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发生在前蜀永平三年的前蜀太子王元膺谋反案,是前蜀统治集团内部一次严重的内讧事件, 是前蜀统治集团内部多股政治势力的斗争。这一事件对后来前蜀亡国有着重要影响。
一、前蜀是如何建立的
前蜀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王建创建,都城在今成都。它的疆域最大时约占据现在的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一带。前蜀经历高祖王建和后主王衍两位皇帝,作为国家存在了十八年。
高祖王建
前蜀高祖王建原来是个贩卖私盐的,后来投军入伍,被忠武监军使杨复光看中,将他提拔为都将,并拨给他士兵千名。
公元880年,黄巢攻克长安,唐僖宗逃奔西川,此时杨复光已死,王建等人推举鹿晏宏为将军,去西川迎接唐僖宗。僖宗身边的大宦官田令孜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收王建为义子,派他担任壁州刺史。后来西川大乱,王建乘乱攻取了成都, 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
唐天复三年(903年),王建受封为蜀王,次年唐朝被后梁所灭,王建便自立为帝,国号蜀,史称前蜀。
二、元膺谋反案的经过
天复七年(907年),唐朝灭亡,王建因不服后梁而自立为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王建共有十一子 , 长子王宗仁“幼以疾废”,次子元膺被立为太子。元膺是王建的贵妃张氏所生, 初名宗懿。元膺“多才艺, 能射钱中孔, 尝自抱画球掷马上, 驰而射之, 无不中”。虽然王元膺长得不好看,有一只裂嘴巴、大龅牙,还生就了一对斜眼睛,但还是颇受王建器重,十七岁时被立为皇太子, “判六军, 创天武神机营, 开永和府, 置官署” 。
元膺
但元膺生性轻狂, 朝中结怨颇多, 正是由于他自身的傲慢骄横而导致了所谓的谋反事件,最终自己也搭上了性命。
据《蜀梼杌》记载:913年七夕节,太子元膺召诸王大臣饮宴, 集王王宗翰、内枢密使潘峭、翰林学士承旨高阳毛文锡等人没来。元膺认为集王等人不来是受到了潘峭与毛文锡挑拨, 于是入宫对王建说:“潘峭、毛文锡离间我和集王兄弟感情。”王建一听大怒,将潘峭和毛文锡贬逐。
王建的近侍唐道袭参与了元膺的宴会, 在太子的宴席上目睹了事件的经过,唐道袭素与太子有隙, 于是和王建说“太子阴谋作乱, 欲召诸将、诸王, 以兵锢之, 然后举事。”唐道袭借口保卫皇帝,请求召屯营兵入宿卫, 王建同意了, 于是宫中内外戒严,一时风声鹤唳,人心惶惶。
唐道袭剧照
太子听闻唐道袭召集士兵, 自称天武甲士, 又抓捕了自己的亲信潘峭、毛文锡等人, 拷打后囚禁。于是让忠于自己的徐瑶、常谦等人攻打唐道袭。唐道袭带兵抵抗, 战斗中中流矢受伤, 太子军抓住并斩了唐道袭, 护卫京师的屯营兵死伤惨重。王建在宫中得到消息,以为太子造反,十分惊慌。
冲突
大臣潘炕对王建说:“太子与唐道袭争权, 没有其他意思。陛下宜面谕大臣以安社稷。”王建遂发兵讨伐徐瑶、常谦等人。徐瑶战败身死, 常谦与太子逃到龙跃池, 藏身小船中。王宗翰平时看不惯太子,于是带人赶到龙跃池,上去就是一阵乱刀杀了元膺。
史书上说:““及暮稍定。己酉旦, 太子出就舟人丐食, 舟人以告蜀主, 遣集王宗翰往慰抚之, 比至, 太子已为卫士所杀。蜀主疑宗翰杀之,大恸不已。”王元膺死时才22岁,
三、为什么会发生太子谋反事件
