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扇详细资料大全

太极扇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太极扇是属于太极拳中器械的一种,太极扇的创编目的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太极扇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武术健身项目,它融合了太极拳与其它武术、舞蹈的动作,太极与扇的挥舞动作结合之下,刚柔并济、可攻可守,充满了飘逸潇洒的美感与武术的阳刚威仪,是同时具有观赏性及艺术性的健身运动。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太极扇 属性 :太极拳中器械的一种 目的 :锻炼身体 特点 :具有观赏性及艺术性 简介,注意事项,材料介绍,各式扇形,陈式太极扇,杨式太极扇,莲花太极扇,四维太极扇, 简介 太极扇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武术健身项目,它融合了太极拳与其它武术、舞蹈的动作,太极与扇的挥舞动作结合之下,刚柔并济、可攻可守,充满了飘逸潇洒的美感与武术的阳刚威仪,是同时具有观赏性及艺术性的健身运动。 “太极鱼”为扇面的"太极扇"。这种“太极扇”的质地材料有硬纸、竹编、竹框或塑框布面等多种,不过近年来以塑胶制品为多。 注意事项 1、看扇茎和扇面粘合是否牢固 2、扇面展开时应呈半圆型,两条扇骨成一条直线 3、合扇时扇茎能否完全闭合 4、两条扇骨要有一定的厚度,以便开扇 5、扇握在手中要有一定的质感 6、建议初学者选择竹制扇。 材料介绍 “太极鱼”为扇面的"太极扇"。这种“太极扇”的质地材料有胶木、塑胶、竹子、塑钢、不锈钢扇骨,扇面最好的为绸缎,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为仿绸,其价格低效果好深受喜爱。 上图为竹子扇骨的太极扇,有13根竹子组成,竹子经过打磨,喷漆处理,比较光滑,开合容易,响度大! 右图为不锈钢扇骨的太极扇,该扇骨适合训练者使用,重量可达300克,初学者不易使用。并且扇骨薄,使用者会感觉到磨手。 各式扇形 陈式太极扇 陈式太极扇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的一套具有独特风格的武术健身项目,它突出了陈式太极拳传统性特点,内容丰富、结构合理,通过穿插蹬腿、摆莲、翻腰、跳跃,集中了东式太极拳典型动作。该套路缠绕摺叠、松活弹抖、扇势多变、造型优美,极具健身性、观赏性及艺术性。 杨式太极扇 杨式太极扇是一种深受大众尤其是女性喜爱的太极健身器械。它集太极拳基本功、扇法基本功、武术技击基本功和舞台造型基本功于一体,不仅动作优美流畅,造型典雅大方,而且富有浓郁的现代气息。经常习练,可以收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陶冶情操的动效。杨式太极扇动作紧凑,节序清晰,中正雅致,舒展大方,动作速度舒缓适中,动作劲力势势贯劲,劲力内含。练法上,强调每势以起永开合贯串,严格遵循太极原理的要求,适合大众学练和养生健身的需要,符合竞赛的规范化要求。 莲花太极扇 含单扇和双扇两个套路。这两套扇是宗老师为喜迎澳门回归而创编的,因而有回归扇的美称。两个套路均以杨式太极拳架为基础,采用了传统的民间扇术技术,整套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扇面时开时合,武舞共融,潇洒飘逸,富有情趣,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在1999年澳门回归的庆典中,1200名太极拳友集体表演的莲花太极单扇,气势宏伟,盛况空前,成为整个庆祝活动中的重头戏。澳门人至今引以自豪。 套路、口令内容: 闻鸡起舞,凤凰展翅,柳穗迎风,美人照镜,

丹凤朝阳,豹子回头,翻身斩蟒,坐马观花,

左右横扫,老鹰啄食,哪吒探海,神龙探爪,

迎风拦截,左右还击,白猿献果,推窗望月,拔草寻蛇;

海底捞月,怀中抱月,白鹤亮翅,肘底藏花,仙人指路;

