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没有兵权的司马懿,为何还能轻易扳倒权倾朝野的曹爽?

手中没有兵权的司马懿,为何还能轻易扳倒权倾朝野的曹爽?,第1张

手中没有兵权司马懿,能够轻而易举的扳倒权倾朝野的曹爽,这这很值得人们深思。我认为原因如下:首先曹爽没有及时除去对自己有威胁的司马懿;其次就是曹爽太过高估自己,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最后就是不愿听从别人的劝告。

曹爽,字昭伯,他是沛国谯县人,也是大司马曹真的第一个儿子。曹爽是三国时期的曹魏宗室、权臣,他年少的时候凭借这自己这一身份出入宫廷,为人谨慎持重,因此在曹睿继位后得到重用,被认为散骑侍郎,后又升为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公元231年,明帝曹睿病危,于是封曹爽为大将军,并让曹爽跟司马懿同为托孤大臣。少帝曹芳继位之后,曹爽又升官,改封为武安侯。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曹爽的大将军职务被消去,在那之后不久就因为谋反的罪责,在朝议之后被族灭。

有前面介绍可以看出,曹爽在每代皇帝那里都很受重用,委任他的官职也在不断地升高。相反同为托孤大臣的司马懿并没有曹爽这么风光,但是结局却是出乎意料。权倾朝野的曹爽被手中没有兵权的司马懿扳倒,最后落得个族灭的下场。这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曹爽没有及时除去对自己有威胁的司马懿。曹爽和司马懿同为托孤大臣,但是曹爽凭借着自己宗室的身份能够很快架空司马懿的权力,并将一切重要的事都交给自己的亲信来做,或者担任朝堂一些重要的官职。司马懿虽然没有曹爽的身份,但是自己为三朝重臣,朝堂之上也有着不少自己的亲信。面对这么大的威胁,曹爽虽然有无数次能够除去司马懿的机会,但是他都没有去做,直到最后后悔莫及。

第二个就是曹爽过于高估自己。曹爽掌握朝廷大权之后,慢慢的开始自大起来。他开始做一些有损皇家颜面的事,比如说夺取皇帝赏赐官员的良田、窃取公务、编造公文,更有甚的事就迎娶宫中女官,这些是都是对皇帝大为不敬,可是他丝毫不在意。最后一点就是不听劝告。曹爽曾多次带着诸弟一起出洛阳游玩,要知道曹爽的这些兄弟在朝廷都掌握着军政大权,他们一同出去就没法掌握宫中情况,这时候如果有人作乱就会难以控制。他手下的恒范就曾多次因为这件事劝阻过,但是曹爽并没有将他的话放在心上,这也导致了后面司马懿发动政变成功。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阳汝阳县大安乡工茹店村),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从而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对此,曹爽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放弃抵抗,而请皇帝罢免自己,并向司马懿认罪投降。

对此,桓范大哭道:“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也即在桓范看来,曹爽握有天子和兵权,根本不用向司马懿投降。因此,曹爽放弃抵抗的决定,足以证明他有多么的草包,也即曹爽徒有其表、外强中干。那么,问题来了,一个看似草包的曹爽,为什么能够压制司马懿十年之久?

首先,曹爽对于司马懿的压制,始于公元239年,结束于公元249年,长达十年之久。景初三年(239年)正月,魏明帝曹叡去世,齐王曹芳继位,年仅八岁。按照魏明帝曹叡生前的安排,司马懿和曹爽一起辅佐曹芳,比如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因此,在实际权力上,司马懿和曹爽是平分秋色的。但是,曹爽却不愿意和司马懿平分天下,也即一山不容二虎,曹爽开始排挤和打压司马懿。

在官职上,曹爽通过曹魏朝廷任命司马懿为太傅。虽然太傅位列三公,官职正一品,不过,在古代历史上的大部分朝代,太傅都是虚职,也即荣誉和地位较高,却没有什么实权。

通过这一“明升暗降”的安排,大将军曹爽成功掌握了曹魏大权,再加上曹爽的兄弟掌握禁军,夏侯玄等宗室在地方统兵,曹爽从公元239年就开始压制司马懿了。

对于曹爽来说,之所以可以压制司马懿长达十年,原因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曹爽作为曹魏宗室,天然就地司马懿拥有优势。