元膺谋反乃是前蜀立国后一次严重的内讧, 牵涉了前蜀四股政治势力:一为早年随王建征伐起家王宗翰等人;二是王建近侍唐道袭;三是太子元膺一党;四是毛文锡等大臣。这四股势力是前蜀政权的基础, 然其彼此之间矛盾很深,终于在太子谋反之事上爆发了。
太子元膺与王建的近侍唐道袭向来不和。《鉴诫录》记载道袭“美眉目, 足机智, 自童年即亲事太祖” , 乃“建之嬖也”。他 以舞童的身份进入宫中侍奉王建。由于善于机巧、心计颇重,很快得到了王建的重视,被升为马军都指挥使。
王建的养子王宗涤有勇有谋,战功卓著,王建怕自己死后,无人能控制王宗涤,加上唐道袭在一边进谗言,王建便下决心除掉王宗涤。唐道袭便请王宗涤饮宴,趁王宗涤喝醉后把他勒死。消息一出,成都为之罢市,百姓如丧亲人,阖城痛哭。
请王宗涤饮宴
对于王建与唐道袭的这种特殊关系, 只太子元膺不怕,反而 “屡谑于朝”, 王建怕太子和唐道袭的矛盾扩大化,于公元910年“ 乃出道袭为兴元节度使”。王建将唐道袭赶出京城后不久,又心生悔意,三年后让 “道袭罢归, 复典机要”。太子更加不满, 王建也对太子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高祖殊不悦” )。
《资治通鉴》说太子元膺“骄暴, 好陵暴旧臣,性猜忍”, 且荒*好色,“日与乐工群小嬉戏无度” 。
王建曾派许寂和徐简夫去教王元膺,王元膺理都不理。王建曾作《诫子元膺文》给太子, 文中说:
“汝襁褓富贵, 不知创业之艰难, 更汝之名, 上应图谶, 勿骄勿矜, 勿盈勿忌, 惟敬惟诫, 惟谦惟和, 内睦九族, 外安百姓, 赤心待群臣, 恩信爱士卒。刑罚人之命也, 无徇爱憎;奸邪国之贼也, 无信谗构。绝畋游之娱, 察声色之祸, 然后能保我社稷, 君我民臣。吾蚤莫诫勖, 恐汝遗忘, 当置于几案, 出入观省。”
说明王建对太子的做法非常反感了,但太子不肯收敛, 以至兵败身死。
王建喜欢收干儿子,史书记载他收了一百二十个干儿子, 这些干儿子们随王建南征北战, 为王建打下了江山。王建也十分在意太子同这些干儿子之间的关系,希望将来自己死后,干儿子们能支持元膺,保证政权稳固。太子与唐道袭不和, 令王建左右为难。
一方是自己亲儿子,一方是自己的“嬖妾”,太子得到武将们的拥护, 唐道袭则有王建的撑腰。唐道袭被元膺杀死后。元膺又将事态扩大,囚禁拷打朝中对立的大臣。
王建认为这时的局势再不干涉便会难以控制,便在打败太子后,派干儿子王宗翰去慰抚太子, 不料王宗翰借机杀死了太子。王建怀疑王宗翰早就想杀死太子而代之,因为《蜀梼杌》上有记载说王宗翰“以战功累迁中书令。恃位隆功高, 所为不法, 连上表求为太子。建勉谕令出, 而不肯去, 言辞甚悖”,所以后来王建找个机会杀掉了王宗翰,给太子报了仇。
王宗翰
太子死后,王建张榜安民,榜文中写道: “(对元膺)不行斧钺之诛, 将误社稷之计”。事后王建追封唐道袭太师, 谥忠壮。对王元膺则是废黜太子之位,发诏书:“朕何敢以私害公。”王建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
因为早在王建杀王宗涤时,“有勇略, 得将士心, 高祖颇内忌之。会成都作府门, 绘以朱丹, 国人未之画红楼。高祖以宗涤姓名应之, 而王宗佶等疾其功, 复为构飞语, 高祖召宗涤诘责之, 宗涤曰‘三蜀略平, 大王听谗杀功臣, 可矣。’高祖令亲随指挥使唐道袭饮以酒, 缢杀之;成都为之罢市, 涕泣如丧亲戚” 。王建令唐道袭谋杀了战功显赫的王宗涤, 招致军民的强烈怨忿。这一事件造成王建前蜀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 事后王建也很后悔。如今元膺已死,那些干儿子们势大, 王建只得把这次事件的责任归于太子。
