”。

 《周官》直到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府文献才发现,并加以著录。王莽时,因刘歆奏请,《周官》被列入学官,更名为《周礼》。东汉初,刘歆门人杜子春传授《周礼》之学,一时注家蜂起,郑玄序云:“世祖以来,通人达士大中大夫郑少赣名兴,及子大司农仲师名众,故议郎卫次仲,侍中贾君景伯,南郡太守马季长,皆作《周礼解诂》。”(《周礼注疏序》)到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之作注,《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

 关于《周礼》的作者及其年代,历代学者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如《四库提要》所说:“(《周礼》)于诸经之中,其出最晚,其真伪亦纷如聚讼,不可缕举”。古代名家大儒,近代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钱穆、钱玄同、郭沫若、徐复观、杜国庠、杨向奎等学者,都介入这场大讨论,大致有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之际说、汉初说、王莽伪作说等六种说法。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所有先秦文献都没有提到《周礼》一书。在先秦文献中,较为集中地记载先秦官制的文献是《尚书》的《周官》篇和《荀子》的《王制》篇。

 但《尚书·周官》已亡佚,今有《古文尚书·周官》仅数百字而已。曾有人认为,《周礼》原名《周官》,应当就是《尚书》的《周官》篇。但可以肯定,《周礼》并非《尚书序》所提到的《周官》。贾公彦《周礼注疏序》引《汉书·马融传》载:郑众“独以《书序》言‘成王既黜殷命,还归在丰,作《周官》’,有此《周官》也”,此说“失之矣”;又引郑玄序,也说“是言盖失之矣”。郑玄进而指出:《尚书》“《盘庚》《康诰》《说命》《泰誓》之属”,“今多者不过三千言”,而“《周礼》乃六篇,文异数万”;“又《书》之所作,据时事为辞,君臣相诰命之语”,而《周礼》“终始辞句,非《书》之类,难以属之时有”。《周礼注疏序》又引汉儒之说:“然则《周礼》起于成帝、刘歆,而成于郑玄,附离之者大半。故林孝存以为武帝知《周官》末世渎乱不验之书,故作《十论》《七难》以排弃之。何休亦以为六国阴谋之书。”这些材料其实已证明了《周礼》实非《尚书·周官》。

 《荀子·王制》所记官制,大体可以反映战国后期列国官制的发达程度,但其总共只有七十多个官名,约为《周礼》的五分之一,而且没有《周礼》那样的六官体系。[12]

 此外,《春秋左传》、《国语》中有不少职官记载,但没有任何一国的官制与《周礼》相同。尽管从西周到西汉的每一个时期,都可以找到若干与《周礼》相同的官名,但谁也无法指认出与《周礼》职官体系一致的王朝或者诸侯国。另外还有《礼记》《仪礼》《孟子》等书也有许多关于官制的记载,但也都往往与《周礼》官制不同。故《四库提要》引孙楚之说:《周礼》所载,“建都之制不与《召诰》《洛诰》合,封国之制不与《武成》《孟子》合,设官之制不与《周官》合,九畿之制不与《禹贡》合”;且进一步指出:“《左传》所云‘礼经’皆不见于《周礼》”;“《仪礼·聘礼》宾行雍饩之物、禾米刍薪之数、笾豆簠簋之实、鉶壶鼎甕之列,与《掌客》之文不同;又《大射礼》天子诸侯侯数侯制,与《司射》之文不同;《礼记·杂记》记载子男执圭,与《典瑞》之文不同;《礼器》天子诸侯席数,与《司几筵》之文不同”;“如斯之类,与二《礼》多相矛盾”。

 但《四库提要》对此种种矛盾的解释是:“夫《周礼》作于周初,而周事之可考者不过春秋以后,其东迁以前三百余年官制之沿革、政典之损益,除旧布新,不知凡几。其初去成康未远,不过因其旧章,稍为改易,而改易之人不皆周公也。于是以后世之法窜入之,其书遂杂。其后去之愈远,时移势变,不可行者渐多,其书遂废。”并引张载《横渠语录》:“《周礼》是的当之书,然其间必有末世增入者。”直至晚清孙诒让著《周礼正义》,仍然坚持《周礼》乃是周公所作:“粤昔周公,缵文武之志,光辅成王,宅中作雒,爰述官政,以垂成宪,有周一代之典,炳然大备。”(《周礼正义序》)但这个结论遭到近代以来众多学人的质疑。其实,孙诒让《序》自己也说:“此经上承百王,集其善而革其弊”,“非徒周一代之典也”,“是岂皆周公所肊定而手刱之哉!”今天多数学者认为:《周礼》成书于战国时期(乃至于汉初)。

周礼学术争议

 秘藏之谜

 《周礼》面世之初,不知什么原因,连一些身份很高的儒者都没见到就被藏入秘府,从此无人知晓。直到汉成帝时,刘向、歆父子校理秘府所藏的文献,才重又发现此书,并加以著录。刘歆十分推崇此书,认为出自周公手作,是"周公致太平之迹"。东汉初,刘歆的门人杜子春传授《周礼》之学,郑众、贾逵、马融等鸿儒皆仰承其说,一时注家蜂起,歆学大盛。