作为大司马曹真的儿子,曹爽在辈分上可以视为皇帝曹芳的叔父。因此,考虑到曹真在曹魏的威望,加上曹爽和曹魏皇室之间的密切关系,曹爽如果一开始被司马懿压制,那就真的说不过去了。

进一步来说,如果司马懿在公元239年就敢发动兵变的话,显然会让司马懿家族走向覆灭。彼时,曹爽还没有人心尽失,一些中立的文臣武将,也没有对司马懿的遭遇报以同情。

因此,在曹爽将自己“明升暗降”之后,司马懿起初只是韬光养晦,根本没有表达任何不满。另一方面,作为曹魏大将军,曹爽名正言顺的掌握了曹魏兵权,并安排自己的兄弟执掌都城洛阳的禁军,这让司马懿根本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力量,只能等待机会来进行反击。

  曹爽派李胜去探司马懿。

  李胜(?-249年),字公昭,荆州南阳人。三国时曹魏大臣,议郎李休之子。其父李休曾是张鲁部下,张鲁投降曹操后先后在东汉和曹魏任职。曹芳即位后,曹爽辅政,李胜先后担任洛阳令、征西长史、荥阳太守等职,并成为曹爽集团的重要成员,曾借出任荆州刺史探听司马懿病情,高平陵政变结束后还未至荆州赴任便被逮捕,随即与曹爽及其党羽一同被杀,惨遭夷族。

  事情经过:魏明帝病重时,把司马懿和皇族大臣曹爽叫到床边,嘱咐他们共同辅助太子曹芳。 于是朝中两个大臣争权夺势再所难免,司马懿推说有病,不上朝了。曹爽听说司马懿生病,正合他的心意。但是毕竟有点不放心。曹爽派李胜去探探情况。 李胜到了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旁边两个使唤丫头伺候他吃粥。他没用手接碗,只把嘴凑到碗边喝。没喝上几口,粥就沿着嘴角流了下来,流得胸前衣襟都是。李胜在一边看了,觉得司马懿病得实在可怜。 李胜回去向曹爽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说:“太傅只差一口气了,您就用不着担心了。”曹爽听了,不用提有多高兴啦。公元249年新年,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亲信大臣全跟了去。司马懿既然病得厉害,当然也没有人请他去。 哪儿知道等曹爽一帮子人一出皇城。太傅司马懿的病全好了。他披戴起盔甲,抖擞精神,带着他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率领兵马占领了城门和兵库,并且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撤了 曹爽和他的兄弟在城外得知消息,急得乱成一团。有人给他献计,要他挟持少帝退到许都,收集人马,对抗司马懿。但是曹爽和他的兄弟都是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哪儿有这个胆量。司马懿派人去劝他投降,说是只要交出兵权,决不为难他们。曹爽就乖乖地投降了。 过了几天,就有人告发曹爽一伙谋反,司马懿派人把曹爽一伙人全下了监狱处死 。这样一来,魏国的政权名义上还是曹氏的,实际上已经转到司马氏手里。

司马懿受到曹爽的打压以后,就开始称病不出。而曹爽也因此而误以为司马懿并没有多大的野心,所以就不再排挤司马懿。可是曹爽不知道的是,司马懿在家中养病的时候其实已经暗暗开始训练死士,想要发动兵变。

其实司马懿的野心早就被曹操看出来了,所以曹操在去世之前才会嘱咐自己的儿子曹丕一定要小心司马懿。可是由于曹丕在做太子的时候曾经得到了司马懿的帮助,所以他并没有对司马懿有太多的戒备之心。虽然从曹丕开始的历代曹魏君王都没有打压过司马懿,但是他们也没有在军事上重用过司马懿,而是一直让曹家人掌握兵权。

