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如下:
1、袁绍在战略上犯了错误,时机选择不当,没有能够在曹操立足未稳之际给予果断的打击。战略错误是在具体的战争进行之中,到底该如何打的问题。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正式爆发。战前袁绍拥军十万,兵精粮足,在军事上占据很大的优势。袁绍的谋士沮授劝袁绍和曹操打持久战,而郭图、审配等将领却主张速战速决,最终袁绍采纳了郭图等人的意见。
2、袁绍和曹操两个人的个人素质对比上,曹操也要略胜一筹。但是袁绍外宽内忌,刚愎自用,政治腐败,治军不严,兵粮虽多而军心涣散。而曹操知人善任,能采纳部下的正确意见,灵活机动地捕捉战机。因而,曹操集团内部比较团结,而袁绍集团内部则是矛盾重重。
其他原因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毕竟皇帝在曹操的手中,曹操完全可以凭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而当年皇帝逃难的时候,有人劝袁绍把皇帝接到河北,却被袁绍拒绝了。
在具体的战斗之中,袁绍也是多次犯了致命的错误。曹操先是据守官渡,以逸待劳。后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解白马之围,斩杀袁绍大将颜良和文丑,大挫袁军锐气。接着一方面守官渡与袁绍相持,一方面伺机骚扰袁绍的粮道。
最后曹操采纳来降袁绍谋士许攸的建议,亲率五千精兵,偷袭袁绍屯粮重地乌巢,焚毁粮食万余车,导致袁军士气崩溃,大将张合等阵前投降,于是袁绍军心涣散,纷纷逃散,袁绍仅余800多骑兵逃回河北,余众七万多人投降曹操,结果全部被坑杀。袁军主力在此战中被消灭殆尽。
因为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_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
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都的荀_。而荀_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扩展资料:
相关人物介绍
1,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时期魏国奠基人,太尉曹嵩之子。
举孝廉出身,选为郎官,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拜骑都尉,镇压黄巾起义,迁济南相,政教大行,一郡清平,迁典军校尉。组织关东诸侯联军讨伐董卓,迁东郡太守,拜为兖州牧。迎接汉献帝,拜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司空,迁丞相,挟天子以令不臣。
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基本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推行有效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稳定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促使中原地区政局稳定。
汉献帝念及功劳,封为魏公,加九锡。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为魏王,位在诸侯王上,如同萧何故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病逝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号为武。
2,袁绍
袁绍(?-202年6月28日 ),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官渡之战
—曹操
—袁绍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矛盾全面爆发,发生了官渡之战。曹操只有几万余人,而袁绍却有数十万大军,结果却是兵少将寡的曹操获胜。惨败的袁绍从此一蹶不振,两年后,即公元202年病逝。据《三国志》记载,袁绍死后,曹操来到袁绍墓前,痛哭流涕,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呢?他为什么要在袁绍墓前痛哭流涕呢?他是哭给谁呢?
个人认为有下面四个原因,曹操主要是哭给冀、青、幽、并四州老百姓,依据《三国志》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其一,曹操与袁绍同朝为官,是一对好哥们。
曹操的爷爷曹腾是服侍四个皇帝的大宦官,父亲曹嵩官至太尉。这么看,曹操虽然不如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绍,也相差不多。因此,两人在少年时期,同朝为官,都在大将军何进手下当差,关系还算不错。
公元188年,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和袁绍就是其中的两位。曹操时任典军校尉,袁绍为佐军校尉。从官职上看,曹操和袁绍都是西园八校尉之一,平起平坐。礼尚往来,曹操和袁绍关系密切,是一对好哥们。《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中平五年,初置西园八校尉,以绍为佐军校尉。