 真伪之谜

 遗憾的是,如此重要的一部著作,却无法确定它是哪朝哪代的典制。此书名为《周官》,刘歆说是西周的官制,但书中没有直接的证明。更为麻烦的是,西汉立于学官的《易》、《诗》、《书》、《仪礼》、《春秋》等儒家经典,都有师承关系可考,《汉书》的《艺文志》、《儒林传》都有明确的记载,无可置喙。而《周礼》在西汉突然被发现,没有授受端绪可寻,而且先秦文献也没有提到此书,所以,其真伪和成书年代问题成为聚讼千年的一大公案。历代学者为此进行了旷代持久的争论,至少形成了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之际说、汉初说、王莽伪作说等六种说法。古代名家大儒,以及近代的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钱穆、钱玄同、郭沫若、徐复观、杜国庠、杨向奎等学者都介入了这场讨论,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朝代之谜

 作为主流派的意见,古今判若两途。古代学者大多宗刘歆、郑玄之说,认为是周公之典。清代学者孙诒让认为,《周礼》一书,是自黄帝、颛顼以来的典制,"斟酌损益,因袭积累,以集于文武,其经世大法,咸稡于是"(《周礼正义序》),是五帝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经世大法的集粹。古代学者以五帝、三代为圣明之世、至治之极,其后则是衰世。周公是五帝三代的集大成者,古人将《周礼》的著作权归于周公是十分自然的事。

 近代学者大多反对古人的这种历史观。从文献来看,比较集中地记载先秦官制有《尚书》的《周官》篇和《荀子》的《王制》篇,《周官》已经亡佚。最初曾有人认为,《周礼》原名《周官》,应当就是《尚书》的《周官》篇。但是,《尚书》二十八篇,每篇不过一、二千字,而《周礼》有四万余字,完全不象是其中的一篇。《荀子·王制》所记官制,大体可以反映战国后期列国官制的发达程度,但是总共只有七十多个官名,约为《周礼》的五分之一,而且没有《周礼》那样的六官体系。《春秋》、《左传》、《国语》中有不少东周职官记载,但没有一国的官制与《周礼》相同。从西周到西汉的每一个时期都可以找到若干与《周礼》相同的官名,但谁也无法指认出与《周礼》职官体系一致的王朝或侯国。

 近代学者在文献学研究的基础上辅之以古文字学、古器物学、考古学研究等手段,对《周礼》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周礼》成书年代偏晚,约作于战国后期。持其它意见的学者也不少,彼此争论很激烈。争论的实质,是对于古代社会的认识,即《周礼》所描述的是怎样一种性质的社会它的发展水平究竟与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的千年历史中的哪一段相当由于涉及的问题太复杂,《周礼》的成书年代问题至今没有定论。

 周礼典籍评论

 理想治国典制

 展示了一个完善的国家典制,国中的一切都井然有序,富于哲理。三读之后,令人顿生"治天下如指之掌中"的感觉。例如,国家的行政规划有以下表述:

 国都。《周礼》国都地点的选择,是通过"土圭"来确定的。《周礼·大宗伯》云:

 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

 土圭是一种测日影长短的工具。所谓"测土深",是通过测量土圭显示的日影长短,求得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之地,也就是"地中"。夏至之日,此地土圭的影长为一尺五寸。之所以作如此选择,是因为"地中"是天地、四时、风雨、阴阳的交会之处,也就是宇宙间阴阳冲和的中心。

 九畿。《周礼》以土圭测日影,在地中建王城,既是哲学寓意的需要,也是"体国经野"的需要。王者划分国野和野外之地,都以王城为中心。如方千里的王畿,就是以王城为中心建立的。王畿之外有所谓"九畿"。《周礼·夏官·大司马》云:

 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

 可知九畿的分布,是以方千里的王畿为中心,其四外的五千里之地,依次划分为侯畿、甸畿、男畿、采畿、卫畿、蛮畿、夷畿、镇畿、蕃畿等九层,大小相套,依次迭远。相邻之畿的间隔都是五百里。《尚书》中确有侯、甸、男、卫、采等外服的名称,却没有如此类似于同心圆的分布。

 居民组织。《周礼》的居民组织有两类:国都之外的四郊之地称为乡,郊外之地称为遂。乡之下细分为州、党、族、闾、比等五级行政组织。遂之下细分为邻、里、酂、鄙、县等五级行政组织。根据地官的《大司徒》、《遂人》等记载,乡、遂的民户构成分别为:

 一比:5家一邻:5家

 一闾:25家一里:25家

 一族:100家一酂:100家

 一党:500家一鄙:500家

 一州:2500家一县:2500家

 一乡:12500家一遂:12500家

 乡、遂各级组织的编制极其整齐。此外,乡和遂的数量都是六个。六乡、六遂的居民数似乎恰好相合,既无不足,也无羡余。如有天灾人祸,民户之数发生变化,无法满足以上要求时当如何处理《周礼》未曾提及。

