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治环境是高度专制还是相对宽松

明朝政治环境是高度专制还是相对宽松,第1张

分阶段来看。

朱元璋和朱棣是高度专制时期。

朱高炽,赋予内阁封驳权,由此皇帝和内阁开始较劲。

朱瞻基,赋予太监批红权。于是形成皇帝、内阁、太监三方权利制衡。这一套权力架构用了200多年,风风雨雨。

之后就开始各展所长了。

明朝士大夫是很有气节的,这个气节的形成要追溯到宋朝程朱理学的影响。存天理,灭人欲。而且理学已经广植人心,民风正直。当官的没有政绩要受人非议,言官的政绩就在于上疏弹劾,简单的说就是骂人。骂过皇帝的言官在民间着实可以风光一把。于是皇权受到限制。

明朝形成政治环境宽松的起始于嘉靖。嘉靖不喜欢八股文,他选进士看重的是策论部分,贡生可以各抒己见,想些什么就写什么。于是言论得到了开放(也是有禁条的,要是敢骂道士,那你就完了)。嘉靖时期是一个社会空间活跃的时期,名人辈出。同时王守仁心学的诞生,否定了封闭保守的理学思想。心学门人成百花齐放之势。政治环境高度宽松,王世贞、唐顺之、何心隐、李时珍、徐阶、赵贞吉、李春芳等等人才辈出。文化、科技、军事、经济等等各方面都有大幅度发展,确保了万历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而嘉靖时期的内阁是能人和能人之间的战斗,皇帝基本是高智商的阁臣们斗争的工具。杨廷和、张璁、夏言、严嵩、徐阶。。。。

之后,到了万历。万历前期,张居正独裁,关闭全国大部分书院,心学遭到承重打击。张居正死后万历亲政,心学再度得到发扬。政治上随着“争国本”事件拉开序幕,这时的政治斗争格局也发生变化,文官反对皇帝,皇帝要求内阁办理,而内阁倒向皇帝时,就会受到文官的一致攻击而最终走人(申时行、王锡爵),内阁倒向文官时,就会被皇帝罢免(王家屏)。内阁成了夹心面包。可见这时的政治环境也是比较宽松的,政治天平也是完全倒向文官一边。

“争国本”事件结束后,紧接着而来的是党争拉开序幕。皇帝也成了党争双方的利用工具。一般来说党争之后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而新的思想理论,立国方针政治理念等等,也在争斗中逐渐露出端倪。所以明末的大思想家们层出不穷。这场党争其实就是心学、理学、儒学等思想理念的激烈碰撞。可以说,如果政治环境高度封闭,高度独裁的话,是不可能出现这些的。不过党争在进行的过程当中,国家是非常脆弱的,明朝就亡在这个节骨眼上。

明朝俸禄低到发指,却还是有这么多人想做官?根源何在

俸禄最低的朝代,同时也是平民当官最踊跃朝代,这些人咋想的

提到明朝,就绕不开朱元璋,他也让明朝拥有无数朱元璋的烙印。

这老朱同志活着时候,应算是反贪局第一人!

(朱元璋)

在他治理下,官员工资低低的,干的活多多的,为了大明服务,官员们各个前仆后继。

由此才有了开国时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这恢复和发展就和惩治贪官,减少行政支出,低俸养官息息相关。

明朝俸禄有多低,看看明朝第一清官海瑞,用俸禄养活一家人,买次肉都被传为奇谈就能看出来。

明朝俸禄之低,《明史》中是这样说的: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简而言之就是旷古未见,除了旷古未见之外,还有个特色就是一成不变,从立国开始到灭亡为止,近300年国祚,俸禄就没咋变过,连通货膨胀都没考虑过。

最后结果是,在明朝当官是个越来越苦的差事!

建国之初还能养家糊口,到了明朝中后期,几乎就不够吃饭,不仅如此,到了永乐朝之后,就连这微薄的俸禄也不能保证全发。

(海瑞)

永乐朝之前,朱元璋在的时候,官员俸禄都是用米粮实物支付,官员每月足额领取粮食实物发工资。可是经历过靖难之役后,明朝前期累积的粮食在内战中消耗一空,到了朱棣登基之后,面对空空如也的国库很是发愁。

国库存粮不够,官员发俸禄有问题,咋办?朱棣就想了一个办法!