其二,曹操和袁绍一同讨伐董卓。
大将军何进铲除宦官时,曹操和袁绍是中坚力量,他们两位都为复兴汉室江山,拼搏着。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废立皇帝,掌握朝政大权。袁绍面对强大的董卓,不卑不亢,自知不敌,于是远走高飞,逃亡冀州。公元190年,董卓残暴不仁,引起各地实力派不满,纷纷骑兵反抗。
曹操也是从京城逃走,到达陈留,“散家财,合义兵”,首先倡议天下义兵,讨伐董卓,并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跟随盟主袁绍,为了心中的道义,杀气腾腾地杀奔董卓。这时,曹操和袁绍并肩作战,在战场上积累了深厚的友谊,两人互相扶持,将董卓赶跑。
其三,曹操感慨袁绍早逝,感慨人生苦短。
估计曹操和袁绍年岁相反,历史上没有记载袁绍的出身岁数,到底谁大谁小,我们不得而知。可能袁绍岁数比曹操略大,算是曹操的老大哥。可是现在,袁绍却因病去世了。虽然袁绍生前和曹操有诸多恩怨,那都是意见不合,并不是因为有啥私仇。如果不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和袁绍应该是一对好兄弟,不是仇敌。
有一句话叫做“人死如灯灭”,袁绍已经病逝,曹操再和袁绍有多大的恩怨,也都烟消云散了。曹操本来只是想作为一个路人,拜祭一下袁绍,上一炷香,可是他在坟前,想起和袁绍的往事,想起当年一同为西园八校尉的日子,想起一同讨伐董卓的军旅生涯,他不禁感叹人生苦短,这才留下眼泪。《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公临祀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廪食之。
其四,曹操哭给冀、青、幽、并四州之人,做做样子。
袁绍虽然死去,可是他还有三个儿子袁谭、袁尚、袁熙,还有外甥高干,还有千千万万的冀、青、幽、并四州之人。袁绍在这四州治理多年,素有德政,深得人心。他去世之时,冀、青、幽、并四州老百姓没有不悲痛的,大街小巷的老百姓们挥洒着眼泪,就像失去自己的亲人一般。
由此可见,袁绍在冀、青、幽、并四州威望很高,曹操想要彻底收服这四州的老百姓,只有拜祭袁绍,发自内心表达自己对袁绍的惋惜,痛哭流涕,才能感动这四州老百姓,真正收服这四州老百姓之心。曹操在袁绍墓前痛哭流涕,还慰问袁绍亡妻,返还袁家财物,又是给吃的,又是给穿的,是非常有效的,曹操在这四州越来越得民心。
此后,曹操还将自己的大本营从繁荣的冀州邺城,政令从此以后皆从此出,而汉献帝的许昌只留些许官吏,成了一个空架子。这也为曹丕以魏代汉奠定了基础,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刚刚继承魏王之位,就逼迫汉献帝退位让贤。
曹操虽然在汉灵帝任用的西园八校尉里和袁绍同列,但是汉灵帝之后搞的大阅兵,以及紧接着在汉灵帝死后的政变中,曹操都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而不像袁绍,一直站在何进的身后,攒托何进,最终让东汉朝廷落入了董卓之手。
只有在袁绍劝何进召董卓带兵进京时,在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引用王沈的《魏书》中说了曹操的一句对这件事的点评。显然在何进准备召董卓进京时,曹操其实是知道的。但也很明显,曹操并不是直接对何进,或者袁绍说的。通过曹操说的这句:“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曹操围绕在何进周边的大圈子里,但没有进到何进、袁绍这个拿主意的核心小圈子中。曹操的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就是,杀鸡焉用牛刀,对付宦官几个狱吏就够了,何必大老远把你控制不了的董卓找来呢。你们这样舍近求远,注定是要失败的。
果不其然发生了之后一系列的惨剧,何进被杀,袁绍弃官跑冀州而去,东汉的朝局被一个武夫董卓完全掌控了起来。曹操当时不看好何进他们,这一会一样不看好董卓。曹操不看好何进,但还是坚持站在何进阵线里的,毕竟何进这个外戚有最名正言顺辅政的理由。
从这件事情,我不得不说曹操真的很有智慧。他早就看透这一切,他虽然远离何进和袁绍的小圈子,但是他知道他们俩的用意,还知道他们做法的利弊情况,一切不说破,甚是有城府,也不得不让人佩服。
1 袁绍与曹操在白马相持时,袁绍下令筑起箭塔,连日向曹操营寨射箭,使曹 操军心动摇。 其后,刘晔献上霹雳车之计,大破袁绍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据守之地。 2 曹操于黎阳与袁绍杷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大破袁军。 3 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其实主要原因还是袁绍军心不稳,而且容易生疑,就好比张郃吧,要求袁绍增兵乌巢还反遭自己人陷害,袁绍又死要硬攻曹本阵,逼得张郃投靠曹操,所以说袁绍败也是必然的。 ps:那个说曹操卑鄙的SB,是不是只看过三国演义的白痴啊,曹操要才有才,要品有品,不了解历史别瞎扯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