猛虎下山,大鹏展翅,力劈华山,声东击西;

独立跨虎,转身摆莲,顺水推舟,犀牛望月;

风摆荷叶,一柱擎天,金龙吐珠,展翅纷飞;

银龙昂首,泰山压顶,一字天平,金童献宝;

白蛇吐信,狮子摇头,孔雀开屏,九九归一。 四维太极扇 四维太极扇是“四维太极”系列运动套路之一。它以太极拳理为指导,吸收内外家技法融冶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扇子为运动器械,表现各种武术攻防动作。全套38个式子,以横弓步、歇步、仆步、跪步、独立步、交叉步等步型为主,有多种平衡难度动作,扇法凌厉,姿势优美,形式活泼,有较深的艺术内涵和较强的武术攻防意识;有以意导动、柔和连贯、虚实互变、动静相兼、节奏鲜明、击拍清脆、气氛活泼的特点。具有广泛的普及性、表演娱乐性、攻防实用性和健体强身性。

说起太极图,相信大家都见过,可是太极图的真假貌似没有几个人关注过,我自从2012年自学周易以来,偶然期间发现很多网络都不一样,包括在一些宗教寺庙里面也能见到一些八卦太极图,下面我给大家看三个比较常见的太极图:

白色为阳,黑色为阴,阳里有阴,阴里有阳,阳满变阴,阴满变阳,宇宙皆为阴阳,万物才得以平衡。

此图是阳在下,阴在上,对于我来说的话类似于佛教讲的末法年代——黑白颠倒,但是不能说这个图是错误的,太极图本来就是旋转的,不过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下面会有一些个人的见解。

第三个图和之前的对比就是左右相反的太极图,我通常会把这个图称为假太极,不以理会。

三个图大家看完了如果有其它想法或者不同的意见,大家可以先给予评论,然后再看我下面的分析。

我简单说一些太极图的来源吧,就是古人用来观察和记录太阳活动的规律图,简单吧,很多书和传说把太极神话了,那是因为根据太阳活动的规律找出宇宙万物的平衡点, 白天与黑夜的转换就是太极图最直白的体现。

那么知道了太极图的由来,咱们就按照古语的说法来探寻下一步的路子——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就是阴阳了,那么四象是什么呢?古书很多都在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兽,传说他们四大神兽驻扎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个人认为听听就好,大白话就是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为了有一种神圣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女娲造人呀,女娲是神仙呀,说到这里就是有了天尊地卑的感觉了,那么在通过四象的结合,古人智慧就创造出了,东南西北和上下左右了,那么世界这么大,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区域太大了,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伏羲这个神人,他让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别去探寻一下外面的世界,几年后回来给伏羲左姐说,伏羲根据儿子们的阐述定为八个方位,这个时候八卦就出现了,俗话说先天八卦,说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吧,先天八卦是用来定方位的,在风水学里也是很常用的,这个时候给大家在分享一个图,如下:

八个卦分别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那么按照顺序来说1就是家里的老大,那他的阳也是最大的一个,刚才也说了古人很讲究天尊地卑的,而且乾卦也是老阳,阳气最旺盛的一个,阳极变阴,坤卦是家里最小的,同样也是家里的年长的女性(这个要结合八卦所对应的万物类象,这里就先不讲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在百度搜一下,或者有时间单独讲一下),卦象外围的那些点是河图洛书,这个先不做分析了。乾卦在上,坤卦在下,最直观的可以看到,太极图里面的阴阳鱼的位置可以定位了。定好了位置,根据上图显示我们可以看到他运行的轨迹了,这个轨迹也是万物运行的一种规律,也是有依据可以验证的,这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先天卦是用来定方位的,有先天那就有后天,大家都看过封神榜吧,虽然里面有点玄幻,但是文王的确是创造了后天卦,用来占卜吉凶。具体怎么玩这里不说,咱们可以把文王八卦套进太极图里面看看:

之前说,太极图是参考太阳活动规律,伏羲创建先天八卦是用来定方位的,先天卦的东方是离卦,太阳出现的地方,后天卦东方是震卦,震卦的方位也是东方。在这里还得补充一下,后天卦也可以辨别太极图的,通过上图离卦在太极的上方,说的简单点也就是中午的太阳,因为太阳升到最上方的时候时午时,也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阳极变阴。

古人辨别方向的时候,和我们现在的说法不一样,我们现在辨别方向的时候一般说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个是国际统一说法,而古人的说法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和国际说法刚好相反。

说到这里,大家在回顾一下之前发的三个太极图,希望我的分析对大家有一定的作用,同时给我家一个建议,如果地摊算卦的太极图是错误的,请不要执迷不悟了,这样的人连江湖术士都不如。

第三十四式 左擦脚

 动作一:右脚收回,向右(东)下落,脚尖外撇踏实,身体同时右转,重心移于右腿,左脚跟离地提起;同时,两手顺缠自左右而下向胸前合拢交叉。(图1 3 0,附图1 3 0的反面图)身体微右转;同时,两手顺缠向上经面前向左右分开,掌心朝外。(图131)

 动作二:左脚绷平脚面向左前上踢;同时,左掌逆缠迎击(带擦)左脚面,右掌也随着向右后逆缠下拍。(图1 3 2)

 要点:

 1在一合一开的转换时,要保持稳定,亦即在重心移至右腿上时,必须由两手合劲将左腿提起。同时,重心右移时身体要中正。

 2要在两手左右分开时提起左腿,再把左脚向上踢出;踢出的方向是在左侧与前方的中间,也就是与拳路成4 5度为宜。

第三十五式 蹬一根

 动作一:左脚收回提起,以右脚跟为轴,身体向左后转1 3 5度;同时,两手以顺逆缠向胸前交叉;在转体的同时,两掌变拳逆缠一个圈交叉合劲于胸前。(图1 3 3,附图1 3 3的正面图)

 动作二:随即左脚脚尖翘起,以脚跟向左(西)蹬出;同时两拳提起,经胸前向左右分别发出,拳心朝下。(图1 3 4,附图1 3 4的正面图)

 要点:

 1在身体一转时要保持稳定;转身时,要将提起的左脚脚面尽量绷平,使脚尖朝下以减轻左腿的下垂重量。转身须运用两臂双逆缠时的惯性来把身体带转过来。所以,有人称为“挂树蹬脚’’,因为两臂在上双逆一转,好像两手挂在树上一样。此式还须注意立身中正、气沉丹田与顶劲不丢等要求。

第三十六式 前蹬拗步

 动作一:左脚收回提起;同时,两手变掌,左手顺缠划弧至胸前,右手微逆缠,两掌心皆朝右。(图1 3 5)左脚脚尖外撇向左(西南)下落,身体左转。同时,左手顺缠转臂至胸前,掌心朝右前;右掌逆缠到左小臂上方。掌心朝左前,两臂交叉。(图1 3 6)

 动作二与第十式“前蹚拗步”动作二同,惟方向不同。第十式中右脚是向东南斜方迈步,而此式右脚是向西北斜方迈步。(图13 7)

 要点:

 与第十式“前蹚拗步’’相同。

第三十七式 击地捶

 动作一:身体右转,右脚尖外撇,重心移于右腿,左脚提起,经右踝内侧向左前(西南)斜方上步,随即重心左移。同时,左掌顺缠,自左经面前右移变拳,拳心朝里;右掌由顺转为逆缠,向右后划弧变拳,拳心朝前上(图1 3 8)。

 动作二;身微左转。同时,右拳顺缠至右耳旁,拳心朝里;左拳顺缠,经胸前而下向左侧下落;拳心朝上。(图1 3 9,附图1 3 9的正面图)身体继续微下蹲,左腿继续前弓。同时,

 左拳逆缠屈肘向左上提起,拳心朝下;右拳逆缠向前(由外向里逆缠一小圈)下击,拳心朝里。(图1 4 0,附图1 4 0的正面图)