四、王建为什么要收那么多假子
晚唐五代时期,唐室暗弱,各地的军阀们为了壮大实力,大规模收养假子,形成风气。王建收养假子多达百二十人,他们不但在前蜀立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且构成前蜀立国后统治结构的核心力量。
王建和他儿子们
这些假子有的是王建的同姓或宗戚:“宗寿,建宗人之子,幼从征伐,警悟有机变。”、“宗裕,建之宗属。幼从 建入为牙校,善遁甲,绝甘分苦,得将士心。”、“王宗翰,本姓孟氏,高祖之姊子也。高祖蓄为子,赐姓名。”;有的是王建的同乡或者下属:“宗侃,许昌人,本姓田,名师,世为乡豪。隶名忠武军籍。”、“宗弼,许州人。本姓魏,名 宏夫,以家籍隶忠武军。”;还有的是立功的将士,如王宗黯,本姓吉,名谏,隶高祖帐下为牙将,景福元年(892)破杨守厚有功, 赐姓名曰王宗黯;还有的是孤儿,如“宗佶,豫章 人,本姓甘氏,幼颖异,建讨徐堂举于江西,获之,怜其慧黠,是时诸子未生,遂收为养子,每给事帐下。”
王建对这些假子的心理和态度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他需要能将为其效力,另一方面他又本猜忌和防范他们。一旦他认为他的地位存有威胁,那也决不手软。“建既得西川,留心政事,容纳直言,好土乐士,谦恭俭素,用人各尽其才。然多忌好杀,诸将有功名者,多因事诛之。”王宗之被杀便是一例。王宗之是王建假子中雄才大略的人物,善于用兵,多次出奇制胜。他在拔东川、夺山南之战中,战功第一,被封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但是宗之“有勇略,得将士心,王建忌之。命亲随马军都指挥使唐道袭夜饮之酒,缢杀之”。
争战
五、元膺谋反案对前蜀的影响
元膺事件折射出前蜀政权内部各派势力的争斗, 说明前蜀政权离覆灭不远了。此次政变王建失去了太子元膺事小, 后来的结果是使郑王王衍当上皇帝,造成那些干儿子擅权, 最终前蜀覆亡。
太子风波平息后, 皇子王衍的生母徐贤妃与宦官唐文扆重金贿赂宰相张格,张格接受了重礼,在王建面前请立郑王王衍为太子。
王衍为王建幼子,生性平庸, 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但其母徐妃是王建宠妃, 加上宰相张格的力挺, 王衍得以立为太子。《十国春秋》说王衍“嗜酒色游戏, 帝尝自夹城过, 闻太子与诸王斗鸡击球喧呼之声, 叹曰‘吾百战以立基业, 此辈其能守乎’由是恶张格, 而贤妃为之内主, 竟不能去”。恐怕此时的王建也有些后悔了。
王衍
但是事已至此,王建后悔也来不及了。因为此后不久,徐妃做了鸡烧饼给王建吃, 然后“帝中毒而逝”。王建的死,徐妃和张格是脱不了干系的。
王衍继位后, “委其政于宦者”。宠信韩昭等人。《十国春秋》记载“昭素无品望, 特以嬖幸得出入宫掖, 累官礼部尚书, 兼成都尹。”据《蜀梼杌》说 “昭以便佞, 恩倾一时, 出入宫掖。太妃爱其美风姿, 而专有辟阳之宠。”自此, 奸臣们左右了朝政。
王建的另一个干儿子王宗弼骁勇善战,颇得王建赏识。但王宗弼为人不讲信义,曾背叛王建投靠过顾彦晖,“及彦晖败, 复自归于高祖”。王建虽然知道王宗弼忠诚不够, 但因其善战,临死之时仍“以宗弼沉静多谋, 召为马步都指挥使, 同诸臣受遗诏” 。
王衍继位后, 宠信宦官宋光嗣、宋光葆、景润澄等人,又用韩昭、潘在迎、顾在珣、严旭等人为狎客,起造宣华苑,日夜与众多狎客、妇女在宣华苑中酣饮作乐。还曾经在宣华苑大摆宴席九天,嘉王王宗寿哭着劝诫王衍,韩昭等人竟然说:''嘉王不过酒后难过罢了!''