 农田规划《周礼》对于"野"的农田的规划,也是整齐划一。《地官·遂人》云:

 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

 这里记载了两个系统,一是农田系统,二是沟洫系统。农田以"夫"为基本单位,一夫受田百亩。夫田与夫田之间有称为"遂"的水渠,遂上有称为"径"的道路。每十夫之田之间,有称为"沟"的水渠,沟上有称为"畛"的道路。每百夫之田之间,有称为"洫"的水渠,洫上有称为"涂"的道路。每千夫之田之间,有称为"浍"的水渠,浍上有称为"道"的道路。每万夫之田之间,有称为"川"的水渠,川上有称为"路"的道路。如此通达于王畿。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沟洫、道路系统有严格的丈尺规定。据郑玄的注,遂,宽、深各二尺;沟,宽、深各四尺;洫,宽、深各八尺;浍,宽二寻、深二仞。沟洫上的道路的宽度,径可以让牛马通过,畛可以让大车(车轨宽六尺)通过,涂可以让一辆乘车(车轨宽八尺)通过,道可以让两辆乘车通过,路可以让三辆乘车通过。仅就以上数例,就不难发现《周礼》的制度有相当的理想化的成分。将国都建在"地中",其理论色彩十分鲜明,实际上是无法操作的。整齐划一的九畿制度、居民组织、沟洫道路系统,遑论古代中国,就是移山填海的大跃进时代也没有实现过。因此,我们说《周礼》是理想国的蓝图。

 人法天的思想

 《周礼》作者的立意,并非要实录某朝某代的典制,而是要为千秋万世立法则。作者希冀透过此书表达自己对社会、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全书的谋篇布局,无不受此左右。儒家认为,人和社会都不过是自然精神的复制品。战国时期,阴阳五行思想勃兴,学术界盛行以人法天之风,讲求人与自然的联系,主张社会组织仿效自然法则,因而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周礼》作者正是"以人法天"思想的积极奉行者。

 《周礼》以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为间架。天、地、春、夏、秋、冬即天地四方六合,就是古人所说的宇宙。《周礼》六官即六卿,根据作者的安排,每卿统领六十官职。所以,六卿的职官总数为三百六十。众所周知,三百六十正是周天的度数。《周礼》原名《周官》,此书名缘何而起,前人曾有许多猜测。依笔者之见,所谓《周官》,其实就是"周天之官"的意思。作者以"周官"为书名,暗含了该书的宇宙框架和周天度数的布局,以及"以人法天"的原则。其后,刘歆将《周官》更名为《周礼》,虽然有抬高其地位的用心,但却是歪曲了作者的本意。

 在儒家的传统理念中,阴、阳是最基本的一对哲学范畴,天下万物,非阴即阳。《周礼》作者将这一本属于思想领域的概念,充分运用到了政治机制的层面。《周礼》中的阴阳,几乎无处不在。《天官·内小臣》说政令有阳令、阴令;《天官·内宰》说礼仪有阳礼、阴礼;《地官·牧人》说祭祀有阳祀、阴祀等等。王城中"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布局,也是阴阳思想的体现。南为阳,故天子南面听朝;北为阴,故王后北面治市。左为阳,是人道之所向,故祖庙在左;右为阴,是地道之所尊,故社稷在右。如前所述,《周礼》王城的选址也是在阴阳之中。所以,钱穆先生说,《周礼》"把整个宇宙,全部人生,都阴阳配偶化了"(《周官著作时》)。

 战国又是五行思想盛行的时代。阴、阳二气相互摩荡,产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世间万事万物,都得纳入以五行作为间架的体系,如东南西北中等五方,宫商角徵羽等五声,青赤白黑黄等五色,酸苦辛咸甘等五味,等等。五行思想在《周礼》中也得到了重要体现。在《周礼》的国家重大祭祀中,地官奉牛牲、春官奉鸡牲、夏官奉羊牲、秋官奉犬牲、冬官奉豕牲。众所周知,在五行体系中,鸡为木畜,羊为火畜、犬为金畜、豕为水畜、牛为土畜。《周礼》五官所奉五牲,与五行思想中五畜与五方的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具有明显的五行象类的思想。与此相呼应,地官有"牛人"一职,春官有"鸡人"一职,夏官有"羊人"一职,秋官有"犬人"一职,冬官有"豕人"一职。

 综上所述,《周礼》是一部以人法天的理想国的蓝图。这样说,丝毫不意味着《周礼》中没有先秦礼制的素地。恰恰相反,作者对前代的史料作了很多吸收,但不是简单移用,而是按照其哲学理念进行某些改造,然后与作者创新的材料糅合,构成新的体系。

 蕴涵于《周礼》内部的思想体系,有着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诸家本各为畛域,《易》家言阴阳而不及五行,《洪范》言五行而不及阴阳;儒家讳论法治,法家讥谈儒学。阴阳与五行,经由邹衍方始结合;儒与法,经由荀子才相交融。儒、法、阴阳、五行的结合,肇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周礼》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融合法、阴阳、五行诸家,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其精致的程度,超过《吕氏春秋》,因而其成书年代有可能在《吕氏春秋》之后,而晚至西汉初。

