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夫毁山神》文言文阅读答案和翻译

《樵夫毁山神》文言文阅读答案和翻译,第1张

《樵夫毁山神》文言文阅读答案和翻译

樵夫毁山神

原文:康熙十五年,余姚有客山行,夜宿山神寺。夜半,有虎跪拜,作人言,乞食,神以邓樵夫许之。明晨,客伺于神祠外,果见一樵夫过之,逆谓曰:“子邓姓乎?曰:“然。”因告以夜所闻见,戒勿往。邓曰:“吾有母,仰食于樵。一日不樵,母且饥。死生命也,吾何畏哉?”遂去不顾,客随而觇之。樵甫采樵,虎突出从竹间。樵手搏数合,持虎尾盘旋久之。虎不胜愤,乃震哮一跃,负痛遁去,樵逐而杀之。客逆劳之。樵曰:“感君高义,盍导我至庙中。”既至,大诟死虎斥神曰:“今竟如何?”遂碎其土偶。

注释: 

康熙:清圣祖玄烨的年号。

余姚:古地名,在今浙江余姚县。

伺:等候;

祠:庙

逆:迎(上去)

谓:说

戒:告诫

且:将

觇(chān):悄悄地看。

甫:刚。

合:回合

遁:逃走

樵遂而杀之 遂:追上去

劳:安慰

高义:深厚的情义。

盍:何不。

既:已经;

诟:辱骂

竟:最终

然:是的

因:于是

译文: 康熙十五年,余姚县有个外地人在山中赶路,夜里住在山神寺。半夜,有只老虎来向山神跪拜,说著像人一样的话语,乞求山神赐给它食物。山神答应把邓樵夫给他。第二天早上,客人等待在庙外,果然看见一个樵夫经过,迎上去问:“您姓邓吗?”樵夫回答说:“是的。”客人就告诉他晚上听到的事情,告诫他不要前往。邓樵夫说:“我有母亲,靠砍柴维生,一天不打柴,母亲就会饿肚子。生死都是命中注定的,我有什么可怕的!”就头也不回的走了。客人尾随他偷偷地看。邓樵夫刚刚打上柴,老虎突然从竹林间窜出,邓樵夫徒手与它搏斗了几个回合,抓住老虎的尾巴转了很久。老虎很愤怒,于是咆哮著高高跳起,忍痛逃跑。邓樵夫追上去将它杀了。客人上前慰劳他,邓樵夫说:“感谢你深厚的情义,何不带我到庙中去?”到了庙里,邓樵夫大骂死虎并斥责山神说:“现在怎么样呢?”于是就将泥塑的山神砸碎了。

启示: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角度。

2、好心不能建立在损害他人基础上。

3、个人是可以反抗的,要自己积极努力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

龙世威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或翻译

问题纠错:“龙世威传”应为“尤世威传”。出自《明史》。

原文(依据课文有删改):

尤世威,榆林卫人。与兄世功、弟世禄并勇敢知名。天启中,世威积官建昌营参将,调守墙子路。七年迁山海中部副总兵。宁远告警,从大帅满桂赴援,力战城东有功,增秩受赐。

崇祯二年擢总兵官,镇守居庸、昌平。其冬,京师戒严,命提兵五千防顺义。俄命还镇,防护诸陵。四年代宋伟为山海总兵官,积资至左都督。

明年正月,贼陷凤阳。世威以二千五百骑赴之,抵亳州。会总督洪承畴出关讨贼,次信阳,命世威趋汝州。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雒南兰苹川朱阳关之险。及承畴既入关,贼避之而南,复由蓝田走卢氏。扼于世威,仍入商、雒山中。世威军暴露久,大疫,与贼战失利。世威及游击刘肇基、罗岱俱负重伤,军大溃。贼遂越卢氏,走永宁。事闻,命解任候勘。十年,宣大总督卢象升言:“世威善抚士卒,晓军机,徒以数千客旅久戍荒山,疾作失利。今当用兵时,弃之可惜。”乃命赴象升军自效。及象升战殁,自免归。

