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是哪,舟骨是哪,周骨与距骨之间是哪块,要详细的,是脚内侧最突出的那两块骨头之间吗拜托各位大神

距骨是哪,舟骨是哪,周骨与距骨之间是哪块,要详细的,是脚内侧最突出的那两块骨头之间吗拜托各位大神,第1张

足部的关节有: ①距小腿关节(踝关节):由小腿胫骨下关节面和内、外踝关节面与距骨构成。有内侧韧带,连接内踝、舟骨、距骨和跟骨。外侧韧带连接外踝、距骨和跟骨。外侧韧带较内侧韧带为弱,常因足过度内翻而引起损伤。踝关节可作屈伸运动。 ②跗骨间关节,包括: 距跟关节(距骨与跟骨); 距跟舟关节(距骨、跟骨与足舟骨); 跟骰关节(跟骨与骰骨),与距跟舟关节又构成跗横关节。 ③跗跖关节:由三块楔骨、骰骨与五块跖骨底构成,属于微动关节。 ④跖趾关节:由跖骨头与近节趾骨底构成,可作屈伸运动。 ⑤趾间关节:各节趾骨之间,可作屈伸运动。 足部神经: 坐骨神经自能部下降至国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及腓总神经,两者分别下行进入足部。 1、胫神经从内踝后方进入足底后分两终支: 足底内侧神经:经拇展肌深面至趾短屈肌内侧向前,分布于足底内侧肌群及皮肤。 足底外侧神经:经拇展肌及趾短屈肌深面,至足底外侧向前,分布于足底肌中间群、外侧群及外侧皮肤。 胫神经损伤可引起: ①运动障碍:足不能跖屈,不能屈趾和足内翻; ②感觉障碍:小腿后面及足底感觉迟钝或丧失; ③足畸形:因小腿肌前群及外侧群的牵拉,足呈背屈外翻状态(“仰趾足”)。 2、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与腓深神经二支下行入足: ①腓浅神经经踝关节前方下行至足背,分布于足背及第2-5趾背侧相对缘皮肤。 ②腓深神经经踝关节前方到达足背,分布于足背肌及第1至2趾背面相对缘皮肤。 腓总神经损伤可致: ①运动障碍:足不能背屈,不能外翻,不能伸趾; ②感觉障碍:足背及趾背感觉迟钝或消失; ③足畸形:“马蹄外翻足”。 足部解剖图 足骨共26块,分为附骨、跖骨和趾骨。 1、附骨。位于脚的后半部,共7块: ①跟骨:位于脚后跟处,是足骨中最大者,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 ②距骨:位于跟骨上方,高出于其他的跗骨; ③内侧楔骨(第一楔骨) ④中间楔骨(第二楔骨) ⑤外侧楔骨(第三楔骨)分别位于足舟骨与第1至3跖骨之间; ⑥骰骨: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粗隆; ⑦足舟骨:位于距骨与三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的园形突出部,称舟骨粗隆。 2、跖骨:在足的中部,共5块,自内向外依次为: ①第一跖骨,在近脚跟一端下方为第一跖骨粗隆; ②第二跖骨; ③第三跖骨; ④第四跖骨; ⑤第五跖骨,近脚跟一端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居足外侧的中部。 每块跖骨又分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体及头(靠近脚趾的一端)等三部分。 3、趾骨:共14块。包括: 拇趾二节(近节趾骨、远节趾骨);第二趾至第五趾各三节(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及远节趾骨);每块趾骨又分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体及滑车(靠近足趾一端)等三部分。要尽量避免医疗事故:也要要正确客观的看待。 在足部可摸到的明显骨性标志: 足内侧:内踝;舟骨粗隆(内踝前约25厘米处);第一跖骨粗隆;第一跖骨小头(第一跖骨近拇趾的一端)。 足外侧:外踝;第五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小头。 足底:跟骨结节(脚跟下方);跟骨载距突(内踝下25厘米,距骨下方);第1一5跖骨小头;第1一5跖骨基底膨大部。 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 足弓:跗骨和跖骨由韧带、肌肉牵拉形成一个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主要的弓是足内侧的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人站立时,足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跖骨头、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 足肌:足肌属于骨骼肌。每块肌均有一定形态、构造和血管供应,受神经支配。如支配肌的神经受损伤或病变,肌失去神经支配而发生瘫痪,肌的血液供应受阻,可引起肌的坏死。若肌长期不活动,则萎缩或退化。 1、足背肌 ①趾短伸肌——由跟骨至第2至4趾,作用为伸第2至4趾。 ②拇短伸肌——由跟骨至拇趾,作用为伸拇趾。 2、足底肌 ①拇展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为外展拇趾。 ②拇短屈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为屈拇趾。 ③拇收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为内收拇趾。 外侧群: ①小趾展肌——由跗骨至小趾,作用为展小趾。 ②小趾短屈肌——由跗骨至小趾,作用为屈小趾。 中间群: ①骨间跖侧肌——由第三至五跖骨至第三至五趾骨,作用为内收第三至五趾。 ②骨间背侧肌——跖骨至第二至四趾骨,作用为外展第二至四趾。 ③蚓状肌——由趾长屈肌腱至第二至五趾,作用为展跖趾关节,伸趾间关节。 ④趾短屈肌——由跟骨结节至第二至五趾,作用为屈第二至五趾。 ⑤跖方肌——由跟结节至趾长屈肌腱,作用为屈第二至五趾。 足部动脉:小腿的国动脉分出胫后动脉及胫前动脉两支进入足部。 胫后动脉又分为: ①足底内侧动脉:较小沿足底内侧前行; ②足底外侧动脉:自脚跟内侧斜行至第五跖骨底再弯向内侧,在第一跖骨底附近与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吻合,称为足底动脉弓。 胫前动脉下行至踝关节前为: ③足背动脉:发出分支分布于足背和趾背,并发出足底深支参加足底动脉弓。足背动脉位在浅表,在两踝之间(系鞋带处)可触及其搏动。 ④足底动脉弓:由足底外侧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构成,位置在跖骨底附近,骨间肌的浅面。弓的凸缘发出第一至四跖足底动脉,行于跖骨之间,再各分为两条趾底动脉,分布于各趾的相对缘。 足部静脉: 1、足部的深静脉,均与相应的同名动脉伴行。 2、足部的浅静脉:在皮下组织中构成形式不定的静脉网,多处发出吻合支与深静脉吻合。 3、足背静脉网(弓):收集足背的静脉血,其两端沿足两侧缘上行,分别接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 ①足内侧缘经内踝前方上行接大隐静脉,再上行入股静脉; ③足外侧缘经外踝后方上行接小隐静脉,然后上行注入国静脉。 足部淋巴: 足外侧淋巴管及足深部淋巴管均上行注入国淋巴结,再上行注入腹股沟深淋巴结。 足内侧淋巴管上行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再注入腹股沟深淋巴结。 该文章转自[体育资源网]: http://www211tycom/zhuanye/HTML/56405html

