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走一回,攀攀净峰山,玩玩净峰寺,怎么样?我投履过的古今胜迹,不算是太多,却未必说少。但我从来顽固地认知,休管山籁海韵、人文地理,或是风土民习、寺院庙观,当自有个性特色,才是它内存资质,拥有的软实力。
那么,净峰寺属什么景点专区?答曰:以静取胜。
净峰山走势绵延起伏,宛若游龙趋向岛屿犄角。林竹苍莽,浪涛飞卷,三面水域亲昵环抱。净峰寺呢,听当地人说,自诞生起始,就偎依这山林深腹,数百载之久了。介乎陆地海峡交接线,似乎有一种古老脱俗、拒绝尘世喧嚣的意味。
地势地貌,天然形成的先决条件,注定了净峰山的孤独。在我看来,宁谧呀幽寂呀,不仅是幻化于空间的现象,其实是人心理直觉,激发的感悟,才是正能量,最有征服力。所以,山峻不在于险、水秀不在于奇。净峰寺呵,单凭个“静”字,叫得颇响的“独家新闻”,怎是了得!
我慕名走进大岞半岛,坐落惠安县境东部的渔镇,净峰山与寺聚焦我视力圈上。第一时间第一地点,我取得了核实,这一脉南国丘陵,东土一方神坛,美得清纯,静得空灵,演示了它独特所在,崛起个小小“品牌”,人气融融呢。
举步悄悄,我先拜见弘一法师。上世纪中叶,官方和民间联手,在寺里增设“弘一法师纪念馆”。法师云游此间的活动资料,笔砚文具、稿笺书籍、信札印石、字帖墨宝、真容小照,乃至日用器具,搜集得够多够足。给予法师生前行踪添加新定位,给予净峰寺积淀文化内涵,强化了可读性。
遥想当年,应是净峰寺的静态佳境,挽住弘一法师的脚步。他自杭州虎跑寺南下,抵达泉州,上着一袭袈裟,下趿一双芒鞋,游遍晋江流域乡镇村社,后来看中净峰寺,驻跸了不短时日,心情好极了,竟舍不得离开,甚至萌发寿满大限圆寂于该寺的念想。
立体化了的一段历史,凸显我的眼前。足立于世上,论才华论威望,弘一法师为人所敬佩。可恰值流年韶华,人生与事业如日中天,他却突然一转身遁入空门,撂给后世沉重的背影。他选修最严厉的“南山律宗”,将失传七百多年的教义,研究、整理,潜心“抢救”。默默甘作苦行僧。
从祝发皈依佛祖,到“悲欣交集”的绝笔,因因果果,至今仍是文坛一个形象之谜,仍被哓哓不休争议。说来挺有意思,我曾经觅寻过弘一法师的踪迹,发表过相关文字,可对他的人生变异,同样也无从理顺思路。或许净峰寺的实践,让他获得新的体会,唯有他自己晓得。
伴随晨钟暮鼓,弘一法师踽踽独行,格外聚精会神。他诵经室里释经弘法,禅斋室灯下坐道论文。有一天,劳作罢了,开窗透气采光,似火的晚霞,触动他的灵感,想象菊花绽放的灿烂,随即草就一首《净峰种植口占》:我到为种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赠与净峰寺的咏菊诗,原件全文钤刻诗碑上。我肃立披诵,脑海中模拟出弘一法师的情状。他心净如水,执着黄笺握支毫笔,或山岩坐看天风海涛,或密林踱步且吟且歌。渔灯聚远岸,花影护禅门,衬托得他微驼的侧影,那么瘦削寒素,然而又是那么慷慨和悲悯!
借助指尖滑行,沿字体笔画顺过一遍。我不是在临摹书法,而是探索法师的心路历程,诗章背后无字的偈语。蓦然间,记起在福州西禅寺内,曾见过他的另一题诗,也是描绘菊花形象的: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我低眉思忖。如果说,那先前西禅寺的一首,表达“殉教”的意识,以身命相许,走向了极致。那么,再看净峰寺这后一首,语境分明地寄意人生,召唤“后来人”。法师功德圆满,不愧为顶格标识的一代高僧。
出家人的情怀,弘一法师厌弃流俗浮躁,着意并迁单于净峰寺,他的思想和佛学研究,无疑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人活一世,不管他走什么路,对社会一二贡献,就非常不容易。可弘一法师在这修行,为后人留下那么多成就,肯定是不可或缺的一笔。
标识顶格的人物,再说一位,姓张名岳。净峰寺幸甚,山澄水明,潮涨、汐退、鸟语、泉鸣,更为宁静填充了厚度,有诗的意象,如梦的魔幻。自四面八方吸引有识之士的眼球,明代惠安大才子张岳,当是一个。既入净峰寺,莫忘去结识张岳呐。
张岳与净峰山寺有缘,祖籍净峰一侧的西头村,母亲和夫人均为此地人氏。换句话说,大岞半岛的山与海,将他养育成优秀的儿女。张岳自小才智过人,胸襟坦荡而有骨气。在《明史》的文字页码里,张岳赫赫载名,而且是个倍受点赞的名宦。
人一旦出了名,故事也就多。有关张岳的传闻,我听过种种。印象中最难忘的,是一则《张岳煮鬼》。某年间爆发一场恶性瘟疫,村民惨死者无数。邻居小孩不幸被传染,发烧、昏厥,性命危矣。母亲的悲啼,使张岳看不下书。便抽身过去探视。脚刚跨入屋,小孩竟起坐嘻笑玩耍。待他一转身走开,母亲哀哭又起。诡诈现象夹有蛊术!令张岳生疑。
该怎么破除呢?反复暗暗检验后,张岳大大惊喜,原来瘟鬼惧怕他的威仪。这下鼓足了勇气,决心斗斗恶魔。张岳墨书许多大条幅“张岳在此”,送各家各户张挂门楣床头。偏偏这邻居家不贴,他匿藏其布帐后。那些无地作祟的恶鬼,狠狠地扑向小孩。张岳一声断喝,将瘟鬼们全给吓倒在地。
接下来难题明摆着,瘫积成堆的瘟鬼怎么处置?张岳灵机一动,招呼乡亲们协力动手,左抓一撮右拎一串,索性扔进铁锅。尚有剩下的,通通扫入蒸笼,扣上蒸笼盖,旺火熬化成药汤。村子内外又复始了笑声,欢叫张岳名字起舞狂欢。
有点神奇对不对?但不过“野史”,乡里村民自古口口相传至今。而真实的张岳呢,请不妨去会会老大人吧。从正殿一侧迈步,穿越幽长的廊庑,瞧去吧,围墙的巨石岩壁下,有一列典故式的人物造像,均系惠安历史上的英杰,咱们的张岳位居其间。
生于斯长于斯,近在咫尺的净峰寺,浓绿浅翠锁深院,城春草木深,定然是个业术专攻的好去处。张岳开始亲近山寺,或攻诗书,或练武功,厚墙广庭内,闪现着他的身影。可以说,为这年轻人的前程,净峰寺铺下第一张“红地毯”。后来无论走到何处,大岞半岛净峰寺,最是牵挂着他的乡愁。
至明朝正德年间,张岳去赶考,中举升级,名登龙虎榜,官至殿阁大学士。与他同朝的大剧作家汤显祖杰作迭出,《牡丹亭》轰动大江南北,还是他的学生哩。尤其勤政、廉洁、悯民,铁定是张岳自律的信条,“未尝入一珠”,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留取清白在人间。
“出道”之后,张岳大半生奔波仕途,多次奉命外派,往广西江西广东贵州四川等地任职,无论事务管理,无论军旅指挥,屡获朝廷勖勉,政声远播。人生如过客,张岳乞骸告老了,他仍以静为主旨,遁入“老地方”,在净峰寺里立书著说、会友玩棋,也微服访贫苦查灾情。但他一如既往,严戒滥施权力插手地方政事。史学家叹曰:“为民仰之,山增而高矣”,足见对他品格的景仰褒彰。
张岳是净峰的骄傲,他作古过后,父老乡亲将他泥塑纪念,坐定已五六百个年头了,人呼“张净峰”。张岳将“静”字具像化了,你看他素衿正襟,头扎土绠纶巾,双眼目光炯炯,手抚柔柔美须,似乎随时招你品茶叙话。寒暑易节,改不了一副谦谦君子风度,怎生不叫你忍俊不禁,心增三分敬畏!