十五年以廷臣荐,命与弟世禄赴京候调。召对中左门,复告归。明年十月,李自成陷西安,传檄榆林招降。总兵官王定惧,率所部精兵弃城走。时巡抚张凤翼未至,城中士马单弱,人心汹汹。布政使都任亟集副将惠显、参将刘廷杰等与众议城守。众推世威为主帅。无何,贼十万众陷延安。廷杰募死士,乞师套部。师将至,贼分兵却之,攻城甚力。官军力战,杀贼无算。贼益众来攻,起飞楼逼城中,矢石交至,世威等战益厉。守七昼夜,贼乃穴城,置大礮轰之,城遂破。世威等犹督众巷战,妇人竖子亦发屋瓦击贼,贼尸相枕藉。世威被执,缚至西安。自成坐秦王府欲降之,世威不屈膝。自成怒,杀之。

问题及答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世威积官建昌营参将 积:累积

B次信阳,命世威趋汝州 次:驻扎

C布政使都任亟集副将惠显、参将刘廷杰等与众议城守 亟:急忙

D贼益众来攻,起飞楼逼城中 益:更加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A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雒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B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雒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C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雒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D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雒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尤世威因勇敢、有战功,官职得以提升。天启年间,尤世威不断升职,做到建昌营参将;后因跟随大帅满桂在城东奋战立下战功,他的职位又得到提升。

B尤世威曾因作战失利被解除职务。他率领的军队跟贼兵交战时,他和游击将军刘肇基、罗岱都负了重伤,因而导致大败。朝廷知道后就把世威的职务解除,让他听候查处。

C尤世威在朝臣中有较高威望。他被皇帝解除职务后,卢象升为他在皇帝面前求情;崇祯十五年因朝臣推荐,受命赴京等候呼叫;榆林城危急时大家推他当主帅。

D尤世威勇武忠诚,至死不屈。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攻占西安,发兵十万大力攻打榆林,世威等拼死守城,榆林失守被俘后,他至死不降,以身殉国。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世威善抚士卒,晓军机,徒以数千客旅久戍荒山,疾作失利。(2)世威等犹督众巷战,妇人竖子亦发屋瓦击贼,贼尸相枕藉。(均见下面的“翻译”。)

翻译:

尤世威,榆林卫人。他和哥哥世功、弟弟世禄三个人都以作战勇敢闻名于世。天启年间,世威累积官衔做了建昌营参将,被调去守卫墙子路。天启七年升任山海中部副总兵。宁远地区向朝廷报告有紧急情况发生,尤世威跟着大帅满桂赶去支援,在城东与敌奋战,立下战功,得到提拔和赏赐。

崇祯二年,世威升任总兵官,镇守居庸、昌平。这年冬天,京城的军队严密防备,朝廷命令他率兵五千防守顺义。不久朝廷命令他返回驻地,防守保护皇陵。崇祯四年,他接替宋伟担任山海总兵官,累积升官的资历升任左都督。

第二年正月,贼寇攻下了凤阳。世威带领两千五百名骑兵前往,到达亳州。恰好碰上总督洪承畴出关讨贼,驻扎在信阳,洪承畴命令世威赶赴汝州。他才到两天,承畴也来了。当时贼寇看到河南的官兵势力强盛,都跑到关中去了。因为世威的部下都是精兵强将,承畴让他和参将徐来朝分别驻守在永宁、卢氏一带的山里,以便扼守雒南兰草川、朱阳关的险要之地。等承畴入关后,贼寇躲开他向南逃,又从蓝田逃到卢氏一带来。他们被世威拦截后,又逃进商、雒一带的山中。世威的军队在野外驻扎久了,军中瘟疫流行,跟贼兵交战失利。世威及游击将军刘肇基、罗岱都身负重伤,军队大败。贼寇于是越过卢氏,直奔永宁。这件事被朝廷知道后,(朝廷)下令解除了世威的职务,让他听候查处。崇祯十年,宣大总督卢象升说:“世威善于安抚士卒,懂得军事,只是因为他的几千外调来的士兵久守荒山,疾病发作,才交战失利。现在正值用兵之时,不用他是可惜的。”朝廷于是命令世威到卢象升的大军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等到象升战死,世威自请罢免官职,回家去了。