麻烦采纳,谢谢!

脚部肿痛,可服些止痛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胶囊等,止痛效果显著,但一般应根据肿痛原因,进行对症治疗。导致脚部肿胀疼痛,临床上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若有外伤、磕碰等情况,也会引起脚部肿胀疼痛。这时要到医院做相关的检查,明确诊断。其次是骨折,骨折时也会引起肿胀疼痛,但应行X线检查,看是否有骨折、骨裂等情况。

坐骨神经压迫可能原因有好几种:

第一,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神经压迫;

第二,可能是梨状肌综合征等等,以及臀部本身的感染或者是炎症刺激到了坐骨神经,从而引起的神经压迫症状;

第三,坐骨神经的本身炎症,如果症状明显的话,同样也会表现为下肢神经压迫。

怎么治疗?要根据不同的病因来进行治疗。

比如说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那么我们需要牵引,口服中药,适当的体育锻炼,腰背肌锻炼等等来治疗;

如果是单纯的坐骨神经炎引起的,那么要口服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坐骨神经损伤,如部位在骨盆出口处或其上端,则股后肌群,小腿前、后侧和足的肌肉全部瘫痪,出现小腿不能屈曲、足和足趾的运动也完全丧失;跟腱和蹠反射消失;小腿外侧和足部感觉丧失。坐骨神经不完全损伤时,常出现灼痛。当损伤在股下部时,如股后肌群肌支末损伤,可做屈膝运动。

坐骨神经在腘窝分为内侧的胫神经和外侧的腓总神经。胫神经损伤的主要症状是:足不能跖屈、内翻力弱、不能用足尖站立或行走、小腿后侧及足底皮肤感觉障碍、足呈背屈和外翻位。腓总神经损伤的主要症状是:足不能背屈和外翻、趾不能伸。此外,患者行走困难,呈特殊的“跨阈步态”,小腿前外侧、足背和趾背侧感觉障碍,由于重力和后群肌的过度牵拉,呈“马蹄内翻足”

所以你这种情况应该是坐骨神经压迫导致的神经麻木,你应该通过平时的运动锻炼也能有效地修复这种状态。

针灸伤到神经的后遗症

 针灸伤到神经的后遗症,很多的养生馆都有针灸这个项目并且非常受欢迎,针灸就是利用针刺与艾灸进行治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针”即针刺,以针刺入人体穴位治病,以下分享针灸伤到神经的后遗症。

