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看了《邪不压正》,先抛开这个无厘头的**和彭于晏的演技不说,彭于晏的身材在演艺圈还是值得称赞的。
就简单谈谈如何健身才能达到彭于晏的水平吧
首先,分析一下彭于晏身形
根据某度搜索的信息,若信息正确,彭于晏今年36岁,身高182,体重72公斤。
根据简单计算,他的BMI(身体质量指数)为217,按照他每周锻炼3-5次,每次50分钟来算,他的日常活跃程度大约在中等或中等偏上。
因此可以大致推算出他每日所需维持住现有体型的热量值是2300-2700大卡之间,每日所需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值大约为130克、60克和400克 BMI 217
所以,彭于晏在男生中不算特别壮的,肌肉纬度不算大,
而彭于晏的体重是72公斤,再根据目测一下,体脂很低,体脂应该在7-8%以下,所以线条很清晰。如图:
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想练成彭于晏一样的身材,必须将体脂降低到8%以下(再低对于非运动员来说其实不健康了)同时保持BMI在22左右。
下图是我计算出来的各个身高段的男生BMI为22时的对应体重值:
有了身高和目标体重值就相对好办了,只要通过饮食和训练去逐渐达到这个目标就可以了,当然,同时还要阶段性监测自己的体脂,目标体脂是8%以下。
当然,大部分训练经验和时间不足的小伙伴,即使BMI很接近,可是体脂却太高,这样的朋友其实只要开始系统做抗阻训练并配合良好饮食(简单来说就是尽量自己做饭,减少油脂甜食摄入,提高蛋白质摄入)。
由于新手效应,增肌减脂基本上就可以同时达到要求。
预计用时为10-14个月。
下面这张图前一段时间比较火,借用一下解释起来比较好理解
彭于晏肌肉纬度处于中间,因此,前面两图的中的男生需要增肌,后面3幅图的需要减少肌肉含量(然而我觉得后面的人八成是不愿意的增肌比减脂难多了)
接着说一下彭于晏身材的一些细节,在训练时候可以多留意。
1 彭于晏肩部比较饱满,尤其中束,所以看起来肩比较宽。
训练时大家应该多注意三角肌中束的练习,尽量避免斜方肌借力。推荐动作为单臂交替肩上推举、单臂交替侧平举,单侧交替做能够更好的感受目标肌肉的收缩和发力。
2 彭于晏胸部比较饱满,上胸和胸肌内侧都挺好,下胸外缘也比较锐利。
训练时大家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动作幅度,并且用推和夹的动作从各个角度和高度刺激胸肌。推荐动作为哑铃上斜板卧推、哑铃平板卧推、绳索各角度的夹胸、前倾曲臂撑(下胸外缘)。同时可以在组间通过静态夹胸对胸肌进行刺激。
3 腰围较小,下腹线条比较明显(当然,这主要是极低的体脂决定的)。
腹部训练时候大家应该注意避免身体侧屈的动作,以免增加腰围。另外,多做抬腿的动作。我推荐垂悬举腿(曲膝)、下斜板卷腹、腹部真空、交替肘击膝。
4 最后,虽然我没怎么见到过彭于晏背部的,不过背部肌肉我们自己绝对不能忽视!