 学术与治术兼包

 《周礼》一书,体大思精,学术与治术无所不包,因而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后儒叹为"非圣贤不能作",诚非无稽之谈。所谓"学术",是说该书从来就是今古文之争的焦点。汉代经籍,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称为"今文经",用六国古文书写的称为"古文经"。汉初在孔子府宅的夹壁中发现的文献,以及在民间征得的文献大多是古文经,而立于学官的都是今文经。今文经与古文经的记载不尽一致,因而双方时有争论。汉代古文学以《周礼》为大宗,今文学以《礼记·王制》为大宗。为此,《周礼》每每成为论战中的焦点,加之它传授端绪不明,屡屡受到今文学家的诘难,如经师何休就贬之为"六国阴谋之书";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则指斥它出于王莽篡汉时刘歆的伪造。相反,褒之者如刘歆、郑玄等则誉之为"周公之典"。

 尽管如此,《周礼》依然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唐人为"九经"作疏,其中的一部就是贾公彦的《周礼疏》,受到朱熹的赞赏。清儒为"十三经"作新疏,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冠绝一世,至今无有出其右者。历代学者围绕《周礼》真伪等问题所作的种种考索,更是浩繁之至。

 所谓治术,是说《周礼》作为一部治国纲领,成为历代政治家取法的楷模。古人言必称三代,三代之英在周。古人笃信《周礼》出自周公,书中完善的官制体系和丰富的治国思想,成为帝王、文人取之不尽的人文。

 《周礼》的许多礼制,影响百代。如从隋代开始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其中的"六部",就是仿照《周礼》的"六官"设置的。唐代将六部之名定为吏、户、礼、兵、刑、工,作为中央官制的主体,为后世所遵循,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历朝修订典制,如唐《开元六典》、宋《开宝通礼》、明《大明集礼》等,也都是以《周礼》为蓝本,斟酌损益而成。又如"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都城格局,成为历代帝王向往的楷模。但历朝都城,大都沿用前朝旧址,故其格局难以刷新。元始祖忽必烈建在北京建立元大都时,得以在金的上京附近重新规划,乃以《周礼》为范本,建立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以后,明、清两朝不仅沿用不废,还仿照《周礼》,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形成今日的布局。朝鲜的汉城,同样有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乃是海外依仿《周礼》建都的典范。

 《周礼》一书含有丰富的治国思想,《天官》概括为"六典"、"八法"、"八则"、"八柄"、"八统"、"九职"、"九赋"、"九式"、"九贡"、"九两"等十大法则,并在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的叙官中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详密严谨,宏纤毕贯,对于提升后世的行政管理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周礼》对官员、百姓,采用儒法兼融、德主刑辅的方针,不仅显示了相当成熟的政治思想,而且有着驾驭百官的管理技巧。管理府库财物的措施,严密细致,相互制约,体现了高超的运筹智慧。书中有许多至今犹有生命力的,可以借鉴的制度。历每逢重大变革之际,多有把《周礼》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从中寻找变法或改革的思想武器者,如西汉的王莽改制、六朝的宇文周革典、北宋的王安石等,变法无不以《周礼》为圭臬。清末,外患内忧交逼,为挽救颓势,孙诒让作《周官政要》,证明《周礼》所蕴涵的治国之道不亚于西方。朝鲜时代后期的学者丁若镛(号茶山),曾撰作三十万言的《经世遗表》,主张用《周礼》改革朝鲜的政治制度。任何一位空想家都不可能脱离现实来勾画理想国的蓝图,《周礼》也是如此,在理想化的框架之下,作者利用了大量历史材料加以填充。不过,作者在使用时往往根据需要作了加工和改造,这是读《周礼》时必须注意的,这也正是此书的复杂之处。

 制礼名目繁多

 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它的名目繁多,有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等。他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如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大夫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乐舞数量也有差异。礼乐制度自周公制定后,任何人都不能修改。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的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与认真。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在殷商时,君位的继承多半是兄终弟及,传位不定。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旦还制定子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

 西周的礼乐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相传由周公制定。周公所制定的“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西周的礼乐制度,形成了西周特色的礼乐文化与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中国文化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

 “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进一步讲是继承制的确立。由于没有严密的继承制,周公固然可以称“咸王”,管、蔡也可以因争王位而背叛王室。小邦周不能不考虑大邦殷的经验教训,何况周公对夏殷历史是了如指掌的。殷代从先妣特祭和兄终弟及的人数有限看,是分了嫡庶的,是子以母贵的。殷是传弟和传子的并存,曾导致了“九世之乱”。传弟终究还要传子,这本来是生物的规律。传子和传弟有传长、传幼和传贤的矛盾。传弟更有个传弟之子和传兄之子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导致王室纷争,王室纷争又会导致王权衰落,国祚不久。殷代从康丁以后,历经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明显地废除了传弟制而确立了传子制。周在周公之前也没确立嫡长制,继太王的不是泰伯和仲雍,而是季历。武王有兄名伯邑考,文王却以武王姬发为太子。

