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贾诩。
1、李儒
李儒,字文优,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的博士、弘农王郎中令,董卓专政时,奉董卓之命,入宫毒死刘辩 (弘农王)。
董卓死后, 李傕[jué]攻进长安,控制朝政,李傕推举博士李儒为侍中,但被汉献帝拒绝。198年李傕被曹操击败,李儒不知所踪。
2、贾诩
贾诩(xǔ,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
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
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拜其为太尉,封魏寿乡侯。曹丕曾问贾诩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黄初四年(223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曰肃侯。
扩展资料:
文学形象:
1、李儒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是董卓的首席谋士,为董卓所亲信,大小事宜均与之参谋,堪称智囊。董卓趁乱进京、说降吕布、废立皇帝、迁都长安等举动,均离不开李儒的参谋之功。
汉少帝刘辩被废后不满,李儒奉董卓之命,亲自带人入宫,毒死刘辩。后王允使“连环计”离间董卓、吕布,李儒劝董卓放弃貂蝉而换取吕布的效忠,董卓最终没有听从,死于吕布之手。
董卓死时,李儒卧病在家,被家仆捆绑献出,处斩于市曹之中。
2、贾诩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贾诩初登场于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以西凉谋士身分从属于董卓集团余党李傕、郭汜阵营。
当时董卓已死,李傕等四人上表求赦不果,正欲各自逃难,贾诩建议他们召集西凉人马入京攻打吕布,结果成功驱逐吕布。
可是李傕等人却擅权暴虐,欺凌帝上,甚于董卓。第十回中,西凉马腾、韩遂东征勤王,贾诩劝李傕深沟高垒,不与接战,待西凉兵粮尽退兵加以追击,结果亦大败马、韩。李、郭掌权期间,贾诩一直引导他们安抚天下,征用贤能,朝廷稍微有所恢复。
——李儒
——贾诩
应该是李儒。李儒,三国人物,生卒 (144 — ?),籍贯 凉州陇西临洮(今甘肃临洮])。
据《后汉书·何皇后纪》和《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记载,初平元年李儒为郎中令,曾被董卓派去毒死弘农王(少帝)(后汉书:“关东兵起,共讨董卓。董卓置弘农王刘辩于阁上,使郎中令李儒献上毒药,刘辩不肯饮,董卓等强逼之。于是,刘辨与妻唐姬及宫人饮宴做别后,饮药而死。”)。据《後汉纪�6�1后汉孝献皇帝纪》记载,192年,初平三年四月,董卓被王允、吕布谋杀,董卓的部将李傕等人击败吕布,王允自杀,重新占领长安,挟持汉献帝,控制东汉政权。李傕以贾诩为左冯翊,并推举博士李儒为侍中,但因为李儒曾毒死弘农王(汉少帝),汉献帝下诏加罪于李儒,后受到李傕的保护而得以幸免(後汉纪:李傕举博士李儒为侍中,献帝诏曰:“儒前为弘农王郎中令,迫杀我兄,诚宜加罪。”辞曰:“董卓所为,非儒本意,不可罚无辜也。”)。
《三国演义》中他是董卓的女婿、谋士,为董卓所亲信,大小事宜均与之参谋,堪称智囊。董卓趁乱进京、说降吕布、废立皇帝、迁都长安等举动,均离不开李儒的参谋之功。汉少帝刘辩被废后不满,李儒奉董卓之命,亲自带人入宫,毒死刘辩。后王允使“连环计”离间董卓、吕布,李儒劝董卓放弃貂蝉而换取吕布的效忠,董卓最终没有听从,死于吕布之手。董卓死时,李儒卧病在家,被家仆捆绑献出,处斩于市曹之中。