将明朝官员的俸禄,从粮食布匹配银子,变成了本色与折色两个部分。

本色就是按照之前一样,用粮食实物发工资,折色就有意思了发放白银或者是大明宝钞。

这一改,官员的俸禄就更难拿全了,原因吗也很简单。

大明宝钞看上去可以折合同样的银两,可却是一个信用不牢靠的东西,长期贬值不说,市场还不认帐,很多官员拿了宝钞出门,买东西都没人要。

这可难坏了官员们,一堆废纸放家里擦屁股都嫌膈应啊。

这样情况延续了整个明朝时期,改了又改,时而发白银,时而发宝钞或发实物,反正就没正常过。

(永乐时明朝)

这就让原本俸禄极低的明朝官员,更不满了。

万历朝时候的内阁大臣于慎行就曾感叹的说:明朝俸禄连北汉小朝廷都比不上:

“至北汉刘崇以太原一道正位建国,宰相月律止百,节度使止三十缗,较之唐末已为矣。乃今一统之盛,宰相月俸犹不能半此,则近代之俸可谓至薄矣。”

但是,低俸禄时代,官员的消费却低不下来。

在明朝,官员除了要养家糊口,还有社交需要,排场需要,特别是明朝中后期,当官的坐堂没个师爷,在家没个仆人,出门没个书童,看门管家,都要备受鄙夷!

面对这样的情况,官员也无奈,无奈之后,只能动脑筋想办法。

(文官有办法)

于是在官员群体智慧群策群力之下,各种捞钱的手腕层出不穷。

第一:乞请赏赐,简而言之就是直接向上级化缘。

第二:占田收租,这个也很简单,通过亲戚或者身边读书人的身份,纳田入自己门下,用身份掩护偷税漏税。(明朝有功名的读书人有免税额)

第三:贪污受贿,这个不用说,手人钱财替人办事。

第四:以权经商,这个算权利寻租的方式而已,假别人之手,代自己经商,最后商业收入分红。

如此四大途径之后,明朝官员有了无数的灰色收入,只要不做的太过分,收入不菲的同时安全系数还非常高!

安全系数高也是有政治逻辑的,原因吗也很简单,大家拿工资全部都吃不饱饭,于是各个都在想歪招,整个朝堂之上大家乌鸦一般黑,大哥不说二哥!

最后官官相护,就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谁又闲着没事去上告咧?

当官的如此,因为他们可以权利寻租,可以用特权收获利益,这样的风气一起,上行下效之后,又出现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灰色项目。

那就是“常例钱”,换个说法就是火耗钱。

当民众交税的时候,执行收税的都是官员下面的胥吏。

这群胥吏是税收的具体执行人,他们负责各种刑名钱谷的收取。

这群人往往也是平民出身,科举考的不好,没啥晋升空间,当小吏追求不大,唯一有的想法就是以权谋私,在税收过程中分上一杯羹。

然后这分上一杯羹的事就如此层层上升,小吏收的多多的,火耗算的多多的,他拿点,给上级县官,县官扣留一部分给州官,如此有样学样,最后到了中央!

收一百块,最后能入国库的有一半就不错了。

这个钱,谁也不能免俗,大家心知肚明,人人有份,成了税收潜规则,不仅在明朝流行,到了清朝依然被延续。

(和光同尘)

那么这笔钱有多少咧?

按好事者统计,一个小小的县令,手即便不太狠,一年耗收入也可以有2700两银子,相当于工资的60倍。一年“常例火耗钱”就是年工资60倍,还是一个县令,还是官方承认的灰色合法收入。

这官当的自在惬意啊。

地方如此,身居中央的京官如何?其实他们也有生财之道,那就是地方官员无数的孝敬银子。

京城官员,各个在天子脚下,接触不了第一线税收,可是要让他们过苦日子,也是不对的,他们要是不满意了,一纸报告,下面人干的龌龊事就要出问题。于是地方官员会在每年的节日啊,上官生日啊,都送孝敬钱表达心意。可以拉拢关系,又可以进一步进步。

京官对于孝敬钱也是特别看中,拿钱的时候,手是丝毫不软的,无论官声如何,都不可免俗。

比如嘉靖年间,以清廉著称的阁老张璁就说过:

顷来部院诸臣,有志者难行,无志者令听,是部院为内阁之府库矣。今之监司,苞苴公行,称为常例,簠簋不饬,恬然成风,是监司又为部院之府库矣!”