到了曹芳上位的时候,军政大权落到了大臣曹爽的手中。曹爽是曹家的亲戚,他掌握兵权对于司马懿来说是十分不利的。而且曹爽早就对司马懿有了戒备之心,处处打压司马懿,想要将他除掉。可是司马懿非常懂得以退为进的道理,他得知曹爽不喜欢自己以后就开始称病不出。他不仅不上朝,而且从来不管朝堂上面的事情,即使是朝廷上出现了一些大的事情,他也不会过问,只会让别人去请教曹爽。曹爽因此认为司马懿并没有多大的野心,所以从那以后他就不再迫害司马懿了。

可是有一次曹爽陪着曹芳出城的时候,司马懿却马上将自己家中豢养的三千死士叫了出来,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曹爽一下子就被夺去了兵权,曹爽被司马懿下令满门抄斩。从那以后,司马懿就开始掌握曹魏的政权。虽然他在高平陵之变发生不久就去世了,但是曹魏的政权却落到了司马懿的两个儿子手中。而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最终也成功地推翻了曹魏政权的统治,建立的晋朝。

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这就是历史上的西晋。公园311年,刘聪领匈奴军队攻占了西晋的都城洛阳,俘获晋怀帝,西晋军队则在长安拥立愍帝,延续西晋政权。五年后,即316年,刘曜又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愍帝献城投降,西晋结束。第二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续建了晋朝,史称东晋。

西晋的历史仅有五十二年,但它却结束了三国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280年司马炎灭吴),为当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短期的良机。西晋继续沿用曹魏时建立的“九品中正制”选官法,但却弊端百出,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工具,形成了等级性的士族门阀制度。西晋还以法令确定官僚贵族的经济特权,即官品的占田权和隐客制。西晋虽然只有五十二年,但中间却有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反映出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矛盾。

西晋的文化程度也很高,名医王叔和著有《脉经》,地理学家裴秀编有《禹贡地域图》,史学名著《三国志》即由西晋时的陈寿所著。

西晋的建立

曹魏后期,政治日益腐败,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以曹爽为首和以司马懿为首的两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

司马懿,河内温县(河南温县)著名的士族。曹操开始起用他,至曹丕时地位逐渐显要。明帝时,他是指挥对蜀作战的主将。238年,他又率兵平定割据辽东的公孙渊,成为魏国有声望的大臣。明帝死,年幼的曹芳继位,司马懿为太尉,与宗室大臣曹爽受遗诏共同辅政。曹爽上表推举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将他架空。司马懿表面称病,不预朝政,暗中却在布置力量,伺机消灭曹爽集团。

249年(嘉平元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明帝陵,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夺取了朝中大权。251年,司马懿病死,子司马师继续掌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死,弟司马昭当政。260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于是率数百仆从向司马昭进攻,结果被杀。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政权完全为司马氏所控制。

公元263年,司马昭利用蜀国内部混乱的机会,派邓艾、诸葛绪、钟会率大军分三路攻蜀。时蜀将姜维驻军陇上沓中(甘肃临潭县南),闻钟会军已至汉中,诸葛绪至武街桥头(甘肃成县西)切断了他的后路,乃率军退回剑阁,抵抗钟会军。西路邓艾军从陇上轻装出阴平道(从甘肃文县经四川平武),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接连攻下江油、涪城(四川绵阳)、绵竹(四川德阳北),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出降,蜀亡。

265年,司马昭子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西晋的统一

孙权病死,暴君孙皓继位,政治极端腐败。司马氏灭蜀以后,便在益州大造舟舰,准备伐吴,而孙皓却漠然处之。

279年(咸宁五年)十一月,晋大举伐吴,步骑二十余万分五路直指建业、夏口、 江陵等地。王浚率水军自巴蜀顺江而下,直逼吴都建业。280年(太康元年)三月,吴主孙皓向晋将王浚投降,吴亡。经过九十年的分裂混战,至此中国又重新统一。

西晋的政治

门阀政治

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后汉,形成于魏晋。曹丕为代汉作准备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后来逐渐成为世家官僚垄断选举的工具。为了取得世家官僚的支持,司马氏对他们采取笼络和放纵的政策。司马炎建国后,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因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门阀士族拥有特权并与庶族保持着严格界限。政治上,他们累世做职闲望重的高官;经济上,按官品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人口,并且不向国家纳租服役;社会地位高人一等,不与无特权的庶族(又称寒门)联婚和同乘共坐。为了保护自己的特权,他们特别注意门第。他们垄断政治,排斥庶族寒门。庶族即使做官以后,依然受到士族的歧视。至于那些不愿巴结士族的庶族地主,便一生沉滞,永无晋升的希望。