与此同时,也免不了引人猜忌,张岳难道什么都不思不想?农家子弟的张岳大人,历练成为大儒兼良将,一朝重臣、一代风流,何况身前身后功成名就,驰誉于世。返回故里,他虽结庐人境,然而地偏心自安。
盘桓了一圈,我真切感受净峰寺的静,静出了威力,静出了魅力,莫怪这个方家那个达人,尽管时代不同,却一样神迷心驰。弘一法师取“静”,执着信仰,潜心于经书教义,自我书写了传奇。张岳大人好“静”,远离时弊流俗心绪不受扰乱,保证头脑清醒,坚守住人格尊严与名节。休管古今哪个时代,文人也好,政客也好,均是相当罕有的、可贵的。
我联想起咱们先祖创立的三大国教,儒家奉行独善其身,修身齐家治国;释家推举万事皆空,“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道家崇尚知足常乐,力主“物物而不物于物”。所有教义无不以“静”为准线,“静”可意会,却拙于言传,“静可修心,静极生慧”,阅不尽人生真谛社会哲理!
左旁嘿嘿嘿爆笑,有人唱喏了佛号,朗声说道:伟人虽已往生西去,佛心不废,精神永在!嗬,原来是该寺的方丈,额头光斑烁烁,胸吊一圈黑亮捻珠,拊掌合十说道。经他“玄机”一语点破,省掉我的多余赘述。
前面山径上,骤然一阵杂遝细碎脚步声响,由远渐近,才惊回我的思绪。嗬,身姿绰约一群女子,闪现山麓翠色背景下。净峰的大岞小岞一带,不论老幼不分四季,女子一式黄斗笠花头巾,短襟窄袖上衣,宽筒裤赤脚板。有人概括为:封建头、民主肚、解放脚。对啦,惠安女造型的发祥地。
趁机补述一点,艺术塑造归艺术塑造,惠安女勤劳与善良本色,也是相当扬名的。祖辈觳觫于生活底层,命运的抗争,追取生存价值,她们站起优秀的群体。看这一行“黄斗笠”吧,笑语盈盈,足踏弯弯栈道,散漫地相随,犹似原野春光里的飞花。笑语盈盈,给山仪水态注入了活力。
可能又是“礼佛日”,惠安女们肩挑手提着果盒,结伴向佛爷添油燃香上供。迢迢岁月,承受太多人祸天灾磨难,生存系数几乎归零。教训太惨重,她们自持解除痛苦表达方式,即入寺求“静”。从现实角度诉求,菩萨保佑吧,降临福祉吧,世道安定、年月富庶,阖家大小勇健能干,她们就很知足了。世袭的习俗行为,也算对于“静”,作出又一类解读与诠释。
伫足山门石阶顶,感慨如涌。记忆不期然回放出一轴经典水墨画,命题《深山藏古寺》,那线条那色块,将“静”的看点,叙述得多么精美精彩,“宁静而致远”,意蕴无限哟。我突发狂想,想稍作修改, “深山”应标净峰山,“古寺”也应署名,叫净峰寺。或许,完整这古画版本,仍不失为难得的启示录?
1 文言文阅读梁书萧景传
梁书萧景传 译文:萧景字子昭,高祖的堂兄弟。
父名崇之,字茂敬,是左光禄大夫道赐的儿子。道赐共有三个儿子:长子萧尚之,字茂先;次子太祖文皇帝;第三子萧崇之。
起初,萧道赐居住在乡里时,注重礼节待人谦让,为众人所推举,从宋太尉江夏王参军做起,最后做到治书侍御史,齐朝末年,追赠散骑常侍、左光禄大夫。萧尚之性情敦厚,有德行有度量,任司徒建安王中兵参军,一府的人称他为长者;琅笽王僧虔特别喜欢他,每件事都同他商量决定。
升迁步兵校尉,死于该职。天监初(502),追封谥号文宣侯。
萧尚之的儿子萧灵钧,任职齐朝的广德县令。高祖义师到达时,灵钧代理会稽郡事。
不久去世。高祖即位,追封灵钧为东昌县侯,食邑一千户。
灵钧的儿子萧謇继承。萧崇之凭借才干贵显,为政崇尚严厉,做到冠军将军、东阳太守。
齐永明中钱塘唐之谋反,别的军队攻破东阳,萧崇之遇害。天监初(502),追封谥号忠简侯。
萧景八岁跟随父亲在州郡,服丧期间以绝食遵礼闻名。长大之后爱好学习,有舌辩之才,能决断事情。
齐朝建武中(496),授职晋安王国左常侍,升迁永宁县令,他的治理为百城第一。永嘉太守范述曾任郡守时,号称廉洁,平素十分佩服萧景的为政,便在郡门上贴出告示说:“各县有疑难积留的问题,可从永宁县令那里得到解决。”
不久,萧景因病卸去官职。永嘉人胡仲宣等千人到官署,上表请准萧景为郡守,未获准许。
内调骠骑行参军。永元二年(500),因为长沙宣武王懿的功劳,授职步兵校尉。
这年冬天,宣武王遇害,萧景也逃难。高祖义师到达时,任命萧景为宁朔将军、代理南兖州军事。
当时天下不安宁,江北粗鄙楚人各自凭依坞堡,萧景对他们显示自己的威信,首领相继赤衣露体捆住自己去请罪,很快境内都安定了。中兴二年(502),升迁都督南兖州诸军事、辅国将军、监管南兖州。
高祖即位,封萧景为吴平县侯,食邑一千户,仍为使持节封号、都督南兖、北兖、青、冀四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南兖州刺史。诏令萧景的母亲毛氏为国太夫人,礼节如同王国太妃,假给金章紫绶。
萧景任刺史时,清廉谨慎有决断力,明了刺史的职责,文案没有积压的,部下不敢欺瞒他,官吏百姓像神一样畏惧他、尊敬他。遇上荒年,按照人口赈济,在路上做稠粥送给饥饿的人,死者送给棺材,百姓都很信赖他。
天监四年(505),梁军北伐,萧景率军出淮阳,攻破宿预。遇到母亲去世,诏令起用为代理官职。
天监五年(506),萧景班师回朝,授职太子右卫率,迁任辅国将军、卫尉卿。天监七年(508),升迁为左骁骑将军,兼任领军将军。
领军管理天下兵要,监局官僚,旧吏多骄奢*侈,萧景任职严厉恳切,官吏十分恭敬。制局监的人都是接近皇上为皇上所宠爱的人,深感不能胜任其职,因此不能久留其中。
不久萧景出封使持节称号,督察雍、梁、南秦、北秦、郢州的竟陵、司州的随郡诸军事、信武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天监八年(509)三月,魏朝荆州刺史元志率七万之众侵犯潺沟,驱逼群蛮,群蛮都渡过汉水来降梁。
议事的人认为蛮人一直是边界的忧患,可就这个机会消灭他们。萧景说:“蛮人走投无路时来投顺我朝,杀掉他们是不审慎的。
况且魏军来犯,常与蛮人发生矛盾,如果将蛮人全部杀掉,则魏军来犯便无所障碍,非长久之策。”于是打开樊城之门接受蛮人的归降。
接着令司马朱思远、宁蛮长史曹义宗、中兵参军孟惠俊在潺沟攻打元志,大败元志,生擒元志的长史杜景。斩首万余级,漂流的尸体覆盖了汉水,萧景派中兵参军崔绩收尸埋掉。
萧景刚到州郡时,免除欢迎他的羽箭,仪仗、器物、服饰一类,不烦扰官吏百姓。修筑城垒,一再警戒边备,整理辞讼,劝农桑。
郡县都改节自励,州内安定,沿汉水六千多里,抢劫的、盗窃的几乎绝迹。天监十一年(512),征召萧景为右卫将军,兼任石头戍军事。
天监十二年(513),又封使持节称号,督南兖、北兖、北徐、青、冀五州诸军事、信威将军、南兖州刺史。天监十三年(514),征召为领军将军,担任宫廷警戒,明了十州郡增减情况,每月增加俸禄五万。
萧景为人高尚,有风骨和魄力,善于辞令。在朝廷为众人所崇敬。
对高祖来说虽然是堂兄弟,但对萧景礼节很隆重,军国大事,都与萧景商量决定。天监十五年(516),加封侍中。
天监十七年(518),太尉、扬州刺史、临川王宏因犯法而免官。诏书说:“扬州必须缉理,应当得到这方面的人才。
侍中、领军将军、吴平侯萧景能够胜任此事,可以安右将军身份监管扬州,并设置佐史,侍中如同从前,就在他的家开府。”萧景告别亲人居住扬州,言辞十分恳切恻隐,甚至于流泪,高祖不答应。
监管扬州时特别能决断事情,符令严整。有一老农妇曾经上诉得到萧景给的符节,回到县里,县官没有马上散发,农妇对他们说:“萧监州的符节,烧了你的手,怎么敢留着它呢!”萧景被人们如此地畏敬。