阁老如此,下面人行径就可想而知了。

大明官场就这样,在低俸禄中维持了两百多年,看上去靠工资活不下去的官员们,各个都有生财之道。外面那些有志于官场的读书人又如何看不见?

最后无数人对于当官趋之若鹜,他们在乎俸禄吗?

不在乎,他们在乎的是官员身份背后的油水而已。

实事求是的说,这是明朝政治制度设置的失败造成的,官僚集团集体失德化就是低俸禄后遗症,最后再失德之后,将原本不道德事变成理所应当。

更可怕的是,这个制度还有个祖制的挡在前面,想改都改不了。

尾大不掉也就成了必然!

最后明朝吏治就此烂到了根里,成了蛀空明朝大树的原动力。

马皇后最经典的一句话便是:“天下安否,国母焉可不问!”

她送给刘伯温的“一梨两枣”含有很大的玄机。

马皇后是谁?她是朱元璋的原配结发的妻子。马秀英、马大脚、明朝开国皇后,都是她一人。她生于1332年八月初八,她的生日和朱元璋的名字“朱重八”非常巧合,他们之间的爱恋更是旷世千古。

马秀英12岁时被她爹的生死之交郭子兴收养,21岁时在他义父的包办下嫁给了红巾军领袖小朱,这是自古以来包办的最完美最和谐的婚姻。马秀英陪着小朱度过15年的戎马生涯,感情深厚,曾5次救小朱死里逃生,在生活中一次次让小朱感激涕零。

她做了许多事,令朱元璋感激敬重

郭子兴为人心胸狭窄,爱听信谗言,对朱元璋经常疑忌,有一天郭子兴的两个少爷因为妒忌朱元璋的才能,在自己父亲面前告状,说朱元璋要谋反。郭子兴一听立刻把朱元璋禁闭了,他的那两个黑心小少爷想弄死朱元璋,就对下人安排,不许给朱元璋饭吃,饿死他。马秀英知道了,心疼焦急,她瞅准机会,趁人不注意偷了一个刚出炉的热饼,立刻藏在怀里。连忙给小朱送去。一路上那滚烫的饼子烫的马秀英眼泪要掉下来了,她都没有拿出来。她怕拿出来被人发现,告诉那两个小黑心,小朱更遭殃;她宁愿烫死也不舍得扔掉,怕她的小朱饿死。就这样咬牙坚持,等见到小朱,把饼子拿出来时,胸部皮肉被烧焦。《明史》:

“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

朱元璋在前方领兵打仗,马秀英亲手为将士缝衣做鞋。一次,朱元璋的死敌陈友谅兵临城下,人心慌乱,大局将不稳。马皇后镇定非常:“尽发宫中金帛犒士”。战士们士气高昂,斗志饱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所蕴藏的战斗力,为朱元璋获得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明书·懿文皇太子纪》记载:朱元璋与陈友谅对战时,受重伤被狂追,马大脚背起朱元璋脚下生风拼命地跑啊跑,朱元璋保住了小命。老朱的儿子朱标为此绘有图像,一直放在怀中。每当老朱追着打他时,朱标就故意把图像遗落在地,老朱每捡起图像,就会扔掉手中的鞋子、棍棒,痛哭一场。

基于朱元璋对她深厚感情,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让老朱对其百依百顺。

发自内心的善良,如一场春雨于无声处滋润万物,各种手法救大臣,她活成了传奇!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册封马秀英为皇后。

朱元璋当了皇帝,无人敢监督和约束他,他变得骄横霸道,一颗心也变的冰冷坚硬。多亏马皇后婉转地劝说,救了不少大臣的性命:

老朱的文官,郭景祥担任和州知州时,因得罪小人被告密,说郭景祥的儿子手持长枪要杀父亲郭景祥,朱元璋大怒,当场表示要处死这个逆子。马皇后说:

“郭景祥只有一个儿子,传言也许不可靠,杀了他的儿子恐怕就断了郭景祥的后代了。”