分封诸王

在曹爽当政时,有人指出如不分封宗室诸王,政权可能转入他人之手。以后,司马氏果然轻易地夺取了曹魏的政权,这件事在统治阶级中造成很大影响。因此,西晋建国不久便分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并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

开始是允许诸王自选国中长吏,继而又以户数多少把诸王分为三等,并开始置军。又逐步地使诸王都督各州军事,这样,诸王不仅掌握了封国中的军政大权,而且控制了相当多的军队。西晋分封宗室的目的是藩卫皇室,但后来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诸王大部卷入了争夺中央统治权力的斗争,反而削弱了中央的统治。

八王之乱

西晋时期,皇室极其腐朽。开国皇帝司马炎就是一个荒*君主,“后宫殆将万人”。世家大族则贪暴恣肆,奢侈成风。如何曾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

大族王恺、石崇互比奢侈,王恺用米浆洗锅,石崇用白蜡当柴;王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石崇用锦作步障五十里;王恺涂墙用赤石脂,石崇就用香椒泥。司马炎暗中支持王恺,赐他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王恺拿到石崇面前夸耀,石崇顺手把它打碎,然后叫人拿出三四尺高的珊瑚树六七株,任他挑选。大臣傅咸上疏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请求皇帝制止,但司马炎无动于衷。官僚们不仅奢侈成性,而且公开抢劫、杀人。如石崇做荆州刺史,“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

司马炎死,惠帝即位,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愈演愈烈,终于爆发了“八王之乱”。

所谓“八王”,一般指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河间王颙、成都王颖、长沙王乂和东海王越。他们为争夺中央统治权,先是同外戚杨、贾两家斗争,而后宗室诸王兵戎相见,直到西晋灭亡前夕。

306年,东海王越入朝专政,以后又毒死惠帝,诸王力量消耗殆尽,“八王之乱”才告结束。五六年的混战,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激化。

西晋的经济制度

占田制内容

曹魏推行的大规模屯田制度,到魏末已逐渐遭到破坏。到264年,魏元帝下诏罢屯田官,将典农官分别改为太守、令长。次年,晋武帝又重申前令,民屯制度正式废除。

民屯废止以后,贵族、官僚争相侵占田地,隐匿户口。原来的屯田客或投依豪门,或游食商贩,加上服役为兵者,有一半人不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农业荒废,国库空虚,百姓穷困。针对这种情况,灭吴以后,西晋采取两项重大措施:罢州郡兵以归农;颁布占田制。

占田制包括下列内容:

其一,户调式:凡是丁男(男、女16岁以上至60岁为正丁)立户的,每年交纳户调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男女15岁以下至13,61岁以上至65为次丁)立户的,纳半数。边郡民户的户调,纳规定数目的三分之二,更远的纳三分之一。

其二,农民的占田和课田:男子一人有权占土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这是应种土地的限额,不是实际授与的地数额。在占田之中,丁男有五十亩、次丁男有二十五亩、丁女有二十亩要课税,这叫课田。每亩课田谷八升。不管田地是否占足,均按此定额征收。

其三,士族地主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等特权: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族。从一品官到九品官还可以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

占田制影响

从占田制的内容看,它是一种既保证政府收入,又保护士族特权的一种土地制度。占田制并不是官府授田,更不是将地主的田地授与农民,而是在屯田制破坏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占垦荒地,占田制中对于官僚士族占田、荫客、荫亲属等特权的规定,其主要精神不在于对官僚士族的特权加以限制,而在于确认和保护他们已占到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

与曹魏时期的自耕农相比较,户调增加了二分之一,田租增加了一倍。但实际上还不止于此。因为曹魏的田租是校亩计征,占田制的田租是按丁征收,丁男、丁女、次丁男不管是否占足规定的课田数额,都必须按法定的课田数交租。