 自周公以后,历“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除去孝王外直到幽王都是传子的,这不是偶然的,这种制度即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应归功于周公。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以后,只有嫡长子有继承权,这样就经法律上免除了支庶兄弟争夺王位,起到稳定和巩固统治阶级秩序的作用。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

 周公把宗法制和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创立了一套完备的服务于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诸侯对周天子说来是小宗。而这些诸侯在自己封国内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又是小宗,这样组成一个宝塔形结构,它的顶端是周天子。周代大封同姓诸侯,目的之一是要组成这个以血缘纽带结合起来的政权结构,它比殷代的联盟形式前进了一大步。

 周代同姓不婚,周天子对异姓诸侯则视为甥舅关系。血缘婚姻关系组成了周人的统治系统。到春秋战国时代暴露了它的弱点,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但在当时的具体条件下,无疑形成了一种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层次分明的政权机构,一种远较殷人的统治为进步的机构。由宗法制必然推演出维护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诸侯卑的等级森严的礼法。这种礼法是隶属关系的外在化。反过来,它又起到巩固宗法制的作用,其目的是维护父权制,维护周天子统治,谁要是违反了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等的具体规定,便视为非礼、僭越。

 周天子能授民授疆土,则必以土地国有为前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在周公文治武功盛极一时的时代,并非虚构。由此引申出来的“田里不鬻”;土地不许买卖,恐怕也出自周公。周公能授给姜太公以专征专伐的特权,那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恐怕是周公时代或更早确立而为周公所法定下来的。为了加强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册封、巡狩、朝觐、贡纳等制度,也很可能是周公在总结前代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周公的制礼作乐,一方面是在总结前人经验

皮的解释:

动植物体表的一层组织:皮毛。

兽皮或皮毛的制成品:裘皮。

包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封皮。书皮。

表面:地皮。

薄片状的东西:豆腐皮。

韧性大,不松脆:花生放皮了。

不老实,淘气:顽皮。

指橡胶:胶皮。皮球。

姓。

笔画数:5;

部首:皮;

笔顺编号:53254

皮怎么写好看:

皮怎么写好看

皮怎么写好看

皮开头的词语:

皮条

用皮革或生皮做的条或带常用作鞭梢或缰绳。亦称皮带比喻男女间的不正当关系拉皮条

皮球

游戏用具用橡胶制成的空心球有弹性详细解释游戏用具。用橡胶制成的空心球,有弹性。

皮包公司

指一无资金二无经营场地三无仓库四无固定从业人员只靠一枚图章和几份合同进行商业投机活动的公司企业。由于这些公司企业往往只有

皮里抽肉

形容人消瘦不堪。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你覰我皮里抽肉,你休问我可怎生骨岩岩脸儿黄瘦。

皮囊

皮袋佛教比喻人体驱壳臭皮囊纵然生得好皮囊腹为原来草莽。红楼梦详细解释皮制的袋。晋书刘聪载记约归,置皮囊於机上,俄而苏。借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皮都没有了毛还长在哪儿比喻失去了基础事物就无法存在详细解释见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皮开肉绽

绽裂开。皮肉开裂。形容伤势重多指被打伤直打的皮开肉绽悔时迟。元曲选魔合罗详细解释形容伤势严重,多指受到非刑毒打。水浒传第

皮尺

用漆布等做的卷尺

皮匠

用皮革制作物件的工人修理制作皮鞋或其他皮货者。亦称补鞋匠详细解释制造皮革或缝制皮裘的手工业者。清梁章钜称谓录百工徐博世为

皮里膜外

不着实的意思。儒林外史第四七回如今同了你,虽见得太尊一面,到底是个皮里膜外的帐,有甚么意思!

皮里春秋

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评论。春秋,相传孔子所修,意含褒贬。借指评论。晋书褚裒传裒少有简贵之风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春

皮干

皮和骨。一说即皮革。管子轻重甲皮干筋角之徵甚重,重籍於民而贵市之。管子轻重乙桓公曰皮干筋角竹箭羽毛齿革不足,为此有道乎

皮裘

毛皮的衣服。诗豳风七月为公子裘唐孔颖达疏丝麻不足以御寒,故为皮裘以助之。叶圣陶校长微薄的俸给差不多皮裘的一根毛,增不了多

皮质

某些内脏器官的表层组织大脑皮层的简称

皮黄

戏曲声腔西皮和二黄的合称详细解释西皮二黄两种声腔的并称。京剧的声腔,以西皮和二黄为主,故京剧亦称皮黄。参见西皮二黄。

皮袄

中式毛皮上衣详细解释兽皮做的上衣。红楼梦第五一回披了我的皮袄再去,仔细冷着。许地山归途在前几年,当她随着丈夫在河南一个地

皮里阳秋

表面上不作评论但内心里有所褒贬。阳秋即春秋晋简文帝司马昱母郑后名阿春避讳春字改称。这里用来代表批评因为相传孔子修春秋意含

皮夹子

大小足够装下未折叠的纸币或个人文件如护照支票簿的小袋详细解释用软革或其他类似软革的材料制作的扁平小袋,用以装钱或其他小物

皮鞭

原料皮或编条革制的粗鞭用皮条做成的鞭子怕挨他父亲的皮鞭的那个小孩详细解释皮革制的鞭子。

皮毛

带毛兽皮的总称貂皮是贵重的皮毛体表皮肤和附着于皮肤的毫毛的合称比喻表面的知识略知皮毛详细解释禽兽的皮和毛的总称。周礼天官

皮子

皮革或毛皮表皮详细解释表面。朱子语类卷七六是入细直彻到底,不只是到皮子上。包或裹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如书皮子馄饨皮子。