曹操被戏称为“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集老辣、聪明于一身,数次抉择中均可体现他的远见卓识。就如在汉献帝最无助的时候,曹操没有选择落井下石,反而承认并迎接汉献帝。这让让各大军阀惊呼不已,表面上看是老好人,但他却打好了自己的如意算盘。
曹操有政治手腕,特别能识清政治局势,放在此时就是说此时不是废帝称帝的时候。原因在于,汉朝断断续续延续四百余年,刘氏掌管天下的认知已刻在天下人的脑子里,死死地认定汉室才是正统。天下只允许一个皇帝,而这个皇帝就是应当继位的刘氏子孙。贸然废帝称帝就被看做是乱臣贼子,只会引起天下人的怨恨与愤怒,于己一点好处都没有。
影视剧曹操
此时的社会动荡不安,一个诺大的汉室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据势力。这些割据势力中不少人有称帝之心,也都有这样的心理:我现在还没有能力称帝,但绝不能让他人先一步称帝。所以他们都相互牵制,谁也不想让对方多向前迈开半步。一旦有人称帝,称帝的人就会成为大家首要攻击的目标,其间有来自汉室正统的征伐,最多的是地方割据势力的绞杀,积极灭掉称帝分子。
随意称帝就会带来内忧外患的局面,天下人的共怒、各个割据势力的绞杀是为外患,但最害怕的是内忧。何为内忧?曹操为征战天下建立了自己队伍,所向披靡的队伍就是曹操的利盾。但是这一队伍中在称帝方面不并一心。一次徐田打猎中,曹操故意胜献帝一头,为曹操欢呼者有一部分,另有一部分哭丧着脸,足以证明自己所领导的团体并不都希望自己称帝。尤其是为自己多次献计的荀彧,一直不满曹操队献帝的不尊重。曹操深知:称帝务必引起内乱,一旦内乱局面将不可收拾。
影视剧曹操
事实证明不称帝的选择是正确的。孙坚在洛阳废墟中捡到传国玉玺,想要到江东称帝,被袁绍盯上,唆使刘表杀死了孙坚;董卓有称帝之心,祸国殃民、毒杀少帝、肆杀百姓,王允使计令吕布将他杀了;袁术得到传国玉玺,不久便遭到攻击,曹操派遣刘备将其杀死。乱世中各股势力虎视眈眈,证实到先称帝者不会有很好的下场。
不称帝但要打好皇帝这张牌,也就是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话说曹操积极迎接汉献帝,并帮助献帝摆脱李傕、郭汜二将,颠沛流离的献帝似乎找到了依靠,先后多次受封赏,曹操得到仁义上的肯定。可是献帝越来越发现,自己虽然吃喝不愁,但被架空了权力,毫无自由可言。特别是,曹操想攻打谁,随便一个理由,再加上献帝不得不从的旨意就开始攻打。献帝说了句:董卓窃国,臭名远扬;曹操窃国,不留贼名。
影视剧汉献帝
当曹操当上丞相后,权力是如日中天,随意发布旨意,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这时曹操其实并不需要称帝。假如曹操称帝后,他要干什么?无非是发动军队一统天下,无非是四处征战扩征土地。献帝就成了每一次的挡箭牌或者护身符。可以说帮汉献帝征战天下,帮汉献帝扩征土地。每一次曹操总有理由搞事情,一切都显得那么名正言顺。
也根本用不着称帝,曹操行驶的权力已经很高了。曹操积极铲除异己,敢言的死于不正当的迫害,不敢言的始终顺承者曹操的心意,文武百官都成了曹操得心应手的工具。他现在能够驾驭百官的言行,能够驯服百官。试问曹操还需要得到什么?他的权力已经凌驾于献帝的皇权之上,他已经得到他能够在称帝上能得到的东西。当皇帝只是一个名号而已,不要照样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影视剧汉献帝
有人说:承认并控制汉献帝,对付文武百官还可以,但对于外面的割据势力又能怎样?外面的割据势力有两种,一种是像刘备一样恭恭敬敬尊崇汉献帝,另一种就是不受任何人约束,只为自己的大业发展。
东汉末年,风云际会,汉家的天下逐渐走向了倾覆的边缘。
虽然朝中还有为天下尽心尽力的忠臣,但心怀不轨的外戚、宦官和朝臣也不在少数。
