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徐达常遇春尚在,朱棣靖难之役把明朝打烂,谁是最终受益者呢?

如果徐达常遇春尚在,朱棣靖难之役把明朝打烂,谁是最终受益者呢?,第1张

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做梦也没想到,他的精心布局并没有保住皇孙朱允炆的龙椅:干掉了能打的功臣宿将,却不可能干掉所有的儿子,即使燕王朱棣不起兵“靖难”,拥有“朵颜三卫”的宁王朱权、武定侯郭英的女婿辽王朱植也会萌生问鼎中原之心。

如果我们细看朱元璋后世玉牒,就会发现朱标薨逝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之后,大明帝国的危机就已经出现了,即使徐达常遇春仍在,也难以避免朱家藩王同室操戈,其激烈程度,可能会远超汉景帝年间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

如果这些人同室操戈打烂明朝,会不会被三个敌人捡便宜?我们细看《明史》就会发现,这三个明朝大乱的受益者,还真不姓朱。

为什么说如果徐达常遇春仍在,大明帝国只会更乱?这我们就得从朱元璋的一个做法说起了。

朱元璋大半辈子除了做游方僧人就是带兵打仗,颠沛流离戎马倥偬并不影响他生儿育女。

朱元璋比康熙皇帝玄烨还高产:玄烨有二十四个儿子参与序齿,而朱元璋有一个儿子封太子二十四个儿子封王。

实事求是地讲,朱元璋一开始并没有屠戮功臣之心,只要那些老兄弟做的不是实在太过分,他是不会大开杀戒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功臣抱团共赴黄泉的时间中窥见端倪:如果朱标仍在,朱元璋就不用担心内乱,但是朱标辞世之后,朱元璋就不能不提心吊胆了。

大明开国,朱元璋为了加深跟功臣宿将的感情,采取了一个历代帝王都会用的办法——联姻,为了简练文字,朱元璋的王公侯亲家,咱们只选大家熟悉的说:长子朱标,太子妃是开平王(按照追封最高爵位,下同)常遇春之女;次子秦王朱樉,正妃是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的妹妹、次妃是宁河王邓愈之女;四子燕王朱棣,正妃是中山王徐达之女;五子周王朱橚,正妃是宁陵郡王冯胜之女;十子鲁王朱檀,正妃是东瓯王汤和之女;十一子朱椿,正妃是凉国公蓝玉之女;十三子朱桂,正妃也是中山王徐达之女……

徐达作为明朝的开国功臣,虽然女儿一股脑的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自己却还是没能逃脱被杀的命运。

表面上看,是朱元璋“飞鸟尽良弓藏”的把戏。

毕竟徐达是明朝最强大的两名战将之一,

“是时称名将,必推达、遇春。两人才勇相类,皆太祖所倚重。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徐达。”(《明史》)

不过常遇春自己死得早,等不到朱元璋走狗烹了。

各种史书中,对于徐达的死,一般都给出如下的解释 (历史通们可以选择跳过这一段) :

朱元璋原本因为徐达的功劳非常大,赐给了他丹书铁券,还将自己当吴王时候的宫殿给他作为住所。

在洪武十七年,已经肃清了大部分外敌的朱元璋,开始肃清自己的亲信了。

而此时,留守北平的徐达得了背疽,于是朱元璋命令其长子徐辉祖将他迎回南京。

经过御医的诊断,徐达的病没有大碍,只是“此后切需忌食河鸭。”

然而没过多久,朱元璋就命令内建送来食物赐给了徐达,打开食盒一看,是一只全鹅。

此时的徐达瞬间就明白什么意思了,于是他含着眼泪将全鹅吃下,吃过以后还感谢天恩浩荡。

当然,不久,徐达就死了。

朱元璋为此悲痛不已“帝为辍朝,临丧悲怆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三爵。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明史》)