皮夹

各种可折叠的皮包钱夹

皮弁

古冠名。用白鹿皮制成。周礼夏官弁师王之皮弁,会五采玉璂,象邸,玉笄。郑玄注会,缝中也。璂,读如薄借綦之綦。綦,结也。皮弁

皮相之谈

皮相从表面上看。没有说到点子上的肤浅看法。

皮膜

指像膜的薄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羊初煎乳时,上有皮膜,以手随即掠取,著器中。朱子语类卷一一七伊川所自发,与经文又似隔一

皮肤

指身体的表面覆盖层由复层鳞状上皮及毛发汗腺和皮脂腺等构成起保护调节体温及排泄等作用被晒黑的皮肤比喻肤浅浅近皮肤之见详细解

皮带

用皮革做的带带状物传动带的通称详细解释用皮革制的带子。特指腰带。隋书礼仪志六领军捉刃人乌总帽,袴褶皮带。指轮胎的内胎。老

皮箱

用皮革制成的箱箧。宋欧阳修谢胥学士启所期用覆酱瓿,譬十年之练都,投置皮箱,资一笑於相乐。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颜俊早起

皮冠

古代打猎时戴的帽子。加于礼冠之上,用以御尘,亦以御雨雪。左传襄公十四年不释皮冠而与之言。杜预注皮冠,田猎之冠也。孟子万章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见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皮重

空车或空容器法定的重量

皮实

指器物坚固耐用。也指身体强健结实。

皮绳

由鲜皮条编成的绳用作捆扎大包货物的一种纤维绳

皮影戏

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曲详细解释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作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剧。也叫影戏影灯戏土影

皮肉

皮肤和血肉借指肉体难道这点皮肉之苦都受不了吗详细解释皮肤和肌肉皮肤。列子汤问黑卵悍志绝众,力抗百夫,筋骨皮肉,非人类也。

皮肉之苦

泛指身体所遭受的痛苦

皮亚诺公理

刻画自然数特征的一组公理。由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于年提出。包括以下五条是自然数任一自然数都有唯一自然数为其后继数没有两个相

皮相之见

皮相从表面上看。没有说到点子上的肤浅看法。

皮包骨头

形容极端消瘦他大病之后已经是皮包骨头了详细解释形容躯体极度瘦弱。李准不能走那条路在他眼前那一群孩子都瘦得皮包骨头,向他跑

皮脂

由皮脂腺分泌的物质

皮具

皮革制做的用品,如皮 夹子皮带等。

皮下

生活于皮肤之下皮下寄生虫用于皮肤之下的操作皮 射皮 射针

皮货

毛皮货物的总称详细解释毛皮货物的总称。

皮筏

用牛羊皮缝制成的筏子详细解释黄河上游近兰州西宁一带用羊皮充气的筏子,可以载人或货物。也叫浑脱。参见浑脱。

皮猴子

对瘦人的戏称。中国谚语资料一般谚语一个老子养十个儿子,养成米头子十个儿子养一个老子,养成皮猴子。

皮革

经鞣制硝制或用别的处理方法给皮以抵抗腐败作用而当干燥时则比较软和柔顺的动物皮详细解释带毛的兽皮和去毛的兽皮。周礼天官掌皮

皮草

皮草是指利用动物的皮毛所制成的服装,具有保暖的作用,现在的皮草都较为美观并且价格较高也是不少消费者的消费对象。狐狸貂貉子

皮屑

像糠那样的以又薄又干的鳞片形式从表皮脱落尤其是在皮肤不正常情况下的东西头皮的片状粒屑

皮筋儿

口橡皮筋跳皮筋儿也叫猴皮筋儿

皮袍

用毛皮做里儿的中式长衣详细解释毛皮制的长袍。鲁迅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譬如今天先生穿了皮袍,我还只穿棉袍先生对于天寒的感

皮结尾的词语:

抽筋剥皮

形容剥削压迫极其残酷可知那州县老爷们比娼妓还要 遇见驯良百姓他治死了还要抽筋剥皮锉骨扬灰。老残游记续集

人心隔肚皮

比喻别人的心思难以了解可是人心隔肚皮有些事儿哪能想到呢。端木蕻良曹雪芹详细解释谓人的心思难以猜测。说岳全传第四回虎豹不堪

瓜皮

见瓜皮船。见瓜皮帽。

羊质虎皮

比喻外强内弱,虚有其表。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李轨注羊假虎皮,见豺则战人假伪名,考实