 要点:

 1此式的重点,是要在俯伏中达到“尾闾正中神贯顶’’的要求,只要尾闾正中了,才会使身不倒向前面,也就是由于尾椎下压,可使整个脊骨贯串;只要脊骨上弹性充足(三关大道开放了),就可一弹而起,任何重压都是压不住的;倘若尾闾一倒,失去弹性,则伏地不能再起了。

 2要在俯伏中顶劲不丢,也就是由于两拳以双顺缠的劲在地面上对划一圈,这样不但揉动了脊背,而且头顶上也同样转一个小圈。所以又名为“神仙一把抓’’,就是抓了一圈后变为拳,然后再在地面上转一个圈,并向下击打,如同拨开地面尘土后,将物件栽种下去一样,因此又名栽捶。

第三十八式 翻身二起脚

 动作一:身体右转,重心在左脚,右腿微伸不挺直;同时,左拳屈臂随转体微下移,右拳转臂、屈肘、屈腕上举,两拳心皆朝里。(图1 4 1,附图1 4 1的正面图)以左脚跟为轴,身体继续右转,脚随转体收回半步,以脚尖点地。同时,右拳顺缠向身体右侧下落,拳心朝上;左拳逆缠自左而前屈肘上举,拳心朝里。(图1 4 2)重心移至左腿,左腿下蹲(加强左腿弹性);同时,右拳转臂逆缠自身后弧形上举,左拳逆缠向身体左侧下落。(图1 4 3)

 动作二:重心前移,右脚跟落地踏实,左脚绷平脚面向前上方踢起;同时两拳变掌逆缠,右手向前上、左手向后下划弧,右掌心朝前,左掌心朝里下。(图1 4 4,附图1 4 4的正面图)左脚尚未落地,右脚即蹬地跃起,向前上方绷平脚面踢起,右掌即向前迎击右脚面,随即左脚落地,左掌在右掌迎击右脚面时向左平举。(图145 -146,附图1 4 6的正面图)

 二起脚是训练弹跳的动作,是左右两脚相继离地跃起踢出的,所以又称为踢二起。陈式太极拳的二起脚,有四种练法,可根据练者的身体强弱和目的来选择。兹按由易到难的次序,列举如下:

 (1)以一起来代替二起,就是仅以右脚上踢,以右掌迎击右脚面,而没有两脚腾空的过程,但练时仍要具有二起的上提劲;

 (2)即按上述动作说明的方法进行锻炼,其特点是,以扩大缠丝圈的大开大展来协助身体的跃起和二踢;

 (3)减少动作和缩小缠丝圈,仅缠一圈,即两脚相继腾空踢起;

 (4)在击地捶后,翻身一转,两脚即行相继腾空踢起,这是最简单的一种,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种。

第三十九式 兽头势

 动作一:右脚下落尚未着地,左脚即跃起;同时两手自左而上向右上方顺缠抡起(两手要具有领劲,领着身体凌空而起,像 篮球 投篮式。如身体较弱者,可将右脚先落地,左脚再提起,不做腾空过程的动作)。(图1 4 7,该图是衔接图1 4 6的正面图而下的,因此自图147 -151仍应胸部朝东进行动作)随即右脚落地,右腿下蹲,接着左脚向左后(西北)斜方横出一步,仆左腿,左膝微屈;身体同时右转;两掌随转体向右前方下落,掌心朝右下。(图1 4 8)身体左转,重心左移,弓左腿,蹬右腿,右膝微屈;同时两掌变拳转臂左逆、右顺缠,左拳经腹前向左上缠使拳心朝左,右拳自右缠至胸前,拳心朝左上(成左打虎式)。(图1 4 9)

 动作二:身微右转,右脚向左稍移,以脚尖点地;同时,左拳逆缠屈臂里收至与头平,右拳顺缠屈臂里收至胸前。(图150)身体继续微右转,左腿下蹲,右脚跟里侧贴地面,向右前(南稍偏东)铲出成仆步;同时两拳左逆、右顺缠随身体