针灸伤到神经的后遗症1

 人体每个部位的针刺深度和角度在操作时都是有个体要求的,比如说像胸部和脊椎等部位,多采用斜刺、浅刺的方法,同时像血管比较丰厚,甚至大动静脉周边都是要注意避开的地方

 通常来说,在针灸专业人士的正规操作下,极少会出现伤及到神经的事情发生,如果在针刺后对温热冷痛等感觉有障碍,出现肢体无力的现象,应及时拔针,停止针刺,同时要进行相关检验检查,对症处理。

  针灸伤到神经的后遗症

 根据你的这个提问来讲,针刺是一种比较传统的中医疗法。它的疗效是显著的,加上它的副作用小,很受大家的欢迎。但如果施针不当,也可能会伤及神经,给患者带来不少的痛苦。

 针刺误中外周神经时会马上出现一种触电的感觉,向末梢放散。一旦造成损伤,就可在神经分布的区域出现感觉的障碍和功能的障碍。比如:

 1、面神经受损时,会出现同侧表情肌麻痹瘫痪;动眼神经的损伤,会出现复视、上脸下垂、眼球不能内转。

 2、桡神经的损伤会出现垂腕;正中神经的损伤,会出现拇指外展、屈指受限;尺神经的损伤,会出现小鱼际的萎缩,小指、无名指的运动障碍。

 3、坐骨神经的损伤会出现行走不利、膝关节过伸,走路欠稳;胫神经的损伤,会出现足内收受限、跟腱反射消失,不能以足尖站立;

 腓神经的损伤会出现垂足,行走时独不能举起而呈现一种跨阔步的步态。这些都是神经损伤以后出现的`后遗症,我就罗列了这几种。希望我的建议能帮助到您,祝您早日康复!

针灸伤到神经的后遗症2

 在操作过程中,每一个部位的针刺深度和角度都有个别要求,比如胸部、脊椎等部位,多采用斜刺、浅刺的方法,同时像血管比较丰富

 甚至大动静脉周围都要注意避开,一般来说,在针灸专业人士的正规操作下,很少会出现伤及神经的事情,如果针刺后对神经造成损伤,那么就应该及时拔除针刺,并不会出现损伤神经的情况。

  根据针刺损伤部位,具体症状如下:

 1、误伤正中神经:可出现大拇指、食指、中指掌侧感觉麻木,局部对掌障碍;

 2、损伤桡神经:可出现垂腕;

 3、损伤尺神经:可出现爪形手或小鱼际肌萎缩症状;

 4、损伤腓神经:可出现垂足、跨越步态;

 5、损伤坐骨神经:可出现行走困难症状。

 针灸穴位注射同样可发生损伤神经情况,若医生取穴精准,轻巧操作,可避免损伤局部神经等问题。

针灸伤到神经的后遗症3

 针灸是比较传统的中医疗法,是针法和灸法的统称。针灸有诸多疗效,比如说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等等,加上副作用小很受人们欢迎。但是若施针不当可能会造成不当后果,有些人在私人诊所进行针灸治疗伤到神经给患者带来不少痛苦。下文介绍下针灸伤到神经的后遗症。

  针灸伤到神经的后遗症

 针灸时神经损伤是针刺误中外周神经,当即会出现一种向末梢放散之麻电感,一旦造成损伤,在该神经分布区可出现感觉障碍,包括麻木、发热、疼痛、触觉及温痛觉减退等。

 同时,有程度不同的功能障碍,其具体表现为:面神经损伤可出现同侧表情肌瘫痪,不能做鼓腮、耸鼻、皱额等动作;动眼神经损伤,会出现复视,上睑下垂,眼球内转不能等;三叉神经损伤,可出现面部感觉障碍;桡神经损伤(如曲池穴穴注不当可)出现垂腕;

 正中神经损伤如(内关穴穴注不当)可影响拇指外展、屈指和对掌;尺神经损伤(如神门穴针刺不当)可出现小鱼际肌明显萎缩,小指和无名指运动障碍;坐骨神经损伤,可造成行走时膝关节强直过伸,无力;

 胫神经损伤(如足三里穴等针刺不当)可出现足与足趾不能屈曲,足内收受限,跟腱反射与跖反射消失,行走时以足跟着地,不能以足尖站立。如伤及腓总神经,主要症状为垂足,不能伸足、提足扬趾及伸足外翻,行走时足不能举起,呈跨阔步态。