崇祯十五年,因为朝臣的推荐,皇帝命令世威和他的弟弟世禄赴京等候呼叫。皇帝召他们到中左门问了一次话,他们又请假回乡去了。第二年十月,李自成攻占西安,传布檄文到榆林招降。总兵官王定怕了,率领所统辖的精兵弃城逃跑了。当时巡抚张凤翼还没到任,榆林城里兵力薄弱,人心惶惶。布政使都任赶忙召集副将惠显、参将刘廷杰等人与大家一起讨论守城之事。大家推举世威当主帅。不久,贼军以十万兵力攻下延安。刘廷杰招募死士,请求河套地区的部队出兵援助。援兵将到,贼寇分兵击退了他们,更加用力攻城。官队奋力作战,杀死了无数的贼兵。贼寇增加兵力来攻打,架起楼车逼近城中,箭、飞石不断地打过来,世威等更加勇猛地战斗。他们防守了七个昼夜,贼兵开始挖地道通向城内,又用大炮轰城,城最终被攻破。世威等人继续指挥众人进行巷战,妇女、儿童也扔房上的瓦攻击贼兵,贼兵的尸体堆满各处。世威被活捉,被绑到西安。李自成坐在秦王府里想让其投降,世威不愿投降。李自成恼了,把他给杀死了。

陆元方卖宅的文言文阅读翻译和答案

《陆元方卖宅》原文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

曾:曾经

直:通“值”,价值

因:就;于是

甚:很;非常

出水:排水

闻:听见

遽:就

辞 :拒绝

侄:侄子

以为言:就此说了埋怨的话

尔:这样

是:这是

诳:欺骗

但:只

翻译

陆少保,字元方(陆少保)曾经 在洛阳城卖一栋房子,家里人要把房子卖了换钱,买(房子)的人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只是没有排水的地方罢了。”买(房子)的人听到(他说的话)后,立刻拒绝不买了。子侄们埋怨了他几句,陆元方说:“不这样,这是欺骗对方了。”

高中文言文阅读和翻译(郭树德 编)答案

你是不是要这种东西?

10年广东卷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身窥,据此可无北顾之忧。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千户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 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举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 谢黄《后登陆》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语诸侯曰… 谈论

B.委尸填满沟壑 放置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标志

D.噫!我固无姜 祸患

答案B。委,放置,丢弃。

解析A语,说。C识,明白,知晓,动词。D恙,病,担忧。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今俞瑱得之 乃令吴玉守之

B利为彼有 宜为报仇

C降家皆为上所杀 儿为所误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答案B

解析B,利为彼有,为,二解。其一,介词,表被动。其二,判断动词,不译。宜为报仇为+动词,判介词,省小宾。译:给,替。A,代词,且皆代居庸关。C,表被动,为…所结构。D,方位地点。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3分)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值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答案D

解析排除法。1句,地势之要,2句,喻证地势之要,皆与形势分析无关。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答案C

解析敌方间谍,错。原文中,“获贼间谍”,其人为宋忠部下。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翻译: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

赋分:授予,古今异义1分,省略句1分,大意1分。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著)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

赋分:麾,1分,河,1分,大意1分。

2003年中考常州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作品的演奏,读过了他那玩语言的自传以后。

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的。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

我见过马达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这人就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不在“ ”,而在表现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远不能满足我的“好奇”。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才得到部分的满足。