天监十八年(519),萧景多次上表请求辞去官职,高祖没同意。第二年,出封使持节称号,散骑常侍、都督郢、司、霍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郢州刺史。
准备出发,高祖在建兴苑为他饯行,对着他流泪。不久回到。
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①乖:阻挠。
②按:查办。③故事:先例。
④曲直:谁是谁非。2B。
A副词,相当于“于是”。②副词,相当于“竟然”。
B①②介词,相当于“凭借”。C①介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②动词,相当于担任。D①副词,相当于“故意”。
②副词,相当于“原来”。3(1)谁如果触犯了徐有功的杖刑,大家也一定斥责惩罚谁。
(2)向你们请求为任知古等免罪,给予他们再活下去的机会。(3)做臣子的虽然应疾恶如仇,但侍奉君主一定要顺从君主的美意行事。
4①以德治狱,对罪犯不施杖刑(见第一段前半部分对徐的扼要介绍)。②在天子面前为无辜受构陷者争理(见第一段后半部分)。
③巧救受构陷的裴行本等七人免死(见第 二段所记内容)。④为受构陷的唐奉一争理没有成功(见第三段的记述)。
[译文]徐有功,是国子监博士徐文远的孙子。被单荐为明经,累官转为蒲州司法参军,连续受封为东莞男。
处理狱讼对人宽大仁慈,不施用拷打的惩罚,官吏百姓都感激他对人有恩又讲信义,递相约定说:“谁如果触犯了徐大人的杖刑,我们大家也一定斥责惩罚他。”因此,大家争相听从他的号令,他在整个任职期间,没有杀戮一个犯人。
载初元年,累功升迁为司刑丞。当时酷吏周兴、来俊臣、丘神绩、王弘义等捏造罪名陷害无辜的人,受陷害的人都抵得上极刑的处罚,王公大臣们都十分害怕,没有谁敢正面出来为他们说话,只有徐有功对他们持从轻饶恕的观点,凡下到大理寺的诏令,他都一一复议,把他们释放出来,前前后后得到救活的有几十户上几百户人家。
徐有功经常在朝庭上争论谁是谁非,武则天用严厉的神色诘问他,身边的人没有不万分恐惧的,而徐有功却面不改色,据理力争更加急切。不久,徐有功被转为秋官员外郎,后转为郎中。
不久,凤阁侍郎任知古、冬官尚书裴行本等七人被诬陷应判处死刑,武则天对王公大臣们说:“古人用杀人的办法使杀人案件停息,我现在用施恩义的办法使杀人的案件停息,特向你们几位请求饶恕任知古等人的罪过,赐给他们活下去的机会,授给他们官职,以观察他们的悔改效果。”来俊臣、张知默等人又抗拒武则天的旨意上表请求申张法律,武则天不答应,来俊臣就单独拿出裴行本的案卷,重新核实前面的罪行,上奏章说:“裴行本暗中做背逆国法之事,他状告张知謇和卢陵王谋反不切合实际,其罪应当斩首。”
徐有功反驳他的奏章说:“来俊臣反对英明君主使罪臣再生的恩赐,使圣人以德治国之策受到削弱。做大臣的虽然应当疾恶如仇,但是事奉君主必须把顺从其美意放在首位。”
裴行本终于得以免除死罪。道州刺史李仁褒和他的弟弟榆次县令李长沙,又被唐奉一陷害,唐高宗在朝处理完政务之后私下里议论了一下李氏兄弟的吉凶祸福,打算审讯李氏,要诛杀他们,徐有功又坚决为他们争辨,不能奏效。
秋官侍郎周兴参奏徐有功说:“我听说两汉的先例,贴近臣下蒙骗皇上的处以腰斩之刑,当面欺骗皇上的也斩;《礼》上又说:为罪民解释破坏法律的要杀。徐有功故意释放反叛的囚犯,他的罪行不能赦免,请皇上审查他的罪行。”
武则天虽然没有答应拘押讯问徐有功,但到底还是因此事受牵连而被免去了官职。过了很久,朝廷又重新起用徐有功担任左台侍御史,武则天特地赞扬他跟其他大臣不同。
当时远近的人听说徐有功被重新授予官职,都高兴地互相庆贺。
3 毛荀传文言文翻译毛洵,字子仁,吉州吉水人。天圣二年进士,又中拔萃科。性至孝,凡守四官,再以亲疾解任,执药调膳,尝而后进,三月不之寝室。父应佺通判太平州,卒官,母高继卒于池阳舟次。持锸荷土以为坟,手胝面黔,亲友不能识,庐于墓凡二十一月,朝夕哭踊,食裁脱粟。诸生请问经义,对之流涕,未尝言文。抱疾归,数日而卒。郡以孝闻,赐其家帛五十匹、米五十斛。兄溥,字文祖,亦以哀毁卒于舟中。
毛洵,字子仁,吉州吉水人。天圣二年的进士,又考中拔萃科。为人至孝,当了四次官,每次都因为双亲生病的原因解职。他送药做饭,每次都要亲自尝了才送给高堂,曾有三月不进自己的卧室的事迹。他的父亲毛应佺在太平州任通判,在任上去世了,母亲高氏跟着在乘船经过池阳的途中辞世。他亲自拿锸担土来做坟,手起了茧,脸晒黑了,亲友都认不出他了,他又在墓边搭了草庐守墓达二十一个月,朝夕哭啊念啊,每餐只吃糙米。弟子们向他请教经书的文义,毛洵只能对着他们流泪,从来不谈文字。后来他因为生病而回家,过了几天就去世了。郡里听说了他的孝道,赐给他家帛五十匹、米五十斛。他的兄长毛溥,字文祖,也因为哀伤过度在舟中去世。
4 请帮我解决这一段文言文~~~~~~~~~~~~~~~宋璟,邢州南和(今河北邢台南和县)人。宋璟耿直有气节,爱好学习,善于文辞。他做官为人正直,武则天看中他的人才。张易之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有谋逆的话,拉着张说作证人,将要去朝廷作证的时候,张说害怕了,宋璟对张说说:“人的名誉和道德是最重要的,不要诬陷好人来求得自己免罪。因为这个被贬官,也是很光荣的。如果你不实说的话,我就要闯进朝堂去救魏元忠,和你一起死。”张说被他的话感动,就以实话回答审问,魏元忠免于死罪。唐玄宗驾临东都洛阳,中途驻扎在崤谷,马路狭隘,使车马发生了拥堵事故,皇帝下令罢免河南尹李朝隐、知顿使王怡等人的官职。宋璟说:“您年纪正处于鼎盛时期,现在才开始巡视地方,因为道路没有修好而治这两个人的罪,因为这个官员们都遵办(修建豪华道路),以后肯定会被一部分臣子蒙蔽。”唐玄宗连忙命人撤销了处罚。宋璟谢罪说:“您一开始因为恼怒责怪他们,因为我的话又赦免了他们,这就是把过失归咎到您身上,而把恩情归结到我身上。不如暂且让他们在朝中待罪,然后在下令让他们官复原职,这样就合适了。”唐玄宗认为他说的对。皇后的父亲王仁皎死了,将要埋葬,沿用昭成皇后(唐玄宗母亲)父亲窦孝谌的旧例,皇后父亲的坟高五丈一尺。宋璟等人请求按制度办理,皇帝已经表示同意了,第二天,皇帝又下诏让按窦孝谌的标准办。宋璟把诏书还给皇上说:“节俭,是道德中最重要的要的;奢侈,是罪恶中最严重的。超越励志进行厚葬,这是前世告诫后人的,所以古代的墓都没有坟。国家明白人的情感深厚,所以制定了制度,不因为人而动摇,不因为爱憎而改变。倘若皇后的意见无法改变,请您准许让一品官员的功臣死后埋葬在他的陵墓的旁边,坟高四丈,差不多都照顾到了。”皇帝当即就准许了他的请求。宋璟风度高远,人们都无法揣测他的度量。圣历(武则天年号)之后,突厥默啜凭借自己强大的兵力,屡次侵犯边境,突厥九个部落头领之一的拔曳固,仗着刚打了胜仗轻率出兵,被唐朝军队阻击并杀死,入蕃使郝灵佺把他的头颅送到京城。郝灵佺自以为回来后必然会被赏赐。宋璟看到皇帝还年少,担心后来邀宠求利的人滥用武力,为国加生事,就压下了这件事,过了一年,才提拔郝灵佺为右武卫郎将,郝灵佺愤懑不平吃不下饭而死。张嘉贞后来担任宰相,审阅档案,看到宋璟的防微杜渐的言语,没有不失声叹息的。