酣饮作乐
王衍将政务交给王宗弼,史载“宗弼守太师兼中书令、判六军, 辅政。已又封巨鹿王, 进封齐王“。这时的前蜀,“内外迁除皆自宗弼出” , 王宗弼大权在握,权倾朝野。
乾德二年(公元920年)八月, 王衍在嬖臣韩昭等人的怂恿下欲去秦州巡视,其实是想选美(“采掇美丽”), 王衍身披金甲,头戴珠帽,随从的队伍有百余里长。大臣段融上书称皇帝不宜远离都城,王宗弼也力言不可去, 王衍不听劝阻, 坚持去秦州。唐兵趁机入蜀, 幸亏王宗弼迅速回朝,斩了韩昭, 打退唐兵。
咸康元年 (924) ,山南节度王宗俦与王宗弼密谋废掉王衍。王宗弼权衡之后, 拒绝了王宗俦。
王建临终前对王宗弼说过:“太子若不堪大业, 可置其于别宫, 幸勿杀之,可择王氏子弟而辅也”。王宗弼虽然没有杀王衍,可他在后唐庄宗李存勖派李继岌、郭崇韬等率兵六万攻打前蜀之时,赠送军粮给唐军,不战而降, 且“刦迁太后、后宫诸王于西宫, 收玺绶, 又使亲吏于义兴门邀取内库金帛”。同时并赂郭崇韬, 请为西川节度使。
李继岌剧照
没想到唐军统帅李继岌痛恨王宗弼的卑劣行为, “入城翌日, 数其不忠之罪, 并其子斩之于球场。军士取其尸, 脔而食之” 。
后唐大将李继岌攻到成都时,王衍带着棺材,自缚于七里亭迎降。前蜀就此灭亡。
公元926年(同光四年)正月,王衍和宗族朝臣等人被唐庄宗召赴洛阳。王衍一行刚走到秦川驿,唐庄宗派人诛杀王衍及其宗族,王衍死时年二十八岁。
唐庄宗
王衍的母亲徐妃临死时大叫:''我儿子以一个国家迎降,反而被杀戮,信义都被抛弃,你们的祸患不久就会跟随而来了!''
只有王衍的妃子刘氏因为颇有姿色,庄宗使者不忍杀她,但她却说:''家丧国亡,宁死不辱!''这个女人从容就死,相比之下,王衍等人的表现相差太多。
归根结底,元膺谋反事件是前蜀衰败的开始。太子元膺的谋反乃是唐道袭的诬告。元膺杀了唐道袭,王宗翰又因与太子有隙杀了元膺,导致长于绮纨富贵中的王衍得以
刘邦废太子——想废却不能废的3个原因
刘邦废太子两大原因:太子懦弱、戚夫人的枕边风
懦弱的太子刘盈
刘邦有8个儿子,长子刘肥是私生子,母亲是刘邦在娶吕雉之前,也就是正式结婚前的私生子,出身不高,不能继承皇,第2个儿子就是刘盈,市刘邦的正妻,皇后吕雉所生的,被立为太子,第3个儿子是刘如意,是戚夫人的儿子。
刘盈小时候受过2次严重的惊吓。
第1次是项羽掳走刘邦的爹(刘太公)和吕后,这一年刘盈才5岁,藏在草丛中没有被发现,躲过一劫。
第2次刘盈跟着刘邦躲避项羽的追杀,为了逃命,刘邦把刘盈踹下了车。试想,被自己的亲爹踹下车,虎毒不食子,这有多么令人难以接受。
这可能与刘盈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形成了胆小怕事的性格,刘邦觉得刘盈不像自己,想废掉他。
戚夫人的枕边风
戚夫人是刘邦最宠爱的妃子,理所当然的,戚夫人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坐上皇位,吹了不少的枕边风。
想废却不能废的原因——封建王朝立嫡立长、太子本无错、大臣的助攻封建王朝立嫡立长,这是根本原因
我国的封建王朝在选择后续的继承人问题上,一直都是立嫡立长,刘盈是皇后的嫡子,除了私生子之外,也是长子,所以不论怎么说都是刘盈,戚夫人虽然受宠,但是自己的儿子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所以这才会遭到大臣们的反对。
还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是,刘邦刚刚坐稳皇位,为了日后的江山稳定,自己也不能为了一己之见,不顾自己的大汉江山啊。
太子本无错刘盈做太子的这么多年,除了刘邦嫌弃他有点懦弱之外,本质上作为一个太子,刘盈没有犯过什么过错。
大臣的助攻周昌,刘邦发小的反对