更多来自:京翰初中语文辅导网。上面有去年各地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及答案的汇总

龙山雪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

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

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注释

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

呆白:苍白

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

欱:同“喝”

薄:稀薄

许:上下 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 敌:抗

翻译

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侍

候。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苍头(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年纪大的

伙计)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积雪将酒气吞噬,竟然喝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著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

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一直到山脚下,满身是雪的站着。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

回来了。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窃:( )②辄默记 辄 ( )③儿痴如此 痴( )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热也 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窃:( )②辄默记 辄 ( )③儿痴如此 痴( )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热也 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一、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 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

4 ①代词,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词,指尺子;

④代词,指尺子; ⑤代词,指鞋。

二、1 ①窃:偷偷地; ②辄:就; ③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④恬:坦然; ⑤挞: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么,为什么。

2 ①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著书就著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3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三、1 ①啖:吃。 ②出:驱除。

2 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四、1 ①自:从。 ②是:这。

2 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 记述; 议论。

5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

6 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

答案:

虹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6分)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中,予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①。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⑦。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 孙彦先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卓帐:竖立帐篷。②绡縠(xiāo hú):一种丝织品。

8.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使 人 过 涧

(2)盖 夕 虹 也

答案:(1)使人/过涧 (2)盖/夕虹也

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予使契丹:_______________ (2)相去数丈:_______________

(3)立涧之东西望:___________ (4)逾山而去:_______________

答案:(1)出使 (2)距离 (3)向西 (4)越过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虹是雨中的日光影像,日光照在雨珠上就有虹出现。

11.请从文中找出任意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是时 久之 次日

1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说明的两个重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虹的变化和形成原理。

参考译文

相传虹能到溪流或山涧里喝水,确实是这样。熙宁年间,我出使契丹,到了那极北方黑水境内的永安山下建起帐篷。这时刚好雨后初晴,看见彩虹出现在帐篷前的山涧中。我和同事靠近山涧观赏它,看到一条虹的两端都垂到涧中。叫人越过山涧,隔着虹相对站立,距离大概有几丈,中伺如隔着一层薄纱。从涧的西边往东看就能看见,这是傍晚的虹。而站在涧的东边往西看,在阳光的闪烁下却什么都看不见。过了很久,虹稍微偏向正东方,越过山峰离去了。第二天走了一段路,又看到了虹。

孙彦先说:“虹是雨中的日光影像,日光照在雨珠上就有虹出现。”

好的,求点赞。

痴趣 文言文阅读答案

1)非有是火 是:这 濡墨而书 濡:蘸

2)陶渊明对煮饭的火作揖表示感谢;贾岛在年终,取一年所有的诗,用酒祭奠,补偿耗费的精神。

3)疯疯癫癫,有趣

说起契丹,你能想到什么呢?很多读者,最先想起且津津乐道的,或许是萧太后、韩延寿、天门阵、南院大王萧峰、燕云十八飞骑……。

乔峰剧照

毋庸讳言,虽然现在媒体发达,信息来源渠道众多,但很多读者对契丹历史、文化的了解,或许仍主要来源于《杨家将》、《天龙八部》等小说、影视。上述文学、艺术作品对契丹历史、文化的叙述,或语焉不详,或错误频见。即便在一些通俗性的介绍契丹历史的著作中,也往往着重于契丹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对契丹礼俗,甚少着墨。因而,很多读者对本文将要叙述的契丹人的“祭山仪”、“瑟瑟仪”、“柴册仪”等礼俗,或许闻所未闻。

有的礼俗,如“拜日仪”、“皇帝亲征仪”等,用望文生义之法,尚能推测个大概;有的礼俗,用望文生义之法,也能推测出一些准确的解释,如“柴册仪”,当是指行礼时,用木柴作为道具之一;有的礼俗,用望文生义之法,就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如“祭山仪”是祭祀山神的礼仪吗?“瑟瑟”本有轻微的风声、身体颤抖等涵义,“瑟瑟仪”又是什么鬼?莫非是行礼的人,就象跳大神的巫师那样,身体颤抖、胡言乱语吗?……上述“望文生义”,其实都是错误的。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上述不甚为今人熟悉的契丹礼仪。