调皮

爱玩爱闹不听劝导窗户被调皮的孩子们打破了狡猾做事耍小聪明详细解释戏弄嘲弄。郭沫若从典型说起庄子里面也有一些调皮孔子的地方

蜕皮

生物学名词。节肢动物及部分爬虫类在生长过程中一次或多次脱去外皮的现象蛇或其他蜕皮动物的皮尤指蜕脱的皮详细解释许多节肢动物

西皮

用胡琴伴奏的戏曲声腔之一详细解释即黄陂调。戏曲腔调之一。唱腔明快高亢,刚劲挺拔,适于表达欢乐激越奔放的感情。明清之际,秦

顽皮

贪玩爱闹不听劝导顽皮的小孩性情刁顽长舌顽皮村妇指鱼甲的坚硬顽钝详细解释坚硬的表皮。太平广记卷二五七引皮日休文集皮日休唐皮

赖皮

抵赖耍赖皮详细解释形容刁钻撒泼,不讲道理。明徐元八义记酒家索钱赊酒无钱学赖皮。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四章我见过多少人,就没见过

地皮

供建筑用的土地地的表面阴雨天地皮潮湿详细解释地的表面。唐韩愈游城南题于宾客庄诗榆荚车前盖地皮,蔷薇蘸水笋穿篱。宋王禹偁苦

剥皮

剥去某物的外层除去任何动物蔬菜或水果的皮剥熊的皮剥去树皮种子的外壳或水果的皮详细解释剥去外皮。西游补第一回把那话儿咒子,

俏皮

俊俏形容人的容貌举止漂亮美好她长得俏皮得很说话幽默风趣俏皮话指用俏皮话责备嘲弄人索性把他俏皮了一下俏皮人详细解释形容人的

扯皮

无原则地争论纠缠我看总是要扯皮的详细解释无原则的争吵不负责的推诿。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六他不能再和她扯皮下去,要寻找

蛇皮

亦作虵皮。蛇的皮。梁书诸夷传倭蛇皮坚不可斫,其上有孔,乍开乍闭,时或有光,射之中,蛇则死矣。宋梅尧臣次韵和永叔石枕与笛竹

泼皮

流氓无赖这倪二是个泼皮专放重利债。红楼梦不成材的破落户泼皮活泼调皮他那年四十二岁还泼皮得很。陈佳瑜自忖详细解释流氓,无赖

刳形去皮

谓忘却形体和家国,而任乎自然。庄子山木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於无人之野。郭象注刳形,欲令无其身,忘其国,而任其自

笋皮

亦作笋皮。笋壳。北周庾信入道士馆诗野衣缝蕙叶,山巾篸笋皮。一本作笋皮。唐高适渔父歌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

裘皮

羊兔狐貂等动物的皮经过带毛鞣制而成的革。轻软保暖,用以制御寒服装。如裘皮大衣。

虎皮

老虎的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礼记曲礼上前有士师,则载虎皮。孔颖达疏若见前有兵众,则举虎皮於竿首,

吹牛皮

吹牛。萧军五月的矿山第五章你们先不要吹牛皮咱们要比一比。丁玲法网于阿小年纪轻一点,什么事都没有顾美泉老练和内行,也就没有

憨皮

顽皮调皮。红楼梦第三十回他们是憨皮惯了的,早已恨的人牙痒痒。

橡皮

硫化橡胶的通称用橡胶制成能擦掉石墨或墨水痕迹的文具详细解释硫化橡胶的通称。以橡胶或其他材料制成的文具,能擦掉石墨或墨水的

顶花皮

动物脑袋上有花纹的皮毛。水浒传第二三回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祇顾打。

水皮

水的表面。杨朔海市我看得出神,眼前刺溜一声,水里飞出另一条鱼,展开翅膀,贴着水皮飞出去老远,又落下去。孙犁白洋淀纪事荷花

一肚皮

满肚子。宋费衮梁溪漫志侍儿对东坡语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

臊皮

戏弄乱开玩笑。红楼梦第九九回我在这里和姨太太想你林妹妹,你来怄个笑儿还罢了,怎么臊起皮来了。三侠五义第一四回欺负他是个孤

蓝皮

底层涂饰完工之前的生皮

扒皮

喻残酷剥削。高玉宝高玉宝上工这人正是保长的父亲老周春富,外人都叫他老周扒皮的。

鸡毛蒜皮

亦作鸡毛蒜皮。比喻无关紧要的小事或毫无价值之物。孙犁白洋淀纪事石猴他们是为了报答你的恩情,才送给你你倒说是鸡毛蒜皮!柳青

栓皮

也称软木。栓皮栎等树皮的木栓层。质轻而软,富于弹性,隔热隔音不透水不透气不导电耐磨擦。可制救生圈软木砖隔音板瓶塞等。

麂皮

麂的毛皮棕色柔软可以制革

刮地皮

比喻贪官污吏搜刮民财一个月工夫随便你怎么下辣手刮地皮总捞不回本钱来吧详细解释喻贪官污吏百般搜刮民财。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蒙皮