周昌是刘邦做亭长的时候,他就是刘邦的手下,当初的沛县老乡有很多人,只有周昌和刘邦感情最深厚。刘邦做皇上后,给了周昌很多特权,比如可以不经请示直接入宫,还给了他当众骂刘邦的胆子,有一回,周昌入宫,见刘邦白日戚夫人亲热,周昌骂刘邦:“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关于废刘盈的事情上,周昌是坚决反对的,对刘邦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吕雉向周昌下跪说:“若不是你,太子肯定被废了。”
张良的反对
吕雉害怕太子被废,就去找张良,张良建议请商山四皓出山扶持太子,有了高人相助,刘邦才会放心把江山交给太子。
果真,有了高人辅助,确实没有再废太子的念头。
其实,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刘盈虽然懦弱,但是仍然是刘邦的儿子,为了保全自己,将他踹下车,更何况自己的媳妇,结发之妻,为了自己也是被项羽抓走,差一点没命,刘邦恐怕也愧对这对母子吧。
纵然是一国之君,再喜欢戚夫人,身边的大臣,虽然是一个人说了算,但是这天下刚刚夺下,也不至于为了这样,算送江山。有了高人助力,相比虽然懦弱,但是也能受得住。
朱三太子案是清初的第一大案,困扰了清初的统治者将近80年。自明朝灭亡之后,就不断有人假冒明末皇帝崇祯帝的三个太子发动叛乱,搞得多尔衮,顺治和康熙寝食难安。该案件的发端在于甲申之变。崇祯十七年3月19日清晨,明末帝崇祯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身亡,时年33岁。
崇祯身后留下了三个儿子。北京城破前,三位皇子被太监乔装打扮之后送出了宫。太子朱慈俍16岁,最小的朱慈焕只有12岁。护送太监将这三位皇子送给了李自成。李自成很大度,封太子朱慈俍为宋王,其他两个皇子被被封爵。李自成手握三个皇子自然是最重要的战利品,对于招抚明朝官员、安抚百姓是非常重要的,但很快也被有一些反对大顺政权的人给利用,他们打出了恢复太子朱慈俍帝位的口号开始兴兵反对李自成。
李自成政权垮塌后,大清政权入主北京,民间百姓又举起了太子朱慈俍的旗号,反对满清统治。一时间,各地都拥立了他们所谓的太子,真假太子,层出不穷,真假莫辨。多尔衮对于凡是坚持太子是真的人一律处以极刑,所有的真假太子都被处死。在强大的高压统治面前,太子案风波暂时得以平息。到了康熙统治的时候,谁曾想崇祯皇帝的小儿子朱慈焕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他便是大名鼎鼎的朱三太子。崇祯帝自身死煤山后,朱慈焕几经辗转到了安徽凤阳,遇到了一位姓王的明朝给事中,他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这位给事。王给事为了掩人耳目,让其更名为王占元。让其跟随自己的几个儿子一起读书,但是王家很快遭到变故。
朱慈焕又流落江湖后,娶了一个姓胡的女子之后,定居于浙江余姚,开设私塾为生。朱慈焕却将自己的身世透露给自己的密友,这一爆炸性新闻迅速传开。浙东念一和尚很快便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在康熙45年发起叛乱。两年后念一和尚被捕,在山东汶上县躲避了两年的朱慈焕也被抓住,当时他已经75岁。朱慈焕三太子的身份真假已经不能辨识,因为当时在明朝服务过的最小太监也已年过古稀,他们不可能根据三太子少年时的面貌来判断一个75岁的老人是不是三太子,最终康熙皇帝还是发了点仁慈,本应凌迟的朱三太子改判为斩立决。朱三太子案才算得以平息。
巫蛊之祸作为汉武帝在位期间发生过的一次非常重大的事件,对于当时的影响是巨大的,只是因为一个小人的陷害,太子和公主被杀,皇后自杀,汉武帝可是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但是毕竟是一件假的诬陷事件,最终汉武帝在查明了真相之后,自然还是会对自己曾经的怀疑感到深深的后悔,自己失去了太子,失去了皇位的继承人,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是非常悲哀的事情。那么在得知了真相之后,汉武帝又是怎么做的,他是如何处置当初陷害太子的那个小人的呢?