推荐两个动作,一个是把背部背阔肌练宽,一个是锻炼肩袖肌群。 无论是增肌还是减脂的方法,我的公众号里面都有很多篇很详细的讲解,这里就不再赘述。
强调一下,请大家不要过于追求所谓的“完美体形”
长期处于5%以下的体脂对健康其实反而是有危害的,身体需要脂肪去保护我们的内脏器官,在合适的时候供能以及供暖。
另外,长期处于极低体脂其实也是相当困难的,从20%体脂减少到15%体脂和从10%体脂减少到5%体脂的难度绝对不是一个数量级。
彭于晏在拍摄**的前期就基本以水煮鸡胸肉和蛋白充饥,油盐基本不能进,水也不能喝多,否则身体会看起来浮肿,每天的平均训练时长也在2小时以上。
健美和健体运动员在赛季期间的脱脂也是异常辛苦,比赛结束后就体脂就会尽快回升。
所以,对于普通健身爱好者没必要追求和保持这样低的体脂,意义不大,达到过几次满足一下自己的心愿,拍些艺术照纪念一下就差不多了。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
彭于晏的身材之所以这么火被追捧,除了他的肌肉纬度适中(不夸张),线条较好意外,更重要原因是因为他是彭于晏啊! 所以脱下上衣,觉得自己哪里不满意就尽可能慢慢去改善,让自己逐步满意就好。
(虽然有点扎心,但这就是事实啊)
秦汉时期崇尚“健身操”
《后汉书》:“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
先秦时期,古人健身以“修身养性”和“延年益寿”为主题,即“顺时养生”。到了汉魏时,又加入了“运动”元素—— “做体操”。
汉魏时期,古人最热衷的一项体操叫“导引术”,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带有医疗保健功能的健身操。导引又称“道引”,它是气功的一种早期形态,在先秦文献中已出现。《庄子·外篇·刻意》里即有这样的说法:“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彭祖是传说中的寿星,也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健身养生达人。
但导引成为流行健身方式应该在秦汉及以后。《汉书》、《后汉书》记载的名人中不少都习练导引术。如西汉开国功臣张良便很欣赏导引,《史记·留侯世家》称,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导引术到底是什么样的健身操?上世纪70年代,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幅彩绘帛画,让现代人才看到了真实动作图。帛画上描绘了44个正在做导引的人物形象,还标注有简单的动作说明。
导引术比较复杂,东汉末期出现了简化版健身操“五禽操”。五禽操又称为“五禽戏”,《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其发明者为东汉末著名医家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创编而成,身体不舒服时,做做五禽操就好了:“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饮食。”
模仿动物动作的五禽操其实是现代人所说的“仿生健身法”,先秦时已有记载。《庄子·外篇·刻意》即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所谓“熊经鸟伸”,就是像熊攀援一样引体,如鸟样伸腿舒展。
“仿生健身法”此后成为中华保留养生手段,宋朝时出现的“八段锦”、“十六段锦”,清朝出现的“太极拳”,都含有仿生动作。
唐代青睐“干浴”
《千金冀方》:“平日点心饭后,即自以热手摩腹”
古人的健身理念到唐朝时已十分成熟,可选健身方式已相当丰富,如服食法、居处法、调气法……都是当时流行的健身养生手段。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满大街都可以看到的“保健按摩”,唐朝时就流行了。
按摩又叫推拿,本是中医治疗手法之一,在先秦名医扁鹊生活的时代已用来治病。《史记·扁鹊列传》所记载的“案扤[wù]毒熨”,就是按摩、药敷方法。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也发现了捶背、抚胸、搓腰、揉膝等典型的按摩动作。
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一书中,设有“导引按摩篇”,称按摩术为“干浴”:“夜欲卧时,常以两手揩摩身体,名曰干浴,辟风邪。”按摩虽然不是唐朝人的发明,但唐朝人十分喜欢是事实,这或许与唐朝时生活条件好,人们讲究生活质量有关。唐朝著名医家、健身达人孙思邈便十分推崇按摩术,将之发挥为日常健身养生方法。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记录了两种当时流行的按摩术,一是域外传来的“天竺国按摩”,一是本土发明的“老子按摩法”。这两种按摩均是自我按摩,“天竺国按摩”只有18节(十八势),对老人保健特别有效果,“但是老人日别能根据此三遍者,一月后百病除,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健,不复疲乏。”