朱元璋听了马皇后的话派人调查,果然是谣言。如果不是马后的劝说,郭家就家破人亡了。

学士宋濂,因为长孙宋慎牵连到胡惟庸案而获死罪。马皇后竭力劝说,老朱不听。马皇后在侍奉朱元璋吃饭时,全部是青菜,不见肉星。朱元璋问原因。马皇后回答说:“我在为宋先生作福事。”朱元璋放下筷子,起身离开。第二天免了宋濂的死罪。

同样她也去救刘伯温,只是方式不同

刘伯温,叫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朱元璋对他敬称“老先生”,他精于谋略,擅长兵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民间广泛流传着:“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传说。

他聪慧过人,童年“神童”,读书过目不忘,背诵如流,12岁中秀才;青年“学霸”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是热爱非常,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23岁一举考中进士。26岁在元朝当官位居正八品,刚正不阿,打压豪强恶霸,惩治下层贪官污吏,深受百姓爱戴。因得罪仇人太多辞官隐居。

1360年朱元璋把他的这位“老先生”请到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曾多次招入内室密谋大计,刘伯温的致胜奇招层出不穷。他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在种种活动中他就是朱元璋的大智囊,贡献巨大堪称一等。

然朱元璋打下了江山后,封刘伯温为伯爵。位居第三等。一等是国公;二等是侯爵,这些位子都是朱元璋的子孙、亲人和他“淮西老乡团”的。一等开国元勋竟受这待遇,刘伯温心里哇凉。

老朱对丞相之位有担忧,他认为丞相制度不利于自己以后的统治。从此功高震主者的日子不好过。刘伯温,老朱对他猜忌日深,有一次,老朱又密室召见刘伯温。想借伯温的口,废除宰相制度,顺便试探下刘伯温。官场套路深!

朱元璋问:现有一丞相之位,老先生看谁当最 合适?

刘伯温答: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人可选。

朱元璋问: 胡惟庸如何?

伯温答: “譬之驾,惧其偾辕也。”(胡惟庸 就像一匹烈马,将来他一定会摆 脱缰绳!)

朱元璋说:这位子只有你坐最合适。

刘伯温答:“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 且辜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 主悉心求之。”

刘伯温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我当然知道自己可以当宰相,但我嫉恶如仇,天下有才人多的是,皇上慢慢挑选吧。这句话说的让老朱非常非常不爽,“嫉恶如仇”“恶”指朱元璋说的,“又不耐繁剧”(想废丞相制度直接废了吧)演那么多繁文缛节的戏干嘛!

君臣“深厚的友谊”结束在这次谈话上。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伯温,炒了他的鱿鱼,劝其回家养老,但是养老也养不安生。他被胡惟庸随便一个罪名给告了,除去了养老金。脑回路与一般人不同的他竟又回到了京城,也许是送上门让老朱方便监视吧。

马皇后出手相救,无奈回天无力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刘伯温生病了。他收到了一个水果篮,里面有两个枣,一个梨子,这是那个善良的马皇后派人送来的。对于料事如神的刘伯温来说,不难猜出其中玄机——早早逃离!然他知道在劫难逃!

随后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伯温开了药方。刘伯温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不久死去,马皇后痛心不已。

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选了胡惟庸做左丞相,不久一场巨大的血雨腥风……

朱元璋勤政、爱民,对百姓爱民如子,可其对待手下的官员只能用“毒辣”来形容了。

1382年(洪武十五年)51岁的马皇后病重,却坚持不服药,朱元璋急令太医医治。马皇后对他说:

“死生,是命运的安排,医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药不能见效,恐怕会因为我的缘故而降罪各位医生吧?”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死了,享年51岁。她用自己的死,免除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杀戮,保全了太医上下家族的性命。

朱元璋失声痛哭久久不止,从此,再也没有册立皇后。

有这样的想法,大抵是对社会的真实面目认识得不够彻底吧。

做官,并不是为了俸禄,而是为了权力呀。

每一个时代的官员,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独特生存之道。但是,每一个时代,拥有特权的,也是这群人啊。

中国历史上的官僚主义文化,最特色的地方就在于其独特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政治跟经济从来是紧密相连的,权力的运作,经济利益的交换,权钱交易本来就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即便是今日,我们在经济活动中,难道对这方面的体验还不够多的么

算了,这么沉重的话题,笔者不打算进行下去了,反正,有权力有社会地位,难道还会被经济困扰的么?