1、巫蛊之祸是如何发生的
公元前91年,在强大的汉帝国中枢——长安,发生了一起史无前例的大型政治事件——巫蛊之祸。而这场事件,也给晚年的汉武帝,带来了无数的后悔与伤痛。
戾太子刘据,卫子夫侄子,也是汉武帝的第一个儿子。对于这个儿子,汉武帝起初对他倾注了所有的爱。为了培养他,曾花费了极大的成本。其后,刘据的舅舅卫青以及表弟霍去病在攻打匈奴的战争中立下了大功,也让刘据的太子之位变得稳如磐石。
但是随着卫子夫的失宠以及霍去病、卫青的相继去世,刘据的地位逐渐变得岌岌可危。一方面,李夫人的儿子刘髆持续得到宠爱,而他的舅舅李广利更是权倾朝野,直接威胁到刘据的皇位;另一方面,刘据在治国理念上,与汉武帝多有不同,父子之间冲突不断。
父子之间出现了间隙,而这也给趋炎附势的小人们制造了猎取富贵的好时机。当时,汉朝内部多次发生巫蛊事件。而小人们借题发挥,开始大肆利用巫蛊之事,不断地攻击太子。而赵人江充,便是这群小人的首领。
首先,江充利用巫蛊之事,杀害了太子的姐夫公孙贺,株连杀死了卫青的儿子——卫伉。就此,太子刘据引以为靠山的卫氏外戚几乎被铲除殆尽。
而与此同时,汉武帝将李广利的女婿刘屈氂任命为丞相。一时间,李氏外戚气焰大涨。
除了江充以外,汉武帝身边的宦官苏文,也想从父子之争中牟利。汉武帝巡游赵地时,巧遇了钩弋夫人。其后,钩弋夫人怀孕十四个月后,为汉武帝产下了刘弗陵。武帝以尧母亦孕十四月而生尧为由,乃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
在司马光看来,帝王的任何举动,都可能动摇天下。当时皇后和太子具在,汉武帝却将命钩弋之门命名为尧母门,实际已经体现了他的废长立幼的之心。而苏文见此,也变本加厉地陷害太子。
2、太子是如何被人诬陷的
一次,太子早上拜见母后,下午才回东宫。而苏文却立即向汉武帝禀报:太子与宫女嬉戏。事后,汉武帝立即赐予太子200个宫女。对于苏文的陷害,太子可谓是咬牙切齿。但是汉武帝明知苏文在坑害太子,但是却仍未对他做出任何惩罚。
就这样,陷害太子的三股势力产生了合流,他们分别是代表李氏外戚的李广利、刘屈氂,代表巫蛊群小的江充以及汉武帝的内侍——苏文。
三股势力见时机成熟,于是向太子发动了总攻。公元前81年,汉武帝突然生病,不得不在甘泉宫疗养。而江充则趁机进谗言,说汉武帝的疾病是为巫蛊所致。汉武帝闻此,立即将授权江充全权处理此事,并让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等助充。
在皇帝的支持下,江充自然有恃无恐,于是他闯入太子宫,发掘出大量桐木人。很显然,这些木人都是江充派人埋下的。
面对江充的总攻,太子刘据毫无准备,手足无措,于是他就此事询问了自己的太傅——石德。石德认为,如今天子在甘泉宫,生死不知,谁知道是不是有人借助皇帝的名义,擅杀太子,想以此火中取栗。同时,石德提醒刘据:你忘了当年的扶苏了吗?
石德的提醒,让刘据恍然大悟,于是他立即派兵,诛杀了江充与其同伙韩说。但可惜的是,江充的另一个同伙——苏文却跑掉了。而苏文的逃跑,坏了太子的大事。刘据原本准备诛杀江充一伙,再向汉武帝负荆请罪。而如今苏文逃了,一向与太子为敌的他,立即向汉武帝禀告:太子造反了了!
一开始,汉武帝不相信太子造反,于是说:太子必惧,又忿充等,故有此变!
为了调查太子的情况,汉武帝决定派人前往长安查探情况。但是使者害怕太子诛杀自己,根本不敢去长安,于是他半道而回并谎称: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
在群小的诓骗下,汉武帝做出重大决定,即发兵讨伐太子,而领军者正是太子的敌人刘屈氂。而太子自然不甘被杀,于是他打开武库,将武器发给长安市民,并与汉武帝派来的官军作战。
太子临时组建的士兵自然不如汉武帝驱使的正规军,五日内,长安城内血流成河,死者数万人。刘据兵败后,只好突围而出,而留在长安的卫子夫只好绝望地自杀。
在诛杀太子事件中,有几个人格外卖力,其中马通因战功获封重合侯;长安市民景建俘获太傅石德,被封为德侯,擒获太子家律张光的商丘成被封为诧侯。
太子一家隐藏于湖县的一个普通百姓的家中。但是数月后,太子一家被人告发,湖县官吏纠集一伙暴徒,冲入室内。其中,山阳男子张富昌率先踹开了门。而收留太子的好心百姓,最终英勇地与暴徒们进行了格斗,最终力战而死。而刘据自知不免,于是只好上吊自杀。而新安令史李寿,则抱着太子的尸体,从绳索中解脱出来。