按摩分主动(自我)按摩和被动(他人)按摩,被动按摩是由掌握一定技巧的人帮助按摩。唐朝最擅长按摩术的是孙思邈本人,据说他活了100多岁。《千金冀方》记载,孙思邈有“食后摩腹”习惯:“平日点心饭后,即自以热手摩腹。”
按摩在各个部位均可进行,如摩头、摩面、摩足、摩腿等,其中“摩腹”最受青睐并为后世所传承,清方开辑《延年九转法》即是以按摩腹部为主的健身方法:“摩腹之法,以动化静,以静运动……妙应无穷,何须借药烧丹,自有却病延年实效耳。”此法又称“仙人揉腹”,每法均有图和解释,故又称《祛病延年图说》。
到明清时,保健按摩已和现在一样,成为大众健身方法,明清浴室、理发店都可提供按摩服务。
宋代热衷于“安步以当车”
《苏东坡全集》:“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
据《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条,先秦时赵国大臣左触龙就是采用步行方式恢复身体健康的,“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从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古籍来看,秦汉人对于行走的认识相当深刻,出土的《养生方》便有“走”方、“疾行”方。疾行即跑步,健身方法之一是:“行欲毋足痛者,南向禹步三……”大概意思是, 想长时间行走脚不疼痛,就要面向南走“禹步”,禹步正是一种仿生行走姿态。
步行宜在早上进行,《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即提倡:“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晨练的同时,古人也有“晚课”,利用饭后睡前时间散步,这有助于入眠。《紫岩隐书·养生》称:“每夜入睡时,绕室行千步,始就枕。”
两宋时,步行更受到许多名人的格外青睐,北宋有个叫张方平的“天下奇才”,曾在南京(江宁府)做过官,他便有晨练习惯,每天早上要步行五里,长年如此。据《宋史·张方平传》,他活到了八十五岁。另一才子苏东坡比张方平更爱晨练,每天早上跑步。据说每次跑10里,出汗方止。据《苏东坡全集·策别十七首》,苏东坡认为,“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据明王如锡编《东坡养生集》记载,苏东坡认为自己的长寿秘方有四,其中之一是“安步以当车”,安步,“缓行也”,就是散步。
苏东坡也是位健身达人,他使用过的养生术被称为“苏子术”、“坡仙功”,有一种“香泉养生功”主要由“步息”、“卧息”、“爬功”、“桥功”套路组成,其中的“步息”,就是结合行走开展的。
但如果天气不好或空气有污染时,古人并不提倡晨练。明沈仕《摄生要录·行立》即有类似观点:“大雾不宜远行。”
明清时期盛行“习武”
《义和团档案史料》:“良民农隙讲武,练习拳棒”
与以前各个朝代相比,自元代开始,中国人的健身方式出现新的变化,习武成为首选。所谓“习武”即习练武术。武术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上“止戈”手段都属武术;侠义仅指徒手相搏技术,靠肢体动作完成。如果再缩小一下外延,武术即“拳术”,不懂拳法,就谈不上会武术。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便认为,“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明清时,武术能成为盛行的健身方式与元朝的禁武政策不无关系。元朝严禁中原民间私藏武器,家里连菜刀都不能随便拥有,这使徒手搏斗技术在民间悄然普及。
明朝则直接推动了武术的发展。从军队到地方,都支持习武。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四“论兵紧要禁令篇”中便称:“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而是“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
明朝时,各种武术流派也因此应运而生,出现了“十八般武艺”,且各具地域特色。既有“南拳”和“北腿”之分,也有“内家”与“外家”之别。如今深受习武之人推崇的少林、武当、峨眉等三大武术流派均是在明朝时成熟起来的,如少林武术,当时即已天下无双,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称:“河南少林寺拳法,天下所无,其僧游方者皆敌数十人。”
清朝的“禁教不禁拳”政策更将习武风尚推到了极点。据《义和团档案史料》,光绪二十六年四月,直隶总督荣禄在奏折中曾写道:“良民农隙讲武,练习拳棒,自卫身家,原为例所不禁。”
清朝“不禁拳”的本义并非出于“增强人民体质”的考虑,而是为“御侮”和“防贼”,但客观上却推动了习武健身运动的发展,现代最为流行、广受欢迎的“太极拳”就是清朝时出现的。
这股“习武”之风,一直影响到今天民间的健身风尚。值得注意的是,在习武的同时,明清人还爱“练功”健身,西方人称中国武术为“中国功夫”,便与此有关。
健身训练时需不需要单独训练手臂?