颂词说:“宋璟性格刚正,唐玄宗一向尊敬忌惮,常常改变自己的意思采纳他的意见。所以唐朝的史臣说,宋璟善于坚持道理使国家处于端正的状态。这是上天让他辅佐唐朝得以中兴的。啊!宋璟不肯赏赐边境的大臣,但是天宝之乱,唐朝最终经历了战乱的灾难,可以说的上宋璟有先见之明了。但是唐朝历史三百年,辅政的大臣不少,单单推崇早唐房玄龄、杜如晦,晚唐的姚祟、宋璟,为什么呢?君臣间的际遇,实在是太难的了!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7分)遥同 杜员外审言过岭 ① [唐]沈小题1:颔联中诗人回忆洛阳美丽的风光,想象南方崇山峻岭可怕的湿热之气,两相对比,倍觉凄苦,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
(内容、手法、情感各1分)小题2:诗人被流放到“天长地阔”的岭南,友人不知“人何处”,岭南京城相隔“万余里”,内心无限愁苦。(2分)但未见诗人表现得痛苦不堪,绝望怨恨,而以“何时重谒圣明君”一句收尾,表达了思念君王的赤诚,节制了悲伤的情感。
(2分) 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主在考查情景交融手法,答题时应该从内容、手法、情感三方面着手分析,三者缺一不可。小题2:试题分析:《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
杜审言,字必简,初唐诗人,杜甫的祖父,因曾任膳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员外两人都于公元705年(神龙元年)流放岭南。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
佺期《初达驩州》诗中说:“流子一十八,命予偏不偶。配远天遂穷,到迟日最后。”
由此可推知佺期在未过岭之前已收到了审言的“过岭”诗。当自己来到大庾岭时,触景生情而作“遥同过岭”的和诗。
这首诗写得情景交融,哀而不怨,流利晓畅,是初唐七律的佳制。 。
6 请帮我解决这一段文言文~~~~~~~~~~~~~~~宋璟,邢州南和(今河北邢台南和县)人。
宋璟耿直有气节,爱好学习,善于文辞。他做官为人正直,武则天看中他的人才。
张易之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有谋逆的话,拉着张说作证人,将要去朝廷作证的时候,张说害怕了,宋璟对张说说:“人的名誉和道德是最重要的,不要诬陷好人来求得自己免罪。因为这个被贬官,也是很光荣的。
如果你不实说的话,我就要闯进朝堂去救魏元忠,和你一起死。”张说被他的话感动,就以实话回答审问,魏元忠免于死罪。
唐玄宗驾临东都洛阳,中途驻扎在崤谷,马路狭隘,使车马发生了拥堵事故,皇帝下令罢免河南尹李朝隐、知顿使王怡等人的官职。宋璟说:“您年纪正处于鼎盛时期,现在才开始巡视地方,因为道路没有修好而治这两个人的罪,因为这个官员们都遵办(修建豪华道路),以后肯定会被一部分臣子蒙蔽。”
唐玄宗连忙命人撤销了处罚。宋璟谢罪说:“您一开始因为恼怒责怪他们,因为我的话又赦免了他们,这就是把过失归咎到您身上,而把恩情归结到我身上。
不如暂且让他们在朝中待罪,然后在下令让他们官复原职,这样就合适了。”唐玄宗认为他说的对。
皇后的父亲王仁皎死了,将要埋葬,沿用昭成皇后(唐玄宗母亲)父亲窦孝谌的旧例,皇后父亲的坟高五丈一尺。宋璟等人请求按制度办理,皇帝已经表示同意了,第二天,皇帝又下诏让按窦孝谌的标准办。
宋璟把诏书还给皇上说:“节俭,是道德中最重要的要的;奢侈,是罪恶中最严重的。超越励志进行厚葬,这是前世告诫后人的,所以古代的墓都没有坟。
国家明白人的情感深厚,所以制定了制度,不因为人而动摇,不因为爱憎而改变。倘若皇后的意见无法改变,请您准许让一品官员的功臣死后埋葬在他的陵墓的旁边,坟高四丈,差不多都照顾到了。”
皇帝当即就准许了他的请求。宋璟风度高远,人们都无法揣测他的度量。
圣历(武则天年号)之后,突厥默啜凭借自己强大的兵力,屡次侵犯边境,突厥九个部落头领之一的拔曳固,仗着刚打了胜仗轻率出兵,被唐朝军队阻击并杀死,入蕃使郝灵佺把他的头颅送到京城。郝灵佺自以为回来后必然会被赏赐。
宋璟看到皇帝还年少,担心后来邀宠求利的人滥用武力,为国加生事,就压下了这件事,过了一年,才提拔郝灵佺为右武卫郎将,郝灵佺愤懑不平吃不下饭而死。张嘉贞后来担任宰相,审阅档案,看到宋璟的防微杜渐的言语,没有不失声叹息的。
颂词说:“宋璟性格刚正,唐玄宗一向尊敬忌惮,常常改变自己的意思采纳他的意见。所以唐朝的史臣说,宋璟善于坚持道理使国家处于端正的状态。
这是上天让他辅佐唐朝得以中兴的。啊!宋璟不肯赏赐边境的大臣,但是天宝之乱,唐朝最终经历了战乱的灾难,可以说的上宋璟有先见之明了。
但是唐朝历史三百年,辅政的大臣不少,单单推崇早唐房玄龄、杜如晦,晚唐的姚祟、宋璟,为什么呢?君臣间的际遇,实在是太难的了。
7 求 旧唐书 新唐书 有关武则天部分 原文+翻译卷六 本纪第六 ◎则天皇后 则天皇后武氏,讳曌,并州文水人也。
父士彟,隋大业末为鹰扬府队正。高祖行军于汾、晋,每休止其家。
义旗初起,从平京城。贞观中,累迁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
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
大帝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时皇后王氏、良娣萧氏频与武昭仪争宠,互谗毁之,帝皆不纳。
进号宸妃。永徽六年,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
高宗称天皇,武后亦称天后。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
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
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大帝崩,皇太子显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既将篡夺,是日自临朝称制。
庚午,加授泽州刺史、韩王元嘉为太尉,豫州刺史、滕王元婴为开府仪同三司,绛州刺史、鲁王灵夔为太子太师,相州刺史、越王贞为太子太傅,安州都督、纪王慎为太子太保。元嘉等地尊望重,恐其生变,故进加虚位,以安其心。
甲戌,刘仁轨为尚书左仆射,岑长倩为兵部尚书,魏玄同为黄门侍郎,并依旧知政事。刘齐贤为侍中,裴炎为中书令。
嗣圣元年春正月甲申朔,改元。 二月戊午,废皇帝为庐陵王,幽于别所,仍改赐名哲。
己未,立豫王轮为皇帝,令居于别殿。大赦天下,改元文明。
皇太后仍临朝称制。庚午,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
太常卿兼豫王府长史王德真为侍中,中书侍郎、豫王府司马刘祎之同中书门下三品。 三月,庶人贤死于巴州。
夏四月,滕王元婴薨。改封毕王上金为泽王,葛王素节为许王。