在这场残酷的屠杀中,太子的两个儿子皆遇害,而太子的其他家人也被诛灭殆尽,只剩尚在襁褓中的刘据之孙——刘病已还未死。践踏着太子一家的鲜血,李寿和张富昌先后被封为侯。
3、汉武帝是如何处置诬陷者的
然而随着汉武帝的醒悟,这群小人、暴徒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首先是李广利和刘屈氂。太子死后,李广利满以为汉武帝一定会立昌邑王为太子。因此他在出征前嘱咐刘屈氂,一定要劝皇帝立昌邑王为帝。
然而刘屈氂的进谏却迎来了汉武帝冰冷的目光。不久后,李广利和刘屈氂也受人诬告,卷入了巫蛊事件。最终,刘屈氂被腰斩于东市,妻子儿女皆被枭首;而李广利留在长安的妻子,也被汉武帝收押。
此时,李广利正率领军队攻打匈奴,听说汉武帝收押了他的妻子。于是他率领全部军队,突击匈奴主力,妄想立功以获得汉武帝的谅解。而李广利的军事才能远不如卫霍,他的鲁莽最终断送了汉军。七万大军全部覆灭,汉军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失败。而李广利则投降了匈奴,数年后匈奴人杀死祭天。
李广利死后,昌邑王彻底失去了继承权。
其次是江充和苏文。在田千秋的劝谏下,汉武帝彻底理解了太子的冤屈。于是他诛灭江充三族,并将苏文活活地烧死于横桥之上。
最后,汉武帝开始着手处理那些加兵刃于太子之身的暴徒,商丘成、景建、李寿和张富昌等人的家族,相继遭到诛灭。
重合侯马通自知汉武帝必然不会饶过他,因此他先发制人,妄图行刺汉武帝。谁知汉武帝侍从金日磾发现马通神色不对,于是当场将其擒获。最终,马通被夷灭三族。
就这样,坑害太子之人,皆遭诛戮,其中还搭上了出征匈奴的7万汉军。巫蛊之祸以杀戮而起,最终以杀戮作为结束。正所谓天子之怒,流血千里,伏尸百万。
正所谓天道有常,小人得计于一时,又岂能长久?好人受冤,又岂能永远被冤枉?多年后,当年在巫蛊之祸中幸存的刘病已,幸运地被霍光推举为帝,皇位重新回到了太子一系。
因为太子结党营私。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康熙皇帝带着八个儿子围猎,为的是教育儿子们不要忘了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可惜还没等到地方,去接受教育的十八阿哥胤衸就突发疾病死在了路上。
在普通之家,有兄弟病逝,当哥哥的必定心痛不已。可在帝王之家,有同辈的阿哥去世,兄弟们不偷着乐就不错了。这让标榜以仁孝治理天下的康熙痛心不已,尤其是胤礽,面对这样的变故,丝毫看不到一丝伤心。康熙对胤礽的冷漠举动十分不满,顺带着把随行的众阿哥们大骂一顿。
这位服了四十多年的皇帝预备役的皇太子,越当心里越没底,所以他总想知道康熙在想什么,以后会有什么举动。于是他用了一个最笨的法子——在夜幕降临后去康熙帝的寝帐外窥视康熙!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给索额图安了个罪名,交宗人府查办了。查办索额图的时候,康熙曾说:“朕若不先发,尔必先之。”可见康熙当时是多么担心索额图和太子等人会逼宫甚至谋反。
这位皇太子情商也不太高,康熙把索额图都办了,还不老实点?于是就出现了上面说的“窥视门”。结果康熙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位大清朝的第一位太子爷就这么被废了。
扩展资料: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日,康熙皇帝在木兰围场当众宣布废黜当了33年皇太子的胤礽。罪名有十项之多。
其中“欺侮荼毒大臣、侵扰百姓、攘夺外藩进贡马匹、勾结党羽、干预国事”等,属朝政范围,而当不到八岁的幼弟十八阿哥身患疾病,难以痊愈之时,冷血无情,暗中窥伺父亲起居,意图不良,则属于亲情范围。
年老的康熙帝(时年55岁),面临将丧幼子之痛,对太子不顾手足之情,不知安慰老父,反而每天晚上偷偷走近自己住地,屏住呼吸向内张望的行为,相当反感。这位老皇帝昼夜不得安宁,总是担心“未卜今日被鸩(下毒),明日被害”。