还是来分析一下,明朝官员的工资到底是不是在真的那么低。

首先本文剔除了所有官员的特权、福利待遇,以及隐形福利和灰色收入,就纯粹官方制定的俸禄标准来做阐述。

我们首先开看看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制定官员工资的标准。洪武二十五年八月,朱元璋颁布了一份反腐教材,叫做《醒贪简要录》。这份教材详细记载了朱元璋制定官员工资标准的理论依据。

明代正一品官员的俸禄是每月支米57石,一年1044石。明代的一石大米大约是现在的155市斤,按现在一斤米5块钱来算,年薪大概80万。在明代,部长级高官一年80万年薪大概不算高(尽管我不知道现在的部级高官的工资到底是多少)

当然这种换算方法,其实不科学,毕竟购买力是不一样的。

而按照《醒贪简要录》的算法,其实这份工资并不低。加工一石米,以当时的生产力,需要2620石稻谷。贰要生产2620石的稻谷,则需要873亩耕地。

种田需要耕牛,按一头牛耕地15亩来计算,需要17头牛。田间劳作方面的人力花费,按一个人种田15亩计算,需要57个人耕种。收割之后,农夫挑一担未脱粒的稻禾只能出4斗稻谷,所以1044石米需要6550挑。

如果从田里吧稻禾挑到打谷场石一里路,再回去挑也要走1里路,来回2里,这样算下来未了挑担就得走13100里。

因此,这份俸禄石需要花费不知多少劳动力和老百姓的辛苦,才能换来的,你能说这份工资少么?

老朱开的工资标准,其实就是一句话:‘若将所得俸禄养家,尽自有余’。

以七品县令的工资标准而论,月薪是75石大米,年薪只有90石,与一品官员的月薪差许多,担按照《醒贪简要录》的算法,也需要70多亩地、5个农民专门为之生产,这份工资其实并不低啦。

一个县的某以房主事,这种没有入流的吏员,只要能够坐得长久,基本上就能在一个县里面算是社会上层,无数的小商贩、小市民都要仰起鼻息生活,何况是一县的大老爷?

科举的魅力就在于,哪怕做不了官,朝廷给出来的免税待遇,也是让无数农人趋之若鹜的呀。

朱元璋出身农民,所以十分注重农业的发展,他登基为帝后,制定了许多鼓励农业生产的制度,令当时的农民欢欣鼓舞。

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规定凡是开垦的荒地都规自己所有,即便是以后地主老财拿着地契来了,你也不用理他,有皇帝我给你撑腰呢。所以说,老朱给当时的农民干了不少实事,好事的。

元朝末年,战乱四起,农民流离失所,导致大片田地荒芜,即便朱元璋制定了种种的鼓励农业发展的制度,实施起来还是有点力不从心。生产力跟不上。于是,老朱想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只要不是死刑犯,都上地干活去,就是让囚犯去开荒种地。这一举措还是非常有成效的,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囚犯多数是前朝官员出身,改朝换代时由于以前的欺压百姓的罪行被关起来了,如此一大批人放出来下地干活,就出现了明朝初期上万名官员田里插秧的盛景。

朱元璋由于当过农民,知道其不易,他对普通农民是宽厚优待的,同样的,他对官员始终是没有好感的,即便现在他身为帝王,这些官员都是为他打工办事的,他对他们也是充满了不信任。

朱元璋时代,不管他出于什么政治目的,他所处理的官员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多。洪武时代,著名的四大案件,空印案杀掉人数上万,郭恒案涉案人员三万多,胡惟庸案,历时十多年,牵连人员数万,蓝玉案,也是多达一万五千余人。这些都是在朝人员。

如此多人处死,那么有多少人也是不够的,公务怎么办?没有人处理吗?老朱是何等人物,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获罪人员带着镣铐刑具来处理公事。于是,就出现了犯罪的普通老百姓被抓去公堂发现了审讯自己的官员自己也带着刑具被人监视着办案。

这就是,等下要被执行死刑了,我先来升个堂,断个案。老朱则在想,想死,哪有那么容易,先把活给我干了。

熟知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朱元璋称帝后,将自己一起创业的小伙伴送去了西天老家,尤其是洪武二十三年的蓝玉案,几乎将功臣杀得殆尽,仅留几个老将,那么如果你是朱元璋手下功臣一员,如何才能逃过一劫呢?就和非正常历史研究室一起看看吧!