丁丑,迁庐陵王哲于均州。闰五月,礼部尚书武承嗣同中书门下三品。
秋七月,突厥骨咄禄、元珍寇朔州,命左威卫大将军程务挺拒之。彗星见西北方,长二丈余,经三十三日乃灭。
九月,大赦天下,改元为光宅。旗帜改从金色,饰以紫,画以杂文。
改东都为神都,又改尚书省及诸司官名。初置右肃政御史台官员。
故司空李绩孙柳州司马徐敬业伪称扬州司马,杀长史陈敬之,据扬州起兵,自称上将,以匡复为辞。冬十月,楚州司马李崇福率所部三县以应敬业。
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大总管,率兵三十万以讨之。杀内史裴炎。
丁酉,追削敬业父祖官爵,复其本姓徐氏。十二月,前中书令薛元超卒。
杀左威卫大将军程务挺。 垂拱元年春正月,以敬业平,大赦天下,改元。
刘仁轨薨。三月,迁庐陵王哲于房州。
颁下亲撰《垂拱格》于天下。夏四月,内史骞味道左授青州刺史。
五月,秋官尚书裴居道为内史,纳言王德真配流象州,冬官尚书苏良嗣为纳言。诏内外文武九品已上及百姓,咸令自举。
是夏大旱。二年春正月,皇太后下诏,复政于皇帝。
以皇太后既非实意,乃固让。皇太后仍依旧临朝称制,大赦天下。
初令都督、刺史并准京官带鱼。 三月,初置匦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由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
夏四月,岑长倩为内史。六月,苏良嗣为文昌左相,天官尚书韦待价为文昌右相,并同凤阁鸾台三品。
右肃政御史大夫韦思谦为纳言。三年春正月,封皇子成义为恒王,隆基为楚王,隆范为卫王,隆业为赵王。
二月,韦思谦请致仕,许之。夏四月,裴居道为纳言,夏官侍郎张光辅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庚午,刘祎之赐死于家。秋八月,地官尚书魏玄同检校纳言。
四年春二月,毁乾元殿,就其地造明堂。山东、河南甚饥乏,诏司属卿王及善、司府卿欧阳通、冬官侍郎狄仁杰巡抚赈给。
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
皇太后大悦,号其石为"宝图",擢授同泰游击将军。 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
秋七月,大赦天下。改"宝图"曰"天授圣图",封洛水神为显圣,加位特进,并立庙。
就水侧置永昌县。天下大酺五日。
八月壬寅,博州刺史、琅邪王冲据博州起兵,命左金吾大将军丘神绩为行军总管讨之。庚戌,冲父豫州刺史、越王贞又举兵于豫州,与冲相应。
九月,命内史岑长倩、凤阁侍郎张光辅、左监门大将军鞠崇裕率兵讨之。丙寅,斩贞及冲等,传首神都,改姓为虺氏。
曲赦博州。韩王元嘉、鲁王灵夔、元嘉子黄国公撰、灵夔子左散骑常侍范阳王蔼、霍王元轨及子江都王绪、故虢王元凤子东莞公融坐与贞通谋,元嘉、灵夔自杀,元轨配流黔州,撰等伏诛,改姓虺氏。
自是宗室诸王相继诛死者,殆将尽矣。其子孙年幼者咸配流岭外,诛其亲党数百余家。
十二月己酉,神皇拜洛水,受"天授圣图",是日还宫。明堂成。
永昌元年春正月,神皇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七日。三月,张光辅为内史,武承嗣为纳言。
夏四月,诛蒋王恽、道王元庆、徐王元礼、曹王明等诸子孙,徙其家属于巂州。五月,命文昌右相韦待价为安息道大总管以讨吐蕃。
六月,令文武官五品已上各举所知。秋七月,纪王慎被诬告谋反,载以槛车,流于巴州,改姓虺氏。
韦待价坐迟留不进,士卒多饥馑而死,配流绣州。八月,左肃政御史大夫王本立同凤阁鸾台三品。
辛巳,诛内史张光辅。九月,纳言魏玄同赐死于家。
冬十月,春官尚书范履冰、凤阁侍郎邢文伟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改羽林军。
1 明史何楷传文言文翻译
何楷,字元子,漳州镇海卫人bai。
天启五年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
崇祯时,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改刑科给事中。流贼陷凤阳,毁皇陵。
楷劾巡抚杨一鹏、巡按吴振缨罪,而du刺辅臣温体仁、王应熊,言:「振缨,体仁私人;一鹏,应熊座主也。逆贼犯皇陵,神人共愤。
陛下辍讲避殿,感动何楷撰《诗经世本古义》臣民。二辅臣独漫视之,欲令一鹏、zhi振缨戴罪自赎。
情面重,祖宗陵寝为轻;朋比深,天下讥刺不恤。」忤旨,镌一秩视事。
又言:「应熊、体仁奏辩,明自引门生姻娅。刑官瞻徇,实由于此。
乞宣dao谕辅臣,毋分别恩仇,以国事为戏。」应熊复奏辩。
楷言:「臣疏未奉旨,应熊先一日摭引臣疏词,必有漏禁中语者。回」帝意动,令应熊自陈,应熊竟由是去。
吏部尚书言登、莱要地,巡抚陈应元引疾,宜允其去。及推劳永嘉代应元,则言登莱巡抚本赘员。
楷亦疏驳之。楷又请给赠都御史高攀龙官,诰赐左光斗诸臣谥,召还惠世答扬。
疏多见听。屡迁工科都给事中。
2 明史何楷传文言文翻译何楷,字元子,漳州镇海卫人。天启五年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时,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改刑科给事中。流贼陷凤阳,毁皇陵。楷劾巡抚杨一鹏、巡按吴振缨罪,而刺辅臣温体仁、王应熊,言:「振缨,体仁私人;一鹏,应熊座主也。逆贼犯皇陵,神人共愤。陛下辍讲避殿,感动
何楷撰《诗经世本古义》
臣民。二辅臣独漫视之,欲令一鹏、振缨戴罪自赎。情面重,祖宗陵寝为轻;朋比深,天下讥刺不恤。」忤旨,镌一秩视事。又言:「应熊、体仁奏辩,明自引门生姻娅。刑官瞻徇,实由于此。乞宣谕辅臣,毋分别恩仇,以国事为戏。」应熊复奏辩。楷言:「臣疏未奉旨,应熊先一日摭引臣疏词,必有漏禁中语者。」帝意动,令应熊自陈,应熊竟由是去。吏部尚书言登、莱要地,巡抚陈应元引疾,宜允其去。及推劳永嘉代应元,则言登莱巡抚本赘员。楷亦疏驳之。楷又请给赠都御史高攀龙官,诰赐左光斗诸臣谥,召还惠世扬。疏多见听。屡迁工科都给事中。
3 文言文翻译阮籍曾从容不迫地对他说:“我平时曾经游历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
司马昭很高兴,便授予他东平相的职位。附:阮籍传全文选自《晋书》中列传第十九: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
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尝随叔父至东郡,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开一言,自以不能测。
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籍诣都亭奏记曰:“伏惟明公以含一之德,据上台之位,英豪翘首,俊贤抗足。开府之日,人人自以为掾属;辟书始下,而下走为首。