康熙帝对胤礽政治上的不满,与父子关系的龃龉彼此交织,儿子犯下的错误在皇权的放大镜中变得巨细无遗,曾经乖巧、稚嫩、单纯的儿子变得阴狠可怕。康熙帝甚至暴怒地指责胤礽“生而克母,此等之人,古称不孝”,把陈年往事翻出来算总账。既然子不孝,则父难慈。
十八阿哥刚刚病亡,胤礽立刻被废,遭勒令幽禁在紫禁城西华门内咸安宫。
尽管康熙帝与胤礽的父子亲情趋淡,但也有偶尔被唤醒的时候。冷静下来的康熙帝,一度怀疑胤礽的反常表现,是受了神鬼诅咒得病之故。等他经过救治疗养,看上去似已痊愈,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九日,又宣布复立为皇太子。
不过,三年半后,即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胤礽再次被废,理由是“狂疾未除,是非不辨,秉性凶残,暴戾僭越”。这回废太子之后,康熙帝决意不再立储。康熙晚年的皇位继承,自此成为悬案,以至于生出后来许多风波。
中新网—揭秘康熙为何两度废掉太子胤礽:源于结党营私
人民网—皇权无真心? 康熙朝“废太子”往事
大学士马齐表面上没有推举八阿哥胤禩,实际上他是推举胤禩的主谋。不过,按理说马齐推举胤禩也没错。
康熙废太子不久就后悔了,他要复立太子。但是出尔反尔康熙觉得没面子,于是找来心腹大臣李光地做了一次长谈,把他复立太子的想法告诉了李光地,希望李光地把他的意思透漏出去,让大臣们主动提出复立太子,他只是被动答应,事做了,面子也有了。没成想,李光地打心眼里不同意复立太子,他没有把康熙的意思透漏出去。
过了一段时间,康熙觉得李光地应该把他的意思传达得差不多了。时机成熟,开始行动。于是召集大臣宣布公推太子,说你们推荐谁就是谁,并特意强调,“大阿哥胤褆除外,大学士马奇不得参加。”
康熙的意思很明确,大阿哥胤禔和太子胤礽都被圈禁,胤禔除外,胤礽在内,同样被圈禁,待遇不同,这是其一。
大学士马奇是满族官僚的带头大哥,马齐支持八阿哥胤禩,是八阿哥党骨干,胤礽被废后,他一直在为胤禩奔走,争取皇储之位。这是其二。
太子胤礽被废后,出来争储位的主要就是大阿哥胤禔和八阿哥胤禩,康熙把大阿哥排除,禁止八阿哥党党首参与,其意思明确指向废太子胤礽。
要做的工作都做了,在康熙看来复立太子没啥悬念。
然而公推结果大出康熙的意料,选出的是八阿哥胤禩。康熙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本来马齐推举胤禩也没有问题,第一他没有得到让他推举废太子胤礽的消息,第二八阿哥胤禩也非常优秀。但问题是康熙说了,大学士马齐不准参加,马齐装作不知道参加了推举。康熙是何等聪明之人,马齐是满族大臣之首,八阿哥胤禩党党首,耳目众多,不可能没人把康熙的话传达给他。马齐极力参与推举大会,他不可能不做工作。
康熙召集群臣,责问是谁先提议推举胤禩的?没人吱声。康熙再问,到底是谁先提出的?群臣看糊弄不过去,于是有几个人指出了巴珲岱。康熙说,“一定是佟国维、马齐的主意”。马齐辩解说不是他。巴珲岱和马齐是一伙的,看马齐为自己辩解马上说,是大学士张玉书指使的。张玉书一看这形势是要栽赃他,得!那就撕破脸皮吧!于是把马齐私下里交代他推举胤禩的话和盘托出。
马齐被逼到死角,人证物证具在,康熙马上给马齐上纲上线,搞串联,拉选票,推举胤禩,什么意思?不就是要为自己的将来谋私利嘛!这时马齐已经成了待宰的羔羊。第二天,康熙把马齐治罪,马齐的弟弟马武、李荣保连坐贬官。
有意思的是康熙的处理,把马齐交由胤禩禁锢,看管,教育。马齐为推举胤禩获罪,把他放到胤禩那里管束,是让胤禩照顾他吗?
其实康熙心里清楚,胤禩很优秀,比大阿哥强,比太子胤礽也强,选胤禩马齐是出于公心。马齐为官清廉,特别是做地方官时,表现突出,深受百姓爱戴,是个公大于私的人。他力挺八阿哥胤禩本来无可厚非。而且,马齐没有接到康熙复立太子的圣意,不存在违逆。
康熙治马齐的罪,完全是欲加之罪。所以,康熙打击马齐,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这就是康熙的仁慈。冤枉人能留有余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