不过,在占田制的规定中,也有一些积极因素。首先,与屯田制下农民相比,占田制下农民的负担显然有所减轻。特别是解除了屯田制下军事管制的强迫劳动,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其次,占田无年龄之分,课田有年龄、性别的区别,占田数又高于课田数,这些规定可以鼓励人们去占田垦荒,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晋书·食货志》云:“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均平,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这虽有夸大之处,但多少反映出占用制实行后,太康年间的繁荣情况。

西晋的灭亡

各族人民的内迁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已陆续向内地迁徙。

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和补充内地劳动人手的不足,经常招引和强制他们入居内地。

各少数族人民内迁后,在汉族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地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业生活过渡。魏晋时,西、北各少数族人民向内地迁徙的活动,更加频繁,而且种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为“五胡”。

当时,在内地不少地方,少数民族人数相当多,如西晋时,关中户口百万,其中少数民族占了一半左右。

各族人民的起义

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魏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服力役,“服事供职,同于编户”。

西晋占田制明确规定了他们的租调负担。汉族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数民族人为奴婢、佃客。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因而反抗不断地发生。

西晋后期,先后爆发了齐万年、李特、张昌、王如及杜弢等领导的大规模起义,其中李特之子李雄还在四川建立了“成汉”政权。

西晋的灭亡

在各地流民不断起义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也相继起兵反晋,其中刘渊、石勒起兵最早。

刘渊字元海,匈奴左部帅刘豹之子,汉化程度很深。刘豹死后,他代为左部帅,惠帝时为五部大都督。当李特、张昌先后举兵反晋,宗室诸王混战于北方之际,匈奴贵族共推刘渊为大单于。

304年(永兴元年),刘渊开始起兵。很快发展到五万人,定都于离石(山西离石),建国号“汉”,自称汉王,“胡”、汉各族很多人归附他。他在军事上也取得一系列的胜利,攻占了太原、平阳(山西临汾)等地,向南迁都于蒲子(山西隰县)。

石勒出身羯族,居上党武乡。曾被卖为家奴。刘渊称汉王时,他参加起义。

308年(永嘉二年),刘渊称帝,迁都平阳。接着派王弥、刘曜等率大军进攻洛阳。310年,刘渊死,子刘聪杀兄自立为帝。次年四月,石勒在苦县(河南鹿邑)宁平城消灭十余万晋军,晋军元气大伤。

六月,王弥、刘曜等攻下洛阳,杀王公以下三万余人,俘获晋怀帝。八月,又攻下长安。后来,晋将贾匹等在关中汉人的支持下夺回长安,迎司马邺为帝,是为愍帝。

316年(建兴四年),刘曜围长安,愍帝出降,西晋灭亡。

参考资料:

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xijin/xijinhtm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曹爽之所以会放弃抵抗有三个原因;第一、没收兵权的旨意是郭太后下的;第二、曹爽希望能够跟司马懿议和;第三、曹爽认为有朝中大臣和曹氏宗亲给自己说情,自己一定能保住性命。

(一)、没收兵权的旨意是郭太后下的

当时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后,郭太后便下了两道懿旨,其中一道便是没收曹爽兵权的懿旨。郭太后是曹叡的皇后,虽然并非曹芳生母,但是其太后地位却是名正言顺的,如今郭太后昭告天下要没收曹爽的兵权,如果曹爽拒绝的话,那么就是对太后不尊,是要遭到天下人诟病的,曹爽并不想承受这样的骂名,所以他才会主动上交兵权。

(二)、曹爽希望能够跟司马懿议和

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已经控制了宫廷,懦弱的曹爽并不想大动干戈,于是便以上交兵权为契机,希望能够与司马懿议和。曹叡去世后,司马懿和曹爽都是托孤大臣,司马懿负责内政,曹爽负责军事,但是司马懿却被曹爽打压常常称病不出,所以在司马懿心中,最记恨的人就是曹爽,司马懿也知道曹爽一定不会轻易放过自己,所以才发动了政变,然而真的到了硬碰硬的时候,曹爽却又退缩了。