昔子夏在于西河之上,而文侯拥彗;邹子处于黍谷之阴,而昭王陪乘。夫布衣韦带之士,孤居特立,王公大人所以礼下之者,为道存也。
今籍无邹、卜之道,而有其陋,猥见采择,无以称当。方将耕于东皋之阳,输黍稷之余税。
负薪疲病,足力不强,补吏之召,非所克堪。乞回谬恩,以光清举。”
初,济恐籍不至,得记欣然。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济大怒。
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后谢病归。
复为尚书郎,少时,又以病免。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
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宣帝为太傅,命籍为从事中郎。及帝崩,复为景帝大司马从事中郎。
高贵乡公即位,封关内侯,徙散骑常侍。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
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
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
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
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
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
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或问楷:“凡吊者,主哭,客乃为礼。
籍既不哭,君何为哭?”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我俗中之士,故以轨仪自居。”
时人叹为两得。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
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 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
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
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
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籍能属文,初不留思。
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著《达庄论》,叙无为之贵。
文多不录。 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
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其略曰:“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
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
少称乡党,长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
独不见群虱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
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于裈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此亦籍之胸怀本趣也。
译文为:《阮籍传》译文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父亲阮,魏国的丞相掾,在当世知名。阮籍容貌奇美俊伟,志气开阔奔放,傲然独立,任性不受羁绊、喜怒不显露在表情上。
他博览群书,尤其喜好《老子》《庄子》。嗜酒并能够长啸,又很会弹琴。
当他得意时,竟忘记了自己的形骸和举止。当时人多说他痴呆,只有他同族兄长阮文业每每赞扬佩服他,认为他超过自己,因此大家都一齐称赞他奇异的才能。
阮籍本有剂世之志,正当魏晋之际,天下多有变故,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阮籍为此不参与世事,便经常饮酒至醉。文帝司马昭想为武帝司马炎向阮籍求婚,阮籍醉了六十天,文帝没有说话的机会才中止。
钟会多次问他。
4 张旭工书文言文翻译李肇张旭工书
原文
张旭工书,精楷法,尤善狂草,独树一帜。性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世号为“张癫”,又称“草圣”。——唐李肇《国史补》
译文
张旭擅长书法,精于楷书,尤其擅长狂草,独树一帜。生性酷爱喝酒,每当(喝得)大醉之后,(一边)喊叫(一边)狂跑,然后下笔写字,有时(甚至)用头蘸上墨来写字。醒了以后,自己看着(写的字)认为是神妙之笔。当时称之为“张癫”,又称之为“草圣”。
5 魏徵解惑的文言文翻译原文
(唐)太宗问魏徵:“观近古帝王,有传位十代者,有一代两代者,亦有身得身失者,朕所以常怀忧惧,或恐抚养生民不得其所,或恐心生骄逸,喜怒过度然不自知,卿可为朕言之,当以为楷则。”徵对曰:“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伏愿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终之美,则万代永赖。”
译文
唐太宗问魏征:“我看古往今来的这些个帝王、他们的国家有的传了十多代、有的只传了一两代、甚至有的帝王自己打下了江山却又自己丢了江山。所以我时常心怀忧虑。有时害怕自己不能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有时害怕自己心中产生骄傲享乐的心思,变得过分的欢喜或愤怒、但我自己却不能知道这些,爱卿应该给我说一说,我会把你的话当成日常行为的守则。”魏征回答说:“欢喜和愤怒这两种情绪,贤明的人和愚钝的人都会拥有。贤明的人能够节制自己,不会是自己过度的欢喜或愤怒。而愚钝的人则会放纵这两种情绪,很多时候都会有过失。微臣希望皇上您能够一直节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美德到最后都能够保存、那么千秋万代都会传颂您的贤明。”
6 谁知道《明史·何楷传》翻译,麻烦提供下,绝对好评何楷(1594-1645),字玄子,号黄如,漳浦县镇海卫人。
居住湖西赵家城村下梧石湖山,又建居漳州府城“何衙内”。何楷小时候很聪明,读书常常过目不忘,被村人称为神童。