  针灸怎么会伤到神经

 针灸时选择的穴位注射药物也可能会损伤神经,为了减轻药物理化刺激,在穴区深部和周围神经干或分支处作注射时,应选用浓度适中及刺激性较小的,酸碱度接近中性粒细胞范围的药物,某些药物可适当减少剂量,或使药液浓度与组织液渗透压相接近。

 一般而言,药液浓度过高时,用注射用水稀释;浓度过低时适当用生理盐水增加浓度。此外尚应注意药物的溶剂,如为醇溶液,就不宜作穴位注射用。

  针灸时注意事项

 针灸时应注意操作过程中正确穴位的位置及针感情况。选用毫针或注射针头要细,毫针以28号以上为宜;注射针头,浅表用4号,深部用5号齿科针头。

 病人如出现穴区疼痛,发热及上通下达之触电感时,切忌乱捣乱插,而应将针尖上提,待此类现象消失后,再行手法或注入药物。必须分清刺中神经干或分支与激发出循经感传现象之间的区别;

 循经感传是一种特殊的酸、胀、麻、热的感觉,按一定的路线,缓慢地行进(速度在20cm/min左右),和沿神经线路迅速传导的,以刺痛麻热为特征的神经传导有着明显的不同,不可混淆。

  1、双下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要通过让关节保持它的功能来控制治疗双下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会感觉下肢非常的疼痛,并且肢体的位置可能会出现异常。双下肢周围神经损伤很可能会导致肌肉肌腱发生萎缩,所以患者要用三角巾、石膏托、矫正器或者夹板等器材,让肢体保持在一个很好的位置。

  2、双下肢周围神经损伤会导致下肢的运动功能受到损害,患者不能够进行活动。在患者受伤的初期,可以通过被动运动的方式来控制病情,防止出现关节挛缩和关节畸形的情况。如果患者受伤的程度比较轻,可以通过主动运动的方式来防止出现关节挛缩和关节畸形的情况。

  3、患者还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的方式来治疗双下肢周围神经损伤,可以来使用一些治疗神经的药物,比如甲钴胺、丹红注射液、神经生长因子、复合辅酶等,都可以很有效的治疗双下肢周围神经损伤。双下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调整合理的饮食,不能过度的活动,不能强制性的让患者活动,避免损伤更加的严重。

胫神经损伤 1病因 股骨髁上骨折和膝关节脱位是损伤胫神经的常见原因。 2临床表现 胫神经损伤后出现小腿腓肠肌、比目鱼肌及屈趾肌和足底部肌肉瘫痪、足部感觉消失,可出现足底压疮或神经性溃疡。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治疗措施 41 非手术疗法 42 手术治疗 43 针灸治疗 5 病因学 6 辅助检查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穴位 2 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方剂 3 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中成药 4 周围神经损伤相关药物 1 拼音

zhōu wéi shén jīng sǔn shāng

2 英文参考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peripheral nerve lesion

PNI

PN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周围神经损伤为病症名。多由牵拉、切割、挤压及药物注射于神经内或附近所致。主要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营养障碍。由于损伤的神经不同,临床上又分为尺神经损伤、正中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指神经损伤、臂丛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胫神经损伤等。但以桡神经损伤和腓总神经损伤最常见。针灸治疗一般以循经取穴和按神经干取穴相结合[1]。

周围神经损伤,平时战时均多见。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伤的一些统计,四肢神经伤约占外伤总数的10%,火器伤骨折中约有60%合并神经伤。四肢神经伤最多见的为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坐骨神经和腓总神经。上肢神经伤较多,约占60~70%。

4 治疗措施

一般处理原则:①用修复的方法治疗神经断裂。②用减压的方法解除骨折端压迫。③用松解的方法解除瘢痕粘连绞窄。④用锻炼的方法恢复肢体功能。

41 (一)非手术疗法

对周围神经损伤,不论手术与否,均应采取下述措施,保持肢体循环、关节动度和肌肉张力,预防畸形和外伤。瘫痪的肢体易受外伤、冻伤、烫伤和压伤,应注意保护。非手术疗法的目的是为神经和肢体功能恢复创造条件,伤后和术后均可采用。

1解除骨折端的压迫 骨折引起的神经损伤,多为压迫性损伤,首先应采用非手术疗法,将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以解除骨折端对神经的压迫,观察1~3月后,如神经未恢复再考虑手术探查。