把包起来或封起来把裹起来

鹿皮

鹿的皮。古代用作酬宾的礼物。管子大匡诸侯之礼,令齐以豹皮往,小侯以鹿皮报,齐以马往,小侯以犬报。国语齐语桓公知诸侯之归己

痂皮

伤口或疮口表面上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凝结而成的块状物,伤口或疮口痊愈后自行脱落。鲁迅书信集致萧军孩子的烫伤已好,可以走了,

乌皮

黑色的皮革。南史宋纪中文帝又辇席旧以乌皮缘故,欲代以紫皮。隋书礼仪志七其乘舆,远游冠服,白纱单衣,承以裠襦,乌皮履。拜山

射不主皮

谓射重在合于礼乐,不以中的为主。仪礼乡射礼礼,射不主皮。郑玄注礼射,谓以礼乐射也,大射宾射燕射是矣。不主皮者,贵其容体比

南皮

县名。秦置。今属河北省。汉末建安中,魏文帝曹丕为五官中郎将,与友人吴质等文酒射雉,欢聚于此,传为佳话。后成为称述朋友间雅

败鼓之皮

败破旧。破鼓皮可作药材。比喻虽微贱,却是有用的东西。

肚皮

方指腹部详细解释腹部肚子。敦煌变文集不知名变文儿觅富贵百千般,不道前生恶业牵,盖得肚皮脊背露,脚根有袜指头串。清平山堂话

耍赖皮

耍赖详细解释耍赖。魏巍东方第一部第五章

土方氏掌土圭之法,以致日景,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以辨土宜土化之法,而授任地者。王巡守,则树王舍。

怀方氏掌来远方之民,致方贡,致远物而送逆之,达之以节,治其委积、馆舍、饮食。

合方氏掌达天下之道路,通其财利,同其数器,壹其度量,除其怨恶,同其好善。

训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四方之传道。正岁,则布而训四方,而观新物。

形方氏掌制邦国之地域,而正其封疆,无有华离之地,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

山师掌山林之名,辨其物与其利害,而颁之于邦国,使致其珍异之物。

川师掌川泽之名,辨其物与其利害而颁之于邦国,使致其珍异之物。

{备逯}师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坟衍、{备逯}显之名物之可以封邑者。

匡人掌达法则,匡邦国,而观其慝,使无敢反侧,以听王命。

撢人掌诵王志道国之政事,以巡天下邦国国而语之,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都司马,掌都之士、庶子及其众庶车马、兵甲之戒令,以国法掌其政学,以听国司马。家司马,亦如之。

题库内容:

夏官的解释

官名。 《周礼》 载 周 时设置六官,以 司马 为夏官,掌军政和军赋。 唐 武则天 时,曾改兵部尚书为夏官,不久仍复旧名。参阅 《文献通考·职官六》 。后用为兵部的别称。 《歧路灯》 第一○五回:“﹝ 嘉靖皇帝 ﹞定目细看,并非武将,却是文臣……引见虽是夏官,旨意应 下吏 部。”

词语分解

夏的解释 夏 à 一年的第二季:夏季。夏天。夏令。夏播。夏熟。夏粮。 中国 朝代名:夏代。夏历。 指中国:华夏。 姓。 冬 部首 :夂; 官的解释 官 ā 在政府担任 职务 的人:官吏。官僚。官邸。官腔。官署。官厅。官爵。 属于 国家 的或公家的:官办。官费。官方。官府。 生物体上有特定机能的部分:感官。器官。五官。 。 姓。 民 部首:

《周礼·夏官司马·司弓矢》:

“司弓矢掌六弓、四弩、八矢之法,辨其名物,而掌其守藏与其出入。中春,献弓弩;中秋,献矢箙。及其颁之。王弓、孤弓以授射甲革、椹质者;夹弓、庾弓以授射豻侯、乌兽者;唐弓、大弓以授学射者、使者、劳者,其矢箙皆従其弓。凡弩,夹、庚利攻守,唐、大利车战、野战。凡矢,枉矢、絜矢利火射,用诸守城车战;杀矢、鍭矢用诸近射田猎;矰矢茀矢,用诸弋射;恒矢、庳矢用诸散射。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规,诸侯合七而成规,大夫合五而成规,士合三而成规。句者谓之弊弓。凡祭祀,共射牲之弓矢。泽,共射椹质之弓矢。大射,燕射,共弓矢如数并夹。大丧,共明弓矢。凡师役、会同,颁弓弩各以其物从,授兵甲之仪。田弋,充笼箙矢,共矰矢。凡亡矢者,弗用则更。缮人掌王之用弓弩、矢箙、矰弋、抉拾,掌诏王射,赞王弓矢之事。凡乘车,充其笼箙载其弓弩。既射,则敛之,无会计。槀人,掌受财于职金,以赍其工。弓六物,为三等;弩四物,亦如之。矢八物,皆三等。箙亦如之。春献素,秋献成,书其等以飨工,乘其事,试其弓弩,以下上其食而诛赏,乃入功于司弓矢及缮人。凡赍财与其出入,皆在槀人,以待会而考之,亡者阙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379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4
下一篇2023-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