天启五年(1625),何楷考中进士。朱延禧想推荐他在词馆工作,何楷不答应。
这时,又恰逢阉党魏忠贤大肆残害朝廷官员,何楷就没有被任命官职。他回家建造紫芝书院,讲学其中,为家乡培养人才。
当时,漳浦镇海卫设有码头,一些恶霸在征税,渔民痛苦不堪,何楷就把这情况向监司反映。在何楷的努力下,码头的征税被永远革除了,老百姓们异常欢喜,纷纷称颂何楷的恩德。
崇祯七年(1634),何楷被起用,授予户部主事,晋升员外郎。何楷以廉洁能干闻名于世。
崇祯皇帝下诏各部门推举言官,大臣们皆推举何楷。于是,何楷就改任刑科给事中,再转任工科右侍郎,又转任兵科左侍郎,晋升工科都给事中。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陷安徽凤阳,毁掉朱元璋的皇陵。何楷弹劾安徽巡抚杨一鹏、巡按吴振缨,以为他们有罪责,应受惩罚。
并向皇帝当面讽谏辅臣温体仁、王应熊,说:“振缨,是体仁的亲戚;一鹏,是应熊的老师。你们两个人不能坐视不管。
逆贼侵犯皇陵,神和人都异常愤怒。陛下听了也很伤心,停止了听讲学,退避不上朝,臣民见陛下如此看重这件事,很是感动。
唯独你们两位辅臣对这件事漫不经心,还想让杨一鹏、吴振缨戴罪立功。你们之间的感情再深厚,也不能慢待祖宗陵寝,你们之间的朋党再牢固,也不能不抚恤天下人的讥刺。”
何楷与二辅臣意见相左。何楷又上疏说:“应熊、体仁应上奏辩论。
第二天,两人自己带领门生、亲家和连襟上朝论说此事。刑部官员由于敬仰他们,徇私情,放过他们,不追究责任。
何楷乞求皇上宣旨温体仁、王应熊二辅臣,告诉他们不要太看重个人间的恩情和仇恨,而把国家大事当儿戏看待。王应熊上奏折辩论。
何楷说:“臣上疏了,却还未奉旨,王应熊则先一日摘引臣的疏词,想必是有人把臣的疏词泄漏了。”崇祯皇帝听了,也认同此事,就命令王应熊自己上朝陈说,没想到王应熊承认了。
后来,崇祯皇帝下诏逮捕杨一鹏、吴振缨入北司狱,何楷由此官升一级。吏部尚书说登州、莱州是国家的重要地盘,巡抚陈应元推说身体有病,不好好把守,应该让他离职,回家养病。
朝廷就推举劳永嘉代替陈应元,劳永嘉说莱州、登州设巡抚原本是多余的。何楷上疏驳论了此事,强调登州和莱州的重要性。
何楷请求崇祯皇帝,赐给被阉党残害而死的都御使高攀龙官职,补赐给左光斗等大臣谥号。应该下诏令,平反被阉党残害的官员,张扬正义,让皇帝的恩惠在世上发扬光大。
何楷多次上疏,崇祯几乎都听取他的意见。何楷也多次担任工科都给事中。
何楷做事敏捷、干练、稳重。凡是那些文章奏折、书札,都自己亲自起草,不曾刻意雕琢,就能娓娓道来几千字,语言流畅、精炼、准确,凡是看过的人都赞赏他为“经纶心手”,何楷因此名声响于朝廷内外。
崇祯皇帝对百官贪污之事很是气愤,想要狠心治理此事,使百官廉洁清正,于是贪官被下诏入狱的频频皆是。何楷援用老制度,虽然没有明确规劝用省刑,但用省刑的意向很是明显,他不用酷刑,只是用绝妙的方法让官员们认罪,可见他也很爱护百官,希望他们能重新做人。
何楷还善于心计。当军需物资严重匮乏,年额缺至二百三十余万时,何楷就上疏陈述要多发行钱币,以缓解司农之急。
另外,他提出均衡收入和开支、分地界、准搭配等办法,都凿凿可行,即使在当时不被实施,也可见一斑。何楷博览群书,特别留心经学,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他都坚持读书,好学不倦。
读完自己的书,他常常向别人借书读,这家的书读完,再向另一家借。崇祯十一年(1638)五月,崇祯皇帝因为火星以相反方向行走,因此要减少伙食开支并修身反省。
兵部尚书杨嗣昌却主张增加筹款,并上疏引用前代的历史事实为自己辩护。何楷和南京御史林兰友、黄道周等五人先后论说杨嗣昌的做法不当。
何楷说:“嗣昌引建武款塞事,欲借以申市赏之说,引元和田兴事,欲借以申招抚之说,引太平兴国连年兵败事,欲借以申不可用兵之说,只是巧言附会罢了。引永平二年马皇后事,更不知指斥安在。”
但是,崇祯皇帝袒护杨嗣昌,不听何楷的建议。六月,杨嗣昌父亲死了,杨嗣昌本应回家丁忧守孝。
可是,崇祯皇帝为了一己之私,夺情起用他,让他入阁为大学士,仍掌兵部。何楷与黄道周、林兰友、刘同升、赵士春等五人先后聚集在京城弹劾杨嗣昌夺情,说他不仅不守孝,还推荐本应守孝的陈新甲夺情,接替卢象升担任宣大总督,不忠不孝,违背了我朝以孝治天下的礼制。
何楷等五人的弹劾,震动朝野,一起被称为“夺情五谏”。崇祯皇帝大怒,把何楷贬官两级,调任南京国子监丞,其他弹劾杨嗣昌夺情的人也纷纷被贬官外调。
当时,江南有一个叫北孝秀的学者,写了一些文章,想拜见国子监官员。国子监官员侯某是榜监生,他是此次拜见的引见人,收取了北孝秀大量钱财,各主管部门都不敢过问,何楷秉公审理了此事。
何楷办事大公无私,廉洁自律,守法奉公,侯某很是惊慌,于是归还所有佣金,并主动承认。
翻译:
顾宪成字叔时,江苏无锡人。万历四年( 1576 ) 在乡试中取得第一。万历八年中进士,授职户部主事。大学士张居正生病了,朝臣群起为他祈祷,顾宪成不干。同僚代他签名,他拿笔去掉。
万历十五年( 1587 ) 考核京城朝官,都御史辛自修掌管考核事宜。工部尚书何起鸣被排在拾遗之列,辛自修因不对执政大臣之意获罪。给事中陈与郊秉承旨意,主张把何起鸣、辛自修一同论罪,实际上是攻击辛自修而庇护何起鸣。
于是二人都被罢官,并责备检举何起鸣的四位御史。顾宪成为他们抱不平,上疏申辩,词语中有触怒当权者的地方,被圣旨责备,贬为桂阳州判官。
万历二十一年(1593) ,进行京官考核。考功郎中赵南星将与执政有私交的人全部罢黜了,这件事实际上是顾宪成主持的。等到赵南星被斥退,顾宪成上奏请求一同罢官,没有得到准许。不久升为文选郎中,他推举的人与执政的都有抵触。
先前,吏部缺尚书,王锡爵想用罗万化,顾宪成认为不可以,于是就用了陈有年。后来廷臣推举阁臣,推荐罗万化没有被同意。王锡爵等很愤怒,罗万化才获得推举,正好皇帝又否决了这件事。到这时,王锡爵将辞去政务,朝廷大臣推举替代他的人。
顾宪成推举前大学士王家屏,违背了皇上的旨意,被削籍遣送回家。顾宪成被除名后,名声更加高,朝廷内外推荐他的上疏有上百份,皇上都不回答。到万历三十六年( 1608 ),才起用为南京光禄少卿,顾宪成尽力辞谢不就位。万历四十年死于家乡。
顾宪成天性不凡,聪明过人,幼年就有志于圣学。被削籍在家后,更加集中精力深入研究,力主驳斥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的学说。无锡旧有东林书院,是宋代杨时讲学论道的地方,顾宪成与其弟顾允成倡导修复它,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为之营建。
落成后,顾宪成带领志同道合的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辈在其中讲学,求学的人称他为泾阳先生。当时,抱有远大志向而又不合时宜、无法施展才华的士大夫,大多退处于山野林下,听到顾宪成办书院的消息后,纷纷响应前来归附,以致学舍容纳不下。
他在讲学之余,常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朝中官员仰慕他的风范,多和他遥相呼应。由此东林党人名声大噪,而忌恨他们的人也多。等到淮南巡抚李三才被弹劾,顾宪成写信给叶向高、孙丕扬为他恢复名誉。