(三)、曹爽认为朝中大臣定能保住自己性命

曹爽会愿意主动上交兵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天真又懦弱,他以为上交兵权后,政变就会平息,而且朝中大臣和曹氏宗亲还能够保他不死。事实证明,曹爽的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当他交出了兵权的时候,也是丧失了保命符,野心勃勃的司马懿不仅要杀了曹爽,就连朝廷大臣和曹氏宗亲他也杀。

有击败司马懿的可能性,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是难得得逞的。

如果曹爽带着魏帝曹芳起兵反抗司马懿的话,正如桓范所说的那样,曹爽是大将军有征发天下兵马的权力,而且皇帝在手,名正言顺,随时可以调动天下的兵马勤王,就连曹爽被困高平陵的时候,不也是征发了附近的屯田兵吗?

曹爽有兵权,代表了军队,桓范是大司农,可以征调粮食,皇帝又在手,代表了名正言顺和正义,这样联合起来,司马懿根本就没有赢的可能。

司马懿可以依靠的就是一张名不顺、言不正的太后诏书,太后诏书当然不如皇帝管用了,此外司马懿只有两个优势:

一是司马懿控制了京城洛阳。这是曹魏政权的首都,所有的核心部门都在洛阳,但是洛阳城中的军队并不多,只有数千人,司马懿自己有私兵三千人,再加上洛阳城中的军队,也不会超过一万人,这是司马懿的所有军队。

二是司马懿得到朝中受曹爽排斥的朝臣支持,包括蒋济、陈泰等人,这些人大分部是曹魏的元老,还包括一些世家大族,这些朝臣基本上是被曹爽排斥的,没有太多的权力。

如果曹爽起兵反抗,这样就曹魏就分裂为两个政权,一个政权是占据了洛阳的司马懿,包括太后和部分朝臣,另一个政权就是曹爽集团,包括皇帝,还可以征发天下的兵马。

如果双方打起来,曹魏地方上大多会持观望态度,因为不敢参与,只有等到局势明朗才敢加入。

但是,曹爽的优势是有调兵权和皇帝的名义,可以凭借这个到兵营调兵,一般来说兵营无法拒绝,只要牢牢握有兵权和皇帝,司马懿无法打败曹爽,就算司马懿再厉害,仅仅凭洛阳城的军队,无法击败曹爽,曹爽既然敢反抗,也就不怕司马懿。

司马懿没有大将军印信,在发动高平陵之前,已经装病几年了,就算司马懿曾经率军南征北战,在军队系统有他自己当年的属下,可这些人也不敢明目张胆支持司马懿,只敢暗下支持,在这样的形势下,只要曹爽不是傻子,司马懿根本斗不过曹爽。

整个曹魏的总兵力有四五十万人,曹爽只要能调动其中的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也就算赢了司马懿,司马懿以弱势兵力占据都城,他只有这一座城池,到时候如果被曹爽大军包围,司马懿当然只能失败了,同时曹爽可以要求皇帝曹芳另外设置许都为都城,另外建立都城,司马懿就更加输了。

所以,只要曹爽奋起反抗,他一定能打败司马懿,问题的关键就是司马懿算死了曹爽不敢反,狠狠地赌了一把。

《三国演义》第106回的详细概括如下:

公孙渊在辽东起兵造反,司马懿率兵前往平定。司马懿斩了公孙渊,辽东平定。魏景初三年春,曹睿病逝,临终前托孤年幼的儿子曹芳给司马懿,并封曹真的儿子曹爽为大将军,总摄朝政。司马懿和曹爽扶立曹芳登上帝位,二人辅佐曹芳执政。曹爽忌惮司马懿,入奏魏主曹芳,加封司马懿为太傅,夺了司马懿的兵权,控制在自己手里。自此曹爽在朝廷专权,不听大臣劝谏。为避免曹爽谋害,司马懿韬光养晦,装病卧床,两个儿子也退职闲居。但曹爽仍对司马懿有所忌讳,司马懿为消除曹爽的戒心,诈作重病,使曹爽消除了疑心。

以上就是《三国演义》第106回的主要内容,如需了解更多,请查阅原文或相关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540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