其实,很多人对此持有不同的意见。有些人认为训练时只需要专注于大肌群胸,背,腿就可以了,至于二头和三头在很多训练当中都会被带到,所以不需要单独进行训练。
当然,这种说法虽然成立,但并不严谨。虽然在做复合型动作的时候,我们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会出力,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已经训练充分,不需要再进行孤立的训练。
如果你想拥有一对强大的麒麟臂时,必然是需要练好自己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尤其是肱三头肌,它在大臂的体积当中占比最大,把它练好视觉的冲击力也会更强。当然了,肱三头肌的作用并不只是视觉效果上显大,它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比如当我们在做卧推,推举类动作时,如果肱三头肌太弱举不起足够的重量,那么也会导致我们所用的重量持续无法上涨,继而也会影响自己的肩部及胸部训练成果。
所以,从这里来看,肱三头肌已经不是你想不想练的问题,而是必须要练。
的确,论重要性而言,肱三头肌的确没有胸,背,腿排名靠前。但从背后的逻辑上来讲,它们始终是环环相扣的,其中一个点太弱,就会导致自己很多动作长期无法获得增长。这就是和水桶效应一样,哪怕你的桶再深,只要其中有一个短板,那么你所能装水的容量也都依托于这个短板来决定的。
下面,我们就来分享几个针对肱三头肌强化的动作。
其实,手臂训练动作折腾来去也就那么几个动作,但要想把手臂练粗,还是得下一番苦功。
动作1:双杠臂屈伸。这个被称为上半身深蹲的超级动作,就该频繁出现在你的训练名单里面。
强化胸肌下缘,刺激肱三头肌,三角肌前束,它都能帮到你。
在练胸肌时要将身体向前倾斜,将胸部朝向地面会更好地刺激胸肌。而在练肱三头肌时,则需要你垂直地面来进行。
当普通的双杠臂屈伸对你来说毫无压力时,你可以用双脚夹起一个哑铃,或用负重腰带挂杠铃片来进行提高难度的训练。
每个动作做6-10次,做3-5组。
动作2:绳索下压。首先将绳索调整至最高,选择合适的重量,双手各执绳索把头,双脚与肩同宽或略窄,保持腰背挺直,然后肱三头肌发力将绳索向下拉动,手臂伸直不要锁死,顶峰收缩1-2秒再次重复动作。
做动作时,尽量去做完整动作,动作中将大臂夹紧身体,身体保持稳定,尽量不要晃动。
有一个小技巧分享给大家:向下拉绳索至顶峰时,再做一个双手拉动绳索向外掰的动作,使掌心朝下,会进一步刺激肱三头肌收缩,下次做动作时可以尝试一下。
每组12-15次,做3-5组。
动作3:绳索侧平拉。首先选择合适自己的重量,将绳索的高度调整至与肩同高的位置,然后一只手握住拉力器的把手,缓缓将绳索拉远,全程保持手臂与肩膀同高位置。拉伸至手臂完全伸直时,保持1-2秒的顶峰收缩,然后缓缓收回,再次重复动作。
单侧训练4-5组,每组12-15次。
动作4:颈后臂屈伸。这个动作采用坐姿和站姿都可以进行,但推荐新手坐着练能更加孤立肱三头肌的训练,进阶者推荐使用站姿,练肱三头肌的同时还可以强化核心力量。
注意一点,哑铃在颈后放的时候速度一定要尽量慢,要用三头肌的力量控制住哑铃,下放至最低点时也不要追求过于低,向上时也不要将手臂伸直锁死,记得选择适合自己的重量。
每组动作8-12次,做3-5组。
动作5:俯身臂屈伸。这个动作不常见,但仍然是一个绝佳的动作。
它和杠铃划船类似,但绝不是同一个动作,常做的动作都是单臂来做,双臂齐下也不是不可以,不管怎么做都要保证自己的动作到位且标准。
这个动作的要点就是手臂要和地面相平行,而且完全伸直时记得顶峰收缩,05-2秒之间,因此也不需要选择特别大的重量,否则核心也很不好收稳。
每组动作8-12次,做3-5组。
动作6:窄距俯卧撑。窄距俯卧撑对肱三头肌的刺激是非常好的。
首先俯身在垫子上,双手选择适合自己较为舒服的距离,但要比肩窄,保持双脚并拢,腰背挺直,不塌腰也不要弓起,肘关节不要锁死,用肱三头肌控制身体下落,在撑起的过程中想象双手向内挤压物体,这时肱三头肌的感觉也更明显。
每组8-10次,做3-5组。
当然,建议还是配合卧推,杠铃推举等动作效果会更好,因为这些动作能用更大的负重,能使肱三头肌承受更大的重量,对它的发展也更加有利。
一是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具体来讲,就是省一级创办体育强省,市一级创办全民健身模范示范市,县一级推动全民健身全面开展示范县。推动政府全面参与到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工作中,做实体制机制。