不过我们透过朱元璋和朱棣对徐达后人的处理方法,或许能够看出一些其他端倪来。

首先是徐达的女儿们。

他的大女儿嫁给了朱棣作为燕王妃。夫妻二人感情非常好,但是徐王妃却死的很早。

于是朱棣又打起了自己的三姨妹徐妙锦的注意。

然而貌美如花的徐妙锦却宁可出家为尼,也不愿意嫁给朱棣。

也有人认为,徐妙锦此人是后世杜撰出来的,不过我们可以从这个细节看出,朱棣对于徐家人感情很深。

其次,是徐达的儿子们。

大儿子徐辉祖在朱允炆登基以后,被加封为太子太傅;四儿子徐增寿则被授予了左都督的职位。

在朱允炆开始削藩以后,朱棣为了澄清自己,曾经将三个儿子派到京城做人质。

徐辉祖就对朱允炆说,这三个儿子中,朱高煦最为剽悍勇猛,他不但不会忠于璧下,甚至也不会忠于他的父亲,所以必须马上出掉。

然而徐增寿则极力为燕王的三个儿子开脱,甚至帮助他们逃跑。

后来在朱高煦逃跑的过程中,徐辉祖还派人去捉拿。经此一事,徐辉祖更为受到朱允炆的重视。

然而徐增寿却在朱棣靖难的过程中,不断的向朱棣传递京城的虚实,这让朱允炆非常气愤,最终在大殿之外将他斩首。

朱棣靖难成功以后,曾经询问过徐辉祖,然而徐辉祖却一言不发,拒绝拥戴新君朱棣。

甚至还写下“父亲是开国元勋并持有丹书铁券可免子孙不死”的言论。

朱棣虽然愤怒,但是顾及徐皇后的面子,还是免除了徐辉祖的死罪。而在永乐五年,徐皇后去世,徐辉祖也跟着一起走了。

根据以上表现,我们可以将徐达后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坚决拥护太子朱标的徐辉祖,当然后来他辅佐的是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另一类则是站在燕王朱棣身边的徐增寿。

徐达是在北平留守的时候被召集回京城的,而其后不久,就死于非命了;同时他的大女儿还嫁给了燕王作为王妃。

这就让人浮想联翩了,我们不妨以司马迁的春秋笔法来推测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

首先,徐达或许在北平期间,受到了女婿朱棣的暗示,让他在皇位继承这个问题上,站在朱棣这边。

然而此事被朱元璋所察觉,最终为了大明江山的顺利传递,不得不对自己的最得力干将下了杀手。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将徐达带回南京的人是后来坚决拥护朱允炆的徐辉祖,而不是站在朱棣这一边的徐增寿。

至于是不是用大鹅下的杀手,或者徐达到底有没有疾病,就不得而知了。

比较典型的例子:赵匡胤篡取后周江上的时候,仅有的能够逆转乾坤的人物就是后周大将符彦卿。

虽然符彦卿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都嫁给了后周世宗柴荣,然而在赵匡胤撺取柴家江山的时候,符彦卿却什么都不能做,因为他的三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

其次,徐达为了保全自己的家族,或许命令了自己的后人,一半站在燕王身边,一半站在太子身边,这样无论如何,都能留下来一条血脉。

因为徐达知道朱元璋和朱棣的脾气,朱元璋一定会将皇位传给朱标,而朱棣则一定不会服从。

此时朱棣又是手握重兵的藩王,所以一场大战也是在所难免的。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关原合战之前,真田家的长子真田信幸投靠了德川家康一方;而次子真田信繁则站在了石田三成一方。

这样虽然次子失败了,但是长子却将真田家延续了下去。

第三,朱元璋已经为这一切做好了准备。他虽然杀了徐达,但是并没有伤害他的子孙。要知道,朱元璋杀的很多功臣都是全族被灭的。

而在朱允炆登基以后,迅速的将徐辉祖封为高官。

这是帝王常用的手段,死之前打压一些有能力的人,好让自己的继承人有给予这些能人恩泽的空间,让他们死心塌地的侍奉继承人。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赵光义打压寇准;当赵恒即位以后,迅速启用寇准,并让他在澶渊之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推测,都是基于史书中的记载,至于真相是什么,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了。

不过我们相信,作为一代枭雄的朱元璋和一代名将徐达,他们之间,又怎么可能仅仅是“飞鸟尽良弓藏”的关系呢?