一、祭山仪

“祭山仪”并不是契丹人祭祀山神的礼仪,而是契丹人祭祀天、地神祗的礼仪。之所以取此名,大概与祭祀地点位于辽朝最大的陪都——中京(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以西约15公里的铁匠营子乡和大明镇之间的老哈河北岸)东稍偏北的木叶山上有关。

契丹人之所以在木叶山上祭祀天、地神祇,是因为契丹人将木叶山视为本民族的发祥地。《辽史·地理志》记载,很久以前,有神人乘白马,从马盂山浮土河向东而来;有天女乘坐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二位神人在木叶山相遇、相恋,结为配偶。他们诞育了八个儿子,子孙繁衍绵绵,族属愈多,分为八个部落,演变成为契丹人。

举行“祭山仪”时,要在木叶山上设天神、地祗的神位。具体做法是:在山中植一颗“君树”,作为天、地神祇的象征;“君树”前栽植群树,如同群臣站列朝班一样。又并排栽两棵树,作为神门。

皇帝、皇后到达后,夷离毕(职掌刑狱之官)具礼仪。祭祀神灵的牺牲,有赭色(红褐色)和白色的马、黑色的牛、红色及白色的羊。上述牺牲,都是雄性牲畜。然后,仆臣宰杀牺牲,将它们的肢体割开,悬挂在君树上。太巫将酒浇在牺牲上。礼官向皇帝禀奏:各项祭祀礼仪准备妥当,可以举行正式的祭神礼仪了。

皇帝、皇后事先穿戴好祭服:皇帝头戴金冠,身穿白绫袍,腰系红带,悬鱼,用犀玉刀错作为装饰,脚穿络缝黑靴;皇后头发上系着红色的头帕,身穿络缝红袍,悬挂玉佩,双结帕,脚穿络逢黑靴。

契丹贵族

在众官忙碌着准备各项祭祀礼仪时,皇帝、皇后骑在马上,契丹各部首领及命妇(各部首领及勋贵众臣之妻)站立等待;群臣在南,命妇在北。

礼官向皇帝禀报礼仪准备就绪后,皇帝、皇后驱马来到君树前,下马,登上祭坛,在坛上预先设置的御榻上就坐。群臣,命妇分班依次就坐。群臣、命妇合班,向神位行拜礼。结束后,群臣、命妇各回各位。

皇帝、皇后到天神,地祗神位前,向天、地神祇敬献牺牲供品。皇帝、皇后分别用酒二爵、肉二器祭奠。礼毕,宰相、“惕隐”(辽朝职掌皇族事务的职官,相当于汉族政权的“宗正”)依次向君树、群树敬献牺牲供品。礼毕,皇帝率叔父们绕神门树转三圈,其他部族的首领们则要转七圈。并在皇帝率领下,礼拜天、地神祇。大臣、命妇各举一奠。皇帝又命中丞奉茶、果、饼饵各二器,奠于天、地神祗之位。太巫身穿白衣,致辞三次。

辽太宗耶律德光

祭祀礼毕后,礼官将祭神的牺牲、酒水,分发给皇帝、皇后及群臣享用,谓之“饮福”、“受胙”,象征众人将得到神灵的福佑。帝、后、群臣依尊卑次序,依次饮用。

随着佛教在契丹的传播和盛行,辽太宗时,将原本在幽州大悲阁供奉的白衣观音像迁到木叶山,建庙供奉。“祭山仪”祭拜神树后,增“诣菩萨堂仪”仪节。

二、瑟瑟仪

“瑟瑟仪”是契丹人祈雨的礼俗。或许在很多人的观念中,降雨多少,主要对农耕民族影响巨大。因而,早在先秦时,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汉族前身)人,就创立祈雨的礼仪——雩祭。且基本被秦汉以后历代传承。因而,很多人难免误解:象匈奴、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无需祈雨。