胡军版朱元璋

生存之道一:拥兵自重

历史上拥兵自重的将领比较多,很多依靠手段,成为一方的霸主,听调不听宣,如果拥兵自重至少让老朱不敢下手,听起来似乎不错!

成功对象:韩赵魏、朱温、李克用

明初成功率:0%

真实情况:朱元璋作为一个军事家,且马上得的天下,自然知道军队的重要性,军权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一般拥兵自重的都是边疆将领,深知重要性的朱元璋特地让自己的皇子们镇守边疆,想要拥兵自重,却没有实施的可能性。

建立后梁的朱温

生存之道二:贪污自污名节

让掌权者知道自己有污名,不得人心,这样就会放心了。

成功对象:萧何、韩世忠

明初成功率:0%

真实情况:在朱元璋眼皮底下贪污,怕不是嫌自己命长,送上去,大明律规定,贪污60两剥皮填草!

生存之道三:弃官回家养老

既然在朱元璋底下当官战战兢兢,不如回家养老去吧,这样既让朱元璋没了戒心,同时自己也不必提心吊胆

成功对象:张良、范蠡

明初成功率:0%

真实情况:参考刘伯温,想要回家?老老实实回来继续当官!

范蠡西施游五湖

生存之道四:起兵造反

既然老朱起兵起家,自己也可以有样学样,不如自己造反吧!

参考对象:杨坚、司马懿

明初成功率:0%

真实情况:在朱元璋下面造反,也不看看朱元璋是谁,伟人曾经评论: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简直白日做梦。

明朝初年,洪武年间,朱元璋派清官到京任职,由于没有路费,他拒绝回京做官,被朱元璋下让他回家种地。他辞官回家,因为没有足够的盘缠,便将自己的女儿卖掉,被朱元璋处以腐刑。

明初,在海州有一个老师,叫曾秉正,是江西南昌的一位读书人。那时大明官吏出身农民多,于是朱元璋从读书人和僧侣中挑选了一大批人到北方当官。但老朱却有一条规矩,即这些人不能直接进京当官,先到最基层实习,能干再升迁,曾秉正就是其中之一。这条政令对于明初基层政权建设具有特殊意义。这些人经过锻炼,有了理论实际能力,还可以为朝廷的重要职位提供人才储备。

在洪武九年,南京附近发生地震,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因此,虽然这是一件较为轰动事件,但朱元璋理论上应该对此加以解释,毕竟当时的人比较迷信。老朱也有些为难,刘伯温当时不在了。于是,老朱的脑子一动,把周围大小官员都召集起来,请他们解释为什么会有“天象变化”?曾秉正说:“古之圣君不以天无灾异为乐,但以天无灾异为心。”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变了,不足为惧,人变了,圣君不在乎天气,只在乎人心。再将洪武初年大明取得的成就,元末二十余年兵连祸结,终于等到太平盛世,这就是朱元璋的功劳啊。像这样洋溢着千余字的文字。谈到老朱虎躯的震颤,大家都相信了。老朱很高兴,把曾秉正直接提升为思文监丞,后改为正六品刑部尚书。

由一位教师直接晋升到司法部处级干部,朱元璋用人方式也很大胆。换个方向来说,曾秉正的前途也很大,虽然是六品官,但却是锻炼人职位。洪武十年,曾秉正任陕西学政。他和海瑞一样的清廉刚正,对待贪官,严格执行。所以,朱元璋想他调到通政司做主事。据我所知,通政司是负责接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部门。这就是当时朝野内外给朱元璋打密件的部门。朱元璋是多么重视他。但曾秉正拒绝了朱元璋,理由很简单,其实就是回京没有路费。朱元璋发怒了,我器重你,你不领情。就下了命令,你不愿意回京做官,那就回去种地吧。结果因为没钱回家,就把官职给丢了。只能用4岁的女儿卖的钱回家,心狠同时,却不知曾经秉正是否还有负罪感。朱元璋知道了此事。朱元璋大发雷霆,朝廷又没有给你发工资,你还卖你女儿回家?所以你敢羞辱我朱元璋,那我也羞辱你,所以,下令对他进行腐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218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