 下蹲下沉。(图1 5 1)身体继续微右转,重心右移,弓右腿。同时两手转臂逆缠,左拳随转体右移,拳心朝右后;右拳经胸前而下缠至右腹侧,拳心朝里。(图1 5 2,该图所示姿势为正面,其实两脚所踏处,仍如上图原地未动,自图152 -154所示也仍是胸部朝东进行动作)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左拳经胸前向左顺缠至左腰前,拳心朝里;右拳自右后而上,转臂屈肘逆缠至右耳旁,拳心朝下。(图1 5 3)身体左转,重心微左移,左膝微屈;左拳向里微收至腹前,右拳转臂、腕里屈向前伸出,两拳心皆朝里。(图1 5 4)

 要点:

 1此式要求里外缠丝的成分多些,并要求在里外动作之中来达到节节贯串、周身一家。与前比较,这是需要进一步练习的。这一拳式是易于明显地表现出一动全动的要求的。

 2由于里外缠丝成分多,就促进了腰脊联合作主宰的作用,而主宰之中又是以脊背居于第一位(为引进落空的主要缠丝)。所以此式在太极拳运劲中为锻炼里外、顺逆缠丝劲的主要形式之一。

 3此式动作起来裆口要求低(但低不过膝),它在变换腿中虚实时,尤易感到会阴(前后阴之中部)之气上冲尾闾,这是表现在此式内的圆裆的主要要求。

 4此式中的外顺缠的搠劲和内逆缠的捋劲,要求在转弯抹角变换掤捋缠丝面时,其螺旋形动作都能达到皮肤上,且无缺陷存在于内;这就是说,只有在皮肤上的螺旋才能达到

 缠丝劲的牵动作用(缠丝劲是不是能达到皮肤面上而无缺陷,在此式中最易表现出来)。

第四十式 旋风脚

 动作一:身微左转,重心左移,左腿微弓。同时左手顺缠向左下翻至左腹前,拳心朝上;右手顺缠微向右前翻至腹前,拳心朝里上。(图1 5 5,此图中两脚所踏处仍如上图原地未动,胸部仍朝东,由胸部朝东方向开始此式动作)身体右转,重心右

 移,弓右腿,左腿伸而不直;同时两拳变掌逆缠,经胸前向右展开。(图1 5 6)两手逆缠向右而下,变为右顺、左逆缠地上转,左掌经腹前向左上划弧至高与头平,掌心朝外;右掌弧形缠至腹前,掌心朝左。同时重心左移,右脚向前提起。(图1 5 7)

 动作二:右脚脚尖外撇向前上半步,体重前移,左脚随着提起;在右脚提起上步的同时,两手顺缠,右掌前推,左掌经面前向右弧形下落,左小臂落在右小臂上,两臂交叉合劲,两掌心皆朝下。(图1 5 8)两臂顺缠分向左右展开,掌心皆朝后;同时,左脚自后下向上以裹劲弧形裹起,以脚内侧与左掌相迎击。(图1 5 9,此时胸部该朝南)以右脚跟为轴,身体向右后转(1 8 0度,胸部朝北);随着转体的同时,两手由开转为里合,向胸前交叉,左臂在上;左脚也随转体自上向右后扫转。(图1 6 0)身体继续微右转,左脚落地;同时两手缩小合劲圈,左掌心朝下,右掌心朝里。(图1 6 1,附图1 6 1的正面图,图1 6 1的正面图是衔接于图1 6 0之后,其实是胸部朝北,而自图1 6 1起已与动作说明中的方向相符)

 要点:

 1旋风脚是一脚站立、一脚悬空的扫裆腿劲,前四个图是表现旋风扫劲前的开合(从图158 -161来完成旋风脚的旋扫劲)。

 2图1 5 9表示旋风脚的扫起,左掌与左脚侧拍后转体,在转的过程中,要求左腿微弯不直地横转过来,但不允许屈着腿转过来;这是对腰劲和右手平衡的训练,需要花些时间

 练习。

 3陈式太极拳为了适应于不同的对象,有些动作分为难易两种练法。此式另一种练法是(从图1 5 8开始)先将右腿上前半步,左脚跟提起,双手交叉于胸前;接着左脚向前上踢(不是横扫),踢后屈膝收腿转身下落(不