2防止瘫痪肌肉过度伸展 选用适当夹板保持肌肉在松弛位置。如桡神经瘫痪可用悬吊弹簧夹板(图1),足下垂用防下垂支架等。

(1)纠正下垂     (2)锻炼腕、指活动

图1 悬吊弹簧夹板

3保持关节动度 预防因肌肉失去平衡而发生的畸形,如足下垂可引起马蹄足,尺神经瘫痪引起爪状指。应进行被动活动,锻炼关节全部动度,一日多次。

4理疗、 及适当电 保持肌肉张力,减轻肌萎缩及纤维化。

5锻炼尚存在和恢复中的肌肉,改进肢体功能。

42 (二)手术治疗

神经损伤后,原则上越早修复越好。锐器伤应争取一期修复,火器伤早期清创时不作一期修复,待伤口愈合后3~4周行二期修复。锐器伤如早期未修复,亦应争取二期修复。二期修复时间以伤口愈合后3~4周为宜。但时间不是绝对的因素,晚期修复也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不要轻易放弃对晚期就诊患者的治疗。

1神经松解术(图2) 如神经瘢痕组织包埋应行神经松解术。如骨折端压迫,应予解除;如为瘢痕组织包埋,应沿神经纵轴切开瘢痕,切除神经周围瘢痕组织,作完神经外松解后,如发现神经病变部位较粗大,触之较硬或有硬结,说明神经内也有瘢痕粘连和压迫,需进一步作神经内松解术。即沿神经切开病变部神经外膜,仔细分离神经束间的瘢痕粘连。术毕将神经放置在健康组织内,加以保护。

(1)、(2)神经外松解术     (3)神经内松解术

图2 神经松解术

2神经吻合术

(1)显露神经 从神经正常部位游离至断裂部位,注意勿损伤神经分枝。

(2)切除神经病变部位 先切除近侧段假性神经瘤,直至切面露出正常的神经束,再切除远侧的瘢痕组织,亦切至正常组织,但又不可切除过多,否则因缺损过大,不易缝合。切除前要做好充分估计,做到胸中有数。如长度不够,宁可暂时缝合不够健康的组织,或缝合假性神经瘤,固定关节于屈曲位。4~6周后去除石膏固定,逐渐练习伸直关节,使神经延长,三月后再次手术即可切除不健康的神经组织。

(3)克服神经缺损 切除神经病变部位后,可因缺损而致缝合困难。克服办法是游离神经近远两段并屈曲关节,或改变神经位置,如将尺神经由肘后移至肘前,使神经两个断端接近。缝合处必须没有张力。如断端间缺损较大,对端吻合有张力时,应作神经移植术,在断肢再植或骨折不连接时,如神经缺损较大,可考虑缩短骨干,以争取神经对端吻合。

(4)缝合材料和方法 缝合材料可用人发或7~8“0”尼龙线。缝合方法有神经外膜缝合法(图3)和神经束膜缝合法(图4)。前者只缝合神经外膜,如能准确吻合,多可取得良好效果,后者是在显微镜下分离出两断端的神经束,缝合相对应的神经束的束膜,此法可提高神经束两端对合的准确性。但在手术中如何准确鉴别两断端神经束的性质(区别运动和感觉纤维),目前尚无迅速可靠的方法。因此,束膜缝合也存在错对的可能性,且束间游离广泛可损伤束间神经交通支。在良好的修复条件下,两种吻合方法效果并无明显差别,一般情况宜行外膜缝合,因其简便易行,无需特殊设备和技能。在神经远侧端有自然分束的部位,宜采用束膜缝合法,对部分神经伤,在分出正常与损伤的神经束后,用束膜缝合法修复损伤的神经束(图5)。

图3 神经外膜缝合示意图

图4 神经束膜缝合示意图

(1)环形切除神经断端的外膜1厘米

(2)分离两断端的神经束,切除神经束端瘢痕

(3)缝合相对应的神经束,针线只穿过神经束膜

(4)缝合完成

图5 神经部分断裂的修复

(1)游离出正常神经   (2)吻合断裂部分

晚期神经伤(一年以上未修复的神经伤),也有修复价值。我们总结169例晚期神经伤,效果优良占621%,获得有用的感觉恢复占231%,总有效率达852%。

3神经转移术和移植术

因神经缺损过多,采用屈曲关节、游离神经等方法仍不能克服缺损,对端吻合有明显张力时,应做神经转移术或移植术,但神经移植的效果总不如对端吻合满意。

(1)神经转移术 在手外伤,可利用残指的神经转移修复其它神经损伤手指的神经(图6)。在上肢,可用桡神经浅支转移修复正中神经远侧的感觉神经或尺神经浅支。在臂丛根性损伤时,可用膈神经转移修复肌皮神经、颈丛运动支转移修复腋神经或肩胛上神经等。