下一期,解毒君要解读朱元璋的另一员大将,蓝玉之死的谜团。

徐达家之所以能拥有两个国公爵位主要还是得益于徐达的大姑爷——明成祖朱棣,与徐达本人无关。徐达故后,终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惠帝朱允炆两朝,徐家只有徐达传下来的魏国公爵位,由其长子徐辉祖承袭。按常理来讲,徐家已经是位极人臣,基本不可能再有更多福利了。可他家偏偏遇上了不按常理出牌的朱棣,在野心、利益和面临被朱允炆削藩的压力催动之下,朱棣造反了,名为“靖难”。而在这期间,作为朱棣三个活着的小舅子,徐家兄弟分成了三派。

第一派是徐达的大儿子徐辉祖,也就是承袭了徐达魏国公爵位的那位。在朱棣造反的全过程中,这位爷始终坚决地站在朱允炆一边,和自己大姐夫对着干,甚至还披甲上阵,和自己大姐夫兵戎相见。(也不知道这位爷是不是脑子进水了,自己亲姐夫当皇帝怎么着也好过朱允炆吧?)朱棣打进南京城之后,估计开始也没想把自己这位小舅子怎么样,就想让他服个软,自己就坡下驴这事情也就算了。

可是这位爷不知道是不是哪根筋搭错了,誓死追随朱允炆,就是不服软。结果可想而知,被自己抢班夺权成功的大姐夫给革爵软禁了,一度还动了杀机。幸亏他老姐还活着,而且和姐夫关系还很不错,这位爷脑袋基本算是保住了。几年之后,徐辉祖在高墙(非明中都凤阳专门关押宗室的所谓高墙)之内郁郁而终,朱棣看在岳父和老婆的面子上,并没有除掉魏国公爵位,而是以“中山王(徐达死后被朱元璋追赠中山王,谥号“武宁”)不可无”为由(其实这是屁话,随便找个理由而已,定国公系难道就不能延续徐达的祭祀香火吗?),让徐辉祖的儿子徐钦承袭了魏国公爵位。毕竟还是一家人,这事情到此就算了了。但可能因为有这档子不愉快的往事,朱棣迁都北京时终究没带上岳父家的这一支后裔,而是让他们留在了南京。

第二派是徐达的次子徐膺绪,此人属于典型的逍遥派。可能是因为非嫡非长,也不是一般父母比较疼爱的老幺。所以,这位爷对于政治似乎也没太大兴趣。“靖难”时期也没有什么史料记载他卷入其中。总之,这位爷一生就是一个逍遥土财主,虽然没有像哥哥和弟弟那样飞黄腾达,但是也没有付出生命的代价,安安稳稳活到永乐十四年,后世世袭指挥使,也算是衣食无忧了。

第三派也就是徐达的小儿子、老幺徐增寿。感觉这位爷似乎有那么点儿蔫坏。表面上对朱允炆一直恭恭敬敬,一副忠臣孝子的模样,背地里却和自己大姐夫暗通款曲,把他所知道的朱允炆的军事机密、虚实,一股脑全透露给了朱棣 。不过,个人觉得,他的选择其实是最明智、最合理的。毕竟,朱棣和徐氏家族的关系才是最近的。不过,纸终究包不住火,这位爷和他大姐夫勾勾搭搭、狼狈为奸的事情最终还是被朱允炆知道了,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二五仔还能留?于是乎,朱允炆把他给宰了,但已经于事无补了,也就泄个愤而已。朱棣当上皇帝之后倒是没忘了这个小舅子,为了表彰他的功劳,额外又给了徐家一个定国公的爵位,由徐增寿的儿子徐景昌承袭,而且迁都北京时也没忘了把这位为自己丢了性命的小舅子一家捎上。

自此,徐氏家族成为了明朝二百多年唯一一例一门两公爵的世家大族,地位显赫。而且,分别在南京和北京开枝散叶,作为明朝第一世家,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187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