御史吴亮将它刻在邸抄中,攻击李三才的人大哗。而那时于玉立、黄正宾等人依附其间,颇有轻浮好事的名声。徐兆魁之徒于是以此为攻击东林党的口实,徐兆魁在奏疏上攻击顾宪成,肆意诋毁。
声称浒墅有条小河,东林党占用其税收作为书院的费用。关使到,东林就以文书招请,假使关使没有应邀前往,也必定给予丰厚的报酬,讲学所至,仆人随从如云,县令用学馆中粮食供应,没有二百金办不到,聚会时必定谈论时事,郡邑做事偶然与他们意见不同,必令郡邑改正;
还有接受黄正宾贿赂,这些话没有丝毫根据。光禄丞吴炯上奏为顾宪成一一辩白,他说:“顾宪成送信救李三才,是有些出格,我曾经责怪他,顾宪成也后悔。
现在顾宪成被诬告,天下将因此作为讲学的惩戒,闭口不谈孔、孟之道,国家正气从此而耗减,不是小事情啊!” 奏疏上后,皇上不予回答。嗣后攻击顾宪成的人没有断绝,等到他死后,还有人攻击。
原文:
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万历四年,举乡试第一。八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大学士张居正病,朝士群为之祷,宪成不可。同官代之署名,宪成手削去之。
十五年,大计京朝官,都御史辛自修掌计事。工部尚书何起鸣在拾遗中,自修坐是失执政意。给事中陈与郊承风旨并论起鸣、自修,实以攻自修而庇起鸣。于是二人并罢,并责御史纠起鸣者四人。宪成不平,上疏语侵执政,被旨切责,谪桂阳州判官。
二十一年京察。考功郎中赵南星尽黜执政私人,宪成实左右之。及南星被斥,宪成疏请同罢,不报。寻迁文选郎中,所推举率与执政牴牾。先是,吏部缺尚书,锡爵欲用罗万化,宪成不可,乃用陈有年。
后廷推阁臣,万化复不与。锡爵等皆恚,万化乃获推,会帝报罢而止。及是,锡爵将谢政,廷推代者。宪成举故大学士王家屏,忤帝意,削籍归。宪成既废,名益高,中外推荐百十疏,帝悉不报。至三十六年,始起南京光禄少卿,力辞不就。四十年,卒于家。
宪成姿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暨削籍里居,益覃精研究,力辟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邑故有东林书院,宋杨时讲道处也,宪成与弟允成倡修之,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为之营构。
落成,偕同志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辈讲学其中,学者称泾阳先生。当是时,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其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
既而淮抚李三才被论,宪成贻书叶向高、孙丕扬为延誉。御史吴亮刻之邸抄中,攻三才者大哗。而其时于玉立、黄正宾辈附丽其间,颇有轻浮好事名。徐兆魁之徒遂以东林为口实。兆魁腾疏攻宪成,恣意诬诋。
谓浒墅有小河,东林专其税为书院费;关使至,东林辄以书招之,即不赴,亦必致厚馈;讲学所至,仆从如云,县令馆谷供亿,非二百金不办;会时必谈时政,郡邑行事偶相左,必令改图;及受黄正宾贿,其言绝无左验。
光禄丞吴炯上言为一致辨,因言:“宪成贻书救三才,诚为出位,臣尝咎之,宪成亦自悔。今宪成被诬,天下将以讲学为戒,绝口不谈孔、孟之道,国家正气从此而损,非细事也。”疏入,不报。嗣后攻击者不绝,比宪成殁,攻者犹未止。
此文出自清朝·张廷玉《明史·顾宪成传》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清兵入关后,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注: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的记载,见于《清世祖实录》卷15,何冠彪《顺治朝〈明史〉编纂考》一文首揭此事。但清廷何时决议纂修,尚无确切史料证实。
清代官书中亦不见有关纂修《明史》的诏令,《清世祖实录》中仅见几位总裁于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癸未的上奏,其中言,“臣等钦奉圣谕,总裁《明史》”,并提出副总裁及纂修人员名单。
这种“钦奉圣谕”,很可能仅是早朝时的口头指示而已。以往论著称顺治二年五月“诏修《明史》”,表述确实有所不当,准确言之为:顺治二年五月,清廷组成《明史》的纂修人员。)得到了清朝廷的认可。
作者简介:
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
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致仕归家。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
《晋书·羊琇传》
原文 :
羊琇,字稚舒,景献皇后之从父弟也。琇少举郡计,参镇西钟会军事,从平蜀。及会谋反,琇正言苦谏,还,赐爵关内侯。琇涉学有智算,少与武帝通门,甚相亲狎,每接筵同席,尝谓帝曰:「若富贵见用,任领护各十年。」帝戏而许之。初,帝未立为太子,而声论不及弟攸,文帝素意重攸,恒有代宗之议。琇密为武帝画策,甚有匡救。又观察文帝为政损益,揆度应所顾问之事,皆令武帝默而识之。其后文帝与武帝论当世之务及人间可否,武帝答无不允,由是储位遂定。及帝为抚军,命琇参军事。帝即王位后,擢琇为左卫将军,封甘露亭侯。帝践阼,累迁中护军,加散骑常侍。琇在职十三年,典禁兵,豫机密,宠遇甚厚。初,杜预拜镇南将军,朝士毕贺,皆连榻而坐。琇与裴楷后至,曰:「杜元凯乃复以连榻而坐客邪?」遂不坐而去。琇性豪侈,费用无复齐限,而屑炭和作兽形以温酒,洛下豪贵咸竞效之。又喜游燕,以夜续昼,中外五亲无男女之别,时人讥之。然党慕胜己,其所推举,尽心无二。穷窘之徒,特能振恤。选用多以得意者居先,不尽铨次之理。将士有冒官位者,为其致节,不惜躯命。然放恣犯法,每为有司所贷。其后司隶校尉刘毅劾之应至重刑武帝旧恩直免官而已顷之复职及齐王攸出镇也,琇以切谏忤旨,左迁太仆。既失宠愤怨,遂发病,以疾笃求退。拜特进,加散骑常侍,还第,卒。帝手诏曰:「琇与朕有先后之亲,少小之恩,历位外内,忠允茂著,不幸早薨,朕甚悼之。其追赠辅国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东园秘器,朝服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谥曰威。
(节选自《晋书‧羊琇传》)
在京城作京官,他的志向不在于皇上;在周边大省作地方官,他的志向不在于老百姓的生活;住在水边林下作退休闲人,他的志向又不关注世情风俗的道德取向。君子对于(这样的人),是不会存在什么希望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