图6 转移手指残余神经,吻合拇指两神经

(2)神经移植术 首选自体神经移植。常用作移植的神经有腓肠神经、隐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浅支等。

数条大神经同时损伤时可利用其中一条修复其它重要的神经。在上臂损伤时,如正中、尺、桡及肌皮神经均有较大缺损,不能作对端吻合,可取用尺神经分别移植修复正中、肌皮和桡神经(图7)。

图7 利用尺神经修复桡神经、

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

图8 电缆式神经游离

移植术示意图

神经移植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可根据情况选用。

①单股神经游离移植法 用于移植的神经与修复的神经应粗细相仿,如利用皮神经或废弃指的神经修复指神经,可采用神经外膜缝合法,将移植的神经与需修复神经作外膜吻合。移植神经的长度应稍长于需修复神经缺损的距离,使神经修复后缝合处无张力。

②电缆式神经游离移植法 如用于移植的神经较细,则须将数股合并以修复缺损的神经。先将移植的神经切成多段,缝合神经外膜,形成一较大神经,再与待修复的神经缝合(图8),此法因神经束对合不够准确,效果不肯定。

③神经束间游离移植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操作技术与神经束膜缝合术相同,即先将神经两断端的外膜切除1厘米,分离出相应的神经束,切除神经束断端的瘢痕至正常部分,然后将移植的神经束置于相对应的神经束间作束膜缝合(图9)。

图9 神经束间游离移植示意图

(1)环形切除断端神经外膜1厘米,分离出各神经束,切除神经束端瘢痕

(2)将移植神经与相对应的神经束作束膜缝合

(3)神经束间缝合完毕

④神经带蒂移植法 较细的神经移植后,一般不致发生坏死。取用粗大的神经作移植时,往往由于神经的游离段缺血,发生神经中心性坏死,导致束间瘢痕化,影响移植效果。带蒂法移植可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如将正中神经及尺神经近段假性神经瘤切除并作对端吻合,再将尺神经近侧神经干切断而尽量保留其血管,6周后将尺神经近端切断缝合于正中神经远段(图10)。

图10 神经带蒂移植法

(1)尺神经和正中神经损伤

(2)切除神经瘤将两近端吻合,于近侧切断尺神经干,保留营养血管

(3)6周后切断游离尺神经近侧,带蒂移植与正中神经远端吻合

⑤带血管蒂神经游离移植法 多用带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作游离移植,将小隐静脉与受区一知名动脉吻合。以使移植段神经获得血液供应。

4肌肉转移术

在神经伤不能修复时,施行肌肉转移术重建功能。如桡神经伤不能修复时,可转移屈肌属代替伸拇、伸指总及伸腕肌;尺神经不能修复时,可用指浅屈肌转移代替骨间肌和蚓状肌;正中神经鱼际肌支不能修复时,可用环指浅屈肌、尺侧腕伸肌或小指外展肌转移代替拇对掌肌;肌皮神经不能修复时,可用背阔肌的一部分或胸大肌转移代替肱二头肌等等。

5术后处理

用石膏固定关节后屈曲位(图11),使吻合的神经不受任何张力。一般术后46周去除石膏,逐渐伸直关节,练习关节活动, 有关肌肉,促进功能恢复。但伸直关节不能操之过急,以免将吻合处拉断。还应注意保护患肢,防止外伤、烫伤和冻伤。

图11 坐骨神经吻合后石膏固定

(1)屈曲膝关节吻合坐骨神经;

(2)术后用石膏固定膝关节屈曲和髋关节伸直位。

43 (三)针灸治疗

周围神经损伤以桡神经损伤和腓总神经损伤最常见。针灸治疗一般以循经取穴和按神经干取穴相结合。[1]

参见桡神经损伤:

桡神经损伤的针灸治疗:选穴分肩贞、曲池与手三里、合谷两组,每次取一组,使用电针机,肩贞及手三里接负极、曲池和合谷接正极,频率为20~30次/分,逐渐加大电量,以患者出现抬腕动作或能耐受为度,每次通电20~30分钟,隔日1次。另外,可配合梅花针,穴位注射等法治疗。[2]

参见腓总神经损伤:

桡神经损伤的针灸治疗,取用患肢委中、足三里、阳陵泉、解溪、太冲、太溪、商丘等穴。刺委中要求有触电样感觉向足底或足背外侧放散,足三里、阳陵泉、太溪行提插捻转补法,解溪、太冲、商丘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另外,可配合梅花针、电针、穴位注射等法[3]。

5 病因学

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可分为:

1牵拉损伤。如产伤等引起的臂丛损伤。

2切割伤。如刀割伤、电锯伤、玻璃割伤等。

3压迫性损伤。如骨折脱位等造成的神经受压。

4火器伤。如枪弹伤和弹片伤。

5缺血性损伤。肢体缺血挛缩,神经亦受损。

6电烧伤及放射性烧伤。

7药物注射性损伤及其他医源性损伤。

6 辅助检查

根据外伤史、临床症状和检查,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性质和程度。

(一)临床检查

1伤部检查 检查有无伤口,如有伤口,应检查其范围和深度、软组织损伤情况以及有无感染。查明枪弹伤或弹片伤的径路,有无血管伤、骨折或脱臼等。如伤口已愈合,观察瘢痕情况和有无动脉瘤或动静脉瘘形成等。

2肢体姿势 观察肢体有无畸形。桡神经伤有腕下垂;尺神经伤有爪状手,即第4、5指的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正中神经伤有猿手;腓总神经伤有足下垂等。如时间过久,因对抗肌肉失去平衡,可发生关节挛缩等改变。

3运动功能的检查 根据肌肉瘫痪情况判断神经损伤及其程度,用六级法区分肌力。

0级——无肌肉收缩;

1级——肌肉稍有收缩;

2级——不对抗地心引力方向,能达到关节完全动度;

3级——对抗地心引力方向,能达到关节完全动度,但不能加任何阻力;

4级——对抗地心引力方向并加一定阻力,能达到关节完全动度;

5级——正常。

周围神经损伤引起肌肉软瘫,失去张力,有进行性肌肉萎缩。依神经损伤程度不同,肌力有上述区别,在神经恢复过程中,肌萎缩逐渐消失,如坚持锻炼可有不断进步。

4感觉功能的检查  检查痛觉、触觉、温觉、两点区别觉及其改变范围,判断神经损伤程度。一般检查痛觉及触觉即可。注意感觉供给区为单一神经或其它神经供给重叠,可与健侧皮肤比较。实物感与浅触觉为精细感觉,痛觉与深触觉为粗感觉。神经修复后,粗感觉恢复较早较好。

感觉功能障碍亦可用六级法区别其程度:

0级——完全无感觉;

1级——深痛觉存在;

2级——有痛觉及部分触觉;

3级——痛觉和触觉完全;

4级——痛、触觉完全,且有两点区别觉,惟距离较大;

5级——感觉完全正常。

5营养改变 神经损伤后,支配区的皮肤发冷、无汗、光滑、萎缩。坐骨神经伤常发生足底压疮,足部冻伤。无汗或少汗区一般符合感觉消失范围。可作出汗试验,常用的方法有(1)碘—淀粉试验:在手指掌侧涂2%碘溶液,干后涂抹一层淀粉,然后用灯烤,或饮热水后适当运动使病人出汗,出汗后变为兰色。(2)茚三酮(Ninhydrin)指印试验;将患指或趾在干净纸上按一指印(亦可在热饮发汗后再按)。用铅笔画出手指足趾范围,然后投入1%茚三酮溶液中。如有汗液即可在指印处显出点状指纹。用硝酸溶液浸泡固定,可长期保存。因汗中含有多种氨基酸,遇茚三酮后变为紫色。通过多次检查对比,可观察神经恢复情况。

6反射 根据肌肉瘫痪情况,腱反射消失或减退。

7神经近侧断端有假性神经瘤,常有剧烈疼痛和触痛,触痛放散至该神经支配区。

8神经干叩击试验(Tinel征) 当神经损伤后或损伤神经修复后,在损伤平面或神经生长所达到的部位,轻叩神经,即发生该神经分布区放射性麻痛,称Tinel征阳性。

(二)电生理检查

概 述:

周围神经损伤(骨科)是常见的外伤,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组织损伤合并发生。周围神经损伤后,受该神经支配区的运动,感觉和营养均将发生障碍。临床上表现为肌肉瘫痪,皮肤萎缩,感觉减退或消失。 闭合性损伤,如关节脱位或骨折,可挤压或牵拉神经;骨筋膜室综合征对神经血管的压迫;锐利骨折端刺破和切割作用致伤神经;暴力冲击钝性挫伤,石膏外固定压伤浅表神经;肢体被暴力牵拉等因素致伤神经。 开放性损伤,如锐器切割和火器伤致神经断裂;机器绞伤或撕脱伤等;这类神经损伤范围有时可达20—30厘米,治疗困难,预后差。

症状表现:

1指神经损伤:(1)多为切割伤;(2)手指一侧或双侧感觉缺失。

2桡神经损伤:(1)腕下垂,腕关节不能背伸;(2)拇指不能外展,拇指间关节不能伸直或过伸;(3)掌指关节不能伸直;(4)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缺失;(5)高位损伤时肘关节不能伸直;(6)前臂外侧及上臂后侧的伸肌群及肱桡肌萎缩。