 是直着腿横转过来);左腿落实后,提起右脚横着脚跟蹬出。其不同点,是去掉横扫的劲,改变为踢脚和蹬脚两个动作。

第四十一式 蹬一根

 动作一:身微左转,重心微左移;同时,两掌心翻朝前,并收缩交叉圈,随即两掌逆缠经腹前分向左右展开(意注于两手小指);身体随两手分开时转正,裆口更下沉。(图1 6 2)身微左转,重心左移,右脚收回,以脚尖点于左脚旁;同时,两掌变拳顺缠,自左右而下向腹前合住劲,两小臂交叉,左臂在上,拳心皆朝里下。(图1 6 3,附图1 6 3的正面图)身体继续微左转(全身掤劲不丢),两臂缩小交叉圈(以蓄劲),右脚提起。(图1 6 4,附图1 6 4的正面图)

 动作二:两拳顺缠分向左右发劲;同时右脚勾起脚尖、以脚跟向右侧蹬出发劲。(图1 6 5)

 要点:

 1此式与第三十五式“蹬一根”的不同点是,前一拳式蹬左脚,此式蹬右脚。做这个蹬一根,要在蹬前先作好充分的蓄劲,然后再发,以达到“蓄而后发”的要求。

第四十二式 掩手肱捶

 动作一:右脚提膝收回,左脚独立;同时,右拳顺缠下落于裆前,左拳顺缠微向下落。(图1 6 6)以左脚跟为轴,身体右(东)转。同时,右臂外转向里顺缠,自裆前而上,随

 转体向右侧弧形下翻至右腿旁,右臂下垂,拳心朝上;左拳转臂逆缠由里下转向外上,竖起左小臂,拳心朝里。 (图167)

 动作二:两拳变掌在胸前一合,双顺缠下落,右手稍低于左手,右腿仍提起。(图1 6 8)两掌自左右上举,

 将身体领起(如篮球运动中两手投篮的双领劲),右脚尖上抬。(图169 -170),两图中身体领起后,仍应与图1 6 8方向相同,该两图所示为其正面和侧面)右脚平掌蹬地震脚,身微右转,左脚向左前(东北)方迈步,两腿屈膝下蹲;同时,右掌变拳逆缠至左腹前,左掌逆缠向胸前里收合拢,左掌置于右肘上方交叉。(图1 7 1)

 动作三:右拳转臂顺缠向右下,左掌逆缠向左上弧形分开,右拳心朝下,左掌心朝外。(接图5 2,图5 1即图1 7 1姿势)

 动作四与第十四式“掩手肱捶’’动作三相同o(接图5 3—5 4)

 要点:

 1蹬后的右腿不落地。由于两拳顺缠后收回,带动右腿收回;在收回的过程中,由于两拳左向前、右向后的双翻,使收回的右腿和独立的左腿稳定下来。

 2要求顶劲上领,气向下沉,沉肩垂肘,左足平实踏稳。就自然独立稳当。

 3此式与第十四式“掩手肱捶’’的重点,皆在发劲,惟衔接动作各不同。

 4此式在转身蹬脚之后,转为两手上下翻转地合住劲(图1 6 7);合后两手一分,产生开劲(图1 6 8);分后两手紧接着上举和两掌上托,如捧住篮球跃起,并向篮内投进去一样,这样可将身体领了起来。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 >>> 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图解

全部太极拳有大小架之分,陈氏、杨氏等是大架拳,武氏、孙氏是小架拳;陈氏太极拳之中也有大小架之分,如陈鑫后人西安陈立清所传的陈氏太极拳即为小架;杨氏太极拳虽然现在只流行杨澄甫的一套大架,据说也有杨少侯所传的小架拳。总之,太极拳的大小架不但对立统一在整个太极拳系统之中,甚至也对立统一在一派太极拳之中。太极拳架子大小主要指风格而言,不在于修炼时架子之高低。