二是建设“六个身边”工程。现在这个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2018年将进一步完善,让老百姓在身边找到自己的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场所和体育比赛。
三是推动“+体育”。“+体育”就是在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时候,把体育主动融到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不是以体育来带动其它活动,而是在其它活动中间,把体育“+”进去,比如“旅游+体育”、“文化+体育”等,在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的过程中彰显体育作用。
四是科学健身。健身要科学,这是我们在2018年想积极推动的一项工作。有些所谓的“健身方法”其实不科学,可能还适得其反。下一步,我们将推行运动处方和推广有中国特色的健身技术,让真正的健身科学成为社会共识。
五是完善全民健身激励机制,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到全民健身的锻炼活动中去。今年要在一些体育项目中推出段位制,让老百姓打篮球、打羽毛球也能像下围棋一样有级别,对他们的水平有一定的评价。这样一种激励机制设计,能够让群众更热爱自己的健身活动,并持续地把它发展下去。
科学健身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需要指导人们运动量的规划、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装备运动器械的使用,以及如何避免运动伤害和运动伤害出现以后怎么样去康复等内容。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大样本的实验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应该多推出中国人的运动处方库。
健身设施器材的规划建设应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需要,并安排专人对健身场地进行管理,建立合理的时间分配机制,保证场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在质不在量,健康最重要。先记住这句话
60KG,175CM。你属于偏瘦体型,中国人标准身高、体重比应该是:
标准体重=身高厘米数-105,所以你的标准体重是70KG;上下25公斤问题不大。
你想练出肌肉,那么你是男生吧,根据你说的情况和我的经验,对你建议如下:
一、做好锻炼前的准备活动;这是非常重要的,你已经20岁了,正是青春期的尾巴,这时你的骨骼、肌肉刚刚发育完全,如果不充分地准备就剧烈运动,会受伤的,而这个伤会找你一辈子的后帐。所以,你要运动哪儿,就给哪儿做准备活动;运动多长时间,准备活动就得多长,切记!
二、空手扩展胸肌(这是准备活动)——然后做俯卧撑15个——放松双臂,再做准备——再做15个俯卧撑(30个/天足够,没必要多做,但一定要高质量);
三、起身活动腰、胯,做准备活动后,做仰卧起坐20个——起身活动——再做20个(还是不用多做,但每个质量一定要高、起得一定要慢、要到位,否则没有效果的)
四、起身做放松活动、准备活动——用5KG的哑铃平开两组扩胸、10个/组;中间要有放松。动作要慢、要到位;
五、活动腰、胯后平趴下,双手互相握住,放在背后臀部稍下方,下半身不动,努力将上半身慢慢地向上抬,抬到不能再动为止,10个/组,做两组,中间要有放松活动。这种反向的仰卧起坐对腰肌有良好的锻炼效果,就是要坚持;
六、放松后双手竖着抱起10KG的哑铃一个(注意,哑铃要竖着,横着抱双手分得太开,对肩部肌肉不好),弯腰、垂直双臂将哑铃提起,而后屈臂上提至胸口(腰不动,还是弯的)10个/组,做两组,中间要有放松;
七、放松两分钟,出门慢跑/快走,三十分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