3正中神经损伤:(1)手握力减弱,拇指不能对指对掌;(2)拇、食指处于伸直位,不能屈曲,中指屈曲受限;(3)大鱼际肌及前臂屈肌萎缩,呈猿手畸形;(4)手掌桡侧半皮肤感觉缺失。

4尺神经损伤:(1)拇指处于外展位,不能内收;(2)呈爪状畸形,环、小指最明显;(3)手尺侧半皮肤感觉缺失;(4)骨间肌,小鱼际肌萎缩;(5)手指内收、外展受限,夹纸试验阳性;(6)Forment试验阳性,拇内收肌麻痹。

5腋神经损伤:(1)肩关节不能外展;(2)肩三角肌麻痹和萎缩;(3)肩外侧感觉缺失。

6肌皮神经损伤:(1)不能用二头肌屈肘,前臂不能旋后;(2)二头肌腱反射丧失,屈肌萎缩;(3)前臂桡侧感觉缺失。

7臂丛神经损伤:(1)多为上肢牵拉伤;(2)上干损伤为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及腋神经支配之肌肉麻痹;(3)中干损伤,除上述肌肉麻痹外,尚有桡神经支配之肌肉麻痹;(4)下干损伤前臂屈肌(除旋前圆肌及桡侧腕屈肌)及手内在肌麻痹萎缩;累及颈交感神经可出现Hornor氏综合征;(5)全臂丛损伤,肩胛带以下肌肉全部麻痹,上肢感觉全部丧失,上肢各种反射丧失呈弛张性下垂。

8腓总神经损伤:(1)足下垂,走路呈跨越步态;(2)踝关节不能背伸及外翻,足趾不能背伸;(3)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减退或缺失;(4)胫前及小腿外侧肌肉萎缩。

9胫神经损伤:(1)踝关节不能蹠屈和内翻;(2)足趾不能蹠屈;(3)足底及趾蹠面皮肤感觉缺失;(4)小腿后侧肌肉萎缩;(5)跟腿反射丧失。

10坐骨神经损伤:(1)膝以下受伤表现为腓总神经或胫后神经症状;(2)膝关节屈曲受限,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无收缩功能;(3)髋关节后伸,外展受限;(4)小腿及臀部肌肉萎缩,臀皱襞下降。

11股神经损伤:(1)大腿前侧,小腿内侧皮肤感觉缺失;(2)膝腱反射减弱或丧失;(3)膝关节不能伸直,股四头肌萎缩。

12闭孔神经损伤:(1)大腿内侧下1/3皮肤感觉缺失;(2)内收肌群麻痹萎缩,不能主动架在健腿上。

诊断依据:

1常有外伤史:多合并有四肢骨折或关节损伤。

2肢体姿势:周围神经损伤肢体呈不同程度畸形。

3运动功能:根据肌力测定瞭解肌肉瘫痪情况,判断神经损伤及其程度。晚期可存在不同程度肌肉萎缩。

4感觉功能:感觉神经支配区皮肤痛觉和触觉等发生障碍。Tinel征感测神经再生到达的部位。

5植物神经功能:支配区皮肤营养障碍,由早期无汗、乾燥、发热、发红到后期变凉,萎缩,粗糙甚至发生溃疡。

6反射功能:神经支配范围的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7神经肌电图检查:有助于神经操作部位的确定,为判断损伤程度,预后及观察神经再生提供依据。

治 疗:

治疗原则

1开放性损伤:对锐器伤或清洁伤口,作一期神经缝合;对火器伤或污染伤口,待伤口愈合后3—6周后作二期神经修复。

2闭合性损伤:神经受压,牵拉或挫损,早期作骨折及关节复位,神经功能多能自行恢复;如1-3个月无恢复,则需手术检查。

3晚期神经损伤:争取三个月内修复,伤后一年以上的病例,也应积极修复。

4根据神经损伤的时间、性质、程度和范围,可分别行神经松解、减压,缝合修复或行神经移位或移植,或后期行功能重建术。

用药原则

1上述A、B、C主要提供神经营养及再生所需成分,对神经恢复防止肌肉萎缩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2C类药比A、B类价格差别较大。

预防常识:

周围神经损伤可引起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甚至留下终生残疾。神经损伤者务须及早进行神经修复,建议患者尽量在有条件的医院找专科医师作显微外科修复手术,疗效会有明显提高。

白花油,手掌用力擦,让药渗透到皮肤里,擦几天,很好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496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