面对逐渐走向混乱的局势,各地有心之人纷纷有所动作。而这其中的先行者,便是董卓。
自从中平六年(189)八月底在北芒山救驾之后,董卓便从一个有所作为的朝臣,逐渐变成了把持朝政的权臣。
十一月,仗着自己的权势,董卓又自封为国相。"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便成了这位董国相的"日常"。
而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董卓在朝中也贯彻着自己的暴政。他不仅重新制定严苛的刑法,还残害诸如卢植等与自己立场相左的朝臣,大肆提拔自己的朋党,甚至**汉灵帝之墓。
在他的暴虐统治之下,勇夫也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了全国各地。
为了铲除董卓这个凶国害民而又手握重兵之逆贼,各路人马相互合作,组成了共计十八路的讨伐大军。
这十八路军,分别是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第十八镇西园八校尉之一的曹操。
要在那个局势之下有能力起兵反董,各路诸侯也是各有其资本的。这十八路诸侯,主要都是些太守、刺史,也有国相和校尉。当时的太守,是俸禄两千石的大官。汉宣帝就曾感叹:"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乎!"这二千石,便是指太守。
太守作为一郡的最高长官,掌管着当地的日常政务、督察以及官员任命。且太守也有指挥当地军队的权力。但作为一郡之长,他们的管辖范围也就是本郡,按规定是无法跨郡行事的。
而刺史,虽然只有六百石的俸禄,但在东汉末年,却是实际上凌驾于太守之上的官吏。刺史不仅有权插手郡务,还能调动军队。在军权上,刺史比太守更有实权。
汉灵帝中平五年(188),为了进一步加强刺史的权力,确保管理的有效,部分资深刺史还被中央提拔为州牧。这不仅促进了地方州郡体系的形成,也让刺史彻底从当初的督察"小官"成了地方大官。
而国相,诸如鲍信,即为一国之相,封国之内的百官之首。
西汉初,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虽然后来各地的封国逐渐被取缔,但仍有一些诸侯国留存了下来。济北国是刘汉宗室的封国。
东汉永元二年(90),汉章帝五子刘寿获封为济北王。一直到建安十一年(206),济北王刘政无子,济北国后继无人,此国才被取缔另设为郡。
虽然关起门来鲍信是一国百官之长,但地方官终究不如朝廷命官。且郡与封国在地方上的等级是相近的。所以与执掌各郡的太守,乃至高于太守的刺史相比,鲍信作为国相,在官位上是不如他人的。
十八路诸侯之中的校尉曹操,是西园八校尉的一员。西园八校尉,是汉灵帝为了与当时掌握大权的外戚何进相抗衡,在京畿一带组建的一个军事组织。
当时除了曹操,任西园八校尉的还有袁绍、淳于琼等人。而在征讨董卓时,袁绍被袁术等人推举为讨伐董卓的共同盟主,曹操在其手下任代理奋武将军。在一众太守、刺史里,曹操确实算是官轻人微。
不过就像每一株大树都曾是一颗小小的种子,起步并不能决定将来的成就,曹操其实就是很好的例子。
虽然在十八路诸侯之中官位不高,在讨伐战争中也是付出代价最大的一路,但曹操却是十八路诸侯之中成就最高的。
当初十八路诸侯讨伐篡权的董卓,而曹操却在之后又成了堪比董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物。这事其实才是最出乎十八路英雄好汉的预料的事吧?
至于当初讨伐董卓的那些弯弯绕绕和艰辛付出,无论将帅们是何出身,其实他们都有着类似的征讨经历。这点,与他们的官职没有多大关系。故而论历史的精彩程度,之后的三国争霸,或许更有看点。
(古今事特邀作者煮酒君)
太守(9)刺史(7)校尉(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