祈雨

其实,虽以畜牧业为主,兼有农业的契丹人,对降雨的多寡,也非常敏感。毕竟,降水稀少,草木枯萎,也严重影响牲畜的食源。因此,若发生旱灾,契丹统治者也要卜择吉日,举行“瑟瑟仪”来祈雨。

与比较常见的汉族人祈雨祭拜龙王习俗不同的是,契丹人祈雨前,先要搭建“百柱天棚”。祈雨时,在百柱天棚下悬挂先帝御容(画像),皇帝先祭奠历代祖先,然后率群臣射柳。

契丹人的端午射柳求雨

皇帝射毕,亲王、宰执依次各射一次。射不中者,要向射中者敬酒。

射柳的第二天,在天棚东南方位,由巫师主持“祭柳”礼仪。巫师用酒醴、黍稗作为祭品,奉献给柳神,并向柳神祈祷。皇帝、皇后在东面方位祭拜。礼毕,皇族子弟依次射柳。最后,将祭品依等级赐给众人。

祭礼举行三天后,如果下雨,皇帝就会将四匹马、四套衣服赐给“敌烈麻都”(礼官)。如果不下雨,就将水浇在“敌烈麻都”身上,以示惩戒。

三、柴册仪

“柴册仪”是辽代皇帝将登基礼与古老的民主推举首领传统结合形成的礼仪。举行“柴册仪”前,必须卜择吉日,预先搭建好柴册殿、柴册坛。柴册坛有三级(层),用黑漆的木头制成。然后放在高32尺(宋元时,一尺约合今3168cm),用带皮的榆柴叠成的柴堆上。柴册坛上铺有“百尺毡”、“龙文方茵”(龙形花纹的方垫),安置御帐,还设有“再生室”。

“柴册仪”开始时,皇帝要先进入“再生室”,行“再生仪”,即模拟诞生的礼仪,以缅思母后生育恩德。

然后,契丹八个部族各选数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皇帝前后左右引导、跟随、扶翼皇帝到柴册殿东北隅,行拜日礼。礼毕,皇帝乘马,由外戚中选出的一名老者御马。皇帝骑马急驰,然后假意从马上掉下来,摔在地上。御者、随从迅即赶来,用毡覆盖在皇帝身上。象征年轻的皇帝能在前辈们的辅佐下,顺利成长。

然后,皇帝到高地上站定。众大臣,诸部首领陈列仪仗,遥望皇帝,行跪拜礼。皇帝命侍从宣读诏书说:“先帝去世,诸位伯叔父兄俱健在,当选其中的贤者,立为皇帝。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吗?”群臣应众口一声的回答说:“臣等受皇帝厚恩,陛下明德,我们誓死拥戴、追随陛下。”听到众臣、部落首领们的答辞后,皇帝下令说:“既然大家没有异议,我就即位,满足大家的心愿。我将信明赏罚,有功者升职,有罪者黜免。”众人回答说:“唯命是从。”

礼仪结束后,皇帝及众大臣、部落首领们依次祭拜先帝御容。皇帝举行盛大宴会,宴飨群臣。

第二天,皇帝走出柴册殿。在护卫太保扶翼下,登上柴册坛。在“龙文方茵”上供奉七庙祖先神主。北、南府宰相率群臣环绕皇帝站立。祷告礼毕,枢密使捧玉玺、玉册,礼官宣读册立皇帝诏书,读毕,枢密使称皇帝尊号,向皇帝呈献玺、册,群臣三呼万岁,皆拜。

礼毕,皇帝更衣,拜诸先帝御容。然后宴请群臣,各有赏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200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