架子大小有点类似于书法艺术中颜体和欧体楷书。楷书是方块字,在一个正方形内,等距离横坚各画两条线,所形成的图案叫九宫格,中间那一格叫中宫。中宫似乎对于欧体书法笔画有一种吸引力,这在书法艺术中称为中宫收紧。颜体书法则相反,中宫似乎对于颜体书法笔画有一种排斥力,这在书法艺术中称为中宫外拓。中宫收紧的字体精巧美丽,如传统的室内陈设;中宫外拓的字体气势宏大,如传统的宫殿建筑。传统修炼认为,所谓人体小腹部位的丹田,就是身体的中宫。大架太极拳大部分动作,如陈氏拳的斜行、单鞭等,都有一种中宫向外拓展的劲力,好比是颜体书法,又好像是传统建筑,气势宏大。小架太极拳大部分动作,如孙氏拳的开合手等,好像有一种由外向内往中宫方向收紧的劲力,好比是欧体书法,又好像是传统室内陈设,精巧美丽。

虽然大小架各自都有自己的义理,但它们都不能离开太极拳的义理。事物的义理之性不变,不管架子大小,只有符合太极拳义理的拳就仍然还是太极拳;离开太极拳义理的拳不管成为别的什么样的拳,就都不是太极拳。相对于太极拳的义理,大小架之间义理不同是气韵风格不同,气韵风格是大小架之间各自的个性,个性是这两类太极拳各自不变的成分。当大小架太极拳各自离开它们自身的义理时,就不再是原来架子的风格式样了。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根据太极拳的义理最重要的要求之一,不管大小架之间各自的义理是什么,它们在身法上都要虚领顶劲,在呼吸上都要气沉丹田。虚领顶劲使立身中正、重心稳定,气沉丹田是把中宫作为修内的要点,这是所有太极拳最重要的共性。共性是使太极拳之所以为太极拳者,也是大架或小架太极拳共同的义理。共同的义理使太极拳无论是大架或小架,都具有“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特点。内固精神和外示安逸,是太极拳气韵风格的两个方面。呼吸要气沉丹田,心理意念要先在心、后在身,二者在气势上表现的则是敛入脊骨、神舒体静。内固精神,是内在精神在内在空间的要求;外示安逸,是内在精神在外在空间的显示;外示安逸是内固精神的必然,内固精神是外示安逸的原因。敛入脊骨、神舒体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都与气沉丹田等内在修为有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旧时曾把拳术

分为内外两家,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极拳是内家拳大概不会错。许多太极拳爱好者低头弯腰、身体前倾,呼吸在胸、气向上行,不注意“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丢掉了太极拳最重要的要求,虽然有太极拳的外形,却无有太极拳的内容,这样的太极拳不管是大架或小架,未能遵守太极拳的义理,就不是、或不全是太极拳了。

大架好还是小架好?这就要看修炼者的气质爱好如何。“学书当学颜”是一种审美趣味的价值取向,并不是天下唯有颜体字最好。太极拳传统提倡专一,选择其中一种,以正确的方法认真修炼,必然能够取得好成绩。这是武术几千年、太极拳几百年发展史,以及武林前辈经验之谈。初学者不可贪多,即使是有一定功底的人,在调整练习趣味,选择修炼项目时,也要注意品种性质相对接近,否则必然会“枉费功夫贻叹息”,不可不慎。练陈氏大架,可兼陈氏小架,二者同系陈氏拳,共性突出,大小架之间矛盾较为次要;杨氏太极拳出于陈氏,练陈氏大架也可兼杨氏大架,或从杨氏大架入手,再转益陈氏大架;如练陈氏小架,则不宜兼杨氏大架,因二者架子大小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不如专一为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767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2
下一篇2023-11-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